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争霸-第2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要说,这也不能怪空军。

    在设计“攻…9”的时候,空军还征求过陆军的意见,而陆军当时想当然的认为,在夜间作战的情况不常见,因此没有提出必须具备夜间作战的能力,只是强调了在恶劣环境下的战斗力。

    其中原因,一是陆军没有料到夜视设备会如此迅速的推广与普及,二是不想承担额外的费用。

    因为是专用攻击机,主要为地面部队服务,所以“攻…9”是空军与陆军共同出资的联合项目。

    正是如此,“攻…9”的采购与维护费用有大约三分之一是由陆军提供,另外的三分之二也算在了兵种联合开支当中,仍然会挤占陆军经费。对于军费本来就不多,早就被空军与海军超过的陆军来说,如果一定要发展低空支援力量,也愿意把钱花在由自己直接控制的武装直升机上。

    正是如此,“攻…9A”设计得非常简陋。

    当然,在“攻…9B”上,这些缺陷全都会得到弥补。

    虽然只增加了一套光学瞄准设备,但是“攻…9B”已经具备夜间作战能力,能在任何时候为地面部队提供火力支援。

    要说,那门40毫米加特林机炮才是真正的大杀器。

    因为是“攻…9”的主要武器,而且暂时没有替代品,所以帝国陆军才保留了这个口径的弹药。

    不要忘了,不管是步兵战车,还是武装直升机,用的都是30毫米机关炮。

    此外,帝国海军的近防系统,使用的同样是30毫米机关炮,还能跟陆军的机关炮共用弹药。

    至于空军的战斗机,在20多年之前就统一使用30毫米航炮。

    其实,30毫米不但是帝国军队的标准口径,也是东方集团的标准口径,被集团所有成员国采用。因为40毫米不是标准口径,所以没有纳入集团的后勤保障体系,得由帝国军队自行承担。

    40毫米弹药,还要追溯到第二次全球大战的高射炮。

    按东方集团的内部协议,“攻…9”将是最后一种装备40毫米机关炮的作战平台,此后就将淘汰这种口径的武器。

    哪怕需要介于30毫米与100毫米之间的中等口径弹药,也会考虑更大的口径。

    不出所料的话,下一代步兵战车上使用的,应该会是60毫米机关炮,而且极有可能选择埋头弹。

    只是现在,“攻…9A”的40毫米加特林机关炮,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简单的说,这门机关炮能摧毁任何运动的目标!

    主战坦克也绝不在话下。

    在理论上,40毫米次口径穿甲弹能打穿250毫米厚的装甲,而放眼全球,没有一种主战坦克的顶甲厚度达到250毫米。

    连ZT…99B的顶甲厚度都在100毫米以内。

    关键还有,40毫米高爆弹,对人员的杀伤威力相当于手榴弹的5倍。

    通常,在“攻…9A”的弹药箱里面有三分之二是高爆弹,毕竟在战斗当中,需要用穿甲弹摧毁的目标不会太多。

    大部分都是软目标,高爆弹就足够了。

    虽然只飞来了几架“攻…9A”,司徒麟只看到了4架,也许是6架,但是足够让北面的敌人喝上一壶了。

    关键就是,除了40毫米机关炮,“攻…9A”能挂载数吨炸弹。

    在极限情况下,“攻…9A”最多能携带16枚500千克级航空炸弹,或者质量相当的其他弹药。在帝国空军的弹药库里面,有集束炸弹、凝固汽油炸弹等特种弹药可供使用,还能够随意搭配。

    执行范围轰炸,主要使用的就是凝固汽油炸弹。

    这种在上次大战中诞生,并被帝国空军“发扬光大”的特种炸弹,是对付暴露人员的大杀器。

    在波伊战争中,凝固汽油炸弹的用量也很巨大。

    此外,在凝固汽油炸弹的基础上,还开发出了威力更大的云爆弹,也就是通常说的燃料空气炸弹。

    出于习惯,帝国空军仍然使用“凝固汽油炸弹”称呼这种类型的弹药。

    这些“攻…9A”首先用上的就是凝固汽油炸弹。

    在投弹之后又飞了回来,用机关炮扫射轰炸区域之外的敌人。

    不过,飞来的可不止是“攻…9A”。

    南边还有一架飞机。

    同样是一架攻击机,即“攻…2”,帝国空军在战后研制与装备的最后一种使用螺旋桨驱动的战术作战飞机。

    在波伊战争中,“攻…2”一直都是帝国空军最主要的近距离支援力量。

    不过,在波伊战争结束之后不久,帝国空军就退役了所有的“攻…2”,并且将最后采购的几十架移交给陆军航空兵。

    只是,陆航没有将其当成攻击机使用,而是改造成了战场观察机。

    准确的说,就是小型侦察机。

    在陆军的战术体系当中,“攻…2EG”所承担的任务,也就是载着协调指挥人员飞到战线附近,由协调指挥人员为后方的打击力量,比如说远程炮兵指引目标,或者是指挥低空突击部队作战。

    当然,大部分时候其实就是指挥炮兵,以及跟空军的攻击机协调。

    应用得当的话,能大幅度的提高作战效率。

    现在,那架“攻…2EG”正在执行协调任务,即通过观察,为空军的“攻…9A”机群指明敌人方位。

    不出所料,在那架“攻…2EG”的后排位置,坐着一名陆军的高级军官。

    按现在的指挥体系,观察协调军官拥有最高指挥权,能够直接给交战区域内的作战单位下达命令。

    至于引导炮兵作战,暂时用不着。

    廉明阳说得很清楚,防线已经被敌人突破,哪怕空军的反击能够迟滞敌人,也没有兵力守卫这条防线,因此肯定得撤退,拿空间来换时间,争取在明天,或者是后天,组织起来跟敌人交战。

    显然,后方的炮兵也已开始撤退。

    其实,就没有多少炮兵。

    打了一个晚上,东骆沙炮兵进行了几次战术级别的反击,效果不是很理想,而且远程火箭炮部队就露过一次脸。

    当然,也没资格指责东骆沙炮兵。

    帝国陆军的炮兵根本没有参与昨晚的战斗!

    至于第4机步师的炮兵部队,还没到达阿特劳,能否及时赶到阿斯特拉罕,并参与守卫阿斯特拉罕的战斗,还是个未知数呢。

    想到这些,司徒麟就无比的烦闷。

    虽然在开赴阿斯特拉罕之前,他就做好了思想准备,知道此行是去当救火队员,肯定会遭受惨重损失,但是想到主力都还在后方,而且敌人很可能会投入预备队,并继续向阿斯特拉罕挺进,而自己手里已经没有了可用的兵力,甚至连一辆多余的坦克都没有,司徒麟有一种有力使不出来的感觉。

    要说的话,这仗打得很窝囊。

    在过往参加的所有演习,没一次像这么窝囊过!

    就算在演习中,经常会“全军覆没”,也只是演习,没人会当真。

    关键还有,牺牲总能够换来回报。

    可是这次,全营几乎拼光了,可最终还是没有能够完成任务,没有能够守住那条至关重要的防线。

    那么,牺牲有什么意义?

    在退下去之后,就算获得了补充,有了新坦克,那么在下一次战斗中,还要做这样的无谓牺牲吗?

    司徒麟不是想不通,只是战争太残酷。

    不管怎样,大致和平的局面已经持续了快半个世纪,而且在波伊战争之后,帝国也已经有十多年没有经受过战火洗礼了。

    对司徒麟这个年龄段的帝国军人来说,恐怕早就忘记了战争的残酷性。

    现在那些在20岁左右的年轻人,对战争的了解主要来自于电影与等作品!

    不过,这种不适也只是暂时。

    也许几天之后,再次驾驶坦克开上战场的时候,司徒麟就能恢复正常,并且成为货真价实的老兵。


………………………………

第74章 全面退守

    只是一个晚上,阿斯特拉罕的外围防线就被敌人攻破了,超出所有人预料。

    所幸的是,局面没有表现的那么糟糕。

    为了突破这条防线,西陆集团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天亮之后,空军出动侦察机,对伏尔加河东岸战线进行了一次全范围侦查。

    西陆集团不但动用了3个装甲旅,还出动了1个军属炮兵旅、1个火箭炮营与至少3支营级低空突击部队。

    参战总兵力超过了18000人,动用的各类主战武器更是不计其数。

    其中,只是主战坦克就超过了500辆。

    仅仅在防线东端主阵地附近,就有接近100辆T系列主战坦克的残骸,而在西端主阵地附近,坦克战车的残骸更多。

    西陆集团投入的3个装甲旅,基本都已丧失了作战能力。

    到此为止,仅仅是在伏尔加格勒到阿斯特拉罕的这条进攻路线上,西陆集团就损失了差不多1000辆主战坦克。

    关键就在这里。

    该方向上,西陆集团总共才3个师级装甲部队,就算把其他部队的也算上,能够动用的主战坦克也就在1500辆到1800辆之间。关键是,在此之前的战斗当中已经损失了数百辆坦克。

    也就是说,西陆集团在该方向上,损失了约三分之二的主战坦克。

    这意味着,西陆集团的地面部队基本上丧失了突击能力,就算还能够发动进攻,那也是强弩之末。

    现在,摆在西陆集团面前的选择只有两个。

    一是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攻打阿斯特拉罕,在这座已变成堡垒的城市,跟绝不投降的东方集团的守军死战到底。

    或许能拿下阿斯特拉罕,也有可能在此遭遇战略性失败。

    二是暂时停止进攻,等预备队跟上来,再去攻打阿斯特拉罕。

    显然,稍微有一点脑子的指挥官都会选择后者。

    可问题是,预备队在什么时候才能跟上来?

    虽然在所有方向上,西陆集团的大军都已取得突破,但是损失都不小,而且都提前动用了预备队。

    比如在新罗西斯克那边,预备队已经替代主力。

    如果只是一个方向出了问题,那还没什么好担心的。

    预备队有梯次之分,在进攻初期,跟随突击部队前进的,其实是战役级预备队,也就是集团军级的预备队,主要任务是在战役级别的战斗当中,为主力部队提供支持,以确保达成战役目的。

    往上,还有战略预备队。

    在西骆沙陆军,战略预备队是第9集团军。

    该集团军部署在伏尔加格勒西边,和平时期的在编率为60%,而且能够在72小时之内完成动员,并达到满编状态。

    关键就是,该集团军有全套主战装备,在完成动员之后就能开赴战场。

    在大战爆发前,该集团军已完成动员,总兵力达到了15万,其主力是1个装甲师与3个机步师。

    这里,3个机步师是轻装甲部队。

    其实,这也是预备队的特点,拥有较强的战略机动能力,能够在关键的时刻出现在关键地点。

    可问题是,只有这么1个集团军。

    在西骆沙陆军的作战计划中,第9集团军所肩负的头号任务,就是协助顶在前面的第1集团军攻打阿斯特拉罕,或者是在第1集团军拿下了阿斯特拉罕之后,赶在东方集团完成部署调整前继续向东突击。

    当所有方向都出了问题,只靠1个集团军,肯定是杯水车薪。

    再说,第9集团军本身不算强大。

    在西骆沙的五个主力集团军当中,最强的肯定是第1集团军,不但满编总兵力达到惊人的35万,而且和平时期的在编率都高达95%,几乎能够在任何时候投入战斗,不存在需要花时间进行动员的问题。

    另外的3个主力集团军,总兵力都在25万到30万之间,在编率不低于90%。

    可见,第9集团军最弱。

    现在,要靠第9集团军去堵住所有的漏洞,显然是勉为其难。

    更加要命的是,在第一阶段战略进攻当中,西骆沙陆军的头号任务并不是拿下阔海北面的阿斯特拉罕,而是进军新罗西斯克,夺取这座位于墨海东北的港口,切断梁夏帝国与东骆沙的海运航线。

    最终目的,仍然是扫荡枷锁路桥,攻打与占领跋窟油田。

    为了达到目的,西陆集团不但在枷锁陆桥方向投入了2个主力集团军,也就是第3与第7集团军,还投入了接近一半的物资,就连第9集团军都派了一个机步师过去,专门守卫后勤补给线。

    此外,枷锁陆桥那边的进攻行动,占用了太多运输力量。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进军阿斯特拉罕的行动遇到麻烦的时候,西陆集团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运力把预备队送上来。

    当然,也没有足够的预备队可用。

    要说的话,这是帝国空军的功劳。

    在之前几天里,帝国空军的战术航空兵以遮断轰炸为主。

    虽然遭受了极为惨重的损失,只是多用途战斗机就被击落数百架,还因为遭到偷袭而损失了1架前出的大型预警指挥机,阵亡与失踪的飞行员接近1000名,但是取得的战果也很突出,摧毁了1500千米范围内大约三分之二的火车头,摧毁的列车车厢更是不计其数,并且通过轰炸桥梁与隧道,使得从西骆沙腹地到前线的铁路运输量,直接减少了6成,而且难以在段时间内恢复。

    依靠公路运输,也只是聊胜于无。

    虽然装甲部队主要依托公路推进,但是在大规模战争中,主要还是得依靠铁路,公路为辅助性质。

    这也是大陆战场的基本情况。

    在伏尔加河的东西两岸,交通都以铁路为轴线,依靠沿途车站与公路连接,再通过公路连接各地。

    不管是进攻方、还是防御方,都高度依赖铁路。

    原因也很简单,在海运与内河航运都靠不住的大陆腹地,只有铁路能够承担海量的运输任务。

    当然,还有兵力的问题。

    以当前的局面,西骆沙最多能把第9集团军的2个师送上来,至少都需要3天,还无法保证这2个师能获得足够的给养。根据前面几天的表现,比如作战损失率,2个师肯定于事无补。

    要想维持进攻势头,必须依靠西陆集团的其他国家,特别是迢曼帝国。

    按照军情局掌握的情报,迢曼帝国等西陆集团成员国对西骆沙做出了承诺,保证会在开战之后派地面部队参战。

    关键是派多少部队参战。

    按较为可靠的说法,迢曼帝国至少会投入1个军的兵力,而其他的主要成员国,即罗利王国、洛克国、斯班王国与布兰王国,投入的兵力都不会少于1个师,众多的二流盟国,投入的兵力也在旅级以上。

    要这么算的话,盟国提供的兵力大约有2个军。

    其实,这些部队大多是部署在西骆沙的占领军,只有洛克国与布兰王国的军队没有部署在西骆沙境内。

    2个军不算少,更何况都是长期部署在前线的精锐部队。

    可问题是,这些盟友的作战部队,其实都是战略预备队,在计划当中,并不会参与首轮突击任务。

    原因就是,盟友的军队需要更多时间才能完成战前动员。

    即便是日常战备水准较高的迢曼驻军,也需要一周时间才能完成动员工作,然后还要花几天时间开赴前线。

    为此,西陆集团盟军大举参战的时间,其实是在开战之后半个月。

    要说的话,西骆沙陆军也是按照这个标准做的战备,即首轮突击时间为15天,最低目标攻占阿斯特拉罕。

    在拿下了这座城市之后,才能停下来,等待盟友的援军到达。

    现在的问题是,西骆沙军队无论如何都无法在15天之内打下阿斯特拉罕,也就不可能按照计划完成作战任务。

    等盟友的援军赶到,再发起进攻?

    显然,这很不现实。

    关键也就一个,东方集团绝不会坐以待毙,除了会利用这些时间加强防御部署,还可能发起反击。

    真让东方集团顺利发起反击,后果将不堪设想。

    到时,就算是顶住了东方集团的反击,也只能放弃进攻行动,并提前转为战略防御。

    可惜的是,这也是西骆沙当局最不愿意接受的结果。

    也许,迢曼帝国是想借这场战争,消除西陆集团的内部矛盾,并巩固自身地位,从而维护其霸权。

    可是,西骆沙当局想获得的,必然是重新实现统一。

    不但要打下阿斯特拉罕,还要占领整个东骆沙。

    提前转为防御,那么西骆沙什么都得不到。

    在继续进攻与停止前进之间,西骆沙当局必然选择前者,哪怕明知道会因此丧失取得更大胜利的机会。

    再结合空军获取的战场信息,不难判断出,敌人最多会停留一天,也许在半天之后就会重新发动进攻。

    只是,投入的兵力不会太多。

    东方集团也没法投入足够的兵力来顶住敌人的进攻。

    正是如此,在13日的上午,回到阿特劳之后,廉明阳从郑直爽那里收到消息,他们有半天时间调整状态。

    损失的武装直升机,暂时是不要想了。

    别说是“直…10A”,现在连“直…7W”都没有,最快要等到月底,才有望获得补充的武装直升机。

    不过,运输直升机足够的多,而且缺乏飞行员。

    这些直升机全是通过铁路运送过来的,而且主要是“直…4”,其中一些甚至处于半封存状态。

    其实,这些直升机原本就存放在东骆沙东部的沙漠里面。

    除了早期型号,在波伊战争后期生产与装备的“直…4”都在退役之后封存,而且存放地点就是东骆沙的克孜勒库姆沙漠

    原因也很简单,这里是全球最干旱的地方,年降水不足40毫米。

    所谓“封存”,其实是拆掉易损部件,做了防锈处理后,再用帆布裹起来,而不是真的密封。

    因为非常干燥,所以就算是露天摆放,问题也不大。

    在启封后,只需要做必要的检查,更换容易老化的耗材,进行必要的测试,就能交付给部队使用。

    有十多架“直…4D”已经组装起来,并且完成了检修。

    廉明阳没跟其他飞行员争功,不是他大度,而是他驾驶的那架“直…10A”在返航途中爆了一台发动机,一时半会根本修不好,除非是征用其他机组的武装直升机,不然就得去飞运输直升机。

    对廉明阳来说,飞“直…4D”没有任何挑战性。

    “直…4D”是帝国陆军飞行学院的教练直升机,所有的飞行员在毕业之前,都要驾驶这种直升机飞行50小时,才能够参加结业考核,而且在几十个飞行考核项目中,用的也是这种直升机。

    原因无二,“直…4D”不但便宜,而且非常的皮实耐用。

    其实,武器操作员也要掌握飞行技巧,因为遇到特殊情况时,需要由武器操作员驾驶直升机。

    因为只是在紧急时刻控制直升机,所以姜尚贵这样的武器操作员,也是在“直…4D”上接受飞行训练。在和平时期,武器操作员每年都要进行一次集训,主要项目就是单独驾驶直升机飞行。

    在此,廉明阳领到了新任务。

    尽最大的努力,向阿斯特拉罕运送兵力与物资,并且在返航时接走重伤员,送往后方的战地医院。

    别看“直…4D”一次只能运载1吨多货物,但是往返飞行一趟也就只需要2个小时。

    关键还有,“直…4D”以皮实著称。

    波伊战争期间,“直…4D”就以极高的出动强度,证明是一种极为可靠的运输直升机。在帝国陆航的作战记录中,有1架“直…4D”创造了在3天的战斗中,出动42了架次,总共飞行56小时的纪录。

    至今,该纪录都没有被打破!

    用陆航飞行员的话来说,只要飞行员没有累垮,那么“直…4D”就能一直飞行!

    如果没有这种极为可靠的直升机,波伊战争也不会打十几年,最多只需要几年时间,就能够逼迫帝国撤军。

    其实,也正是因为非常可靠,帝国陆军才将大部分“直…4D”封存了起来。

    现在,这些封存的直升机开始发挥余热了。

    领了任务,廉明阳与姜尚贵就去“领”了一架“直…4D”,随后在地勤部队招募了2名机枪手。

    随后,在让后勤保障部队装载货物的时候,两人才赶去吃了早饭。

    至于安装舱门机枪,机枪手负责,不用飞行员亲自过问,等到出发的时候,再做检查也不迟。

    此时,已经是上午10点过。

    其实,在停下来的时候,廉明阳与姜尚贵才感到了饥饿,仿佛整个人都被掏空,浑身上下没半点力气。


………………………………

第75章 刺破苍穹

    哈立德国王军事城。

    在坐进驾驶舱之前,李天凌洗了个冷水脸,还喝了杯浓咖啡,只是依然没法克服浓烈的睡意。

    昨晚,他根本没有休息。

    不是在关注西北战区那边的战斗,而且没办法获得前线信息。

    忙了一夜,也就是在为今天上午的行动做准备。

    此时,挂在“战…11B”肚皮上的,即腹部重挂点上的不是副油箱,而且“战…11”有足够的航程,一般不挂副油箱。也不是对地打击武器,毕竟“战…11B”是制空战斗机,如果要执行打击任务,会安排“战…10”或“战…16”。那是一枚非常独特的,之前从来没在战斗中使用过的大型导弹。

    导弹的长度超过了5米,而且十分的粗壮,弹体直径在500毫米以上。

    看着,像巡航导弹。

    只是,没有巡航导弹的弹翼,也没涡轮发动机的进气口,此外弹头是锥形,不是巡航导弹的卵型。

    关键还有,这枚导弹其实只有4片相对很小的尾翼。

    从外形看,更像是弹道导弹。

    不过,那不是弹道导弹。

    至于那是什么导弹,李天凌非常清楚,因为他是该导弹的试射飞行员之一,唯一取得成功的一次,就是由他完成的。

    那是一枚战斗机挂载与发射的反卫星导弹!

    在与西陆集团开战之后,李天凌就收到了一份特殊命令:不再参加在波沙湾这边的作战行动,带领中队的官兵为即将开始的特殊行动做好准备,包括让中队的其他飞行员掌握在极限高度发射导弹的技巧。

    只是,李天凌他们并没有收到回国的调令。

    道理也很简单,反卫星导弹能对付的是低轨道卫星,其中由以具有变轨机动能力的军事侦查卫星为主,因此肯定有一部分西陆集团的侦查卫星通过变轨机动,避开梁夏帝国本土的几处主要空军基地。

    如此一来,就得在距离本土足够远的地方,部署一些执行反卫星任务的战斗机。

    要说的话,这也是帝国空军发展机载反卫星导弹的关键所在,即能部署到全球任何一处空军基地。

    在理论上,只需要一条长2000米的硬质跑道,能够让执行支援保障任务的大型运输机起降,就能够部署,然后用半天时间,让经过改造,执行反卫星任务的重型战斗机做好战斗准备。

    如果提前准备,能把备战时间缩短到4个小时。

    相对于其他反卫星武器,机载反卫星导弹在战略机动方面的优势最为明显。

    正是如此,空军司令部才让李天凌他们在哈立德国王军事城做好战斗准备。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也就是西陆集团率先出手,攻击梁夏帝国的军事卫星,而帝国随后着手发起反击,完全在李天凌的预料之中,并没有让他赶到意外。他反到觉得,帝国高层有一点妇人之仁。

    全面战争爆发,首先要干掉的就是敌人的军用卫星!

    在历次战略级别的兵棋推演当中,都少不了反卫星作战环节,而且都是最高优先级,为开战后的首要任务。

    军用卫星在现代战争中的价值实在太大了。

    其实,帝国军队就是军用航天的先驱,更是头号受益者。

    帝国军队发起的战后第三轮军事改革,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大幅度提高包括军事卫星在内的众多高科技武器装备在现代化战争中的地位,通过占领科技制高点,来实现打赢下一场战争的目的。

    为此,梁夏帝国率先研制反卫星武器。

    要说,导弹只是其中的一种。

    虽然反卫星导弹的作战效率不算最高,还存在很多缺陷,比如前期准备时间长,缺乏战术灵活性,以及只能攻击低轨道卫星,但是也有其他反卫星武器所没有的优势,比如能按照实际需求进行部署,几乎不受地域的限制,而且在做好准备的情况下,能有效的对付那些进行变轨机动的军事卫星。

    关键还有,反卫星导弹不占编制!

    在理论上,任何一架“战…11B”都能够挂载与使用这种研制代号为“XKT…1”的反卫星导弹,需要的就只是对腹部的重载挂点进行必要的加强,取下前后的串列挂点,并且让飞行员掌握发射导弹的技巧。

    至于技巧,其实也不难。

    简单的说,就是尽可能的飞得高一点与飞得快一点,在达到极限高度之前,以接近垂直的角度把导弹射出去就行了。

    飞行员需要注意的,是避免在发射导弹后失速。

    其实,真正的挑战是如何找到攻击的卫星。

    帝国空军投资,在帝国本土建造了3部反卫星雷达,而且对所有大型预警指挥机的雷达做了改进,使其能够用来探测在低轨道运行的卫星,然后靠一套综合数据处理系统,获取卫星实时轨道图。

    最为关键的是,这3部反卫星雷达都已经建成。

    此外,有三分之一的“指…8C”完成升级改造,也就是升级数据处理软件,增加对低轨道目标的计算能力。

    可惜的是,XKT…1还没完全定型。

    其实,就在上半年,李天凌还参加了XKT…1的飞行测试工作,挂着全尺寸样弹升空,通过实际的飞行,获得在挂载这种大型导弹之后,战斗机能达到的飞行包线,以便对飞控系统进行调整。

    就李天凌所知,XKT…1的测试样弹总共只有11发,之前已经用掉了6发。

    显然,这个数量是远远不够。

    就算在上个月,也就是局势恶化之前,提前进行了量产,现在装备的数量也肯定不会超过20枚。

    别看XKT…1只是机载反卫星导弹,却一点都不便宜。

    那11发样弹,就烧掉了近3亿金元。

    按空军草拟的采购计划,在完成研制之后,用120亿金元采购1500余枚,算上研制花掉的30多亿金元,KT…1的军方采购单价接近1000万金元,为帝国空军迄今为止研制的最为昂贵的导弹。

    只是,现在拥有的这点导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