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争霸-第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战舰建造标准,实际操作的时候肯定有很大的难度。
用赵禹的话说,早在上次大战爆发前,帝国海军的大型战舰就都由五大造船厂建造,其他造船厂能承接的,也不过是近海巡逻艇,登陆艇与内河炮艇这些排水量在一千吨以内的小型舰艇的建造工作。
别说大型战舰,就连对建造技术有一些要求的潜艇,也由三家造船厂瓜分。
言外之意,帝国的造船业早已被寡头垄断。
只是,将标准稍微降低一点,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
这也是赵禹头痛的事情。
让小型造船厂按照比商船更加苛刻的标准建造小型航母,那还没什么,可是要如何才能说服海军?
要如何才能让海军接受这种以商船标准建造的航母?
在两天前,赵禹向海军司令部提交了相关报告,在里面着重提到,小型航母是战时应急产物。
言外之意,这些航母只是在战争期间使用,等到战争结束就要处理掉。
这场大战打得再狠,最多也只会持续数年。
如此一来,就算质量标准差一点也没什么问题,反正等大战结束后就全部退役。
战后?
帝国海军有那么多舰队航母,称霸全球肯定没问题,自然轮不到批量建造的小型航母撑门面。
要说,这个道理非常的充足。
可惜的是,海军司令部至今没给答复。
其中厉害,赵禹没有说,白止战也能猜到。
现在管海军装备的是贺永兴。
。。m。
………………………………
第379章 利益所使
吃午饭的时候,赵禹才开始向白止战猛倒苦水,不过更像是找人发泄出来。
或许,他在平时根本找不到可以倾诉的人。
“如果有需要,我可以给首辅打电话。”白止战试探着说了一句。
不是不想帮忙,是知道就算给薛远征打了电话,也未必能够解决问题,毕竟薛远征不是什么事都得管。
要说的话,薛远征是要手下的人替他排忧解难,而不是给他制造麻烦。
白止战的面子再大,也没到让首辅为他效劳的程度。
再说,薛远征根本不懂海军的事。
他要插手,不过是让刘长勋出面,而刘长勋跟贺永兴是竞争关系,反到会让问题变得更复杂。
关键还有,如果找薛远征能管事,赵禹早去找他了。
“这件事,找谁都没用。说实话,这也是我不想跟贺家往来,当初规劝你不要跟贺家搞在一起的原因。”
白止战苦笑着叹了口气。
早在20年前,赵禹就在酒后告诉他,贺家跟刘家没有区别,往根本上说,很多方面还不如刘家。
刘家以海军为根基,海军强则刘家盛,海军衰则刘家败,因此怎么都得为海军着想。
贺家就不是如此了。
虽然同样出自海军,但是经营造船行业数十年,几乎控制了帝国的所有大型造船厂,还把触手伸向了上游企业,贺家早就完成了蜕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商业家族,更加看重的是金钱方面的利益。
贺永兴压着这件事,摆明了就是利益所使。
个人恩怨?
得了吧!
贺永兴再小气,也不会继续惦记已是帝国驸马,当今圣上亲妹夫的白止战。
如果只看个人恩怨,贺永兴更应该巴结白止战,顺带讨好像赵禹这些跟白止战关系密切的人。
跟家族的核心利益相比,个人恩怨是个屁。
这里面涉及的,其实就是贺家的核心利益。
原因就是,赵禹提议由规模较小的造船厂建造这种小型舰队航母,以缓解大型造船厂的压力。
在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赵禹根本就没有过脑。
当然,他的脑袋进过水,就算过了脑,也未必能立即想到其中的厉害关系。
让小型造船厂建造航母?
贺家控制的大型造船厂干嘛?
今天能够建造小型航母,明天就能够建造大型航母!
其实,类似事情已经发生了。
就是“广城”级远洋巡洋舰。
这种拥有重巡洋舰吨位,主炮火力却连轻巡洋舰都比不上的战舰,拥有远超重巡洋舰的防空火力,跟战列舰比都差不了多少。在西北东望洋海战中,四艘“广城”级充分证明了其巨大价值。
如果没有这四艘“广城”级,“帝都”号与“陪京”号肯定会被击沉。
关键,“广城”级的造价仅为同吨位“武州”级的60。
其实,“广城”级用的就是“武州”级的舰体。
虽然海军给出的主要理由是,没配备9门200毫米主炮,节约了不少,但是这个理由根本说不通,因为“广城”级的高射炮比“武州”级多了一倍,只是采购舰炮的开支,两种战舰没有太大的差距。
真正的原因其实是在造船厂。
因为大型造船厂的工期排不过来,而且没人觉得这重连主炮都没有战舰有价值,所以与贺家有关的大型造船厂都不是很热心,甚至没参与竞标,最终由一家位于温城的小型造船厂拿下标书。
在此之前,这家造船厂建造的最大的船只,是一艘1500吨远洋渔船。
此后,这家造船厂联合另外家相似的小型造船厂,启动了建造工作。
四家小型造船厂开出的合同金额,只有“武州”级的百分之六十。
关键,还能够盈利!
按税务部门的审核报告,四家造船厂建造“广城”级远洋巡洋舰的净利润,在11到14之间。
当时,这件事差点让贺永兴下不了台。
关键就是,承担4艘“武州”级的大型造船厂,申报的净利润都不到5!
在薛远征亲自过问,而且“广城”级的战斗力已经得到证明的情况下,海军才下达第二批8艘的订单。
这也是最后的订单。
按贺永兴提交的新计划,“广城”级这样的远洋巡洋太小了,而且主要任务跟重巡洋舰重合,所以没必要单独建造,多造一些重巡洋舰就行了,防空战舰要重新设计,重点就是增加排水量。
没错,这就是正在设计的大型巡洋舰。
因为标准排水量超过万吨,所以这种几乎就是战列巡洋舰翻版的大型巡洋舰,得由大型造船厂建造。
由此事就能够看出,在维护家族利益方面,贺永兴无所不用其极。
用赵禹的话说,贺永兴推动的大型巡洋舰,其实就是一种上不上,下不下,而且极为昂贵的战舰。
简单的说,拥有超过万吨的标准排水量,为了强调其大型巡洋舰的身份,主炮竟然是从迢曼帝国引进的54倍径280毫米舰炮,而且连炮塔都是仿照设计,前二后一的布置了三座三联装炮塔。
这个吨位,完全能够安装三座双联装400毫米主炮炮塔!
关键还有,连迢曼海军对这种上不上、下不下的舰炮都没了兴趣,准备为下一种大型巡洋舰配备80毫米舰炮,就是采用三座双联装炮塔,而且迢曼海军已从帝国引进400毫米舰炮的生产技术。
连迢曼海军都看不上的东西,却被贺永兴当成宝贝疙瘩!
此外,这种大型巡洋舰的防护也只是比重巡洋舰稍微好一点,别说战列舰,甚至连进了博物馆的战列巡洋舰都不如。
就是这种战舰,因为安装了一大堆华而不实的东西,设计阶段的评估造价就达到了“旭海”级的八成。
实际造价肯定会超过“旭海”级。
果真如此,为什么不继续建造“旭海”级?
就赵禹提出的疑问,贺永兴给出的理由是:能够在一座5万吨级船台上同时建造两艘大型巡洋舰。
此外,还可以利用2万吨级船台。
因为船台吨位不到25000吨,所以只要做适当安排,也能在一座5万吨级船台上同时建造两艘“旭海”级。
适当降低防护,把“旭海”级的船台吨位控制在2万吨以内不是什么难事。
要说的话,防空与制海,“旭海”级超过了任何一种巡洋舰,而且是当今最强大快速战列舰。
当然,关键在造价。
按照赵禹估计,大型巡洋舰的实际造价也许只有报价的三分之二。
把报价控制在“旭海”级的一半左右,才算是合理。
至于多出来的部分去了哪里,就不需要赵禹多说了。
在如此巨大的利益面前,贺永兴怎么可能让准备连续建造数十艘的小型舰队航母落到其他人手上。
………………………………
第380章 鬓角生白发
听赵禹提到这些事,白止战也是万分感叹。
在二十多年前,就是在赵禹这里摸清了贺家的底细,白止战才意识到,跟着贺家未必会有好结果。
当然,关键是违背了他的基本价值观。
往严重说,贺家的某些行为其实是在发国难财。
可惜的是,连薛远征都无可奈何。
用赵禹的话说,拔除贺家是小事,但是贺家倒下后,帝国的五家大型造船,还有上百家上游企业都要停摆。
没了贺家,靠谁去遏制刘家?
两大家族相互对抗,至少都要听上面吩咐。
如果只剩下了一个,就更加是有恃无恐了。
其实,在帝国陆军当中,也有着类似情况,而且斗争更加的惨烈。
赵禹说这些同样是因为无可奈何。
用他的话来说,贺永兴压着小型舰队航母的事,其实是逼迫刘长勋在其他方面做出同等让步。
首先就是,要刘长勋尽快批准第二批大型巡洋舰的采购合同。
这件事已经闹了几个月。
别说是第二批,因为建造价格太高昂,还有超支的风险,工期更加是一拖再拖,刘长勋好几次要取消第一批的建造工程,把舰体改做他用,比如只保留动力系统,改成跟随航母作战的舰队油船。
当然,改造成舰队油船,就不需要采购那些昂贵的设备,造价自然能够降下来。
因为贺永兴不答应,所以一直在扯皮。
同样因为刘长勋不答应增加采购数量,所以第二批八艘的建造合同一直被压着,至今都没有通过审议。
只要刘长勋不答应,贺永兴也没办法。
另外一个目的,是要提前启动第三种快速战列舰的建造工作。
关键,这是冲赵禹来的,因为赵禹一直没有提交设计书,连设计审批都没通过,自然谈不上拨款建造。
其实,设计工作早就完成了,只是一直被赵禹压着。
原因也很简单,“旭海”级已用行动证明,其性能足够强悍,而正在舾装的第二种快速战列舰比“旭海”级还强大,不但能胜任为航母护航的任务,即便面对敌人的快速战列舰也不会吃亏。
要说,还有碾压敌国条约型快速战列舰的优势。
关键就是,这种暂时命名为“南珠海”级的快速战列舰,突破了条约限制,为第一种后条约型战列舰。
纽兰海军与布兰皇家海军的后条约型战列舰都还在设计图纸上呢!
那么,有什么理由建造性能更好,也更昂贵的快速战列舰呢?
要说的话,快速战列舰的头号任务是掩护航母。
因为已经损失几艘航母,而且航母受损的概率比护航的战列舰高得多,所以一直没出现欠缺快速战列舰的情况。
再说,等到4艘大型巡洋舰服役,就不再需要快速战列舰为航母护航。
总而言之,怎么看都没必要建造更多的快速战列舰,哪怕有需要,再建造一批第二代快速战列舰不就得了。
需要多建造的,是大型航母。
问题就在这里。
即便吨位相近,航母的造价都比战列舰低得多,通常为快速战列舰的75%左右。
原因也很简单,航母不需要造价高昂的大口径舰炮,也不需要昂贵的炮瞄雷达,就连装甲钢板的用量都少得多。
在战舰的建造成本当中,装甲钢板一直是大头,主炮占的比重也不小。
至于舰体的结构钢,因为冶炼难度低得多,价格还较为便宜。
因为不需要承受主炮开火产生的冲击,所以航母对舰体的强度要求比战列舰低,结构钢的用量也更少。相对的,航母采用小分舱结构,甲板钢所占比重很大,而甲板钢的出厂价格又最便宜。
就连动力系统,也就是造价中的另外一个大头,航母也不比快速战列舰贵。
当然,如果建造的难度算上,差距更明显。
建造航母的话,造船厂的利润肯定没建造战列舰那么多,而且在很多时候还没办法虚报造价。
这里面有一个关键问题。
刺州造船厂的大股东并不是贺家。
因为跟刺州造船厂同步建造,所以申报造价的时候,浦州造船厂没办法做得太过分,利润很难提上去。
正是如此,贺永兴才希望建造更多的,而且性能更先进,造价也肯定高得多的第三代快速战列舰。
只是,在赵禹看来,完全是浪费!
纽兰海军的快速战列舰?
哪怕一切顺利,都要到明年才能服役,而且两艘“北卡”级确实不怎么样。还在船台上的四艘“南达”级就跟“旭海”级差不多,最多在防护方面要稍微好一些,毕竟舰体短了一大截。至于传说中的“衣华”级,迄今就只有两艘开工建造,而且性能到底怎么样,现在还没人知道。
布兰皇家海军?
几艘“新乔五”级,先不说算不算得上快速战列舰,只是老掉牙的14英寸主炮就大掉身价。
可见,不管这么看,帝国海军都没有必要急着建造更多的快速战列舰。
持该观点的还有刘长勋,以及大部分海军将领。
在这件事情上,刘向东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与其急着建造快速战列舰,不如把钢材拿去建造远洋潜艇。
言外之意,帝国海军对远洋潜艇的需求都在快速战列舰之上。
只是,现在是战争时期。
关键就在赵禹这里。
只要赵禹提交了设计书,并且在审议的时候强调一下快速战列舰的重要性,多半能拿到建造批文。
只要过了首辅那关,准确说是战时内阁军事装备委员会,到了海军司令部,那么一切都好说。
跟刘长勋扯皮,早成了贺永兴的家常便饭。
贺永兴手里有的是牌打,担心的不是跟刘长勋过招,而是没有跟刘长勋过招的机会。
用赵禹的话说,贺永兴拿小型舰队航母的事做文章,就是在向他施压。
其实,赵禹在说这些事情的时候,白止战就注意到。
才几个月不见,他鬓角的白发多出了不少。
显然,平常肯定没有少操心。
“不说这些扫兴的事情,你下午没别的安排吧?我带你去厂区里转转,顺带熟悉一下未来的战舰。”
“准备交付了?”
“建造工作基本完成了,还剩下最后几项检查工作。等海军完成首次验收,最迟也就下个月,就能出海了。”
“行,带我去看看。”
赵禹说的就是翘首以盼的“行省”级大型航母,这也是全球第一种按航母设计,在各方面都超越了受条约限制,显得非常局促的舰队航母,标准排水量在建成时就超过35000吨的大型航母。
帝国海军在这场大战里面的中流砥柱!
。。m。
………………………………
第381章 中流砥柱
码头旁边,正在舾装的两艘巍峨巨献,就是“行省”级的一号舰与三号舰,在下水的时候就已经命名为“浦”号与“鲁”号。刺州造船厂建造的二号舰与四号舰,被命名为“闽”号与“粤”号。
舾装工作已经接近尾声,看上去似乎随时都能出海。
对这种在设计阶段就突破了条约限制,全面按照“综合建造成本”来衡量,具有革命意义的大型航母,白止战是再熟悉不过,因为在大战爆发之前,他就以军方顾问的身份加入了设计团队。
跟“帝都”级相比,“行省”级在设计时只强调了一个性能指标:航空战斗力。
持续十多年的舰队演习,让帝国海军对航母有了非常全面的认识,衡量航母性能的唯一标准,就是航空战斗力。
通俗一点,也可以说成是舰载机的出动率。
为了达到目的,帝国海军用了一个最为简单粗暴的办法:增加吨位与扩大尺寸。
要说,这其实是帝国海军的一大优势。
虽然帝国海军也是两洋作战,在东望洋迎接狭夷海军与纽兰海军挑战,在夕落洋上对付布兰皇家海军,但是不会受到望夕运河船闸的尺寸限制,也不用担心战舰的吃水太深没法通过夕梵运河的航道。
在设计航母等主力舰的时候,帝国海军几乎不受尺寸与吨位限制。
布兰皇家海军还稍微好一点,纽兰海军就没这么自由了,其主力舰的长与宽都要小于望夕运河船闸的内部尺寸。
正是如此,纽兰联邦才自掏腰包,在望夕运河上建造新的大尺寸船闸。
在新船闸建成之前,纽兰海军没法建造更大的战舰。
不然的话,黑尔不会在开战之前专程去运河视察船闸的施工情况。
设计“行省”级的时候,帝国海军就认定,大战会在其建成服役之前爆发。
只要进入战争状态,吨位与造价都不再是问题。
总而言之,“行省”级足够的大。
在外观上,“行省”级比“帝都”级大了一圈,乍一看像把“帝都”级放大了20%。
抛开尺寸,两者在细节上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
当然,同样有很多区别。
虽然在总体设计上,“行省”级继承与延续了“帝都”级的血统,其实就是通过增加吨位解决“帝都”级上存在的问题,但是由量变所导致的质变,让“行省”级成了一种崭新的后条约型航母。
最大的变化就是舰载机的出动率。
在设计的时候,“帝都”级采用“龙江”级的标准,在全甲板状态时一次出动4到5个中队,也就是32到40架舰载机,两次全甲板攻击的间隔时间为两个小时,出动两波后至少保留1个中队的防空战斗机。
这个指标决定了帝国航母的最大攻击能力。
在此之前的所有战斗中,“龙江”级与“帝都”级发起全力攻击,一次出动的舰载机都没超过40架,一般在35架左右。
就是受此限制,使得帝国海军一直保持双航母特混舰队。
“行省”级的航空作战能力,理论上比“帝都”级提高30%左右,在全甲板状态下,一次能出动40到50架舰载机,在用一个半小时进行准备之后,就能够再次以全甲板状态发起攻击。
一次出动40到50架舰载机,意味着“行省”级具备单独作战的能力。
在理论上,一支有6个中队,总共48架舰载机的攻击机群,在除掉2个中队的护航战斗机之后,剩下的32架轰炸机与鱼雷机,足以给予一支中等规模舰队里面的两艘航母致命一击。
要说的话,“行省”级的设计就是围绕着这个指标进行。
因为舰载机只能够在飞行甲板上加油装弹,所以飞行甲板的面积,直接决定了一次能够出动的舰载机数量。
在实际使用中,帝国海军还早就发现,扩大飞行甲板的宽度比增加飞行甲板的长度更有意义。
结果,飞行甲板的宽度在“帝都”级的基础之上扩大了三分之一,达到了44。5米。
全甲板出动的时候,能够在后部停机区多摆一列舰载机,仍然交错排列的话,由2 3变为3 4。
仅此一项,最多能增加13架。
因为飞行甲板延长,起飞待命区增了两排位置,所以理论上,一次最多能出动50架舰载机。
通常情况,第一排与最后一排各空出一个机位,总共也就48架。
在理论上,“行省”级最多能在飞行甲板上系留80架舰载机,即便腾出舰首起飞区,也能系留56架。这个数量不是随便设置的,是在以全甲板状态出动后,还能保留8架防空战斗机。
关键,还有一个半小时的再准备时间。
“帝都”级至少要2个小时才能完成全甲板攻击的准备工作,而“龙江”级往往得等待150分钟。
“行省”级能缩短到一个半小时,在设计的时候下足了功夫。
首先就是,采用大尺寸的侧舷升降机,能够同时运送两架舰载机,把提升舰载机的效率提高了近一倍。
采用大型升降机的另外一个好处是提高了回收舰载机的效率。
其次是增设4处综合补给站,能够同时为更多的舰载机进行补给作业,缩短了舰载机加油装弹的时间。
为了提高补给作业效率,设计人员采纳海军提出的建议,把补给站的位置由升降机附近改到甲板边缘。只不过,这主要是为安全考虑,确保在紧急时刻,能够把存在安全隐患的舰载机推离航母。
此外还有,采用了性能更好的弹射器。
其实,类似的改进还有很多。
比如在舰岛的前后,以及左舷升降机前方,设了六处检修站,使得普通维护工作能在飞行甲板上进行。关键是,舰载机并非每次出动之后都要进行全面维护,在战斗中就更加不可能了。
通过这一系列改进,“行省”级的航空作战能力大幅度提高。
在整个大战中,“行省”级的舰载机出动率都算得上是首屈一指,而且是后条约时代的标杆。
当然,“行省”级本来就是帝国海军的“理想型”航母。
在三年前,新历97年最后一天,“浦”号在浦州造船厂开工那天,白止战等帝国海军将领就对其寄予厚望。
当时,人人都认为,战争最快要到新历100年才会爆发。
按当时的设想,“行省”级将是帝国海军在战争初期碾压对手的头号主力,克敌制胜的法宝。
虽然大战提前爆发,“行省”级没赶上前期的激战,但是现在到来也正是时候。
在接下来跟强大的纽兰海军,还有并不弱小的布兰皇家海军的决战中,“行省”级必将是帝国海军的中流砥柱!8)
………………………………
第382章 贵而无当
在旁边码头舾装的是两艘快速战列舰。
没错,就是跟首批“行省”级同步建造的“浊海”级快速战列舰。
虽然战列舰不再是头号主力战舰,但是论造价,由“旭海”级发展而来的“浊海”级几乎是“行省”级的两倍。
因为太贵,所以在大战爆发之前,“浊海”级第二批建造计划就被砍掉了。
要说,正是因为快速战列舰实在太过昂贵,所以帝国海军才在寻找替代品,也才有后来出现的远洋巡洋舰与大型巡洋舰,以及对条约型重巡洋舰进行现代化改进,通过增加高射炮来加强防空战斗力。
战斗力嘛,其实没什么好多说的。
“浊海”级本身就是“旭海”级的改进型。
在尝试着建造了两艘“旭海”级之后,帝国海军才发现,速度指标定得太低了,没办法全程伴随舰队航母作战。特别是在遭到轰炸的时候,航母的航速往往会超过30节,快速战列舰的航速至少需要32节。
为了到达这个速度,4艘升格来的快速战列舰都在第一次大修的时候,通过提高锅炉的温度把推进功率增加了15%。
“旭海”级当时还在船台上建造,主体都已经建成,为了能按时交付,也就没做太大的改动。
至于其他方面,帝国海军都相当满意。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取消了后面两艘“旭海”级的订单,提前启动“浊海”级的设计与建造工作。
最突出的变化,就是航速至少得有32节,最好能够达到33节。
这也是跟“旭海”级比,“浊海”级最明显的提升之处。
虽然其他方面也有改进,比如增加侧舷主装甲带的倾斜角度,在不增加装甲厚度的情况下提高了等效防护效果,还通过采用深V舰型,弥补了在高速航行的时候舰首严重上浪的问题。但是总体上,“浊海”级的战斗力并没有本质的提高,主要性能指标跟“旭海”级差不多。
其实,就是因为大量借鉴与采用“旭海”级的基本设计,“浊海”级才能跟“行省”级一同开工建造。
如果重新设计,“浊海”级的开工时间至少要推迟一年,也就不可能与“行省”级同步服役。
按战前的安排,如果没有“浊海”级,那么“旭海”级还得建造4艘。
因为预测大战在新历100年爆发,所以在后条约时期,从新历97年开始,帝国海军在规划建造战舰的时候没有过多的考虑成本问题。首先确保的,是完成由战略计划确定的造舰规划。
借着这个机会,赵禹大致介绍了造船厂的情况。
进入战时状态之后,造船厂几乎完全变了个样,不但是昼夜施工,连战舰的建造工序都做了调整。
和平时期,为了缩短工期与提高质量,其实主要是为了降低建造成本,建造工作得尽量在船台上完成。
道理也很简单:船台是一个稳定平台,施工的环境比码头好得多。
为此,帝国的造船厂还开发出“预舾装”建造工艺。
只是,这会大幅度延长船台建造周期。
和平时期,特别是建造大型战舰,问题还不是很大,毕竟和平时期建造的大型战舰不会太多,而且用来建造大型战舰的都是2万吨以上的船台,民用船只需要的一般是万吨以下的小型船台。
再说,大型造船厂几乎都由海军持股控制,冠有“海军”名称的造船厂全都以建造战舰为主。
说得简单一点,和平时期是僧多粥少,船台占用时间久一点也没问题。
战争时期,变成了僧少粥多,这个办法就行不通了。
为了缩短船台建造周期,提高船台的利用效率,建造工艺就反了过来,能在舾装时进行的就不在船台上做。
此举其实是降低了人工效率。
所幸,在战争时期,人工效率反到是次要问题,而且有很多的办法来弥补由此所产生的问题,比如24小时不间断施工,招募更多的工人,甚至通过扩大建造规模提高零备件生产效率。
总而言之,船台的数量有限,而舾装码头要多得多。
第二批“行省”级与第一种大型巡洋舰的建造工作,就是按这种方式进行,即尽可能的缩短船台周期。
至于建造成本,在战时就更加不是问题了。
要说,战时的战舰建造工作,根本就不存在“成本”的说法,海军给予造船厂的是战时配额合同。涉及成本的项目均由海军配送,比如采购钢板与设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