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争霸-第2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军情局努力几十年,都没搞到西陆集团指挥列车身份识别信号的破解密码。

    不过,军情局已经掌握了识别信号的工作频段。

    用王庆恩的话来说,现在需要的,其实就是搞清楚哪一趟才是真正的指挥列车。

    大战已经爆发,而且东方集团打得还不算太差,如果西陆集团的指挥列车在靠近前线的地方活动,肯定有掩护。

    按照军情局提供的情报,至少有5到10趟同种类型的军用列车负责进行战术欺骗。

    更加重要的是,这些军用列车一般在帝国空军战术航空兵的打击范围之外,而且会一直在铁道上行驶。

    显然,同时攻击5到10趟军用列车,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哪怕投入足够的轰炸机,因为这些军用列车分布在几十万平方千米的区域之内,根本没办法保证所有的攻击行动在同一时间开始。

    那么,在第一次攻击后,其他的指挥列车都会以最快的速度,赶往邻近的车站。

    除了紧急疏散列车上的官兵之外,还会得到防空部队的掩护。

    此外,西骆沙空军也会派战斗机过来提供掩护。

    在理论上,摧毁西陆集团前线司令部的概率最高也就20%。

    可见,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搭载了前线司令部的那趟指挥列车。

    用王庆恩的话来说,只要能找到就肯定能摧毁。

    “照你这么说,要如何才能找到那趟列车?”

    “联合行动。”

    李天凌锁紧了眉头,不过没接话,等王庆恩说下去。

    “按照上面的安排,西北战区会在14日晚上,在从萨马拉到新罗西斯克的整条战线上展开反击,而且是同时开始,各部队发起反击,也就是打响战斗的时间差不超过5分钟,尽可能确保一致。”

    “到时候,西陆集团在整条战线上的作战部队,都会跟后方联系,汇报交战情况与请示上级安排。”李天凌接着说了一句。

    王庆恩点点头,说道:“几十个师的作战部队同时与司令部联系,要向这么多部队下达指令,哪怕指挥列车停在火车站里面,有线通信线路也未必够用,到时候肯定会用电台分担通信任务。”

    “负责欺骗的指挥列车没有电台?”

    “当然有,不过肯定无法在同一时间启动。按照军情局推测,哪怕敌人想到让其他指挥列车启动电台,中间也会有大约5到10分钟的时间差,而利用这点时间,足以确认司令部在那趟列车上。”

    “既然意识到危险,指挥列车就不会留在车站里面。”

    “放心吧,军情局已经安排侦察卫星进行变轨机动,确保在反击开始之后至少有一颗侦察卫星在战场上方。”

    “这只有10到15分钟。”

    “在提前部署到位的情况下,我们肯定能够在10分钟之内找到那趟指挥列车,并射出空地导弹。”

    “只需要10分钟?”

    王庆恩笑了笑,说道:“这个嘛,你放心好了。在过来之前,我们进行过几次演练,每次花的时间都不到10分钟。”

    “4架轰炸机够了?”

    “摧毁指挥列车只需1架轰炸机。”在出这话之后,王庆恩才明白李天凌的意思。“在理论上,一架‘轰…12A’能在10分钟内覆盖大约20万平方千米范围的区域,因此4架就能够照顾4个方向。”

    其实,李天凌已经明白过来。

    空军派4架“轰…11A”过来,绝不是拍脑袋的决定。

    西北战场那边,从北到南总共就只有4处主要战场,即乌法、萨马拉、阿斯特拉罕与新罗西斯克。

    这4处战场其实都只有战役级别,战区的面积都不到20万平方千米。

    严格的说,只有阿斯特拉罕与新罗西斯克这两处战场的范围较大,另外两处战场连战役级别都没达到。

    没啥好奇怪的。

    乌法与萨马拉都是次要方向,交战双方投入的兵力都不太多,对整个战局的影响也不是很大。

    按照李天凌的理解,哪怕西骆沙大军攻占了奥伦堡,也别想打到叶堡。

    要说的话,东方集团一直把奥伦堡当成消耗敌人兵力的次要方向,所有的部署都是为了把敌人引到该方向上去。

    可惜的是,敌人并不是笨蛋。

    至少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西陆集团没有把重点放在北边的两处战场上,依然集中兵力攻打阿斯特拉罕与新罗西斯克。

    可是,并没能由此认定,搭载前线司令部的指挥列车没在北面战场上。

    依靠完善且强大的通信系统,指挥列车可能在前线任何一处地点,也有可能在离前线较远的后方。

    只是,在前线的可能性更大。

    原因就是,西骆沙的将官更加喜欢在前线指挥战斗,似乎觉得龟缩在后方是怕死怯懦的行为。

    所幸的是,这4处战场都不算大,交战区域也较为集中。

    在1处战场部署1架“轰…12A”就足够了。

    像王庆恩说的,只要发现了指挥列车,1架“轰…12A”就能将其彻底摧毁,不存在打不掉的问题。

    就算使用短程导弹,“轰…12A”也能挂在24枚。

    对付1趟指挥列车,最多就需要4到8枚导弹。

    哪怕为了保险,让邻近的另外一架“轰…12A”进行补充轰炸,在完成主要任务之后都还有2架“轰…12A”没有用掉弹药。

    显然,这就是为次要任务准备的。


………………………………

第82章 反击行动

    严格说来,“次要任务”其实更重要。

    就是张家正提到的,轰炸西骆沙的首都莫萨城,摧毁总统府、总参谋部与国家电信中心这些战略目标。

    如果说炸掉西陆集团前线司令部,能争取几天时间,那么打掉西骆沙中枢神经,或许就能够提前发起反击。

    在说这件事的时候,王庆恩提到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打到现在,西陆集团其他国家几乎都在看热闹。直接站战的,就只有迢曼帝国,而且投入的兵力仅一个装甲旅。

    当然,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战争才打了几天。

    可问题是,除迢曼帝国之外,西陆集团其他主要成员国,都没有按照承诺派遣地面部队参战。

    离前线最近的一支“盟军”,还在第聂伯河那边的基辅。

    即便现在出发,这些部队最快都要在三天之后才能抵达前线。

    要命的是,兵力也不够。

    在基辅那边只有1个罗利机步旅,1个洛克快反旅,1个斯班装甲旅与1个布兰加强合成营。

    关键,这些部队都没有满员。

    3个旅加上1个加强营,总共才1万余名官兵。

    其实,就算是满编也没有2万人。

    这点兵力,能够做什么?

    就王庆恩所说,西骆沙当局对盟友的懈怠感到非常不满,而且前线的失利,加重了不满情绪。

    在西骆沙军队里面,对盟友的愤恨情绪已经非常严重了。

    关键其实就在这里。

    如果进攻打得顺利,就算盟友的反应速度慢一点也没多大的问题,毕竟胜利具有鼓舞士气的作用。

    现在的问题是,进攻行动进行得很不顺利。

    由此产生的结果是,西骆沙军队的官兵都觉得,在前线遭遇的挫败跟盟友不愿意投入兵力有很大关系。

    当然,这么说确实有点牵强,也可以说在推卸责任。

    客观的讲,西陆集团的其他国家并不是不给力,是西骆沙军队自己搞砸了。

    在战前拟定的作战计划当中,盟军的参战时间设定在开战后一个星期,而且主要承担的支援任务,最多充当预备队。

    至少在开战之后的一周里面,西骆沙军队得独自承担起进攻重任。

    这么安排,或者说战略计划中确定的这个时间,并不是想当然的决定,而是受客观因素限制。

    简单的说,就是包括迢曼帝国在内的其他国家,需要花一周时间进行动员,以及向前线运送作战部队。

    其实,只是运送与集结作战部队就需要好几天。

    现在的情况是,战斗才打了3天,西骆沙军队就拼光预备队,要盟友立即出兵支援。

    当然,也不是说盟友就没有问题。

    要说的话,迢曼帝国等盟友提供的支援确实没到位,存在巨大的问题。

    不说别的,迢曼空军到现在都没投入主力部队,而且派遣的战术航空兵一直在战线后方活动,执行的防御任务。

    显然,这远远不够!

    虽然西骆沙拥有整个西陆集团最庞大的前线航空兵,只是像MG…29这类适合部署在前沿机场的前线战斗机就有上千架之多,但是西骆沙空军严重欠缺远程打击能力,就连战场支援能力都不足。

    西骆沙空军拥有的唯一的攻击机是MG…27。

    这种使用第三代战斗机,即MG…23改进而来,主要是去掉了雷达等电子设备,专门用来执行对地打击任务的攻击机根本算不上完美,不但性能已经算不上详尽,而且不是很适合用来执行战场支援任务。

    在西陆集团内,承担空中支援任务的主力,一直都是迢曼空军与洛克空军。

    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西骆沙已经没有多余的资源来发展空中力量了。

    可问题是,迢曼空军与洛克共军至今都没有像样的表现!

    在之前的战斗当中,西骆沙陆军所遭受的挫败几乎都跟欠缺空中支援,只能靠装甲力量强行突破有关。

    拿发生在阿斯特拉罕北面的战斗来说。

    那个晚上,如果能够进行一次高强度轰炸,也许根本不需要西骆沙陆军的装甲部队重新上场,顶上来的迢曼装甲旅就能突破东骆沙步兵守卫的防线,而帝国陆军派去的增援部队或许根本到不了战场。

    不过,真要说的话,迢曼空军不是不愿意提供支援,而是做不到。

    在之前几天里,迢曼空军的首要任务,其实是防空,也就是对付那些不断从东边发起突击的敌机。

    因为要在前线部署更多的制空战斗机,所以迢曼空军始终没有增派攻击机。

    不管怎样,西骆沙军队内部已经出现了质疑的声音。

    局面还能维持下去,一是因为前线部队仍然在推进,还有取得胜利的希望,至少没到绝望的时候。二是因为西骆沙当局,也就是那些政治家起到了积极作用,给了部队将领巨大的压力。

    正是如此,才需要打击西骆沙的中枢神经。

    用王庆恩的话来说,如果能一举干掉西骆沙的领导集团,同时在战线上取得足够巨大的胜利,或许就能够逼迫西骆沙军队的将领做出新的选择,哪怕仅仅是变得消极,对东方集团也有巨大帮助。

    从战略层面看,这其实是迅速取胜的关键所在。

    只要西骆沙倒下了,西陆集团就支撑不了多久!

    不要忘了,迢曼帝国等西陆集团的成员国都没有完成动员呢。

    如果西骆沙在开战之后迅速战败,那么迢曼帝国或许就只能选择妥协,到时候战争就会宣告结束。

    当然,李天凌并不赞同这个观点。

    在他看来,西骆沙在战场上吃了败仗,唯一的结果,其实就是逼迫纽兰共和国立即出兵参战。

    不过,李天凌同样知道,当务之急是稳住战局。

    只要摧毁西骆沙的军政体系,那么一切都好说!

    正是如此,李天凌也没耽搁,在从王庆恩那里打听到消息后,就去找到跟随他过来的飞行员,开始做准备。

    在西北战场上。

    反击命令已经由战区司令部下达到各个方向的前沿指挥中心,只是暂时没有分发给作战部队。

    郑直爽在第一时间把廉明阳等主要军官召集了起来。

    反击行动由战区司令部直接安排,参与反击的作战部队由战区司令部安排,前线部队只负责提供协助。

    简单的说,就是把反击部队送上战场。

    任务非常简单,由郑直爽指挥的航空旅安排运输直升机,把空中突击部队送上战场。

    在阿斯特拉罕这边,将投入一个旅的兵力。

    没错,就是第1步兵师编制下的第101空中突击旅。

    千万别被“步兵师”这个名称迷惑了,在西北战区,第1步兵师是没有半点水分的重装部队。

    此外,第1步兵师也是西北战区兵力最多的师级部队。

    和平时期,其兵力多达23000人,而在战时一般会加强到3万人以上。

    在波伊战争中,第1步兵师的兵力一度达到了44000人,都差不多赶上其他战区的一个军了。

    其实,第1步兵师本身就是按照“军”的级别组建。

    简单的说,在战争时期,第1步兵师的师部将自动升级为帝国陆军第1军军部,负责指挥西北战区的地面部队。

    正是如此,第1步兵师的编制才如此庞大。

    该师的主力作战部队就有5个步兵旅。

    当然,说是步兵旅,其实全是机械化部队,其中第111旅与第112旅都达到了装甲旅的标准,另外3个旅也达到了机步旅的标准。就只是这5个旅,在满编之后,总兵力就超过了28000人。

    支援部队是2个炮兵旅,其中的第121炮兵旅装备的全是自行榴弹炮,而第122炮兵旅装备的远程火箭炮。

    其实,第122旅也是帝国陆军唯一全部装备远程火箭炮的炮兵旅。

    在作战的时候,这2个炮兵旅一般会拆散加强给步兵旅。

    此外还包括防空旅、后勤旅、通信保障营、警卫营、电子对抗营、医疗营等师部直接管辖的支援部队。

    波伊战争期间,还增加了一支装备了数百架直升机,有上万名官兵的低空突击部队。

    虽然在陆航坚决反对下,陆军司令部没把低空突击部队编入作战部队,在名义上是由陆航司令部统一调配,但是在实战当中,低空突击部队都是加强给像第1步兵师这种,居于要地的主力作战部队。

    要说的话,这也是在第1步兵师内编入第101空中突击旅的关键原因。

    该旅的前身是帝国陆军的一支空降师。

    虽然在上次大战中,空降部队非常受欢迎,特别是在西大陆这边,迢曼帝国的空降部队立下赫赫战功,但是不管在战时,还是在战后,帝国陆军都不太重视空降部队,也没有花大力气发展空降部队。

    主要就是,帝国陆军在战后奉行防御战略。

    当然,也跟空降部队严重缺乏装甲力量有很大关系。

    按帝国陆军的理论,进攻与防御都得依靠装甲部队,因此空降兵基本上没有战斗力,或者说是靠不住。

    至于伞兵战车,那其实是后来的事情。

    在战后那几年,受到运输机性能限制,没有人想过要发展能够直接空投的伞兵战车。

    关键还有,即便发展到现在,伞兵战车也十分脆弱,在大规模战争中最多算得上是代步工具。

    等到运输机的性能提高,就更加没有发展伞兵战车的必要了。

    哪怕需要远程奔袭,因为必须夺取与控制敌后机场,所以不如用运输机直接向前线空运主战坦克。

    不过,让空降兵淡出战争舞台的,并不是这些因素。

    在波伊战争中,直升机大放异彩。

    正是如此,在波伊战争结束之后,帝国陆军只保留了3个空降旅,把其他的空降部队全都改编成空中突击部队。

    此外,所有的空中突击部队都是旅级编制,全都设在步兵师名下。

    这么安排,其实赋予了空中突击部队双重使命。

    简单的说,在防御作战阶段,空中突击部队就是预备队,承担堵漏的重任,而在进攻阶段是快速突击部队,充当突击的尖刀。

    当然,在现有的编制体系下,空中突击旅是名副其实的快速反应部队。

    要说的话,也是货真价实的轻装步兵部队。

    这也正是把空中突击旅编在步兵师名下的原因。

    第101旅,满编时也就只有4200人,是第1步兵师6个战斗旅中兵力最少的一个,甚至不如2个炮兵旅。

    关键,全都是步兵。

    虽然配有一些重型装备,也是能够用直升机吊运的无坐力炮、迫击炮与轻型榴弹炮。

    空中突击旅的主要特征,就是所有的武器装备都能用直升机运送。

    不过,在实战当中,未必所有的武器装备都得由直升机运输,比如轻型榴弹炮,就很少用直升机运送。

    只要条件允许,部队都是用卡车把轻型榴弹炮送上前线,最多在撤退的时候安排直升机吊运。

    在安排任务的时候,郑直爽明确提到,因为加强给第1步兵师的航空旅被派往别的方向执行更重要的作战任务,所以全部的运输工作得由第135旅承担,也就意味着要往返飞行好几次。

    关键还有,会在下午安排运输机送20架10吨级通用直升机过来。

    这种直升机的主要任务,就是把轻型运输直升机吊不起来的重型装备送上前沿阵地。

    在此,廉明阳领到了新任务。

    率领这20架10吨级通用直升机,完成最为关键的任务。

    后方把直升机送来,却没有安排飞行员来参与作战行动,毕竟现在到处都缺飞行员。

    用郑直爽的话来说,一线部队的损失太大,即便像第135旅这样的预备队,伤亡率都超过了三分之一。

    现在,整条战线上,到处都缺人。

    为了解决飞行员不够的问题,郑直爽已经下令,累积飞行时间在1500小时以上的优秀飞行员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决定要不要单独执行任务,也就是不带搭档,独自驾驶直升机出动。

    当然,单独飞行的出勤率将翻倍。

    按帝国空军的规矩,完成100次任务之后,飞行员能获得至少3个月的探亲假。

    总而言之,在战斗打响之后,廉明阳等大约100个机组的飞行员,唯一的任务就是向前线运送部队与物资。

    至于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发起反击,还来的这么多的突然,郑直爽没说,也没有人问。

    需要问吗?

    敌人的前锋部队已经推进到阿斯特拉罕北面大约50千米处,还派来侦查部队,说不定很快就会发动进攻。

    肯定得死守阿斯特拉罕,通过战术反击来牵制敌人,才更有把握在此击败敌人。

    在廉明阳看来,到这个地步,只要有任务,还在不断的出动,就不是坏事。


………………………………

第83章 三驾马车

    打响反击第一枪的,并不是第101空中突击旅。

    在反击行动开始的时候,该旅还在后方100多千米之外,执行突击任务的几百名官兵正在等待出发的命令。

    首先投入战斗的是空军战术航空兵。

    整整1个大队的20架“攻…9B”。

    其实,这也是帝国空军获得的第一批“攻…9B”。

    之前已经提到,在设计阶段,帝国空军没有要求“攻…9”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特别是夜间作战能力,因此为了降低研制的难度,也为了把价格控制在一个更加容易让空军接受的范围之内,在设计的时候就没安装复杂的电子设备,使“攻…9A”成为一种基本只能在白天活动的攻击机。

    结果就是,“攻…9A”正式列装后,帝国空军就发现,即便是简陋的攻击机,也要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准确说,是要搭载先进的观瞄设备,让攻击机能使用空地导弹与激光制导炸弹等精确弹药。

    在“攻…9A”正式列装之后,空军就启动了“攻…9B”的研制项目。

    严格说来,其实是改进。

    只是,“攻…9B”的研制与生产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

    要说的话,也是受到了“攻…9A”的影响。

    因为严重欠缺以反坦克为主的强力攻击机,确实有这方面的需要,所以“攻…9A”在投产之后就获得了帝国空军的青睐,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分三批订购了近千架,其生产排到了新历155年之后。

    “攻…9B”定型的时候,还有约500架“攻…9A”没生产出来。

    受此影响,论议两院觉得空军不需要那么多攻击机,一直都不肯批准“攻…9B”的采购计划。

    所幸的是,空军找到了解决办法。

    按照帝国空军与航空企业签订的合同,已订购,但是没有生产的482架“攻…9A”都升级为B型,空军将在接收的时候补上差价。关键是,已经交付的476架“攻…9A”将陆续改进为B型。

    最先交付的并不是新生产的“攻…9B”,而是由A型改进来的“攻…9B”。

    在年初的时候,帝国空军就接受了60架“攻…9B”。

    其实,这些“攻…9B”原本都是为巴铁生产的“攻…9AP”。

    因为同样要面对严峻的防御压力,即梵罗国的装甲部队是巴铁的5倍,只是第三代主战坦克就超过了3000辆,而巴铁的坦克总共都没有1500辆,所以在“攻…9A”问世之后,巴铁率先提出了采购意愿。

    出售给巴铁的“攻…9AP”就是帝国空军的“攻…9A”,只是根据巴铁的实际情况,更换了使用布兰文的操作系统,以及对仪表盘的读数做了调整,确保不会梁夏语言的巴铁飞行员也能驾驭这种攻击机。

    别看巴铁是帝国的铁杆盟友,很多高级军官都到帝国深造过,可是被布兰王国殖民统治近两百年,很多东西并不是短短几十年就能改变的。再说了,攻击机飞行员在巴铁空军的地位并不高,根本算不上精英。

    至于其他方面,“攻…9AP”与“攻…9A”几乎没区别。

    这批“攻…9AP”生产出来时,“攻…9B”已经通过了定型测试,帝国空军正积极争取采购经费。

    结果就是,巴铁空军要求按“攻…9B”的标准对“攻…9AP”进行改进,愿意承当相应的费用。

    当时,论议两院还没有批准“攻…9A”的改造升级计划,而“攻…9A”已经停产,飞机生产厂肯定不会让生产线停转,毕竟一条生产线上的几百名技术工人得干活,也就只能拿巴铁项目应急。

    正是如此,这批“攻…9AP”率先接受改造。

    就是在此期间,波沙湾战争爆发。

    因为担心爆发全球大战,所以帝国空军让飞机生产厂暂缓交付这些攻击机,并做好改成空军型的准备。

    也不复杂,主要是更换控制面板,以及换上使用梁夏文字的操作系统。

    正是如此,帝国空军才能在开战之后立即获得这些“攻…9B”。

    因为只是增加了全天候作战能力,其他方面没有太大的变化,所以并不需要飞行员进行额外训练。

    至于全天候作战所需的飞行技巧,反到不是什么大问题。

    攻击机飞行员,同样来自帝国空军的飞行学院,飞高级教练机的时候,就掌握了全天候飞行技巧。

    要说的话,攻击机飞行员的能力跟战斗机飞行员差不多。

    按帝国空军的标准,最优秀的飞行员主要分配给战术航空兵,而且由飞行员自行选择要飞的机种。虽然大部分飞行员都会优先选择战斗机,但是仍然会有一部分优秀飞行员选择攻击机。

    在战术航空兵,攻击机与战斗机属于“甲”类岗位,享受最高的待遇。

    关键,攻击机的受欢迎程度肯定在轰炸机之上。

    原因也很简单,攻击机的飞行勤务时间在2个小时左右,很少会超过5个小时,轰炸机往往在10个小时以上。

    就算是精力好的飞行员,连续飞行10个小时,那也非常的辛苦。

    何况,轰炸机除了驾驶舱稍微宽一点之外,别的方面并不比攻击机好多少。

    也就是因为工作条件太辛苦,帝国空军才不得不开出极高的津贴,给出非常有诱惑力的福利来挽留飞行员,准确说是跟民航公司竞争,尽最大的努力让耗费巨资培训出来的飞行员延长服役时间。

    在大战爆发前,帝国空军飞行员在退役前的平均服役时间高达13年,为全球之最。

    即便如此,每年都有大批飞行员流失。

    如果不是拥有全球规模最大,也最为完善的飞行员培训体系,恐怕飞行员不足的问题早就暴露了出来。

    不管怎样,“攻…9B”的到来,极大提高了战术航空兵的打击能力。

    只是,“攻…9B”并不是全部。

    随同“攻…9B”一起到来的,还有2架全新的“指…10A”联合指挥机。

    这是2架上个月出厂的新机。

    要说的话,“指…10A”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用帝国空军的评价来说,“指…10A”不但是力量倍增器,还是一种改变战争面貌的先进武器。

    在波沙湾那边,“指…10A”已经证明了其巨大价值。

    只是在8月份,帝国空军的“战…16A”机群就在“指…10A”的引导下,摧毁了十几部伊拉克的弹道导弹发射车。

    此外,还在“指…10A”的指挥下,发起了几次漂亮的大规模空中打击。

    比如在8月11日,在沙乌地北部空域活动的“指…10A”发现一队朝边境方向运动的伊拉克装甲部队,随后就呼叫了后方的打击力量,并且引导空军的多用途战斗机,只用了大约半个小时,就摧毁了这支拥有100多辆坦克的装甲部队,直接粉碎了伊拉克军队发动反击的念头。

    此后在8月23日,“指…10A”指挥“战…16A”机群,对一支试图撤离科威特的伊拉克军队进行了狂轰滥炸,在持续半天的轰炸中,将整条公路变成火海,消灭了这支拥有上万名官兵的精锐部队。

    “指…10A”的头号价值,就是大幅度的提高了战术航空兵的打击效率。

    只是,仍然有一些质疑声音。

    “指…10A”在波沙湾那边投入战斗的时候,伊拉克空军已被打垮,帝国空军牢牢的掌握着制空权,因此“指…10A”可以在靠近战场的前沿空域巡逻,从而获得150千米以上的探测距离。

    显然,在面对拥有强大防空系统的敌人时,“指…10A”未必能够靠前部署。

    西骆沙就有强大的防空系统,其S…300型防空导弹的射程超过了100千米,而且最新型号有可能达到200千米。

    果真如此,“指…10A”的位置就必须后撤,有效探测距离会大幅度的缩短。

    如果要对战场进行监视,就只能让“指…10A”靠前部署,也就存在很多未知的,而且无法控制的风险。

    要论价值的话,“指…10A”还在“指…8C”之上。

    以其在波沙湾战争中的表现,必然是敌人的眼中钉与肉中刺,上了战场很容易遭到敌人攻击。

    如果动用大量战斗机掩护“指…10A”,那未免有点得不偿失。

    总而言之,“指…10A”更像是一种用来对付弱小敌人的武器,在全面战争当中,未必有好的表现。

    按照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