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争霸-第2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实,杰克逊来梵罗国的头号任务就是协助其转移国防工业。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也就是跟梵罗国结盟之后,纽兰共和国提供的最为重要的援助,也就是帮助梵罗国建立了一套相对来说较为完善,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国防工业,为梵罗国的国防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要说的话,这也是梵罗国与纽兰共和国组成同盟关系的基石!
第二次南方次大陆战争,梵罗国占尽优势,到最后不得不接受梁夏帝国提出的,相对来说并不有利的停火条件,就跟缺乏现代化国防工业,缺乏足够的战争潜力有关,即梁夏帝国能够通过战略封锁,让梵罗国丧失所有的战略优势,失去已经取得的胜利果实,甚至是输掉整场战争。
正是如此,梵罗国才在此后投入纽兰共和国的怀抱。
说得直接一点,梵罗国跟纽兰共和国结盟,也就是谗的纽兰共和国的工业实力。
不要看纽兰共和国是第二次全球大战的战败国,可是经过数十年发展,早已是仅次于梁夏帝国的二号工业强国。
如果说有哪个国家能够帮助梵罗国实现工业化,那肯定是纽兰共和国。
至少对刚刚吞下苦果的梵罗国领导人来说,纽兰共和国就是湿婆神派来的救星。
当然,提供相关的援助,帮助梵罗国打造现代化的国防工业体系,也是双方结盟的基础条件。
在此之后的十几年里面,纽兰共和国也确实在积极的帮助梵罗国。
虽然国防工业不是单独存在,必然建立在完整的现代化工业体系之上,而且培养一个拥有十亿人口的工业强国,未必就符合纽兰共和国的国家利益,但是在当时,一个强大的梵罗国能牵制梁夏帝国,甚至逼迫梁夏帝国把战略重点转向西边,降低在东望洋的军事部署,从而减轻纽兰共和国所遭受的军事压力。
从这个层面看,武装起来的梵罗国显然是利大于弊。
要说的话,尤其是在第一个十年里面,纽兰当局确实是尽心尽力,不但在硬件层面给予积极支持,还不厌其烦的帮助梵罗国培养人才。只是拿纽兰当局提供的奖学金,到纽兰大学进行深造的梵罗留学生,在这十年里就多达50万,而且超过90%的是工科生,其中不少还拿到博士学位。
关键还有,在这个十年之内,纽兰共和国总共接纳了130余万留学生,只有大约半数留学生获得了由纽兰当局提供的奖学金。很明显,梵罗国的留学生不管是在总数,还是在获奖学金的人数上,所占比例都最高。
这个援助力度,不能说不大。
同一时期,到梁夏帝国深造的留学生差不多250万,不过仅1成,也就是大约25万留学生拿到了由梁夏帝国提供的奖学金,其中由梁夏当局资助的仅4成,另外6成都来自社会机构。
为了牵制梁夏帝国,给梁夏帝国制造麻烦,纽兰共和国可以说是痛下血本。
可惜的是,现实与理想存在巨大差距。
当然,也可以说是“所托非人”。
持续了十几年,准确说是接近20年的大规模援助,非但没能帮助梵罗国建立起现代化国防军事工业,反到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烂摊子,甚至是尾大不掉,并且严重的影响了“纽兰制造”的声誉。
对此,杰克逊可以说是深有感触。
………………………………
第262章 无可救药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第二次全球大战结束后的重建工作,以及两次波及全球的民族独立运动,是工业化浪潮的尾声,也可以说是迈过工业化门槛的最后机会。随着世界格局在三大国家集团诞生之后逐渐趋于稳定,那些还没有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将被永远的挡在工业化的大门之外。
从这个角度看,梵罗国通过跟纽兰共和国结盟坐上了工业化的末班车。
可惜的是,梵罗国没能坐稳这个位置,或者说没能抓住这最后的机会。
严格说来,梵罗国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前行坎坷,并非梵罗当局的问题,是整个梵罗国的问题,也是无法根除的历史遗留问题。
一个工业国都必须面对,而且必须解决的问题。
土地!
梵罗当局的影响力,仅限于几个主要的邦,而在地处偏远的小邦,德城的政令往往只是一张废纸。
修建从德城到孟卖的复线铁路就非常有代表性。
这条复线铁路,在梵罗国独立建国之后就正式立项,前期规划又用了10多年,此后还用了10年时间跟途径的几个邦进行协商谈判,可是到最后,却因为拉贾邦的一个大地主不愿意出售土地,不得不修改建造方案,只是重新勘测路线就花了数年时间。等到正式开工的时候,已经是立项后的第27年。因为途径地区的地理条件太过复杂,所以这条铁路至今都没有通车。至于能够在什么时候通车,就连承建单位都没有定数,而历届梵罗政府也只能竭尽所能的推卸责任、比如在去年,梵罗当局就在工作报告当中把工程延期的原因归结于梁夏帝国,即梁夏当局把用来制造铁轨的特种钢材的出口关税提高了两倍,导致工程方无法按照合同价格采购所用钢材。
类似问题,在梵罗国是屡见不鲜。
相对而言,建造工厂的用地反到是小事情,与提升工业化程度息息相关的水利灌溉之类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才是大问题。
千万别认为农业现代化与实现工业化无关。
在无法通过圈地运动让农民进城,把农业人口转为工业人口的情况下,唯一能促进工业化的,其实就是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的从业人口数量,并且以此大幅度降低农产品的价格。
其实,这也是包括纽兰共和国与梁夏帝国这类“后进”强国实现工业化的方式。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最为关键的就是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毫无疑问,梵罗国拥有很丰富的水利资源,也非常适合发展现代农业,并不缺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基础条件。
可惜的是,搞了几十年,梵罗国的农业现代化仍然处于计划阶段。
在具体的工业建设当中,也有类似的问题,就连至关重要的国防工业,同样逃不出这个桎梏。
结果就是,梵罗当局不得不把急需的国防工业放在几个最为重要,也是由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邦。
当然,几乎全都在西北地区。
不要忘了,梵罗国就是由西北地区的几个大邦联合组建,然后通过吞并其他的邦扩张到了现在的规模。
此外,把国防工业放在自己的地盘上,还能够增强梵罗当局对地方的控制力度。
只是,这带来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在大规模战争中,集中于本土西北地区的国防工业必然遭到敌人的重点打击。
正是如此,梵罗当局才拟定了针对国防工业的战略转移计划。
严格说来,这份计划是总体战略的一部分,而且由纽兰军事顾问拟定。
在总体上,也就是大战爆发之后,利用冈伽罗河的内河航运,以及相对来说较为发达的铁路交通体系,把西北地区的国防工业向冈伽罗河的中游与下游地区转移,围绕勒克瑙与巴特那等大城市打造战时工业中心,确保在大战时期,国防工业能正常运行,至少得保证弹药等关键物资的供应。
其实,在正式参战之前,梵罗当局就开始按照计划,向冈伽罗河中游与下游地区转移军工厂。
只是,梵罗国的军事工业根本算不上发达。
努力发展了十几年,也就只能生产最为普通的弹药,以及利用进口的零部件组装一些陆军的武器装备。像战斗机这些较为复杂的武器装备,最多只能进行简单的维护,连大修都做不到。
要说的话,梵罗国的国防工业还不如巴铁。
至少,巴铁已经能够自行生产第三代主战坦克,而且充当主力的第二代主战坦卡的国产化比例已经达到100%,第三代主战坦克也达到了75%,仅有弹道计算机、电子设备等精密零部件需要从国外引进。
迄今为止,梵罗国还无法完全独立自主的生产主战坦克。
虽然早就从纽兰共和国引进了M1A1的生产线,还购买了生产许可证,但是坦克炮、燃气轮机与复合装甲,甚至是主装甲所用的高强度合金钢,都需要从纽兰共和国进口,没办法自行生产。
正是如此,M1A1的产量一直都不高。
有趣的是,梵罗当局没有想过增强工业实力来提高主战坦克的国产化比例,反到想出了另外一个办法。
引进一种更加容易生产,技术要求更低的主战坦克。
结果就是,梵罗陆军在引进M1A1的同时还从西骆沙购买了T…72,并且在本土进行组装生产。
此外,还是简化的“猴版”。
就杰克逊所知,西骆沙出口给梵罗国的T…72没有采用复合装甲,只是在几层装甲钢板之间填塞了厚度不等的石英玻璃。梵罗国自行生产的那些T…72,因为工艺不达标,甚至用石英砂取代了石英玻璃。
虽然在外观上,梵罗国的这些T…72跟西骆沙的T…72没什么区别,但是实际的防护性能却是天差地别。
按照梵罗陆军做的测试,梵罗自产T…72的防护性能还比不上M60的早期型号、
即便是从西骆沙进口的那些T…72,也只是比M60稍微好点,远远比不上M1A1这类第三代主战坦克。
要命的是,就算是这样,T…72的自产率都还没有达到100%。包括发动机在内,很多关键零部件都得从西骆沙进口。即便是梵罗当局宣布实现国产的坦克炮,可用寿命也只有进口坦克炮的一半,而且技术含量最高的穿甲弹是完全依赖进口,梵罗国根本就没有生产高强度钨合金的能力。
跟M1A1相比,T…72也只是更加便宜,因此能够在和平时期以维护保障的名义大量进口无法生产的零部件,确保生产工作在战时不会受到影响,至少能保证在取得技术突破之前让生产继续下去。
其实,梵罗国就是这么做的!
按梵罗当局提供的资料,只是发动机,就储存了上万台,不过大多是进行了翻新处理的旧货。虽然这些发动机的可用寿命都所剩无几,短的才几百小时,长的就上千小时,但是以战时消耗速度,问题还不大。
存在问题的不止是主战坦克,而是几乎所有的主战装备。
说得难听一点,在大战爆发之前,就连制式枪弹都需要进口!
这些问题,能在大战期间解决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别说纽兰当局无心帮助梵罗国解决国防工业遇到的问题,就算有,也未必能够产生明显效果。
原因也很简单,梵罗国的国防工业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依靠外来援助就能解决。
在根本上,其实是人的问题。
不说别的,在过去十几年里,纽兰共和国每年都要为梵罗国培养数万高级人才,其中不乏才华横溢的工程师与全球闻名的科学家,可是这些培养出来的人才,仅有不到百分之一在学成之后回国,剩下的大部分留在纽兰共和国,也有一些去了西大陆,甚至有少数辗转去了梁夏帝国。
也就是说,被梵罗当局寄予厚望的留学生,就没有几个回国效力。
其中关键,并不是这些梵罗国的留学生不爱国,而是在回国之后,未必能够获得展现自身才华的机会。
这只是人才的问题。
与人有关的问题在梵罗国可以说层出不穷。
要往根本上讲,这其实就是存在了几千年,始终没有解决的历史问题。
说得难听一点,在10亿梵罗人当中,占比还不到1%的贵族阶层关心的仅仅是自己,最多只是所在家族的利益,而超过99%的平民与贱民,就算是胸怀大志,也未必能够通过拼搏改变命运。事实上,绝大部分的平民,以及几乎所有的贱民,早就习惯了逆来顺受,而不是奋起反抗。
这种界线分明的阶层观,别说是社会,即便在军队里面都很常见。
比如,在梵罗海军当中,几乎所有军官都来自贵族阶层,而且几乎所有的贵族军官都有几个随从。这些只为军官服务的随从,对海军的战斗力没有半点贡献,却往往要占用极为宝贵的名额。在一艘有300名官兵的战舰上,往往有30到60名占用了士兵名额,却不参与作战行动的军官随从。
当然,在社会当中,这种阶级隔阂更明显。
正是如此,很多平民留学生在学成后,不愿意回国发展。至于贵族留学生,更加没理由回国发展。
仅就国防工业而言,最为严重的问题,其实就是向后方转移。
前面已经提到,梵罗国的中心是西北地区,包括当今总理迪迦拉在内,绝大部分权贵的根基都在西北地区。
向冈伽罗河所在的北部地区转移?
显然,这里面存在太多的未知数。
虽然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梵罗当局都在积极拉拢北部地区的权贵,并为此加强在北部地区的投资力度,还不惜打压南部地区,但是就总体局势而言,北部地区的那些邦依然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尤其是南边几个小邦,一直在积极的谋求更多自治权,甚至不惜跟德城当局为敌。
帮助北部地区发展国防工业,无疑是养虎为患。
正是如此,在大战爆发之前,梵罗当局仅把一些相对来说较为次要的国防工业,比如生产弹药的军火厂转移到北部地区,重要的国防工业,比如生产坦克的战车工厂,仍然留在了西北地区。
为了防止北方地区坐大,梵罗当局还一度把希望寄托在纽兰军队身上。
没错,就是投资以特里凡为中心,由纽兰驻军所在的次大陆南端的几个邦。
按照梵罗当局做的部署,在大战爆发之前,就已经有部分重工业与军事工业转移到特里凡所在的喀拉拉邦。
可惜的是,受各种因素限制,转移走的依然只是很少一部分。
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核心国防工业,依然留在了西北地区。
现在的问题是,就算迪迦拉已经下定决心,也未必能够抢在德城沦陷之前,把主要军事工厂全部转走。
不要忘了,制空权在东方集团的手上,西北地区的主要工业基地一直遭到重点打击。
当然,这并非杰克逊关心的问题。
梵罗国的国防工业就那个样,哪怕成功的转移到了冈伽罗河的中下游地区,也打不了翻身仗。
需要杰克逊操心的,其实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个问题。
如何才能让迪迦拉知道,并且凭借的接受既成事实,然后采取对双方来说都最为有利的应对措施。
这个“双方”指的是梵罗国与纽兰共和国。
其实,在上个月的下旬,杰克逊就以汇报为名,联系了华城当局,询问要不要调整针对梵罗国的战略。
理由也很充分,在霍瓦依群岛攻防战结束之后,肯定需要对总体战略做出调整。
可惜的是,国防部与国务院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只是让杰克逊耐心的等待。
等到现在,也没有等来新的指示!
其实,这已经变现证明早已在顾问团内部传开了的流言。
纽兰高层在秘密跟梁夏帝国接触,商讨停战的事情,而且很可能已经取得进展,至少还没有谈崩。
只要谈成,纽兰共和国很快就会退出战争。
即便没有谈成,纽兰共和国也不会增加在南方次大陆的投入,反到会为了保住西陆集团而放弃南方次大陆。
可见,不管有没有谈成,梵罗国都会成为祭坛上的牺牲。
在杰克逊眼里,这个问题其实得反过来看。
说得直接一点,南方次大陆这边的交战情况将决定谈判结果,至少会对谈判的进程产生影响。
梵罗国最大的贡献,或者说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耗费在梵罗国的海量资源,产生的最大回报,也就是在最为关键的时刻,让纽兰共和国从这场注定会输的大战中全身而退,不至于无法自拔。
如果能够捞到一些好处,那就再好不过了!
………………………………
第263章 有利可图
对流言涉及的事情,杰克逊一直持怀疑的态度,或者说将信将疑。
梁夏帝国与纽兰共和国秘密进行停战谈判?
如果确有其事,发起谈判的也肯定不是纽兰共和国,因为华城的那些政客,绝不会在局势不利的情况下跟对手谈判。哪怕要坐下来谈,也是在打了胜仗,掌握主动权,拥有讨价还价的筹码之后。
空着双手坐到谈判桌旁边的,只能是战败国的谈判代表!
以当前局面跟梁夏帝国谈判,即便纽兰共和国还没战败,也要付出比丢掉霍瓦依群岛更惨重,完全无法接受的代价。
真要如此,就算谈成了,谁敢在停战协议上面签字?
虽然不是政客,也没有去过华城,但是杰克逊非常清楚,只要总统在丧权辱国的停战协议上签字,就肯定会被推翻,甚至有可能遭到刺杀,而且顶替上台的新总统会立即撕毁停战协议。
关键就是,纽兰共和国的处境还没有到需要做出自我牺牲的程度。
输掉霍瓦依群岛攻防战,也就只是失去了夺回霍瓦依群岛的希望,并不等于败给了梁夏帝国。以纽兰共和国的实力,加上无与伦比的地缘优势,只要把握住机会,仍然有希望反败为胜,至少能保持不败。
至于能不能收复霍瓦依群岛,已经被梁夏帝国霸占了几十年,那么再霸占几十年也不是什么大事。
不管怎样,梁夏大军要想跨过两大洋,对纽兰本土发起攻击,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从这个角度看,发起谈判的就肯定是梁夏帝国。
可问题是,发起了谈判,并不等于一定能谈成。
梁夏帝国主动发起停战谈判,其实就是因为打赢了霍瓦依群岛攻防战,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拥有谈判的筹码。只不过,要想谈出结果来,必须做出适当的让步,准确说是能让纽兰当局心动的让步。
在杰克逊看来,这个让步就是归还霍瓦依群岛。
要往根本上讲,纽兰共和国与梁夏帝国的核心矛盾,其实就是霍瓦依群岛。至于阿拉斯地区,即便双方都宣称拥有主权,也因为战略价值相对较小,梁夏帝国拥有实控权,算不上主要矛盾。
正是如此,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之后的几十年里,纽兰共和国最重要的述求,就是收复霍瓦依群岛。
战后的几任总统无不以此为最高执政目标。
为此,纽兰当局做过各种各样的尝试,包括跟梁夏帝国恢复正常邦交关系,也包括扶持梵罗国这样的新兴国家。
显然,参与第三次全球大战,也是为了收复霍瓦依群岛。
按照杰克逊的判断,只要斯塔克拟定的作战计划能顺利实施,那么在夺回了霍瓦依群岛之后,纽兰海军将由攻转守,在大力加强霍瓦依群岛防御部署的同时,还会通过出兵西大陆牵制梁夏帝国。
打到最后,依然是逼迫梁夏帝国承认霍瓦依群岛属于纽兰共和国,并且以此为条件签署停战协议。
可见,关键就是霍瓦依群岛。
梁夏当局既然主动发起停战谈判,就肯定知道,只有让出霍瓦依群岛,才有签署停战协议的可能。
那么,梁夏帝国会让出霍瓦依群岛吗?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虽然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打赢了霍瓦依群岛攻防战,夺得东望洋战争的主动权,拥有绝对军事优势的梁夏帝国,肯定不会拿霍瓦依群岛当谈判筹码,但是杰克逊同样知道,只要梁夏当局想尽快结束这场大战,降低大战造成的损失,回到原来的发展轨道上去,就必须跟纽兰共和国妥协。
为此,就需要在谈判中做出必要让步。
不再受纽兰共和国掣肘,由梁夏帝国统帅的东方集团能够在一年之内击败西陆集团,称霸整个世界岛。
如果没能跟纽兰共和国达成停战协议,梁夏帝国还要用3年,甚至5年的时间,才有望击败西陆集团,而且未必能够获得大战的全面胜利,到最后肯定还要耗费大量资源收拾战后的烂摊子。
关键,其实就是前面提到的,以新军事学说为理论依据的第三次军事变革。
说得直接一点,只要梁夏帝国坚持推行新军事学说,就必须得竭尽全力控制这场全球大战的规模。
可问题是,华城那些家伙难道就不清楚其中的厉害关系?
如果说在十多年前,丁镇南刚刚提出新军事学说的时候,纽兰军方还将信将疑的话,那么到现在,准确说是在波沙湾战争打响后,就再也没人怀疑新军事学说的价值,而且几乎所有纽兰军官都成了丁镇南的粉丝。
杰克逊也一样。
在杰克逊看来,丁镇南提出的新军事学说,最大的价值,其实是解决了一个限制战争的关键问题。
成本。
当然,也可以说是收益。
放眼过去,尤其是在第一次全球大战之后,不管是全球大战,或者是局部战争,几乎每场战争的投入都远远超过了收益,因此就算打赢了战争,依然是得不偿失,战争也由此变成了一门亏本的买卖。
搞得很多时候,战争被当成是政客实现个人野心的工具。
或许有人认为,这对维系和平来说是好事。
显然,这样的认识非常肤浅。
战争永远不是目的,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关键还有,不管是战争,还是与之对立的和平,其实都是相对的。
在这个世界上既没有绝对的战争,也不存在绝对的和平。战争与和平,都只是国际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相对形态。
直接的说,根本没有永久的和平。
影响与决定国际局势的头号因素,其实是国家间的厉害关系,也可以说是利益与矛盾的关系。
如果是以共同利益为主,国际局势就大致趋于和平。
相反,要是矛盾占据了主要地位,那么战争与冲突就会占据主导地位。
毫无疑问,不管用什么方式,都无法彻底消除国家间的矛盾。别说是超级霸权,即便在国家集团内部,也存在利害冲突。比如在东方集团里面,狭夷皇国与高巨王国就因为几座小岛的归属权而龌龊不断。
在国家集团的内部,矛盾还可以控制。
显然,在国际社会,尤其是几个超级霸权之间,就很难通过协商与沟通等方式来消除矛盾了。
这也是局部战争不可避免的关键所在。
不管怎么看待,必须得承认,局部战争对缓解国际矛盾,重新平衡超级霸权的关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第二次全球大战之后,大致和平的局面能够维持40多年,就跟在此期间频繁爆发的局部战争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没有这些局部战争,恐怕第三次全球大战会提前20年打响。
可问题是,随着战争成本的增加,尤其是几个超级霸权耗光了在第二次全球大战期间获得的战争红利,通过付出代理人打局部战争的途径已经走不通了,或者说没有哪个超级大国愿意做赔本的买卖。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波伊战争。
当然,也可以把波伊战争看成是战后国际关系的重大转折点。
在这场持续了十几年的局部战争当中,如日中天的梁夏帝国烧光了所有的资本,而且输得非常的彻底,甚至差点丢掉霸主的宝座。迢曼帝国与纽兰共和国也趁此机会,夺回部分话语权,获得了跟梁夏帝国讨价还价的资本。纽兰共和国就是在此期间,摆脱战败国身份,霸权地位获得国际社会的承认。
关键还有,在波伊战争之后,梁夏帝国就再也没有主动卷入过大规模局部战争!
即便是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陆战争期间,梁夏帝国也是以威胁为主,而且最终通过威胁达到了目的。
当然,迢曼帝国与纽兰共和国也有类似的教训。
比如,在波伊战争之前的第一次民族独立运动浪潮当中,迢曼帝国为了维系其在环陆心海地区的霸权,不惜出兵镇压北玄地区的民族独立运动,不但遭受了惨败,还把原本就不算多的大战红利挥霍一空。
纽兰共和国则是在干预库巴的行动中遭受惨败,其国家声誉在加勒比地区,以及南孤大陆是一落千丈。即便到现在,与纽兰共和国隔海相望的库巴都坚定的奉行反纽战略,成为了纽兰共和国挥之不去的癣疥之疾。
显然,在遭受挫败之后,超级霸权无一例外的变得投鼠忌器。
由此,必然会导致超级霸权之间的矛盾没办法化解,只会变得越来越严重,到最后来一次总爆发。
哪怕所有人都知道,全球大战更加的得不偿失,可是在生死攸关的问题上,任何一个国家的领导人都不会把战争的收益放在首位,主要考虑的,甚至唯一考虑的,只是如何保证自身的生存。
在全球大战中,获胜就是最大的收益,或者说只有取胜,才有回本的希望。
正是如此,全球大战才变得不可避免。
可见,如果能够解决战争的收益问题,让发动局部战争变得有利可图,就能消除爆发全球大战的风险。
其实,这也是新军事学说在诞生之后就备受推崇的关键所在。
关键,也就是发动局部战争是否有利可图。
波沙湾战争给出了一个接近于完美的答案。
虽然这场战争的总耗费超过1000亿纽币,仅直接战争开支就多达800亿纽币,但是与收益相比,这点耗费根本不算多。比如说,只是占领区里的油田,潜在的开采价值就高达数万亿纽币。又比如,科威特战后重建的市场总量高达数千亿纽币,所创造的利润至少都有数百亿纽币。
关键还有,波沙湾战争的开支并不全是由梁夏帝国承担。
严格的说,绝大部分战争费用都是由盟国承担。
等于是说,梁夏帝国利用盟国的钱打了一场只赚不赔的局部战争!
从这个角度看,梁夏帝国不但没亏本,还大赚特赚。
按纽兰军方的分析,如果没有爆发第三次全球大战,算上在战后推销军火,以及帮助科威特进行战后重建,梁夏帝国能够从这场局部战争当中获得数千亿纽币的利润,成为最大的赢家。
其实,参战的其他国家,尤其是承担了战争费用的几个国家,也没有亏本,同样捞到了很多好处。
可惜的是,新军事学说诞生得太晚了。
如果早几十年,哪怕早十年诞生,新军事学说都能改变全球格局,甚至有望让全球大战变成历史。
在某种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