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17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爷,咱们别开玩笑行不?我可不是孔家的人!”

    “谁说一定是孔家人才能当衍圣公?”朱棣不客气道:“我想过了,这一次要彻底清算文官,清算千年旧制,那就必须从源头开始!从孔孟道统开始!我打算以你的科学取代儒学,封你为当世衍圣公,成为真正的士林领袖,活着的圣贤,由你来协助本王,创立前所未有的盛世大明!”

    朱棣双眼闪烁着诡异的光,整个人热情洋溢,充满了蛊惑,柳淳被说的手足无措,勉强咽了口吐沫。

    坦白讲,他被吓到了。

    废掉孔孟,让他立地成圣,朱老四,你可真敢想啊!

    “王爷,你有这个想法,就很不符合科学的观点,没有人可以全知全能,我只是想冲破儒家留下来的藩篱罢了,如果把儒家恢复成一种修身处事的哲学,儒家,甚至是理学,都有许多可取之处的。”

    朱棣大笑,“你随便怎么说,反正俺也闹不清楚,我只看结果!”朱老四突然语气森森,咬着牙道:“总而言之,你帮我把文官摆平了,不许推辞!”

    :。:


………………………………

第527章 坏家伙们都来了

    摊上朱棣这么个老大,是很不幸的事情,他把山一样的公务,全都推给了柳淳。京城的人马怎么整编,秩序怎么恢复,朝中缺少了那么多文臣,要用什么人来顶替……朱棣是懒得管闲事的,全都甩给了柳淳。

    更要命的是他还把犒赏三军的事情,也甩给了柳淳。

    这就很不地道了。

    跟着他靖难的功臣一大堆,上次议和没来及赏赐,这一回都进了京城,还能不赏赐吗?

    可要怎么赏,赏什么,赏多少……朱棣什么都没讲,只是让柳淳酌情安排。

    这回可好玩了,原来京城的官吏,大事小情要找他,军中的将领也没事往柳淳这跑,弄得他疲于奔命,简直要崩溃了。

    有人或许要问了,朱棣干什么去了?

    这个朱老四,竟然去了孝陵。

    他在朱元璋的坟前,搭起了草庐,披麻戴孝,每天给老朱烧纸上供,放声大哭,演起了带孝子!

    柳淳简直想掐死朱棣!

    要说朱棣跟老朱没什么感情,那倒不至于,可老朱走了快三年了,多大的悲伤也该过去了,现在京城这么多事情,你朱棣都躲了,跑这块儿守陵,又有什么意义呢?

    反正柳淳是不理解,他很想打人。

    朱棣却有自己的想法。

    他来替朱元璋守陵,首当其冲,就是尽一个儿子的孝心,而且也是再度向天下表明,他朱棣继承的是朱元璋的法统,他才是洪武大帝的继承人,至于朱允炆的建文朝,完全是个意外,是个错误,需要被纠正!

    其次,朱棣也要好好想想,没错,他就是要仔细思索。

    思索该如何治理天下,如何当好一个皇帝。

    朱元璋树立了一个极端,将所有的事情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每天从早到晚,半点不休息。朱棣暗暗琢磨了一下,就放弃了,他可没有老爹的疯狂。

    朱棣想要建立起一套适合自己的权力结构,他身边必须有一套人马,能帮着自己处理复杂的政务,减轻负担。

    朱元璋废除了中书省,并且在祖训中明白告诉后人,不准恢复丞相。

    朱棣在酌量着,假如能恢复丞相,他很想把柳淳放在相位,这样一切都好办了。可问题是不能恢复丞相,放在别的地方,都委屈了柳淳的人才。

    所以才有了衍圣公的设想……假如这么安排了,柳淳在官员这块,就属于超然的存在,不方便干预具体的庶政。

    因此需要找几个能帮上自己忙的,又贴心可靠的人。

    另外呢,六部还是有非常重的权柄,该安排什么人,执掌六部,很考验智慧……这些都挑选好了,还有一个顶烦心的事情,那就是军中如何安排。

    那么多降兵降将,还有北平的老部下,以及蓝玉等勋贵……这要是不能安排妥当,也是个麻烦。

    朱棣每天跪在朱元璋的陵前,思考着帝国的未来,他真盼着老爹能够显灵,给他指点迷津,立刻找到办法。

    不过很可惜,除了呦呦鹿鸣之外,半点提示都没有。但是经历几天的思考,朱棣也有了大致的思路。

    而就在此时,各路人马,也相继进京了。

    首先赶来的就是世子朱高炽和老三朱高燧,朱高炽比原来还胖,身体真的和球差不多了。他也知道,自己似乎染上了毛病。

    遇到了压力,就必须狂吃食物,靠着吃东西才能让他冷静下来,脑子似乎也会变得更灵敏。虽然朱高炽不知道什么缘由,但就是这个感觉。

    这些日子老爹率领人马南下,朱高炽提心吊胆,又要看好老家,又要担心朱棣,结果就是胖了好大一圈,压得战马腰都要塌了。

    “唉,总算是过去了,父王进了京城,以后我就没事可做了,我要减肥!”

    朱高燧白了他一眼,“哥,你说这话,差不多有十几年了,当时你还跟师父学扭屁股呢!结果越扭越胖!”

    朱高炽脸上发烧,过去的事情,别提了好不好,很丢人的!

    “老三,你听师父说过没有?有没有那种不用动,就能瘦下来的办法?”

    “有啊!”

    “当真?”朱高炽瞪大了眼睛,“你没骗我?”

    “当然没有了,师父说过,有一种强制办法,就是把你的胃挖出来,然后切掉一半,重新缝好,再放回去,你就能瘦了。”朱高燧笑嘻嘻道:“怎么样,这个办法好吧?”

    “好你个头!”朱高炽哇哇大叫,“你个混球,敢陷害我,看我不弄死你!”

    朱高炽呼呼气喘,追了过来,朱高燧才不怕呢!他稳稳当当,催动战马,将大哥越甩越远,无他,马好而已!

    朱高燧可不像他大哥惦记着减肥,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譬如说……他要给北平的房产找个出路,没错,就是要找接盘的。

    最近因为大量的物资抽调出来,支持作战。结果闹到北平物价上涨,商货短缺。好多商人承受不住,不得不抛售房产,筹措资金,想要渡过难关。

    可朱高燧知道,一旦抛售开始,北平的房价就会崩盘,资金链断裂,整个大投资计划就完了,几十万人就面临着失去生计的危险……

    上天还真是保佑老爹和师父啊,他们这是用最后的一点力量,击败了南朝。

    假如朱允炆再多撑两三个月,结果就很难说了。

    好在朱允炆败了,一切都成了定局,胜利就是胜利!

    胜者为王!

    所以,朱高燧此来,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弄钱!

    钱!钱!钱!

    这个坏小子眼睛都变成了圆形方孔,看谁都像是铜钱成精。

    朱棣想要清算文臣,在朱高燧看来,就是俩字弄钱!

    事实上,整个江南,还有钱的,也就是这些士绅大族了。

    以苏州为首的工商业被他们搞垮了,现在的世家大族,在朝中有人做官,在地方上,拥有大片的土地,同时还兼营作坊,一个个肥得流油。

    朱高燧磨刀霍霍,他的算盘就是把世家大族干掉,重新扶持商人力量,而且通过和商人合作,支撑起北平的房价。

    站在扬州通往金陵的船头,朱高燧只有一句话,“大哥,务必支持迁都!”

    朱高炽举起拳头,呲着牙道:“行,不过让我打一顿先!”

    朱高燧悲愤地看着大哥,四目相对,奈何朱高炽没有半点手软的意思。朱高燧只能抱住脑袋,哀嚎道:“别打脸就成!”

    朱高炽他们来得很快,但终究不如另一个人,这位正是练子宁!

    他是最早被俘虏的,当时的优势还在朝廷方面,所以不管朱棣和柳淳,都没有杀他,而是利用练子宁,打击朱允炆的士气,所以他活了下来。

    等到巴蜀之战结束,景清想要活命都不行了,直接被千刀万剐,还做成了跪像,天天被口水洗脸,那叫一个惨啊!

    练子宁想起景清,就觉得自己十分幸运。

    如今更幸运的事情来了,应天城破,昔日的老朋友们,全都成了朱棣的阶下囚,而他呢,却是朱棣的臣子,虽然是降臣,说出来不好听,可降臣也是臣子啊!

    想想吧,当初自己投降的时候,是挨了多少骂,朝廷这边甚至给自己弄了谥号,逼着自己去死。

    我要是死了,能看到今天吗?

    你们这帮不讲义气的东西,如今报应来了。

    老夫倒要看看,你们有多硬的骨头!

    练子宁太了解这些人了,他又怀着强烈的复仇泄愤之心,从西安出发,一路疾驰,在燕子矶登陆,直接赶到北平,前来听令。

    光是他们也就罢了,在朱高炽之后,道衍和茹瑺,率领着北平的文武,也大举出发,赶赴金陵。

    这些人之中,就有曾经的左都御史,刑部尚书杨靖!

    “差不多两年的天牢大狱,没有杀死我杨靖!反而是地狱烈焰,锻造出神兵利剑。我杨靖要让那些人知道,什么是天下正道!”

    杨靖咬牙切齿,新仇旧恨,全都涌现出来。

    他的怒火,直冲天际,仿佛用肉眼都能看得出来。

    道衍抱着胳膊,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他已经可以想见,南朝的官员,会有什么样的下场了。

    “老衲要不要也凑个热闹,给他们一点好瞧呢?”

    道衍如是琢磨道。

    练子宁最先进京,只不过来迎接他的是一个很陌生的年轻人。

    “你是?”

    这个魁梧雄壮的年轻人忙躬身道:“练大人,我叫纪纲,是新任锦衣卫指挥同知,奉了燕王之命,配合大人,彻查官吏。”

    过去的练子宁,是很瞧不起锦衣卫的,认为他们都是一群凶残的鹰犬,和他这种高古的士大夫,格格不入。

    可这两年多过去,练子宁彻底变了。

    他生怕朱棣让柳淳继续执掌锦衣卫,那样一来可就不好办了。

    换成了纪纲,这可是一个好事啊!

    练子宁稍微打量,他就发现纪纲这家伙身材高大魁梧,本应该是个伟岸的大丈夫,但是他的鼻子太高了,还有一点鹰钩鼻,眼角下垂,似乎有些溃烂,带着泪痕斑点……在相书上,这可是大奸大恶才有的模样啊!

    “原来是纪大人,老夫失敬了。王爷让你办这个案子,可见对大人的信任,老夫只不过敲敲边鼓,协助而已。”

    练子宁姿态之低,让人不免惊讶……一个心狠手辣的纪纲,再加上抛开一切脸面的练子宁,还有那么多蓄势待发的恶人,这是要热闹了。

    顶点


………………………………

第528章 大封功臣

    练子宁随着纪纲去诏狱,这一路上,练子宁旁敲侧击,不停打听。倒也把纪纲的底细给问了出来。

    这家伙是个秀才出身,还练过弓马骑射,勉强算是文武全才。

    只不过他能出头,却是靠自己的胆子,主动投靠朱棣,前往济南送信,恫吓铁铉盛庸,怂恿济南诸生,城中放火,协助破城。

    渡江之后,作为使者,再入京城。

    两次冒险,带给了纪纲丰厚的回报,他一下子成了锦衣卫的二把手。如果放在以往,练子宁只会把他当成幸进小人,半点都看不起。

    可是现在练子宁却有了不同的看法。纪纲投靠朱棣,算起来也就几个月的功夫,却能升任如此高位,绝对是朱棣的心腹,或者说,要委以重任的人。

    他作为一个劣迹斑斑的降臣,想要保全性命,在新朝立足,跟纪纲这种新贵保持良好的关系,十分必要。

    因此他这一路上,比最初还要恭顺,竟然拿出了十分的诚意,小心翼翼跟个媳妇似的。

    “不愧是无耻的文人!”纪纲暗暗冷笑,真以为老子是毫无根基的毛头小子吗?错了,我也是有爹的,而且他老人家就是锦衣卫出身。

    只不过在多年前,他死在了柳淳的手里罢了。

    一人为锦衣卫,生生世世就是锦衣卫。

    他能读书,能成为秀才,就是前任指挥使蒋瓛的安排,至于已经死去的吴华,他在临死之前,竟然派人去见纪纲,送给了他一个天大的秘密。

    锦衣卫始终都是嗜血的猛兽,绝不是柳淳想要的那样,按规矩办事,简直丢锦衣卫的人!

    蒋瓛死了,吴华死了,锦衣卫的精神又传承到了纪纲身上。

    只不过此刻的纪纲还太弱小了,除了朱棣对他的那点好感之外,几乎一无所有。

    或许练子宁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两个家伙各取所需,虽然没有点破,但是却结成了一个松散的联盟。

    “纪大人,咱们就从暴昭下手,别看这家伙平时跳得最欢,但却是个十足的草包,他有一个女儿,今年应该十七岁了,可是他的心头肉,最是疼爱不过了。”

    纪纲心领神会,给练子宁竖起大拇指,“这女儿就是爹的心头肉,练大人这招高明,我这就安排人去抓人!”

    ……

    两个坏蛋一出手,就把家人包括进去,绝没有半点怜悯,只能说,这些建文旧臣兴风作浪了这么多年,到了报应的时候,老天爷都要收了他们。

    随着儿子和臣子们悉数进京,朱棣终于从孝陵走了出来,开始动作。

    按照道理,应该是先登基,然后再大赏功臣,可朱棣盘算之后,他要处理朱允炆的旧臣,想查清楚陈年旧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朱棣并不急于登基称帝,但是国政却不能荒废,因此必修把臣子们安排好,让这个国家能够顺利运转。

    “王爷,如果这样的话,老臣以为有两件事要做。”道衍认真道:“其一,王爷要出任监国,第二,立刻改元!”

    “改元?”朱棣沉吟道:“俺还没登基,如何改元?”朱棣当着道衍的面,不会说什么德不配位的空话,在十几年前,他就想要当皇帝了。

    “老臣说错了,不是改元,而是废掉建文年号!”

    朱棣眉头一皱,顿时大喜,“妙啊,先生果然是俺朱棣的智囊,传我的命令,立刻废除建文年号,改用洪武三十四年!”

    朱允炆是洪武三十一年继位,转过年,是建文元年,现在是建文二年,差几天就是建文三年,朱棣虽然没有登基,但是却不愿意让这个年号继续下去,他果断下令,通告天下,重新恢复洪武纪年。

    在做完这件事之后,趁着年前,为了让大家伙能过一个快乐的年。

    朱棣开始迅速封赏功臣,这是他早就酝酿好的。

    首先,第一个受封的就是道衍,朱棣给他加了太子少师衔,并且封为吴国公,世袭罔替!

    “为了不浪费这个爵位,我建议大师赶快蓄发还俗,趁着身体好,再生一个,以后也好有人继承香火,延续爵位。”柳淳笑呵呵道。

    道衍倒是好气度,并没有生气,而是笑呵呵道:“老衲这辈子不想了。柳大人,你要是愿意的话,以后把你的儿子过继给我,老衲让他继承我的爵位,如何?”

    “不如何!”柳淳哼道:“我现在还没儿子呢,就算有了,也轮不到给你当儿子!”

    道衍大笑,“话别说死,老衲言而有信,只要柳大人愿意,随时都可以。对了,王爷让我教导世子,柳大人,你是世子的师父,有什么建议没有?”道衍探身道:“柳大人,你就不怕我把殿下教坏了,让你的心血付诸东流吗?”

    柳淳才不在乎呢!

    “你有本事教坏殿下,只能说明我做师父失败,技不如人,输了也就输了,没什么好担心的。”

    道衍笑得十分灿烂,“柳大人果然好气魄,那老衲可就不客气了,我一定竭尽全力,把世子殿下教导成一位合格的储君!”

    “储君?”柳淳打断了道衍,“大师,你准备替王爷做主了吗?”

    道衍自觉失言,只是咧嘴笑笑,急忙转移话题……明天才是正是大封功臣,究竟谁在名单之列,十分值得推敲。

    道衍疑惑地看着柳淳,“柳大人,明天第一个就是你吧?”

    柳淳哑然,“且看吧!”

    转过天,朱棣开始爵位大派送……排名第一的就是镇守北平一年有余的大将张玉,在原本的历史上,张玉是为了救朱棣,战死在东昌,被追封为荣国公。

    这一次张玉并没有死,封号依旧是荣国公,而且还是世袭罔替。

    张玉之后,是大将丘福,他受封淇国公,世袭罔替。

    第三位是朱能,受封成国公,世袭罔替。

    第四位,此人有些陌生,他叫陈亨,也是朱棣手下大将,最初他守卫北平,后来朱棣起兵,朱高炽为了支援父亲,曾经派遣一支三千人的骑兵,从北平出发,穿越大宁,走草原,前往西安,支持朱棣。

    陈亨就是这支人马的统帅,那时候柳淳已经入蜀,因此跟陈亨失之交臂。而陈亨这一路上,受到了宁王的阻截,又遭遇蒙古部落的攻击,艰难跋涉几千里,三千人马出征,到了西安,只剩下八百人。

    陈亨更是丢了一条手臂,几乎丧命,光是养病就养了半年多。

    而陈亨带来的八百人,却是起了巨大的作用。

    朱棣在西安同李景隆对峙,能够以十万对抗六十万,这八百名核心将士,起到了全军骨干的作用。

    凭着这份功劳,陈亨受封泾国公,同样世袭罔替。

    功臣名单,到了这里,还算正常,可接下来就好玩了。

    李景隆,受封曹国公,世袭罔替!

    当这个名字公布出来的时候,所有人都炸了,尤其是朱棣的旧部,像陈亨就把眼睛瞪圆了,王爷,你这是搞什么啊!

    丘福等人更是怒不可遏,他干脆站了出来,“王爷,丘福羞与此人为伍!若是王爷执意如此,丘福情愿不要这个功臣了!”

    顶点


………………………………

第529章 开始清算了

    丘福竟然说出不要功名的话,朱棣面色如常,可心中却在愤怒……果然,随着进入京城,这些老部下都以从龙功臣自居,开始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起来。

    当年父皇面对淮西勋贵,何尝不是和自己一个处境。丘福这个人,固然不会因为这么点事情就杀了,但也必须防范,且看他如何表现,如果还是继续桀骜不驯下去,那就只有死路一条了。也不光是他,其他人也一样。

    朱棣一语不发,其余众人齐齐看着,丘福此刻也觉得有些尴尬,尤其是众目睽睽之下,公然反驳朱棣的旨意,实在是太鲁莽,也太不应该了。

    他慌忙跪倒,磕头道:“王爷,末将有罪,末将只是心中不平,觉得李景隆不该封国公,还请王爷赎罪。”

    朱棣依旧不语,这时候一旁的柳淳突然笑了,“丘将军,你是阵前征杀的猛将,固然功劳颇大,但是要打赢一场大战,也不能光靠你一个人。李景隆早就心向王爷,算起来,当年我能安然脱身,李景隆对我有救命之恩。他是岐阳王的后人,先帝封赏,世袭罔替的曹国公。如今王爷封他为曹国公,既是对李景隆的酬谢,也是尊重先帝的封赏,他没有过错,总不能废了人家的国公吧?”

    丘福以前对柳淳也有意见,但这些日子接触下来,他虽然还不服气,但是却知道柳淳不是好惹的。尤其是这一次论功行赏,居然没有柳淳的名字。

    你丘福说李景隆不够格,那么柳淳可完全可以说你丘福不够……想到这里,丘福满脸羞惭,连连点头。

    “多谢柳大人指点,丘福鲁莽,丘福不过是武夫粗人,丘福会管好嘴巴的。”

    这时候张玉咳嗽了一声,也出言道:“过去在军营之中,有关进军用兵,多有争论,情理之中。如今燕王殿下贵为监国,家有千口,主事一人。九州万方,亿兆黎民,天下的重担,都压在王爷身上,咱们这些人,必须清楚自己的地位,知道上下尊卑,切不可再像往日一般不知轻重!”

    作为朱棣的第一心腹,张玉说话绝对是有份量的,一时间朱棣的旧部诸将纷纷点头,大家伙更加恭顺起来,无人敢质疑朱棣的旨意。

    李景隆顺利成为曹国公,倒是接下来的一个人,让人有些意外,徐增寿!

    这位朱棣的小舅子,曾经以一己之力,掀起大乱,摧毁了皇家银行的大功臣,按理说废了徐辉祖的魏国公,让他担任,撑起徐家门户,是最合适不过的。

    可朱棣居然没有这么办,而是封徐增寿为定国公,这下子大家伙不免猜想,难道徐辉祖还能逃过一劫?

    或者说,徐家一门二公?

    若是不处置徐辉祖,还让他继续担任魏国公,实在是说不过去啊!

    众人在心里猜测着,可有了丘福的前车之鉴,都不敢说话了,只能等着朱棣的安排。张玉说的不错,过去大家是主帅部将,在一起议论军情,有些争论,也是情理之中,可现在不行了。

    君臣有别,一定要注意分寸。

    朱棣接连封了姚广孝、张玉、丘福、朱能、陈亨、李景隆和徐增寿七位国公之后,又封了十五位侯爵,其中包括蓝勇,平安,这些人都成了侯爵。伯爵也有十二人,值得一提的是,文官当中,茹瑺被封为忠诚伯。

    在大明朝,文官封爵是十分稀少的,开国的时候,也不过是李善长和刘基等寥寥几人罢了。

    茹瑺封爵,确实让人十分震撼。

    不过凭着他一年多的牢狱之灾,在场也无人敢置喙。而且茹瑺的伯爵并非世袭罔替,只是他一人而已。

    在封爵之后,朱棣有一口气宣布了一系列的重要人事任命。

    他在孝陵前面,面对朱元璋,思考的就是这些,如今一股脑全都抛了出来。

    “忠诚伯茹瑺,加太子太师衔,官复原职,继续执掌吏部。”朱棣语重心长道:“新旧交替,百官悬缺,吏治混乱,最需要爱卿出力。”

    茹瑺激动地浑身战栗,文官封爵,已经是天大恩典,又把吏部尚书给了他,简直是信任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臣唯有鞠躬尽瘁,报答圣恩!”

    安排好了吏部,朱棣又道:“赵勉赵爱卿,你在蜀地治理有功,又经验丰富,兵部就交给你了。”

    赵勉一听,也是大为惊讶。

    他虽然很早就是吏部尚书,但是之后他追随柳淳去了西南,严格算起来,赵勉是柳淳的人,而非朱棣的人。

    所以这一次赵勉没敢奢望什么,柳淳也没跟他讲,因此赵勉觉得最多就是礼部啊,刑部啊,随便安排就是了。

    可万万没有想到,居然是兵部!

    兵部啊!

    当下大军刚刚进入应天,各地的乱局还没有收拾,上百万的人马需要整顿,各地的秩序需要恢复……这时候的兵部尚书,论起权力,甚至要超过吏部!

    朱棣可真敢给啊!

    赵勉下意识瞧了眼柳淳,发现柳淳面带笑容,并没有什么不妥。赵勉终于鼓足了勇气,跪在地上,感激涕零道:“监国恩重如山,老臣唯有披肝沥胆,竭尽忠心,方能不负监国重托。”

    朱棣心满意足,笑道:“国事纷乱如麻,要想匡扶社稷,靠的就是你们这些经验丰富的老臣,本王相信你们能做好。”

    赵勉磕头作响,“臣……必定公允公平,绝不徇私枉法,如有半点差错,情愿以死谢罪!”

    朱棣含笑,又把头转向了道衍,“姚卿,你跟着我年头最多,出谋划策,立下的功劳也最大。昔日朱允炆最喜欢用清流言官,可这些言官彼此勾结,结党营私,不顾天下苍生,贪墨误国,罪不容诛。本王已经把他们悉数拿下,正在彻查。”

    “先帝授予言官大权,都察院风闻言事,六科廊甚至能驳回政令,权柄不可谓不大。先帝之意在监督权臣,杜绝贪墨,造福百姓。姚卿出身与众不同,和士林并无瓜葛,又人品正直,智略过人,见识无双……”朱棣说了一大堆的好话,把道衍捧上了天。

    “先生就担任左都御史,执掌科道言官。如今天下汹汹,弊政多如牛毛,百姓翘首以盼,急需拨乱反正,还请姚卿继续指点斧正,本王感激不尽!”

    说到了这份上,道衍还能说什么。

    事实上前面也提到了,道衍和历史上功成名就之后,淡薄名利不同,他现在还有意跟柳淳较劲,故此接下了左都御史的位置,成了言官的老大。

    这三位部堂高官的任命公布之后,有心人就渐渐摸清了朱棣的用意。

    前面的武将,之所以保留了李景隆的曹国公,又任命徐增寿当定国公,是为了平衡燕王府的旧人,免得他们过分膨胀。

    军中形成平衡之后,就需要做事的人。

    茹瑺是朱棣的心腹,执掌天官大印,重整吏治,顺理成章。

    而赵勉背后站着柳淳,他负责军务,可以在燕王府旧部和降将勋贵之间,寻求平衡,不至于偏袒任何一方。

    再有,让姚广孝接任左都御史,更是神来之笔。

    老和尚不属于士林,又聪明绝顶,有他盯着,不管任何人,都别想大权独揽。而且姚广孝最懂朱棣的心思,他也会立刻科道的力量,维护朝局平衡。

    如果说用人是一门艺术的话,朱棣现在的水平,绝对到了艺术家的程度,相比起先帝朱元璋,甚至还要高出一头,

    接下来朱棣又任命郁新担任户部尚书,杨靖担任刑部尚书,夏原吉接任工部尚书,蹇义担任礼部尚书,郑赐出任右都御史。

    前面三位都是朱棣进京之前,就站在靖难军一边的,而且也都是能臣干吏,原来的官位就不低,能力也强。执掌一部,理所当然。

    接下来两位,他们算是建文旧臣,但是又不是核心那种,而且蹇义为人正直,颇为政绩,也极为清廉,让他接任礼部,算是人尽其才。

    至于郑赐,此人虽然也是文官,但还算知兵,又嫉恶如仇,没有什么问题。

    朱棣任命这两个人,也是等于告诉世人,他固然要彻查建文旧臣,但也不是一篙子戳倒一船人,该用的人,他还是会好好使用的。

    说白了,也是为了安抚人心。

    纵观朱棣的安排,以文武为棋子,以六部为棋盘,落子布局,举重若轻,潇洒如意,既能人尽其才,又不着痕迹,把他想要表达的意思,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什么叫高手,这就是!

    在感叹朱棣用人之道的时候,大家伙都惊讶发现,有一个人,自始至终,都没有得到封赏。

    那就是柳淳!

    最初大家猜测他会成为国公之一,结果没有。

    大家伙又觉得他可能出任吏部或者兵部尚书,结果还是没有。

    把这么大的一个功臣,扔在一边,朱棣到底是怎么想的?不会是把他给忘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