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争霸-第2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显然,丁镇南可没有李天凌那样的影响力。
有李天凌坐镇,自然轮不到丁镇南来操心。
………………………………
第268章 及时脱身
侯晨晟也就在斯兰呆了两天,在12月5日夜间就搭乘运输机返回古吉邦。
说是考察,其实是跟第十三陆战师的军官碰头,确定随后的交接工作。
别看都是师级部队,第五陆战师是在编的主力部队,而第十三陆战师是预备役,两者根本不在一个层级上。如果要扩大编制,组建陆战军,也是以第五陆战师为基础,通过增编第十三陆战师这样的预备师来实现。事实上,第五陆战师的师部早就完成了扩编,随时能升级为军级指挥部。
侯晨晟急着赶回去,主要是北上的陆战队提了10多个小时发起进攻,代奥格尔南边的梵军南方集群也是一触即溃。
局势变化太快,有很多重要的事情等着侯晨晟回去处理。
比如,如何安顿越来越多的战俘。
在第五陆战师发起进攻之前,就已经接纳了上万名战俘,而这些战俘全都是由保障部队送往后方,也就是巴伦布尔的临时战俘营。在进行必要的检查与整顿之后,再送往后方,移交给专门收容与管理战俘的联军。就一般情况而言,梵军战俘全都会被送往位于巴铁西部荒漠里的战俘营,由巴军统一看管。没发生意外的话,要等到大战结束之后,这些梵军战俘才会被遣返回国。
现在的问题是,战俘实在太多了。
仅仅在12月5日夜间,准确说是到6日天亮之前,突击的作战部队就收容了3万多名战俘。
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小时超过2000人的速度增加!
因为有太多的战俘需要安顿,而且受道路交通条件限制,后面的保障部队根本没办法跟上去,所以突击部队在天亮之前就已放慢推进速度,在天亮之后更是停了下来,等待保障部队来接管战俘。
即便如此,仍然有梵军官兵成群结队的从战线对面涌来,向突击部队缴械投降。
几乎全是伤员,有不少已经奄奄一息,是被同僚抬着来到突击部队的战线前面,根本没有战斗力可言。
显然,这些命悬一线的梵军官兵把投降当成保命的办法,认为只要放下了武器,向东方联军缴械投降,就一定能够获得人道主义救助。至少在过去,东方联军确实是在无私救助投降的梵军伤员。
可问题是,突击部队总共也就只有几千名官兵,而且随行的只有战地军医。
至于野战医院,在巴伦布尔郊外。
如果是陆战队官兵受伤,尤其是受了重伤,前线指挥官肯定会呼叫医疗直升机,把伤员直接送往野战医院。
显然,战俘肯定享受不到如此特殊的待遇。
再说,整个第五陆战师也就只有十几架能用来运送伤员的医疗直升机,怎么都轮不到去帮助战俘。
结果就是,前线指挥官不得不在12月6日的上午,下令禁止收容梵军重伤员。
侯晨晟回到古吉邦之后,下的第一道命令,也是让突击部队停止前进,就地建立临时战俘营。
随后,他还安排直升机,把几十名医护人员与大批医疗设备送往前线。
不收治梵军重伤员,虽然是情有可原,但是真要这么做,等于把战线对面的十几万梵军官兵逼入绝境。就算收容战俘与救治伤员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也总比跟十几万梵军血战到底要好得多。
再说,真正能救活的重伤员,其实并不多。
很多重伤员在被送到战地医院的时候,已经快要断气了,军医能做的,也就是为其注射一支吗啡,让其平静的离开人世。
其实,大部分战俘是轻伤员,不需要抢救,在简单包扎之后就被送往了战俘营。
当然,关键还是需要体现出人道主义关怀,给绝望的梵军官兵一点点希望,从而在希望的引导下做出正确选择。
折腾到12月8日,突击部队才再次出发。
此时,收容的战俘已经超过6万!
显然,南方集群覆灭只是时间的问题,也许再过两三天,代奥格尔南边的战斗就将宣告结束。
只是,第五陆战师的任务还没有完成。
侯晨晟在6日下午去了艾哈迈达巴德,处理一件跟第二十四机步师有关的事情。
按丁镇南之前做的安排,在拿下艾哈迈达巴德之后,第二十四机步师的2个旅将南下攻打巴罗达,由第五陆战师安排1个加强团占领艾哈迈达巴德。如果有需要,第五陆战师还得派遣部队北上攻打乌代布尔。
现在的问题是,第二十四机步师没有按照计划打下艾哈迈达巴德。
当然,原因很复杂。
比如,第二十四机步师的2个增编旅,官兵的素质都很一般,而且借用的主战装备也不是很顺手。
就拿主战坦克来说,全是ZT…80,其中一些还是退役20多年的老旧型号。
艾哈迈达巴德不但是的古吉邦的军事重镇,还是作战物资的转运中心。在第二十四机步师杀到前,囤积在该地的各类物资超过了50万吨,只是弹药就有20万吨,粮食等生活物资足够守军与居民消耗数个月。
正是如此,守卫艾哈迈达巴德的梵军打得异常顽强。
第二十四装甲师强攻了数次,全都在攻入城区后被梵军挫败。
虽然第五陆战师的增援部队已经到位,但是只有1个加强团,兵力规模跟陆军的旅级部队差不多。
结果就是,只能把艾哈迈达巴德包围起来。
严格说来,也只是占领了城外的交通要道,让城内的梵军没办法大举突围,无法阻止小规模渗透。
至于强攻,暂时办不到,也没有必要。
按作战部队反馈的消息,梵军十分的顽强,只不过严重缺乏重型装备,比如威胁巨大的重炮,也就只能龟缩在城区里面,依托城区里密集的建筑物进行防御作战,不具备发起大规模反击的能力。
为此,长期的包围就足够了。
关键还有,在司令部下达的命令当中,没有要求一定得攻占这座城市。
正是如此,第二十四装甲师的前线指挥官提出,陆战队继续包围艾哈迈达巴德,他们则按照计划南下。
此外,第五陆战师的前线指挥官也是这么认为。
别说兵力不够充足,哪怕有足够多的兵力,也没有必要去城区里面跟梵军拼命。
留在郊外的营地里面晒太阳,时不时的朝城区开上几炮,最多也就是出动侦察兵为空军的攻击机指引目标。
又有什么不好的呢?
几个月后,等弹尽粮绝,梵军自然会出城投降。
侯晨晟在到达前线,掌握了情况之后,批准了前线指挥官提供的作战方案,只是对作战计划做了调整。
南下攻打巴罗达的,只有1个旅,而不是计划的2个旅。
侯晨晟明确告诉第二十四机步师的前线指挥官,巴罗达最多就只有1个步兵师,而且有很大可能是预备役部队,总兵力不会超过8000人,作战人员或许还不到5000,连帝国陆军的1个旅都比不上。
敌人就这么点兵力,出动1个旅就足够了。
关键还有,登陆舰队已经到达砍贝湾。
也就是说,在第五陆战师撤离前,登陆舰队可以为南下的第二十四机步师提供支援,包括炮击与轰炸巴罗达的梵军。
真要如此,恐怕1个旅都用不着。
当然,侯晨晟还提到了一件事情。
在占领巴罗达之后,还要南下占领讷尔默达河的河口三角洲,在南岸建立据点,并且往上游推进。
到时,陆战队将安排一支工程部队来疏通河道,并且在河口地区修建临时码头。
简单的说,就是摆出沿讷尔默达河而上的架势。
其实,这也是作战计划的一部分。
不同的是,需要采取必要的行动,比如在讷尔默达河南岸建立桥头堡,修建必要的基础设施。
所幸的是,1个旅的兵力也基本够用。
另外的那个旅,也不会留在艾哈迈达巴德。
按照侯晨晟的意思,该旅顶替第五陆战师的加强团北上攻打乌代布尔,准确说是协助第五陆战师主力部队围攻乌代布尔,争取以最快速度拿下这座军事重镇,从而让第五陆战师从这边抽身。
其实,这也是丁镇南的意思。
第二十四机步师的2个旅肯定要北上作战,在第五陆战师离开后,担负协助第十七装甲师的任务。
也就是说,就算侯晨晟没有回来,丁镇南也会做出类似安排。
正是如此,第二十四机步师的前线指挥官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只是提到需要加强后勤保障的力度。
毕竟,之前没有计划从艾哈迈达巴德北上攻打乌代布尔。
对于这个问题,侯晨晟也给出了明确答复。
陆战队的增援部队,或者说替换部队很快就会到达,到时候就能解决保障问题,而且也就几天的事情。
显然,北上攻打乌代布尔的作战部队,怎么都得携带几天的给养。
其实,关键就是第十三陆战师的2个加强团能不能按时抵达。
正是如此,在给第二十四机步师安排任务之后,侯晨晟并没离开艾哈迈达巴德,而是去了南面的包纳加尔。
这是位于砍贝湾西岸的港口城市,还是孟卖以北最大的港口。
为此,在攻打艾哈迈达巴德之前,侯晨晟就安排之前在这边活动,占领拉杰果德的作战部队前去攻打包纳加尔。因为梵军主力部队全都在艾哈迈达巴德,守卫包纳加尔的只是地方民兵,所以在11月底,陆战队就占领了这座港口城市,还顺带清理了港湾与水道,做好了迎接运输船队与登陆舰队的准备。
不过,只有排水量在2万吨以内,吹水深度不超过7米的舰船才能够进港。
这没办法,落潮的时候,包纳加尔港的水深还不到8米,主航道也只有10米,无法让大型舰船进出。
毕竟,包纳加尔就只是古吉邦的港口,根本没办法跟南面的孟卖相比。
不然的话,侯晨晟也不会让陆战队在讷尔默达河的河口修建临时码头。
安排第五陆战师离开古吉邦,转战东海岸地区,也就是侯晨晟回来的头号大事。
他在包纳加尔呆了2天,在12月11日才去了前线。
第二十四装甲师的前线,巴罗达那边。
侯晨晟没乱说,巴罗达的梵军只有1个步兵师,总共才几千官兵,不要说重型武器,连轻武器都没有多少。
结果就是,第二十四装甲师只发动了一次进攻,在12月10日就拿下这座城市。
准确的说,是梵军主动投降。
侯晨晟到达的时候,第五陆战师工程部队已经跟随第二十四机步师的先头部队,去了讷尔默达河南岸。
在第二十四机步师构筑桥头堡的时候,第五陆战师的工程兵开始修建临时码头。
相对而言,讷尔默达河这边的条件好得多,比如主航道的水深超过20米,而且平均宽度超过500米。
按工程部队的估算,能够在3天内建好5条栈桥式码头。
这样一来,能同时让10艘大型舰船停靠。
即便把主战装备也算上,也就只需要5天时间,就能把第五陆战师的所有作战部队送上登陆舰船。
这比预料的还快了两天。
正是如此,在12月13日的夜间,也就是第一条栈桥试码头落成之后,侯晨晟给丁镇南发了一封电报。
此时,梵军南方集群已经被全歼。
虽然第二十四机步师的作战部队还没到达,但是在大规模作战行动结束后,第五陆战师的作战部队已经从前线撤了下来。按丁镇南的安排,由盟军的支援保障部队负责收容战俘与清理战场。
其实,就只是守住代奥格尔,以及把战俘送往后方。
在12月12日,第五陆战师的2个加强团就已经从代奥格尔南下,沿着进攻的路线返回巴伦布尔。
乌代布尔那边,第二十四机步师是在12月11日夜间才发起进攻。
按照前线指挥官的要求,第五陆战师没派部队过去,由第二十四机步师单独承担攻打乌代布尔的作战行动。
虽然进攻行动不太顺利,遇到了一些麻烦,但是总体局势在可控范围之内,而且主要还是自身的问题。
用侯晨晟的话来说,第二十四机步师的这2个增编旅就没正常过!
其实,这也反映出了增编部队在作战能力上存在的问题。
所幸的是,这无关大雅。
南方集群已经覆灭,梵军南部战场司令部也已去了科塔,留在乌代布尔的其实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主要是从代奥格尔撤回来的溃兵。
显然,拿下乌代布尔只是时间的问题,而且就算是拖上一段时间,也不会对战局产生太大的影响。
当时,主战场是北边的焦特布尔。
………………………………
第269章 苦战难免
攻打焦特布尔,可以说是帝国军队在南方次大陆战场上遇到的第一场苦战,而且颇具戏剧性。
至于珀洛迪西边的那场战斗,最多算得上一场遭艰难的遇战。
按照最初计划,第十七装甲师确实是准备强攻焦特布尔。
毕竟在局面铺开后,梵军肯定会死守焦特布尔,因此除了强攻也没有其他选择。
要说的话,也就是在珀洛迪的那场遭遇战之后,第十七装甲师自付卫民往下的几万名官兵全都放弃了幻想。要是中央军,哪怕只是中央军的主力部队都那么能打,接下来的战斗肯定会更加艰难。
正是如此,第十七装甲师才投入重兵,以泰山压顶之势拿下了珀洛迪。
在打下珀洛迪之后,付卫民没有急着让主力部队向焦特布尔推进,反到耽搁了几天,对部署做了必要调整。
主要就是,把第171装甲旅与第173机步旅留在珀洛迪,让第172装甲旅与第174机步旅突前,以及让充当预备队的第175装甲旅跟上,与从抽调保障兵力组建的第17A临编步兵旅组成了第二梯队。
这样一来,之前充当主力的第171装甲旅与第173机步旅反到成了预备队。
从这番部署调整就不难看出,付卫民已经做好最坏准备,打算动用全部的兵力攻打焦特布尔。
组建两个进攻梯队,可不是闹着玩的事情。
只有强攻军事要塞,而且敌人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才需要大费周章,把进攻部队分成多个梯队。
这就是打消耗战的架势!
毫无疑问,如果有其他选择,帝国陆军绝对不会考虑消耗战。
别说现在,即便是在第二次全球大战期间,帝国陆军也只强攻过3座军事要塞,而且到最后为了减少伤亡都动用了重炮。有两座要塞被轰成了废墟,而另外一座要塞也是在炮击几十天之后才被帝国陆军攻占。
到了战后,帝国陆军就不再强调攻坚能力。
不是说陆军不需要攻坚能力,而是在越来越强大的空中力量面前,军事要塞已经失去了存在价值。
尤其是在波伊战争之后。
严格的说,传统防御战术最后一次大放光彩也就是波伊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帝国陆军的攻坚能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遇到错综复杂的地下坑道的时候。正是受到波伊战争的刺激,帝国军方在战后加大了攻坚武器的研制力度,而且以空军为最。关键是,巨大的投入收到了不错的汇报。到了波沙湾战争,坚固防御工事不再是进攻部队的拦路虎。
空军的攻坚利器就是各种规格的钻地炸弹。
实战早已证明,用报废的舰炮炮管制造的钻地炸弹是对付坚固工事的利器,再加上激光制导,能把效率提高上百倍。这就意味着,按照传统军事思想修建的防御工事都将变得毫无价值。
不管有多么坚固的防御工事,在钻地炸弹面前全都脆弱不堪。
比如在波沙湾战争当中,帝国用2枚1000千克级钻地炸弹打击一个深埋目标,并且将其摧毁的战绩。哪怕1000千克级钻地炸弹的威力还不够大,帝国空军还有10吨级,只能用运输机投掷的超级炸弹。
只是,攻坚作战依然需要足够的时间。
仍然拿波沙湾战争来说,攻打一座要塞化的大城市,至少需要数十日,才能摧毁大部分坚固防御工事。
如果只是一场局部战争,那还没什么问题。
可是,在全球大战当中,这就是问题!
不然的话,在攻打代奥格尔的战斗中,陆战队也不会动用缴获的大口径迫击炮。
到了焦特布尔,情况也一样。
可惜的是,那些缴获的重炮全都在第五陆战师手里。再说了,炮弹也所剩无几,肯定没办法满足作战需求。
按照付卫民提交给司令部的作战计划,预估的作战伤亡达到了5000!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在此之前,包括第五陆战师在内,在地面战斗中伤亡的官兵总共都不到5000。
当时,付卫民还在珀洛迪组织突击部队的基层官兵,搞了个誓师大会,感情几个旅的官兵全都是敢死队员。
正是如此,丁镇南才专门叮嘱付卫民,在焦特布尔稳打稳扎,不需要急于求胜,尽量保存战斗力。
结果就是,付卫民顺坡下驴,马上对攻打焦特布尔的作战计划做出了调整。
从这个角度看,付卫民之前摆出强攻焦特布尔,要跟梵军决一死战的架势,多半是做给丁镇南看,其根本目的,还是希望丁镇南降低目标,减轻第十七装甲师的负担,从而保存战斗力。
不要忘了,在打下焦特布尔之后,还要攻打斋普尔。
当然,丁镇南肯定能够猜到付卫民的用意,因此发报去叮嘱,也只是让付卫民能给手下官兵一个交代。
关键就是,在做了调整之后,确实没有强攻焦特布尔的必要,或者说不用急于一时。
第十七装甲师冲得太快,说不定还会打乱战略部署,那就得不偿失了。
按调整之后的部署,第十七装甲师的突击部队在12月3日杀到焦特布尔郊外,在2天之后完成合围。
说是包围,也只是控制了主要的交通要道,算不上严密。
接下来就是漫长而且持久的火力打击。
到12月10日,火力打击进入到高潮。
没错,就是部署在代奥格尔的炮兵在这个时候也加入了进来。
之前几天,代奥格尔那边的炮兵,主要还在支援第五陆战队围歼南方集群,毕竟占领代奥格尔的是陆战队。
那20多门远程火箭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代奥格尔到焦特布尔的直线距离,就只有150千米,就算离得最远的梵军阵地,也不会超过200千米。
这个距离,已经能够使用刚刚交付给作战部队的卫星制导火箭弹。
毫无疑问,这才是关键所在。
之前已经提到,在第三次军事变革的推动之下,帝国耗费数百亿金元打造了全球第一套卫星导航系统。也就是有了这个基础,帝国军方才投资研制各种基于卫星导航系统的精确制导武器与弹药。
其中就包括制导火箭弹。
相对其他制导方式,卫星制导有两个突出优点,一是价格更低廉,二是对搭载平台没有特殊要求。
虽然存在一些缺点,而且很多还难以克服,比如说容易遭到干扰,以及制导精度算不上优秀,但是相对的,这些缺点都能够容忍,尤其是弹药消耗量极为巨大的全球大战,低廉的价格本身就是强大的战斗力。
正是如此,在第三次全球大战爆发后,原本不被看重的卫星制导弹药,立即成了前线部队的追捧对象。在作战部队的要求下,后方的兵工厂也开足马力,全力生产各种型号的卫星制导弹药。
严格说来,其实是生产卫星制导组件,以及装配好的控制导引头。
火箭弹使用的,就是控制导引头。
为了降低使用难度,帝国陆军一直坚持采用统一的标准接口,而且大口径火箭弹的引信全都置于弹体前端。这么设计的初衷,除了便于前线官兵操作与使用,比如在作战的时候能根据实际情况,临时调整引信的工作方式,炮手使用简单工具就能够完成,更主要的是在为安全考虑,在需要使用的时候才把引信装上去,确保在运输与储存状态下,火箭弹不会因为意外因素引爆。
显然,在设计的时候肯定没有考虑过后期改装。
因为引信前置,所以只需要更换引信,就能够设定战斗部的工作方式,而且通过更换安装引信的弹体,增加其他的功能。比如说,在外面安装4片由制导系统控制的舵面,就变成了制导火箭弹。
其实,所有制导火箭弹,都是由安装在弹体前端的鸭翼控制。
相对来说,卫星制导火箭弹的结构最简单,只需要一部卫星信号的接收机,以及相关的联动控制系统。
关键还有,可以由前线部队自行对火箭弹进行改装。
办法也很简单,用卫星制导控制段来替代原来的引信段,并且在使用之前,装上1块专用电池就行了。
改装之后的火箭弹,比普通的型号稍微长一点,不过没什么影响。
相对于普通火箭弹,卫星制导火箭弹除了精度更高之外,还有一个纯属意外的收获。
射程更远!
在进行验收测试的时候,帝国陆军就发现,制导火箭弹头部的控制舵面具有一定的增升效果,能稍微提高火箭弹的射程。因为精度有保证,误差也不会随射程增加而增大,所以制导火箭弹提高射程的价值很明显。在后来,进行相关开发的时候,帝国陆军的工程人员找到了一个更好的增程手段。
通过改变飞行弹道提高火箭弹的射程。
普通的火箭弹,采用的都是比较典型的抛物线弹道,跟炮弹相比,只是前段有一个较为平直的动力飞行段。
要想提高普通火箭弹的射程,要么采用增升的弹翼,要么装填更多推进剂。
前者,会严重降低飞行的稳定性,导致误差大幅度增加,而在提高了射程之后,会变得更加难以接受。
打得再远,打不准都没有用!
后者,必然会影响有效载荷,也就是战斗部的质量,由此导致火箭弹威力降低。
因为误差并没降低,所以在威力减弱之后,火箭弹的毁伤能力必然会直线下降,打击效率自然是大不如前。
有了制导系统,那就不同了。
按照帝国陆军做的测试,制导火箭弹可以采用更陡峭的弹道,在发射之后迅速爬升到数万米高空,在空气稀薄,阻力更低的高空飞行,在不增加推进剂与不采用增升弹翼的情况下提高火箭弹的射程。
当然,精度降低的问题根本就不存在!
此外,这种提高射程的思路,已经被海军采纳,准备用在新式舰炮上。
正是如此,帝国陆军才能够在不增加负担的情况下,大量采购卫星制导火箭弹,还一举把射程提高到200千米。
这些所谓的制导火箭弹,其实都是在前线拿普通火箭弹改造而来。
至于性能,在炮击乌代布尔的战斗中,已经得到了证明。
虽然精度稍微差了一点,平均误差达到15米,但是在能接受的范围之内,毕竟在最大射程上比普通火箭弹高了一个数量级。至于容易受到干扰的问题,还没有暴露出来,或许是梵军不具备干扰卫星信号的能力。相对的,低廉的价格,以及极为强悍的威力让卫星制导火箭弹大受欢迎。
在很大程度上,大口径制导火箭弹就是陆军炮兵手里的重磅炸弹。
过去必须呼叫空军,使用航空炸弹摧毁的坚固目标,现在可以让炮兵来干,而且炮火支援到来得更加迅速。
当然,对前线部队来说,卫星制导火箭弹还有一个实战价值更巨大的优势。
不需要安排侦察兵去离目标足够近的地方,拿着激光指示器照射目标。
这个优势所具备的头号价值,不是能够降低前线部队的伤亡,而是大幅度提高了炮兵的作战效率。
千万别小看这一点。
之前,使用激光制导弹药的时候,都需要在执行引导任务的人员部署就位之后,才能够发起打击行动。
因为引导人员未必能够随时保持状态,而且靠前部署的风险极大,所以经常会出现在发现了目标之后,附近却没有引导人员,执行打击任务的炮兵或者航空兵只能干着急,眼睁睁的看着开火机会从面前溜走。
有了卫星制导弹药,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
正是如此,不止是炮兵,航空兵也爱上了卫星制导弹药,特别是价格低廉,可以随便使用的卫星制导炸弹。
不说别的,仅在12月10之前的几天里面,空军的作战飞机就向焦特布尔投掷了上万枚卫星制导炸弹,把地面上的,能够辨别的军事目标全都撸了一遍。要不然,第十七装甲师早就呼叫炮火支援了。
持续的大规模炮击确实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到12月14日,也就短短的4天,回归第十七装甲师名下的那个远程火箭炮营,就用行动证明“战争之王”的名号不是吹出来的。在持续的猛烈炮击下,焦特布尔几乎变成了一片废墟。
其实,这也变相证明了一个问题。
这座城市,确实是一座军事要塞。
如果没有前期炮火打击,立即就发动地面进攻,第十七装甲师在攻入城区之后肯定会遭受极为惨重的损失。
只是,持续的火力打击,依然没能彻底消灭焦特布尔的梵军。
接下来依然是一场苦战!
………………………………
第270章 选无可选
按照丁镇南制订的作战计划,12月15日凌晨0点是发起进攻的最后时限。
为此,在12月14日的深夜,付卫民下达命令,强攻焦特布尔的战斗打响。
这确实是一场苦战。
虽然在此之前,火力准备已经持续了小半个月,只是大规模炮击就进行了4天,用掉数万枚大口径火箭弹,各种口径的炮弹更是不计其数,加上之前持续数日的空中打击,总共摧毁了差不多5万个目标,等于用炸弹、火箭弹与炮弹把市区犁了一遍,但是等第十七装甲师发动地面进攻,开始向城区推进之后,依然遭到梵军的顽强抵抗,在攻入城区之前就遇到了麻烦。
从一开始,这场战斗就打得非常艰难。
为了攻入城区,准确说是在焦特布尔的西郊获得立足点,第174机步旅在炮兵的直接掩护下都用了小半天。接下来,又用了数个小时清理残敌。直到15日下午,第174机步旅才站稳脚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