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争霸-第2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按照计划,要下一代改进型,采用全新的雷达之后,才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指…6C”对在陆地上空飞行的低空目标,特别在山区,很容易受地面反射的杂波影响。

    结果就是,在“指…6C”断定那些飞机是轰炸机的时候,距离已经不到500千米了。

    已经升空,而且处于待命状态的“战…9B”,全都在西边,离得最近的几架距离那些轰炸机都有差不多300千米。

    显然,这些战斗机根本就来不及赶来拦截。

    正是如此,在“指…6C”发出敌袭警报后,防空作战直接进入到了拦截来袭反舰导弹的阶段。

    显然,这也是任何一名舰队指挥官最不愿意面对的局面。


………………………………

第94章 大祸临头

    大约在10点45分,收到预警机发出的敌袭警报之后不到5分钟,从北面飞来的轰炸机就在安塔利亚湾的南面,塞浦路斯岛西北,距离“白止战”号约350千米的海域上空发射了反舰导弹。

    这个距离,实在太近了!

    从这个攻击战术就能看出来,敌人并没掌握2艘航母的准确方位,因此只能朝大致方向开火。

    也就是说,有可能是截获了2艘“青州”级巡洋舰发出的电磁波。

    因为没有找到航母,又即将遭到拦截,所以那些迢曼帝国的“火神”轰炸机只能在尽可能近的距离上投射导弹。

    其实,凭借500千米的最大射程,这些反舰导弹能打到亚历山大港去。

    出现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是帝国空军在前几天发起反击,摧毁了侦查卫星,导致西陆集团的军事卫星系统瘫痪,无法依靠天基侦查平台搜寻帝国海军的航母,而且纽兰共和国也未必及时提供了相关情报。

    这意味着,那些反舰导弹不止是冲着航母来的,还会攻击沿途遇到的其他战舰。

    2分钟后,10点47分,反导拦截战斗打响了。

    因为轰炸机已经投射了导弹,并转向撤离,所以最先赶到的4架“战…9B”没有追击轰炸机,而是转为向反舰导弹开火。

    要说,这是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

    虽然放跑了那些轰炸机,多少都有点可惜,但是要保住航母,保护好舰队,就得瞄准飞来的反舰导弹。

    前面几分钟最关键。

    虽然由迢曼空军出资研制的,绰号“毁灭”的重型反舰导弹,拥有500千米的射程,但是核心技术来自西骆沙,不但算不上完美无缺,还存在很多缺陷,其中一些甚至可以说相当致命。

    比如,就是为了降低总质量,不得不在性能上做出取舍。

    西骆沙研制的重型反舰导弹,比如装在潜艇与大型战舰上的SS…N…19,还有装备轰炸机的Kh…32,都是名副其实的重型反舰导弹,前者达到了7吨,后者也重达6吨,而且这些导弹的性能都很不错。

    可问题是,太重了!

    6吨的Kh…32,“火神”在超载的情况下,也才能挂载2枚。

    按照饱和攻击理论,对付有5艘防空巡洋舰的三航母战斗群,至少需要投射120枚反舰导弹,也就得动用60架轰炸机,而调动与组织60架轰炸机同时发起攻击,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严格说来,根本办不到!

    以迢曼空军的组织指挥能力,一次在一个方向投入20架轰炸机,并且保证这些轰炸机同时发动攻击,就已经是极限了。

    这就要求,一架轰炸机能够挂载6枚反舰导弹。

    因为“火神”的最大载弹量仅10吨,而且外挂导弹会增加飞行阻力,所以必须严格控制导弹的重量。

    那么,只能降低一部分性能要求。

    为此,迢曼帝国的工程师想出了一个很巧妙的办法,也就是让弹头与弹体分离,并为弹头配备一台小型火箭发动机,确保弹头在冲刺阶段加速到2马赫,并且以这个速度飞完最后几十千米。

    此外就是,要想达到500千米的最大射程,中段需要在高空飞行。

    其实,这也是“毁灭”最严重的缺陷。

    在完成爬升后,一直到达预设的中段弹道末点,“毁灭”的飞行高度得保持在10000米以上。

    此外,就是按预先设置好的线路飞行。

    这个阶段,不管遇到了什么,导弹都不会机动规避,也就很容易遭到拦截。

    正是如此,4架“战…9B”才转向拦截反舰导弹。

    可惜的是,战斗机的数量太少了。

    来袭的导弹超过100枚,在第一时间赶到的战斗机只有4架,哪怕此后增加了4架,总共才8架。

    拦截在高空飞行的重型反舰导弹,跟对付超音速轰炸机没多大的区别。

    虽然超音速轰炸机早已退潮,保留下来的几种,也以超低空突防为主,但是KK…9在设计的时候,主要针对的就是在高空飞行的超音速轰炸机,此后还通过改进增强了对付掠海目标的能力。

    何况,“毁灭”还不是货真价实的超音速反舰导弹,其中段飞行速度仅有1。5马赫。

    在经过战斗机两次拦截之后,仍然有大约60枚反舰导弹朝第51特混舰队射去。

    此外,在第2批4架“战…9B”拦截之后,超过五分之四的“毁灭”俯冲到了低空,在贴近海面的高度上飞行。

    这也是“毁灭”的一大特点,或者说从SS…N…19借鉴的绝招。

    在攻击500千米外的航母时,最大的问题,其实就是为航母定位,也就是准确掌握航母行踪。

    要说的话,这是一个世界级难题。

    对此,西骆沙的工程师想到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办法,也就是让少数反舰导弹去执行前进侦查任务。

    在发起攻击的时候,有少量反舰导弹充当“领弹”,在到达舰队所在海域之前,在高空飞行,并且用弹载雷达搜寻海面上的舰艇,然后用数据链把获取的情报传输给在低空隐蔽飞行的导弹,并且引导这些导弹攻击舰队里面最有价值的目标,往往就是雷达反射信号最强的战舰。

    “毁灭”在巡航阶段的飞行速度不够快,耗费的时间更长,更需要前进引导。

    为此,也就借鉴了SS…N…19的这套技术。

    由“青州”级搭载的“金钟罩”系统,对高空目标的探测距离超过了500千米,即便是导弹这类小型目标,也能够达到400千米,可是对掠海目标,受地球曲率影响,肯定没办法超过40千米。

    也就是说,在拦截超低空目标的时候,防空巡洋舰的战斗效率将大打折扣。

    这也是帝国海军一直注重数据链系统,还试图把舰载预警机与防空战舰整合到一起,扩大防空体系的关键原因。

    可惜的是,配备先进数据链,能够直接引导防空导弹作战的“指…6D”,以及采用了主动雷达导引头的新式防空导弹,都还在研制当中,并没有服役,所以“青州”级仍然只能孤军奋战。

    预警机能做的,也就是把反舰导弹的来袭方向与到达时间告诉巡洋舰。

    到此,防空作战进入到最凶险的关头。

    4点58分,位于舰队最北面的“辉州”号率先开火。

    在半分钟之内,该舰的前后两套垂直发射系统就各自发射了8枚防空导弹,分别攻击了4个目标。

    拦截的全都是在高空飞行的导弹。

    用2枚DK…8D拦截1枚反舰导弹,明显在浪费弹药。

    不过在即将遭到攻击的紧要关头,也顾不了那么多。

    因为防空战舰已经开火,而且进入到防空作战阶段,未必能及时进行敌我识别,战舰的火控系统往往会把附近所有空中目标当成威胁,并且朝威胁最大,比如离得最近或者飞得最快的目标开火,所以之前拦截导弹的战斗机都已经转向撤离,主动飞出了交战区域,没继续追击导弹。

    这个时候,问题显现了出来。

    舰队北面,就只有“辉州”号1艘防空巡洋舰。

    舰队里面的另外2艘防空巡洋舰,“檀州”号与“铭州”号分别在西边与西南。

    其实,“辉州”号之前是在舰队西北,在预警机发现了从北面杀来的轰炸机之后才转为向东航行。

    “檀州”号也已经转向,可是离得太远了。

    在“辉州”号开火拦截来袭的反舰导弹的时候,“檀州”号在西南大约60千米之外。

    这个距离,导致“檀州”号根本就没办法为“辉州”号提供掩护。

    5点刚过,“辉州”号就遭到了打击。

    虽然在最后十几秒,“辉州”号上的两座速射炮击落了5枚反舰导弹,但是射向该舰的导弹超过了10枚。

    随后,“辉州”号就被3枚反舰导弹击中。

    按邻近舰艇的报告,至少有3枚反舰导弹在受到诱饵弹的干扰与欺骗之后,放弃了近在咫尺的“辉州”号。

    只是,攻击并没有结束。

    这个时候,“毁灭”反舰导弹的“智能化”特点显现了出来。

    在“辉州”号遭到攻击之后,剩下的约30枚反舰导弹没再攻击这艘战舰,都继续向南飞行。

    关键还有,直接放过了在“辉州”号南面的一艘反潜护卫舰,径直扑向了“李铭博”号航母。

    其实,“李铭博”号就在这艘护卫舰南面大约10千米处。

    也就是说,重新爬升到高空,并且负责引导的反舰导弹,在发现护卫舰的同时,也探测到了护卫舰南面的航母。

    显然,航母更有吸引力。

    结果就是,至少有20枚“毁灭”冲向了“李铭博”号,而且有大约三分之二的导弹采用的俯冲攻击弹道。

    这也是“毁灭”的一大特点。

    对付航母等高价值目标,即便从低空突防,“毁灭”也会在弹道末端爬升,然后从数千米的高空发起俯冲。

    关键就是,拦截俯冲的导弹难度更大。

    此外,通过俯冲能提高速度,从而增强导弹的威力。

    不过,这也恰好“拯救”了“李铭博”号。

    在短短的3分钟内,至少有11枚“毁灭”击中了这艘航母,其中7枚打在航母飞行甲板上。

    虽然航母的飞行甲板被彻底炸毁,舰桥也被毁,伤亡官兵数百人,但是这些导弹并没对舰体构成严重损伤,而且爆炸产生的损坏,特别是引发的大火都得到控制,并没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薛远征”级不但采用装甲甲板,而且率先使用了复合装甲。

    在设计的时候,帝国海军其实是看中了复合装甲的减重效果。跟传统装甲相比,在防护水准相当的情况下,能减轻大约1500吨。装备之后才发现,面对超音速反舰导弹,复合装甲的防护效能远远超过传统钢质装甲,比如能提前引爆反舰导弹的战斗部,从而降低爆炸产生的损伤。

    结果就是,从“白止战”号开始,复合装甲成为了标配,关键部位全都得到加强。“薛远征”号也在第一次返厂维修的时候,进行了必要改进,其中就包括使用复合装甲加强飞行甲板。

    此外,几艘“陈炳勋”级大型航母全都在中期大修的时候做了类似的改进。

    其实,这也是为了应对由重型反舰导弹构成的严重威胁。

    要说,打中舰体的4枚“毁灭”才差点要了“李铭博”号的小命。

    这4枚导弹都打在水线附近,准确说是在水线上方5米左右,都是在穿透舰壳之后,在舰体内部引爆。

    关键还全都在右侧。

    10分钟不到,“李铭博”号的进水量就超过5000吨,舰体右倾超过10度!

    如果没有高达10万吨的满载排水量,换成7万多吨的“陈炳勋”级,进水5000吨恐怕就没救了。

    只是,到这个时候,战斗还没有结束。

    “白止战”号就在“李铭博”号南面,距离在20千米左右。

    随即,“白止战”号也遭到攻击。

    有12枚“毁灭”朝“白止战”号扑过来。

    紧要关头,由“檀州”号发射的防空导弹击落了4枚高空的“毁灭”,随后还拦截了2枚爬升的“毁灭”。

    最后,只有6枚在低空飞行的“毁灭”逼近了“白止战”号。

    在最后阶段的拦截战斗当中,“白止战”号上的730近防炮只击落1枚“毁灭”,反到是抛射出去的雷达干扰弹,引开了2枚“毁灭”。

    前后10秒钟之内,“白止战”号被3枚“毁灭”命中。

    在战斗打响的时候,李深智就被警卫人员带离司令舰桥,去了在舰体内部,得到装甲保护的战术指挥中心。

    要说,这是航母上最安全的地方。

    即便如此,在“白止战”号接连被导弹集中的时候,猛烈的爆炸,依然让指挥中心里面的官兵尝到了苦头。

    等到李深智从指挥中心出来,“白止战”号的舰长已经下达疏散命令。

    不是弃舰,只是让舰队司令部转移到其他战舰上去,即“白止战”号已经因为受创丧失作战能力。

    其实,“白止战”号的情况并不比“李铭博”号好多少。

    3枚导弹全都打在右舷水线附近,而且命中点相对较为集中,都在舰体的中部,也就是右侧的2号升降机附近。

    航母已经严重右倾,就算没有沉没的危险,也肯定无法继续作战。

    5点15分,李深智搭乘直升机离开了“白止战”号,前往赶过来接应的“铭州”号。

    至于那些还在空中的舰载机,燃油快用光的都只能迫降,还有一些燃油的,已经接到了飞往亚历山大港的命令,而紧急升空,弹药没用光的战斗机,将留在舰队上空,继续为舰队提供掩护。

    到此,2艘航母遭受了重创,第51特混舰队已经丧失作战能力。


………………………………

第95章 危机关头

    帝都首辅官邸。

    林世平赶来的时候,已经是晚上8点过了,周涌涛才送走国防部长与几位参谋长等军方要员。

    第51特混舰队在东陆心海遭到袭击,没让周涌涛感到意外。

    其实,周涌涛并没有参与海军作战行动的相关部署工作。

    虽然他是海军元帅,在海军服役了几十年,还是白止战之后,帝国海军最为杰出的统帅与指挥官,但是在住进首辅官邸之后,主要是为了避嫌,周涌涛很少过问海军事务,更别说直接插手作战行动。

    在罗佑宾把战报送来的时候,周涌涛也就叹了口气。

    能责怪海军参谋长张晓天吗?

    保留陆心海分舰队,而且派航母进驻东陆心海,在根本上是为了配合总体战略,跟海军司令部没什么关系,跟海军参谋长更没有直接关系,因此就算要追究责任,也应该由帝国内阁来承担。

    此外,让特混舰队出港活动,也是正常的战斗部署。

    在理论上,留在港口里面的舰队,不但没有任何的价值,也谈不上更安全。

    第51特混舰队的指挥官不给力?

    显然,这是在推卸责任。

    从战术部署的角度来看,第51特混舰队没有犯错,也没有冒险北上,一直在东陆心海南部海域活动。

    不然,也不可能在遭到袭击之前,接连拦截了3支轰炸机群。

    真正要说的话,其实是兵力不足。

    在拦截了3支轰炸机群之后,第51特混舰队已经没有足够的防空战斗机,也就没法扩展防空网。

    当然,这跟只有2艘航母有很大关系。

    如果第51特混舰队是三航母战斗群,在面对第四支轰炸机群的时候,至少能派8架战斗机前去拦截。

    可惜的是,第51特混舰队没有三艘航母。

    这能怪谁?

    显然,肯定不能说是海军的责任。

    十多年前,也就是波伊战争结束之后,在论议两院强行通过法案,把航母限为15艘的时候,当时还在海军服役的周涌涛等海军的高级将领就明确提到,15艘航母无法保证应付所有突发情况。

    关键就是,帝国海军是全球部署。

    哪怕在大战爆发之后进行必要的收缩,比如主动放弃根本就守不住的北夕落洋,15艘航母依然不够。

    当时,周涌涛提出至少要保留18艘航母,最好是20艘。

    增加3艘航母,在特殊时刻,比如航母的维修高峰时期,其实就相当于只多出了1艘可用的航母,而增加5艘,才能确保在任何时候都能多出2艘可以部署,或者处于部署状态的航母。

    显然,千万别小看这一两艘航母。

    因为没有这一两艘航母,所以在大战爆发之后,帝国海军为了保证在更加重要的方向上有足够的兵力,也就只能从陆心海分舰队抽调航母,毕竟从战略的角度看,陆心海分舰队的地位最低。

    说得直接一点,陆心海本身就没有多大的战略价值。

    有那么一点“鸡肋”的味道。

    这绝不是乱说。

    关键就是,帝国在陆心海这边确实没有多少切身的厉害关系。

    保住去墨海的航线?

    显然,就算保住了这条航线,如果没有能够守住阿斯特拉罕,依然无法守住至关重要的跋窟。

    等到枷锁陆桥沦陷,这条航线就没意义了。

    从军事的角度来看,守住阿斯特拉罕的难度并不比守卫新罗西斯克小多少,相对来说还更大。这就是,阿斯特拉罕不但是南下跋窟的必经之地,还是向东攻打东骆沙腹地,乃至扫荡枷锁陆桥的基础。

    在拿下阿斯特拉罕之前,西陆集团肯定不会冒险调集重兵强攻新罗西斯克。

    守住夕梵运河?

    显然,只要帝国还控制着波沙湾,尤其是南岸的几个产油国,依然是新月地区霸主,守住夕梵运河就不是问题。

    再说,把舰队部署在窄海同样能守卫夕梵运河。

    只有在掌握了绝对战略优势,并且发起战略反攻的时候,帝国海军才需要向陆心海增派兵力。

    在此之前,肯定是优先保证其他方向。

    要说的话,真正让周涌涛感到惊讶的,其实是西陆集团打击第51特混舰队的决心。

    如果李深智发来的战报没有水分,西陆集团至少出动了80架“火神”轰炸机,还出动了30多架“狂风”AVD战斗机,并单方面破坏了忒尔共和国的中立地位,投入与代价不可以说不大!

    当然,损失也非常巨大。

    至少有48架“火神”在投弹之前被击落,还有5架在投弹后被击落,护航战斗机也损失了20多架。

    要说的话,只是这些轰炸机与战斗机的价值就超过了2艘超级航母!

    关键还有,第51特混舰队的2艘航母都没有战沉。

    按第一份战报,“白止战”号的损伤已经得到控制,没有沉没的风险,甚至已经能够运作直升机。“李铭博”号的情况稍微糟糕一些,只不过大火已经扑灭,有很大把握保住这艘航母。

    必须承认,帝国海军的航母一直以生存能力强悍而出名。

    在上次大战中,帝国海军就率先在航母的生存性能上做文章,采用了像小分舱结构这类的方式来提高航母在遭受打击之后的生存能力。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两艘“帝都”级多次在战斗中遭受重创,却一次又一次的修复,并且重新回到战场上,最后还全都坚持到了大战结束。

    帝国海军在战后建造的航母,也非常注重生存能力。

    “薛远征”级,总共有4000多个水密舱,而且除了锅炉仓与轮机舱之外,其他全是小分舱。理论上,哪怕水线以下三分之一的舱室进水,只要进水量没有超过15000吨,都不会沉没。

    按照工程师给出的结论,或者说理论计算结果,“薛远征”级最多能扛住10枚重型反舰导弹,或者是4条重型鱼雷。

    这个生存能力,不是一般的强悍。

    其实,帝国海军一直就有拿退役航母搞生存能力测试的传统。

    不说别的,帝国海军的大型航母,除了少数改造成为海军博物馆之外,在退役之后全都用于内部测试,没一艘例外。只是在上次大战中建造的大型航母,就超过20艘。正是通过这些测试,帝国海军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获得了很多经验,并且全都用在了战后设计的航母上。

    此外,“辉州”号也没沉没,至少暂时还没有沉没。

    虽然在战报中,提到这艘巡洋舰的情况非常的凶险,随时有可能翻沉,而且李深智已经给舰长下达了命令,让舰长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断,首先保护好官兵,但是“辉州”号的舰长并没有下达弃舰命令,而且拯救这艘战舰的行动一直都在进行,最后或许能够让其回到亚历山大港。

    也就是说,在损失50多架轰炸机与20多架战斗机之后,西陆集团的这次反击行动竟然连一艘战舰都没有击沉。

    当然,最为主要的,还是投入的兵力。

    那是足足80架“火神”轰炸机!

    如果没有特别重要,必须实现的目的,迢曼帝国有什么理由动用80架“火神”来对付只有2艘航母的第51特混舰队?

    那么,这个重要目的是什么?

    开始,周涌涛与军方要员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

    包括国防部长在内,几位军方要员认定跟大陆战场有关,希望打掉第51特混舰队,阻止帝国向枷锁陆桥运送物资,降低攻打枷锁陆桥的难度,以及通过这次反击掩盖在地面战场上遭受的挫败。

    当然,也可以看成是逼迫帝国把重点转向海洋战场。

    说起来确实有一些道理。

    只是,这些目的也太差劲了。

    此外,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根本说不通。

    最后发起攻击的那批轰炸机,是从北面突击的,也就是飞越了忒尔共和国,破坏了《伊斯坦布尔公约》。

    这份公约,不但是用来确立忒尔共和国的永久中立地位,还有巨大的战略意义。

    说得直接一点,迢曼帝国与梁夏帝国在缔约的时候,其实都是拿本国在忒尔共和国的影响力做保。

    迢曼帝国毁约,梁夏帝国就不再需要遵守这份公约。

    这意味着,帝国可以借道忒尔共和国,由铁路向枷锁路桥运送兵力与物资。

    那么,封锁海运航线还有什么意义呢?

    这里涉及到一条非常关键的铁路。

    由帝国的铁路公司投资,锡尔特到卡尔斯,从南到北贯穿亚美尼亚高原的铁路,在几年前就已经通车。

    关键还有,从锡尔特往南大约300千米就是伊拉克的摩苏尔,其间只有大约100千米没有通铁路。

    只要能借道忒尔共和国,就能够解决向枷锁陆桥运送物资的问题。

    此外,甚至能够在此开辟新战场。

    迢曼高层肯定不会认为,伊拉克能够顶住帝国大军。

    这么一来,迢曼高层还有什么理由主动破坏忒尔共和国的中立性?

    按照《伊斯坦布尔公约》的附加条款,只要任何一个缔约方毁约,忒尔共和国都会跟其他缔约国结盟。因为纽兰共和国还没参战,所以在法理层面,忒尔共和国现在只能够跟梁夏帝国结盟。

    真要阻止帝国海军进军墨海,完全该放开手脚,等到第51特混舰队进入墨海,再发起打击。

    到时候甚至有望全歼第51特混舰队,以及随同行动的运输船队。

    关键还有,能够安排战术航空兵执行打击任务,或者是安排更多的战斗机为轰炸机提供掩护。

    可见,迢曼帝国在这个时候出手,并不是最理想的选择。

    在秦风烈等军方要员的面前,周涌涛没有强调这个问题。

    主要是没这个必要。

    周涌涛只着重强调一点,在坐实迢曼帝国率先毁约之后,准确说是在获得忒尔共和国当局的接受之后,要做好借道忒尔共和国的准备,所以在此之前的头号任务,其实就是打败伊拉克。

    从波沙湾北上,经忒尔共和国去枷锁陆桥,要么经过伊拉克,要么借道波伊国。

    显然,现在只能选前者。

    至于第51特混舰队的事情,可以暂时缓一缓。

    在讨论的时候,张晓天提出,对陆心海北岸的军事基地进行报复轰炸,不过被周涌涛否决了。

    报复轰炸,主要是作秀。

    如果这是一场局部战争,还真有这个必要。可这是全球大战当中,这样的行为没有任何实际价值。

    其实,空军参谋长甄必胜也表示反对。

    道理更加简单,海军已经决定撤走部署在陆心海的舰队,因此承担反击作战任务的就只能是空军。

    哪怕海军派岸基航空兵协助,也得由空军的轰炸机执行打击任务。

    显然,空军现在根本就没有多余的力量支持在陆心海这边的作战行动。

    正是如此,周涌涛才反复强调尽快打赢波沙湾战争,结束该方向上的作战行动,好集中力量对付西陆集团。

    其实,这也是在告诉张晓天,还没有到发起反击的时候。

    周涌涛没有忘记告诉张晓天,提高海军的战备状态,特别是在东望洋这边,绝不能掉以轻心。

    第51特混舰队遭重创,那不是闹着玩的事情。

    哪怕2艘超级航母没有沉没,也已经丧失作战能力,而这意味着,帝国海军在短期之内可以动用的航母只有13艘。扣除还在造船厂里进行大修的5艘,以及必须留在梵炎洋方向上的3艘,部署在西南东望洋的2艘,帝国海军在最关键的战略方向,也就是霍瓦依群岛那边就只有3艘航母。

    关键还是3艘大型航母。

    当然,在过去十几年里,帝国海军部署在霍瓦依群岛那边的航母一直只有3艘。

    这个数量,在平时已经足够。

    3艘航母,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至少有1艘在外海活动,也就能够对潜在的敌人产生足够的威慑。

    战争时期,3艘航母就肯定不够!

    如果需要向陆心海增兵,或者需要面对南方次大陆作战,那就肯定得从西南东望洋抽调兵力。

    这么一来,霍瓦依群岛那边,连预备队都没有!

    在理论上,纽兰海军能在大约15天之后,把部署在东望洋的航母增加到5艘,并且留下1艘做后备。

    如果纽兰空军早有准备,调集足够多的轰炸机,就拥有了发动攻击的能力。

    此外,如果纽兰当局已经说服梵罗国,就更有可能同时在东望洋发难。

    可见,帝国现在面对的,就是最为凶险的局面。

    除了已经在3个方向上作战,在近期还很有可能再在2个方向上爆发战斗。

    真要如此,麻烦就大了!

    其实,这也是周涌涛把林世平叫来的原因。


………………………………

第96章 战略收缩

    周涌涛翻看情报文件的时候,林世平走到窗户旁边,点上了香烟。

    严格说来,第51特混舰队遭到重创确实是在预料之外,必然会逼迫帝国海军调整作战部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