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1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免去黄子澄官职,仍留在京中听用。三日之后,朕会亲自前往太庙,祭奠先帝,将朱棣等逆贼从宗人玉牒当中赶出!”
朱允炆咬着牙道:“卿等皆是大明的忠臣,望尔等勠力同心,共度难关,切不可互相攻讦,自乱阵脚!”
朱允炆留下一句无力的警告,就草草退朝,黄子澄最后一个从地上爬起来,两条腿跟灌了铅似的。陛下当真仁慈,没有把他逐出京城,甚至还留着他参赞机务,跟以前没什么差别。可这心里就是不舒服。
我真是太难了!
一场内讧,暂时化解了,可随着前方局势紧张,这帮文官互相撕咬只会愈演愈烈,毕竟他们没有本事咬别人,遇到了糟糕的局面,只能咬自己人,以显示存在。这就是每到亡国的时候,内斗就越是激烈的原因。
在京城之中,有一个人正在盯着,他就是徐增寿!
大哥果然败了!
李景隆那个蠢货也扛不住多久,至于耿炳文,老头很明显留了一手,假如他全力以赴,朱高炽未必能挡得住。
如今朝堂又斗了起来,说句不客气的,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看起来姐夫朱棣,还有准妹夫柳淳,他们要赢了。
当初大哥辜负了他们的信任,背叛了先帝,才让朱允炆登基……这个错误就该让我来还!
徐增寿又等了三天,机会突然就来了。
朱允炆在拜祭朱元璋的时候,提到了一句:朕躬德薄,获罪于天,四方藩王揭竿而起,万方百姓涂炭生灵。
徐增寿冷笑,不下罪己诏,可就凭这句话,我就要坐实你的罪名!
徐增寿立刻吩咐人,弄到了朱允炆的全文,然后又以“东海评论”的名义,迅速写好一篇文章,以苏州为中心,迅速扩散江南。
东海评论是柳淳曾经用过的一个马甲,在新旧交替的时候,柳淳几篇文章,都写得入骨三分,算是把纷乱的朝局剖析清清楚楚。
徐增寿继承了这个笔名,他没有柳淳的两下子,但是他有钱!
苏州半城都是他的产业,徐增寿手下也有一批文人。
他们看到了朱允炆的祭文,立刻挥动大笔,一篇篇花团锦簇的文章,迅速出炉。
燕王朱棣,痛斥天子大罪,并将天子逐出玉牒。如今天子在太庙之中,当着先帝的面,已经承认罪过,燕王所言半点不虚!
天子德薄,必须退位!
帝师黄子澄被罢免官职,替天子背上骂名,不打自招!
……
这些观点迅速流传开,并且传的到处都是。朱允炆的威望本就不高,在连番的打击之下,已经岌岌可危。
而这一次更是在苏州等地快速发酵……要知道苏州工商发达,又是对外贸易的核心,这里有江南最发达的市民阶层,他们对舆论的影响,几乎堪比士林清议。
就这样,朱允炆的名声迅速臭了,人们提到天子,都是一脸叹息,愤愤不平……等朱允炆发现这些文章的时候,已经晚了。
“是谁?到底是谁?竟敢如此欺辱君父,朕必杀之!”朱允炆踩着遍地的碎瓷片,愤怒大吼!
顶点
………………………………
第454章 最好的小舅子
朱允炆发疯发狂,徐增寿却还是意犹未尽,光靠着打击威望,是很难击败一个皇帝的。他必须拿出更有用的办法,来帮着朱棣和柳淳,赢得胜利。
有人要问,他一个没有实权的勋贵二代,能掀起多大的风浪?干点通风报信的事情,已经很了不起了,还想逆天不成?
还真别说,徐辉祖就要逆一把天。
俺徐增寿可不是像大哥一样,除了依靠父亲的荫庇,就什么都不会笨蛋,我的手里还有一张大牌,一张很大很大,几乎是王牌的超级大牌!
到了现在,也该是抛出来的时候了。
“苏州那边的作坊,今年亏了多少?”
没有听错,就是亏钱了!
要知道当初柳淳曾经苏州折腾了一番,将半个苏州城都塞到了徐增寿的手里,那几年里,靠着对外贸易,苏州经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徐辉祖的身价也是与日俱增,连着翻了好几倍。
但好景不长,等到朱允炆登基之后,大举用兵,苏州的商号就被勒令捐款,光是徐增寿的作坊就拿出了十万匹绸缎献给朝廷。
紧接着李景隆惨败,重新整军再战,又从徐增寿手里拿出了三十万匹绸缎,如果说这些仅仅是一次性失血,还能撑得住,可随着厘金的设立,使得商货转运困难,就成了持续失血……
老百姓的桑田要收税,产了蚕丝要交税,起运要交税,送到作坊要交税,从作坊出来,还要交税!
另外这些绸缎送去市舶司,通过皇家银行向海外出售,也要交税!
这一连串的税,使得丝绸的成倍迅速增加,几乎翻了一倍还多。
海外固然人傻钱多,可这么涨价,谁能受得了?
结果就是采购严重下滑,几乎降到了原来的三成。
更为要命的在后面,当初柳淳给朱元璋设计对外贸易的时候,是以官方贸易为绝对主导,严格防止侵占土地的现象出现。
可现在价钱暴涨,海外商人承受不住,转而盯上了黑市。
那些士绅商贾看到了这一点,他们立刻扩充自家的作坊,开始疯狂生产,疯狂走私!
朱允炆不是厚待士人吗?不是反对朱元璋的严刑峻法吗?甚至还准许士绅办乡勇,收厘金。
苦果终于出现了,士绅大肆走私,朝廷半点约束的能力都没有。
而走私的作坊猖獗,遍地都是,又进一步挤压原来和官方合作的大型作坊,使得连生丝都拿不到了。
朱允炆登基改元的第一年,徐增寿已经拿出了五百万贯,填补亏损,维持作坊的运行,可这些人也是杯水车薪,根本的问题不解决,崩溃就不可避免!
徐增寿跟手下人沟通之后,确认火候差不多了,该引爆这颗炸弹了!
几乎在一夜之间,一条爆炸性消息就传遍整个苏州,因为经营不善,中山王府开始抛售苏州丝绸作坊的股份。
这条消息传出来,很多人都十分错愕。
虽然他们知道现在局势艰难,但是头几年烈火烹油,繁花似锦,徐家赚了钵满盆满,家底丰厚。而且丝绸生意多少年了,只要等苦日子过去,就会重新繁荣,为什么要出售?还是低价出售?
就在所有人犯迷糊的时候,更多消息传来,官方的海外贸易已经维持不下去了,沉重的厘金超出了作坊的承受能力,猖獗的走私不受控制……整个江南的经济体系已经开始崩溃了。
在接下来的十天里,一再下降价格,可就是没有人敢接手。
到了第十一天,作坊……关门了。
多达六千多名女工没了工作。当然,徐增寿还算厚道,给每个工人发了五十贯,作为遣散费,并且承诺,只要重新开工,还会优先招募她们。
女工含着眼泪,离开了作坊。
伴随着丝绸作坊的关门,预示着江南经济的春天结束了……从洪武二十年之后,尤其是对外贸易的发展,十多年的繁华,走到头了。
一家,两家,三家……作坊倒了,街上的铺面关门了,相关的航运,镖局,也都跟着倒霉。
就像是骨牌一样,倒塌了第一张,后面的就不受控了。
江南苑是苏州最顶尖的淮扬菜饭馆,以往高朋满座,胜友如云,想要吃一顿饭,要提前五天订餐,而且吃饭的时间还受到限制。
不知道什么时候,店铺外面居然挂出了八折的幌子。
生意没了,八折也不管用啊,七折,五折……最后江南苑干脆将上面两层雅间关了,只留下第一层的大堂惨淡维持。
那些原来经常跑江南苑吃饭的商人,开始去小饭馆,街边摊,最后干脆在家里吃算了。
还有人把城里的房舍封起来,跑到了乡下自种自吃,或者干脆去外地躲避债务。
餐饮黄了,昔日堪比秦淮河的烟花巷弄也迅速垮台了,人们口袋里的钱都没了,哪里还有闲心取乐。
即便有钱,看这种局势,谁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儿,干脆把钱藏起来,熬过这段艰难的日子再说。
花枝招展的姑娘们,连一个客人都拉不到。
恐慌像是瘟疫一般,迅速传播,包括徐增寿在内,都懵了,他引爆的这颗炸弹竟然是如斯恐怖!
如果说苏州丝绸作坊倒下,影响最大的是谁?恐怕还要算皇家银行!
曾经丝绸作坊是最大的借贷客户,皇家银行也乐意借钱给作坊,让他们扩大生产,毕竟每年海外贸易,换来的金银,还要入皇家银行的账。
可现在呢,情况完全变了,双方不再是亲密地合作关系。
皇家银行的苏州分行,冲到了丝绸作坊,直接逼债。
“还钱,你们在一个月之内,必须交出100万贯欠款,不然作坊就要被查封!”
听到查封两个字,负责的东家哈哈大笑,笑得眼泪都出来了。
“查封好啊,查封了吧!今天要是不查封,我是你们的孙子!”
皇家银行的人气坏了,好大的胆子,欠了钱,还敢骂人,谁给你们的狗胆?
他举手要打,而丝绸作坊的东家回手一指,足足有几十人之多,银行这边还以为是工人呢!
只见作坊东家冷笑,“瞧见没有,这些都是要债的!他们有生丝收购的王老板,有船队的李掌柜的,有车马店的韩掌柜的……他们全都来要账了,你把我抓走,现在就抓走!抓走啊!你把我抓了,他们就不用找我要钱,之前去你们衙门了!”
银行的人被逼得狼狈不堪,竟然只能落荒而逃。
当天夜里,丝绸作坊的东家,就在厂房的大梁上,自尽而死。
苏州银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不只是借款变成坏账这么简单而是恐慌情绪蔓延,大家担心银行承受不起,就纷纷前来挤兑。
尤其是那些小商人,他们知道银行投资产业,收益丰厚,能支付得起利息,才把钱存进来。而如今产业衰败,银行面临天文数字一般的坏账,谁知道能撑多久?赶快去把钱取出来,放在家里,不然棺材本都保不住了。
这就是恐慌!
当初朱元璋和朱标都吓得不轻,这一次的规模,比起之前,还要大好几倍!
从苏州开始,向着常州,扬州,松江,杭州等地蔓延,整个江南,哀鸿遍野,一地鸡毛!
这一场大乱,终于惊动了大明的中枢,作为皇家银行的负责者,夏原吉迈着沉重的步伐,来到午门,递牌子求见。
在半个时辰之后,他终于得到了召见。
朱允炆正在商议军务,黄子澄和方孝孺都在,另外还有新任的吏部尚书张紞,在见礼之后,夏原吉恭恭敬敬道:“启奏陛下,臣此来是向朝廷户部和兵部讨债,在半个月之内,此二部必须向皇家银行归还五百万贯欠款救急。”
户部和兵部都不在,可在场的三位大臣都听不下去了,张紞就道:“夏大人,此刻正是和燕逆的决战之际,你们皇家银行该给兵部出钱才是,哪有逼债的道理?”
夏原吉并没有惧怕,而是凛然道:“张天官,皇家银行不是夏某人的,而是陛下的,皇家银行的股份全都是天子所有,我夏原吉只是负责经营而已!”
张紞怒道:“我没心思跟你咬文嚼字,既然你负责经营,就不该趁火打劫,你这是给朝廷添乱!”
夏原吉依旧冷冷道:“如果现在不解决,就不是添乱,而是天崩地裂!”
“你!你危言耸听!”张紞怒斥道。
夏原吉深吸口气,冲着朱允炆躬身道:“陛下,自从去年以来,从皇家银行陆续借出去一千七百万贯,支应朝廷百万大军的花用,皇家银行可谓是竭尽心力。但是现在皇家银行面临了困难,借给朝廷的钱收不回来,官方的海外贸易受到走私冲击,出现了至少八百万坏账,更要命的是,还有无数的百姓挤兑,没有三千万贯根本过不起这一关!”
夏原吉怒吼道:“朝廷将用兵打仗的重担都放在了皇家银行身上,去去岁呢,免除了南直隶和江西等地的田赋,户部不开拓财源,只知道借钱,如今借了钱,又不打算还,天下还有这样的道理吗?”
夏原吉的话掷地有声,对于朱允炆来说,他第一次意识到,原来皇帝欠账也是要还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455章 捉拿徐增寿
“其实吧,我给朱允炆埋了个雷。”
柳淳觉得很有必要跟朱棣说清楚一些事情,免得这丫的记仇,“算起来也不是雷,就是看朱允炆能不能管得住自己了。”
朱棣翻了个大白眼,“你小子能不能别总是吞吞吐吐的,有话就赶快说。”
“就是那个皇家银行,那本是个利国利民的好东西,我也是真心替先帝谋划的,可是,可是……”
“可是什么?”朱棣气得胡子都立起来了,“我可警告啊,别以为父皇不在了,欺骗他老人家就没事了,小心我拿皇明祖训杀你的头!”
柳淳还不高兴了呢!
“我可没欺骗先帝,银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信用。先帝甚至答应我搬空了内帑,把自己的钱,充当皇家银行的准备金,才维持了银行的平稳。我现在担心的是朱允炆没有先帝的眼界,又控制不住爪子,随便从银行支取钱财,充作军用,一旦那样的话,皇家银行就可能有崩塌的危险!”
朱棣突然脸色大变,惊问道:“有多危险?”
“这个……很难说了,如果发生在相对落后的地方,还没有什么……比如西安,最多就是一些储户和银行家跳河自杀,老百姓看个笑话,过个一年半载,也就忘了。如果是江南的话,情况就会很糟糕!”
“有多糟糕?”
“皇家银行给许多作坊提供贷款,银行出问题,这些作坊承受不住的,失业是肯定的,江南的城市化是整个大明最高的,上百万人失去生存来源,反过头又会挤兑银行,加剧崩溃……保守估计,整个江南的经济也会倒退十年以上。”柳淳很清楚,发生这种情况,对老百姓不是好事情,可他也不是有意残害百姓。
归根到底,还是朱允炆这一群人,根本不懂金融,或者说他们对柳学没有多少了解,也根本不屑于了解!
“我是给朱允炆讲过的,他能听多少,我就不知道了。”
朱棣哼了一声,黑着脸道:“你不知道,我知道!你看看这个吧!”
朱棣说着,将一封信递给了柳淳。
“这是增寿给我写的,你看看吧!”
柳淳慌忙展开,仔细看去,越看他越是心惊肉跳,虽然柳淳预测到了会有危机,但是他毕竟没在江南,很多具体情况他不知道。
本来柳淳琢磨着危机爆发会从皇家银行开始,毕竟朱允炆要花钱打仗。
可根据徐增寿的描述,危险竟然出现在走私上面!
江南的商贾士绅反对官方贸易,大肆走私,致使原来的大作坊受到了冲击,而这些大作坊又是皇家银行的做大客户!
柳淳稍微琢磨了一下,还意味深长瞧了瞧朱棣,这帮文人能干得出来吗?
的确干得出来!
就拿朱棣在位的时候,著名的下西洋来说,史书上都说是宣扬国威,每一次靡费无数……可事实上真是如此吗?
假使说的是真的,朱棣在位,干了那么多大事情,全都是烧钱的,却没有来钱的,那永乐盛世是怎么来的?
谁也不能光干活不吃饭吧?
其实稍微用点心思,就应该明白,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官方贸易,当然会有以物易物的情况,也会有赏赐,可这不是重点,海外有许多大明需要的货物……上好的木材,犀角,宝石,珍珠,香料等等……这些东西拿回来,除了供应皇室之用,还能换取丰厚的利润,有了这些利润,才能支撑朱棣修北平,征蒙古……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循环,不至于财力枯竭。
还有一点,从时间上看,朱棣第一次远征蒙古是在永乐八年,而第三次下西洋是在永乐七年,二征蒙古是在永乐十二年,而第四次下西洋是在永乐十一年,三征蒙古在永乐二十年,六下西洋在永乐十九年……
下西洋和征蒙古,时间上高度相关,基本上都是比征战提前一年,这恐怕不是巧合,因为每次下西洋都需要一年半以上的时间。
提前一年出发,等大军获胜回归,正好拿海外的珍宝物产,赏赐将士,贴补国用,免得劳民伤财……
弄清楚这个关系,剩下的事情恐怕就一目了然了,朱棣死后,下西洋迅速被叫停,甚至连福船都给毁了,海图也给烧了!
就问一句,有那么大的仇吗?
事实证明,有啊!
因为挡人家的财路了!
官方贸易不停,民间如何能插手分润啊?
纠缠大明朝二百多年的海禁,是真的因为祖制大如山吗?
朱元璋定下的规矩多了,贪污六十两就剥皮楦草,怎么洪武之后,就没有人皮枕头了?
偏偏海禁这一条,永远解决不了?
说白了,是有人在维护海禁。海禁禁得不是民间,而是绑住了官方的手脚,然后民间商船敞开了发财。浙闽海商背后,不就是东南的士人集团吗?
这帮人不但鼓吹海禁,还闹出了倭寇……说句不客气的话,他们跟西北的晋商,完全是一丘之貉,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老朱一旦走了,原来的良政迅速变了味道。
说实话,就连柳淳都低估了士人集团的贪婪,这边打仗呢,你们就那么巴望着朱允炆完蛋吗?
柳淳甚至有那么一点同情自己的倒霉徒弟了,不过相比之下,他更同情的是徐增寿!
“王爷,他给你写这封信,是不是他要动手?”
朱棣微微点头!
柳淳骤然站起,脸色急剧变化,“不行,他不行!”柳淳正色道:“这金融经济的事情,操作起来非常讲究,徐增寿他看出了问题所在,已经是很了不起,但究竟怎么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效果,又如何保全自己……这件事情怕是他没有想清楚,他现在动手,会把自己陷进去的。”
朱棣也着急了,说实话,他跟徐增寿的感情不浅,这人就怕对脾气,比如徐辉祖,朱棣怎么都看不上眼,觉得他太端着,太假!
而徐增寿则不然,他是真性情,是真心为了自己好。
要知道在不久前,他跟柳淳谈论,要救的几个人里面,徐增寿就是其中之一!
“这个傻小子,他本来就很危险了,又何必冒险呢!”朱棣气得捶桌子。
柳淳思索再三,对朱棣道:“王爷,恐怕我要走一趟了!”
“你?”
“没错!”柳淳道:“我在东南留下的最后一手就是银行。该如何发动,也只有我清楚。徐增寿,蓝玉,这些人我必须救出来。火候也差不多了,我不能一直当死人了。”
柳淳对朱棣笑道:“王爷,你是用兵奇才,我留在这里,也帮不上什么忙,还是让我南下金陵,跟这帮人周旋,彻底摧毁经济命脉,到时候王爷南下也会容易许多。”
朱棣怎么愿意放柳淳离开……虽说柳淳在军事上是弱项,但他智计百出,有他在,几乎不用担心军需粮草,什么事情都不用烦心,只管专心打仗。柳淳一走,他的日子可就不好过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徐增寿的确不能不管……而且若是真能摧毁经济来源,切断军需粮草,那朱允炆的百万大军就不是困难了,相反,会变成朱允炆的麻烦。
“嗯!”
朱棣想了想,终于点头,“柳淳,我答应你南下,可你千千万万,要保护好自己,绝对不能弄险!”朱棣又想了想,取出一块绸子,用朱笔在上面写了一道手谕,然后盖上了他的大印,还有一方私人印章,然后才递给柳淳。
“你拿着这个!”
柳淳下意识接过,朱棣道:“你若是没法立刻返回西北,或者局势有变,你就去北平。有这道手谕在,北平上上下下,都会听从你的安排的,谁敢说一个不字,立斩不饶!”
这可是个大宝贝,简直比尚方宝剑还厉害。
柳淳小心收好,他也没惊动任何人,就离开了西安,踏上了前往金陵的道路……
他这边离开,几乎与此同时,江南是彻底大乱,乱到了让人吃惊的地步。朝廷还是一心要对付靖难军,不愿意拿出钱财,来解救皇家银行的危局。
说到底,还是不相信银行会出多大的问题,大不了损失一些钱财,共体时艰吗!包括方孝孺在内,银行是他知识的盲点,故此也没有提前察觉到危险。
夏原吉干着急,也没有办法,就只能全力调动资金,勉力维持。
可多厉害的裱糊匠,也不可能挡得住狂风暴雨。
过了五月端午,一个消息传开了……每年在端午之前,海外客商都要跟大明谈好供货协议,丝绸茶叶的生产,都要按照这个协议来办。
生意最好的几年,几乎三月下旬,就已经开谈了,可今年呢,直到端午过去,皇家银行方面,才羞答答公布,只有区区八十万两!
什么?
这不是开玩笑嘛?
柳淳第一年就卖出了几百万两,此后最多的一年,更是突破了一千万两,今年却只剩下区区八十万两,连一成都不到!
简直让人无法置信。
而接下来另一个消息,又是一盆冷水泼头……根据消息,江南的几个大户,已经从银行提取了存款,总是超过三百万贯!
这几个大户都在朝中有人,银行也挡不住,据说夏原吉和痛骂这帮人无耻,嘴上说的都是忠君报国背地里却干挖墙脚的事情,简直是士林之耻!
人们绘声绘影,传着夏原吉的话,崩溃已经不可避免了,江南的各大城市,只要有皇家银行的地方,就有挤兑的人群。
徐增寿暗暗出了口气,总算是把火烧起来了,也不知道能帮到燕王和柳淳多少,反正他是尽力了!
徐增寿不知道的是,此刻有一个人进宫了,他真是锦衣卫的指挥佥事吴华!
朱允炆和他手下的文官,极度排斥锦衣卫,再加上曾经锦衣卫是柳淳的部下,那就更不受待见了。
吴华为了能见到天子,不得不向腌臜的太监递了一万两银票!
一个时辰之后,吴华走了出来,腰杆笔直。
“传我的命令,查抄玄武湖别院,捉拿徐增寿!”
青史尽成灰说
我查了一下,的确是写夏原吉,不是夏元吉……我估计应该是把元朝的元给改掉了,毕竟在明朝以前,元来是这么写的,而不是现在的原来……
………………………………
第456章 两种锦衣卫
启禀经历大人,吴大人暗中调遣三队锦衣卫,包围了徐增寿在京的三处宅子!”
唐韵听到手下人的禀报,忙道:“那吴大人呢?他去哪了?”
“他……进宫了!”
“进宫?陛下还用锦衣卫吗?”唐韵自嘲笑笑,突然警惕道:“你先下去吧,我都知道了。”
手下人走了,唐韵坐在椅子上,略微沉吟片刻,急忙提起笔,写了一张纸条,从他的袖子里拿出了一只“紫点子”,这是他精心饲养的信鸽,一只好的信鸽,不但要健飞,还有聪明机警有绝活。
唐韵将纸条绑在了紫点子的腿上,然后贴着鸽子的耳边,低声嘟囔了几句,又蹭了蹭,鸽子咕咕回应,然后这个小家伙就贴着地皮,连跑带跳,蹿上了窗户,然后又用两只小腿,快步跑了。
厉害吧?
一只鸽子居然不飞,而是从地上走,这也是没谁了。
若不是有这种独一无二的本事,唐韵也不会放心让紫点子送信啊!
送走了鸽子,唐韵长长出了口气,似乎完成了一件大事。他转头把烧茶水的炭火炉取了过来,摆在面前。
然后从书桌上,取出一份份的密信,扔到了火炉之中,眼瞧着这些密信化为灰烬,红彤彤的火焰,照应着瘦削的面庞,唐韵笑了……
这些密报之中,有一份就是来自蜀王府的,其中告诉朝廷,说是有一个人出现在了成都,此人是乱贼当中的大头领,可是根据调查,极有可能是柳淳,他还没死!
“柳大人,卑职早就知道,你不是束手待毙之人,你没死,这锦衣卫就还有机会,可惜啊,卑职再也不能跟着你惩办奸邪,肃清朝堂了。卑职要走了!”
唐韵烧了密信,又自己烧了一壶热水,仔细清洗面庞,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等到梳洗之后,他小心翼翼,将飞鱼服摆放在中堂,上面压上了他的那口绣春刀。
虽然他一介文人,没真正杀过人,可他跟随柳淳的几年,着实办了许多案子,贪官污吏,提起唐韵,无不胆战心惊,毛骨悚然。
能让人怕,也是一种成就。
唐韵对自己很满意!
他就坐在大堂之上,不停的回忆,他前半生苦读,满心壮志,可当他为官之后,又变了个人,成了名利之徒,利欲熏心之辈。
后来落到了柳淳手里,阴差阳错,成了锦衣卫,谁能想到,一个臭名昭著的锦衣卫,竟然让他脱胎换骨。找回了昔日的梦想,做了许多当言官时候,做不成的大事。
唐韵不求名垂青史,却已经可以问心无愧了。
他专注办案,惩恶扬善,结果就在先帝突然发病期间,他曾经想给柳淳送信,让柳淳主动上书,请求返回京城!
唐韵觉得很有希望,可他万万没有料到,这封信竟然没有送出去。从那一刻开始,他就知道,锦衣卫出了叛徒。面对着先帝驾崩,锦衣卫无所作为,勋贵这边,半点动静没有,光剩下一个茹瑺,孤掌难鸣,如何扭转乾坤。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有小人从中作梗!
“柳大人,你还是太善良了,你以为给了锦衣卫新生,锦衣卫上下都会听从你的。可惜啊,你错了,这世上不是每个人都有良心的。好在你还活着,靖难大业还有希望,日后还请大人好好思量,切莫心慈手软了。”
唐韵在心里暗暗想道,时间也差不多了,他点燃了一炷香,刚烧过三分之一,吴华就从外面冲进来。
他脸色铁青,死死盯着唐韵,恶狠狠道:“是你,你给徐增寿送信了?”
唐韵微微一笑,“吴佥事,我这有上好的小龙团,还是柳大人送给我的,一直没舍得喝,今天你陪我尝尝,如何?”
“不如何!”吴华猛地挥手,将茶杯打翻,他怒视着唐韵,“说,你为什么要帮徐增寿?”
唐韵盯着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