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在洪武末年-第1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或许文官之中,有大半都是坏的,可历代以来,总是不乏一些热血之士,不避生死,用性命告诉所有人,何为真儒圣贤!
茹瑺带头,向刘三吾躬身施礼。
“朝闻道,夕可死!多谢老前辈!”
朝臣们排着队,步入奉天殿,他们还是像以前一样,行礼参拜,可很多人都微微歪着头,不愿意去看上面的那个人。
更有人切齿咬牙,愤愤不平。
大殿上下,气氛十分凝重,压抑的让人窒息。
朱允炆突然幽幽道:“燕王朱棣,庆王朱栴,举兵谋反,罪莫大焉,朝中有人弃官逃走,意在投靠逆贼。一些朝廷重臣,更是勾结逆贼,心怀不轨,朕希望你们都想清楚,不管是谁,只要敢谋反作乱,就要诛灭九族,国法无情,朕不会客气!”
果不其然,谋反从来都是大罪之中的大罪,十恶不赦。朱允炆以天子之尊,一上来就问罪,许多人都被压住了,不敢开口。
可刘三吾却是轻笑连连。
“陛下,老臣想请教,何为谋反?”
朱允炆扫了一眼,又是这个老货,当初恩科的时候,就是他跳出来跟自己唱反调,还录取了那么多柳淳的弟子,如今又是那些人,纷纷弃官逃走。这个老货跟柳淳关系不浅,他就在京城之中,最大的毒瘤!
就算他不跳出来,也要拿他的皓首抵罪!
“刘老学士,你读了一辈子书,不会不知道,三纲五常,朕乃是天子,燕王和庆王举兵,就是谋反!这有什么好说!”
“哈哈哈!”刘三吾大笑,“老夫只知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陛下承继大统以来,不遵先帝祖训,残害恩师,又急着铲除叔父,置变法大业于不顾?老臣斗胆请教,陛下,这就是你的为君之道吗?”
“大胆刘三吾!”景清忍不住跳出来,“你不要倚老卖老,身为臣子,如此无礼,冒犯君父。你已经犯了十恶不赦的死罪!你还敢质问天子,替逆贼说话,你简直可杀不可留!”
刘三吾斜了一眼景清,忍不住笑道:“柳大人在伶仃洋遇害,就是你去探查的吧?伶仃洋,让老朽忍不住想起了文丞相啊!柳公之功,不在文丞相之下,而柳公之冤屈,胜过文丞相数倍!”
刘三吾骤然语气加重,“柳淳自从洪武二十年起,协助朝廷,夺取辽东,一战灭北元,又在大宁屯田,开发边地,功在社稷。入京以来,筹建银行,大兴教化,推动变法,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大明江山社稷!先帝亲之信之,先太子敬之爱之……陛下乃是先帝之孙,先太子之子,柳淳之徒!陛下既然询问老臣纲常,那老臣也要请教,陛下为孙为子为徒,到底是该怎么做?”
疯了!
不光是景清了,暴昭,黄子澄,还有一大帮东宫的臣子,都怒目而视,仿佛要冲上来拼命一般。
“陛下,刘三吾辱骂君父,以下犯上,罪不容诛,请立刻将老匹夫拿下,千刀万剐,以谢天下!”
面对这帮人的指责,刘三吾笑得更开心了。
“杀人!这倒是你们最擅长的。可你们想过没有,天下这么多人,是靠着一把刀就能杀光的吗?对你们有威胁的人被杀了,不愿意替你们遮掩罪行丑事的人杀了,说真话的人也杀了……总而言之,凡是你们看不顺眼的,全都想杀了,真是好手段啊!不过老夫想说,你们总有杀不动的那一刻……你们说燕王起兵,是谋反!可老夫怎么觉得,他是在替天行道,铲除暴君桀纣!尔等宵小之徒,伏诛之日不远矣!”
“住口,住口!”
这下子东宫的师父们都疯了,把陛下说成桀纣之君,还有什么好讲的,老东西必死!
他们向这边扑来,茹瑺等人则是挡在刘三吾的前面,替他争取时间。
老爷子赶快吮吸了一口山参,声音更加高亢。
“陛下,先帝也曾杀人,可先帝杀人那是为了大明的苍生百姓!陛下呢?你想的都是自己的龙椅,须知道,你不遵先帝祖训,信用小人,残害忠良,倒行逆施,天怒人怨……你早晚会遭到报应的,摸摸你的脖子,上面的人头还在吗?”
“老贼!”
朱允炆脸色青紫,仿佛皮肤下面灌满了血。
“你这个老贼,杀了!把他拿下!”
侍卫们冲进来,可全都是高官挡着,他们一时间也不知道怎么办。就在这时候,武将堆里,徐辉祖迈着大步过来,他人高马大,力气过人,几个文官想要拦住他,奈何都被徐辉祖撞飞了,有人的牙齿都被摔断,满嘴流血,大家都红了眼睛,只是差距太大了,根本拦不住,徐辉祖气势汹汹,冲到了刘三吾的面前。
老爷子早就知道了,哑然一笑,“中山王有你这样的不孝子,他真是死不瞑目啊!”
“家父是大明的忠臣!岂会和你们这些逆贼为伍!”徐辉祖怒喝道:“刘三吾,你还不束手就擒!”
刘三吾点点头,“徐辉祖,你总算跳了出来……老夫懂了!先帝突然驾崩,信国公中风……你这位魏国公出力不小吧?你可真是处心积虑啊,燕王和柳淳都看错了你!或许也怪他们太善良了!徐辉祖,你不惭愧吗?”
被老头如此质问,徐辉祖不由得一震,此刻的朱允炆却是忍不住了,气急败坏道:“魏国公,还不把老贼拿下!让他继续胡说八道吗?”
顶点
………………………………
第398章 以笔为刀
此刻应天的情况,一点都不好。
先是朱元璋驾崩,接着恩科弊案,虽然重新开科取士,结果还算让人满意,但很快柳淳死在伶仃洋,然后又是要诛杀燕王,接着刘三吾等老臣被抓下狱……人们从最初的悲愤,到接下来的愤怒,再到失望愤懑,就像是一口充满了蒸汽的大锅……
是的,老百姓已经看明白了。
真的,不要以为普通人是傻子,先帝驾崩,新君继位,变法派受到了打击,先是灵魂人物柳淳被干掉,接着变法派的旗帜燕王险些丧命,再之后就是名满天下的学宗鸿儒刘三吾,他老人家都那么大年纪了,还是被抓到了诏狱,就问一句,还有没有王法?
朱元璋在民间的威望那是不用怀疑的,而洪武大帝在晚年推动的变法,也着实起到了效果。不用讲什么大的事情,就拿锦衣卫来说,因为柳淳的整顿,锦衣卫办事讲究证据,走上了正规化的道路。
锦衣卫带头,应天府,下面的县衙,甚至六部,大理寺……这些高高在上的官老爷,都不敢对百姓怎么样,毕竟谁愿意自己的名声比锦衣卫还臭呢!
光是这一点,老百姓就深有体会,尤其是京城的百姓。
官不那么难见了,事情好办了……有什么委屈,把状纸递到锦衣卫,隔些日子就有人下来过问,帮着协调处理。
贪官污吏,被处置的更多了,但是几乎每个案子都证据确凿,审判的时候,还请百姓去旁听……做小买卖的人,只要交几个铜子的费用,就可以在指定的地方做生意。倒是那些大的作坊商行,经常被查税,谁敢少交,那是要下狱的。
这些新气象都是变法派带来的,可自古以来,变法是容易的事情吗?
没有,从来没有!
那些盘根错节的士绅官僚,他们甘心被改革吗?
大明立国三十年,许多勋贵名义上和文官有冲突,可实际上他们也做生意,交的税更少,他们愿意变法吗?
过去有洪武大帝压着,谁敢说一个不字?因此看起来变法派声势浩大,占据了优势,拿到了“两个王四个二”的天牌。可仔细看看,除了这几张大牌之外,全是三四五六一类的货,这牌真的不好打。
不过话又说回来,朱允炆的处境更加艰难糟糕,甚至到了四面楚歌的地步。
他本来得位就不是理直气壮,正因为惶恐,他就想着快刀斩乱麻,越快越好。一场恩科,让他看到了柳淳的实力,生怕柳淳回来添乱,所以就必须先杀了柳淳。
杀了柳淳之后,事情闹得更大,那就去杀朱棣,朱棣没杀成,激起百官反弹,朝野上下,全都乱了。
每天都有人辞官,别说鸡鸣山学院,就连太学生都有人跑了,就算不去投靠朱棣,也不愿意留在京城,跟朱允炆同流合污。
皇帝虽然号称孤家寡人,可是真的混成了孤家寡人,那就离着死已经不远了!
朱允炆刚刚拿下刘三吾,将老头打入诏狱,然后又把茹瑺等人,囚禁在朝房,不许他们离开,外面就让徐辉祖带兵守卫。
朱允炆返回了寝宫,他要好好想想,下一步究竟该怎么办。
就在他思索的时候,突然有人来报,“陛下,太,太后,她,她……走了!”
吕氏死了,到死的时候,她都握着那一颗要命的隋侯珠!
朱允炆扫了一眼枯瘦如骷髅的吕氏……深深吸口气,对这位母亲,朱允炆不知道说什么好!
没有母亲做的这些事情,他当不上皇帝,可吕氏做得那些事情,又给他添了太多的麻烦……朱标之死,王弼之死……还有乱七八糟的事情。更为重要的一点,在朱允炆刚刚当上太孙的时候,就是吕氏的意思,让他疏远柳淳,才错失了和变法派结盟的机会。
走到了今天,自己手上已经没有多少可用之才了。
“太后生性节俭,她的丧事一切从简,不要惊动朝野了。”
不知道吕氏是否泉下有知,她好歹当上了太后,可谁能想到,她的下场,竟然连一个普通的皇妃都不如,自己的亲生儿子,连丧事都不愿意替她费心思。
这些年,她算计这个,陷害那个,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
……
朱允炆重新回到寝宫,不好的事情又来了!
“启奏陛下,刚刚方先生送来了一份奏疏!”
“方先生!”
朱允炆大惊,立刻接过来。
眼下东宫的旧人当中,要说有点见识手段的,只剩下方孝孺一人而已!这倒不是说方孝孺有经天纬地的才华,而是方孝孺心正,能从大局出发,私心杂念少很多。这一点对朱允炆来说,那是绝对重要。
他可以失去任何一个人,唯独不能失去方孝孺!
可偏偏方孝孺就上了一道乞骸骨疏!
方孝孺自称是衰朽无用之人,如今陛下已经登基称帝,君临天下,他也该大功告成,到四处云游讲学。
一句话,俺老方不陪你玩了!
此刻的方孝孺,五内俱焚,悲痛伤心,几乎到了绝望的程度。
方孝孺这个人还是很有趣的。
在原本的历史上,他站在江南士大夫的立场上,针对朱元璋的旧制就行了批判,他反对分封,反对严刑峻法,反对老朱的大肆杀戮……可是跟黄子澄、练子宁等人不同,老方在反对的同时,也注意到了土地的问题。
因此方孝孺想借着恢复井田,来一劳永逸,解决土地的兼并问题。
当然了,方孝孺的做法激起了整个士绅集团的不满。
在历史上,朱棣能够靖难成功,以弱胜强,也跟士绅集团的支持脱不开关系,除了江南的士绅之外,其他人几乎都站在了朱棣这边。
要不然也不会拿下南京之后,整个天下都尽数归心,传榜而定了。不过却不能因为朱棣的胜利,就认为方孝孺是错的,至少说,他的方法可能错了,但他看到的问题,他的初衷,却未必是错的。
这就是老方相比那些人,与众不同的地方。
站在宗法的角度上,方孝孺选择支持朱允炆,没有任何错误,他毕竟也是个标准的士人。在几次朱允炆遇难的时候,老方给他提出了意见,也是尽心尽力。
可是随着朱允炆登基,做得事情,让老方失望到了一个极限……
幸好自己只是白身,还没真正入仕,走了也好。只是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就再也没法实现了……方孝孺带着遗憾,来到了十里长亭。
他回望京城方向,正准备做最后的告别,突然尘土飞扬,一队人马席卷而来,在无数侍卫的簇拥之下,朱允炆亲自追来了。
“先生,先生!”
他从马背上跳下,快步跑过来。
“方先生,难道连你也要弃朕而去吗?”
朱允炆一句话问出,眼中含泪。方孝孺看着这位少年天子,也忍不住叹了口气。
“陛下,草民何德何能,当得起陛下的天恩,草民的确才微智薄,难当重任,留在京城,又怕让陛下误以为还有一个可用之人,所以草民才留书离去,还望陛下成全!”
朱允炆用力摇头,他的手死死揪住方孝孺的腕子。
“先生,你要是走了,朕就成了孤家寡人,朕的江山……就不保了!先生,你万万不能走啊!”
……
一刻钟之后,方孝孺跟朱允炆坐在了十里长亭,周围都是侍卫保护,其他人都赶得远远的。
方孝孺唉声叹气,说实话,他要是想走,又何必上那一道奏疏!可若是让他就这么留下来,他也真的没什么滋味。
“陛下,草民受陛下赏识厚恩,不得不对陛下开诚布公。这是最近市面上流传的一篇文章,请陛下观之。”
朱允炆接在了手里,仔细看去,这篇文章的作者署名叫做“东海评论”,这到底是个什么玩意?
朱允炆皱着眉头看了下去……
“……想必大家都注意到一点,在洪武二十年以后,不断有声音,指责先帝用刑太繁,主张以宽仁治国,于民休息,轻徭薄赋,恢复民力……这些说法听起来都冠冕堂皇,可试问历朝历代,为什么穷苦百姓,多数在国初的时候,能够吃饱饭,能够安居乐业。等到了所谓盛世,反而流民数量大增,土地兼并严重,民不聊生呢?“
“道理其实显而易见,所谓宽仁,所谓于民休息,不过是士绅集团的一个借口而已!他们能免役免税,他们有数量众多的土地,有充裕的钱财……只要朝廷不管,他们就能放手兼并,抢夺百姓田产,把自耕农变成佃农,再把佃农变成流民,最终吃干抹净,一点不剩!”
“先帝正是看到了这一点,针锋相对,推行变法。朝廷不能无为而治,不能对民间的不公平视而不见!无为而无不为,朝廷要先建立起公平的税赋徭役制度……就好比一场棋局,双方的棋子要数量一样,接下来比的是棋力高低。可若是一些人棋子本来就比别人多很多,又怎么能指望他们公平较量?“
“先帝雄主,自然看得明白,其实历代帝王,也并非都是傻瓜。只是那些士绅地主,他们实力太过雄厚,远超草民百姓。大多数没有出息的天子,就只能妥协,美其名曰君王与士大夫共天下,说白了,就是他们联起手来,共同欺负普通百姓,盘剥压榨,肆无忌惮……”
朱允炆看到这里,豁然站起,嘴唇哆嗦。
“反了,反了!”
他声嘶力竭地吼叫着,“是谁,是谁写的这篇文章,朕要杀了他!杀了他!”
方孝孺面色凝重,突然坚定道:“陛下,既然如此,不如就把草民也杀了吧!”
朱允炆大惊,他急忙过来,拉住老方,“先生,你,你这是什么意思?这篇文章难道是你写的?”
“并非草民所写,可写此文章之人,却说出了草民的心声!让草民豁然开朗,真想浮一大白!”
顶点
………………………………
第399章 乡勇出现
朱允炆的脸色很难看,真的难看!
“方先生,这篇文章挑唆君臣父子的关系,鼓动百姓犯上作乱,用心险恶,必定是柳淳一党的手笔,似这般无君无父,没有尊卑上下的畜物,就该杀!狠狠地杀!杀光了他们,天下就太平了。”
朱允炆还想往下说,却觉得不合适,忙转身道:“先生,朕没有说你,你,你和他们不一样的!”话说得很苍白。
老方重重叹口气,“陛下,这篇文章或许有过分之处……可上面所写的哪一句是假的?”
“这个……先生何必钻牛角尖儿,这篇文章违背纲常,简直大逆不道,十恶不赦……”
方孝孺突然大笑,“陛下,若是如此看事情,那草民就只能拜别陛下了!”
说着老方又要走,朱允炆扯住方孝孺,急红了眼,“先生,朕来求先生,是真心诚意,先生又何必执意弃朕而去呢?”
老方苦笑两声,“陛下,非是草民不愿意留在京城,替陛下效力。奈何陛下到现在,都没有想清楚,为什么和如此被动。”
朱允炆悚然一惊,是啊,他一直很困惑。
当初他被立为太孙,虽然不如他爹稳固,可各方大臣也都认可了他。但后来随着变法越来越深入,他身边聚集的文人越来越多,他跟变法派之间就越来越疏离。
到了最后,朱元璋动了易储的念头,假如不是老朱突然驾崩,没准就是朱棣登基称帝了。
“方先生,朕,朕并无过错啊!柳淳乃是权臣,朱棣又是藩王……他手上握着十几万人,若是有不臣之心,内外勾结,朕,朕立时就被推翻了,朕,朕不过是自保而已。天下臣民百姓,怎么就不能体谅朕的难处!朕,朕可是他的君父啊!”
话说到了这份上,方孝孺也彻底醒悟了。
朱允炆最大的问题就是自私,他时刻把自己放在第一位,认为别人都要围着他转,尤其是当了太孙之后,这种心思就越发明显。
回头看看朱允炆跟柳淳的相处,其实他们一度有希望缓和关系的,奈何朱允炆始终都放不下身段。至于柳淳,他跟朱标亦师亦友,又是老朱的宠臣,怎么会像齐泰黄子澄等人一般,去捧朱允炆的臭脚。
反过来,朱允炆就觉得柳淳桀骜不驯,难以控制。他手下的门人弟子,一个个眼高于顶,动辄就要改变祖宗法度,动辄非议圣贤,百无禁忌。
一群没有丝毫敬畏之心的人,怎么能成为可靠的忠臣?
朱允炆始终没有想清楚,这个世界的忠诚,不只是针对一个人而已,。柳淳跟他的门人弟子,说实话,有利益结合,但更多的则是志同道合。
柳淳用自己的说理方式,征服了他们,让这些人自觉站在了柳淳的身边。
柳淳的势力越大,朱允炆就越是忌惮,他拼命拉拢跟柳淳敌对的文官,弄来弄去,双方都积重难返,没办法,只有生死一搏了。
“陛下,你可曾想过,百姓的艰难?”
“这个……朕当然知道民生疾苦,朕选用贤才,就是要造福百姓,朕,朕的心没有变过!”
方孝孺摇头,“陛下,民生疾苦四个字说起来容易,可真正吃透了,并不简单。就拿一个江南的农户来说,他租种五亩田地,每年要交五成的田租,一亩地按照两收计算,他剩下的不过是十石稻谷,脱粒之后,最多剩下七成。假如是一个五口之家,一年下来,每个人还分不到200斤粮食啊!”
“陛下,这时候哪怕一升粮食,都宝贵无比。一家人能喝上稀粥,还是饿肚子,就可能这点粮食了!这就是变法的好处所在。”
朱允炆深吸口气,皱着眉头道:“升斗小民,升斗小民,果然如此!区区一升粮食,就能收买他们!”
方孝孺更听不下去了,断然道:“陛下!一升粮食或许不多,可大明的百姓,千千万万,给每家一石粮食,那可不是个小数目啊!”
“啊!”
朱允炆还真在柳淳那里学过算学,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几千万的人口,就会变成很庞大的难题……朱允炆沉吟良久,喃喃道:“先生,这变法势在必行吗?”
方孝孺点头,“非变不可!”
“那好!”朱允炆果断道:“方先生,朕现在就任命你担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学士,总揽变法事宜!”
朱允炆喃喃道:“朕可以变法,但朕绝不用柳淳的人变法!”
……
柳淳手里捏着密报,微微叹气。
老方还是站在了朱允炆这边啊!
其实在柳淳看来,朱允炆已经半只脚踏空,下面就是悬崖了。
朱棣在西北站稳了脚跟,北平还有十几万人马,再加上京城纷乱,人心尽失,朱允炆能有多大的本事,能扛得住四面八方的压力。
在历史上,靖难长达四年,造成了很大的伤害,遭到双方反复拉锯的山东等地,更是生灵涂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柳淳估计,有他的布局,加上朱棣更加强大,或许只需要一年半载,就能把朱允炆击败。
只是有些事情,柳淳也是始料未及,
方孝孺决定留在朱允炆这边,推动变法。
他给朱允炆提了两条建议……第一条是推动变法,收拾人心。这个没什么好说的。
真正要命的是第二条!
方孝孺建立朱允炆,准许地方乡绅编练乡勇!
燕王在西北起兵,那就从西北开始,准许各地的良绅自行招募年轻丁壮,进行训练,也准许他们结寨自保,或者在朝廷的指挥下,一起出兵。
而且方孝孺还建议,让铁铉负责全国的乡勇。
“好厉害的方孝孺啊!”
柳淳突然后悔了,假如当年直接把老方给砸死,或许就不会有今天的麻烦事了。不过想想也没什么用。曾经朱允炆在败亡的前夕,就分派手下大臣,到各地去招募人马。结果人马还没招募完,应天就被攻破了。
由此可见,朱允炆是想过利用地方力量,去对付朱棣的。
如今,只不过是提前了而已。
乡勇!
最著名的就应该是那位曾文正公了。他就是靠着编练乡勇起家,最终立下赫赫战功成为朝廷重臣……方孝孺用这招,等于是打出了王炸,该怎么应对呢?
“取笔墨来!”柳淳思量片刻道。
蓝新月急忙把笔墨交给柳淳,她托着腮帮,瞧丈夫会写什么东西。
只见柳淳笔走龙蛇,写得极快。
“朝廷准许地方编练乡勇,说白了,就是借助士绅地主的力量,来对付燕王,接下来燕王会面临非常严峻的考验。大家必须清楚,给予士绅兵权,等于是朝廷向士绅地主,全面妥协!从这一刻开始,不再是君王与士大夫共天下,而是君王变成了所有的地主的头头,代表着士绅集团,坐在了那张龙椅上面!”
“我不得不遗憾地说,当士绅拥有了兵权,变法大业就已经岌岌可危。普通百姓的处境,会比之前还要严重许多。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随着天子向士人的全面妥协,他会得到所有士绅地主毫无保留的支持。拥有几乎取之不尽的人力和钱粮,这一场战争,已经不再是叔侄之争,而是燕王跟士绅集团的战争!”
“自古以来,一个人是很难斗得过一群人……燕王要想取胜,就只有一个办法,去寻找更强大的盟友!比士绅更强大的就是占人口九成以上的普通农民百姓!要如何将这些农民整合起来,成为接下来最大的看点!”
“但不管怎么讲,这都不会是一场简单的战斗,农民和士绅地主,究竟谁才是天下的主人,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顶点
………………………………
第400章 战神李景隆
方孝孺接受了任命,不过考虑到他是白身,所以先授予翰林侍读学士,然后转翰林学士,再之后加礼部侍郎……每一步中间要停顿几个月,免得太过突兀。
当然了,这只是对外的安排罢了,事实上在内部方孝孺和黄子澄,几乎成了事实上的宰相。
他们每日入宫,跟朱允炆商讨政务,共同确定方略。
当下最紧要的就是出兵平叛,干掉朱棣。
黄子澄沉吟道:“燕王几次领兵出塞,战无不胜,堪比当世名将,不可小觑!当初先帝派他巡边,是有意将西北的兵马也交给燕王。奈何朱棣无福,他非但没有来得及收服西北的兵马,反而离开了老巢,对付起来就更加容易了。臣以为派遣一员上将,就能荡平朱棣!”
听完黄师父的话,朱允炆下意识看向方孝孺,却发现老方微微摇头。
“殿下,燕王乃是当世猛虎,切不可轻敌!他现在固然离了巢穴,可若是围堵不利,不能尽快拿下燕王,就会造成西北和北平两处连成一片。到了那时候,再想剿灭燕王,就难上加难了。因此臣才建议准许士绅编练乡勇,为的是安抚人心,避免朝局混乱,防止朱棣逃窜!”
方孝孺终于说出了他的心里话,所谓乡勇的事情,其实是老方的缓兵之计。
朱允炆现在得罪的人太多了,身边能用的人也太少了。他必须先找到足够的盟友才行。能支持朱允炆的,就是那些士绅地主,向他们妥协,几乎成了唯一的生路。
不过老方也清楚,一旦士绅地主趁机发展起来,尾大不掉,那可就麻烦了,什么变法都推动不了。
所以方孝孺是把这条策略当成临时办法,只要能在短时间之内,灭掉朱棣,回过头再把乡勇废掉,收回兵权也就是了。
当然了,在“东海评论”的眼里,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他断定乡勇恶例一开,必然会造成士绅趁机膨胀,原有的变法成果会毁于一旦,朱允炆的下场就是和所有士绅一起被埋葬!
说来讽刺啊,方孝孺不太看重其他人的想法,但是这位连姓名都不知道的撰稿人,却成了他的知音,方孝孺极为重视他的看法,必须要避免预言的结果!
唯一的办法就是快刀斩乱麻,最好半年之内。解决掉朱棣,就算拖延,也不能超过一年,否者就真的无法挽回了。
所以谁领兵,就成了关键之所在。
“陛下,臣以为长兴侯耿炳文老成持重,让他带兵,去对付朱棣,绰绰有余!”方孝孺建议道:“至于北平方面,让魏国公徐辉祖带兵,直捣北平,同时请辽王和宁王策应,三路大军一起出动,必定能攻破北平!”
……
“来,让我们分析一下,朱允炆会怎么排兵布阵?”柳淳笑呵呵对着妻子道。
蓝新月眨眨眼睛,“别的事情我不懂,可打仗我还是有点心得的,首先,燕王能战,必须派遣最强的将领……目前京中硕果仅存的两位老将,武定侯郭英是不会给朱允炆效力的,就只能派长兴侯耿炳文,他老人家带兵出征,如果用尽全力的话,燕王几乎没有胜算,只能祈求老爷子手下留情了。”
“珠玉北平方向,我看就是魏国公徐辉祖最合适了!”蓝新月突然咬了咬牙,“我真是没有料到,他竟然是那么个丧心病狂的东西!”
时至今日,谁站在哪一边,终于看清楚了。
东宫的确藏了一些后手,其中徐辉祖就是最要命的那一个!不管是柳淳还是朱棣,都顾念跟徐家的关系,没有果断拔掉徐辉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