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1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结果呢?”朱椿和朱楩好奇道。

    “还能怎么样,没出谷就中了秦军的埋伏,全军覆没,大败而回!”

    朱椿喃喃自语,“这么说,如果诸葛亮采纳了魏延的建议,只怕一样兵败如山倒了?”

    柳淳道:“其实仔细研究诸葛亮的北伐路线,所谓光复汉室,是分成很多个目标的。蜀国弱小,就算打下了长安,也是受不住的。诸葛亮深知这一点,却又不能对下面明言,他的真正目标是陇右!或者说,诸葛亮希望占领陇右之地,获得战马的来源,然后养精蓄锐,逐步光复长安,只有如此,才有希望打败曹魏……”

    这一路上,两位王爷不断询问,跟柳淳谈古论今,简直颠覆三观,觉得以前的书都白读了……朱椿跟朱楩商量一下,两个人干脆下马,单膝跪倒。

    “柳先生,我们想拜先生为师,还请先生准许!”

    柳淳忍不住笑道:“燕王的三个公子可都是我的学生,你们再拜我为师,他们可就是你们的师兄了。”

    “不碍的!”朱椿还来了轴劲儿,“学无先后,达者为师。我们是向先生求学,其他的事情,也都顾不得了!”

    朱楩也道:“没错,请先生看在我们一片赤诚,请先生收留!”

    这俩家伙干脆把路给堵上了,不答应就不让柳淳走了。

    柳淳也是没办法,“既然如此,那就收下吧!不过你们只能算是记名弟子,要通过考核,才能成为正式门徒。”

    朱椿才不管这些呢,他喜滋滋牵过战马,“先生,前面就出了子午谷,距离西安也不远了,让弟子给你牵马。”

    柳淳也不好拒绝了,就这样,他们到了谷口,还没等出去,突然有马蹄生意响起,朱椿吓得一哆嗦,“先生,这历来走子午谷的都没有好下场,咱们是不是遇到危险了?”

    朱楩也吓得够呛,正在这时候,有一骑突然跑了过来,见到了他们,立刻道:“启禀两位王爷,燕王殿下派遣代王、肃王、庆王,三位王爷迎接。”

    敢情不是伏兵,朱椿擦了擦并不存在的冷汗,他突然意识到,西安已经是六王齐聚!这可是非比寻常啊!

    他偷眼看柳淳,师父和四哥不会有什么惊人之举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451章 朱允炆,你被开除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很明显,这一次的靖难之役,比历史上的规模大得多,其中的势力也复杂得多。

    把北平老巢先放在一边,朱棣和柳淳,就各自拥有一个山头……朱棣这边三位藩王,而柳淳这边有两位藩王,外加一个云南西平侯,也幸好柳淳把沐春提前弄到了西安,要不然三对三,还不知道谁胜谁负呢!

    朱椿跟朱楩也不是脑子抽了,非要自降身份,给三个侄子当师弟。凡事都讲究先来后到,如果不抱一个大腿,万一被代王三人欺负,他们该怎么办?

    柳淳能不清楚这帮人的心思吗,他如果一味拒绝,装清高,不揽权,事情反而会更复杂,所以他才痛快答应,收下了两个弟子。

    而事实上,朱椿跟朱楩完全是多虑了,朱棣对于这两位兄弟的到来,那是给足了面子。

    先是派遣三位藩王迎接,等到了距离城门十里的时候,精悍的骑兵马队,一百人一队,穿着五颜六色的彩衣,手里打着旗号,从城中冲出……一队接着一队,好像排山倒海的浪头,簇拥着两位藩王进城。

    柳淳因为不方便现身,就只能绕道另外的城门,先进了西安,好在他见过太多的大场面了,这点欢迎仪式,就留给朱椿和朱楩吧!

    这两位藩王骑着高头大马,踩着黄土垫出来的道路,两旁还有人撒花,喇叭用力吹,腰鼓使劲敲,艺人们卖力地表演着!

    “蜀王千岁!”

    “岷王千岁!”

    “靖难军必胜!”

    “大明必胜!”

    ……

    欢腾的口号,好像快乐的海洋,在一众文武的簇拥之中,朱棣在城门口等着两位兄弟的到来。

    等两个人一出现,朱棣主动迎上来,亲手拉过缰绳,搀扶他们下马。

    朱椿感动的无以复加,朱楩热泪盈眶。

    “四哥!”

    “四哥啊!

    “咱们弟兄总算能见面了!”

    朱棣给两位弟弟结实的熊抱,然后一伸手拉住了他们,另外三位王爷也加入其中,六大藩王携手向城里的秦王府而去。

    沿途无数的百姓,聚集在道路两旁,翘着脚巴望,人山人海,壮观无比。

    朱椿脸涨得很红,连脖子都变色了,啥也别说了,四哥太够意思了。

    “四哥,我们兄弟过来,就是要告诉四哥,现在巴蜀十几万大军,还有几百万的百姓,悉数听从四哥号令!四哥只要一声令下,让我们怎么办就怎么办!”

    朱楩也道:“没错!朱允炆这个兔崽子,窃据皇位,霸占龙庭,胡作非为,任用奸佞。咱们身为父皇的儿子,不能看着他糟蹋大明江山,绝对不能!”

    朱棣不停点头,“你们的意思,四哥都听明白了,走,先去王府接风洗尘,回头四哥有要事跟你们商量!”

    朱棣冲着几位藩王朗声道:“今天咱们六王齐聚,这靖难大业,就已经成功了一多半!只要咱们齐心协力,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好长时间了,西安都没有这么放松快乐过。

    洛阳的六十万大军,就像是一块乌云,压在了所有人的头上,别说普通百姓,就连朱棣都觉得肩头沉甸甸的。

    如今巴蜀大军来援,强弱之势逆转,从上到下,都沉浸在了欢乐当中,简直跟过年一般。

    古老的西安处处欢歌,人人嬉笑,脸上都跟开了花似的。

    朱棣亲自设宴,款待两位藩王,蜀王朱椿和岷王朱楩也够识趣的,他们享受了隆重的欢迎,喝了几杯酒,就以旅途疲惫为借口,去馆驿休息了。

    毕竟真正重要的人是师父,他们瞎耽误工夫干什么。

    ……

    送走了两位兄弟,朱棣终于抽出了工夫,过来面见柳淳!

    “你小子真是好本事!好!好啊!”

    面对连连称赞,柳淳矜持一笑,“还不是仰赖王爷威名,我不过是做了点小事罢了。”

    朱棣摆手,”你就别谦虚了,你这么客气,就像是打我的嘴巴似的。”朱棣拉着柳淳,让他坐下,开门见山,直接道:“柳淳,巴蜀能提供多少粮食兵马?”

    “第一批十万人马是俘虏改编的……真正第一批巴蜀大军,要到半年之后,兵力在十五万左右。粮饷吗,至少能提供一百万石粮食,另外我在成都设立了火器局,滇铜已经向成都输送,如果一切顺利,半年之后,又能拿出五百门火炮!”

    “五百门!”朱棣大喜过望,激动地不停搓手,“巴蜀富庶,果不其然,这下子我就有信心了,简直信心十足啊!”

    算起来,从决定起兵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一年,从最初的八十亲卫,到现在的半壁江山,可以说靖难之役已经到了战略决战的阶段,只要能击败李景隆和耿炳文两个军团,挥军过江,彻底消灭朱允炆,也就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朱棣清楚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又如何能不高兴!当然,局面走到了今天,柳淳绝对是居功厥伟。

    唯一可惜的是柳淳现在还是个“死人”,不能光明正大露面,不然以柳淳的号召力,加上曾经是朱允炆师父的身份,绝对更能打击朱允炆的威望。

    “柳淳,我看你该露面了,而且就算你现在不露面,知道的人也不少了,就算他们能保密,下面的人也未必能守口如瓶。与其让人窥见,不如主动站出来,跟本王一起,指挥大军,彻底扫荡酸儒,清除奸党。尊奉父皇祖训,把大明带到太平盛世。不光是本王,全天下的老百姓,也都盼着呢!”

    朱棣本是个内敛的人,如此热情洋溢,近乎恳请,让柳淳出山,实在是太意外了。

    “王爷所说极是,我肯定是藏不住了。但有三个人,我必须要搭救,只有把他们救出来,你我才能安心。”

    “谁?”

    “梁国公蓝玉!”

    朱棣用力点头,“没错,梁国公还在凤阳,他不光是你的岳父,也是勋贵的领袖,有他过来,禁军的战心就瓦解一半!”

    “徐增寿!”

    朱棣迟疑片刻,深深叹口气,有些事情明摆着,他娶了徐氏,柳淳跟徐妙锦也有深情,徐增寿跟他们俩都不远,而且又是徐达的后人。

    “目下徐辉祖还站在朱允炆那边,他们未必会对他下手吧?”

    柳淳急忙摇头,“要我说,徐增寿的处境比谁都危险……徐辉祖是吃了秤砣铁了心,我怕他会利用徐增寿来邀功请赏!”

    “什么?”朱棣大惊,“徐辉祖怎么会卑鄙到这个程度!他还算是中山王的后人吗?”

    柳淳没说什么,只是淡淡道:“他多半是要一条道跑到黑了。”

    朱棣特别烦躁,说实话,朱棣一直对徐家存着一丝幻想,觉得他们会站在自己这边……其实现在想想,假如当初徐辉祖能联合勋贵,阻止朱允炆掌控先帝,再跟茹瑺一起,就可以迎请朱棣回京继位。

    至不济也可以降旨,把柳淳提前调回京城,让柳淳统御全局。

    结果他一屁股坐在了朱允炆这边,这个亲戚,还不如路人呢!

    “你说还有谁要救?”

    “这个……当然是李景隆了!”

    “李景隆?”朱棣忍不住骂道:“他现在可是统御六十万大军,我巴不得弄死他呢!”

    柳淳连忙摆手,“可别,要是李景隆出了事,三军主帅换成耿炳文,或者铁铉,王爷,咱们的压力只会更大!神队友难求,猪对手更难得啊!王爷就算靖难胜利,也要好好封赏李景隆,他可是大功臣啊!”

    朱棣抓着短须,愣了好一会儿,突然大笑,“柳淳啊柳淳,没你这么损人的,李景隆好歹也是将门之后,他啊,也是被那些腐儒给坑了。”

    话说到这里,柳淳又道:“王爷,其实就算朱允炆知道我还活着,他也未必愿意公诸于众,所以还可以拖延一些时日。”

    朱棣想了想,“有理,你毕竟是他的师父,弑师的罪名可不小啊!”朱棣想到这里,又掏出一封信,气哼哼递给柳淳。

    “你瞧瞧吧!我这位好侄子还干了什么!”

    柳淳接过来,展开一看,顿时了然。

    朱允炆居然给蒙古人送信,请他们出兵。

    这一招真够狠的,可也在很够无耻!

    “我本来还发愁如何分兵抵挡,现在你送来了十万大军,又有沐春和平安两员大将,我倒是不愁了。只是朱允炆小儿如此作为,实在是让人不齿!”

    柳淳沉吟片刻,突然道:“王爷,如今六大藩王齐聚,正好可以用此事做文章,让朱允炆先尝尝厉害!”

    朱棣眼前一亮,忙问道:“计将安出?”

    “王爷,你忘了吗,你现在可是宗人府的宗人令,是所有皇亲贵胄的大家长啊!”

    朱棣吸了口气,突然醒悟过来!

    “哎呦,当年我还用这个身份闯宫来的,现在居然忘了,真是该死!”朱棣又想了想,握拳道:“有六大藩王在,又有我这个宗人令在,我就可以将朱允炆从玉牒之中剔除,剥夺他的皇族身份!”

    “对!就这么办了!让他做不成皇族,我看他还有何面目,坐在龙椅上!”

    朱棣又有些迟疑,“柳淳,现在朱允炆可坐在龙椅上,我能免除他的皇族身份吗?”

    柳淳失笑,“王爷,你忘了吗?我可是修过皇明祖训的!就凭朱允炆勾结外人,出卖国土这一条,他就不配当大明的天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452章 罪己诏

    朱棣跟柳淳凑在一起,一个人满肚子坏水,另一个呢,执行能力极强,简直是珠联璧合,默契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他们很快就商量出来一个方案,朱棣立刻安排落实……说实话,一直以来,谋逆的罪名都困扰着朱棣,虽然他打出维护变法的大旗,但是在整体舆论上,还处于下风。可这一战,就是扭转大局的关键点!

    朱棣要彻底将大义名分,拿到手里。

    别觉得这东西是虚无缥缈,不值一提的。不说别的,像平安一样的人,所在多有。如果眼睁睁看着他们替朱允炆卖命,最后身死沙场,绝对是大明的损失,如何能让他们醒悟过来,反戈一击,才是最重要的。

    而这一次将朱允炆踢出玉牒,就是关键的一步!

    朱棣格外重视,他首先召集了五位藩王,将自己的意思说了一遍,这五位都已经站在了朱棣这边,自然是无话可说,而且这个办法简直太好了。

    “四哥,朱允炆德不配位,早就该滚蛋了,我们都同意四哥的主张!”

    朱棣满意道:“记住,这次将朱允炆逐出玉牒,剥夺宗室资格,是基于两条原因,其一,他违背祖训,推翻变法,其二,他勾结蒙古,与外贼合谋,出卖大明疆土百姓,将先帝苦心打下来的江山,轻易送给蒙古仇人、有此两条,他非但不配做大明的天子,就连朱家的子孙都算不上!我们身为先帝之子,大明藩王,肩负攘夷护民之责,如今天子跟敌人勾结在一起,让我等情何以堪!不讨伐朱允炆,就枉为先帝之子,枉为大明藩王!”

    “说得好!”

    代王领头鼓掌,“四哥,你这话算是说到了大家心坎上,朱允炆简直丧心病狂,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咱们立刻向四处发布檄文。”

    “别急。”朱棣拦住了他,“这么大的事情,我们必须按照礼法行事,在三日之后,我们一起祭奠先帝,向他老人家诉说朱允炆的罪过,同时在先帝面前,秉承皇命祖训,将朱允炆踢出玉牒,这才是正办!”

    朱椿点头,“四哥说得对,就这么办了!”

    伴随着朱棣的命令,整个西安都动了起来,地点选择在了东门外的大校场,十万将士云集,到处都是旌旗,到处都是人马。

    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头。

    不光是将士,西安的百姓,各地的商贾,全都赶来了,他们在外面等着。

    朱棣领头,六位藩王,依次来到校场,朱棣一身明晃晃的盔甲,手里按着一柄宝剑,充满了威仪。

    “恭请先帝神像!”

    一声令下,有士兵抬着老朱的神像,缓缓走了过来。这是一个坐像,朱元璋一身龙袍,面容和蔼,带着微微笑意,目光直视前方,仿佛就是上朝一般庄重肃穆!

    当众人将神像安放稳当,朱棣带头跪在了地上!

    “父皇,儿臣率领五位弟弟,连同十万将士,西安的百姓,拜见父皇!”

    朱棣领着行了君臣大礼。

    在朱元璋神像出现的那一刻,许多将领老兵都情不自禁哭了。

    或许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很多人对他都有怨言,有这样那样的非议,可朱元璋一死,天下大乱,这一年多的战火,让所有人都了解了老朱的可贵。

    正所谓失去了才知道珍惜,大家都哭得像是泪人一般。

    朱棣擦了擦眼睛,重新站起,等所有人都安静下来,止住了悲声,朱棣猛地举起一物!

    朗声道:“这是皇明祖训!是先帝晚年修订的治国方略,是先帝的心血结晶,也是我大明万世不变的根本所在!”

    “先帝驾崩之后,皇孙允炆继承大统,然则,登基之后,违背祖训,残害重臣,变法大业危在旦夕。儿臣朱棣不得不举起义旗,奉天靖难,实指望朱允炆能改过自新,重新做人。谁能想到,他竟然怙恶不悛,一意孤行!办乡勇,设厘金,荼毒天下百姓,尤其可恨,勾结蒙古,出卖祖宗疆土,是可忍,孰不可忍!”

    朱棣说到这里,再度提高了声音。

    “儿臣身为宗人令,秉持父皇遗训,废除朱允炆皇族身份,将其从玉牒铲除。儿臣非是为了一己之私,而是为了我大明江山社稷,为了天下苍生,为了父皇苦心经营的基业!”

    “儿臣在父皇面前,要告诉朱允炆,他必须立刻悬崖勒马,赶快放弃诸般恶行。靖难军愿意和他进行谈判,罢除干戈,还黎民苍生一个太平。如果不听,儿臣恳请父皇在天之灵见证,儿臣必定统帅靖难大军,铲除这个背弃祖宗的不肖子孙!如果不能成功,儿臣情愿一死,以谢天下!”

    朱棣说完,一转身,抽出了佩剑,高高举起。

    “将士们,你们知道吗?朱允炆派遣手下,给蒙古人送信,让他们越过河套,攻击咱们的后方,还许多,事成之后,将大宁都司让给蒙古人!俺朱棣问大家伙一句,你们能忍受吗?”

    “不能!”

    “不能!”

    “不能!”

    士兵愤怒大吼,声音震天。

    朱棣满意点头,“本王奉天靖难,是为了铲除国贼,恢复祖宗法度。如今外寇来袭,本王虽然德薄力弱,可也断然不能准许鞑子屠戮大明子民!”

    “先帝提三尺剑,起义兴兵,扫荡暴元,恢复华夏河山。先帝御极三十一年,前后八次北伐,夺回了中原大地,光复了燕云十六州,拿下了辽东大宁,攻取河套!先帝武功之盛,远迈汉唐。先帝一生都在于鞑子征战,几时同鞑子讲和过?又几时让过寸土!”

    “朱棣不才,既然身为先帝之子,就不敢违背先帝之命。本王宣布,立即派遣十万大军北上,迎战鞑子,势必保住河套不失,不让鞑子伤害大明子民一分一毫!”

    朱棣轻蔑道:“朱允炆,尔的诡计得逞了,本王分兵北上,抵御外辱,保护百姓。你大可以趁机发兵,攻打西安。只要你敢来,我靖难军上下,就会让你明白,何为天心,何为民意!”

    “燕王千岁!”

    “燕王威武!”

    “靖难军威武!”

    雄壮的喊声,直上云霄。

    好容易大家伙安静下来,朱棣又道:“天下的臣民百姓,应该看得清楚。朱允炆已经成为了少数臣子手中的提线木偶!这些奸贼居心叵测,他们围绕在朱允炆周围,摇唇鼓舌,颠倒是非。废除变法,推行乡勇,设卡厘金……所作所为,无非是满足士人的贪婪胃口,将天下苍生百姓视作予取予求的鱼肉!”

    “本王希望天下百姓看得明白,能追随靖难大军,一起讨伐朱允炆和他身边的佞臣!本王更深知官场之上,士林之中,有许多先帝在日,就重用的贤臣义士,本王希望你们能顺天应人,归附靖难军,跟着朱允炆,你们除了身败名裂,别无第二条路!”

    “本王还希望那些禁军将士,勋贵旧臣,能反戈一击,朱允炆是武夫如奴仆,是苍生为蝼蚁。你们在阵前流血,你们的家人却被士绅官僚盘剥,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弟兄们,将士们,跟着这样的昏君,你们还要好下场吗?”

    ……

    朱棣的这番讲话,绝对比他当初带着八十人举事,仓促之间所说的要好许多倍,几乎可以说是字字千金,直接给靖难定了调子。

    首先,朱棣当着朱元璋神像的面,手捧皇明祖训,将朱允炆从玉牒踢出,等于宣告朱允炆不再是朱家的子孙,既然不是朱家的子孙,那皇位自然也就不合法了。

    其次朱棣表明了态度,他要光明正大,北上抵御蒙古,一面奉天靖难,一面保护百姓,要两全其美。

    第三,朱棣向几乎所有人喊话,普通商民百姓要支持靖难,有良知的文官要跟朱允炆切割关系,将领士兵要反戈一击。

    很显然,朱棣将目标瞄准,就是朱允炆,他身边的少数文臣,还有那些地上上的世家地主,就是这一小撮人,既是变法的敌人,也是奉天靖难的敌人。

    他举兵靖难,不但不是欺君犯上,相反,是用战争的手段,继续先帝的变法……毫不夸张说,这一下子朱棣彻底拿到了大义名分。

    战场上的局势在扭转之中,而人心的天平,也向着朱棣倾斜……柳淳早就安排好的暗桩,全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把朱棣的讲话向四处传播,不遗余力。

    不出意外,这些讲话也一字不漏,送到了应天,摆在了朱允炆的面前!

    “反了!”

    朱允炆厉声咆哮,这段时间下来,他已经渐渐适应了皇位,虽然内忧外患,但朱允炆觉得他还能应付过来,毕竟他是天子,又占据大明朝最富庶的资源,拥有数之不尽的人力和财力,绝没有失败的危险。

    事到如今,他可没有这个自信了。

    六大藩王,召开宗人会议,剥夺他的皇族身份,就像是狠狠的一记直拳,打得朱允炆晕头转向,找不着北!

    怎么办?

    该怎么办?

    怎样才能挽回民心?

    朱允炆不得不召集所有文臣,一起商量对策……这时候一直沉默不语的六元黄观突然站了出来。

    “启奏陛下,既然燕逆敢剥夺陛下皇族身份,陛下就应该针锋相对,免去他们的藩王,去玉牒除名,号召天下,一同讨伐。”

    朱允炆点头,这倒是个办法,可问题是已经落到了后面,用处不大了。

    好在朱允炆手下永远不缺天才,礼部尚书陈迪突然站了出来,“陛下,藩王谋逆,天下震动。老臣以为,陛下应该降罪己诏,以挽回民心,鼓舞士气!”

    “罪己诏?”朱允炆不悦道:“朕,朕有何罪?”

    陈迪慌忙道:“老臣惶恐,老臣并未说陛下有罪,而是说宗室反叛,骨肉相争,百姓看在眼里,难免议论纷纷。陛下身为天子,仿效历代君王,降下罪己诏,百姓必定感恩戴德,上下一心,不愁不灭燕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第453章 第二条战线上的徐增寿

    如果柳淳在金殿上,他保证会感叹一句,原来愚蠢是没有极限的。

    朱棣弄出开除皇族的戏码,无非就是打击朱允炆的声望,谁能想到,朱允炆这边竟然要主动跟着朱棣起舞,拦都拦不住。

    这还不算愚蠢,那世上就没有愚蠢的人了。

    可就是这么臭的一个主意,竟然得到了不少人的响应。

    其中就包括暴昭等人,也不知道是蠢还是坏!

    “陛下,燕逆蛊惑人心,用心可诛。然则陛下继位以来,国事如麻,李景隆和徐辉祖先后战败,丧师辱国,罪莫大焉。当下民有怨气,兵无斗志,到了万分危机的时刻。倘若陛下能降罪己诏,以诚待人,将朝廷的情况告诉百姓,臣民必定体谅天子的艰难,上下一心,不愁不胜!”

    其他人跟着附和,这时候黄子澄可听不下去了。

    “荒唐!陛下何罪,尔等竟然怂恿陛下降罪己诏,这不是授人以柄吗?”

    黄子澄在朱允炆继位之后,升任太常寺卿兼翰林学士。官职不算高,可是他每日入宫,跟朱允炆商讨国策,俨然真宰相,就连六部尚书都比不过他。

    可今天没人怕黄子澄了,陈迪就冷笑道:“黄大人,天子当然无罪!可眼下的情形,你又如何解释?藩王造反,朝廷接连战败,民间怨气弥漫,总要给百姓一个交代吧?”

    黄子澄也算是老油条了,岂能听不出陈迪话里有话!

    “你又想怎样?”

    陈迪哂笑,“自古以来,上天降罪,宰相代天子受过。如今黄大人既是帝师,俨然宰辅,为何不能替天子受过?”

    图穷匕见了,不得不佩服,到了这个时候,他们居然还有心思内斗。

    陈迪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让黄子澄替朱允炆受过,暴昭也跟着道:“没错,如果真是贤臣干吏,辅佐有功,又怎么会落得今天的地步!黄大人,你有误国之罪,你还想否认吗?”

    黄子澄的气不打一处来,说句实话,把罪责归给他,真是冤枉了。

    要知道在朱允炆的手下,黄子澄是相对老实的,那些国策是齐泰和练子宁等人早就定下的,朱允炆也全盘接受了。

    结果呢,一个让朱允炆弄死了,一个被俘虏了,成了叛徒。现在没人敢在朱允炆面前提练子宁,生怕这位天子抽风。

    黄子澄他不过是接了个烂摊子,只能勉力为之,结果弄来弄去,越来越糟。

    明明坏事不是我干的,可为什么都归罪到我的头上?

    黄子澄知道,再怎么叫嚷,也没有用。

    这一大堆文官当中,已经有很多人想要取代他了,好不容易抓到了他的疏漏,岂能放过!现在唯一能救他的只有朱允炆了。

    黄子澄沉默不语,等待着皇帝替他说话,他等来等去,跳出来攻击他的人越来越多,朱允炆却像是被堵住了嘴巴,一语全无!

    “呵呵呵!”

    黄子澄心里苦笑,突然双膝跪倒,悲声凄惨道:“陛下,老臣无能,尸位素餐,以致接连战败,怨声载道,老臣情愿辞去官职,回乡思过,还请陛下恩准!”说完,他把乌纱帽放在了一边,五体投地。

    朱允炆忙道:“黄先生,你教导朕多年,劳苦功高,安忍弃朕而去?”

    总算替老黄说了句公道话,这时候陈迪身后的方孝孺实在是忍不住了。这不是扯淡吗,大敌当前,先让皇帝下罪己诏,接着要赶走黄子澄,这还没怎么样,就自乱阵脚,真怀疑你们是不是朱棣派来的卧底!

    方孝孺又突然想起了一个人,柳淳!

    没错,他在京多年,又是锦衣卫的指挥使,又是天子宠臣,他现在稀里糊涂死了,可方孝孺总怀疑那么惊才绝艳的一个人物,会突然葬身大海,怎么听着都有点怪怪的。

    假使柳淳没死,他会不会躲在暗处操控一切啊?这朝堂上,又有多少柳淳的人?想到这里,方孝孺下意识打了个冷颤。

    “启奏部下,老臣以为这是燕逆撼动军心士气的一招,万万不可随之起舞,老臣觉得胜败乃是兵家常事,无足轻重。如今魏国公徐辉祖堵在重庆府,川中逆贼无法顺江而下,洛阳方面,几十万大军云集,燕逆绝非对手。至于北平方向,老将军耿炳文稳如泰山,朱高炽被围困在北平方寸之间,已经露出败相。在这个关头,如果自乱阵脚,实在是不智得很,请陛下察之!”

    老方这番话,算是救了黄子澄,朱允炆略微沉吟,想想也对,从实力对比上来说,他还有庞大的力量,未必就会败了。

    只是处处被动,这个滋味不好受啊!

    而且六大藩王一起反叛,对了,还有个二五仔齐王,再加上烧死在家里的湘王,他的皇叔都没剩下几个了。

    “免去黄子澄官职,仍留在京中听用。三日之后,朕会亲自前往太庙,祭奠先帝,将朱棣等逆贼从宗人玉牒当中赶出!”

    朱允炆咬着牙道:“卿等皆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