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争霸-第1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强大的电子干扰,让混乱变得更加严重。
据后来披露的消息,在5日夜间,联合部队发起“铺天盖地”行动前大约6个小时,侯赛因离开了巴格达,在少数亲信的陪同下去了位于拉马迪的临时官邸,留在总统府的是一个替身。
可见,连侯赛因对伊拉克防空部队都没有信心!
如果说陆航的“直…10A”只是在伊拉克的防空系统上撕开了一条缝隙,“雪鸮”部队就把这条缝隙扩大成缺口。
随后,联军的数百架作战飞机将蜂拥而入。
最先杀到的还不是帝国空军的战斗机,是高巨空军的攻击机。
一个中队的12架“攻…8MG”。
虽然“攻…8”已经退出了帝国空军的一线部队,但是在众多盟国,“攻…8”依然是不可替代的主力攻击机。
关键就是,帝国没有可以拿来替换“攻…8”的机种。
正是如此,生产“攻…8”的飞机制造企业,依然在对这种已经服役了20多年,在很多方面都算不上先进的攻击机进行改进,主要针对的就是海外用户,不过主要就是延长该机的使用寿命。
大部分出口的“攻…8”其实都还有10年到15年的可用寿命,不存在因为结构老化而必须退役的问题。
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高巨空军的“攻…8MG”。
这些“攻…8MG”其实都是由“攻…8EG”改进而来,而“攻…8EG”是帝国出口的最后一批量产型,跟帝国空军自己使用的“攻…8E”基本一样,只是针对其他客户提出的要求做了必要调整。
主要改进之处,就是把内置弹舱改成油箱,并且加强了外部挂点,以及在机腹设置一个超重挂点。
虽然最大载弹量由13吨降低到11吨,但是在通常采用的6吨挂载下,不加油作战半径由1500千米提高到1800千米,在进行一次空中加油之后,作战半径更达到了惊人的2700千米。
当然,“攻…8MG”的战术用途也因此发生了巨大变化。
简单的说,在帝国空军当中,“攻…8”在退役一直是主力攻击机,不过扮演的其实是轻型轰炸机。在整个波伊战争期间,帝国空军投入大约800架“攻…8”,执行的都是远程轰炸任务。在绝大部分时候都是一次出动一个大队的数十架,各带10吨炸弹,对目标进行密集投弹轰炸。
当然,“攻…8”在波伊战争期间的损失率也高得吓人。
出动大约2万架次,被击落了372架,还因为事故损失了188架,总损失率达到惊人的千分之二十四。
在这场战争中,帝国空军战术飞机的平均损失率才千分之九。
这也是帝国空军在战后让“攻…8”逐渐退出一线部队的关键原因。
不过,在高巨空军,“攻…8MG”迎来了第二春。
凭借高翼载所赋予的飞行稳定性,特别是超低空快速飞行时的稳定性,加上高度雷达与自动驾驶系统赋予的超低空飞行能力,还有强大的载弹能力,“攻…8MG”成为执行超低空突防任务的绝对主力。
在对付获得严密保护的高价值目标时,超低空突防能力显得格外重要。
现在,12架涂着太极八卦标志的“攻…8MG”要对付的,就是位于巴格达西南的伊拉克空军基地。
12架攻击机,全都在机腹中央超重载挂点上,挂了1具3吨重的弹药撒布器。
在这具弹药撒布器里面,装填了2400枚重量单个质量750克的反跑道子炸弹。
全都是无规律定时炸弹。
这些小炸弹在抛洒出去之后,少数会立即发生爆炸,摧毁机场设施与破坏跑到,让敌机无法升空。
不过,多数炸弹会处于“待发”状态,从而让敌人无法立即修复跑道。
为了缩小撒布范围,也就是提高打击效率,投掷高度需要控制在200到500米之间。
这就要求,载机必须超低空进入,而且从机场上空,最好是跑道上空飞过。
这也是安排“攻…8MG”执行该任务的关键所在。
在联军的所有战术飞机当中,只有“攻…8MG”在挂上重大3吨的撒布器之后,还能够在超低空达到高亚音速,并保持足够的稳定性。
其实,突防速度非常的关键。
“攻…8MG”在理论上能够以1。1马赫突防,只是一般只能飞到0。95马赫,要在丢掉了外挂弹药,阻力降低后,才能够在脱离的时候达到1。1马赫,不过这也意味着能够以更快的速度飞出敌防空系统的打击范围。
这个突防速度,即便跟当今的攻击机相比,也不算落后。
此外就是,“攻…8MG”还有座舱装甲。
因为必然会遭到小口径高射炮的攻击,所以那些没有装甲的作战飞机,执行这类任务等于是送死。
就算是“攻…8MG”,执行这类任务的战损率也极高。
虽然说不上是九死一生,但是也肯定算是凶多吉少。
其实,也就是超低空突防的损失率实在是太高,所以在波伊战争之后,帝国空军才加大了在精确制导炸弹,以及空对地导弹等精度高、射程远的对地武器方面的投入,并逐步放弃了超低空突防战术。
不管怎样,攻击机不是坦克,而且“攻…8”在设计之时,并没有考虑过要突破敌人的防空网。
正是如此,安排任务的时候,丁镇南才派一个中队的12架“攻…8MG”去对付一座空军基地。
在理论上,只要有2架“攻…8MG”飞到空军基地上空,并完成投弹,就能让这座基地瘫痪数日。
显然,突防率再低,出动12架也能有2架成功吧!
………………………………
第35章 清理库存
“雪鸮”部队与高巨王国的“攻…8MG”机群,宣告了首轮空中打击行动正式开始。
在接下来大约一个小时之内,联军的数百架战斗机与攻击机蜂拥而入,其中三分之二飞往巴格达。
这也是首轮攻击的关键所在。
在拟定计划的时候,有部分参谋,特别是盟国的参谋就提出,既然是以解放科威特为主要的目的,就应该击中打击科威特境内与伊拉克南部地区的目标,没有必要在巴格达方向上耗费太多兵力。
显然,丁镇南根本没有把这些建议听进去。
他甚至懒得给盟国参谋解释。
有什么好解释的呢?
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军队是背靠本土作战,不打垮伊拉克的军事体系,怎么可能消灭入侵科威特的伊军呢?
就算现在无视,进入到地面战争阶段,还是要面对这个问题。
在此之前,也就是空中打击阶段,就应该从整体战局的高度考虑,而不是只着眼于局部一点。
以打垮伊拉克的军事体系为目标,那就应该重点打击巴格达!
这种从总体局面着手的战术思想,在帝国军队里面算是常识,从正规军校毕业的军官都有这样的认识。
往前追溯,当年的波伊战争也是如此。
如果说有什么区别,也只是受技术手段的限制,帝国军队还无法通过高强度与高效率的空中打击完成全部作战任务。
这种以空中打击为主的作战方式,对战术的影响也非常巨大。
简单的说,首轮打击的主要任务其实是瘫痪伊拉克空军,也就是以夺取绝对的制空权为目的。
结果就是,首轮打击锁定的400多个目标,有八成是空军基地与防空阵地。
战斗开始之后,丁镇南就没有离开过指挥中心。
随后,陆续收到各支部队的战报,准确说是完成打击行动之后的报告。
有预警指挥机,还有几架专门负责通信中继的辅助飞机,不存在要等到作战飞机返回基地才能收到消息的问题。
按照安排,所有的作战部队,在完成攻击任务之后就要立即汇报。
这样,才能够安排专用的侦察机执行甄别任务,并确认是否需要在下一轮,或者是今后进行补充打击。
虽然只是单方面的报告,还没有拿到更可靠的侦查报告,但是打击效率依然远远超过之前的预估。
前面几支机群,投弹的命中率在70%以上,对目标的摧毁与瘫痪比例约80%。
这是称得上“理想”的结果。
在之前几场战争中,战术航空兵的打击效率最多就40%,对目标的瘫痪与摧毁概率能达到50%就很不错了。
此外,战损率也比预料的低。
攻击巴格达郊外空军基地的12架“攻…8MG”,已经有10架与基地取得了联系,其中的1架被高射炮击中,也许在返回之后就要报废。就算没有取得联系的2架都被击落,战损率也在能接受的范围之内。
此前,丁镇南已经做好了为这座空军基地损失5到7架攻击机的心理准备!
到凌晨3点过,才收到第一真正意义上的“战报”。
执行制空任务的2架“战…11B”前出到巴格达西部,拦截了2架由北面飞来的伊拉克战斗机。
在“战…11B”开火之前,这两架伊拉克战斗机就转向飞走了。
根据预警指挥机截获的信号,准确说是测出的敌机飞行速度,很有可能是两架从骆沙民主共和国引进的MG…25战斗机。
当然,准确说是截击机。
关键就是,这两架敌机在脱离时的速度达到了2。5马赫!
正是如此,2架“战…11B”在完成加速前,这2架伊拉克战斗机就飞出了预警指挥机的探测范围。
在伊拉克空军的战斗机里面,也只有MG…25能够飞得这么快。
不过,这也只是一个小插曲。
在1个多小时之后,空战才正式打响。
不过,唱主角的是海军的舰载战斗机。
在巴士拉东边的波沙湾上空,来自“薛远征”号航母战斗群的2架“战…9B”用远程导弹拦截了2架试图袭击攻击机的伊拉克战斗机。根据舰载预警机报告,应该是2架部署在南部地区的MG…23战斗机。
因为没有能够及时转向规避,或者说根本不知道已经被锁定,所以这2架MG…23均被击落。
这也不用感到奇怪。
按照任务分派,联合部队司令部把伊拉克划成了北、中、南三个战区,而南部战区的制空任务主要由海军承担。
用丁镇南的话来说,海军的航母搭载了100多架“战…9A/B”重型舰载战斗机,而且这种战斗机没有办法挂上炸弹执行轰炸任务,总不能全都闲着,也就得给海军航空兵安排制空任务。
关键还有,空军没法向前线部署更多的制空战斗机。
其实,这也是波伊战争之后,帝国海军舰载航空兵取得的第一批战果!
海军出动的舰载机,主要轰炸部署在巴士拉的郊外,以及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军队,只有少数作战半径足够大的“攻…5”飞往巴格达,而且也主要轰炸次要目标,尽可能的降低战损率。
参战的作战飞机中,服役时间最长的战术飞机,就是帝国海军的“攻…5”。
其实,从编号就能够看出来。
如果不是“攻…8”的舰载机项目中途夭折,其实是没有完成减重指标,“攻…5”在20年前就退下去了。
按照海军规划,“攻…5”至少还需要奋战10年,等“攻X”项目瓜熟蒂落,才能光荣的退居二线。至于海军高度重视的“战…12”,取代的是“攻…6”轻型攻击机,还没资格取代重型攻击机。
所幸的是,帝国军队早已完成指挥体系的整合工作,可以由空军的预警指挥机来为海军的舰载机提供支持。
一直守到天亮,在拿到了最后的总结报告之后,丁镇南才回宿舍休息。
首轮轰炸,在凌晨4点30分就宣告结束,只是最后一批执行轰炸任务的作战飞机在天亮的前后,凌晨5点30分左右,才返回“祝世建”号航母,联合部队司令部才拿出了总结报告。
初步统计,算上“踹门行动”后,首轮空中打击的效率达到84%,在标定的422个目标当中,有234个被彻底摧毁或者严重损毁,另外86个瘫痪,此外还有33个基本丧失了运作能力。
具体战果需要在侦查机返回之后才能确认,而且肯定存在一定的出入。
丁镇南关心的,其实是作战损失。
不过,这也是最不用担心的事情。
在所有参与作战行动的作战飞机当中,只有17架没有返回,也没跟后方联系。因为已经超过战术飞机的最大续航时间,所以有理由相信,这17架作战飞机在伊拉克上空被击落或者坠毁。
此外,还有11架作战飞机带伤返航,报废的可能性非常大。
有5架舰载机在回到舰队上空后,因为故障或者损伤没办法安全着舰,其中的3架已经迫降,另外2架飞往卡塔尔空军基地。
即便全部算上,总共只损失了33架作战飞机,其中直接战损为17架。
对需要硬怼敌人防空系统的首轮突击来说,这个损失根本算不上严重,还可以说是非常的低!
在此之前,丁镇南认为,首轮突击将要损失40到50架作战飞机。
外界一度认为,联合部队在开战首日的损失量会达到100架,至少都有80架!
不管怎样,伊拉克拥有波沙湾地区最为严密的防空系统,主要的防空武器,特别是防空导弹的性能并不差。
当然,具体的战报,要等到下午才能拿到。
只是,空中打击并没有就此宣告结束。
丁镇南去睡大觉的时候,第二轮空中突击就已经开始了。
不过,这次充当主力的不是战术飞机,也不是飞机。
天亮前后,从帝国本土、巴铁的空军基地,梵炎洋中部迪戈军事基地起飞的60多架战略轰炸机,在经过多则8个小时,短的也有3个小时的飞行之后,全部到达了穆阿海上空的预定空域。
随后,分成4支编队的62架轰炸机,依次投下携带的巡航导弹。
总共计划出动68架轰炸机,其中2架没能够起飞,另外4架在起飞之后不久因为故障返航。
不过,在做计划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了这些,所以多安排了几架轰炸机。
在短短的20多分钟内,这些轰炸机投下了将近700枚“蛇矛”巡航导弹。
之前已经提到,研制“画戟”的时候,因为在外部尺寸等问题上跟海军有冲突,而陆军又支持海军的方案,所以空军退出了“画戟”项目,拿国防部的拨款另起炉灶,投资研制了专门的空射型巡洋导弹。
这种空射巡航导弹,就是被称为“蛇矛”的“KD…20”。
其实,“蛇矛”跟“画戟”最主要的差别,也就是外部尺寸。
因为是空射型,不需要考虑在发射之后加速的问题,所以“蛇矛”没有火箭助推器,也就大幅度的降低了长度。
准确的说,其实是把原本装火箭助推器的空间用来增加油箱容积与扩大战斗部。
此外就是,为了配合轰炸机的左轮式挂架,“蛇矛”做了必要的修型处理。
简答的说,“蛇矛”弹体横截面,其实是一个上下两边有一定幅度的等腰梯形,也可以说成是切掉中心部位的扇形。这么做,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在不增加空间的情况下,让一具左轮挂架挂在6枚导弹。
这个修型,让“蛇矛”采用了旋转折叠的弹翼。
此外,还有一个谁都没有想到的好处。
“蛇矛”的RCS值,雷达反射截面积,比采用圆柱形弹体的“画戟”低了差不多一个数量级!
正是如此,帝国空军宣称“蛇矛”是全球第一种隐身巡航导弹。
其实,这其实是在自吹自擂。
这是意外收获,而且帝国空军也是通过“蛇矛”对隐身外形有了更多,也更加全面与深入的认识。
因为省掉了火箭助推器,所以“蛇矛”的发射重量才1000千克出头。
同样因为能从搭载平台,也就是轰炸机那里获得足够的初始速度,所以“蛇矛”配备的是推力小得多的涡扇发动机。因为涡扇发动机的油耗低得多,所以“蛇矛”能用更少的燃油获得与“画戟”相当的射程。
至于射程与战斗部质量,“蛇矛”跟“画戟”几无区别。
此外,为了提高通用率,节省开发的费用,“蛇矛”的战斗舱跟“画戟”相同,因此两种导弹的战斗部能通用,即“蛇矛”能使用海军为“画戟”开发的半穿甲弹战斗部,而“画戟”也能够使用空军为“蛇矛”开发的子母战斗部。至于由陆军开发的高爆战斗部,更加是主要型号。
一次性出动60多架战略轰炸机,一口气打出近700枚巡航导弹,那绝对是大手笔!
要说,丁镇南都觉得很浪费。
“蛇矛”其实比“画戟”还要贵一些,出厂价已经超过了100万金元,而“画戟”的上一个批次才80万金元。
贵就贵在发动机上。
这一下就烧掉了差不多7亿金元!
在战斗当中损失的那33架战术飞机,采购价格也只有6亿金元。
当然,这么做,更多的是为了验证空军的战略打击能力。
不要忘了,在新时代的战略轰炸当中,轰炸机投掷的不再是炸弹,是巡航导弹!
此外,在巡航导弹成为主力之前,还从来没有出现过需要一口气投掷数百枚发起攻击的战斗!
也就是说,没人知道一次投射几百枚巡航导弹会是什么效果,以及能够达到多高的攻击效率。
最重要的,其实是有人为此买单。
让丁镇南调整作战部署,加大空军巡航导弹投射量,施授良就告诉他,已经获得了国防部的准许,要在这场战争中,把库存的差不多2500枚空射巡航导弹,以及近3000枚海基与陆基巡航导弹都用掉。
至于原因,就只有一个。
不愿意出兵直接参与作战行动的狭夷当局已经答应,会承担更多战争开支,比例由之前商定的15%提高到30%,而且还能进一步协商,也许最终会超过40%,等于要多拿出数百亿金元。
多了几百亿金元的战争预算,还用得着担心导弹太贵吗?
用施授良的话来说,这是在让帝国军队清库存,把军火库腾出来,以便存放性能更好的新式弹药。
再说,这些巡航导弹的平均库存时间已接近10年,而巡航导弹这类高性能弹药的有效储存期也就20年。
其中,最早采购的一批,再过几年就要过期了。
关键还有,就算导弹里的电子设备没有因为长期储存而损坏,在存放20年后,也早就落后于时代了。
显然,得抓紧时间用掉!
………………………………
第36章 别人买单
对“清库存”行为,帝国军方打死都不会承认,特别是在计算战争开支的时候,为了把那些在十多年前采购的巡航导弹按现在的采购价格计算,以及算上维持保养的费用,一并让其他国家买单。
这轮巡航导弹突击,其实没什么好多说的。
按照联合部队司令部在当天晚一点公布的战报,总共用掉的800多枚巡航导弹,对目标的命中率高达92%,对目标的毁伤概率达到了77%,巡航导弹的总体可靠性更是达到惊人的96%。
关键就是,使用巡航导弹不存在战损与伤亡的问题。
虽然外界对联合部队司令部公布的战报抱怀疑态度,但是没人能否认,在6日的两轮突击后,伊拉克空军已被联合部队干爬下了,让侯赛因政权引以为傲的防空系统,不但没有能够顶住联合部队的狂轰滥炸,在连续2轮的高强度打击之后,也已经千疮百孔,再无法保护伊拉克的领空。
当然,这么说其实有点夸张。
就在6日白天,伊拉克空军还发起了数次反击,并且宣称在战斗中击落了1架梁夏海军的舰载机。
没错,就是一架“战…12A”型舰载战斗机。
按照伊拉克空军发布的消息,这场战斗发生在6日下午。
当时,梁夏海军的2架“战…12A”正在巴士拉南面执行轰炸任务,轰炸一支前往科威特的伊拉克运输车队。伊拉克空军积极出击,派2架MG…25前去截击,并且在交战中用空对空导弹击落了一架“战…12A”,迫使另外一架提前扔掉了炸弹。正因为MG…25及时杀到,那支车队才幸免于难。
此后,梁夏海军的2架“战…9B”杀到,用雷达锁定MG…25,所以伊拉克战斗机没有冒险追击逃跑的“战…12A”。
只是,联合部队与帝国海军先后宣称,没在下午与伊拉克战斗机交战。
此外,当时在巴士拉南面活动的,其实是一支“攻…6”机群,没有“战…12A”在该地区活动。
至于拦截MG…25的“战…9B”,确实有不少,只不过没有跟MG…25交战的记录。
简单的说,伊拉克空军是在撒谎。
当然,对外宣传肯定是朝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来说。
丁镇南是在傍晚回到指挥中心的,而值班参谋首先告诉他的,就是发生在巴士拉东南的那场空战,
确实有一架“战…12A”遭到攻击,而且被伊拉克战斗机击落。
这架倒霉的舰载机坠落在波沙湾里面,飞行员也及时的弹射跳伞,随后被赶到的直升机救走。
按帝国高层的命令,联合部队司令部封锁了该消息。
至于交战经过,跟伊拉克空军发布的消息有那么点出入。
这场空战,不应该由海军航空兵背锅,主要责任其实在空军身上。
当时,在该方向上执行巡逻任务的“指…8C”在探测到那2架MG…25之后,并没有立即引起重视,比如没有派附近的“战…11B”前去拦截,只是警告了在该区域执行轰炸任务的海军舰载机,然后就把相关的指挥工作移交给了还在数百千米之外,正在朝这边飞来的海军舰载预警机。
根据后来做的调查,当时是“指…8C”机长下达的返航命令。
原因就是,这架预警指挥机已经巡逻了16个小时,而且进行了一次空中加油,按计划在2个小时之前就应该返航。
按照计划,将由海军的“指…6C”在下午15点左右前来替换,而“指…8C”撤走的时候已经是17点过了。
不过,这也不能怪海军。
在中午的时候,海军就已经发出消息,因为在波沙湾与穆阿海的3艘航母都在接收返航舰载机的时候遇到麻烦,导致回收作业的时间超过预期,无法按原订计划派遣预警机去执行巡逻任务。
联合部队司令部也据此做了调整,而且空军不是不知情。
不然,也不会让“指…8C”在13点前进行空中加油。
也就是因为进行了这次空中加油,所以这架“指…8C”并不存在因为燃油不足,必须立即返航的问题。
“指…8C”回到机场的时候,还剩下12吨燃油,能继续飞行4个小时。
其实,前后只相差15分钟。
空军的“指…8C”在17点过5分转向撤离,大约17点15分,关闭了持续运行16个小时的雷达。
后来,空军就是使用“雷达运行时间过长”的理由,为“指…8C”的机长洗脱责任。
海军的那架“指…6C”在17点30分,距离战场约250千米处启动了雷达。
也就是在这15分钟里,2架MG…25杀了过来,而且在大约30千米之外,向毫无防备的2架“战…12A”发射导弹。带队的长机首先转向规避,僚机飞行员的反应慢了点,被导弹命中。此后向东南方向飞了大约50千米,才坠毁在波沙湾里面,飞行员则在坠毁之前成功跳伞逃生。
此外,赶过去迎战的不是海军的“战…9B”,而是空军的“战…11B”。
虽然1架“战…11B”的飞行员坚称,由他发射的“KK…6M”追上了一架MG…25,但是没有获得击落的证据。
从雷达探测到的情况看,那架MG…25在遭到攻击之后,很有可能进行了规避,从2万米的高空俯冲到了5000米以下的中低空,飞出了“战…11B”的雷达探测区域,有很大的可能摆脱了追击的“KK…6M”导弹。
其实,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在整个两伊战争中,伊拉克空军只有MG…25能挑战波伊空军的F…14A。哪怕MG…25的机动性能十分糟糕,也能够凭借最快超过3马赫的飞行速度,轻易摆脱敌机从几十千米外射来的导弹。
这也是伊拉克空军在开战第一天,唯一值得称道的反击行动。
白天,联军还发动了2次规模较大的轰炸行动。
只是跟凌晨的首轮突击相比,那就差远了。
白天出击,主要是为了保持空袭压力,不给伊拉克军队喘息机会。
按照丁镇南的部署,针对重点目标的轰炸行动,全都集中在夜间进行,尽可能的利用夜色做掩护。
要说的话,这也是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变化。
在十多年前的波伊战争当中,轰炸几乎都是在白天进行,主要就是缺乏在夜间搜寻与瞄准目标的手段。
当然,也跟当时主要使用非制导弹药有关。
随着微光夜视仪与红外成像仪等夜视设备出现,而且迅速的普及推广,夜间轰炸的难度大为降低。
此外,还跟当今的防空系统有关。
虽然防空导弹已经取代了高射炮,成为主要的防空武器,但是在伊拉克这样的国家,依然有很多的高射炮。
其实,即便是在梁夏军队中,高射炮也承担着野战防空重任。
对缺乏夜间观测手段的伊拉克高射炮部队,拦截夜空中的敌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正是如此,丁镇南才把所有高风险轰炸行动安排在夜间。
针对战略目标,依然以“攻…12”为主。
对数量众多的普通目标,主要是按照传统战术进行投弹轰炸。
这么安排,一是梁夏军队没有储备太多的精确制导炸弹,二是能携带与投掷精确制导炸弹的作战飞机有限,三是有太多库存弹药需要消耗。
尤其是第三点,让丁镇南很无语。
策划与部署战术任务的时候,丁镇南面对的最为麻烦的问题,就是得想办法用掉帝国军火库里堆积如山的弹药。
要说的话,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不要忘了,在波伊战争结束之后,帝国已经有十几年没有发动与参加地区战争。针对斯里兰卡的平叛行动,根本就不是战争,连冲突都算不上。在此后的两伊战争中,帝国更是全程当看客。
可问题是,帝国的军火厂不可能因为没有仗可打就全面停工。
其实,为了保住生产线,或者说是保住必要的工人队伍,帝国的主要军火厂在和平时期都得运行。
结果就是,大量生产出来的武器弹药只能放在军火库里。
武器装备还好,关键是弹药。
绝大部分高技术含量的弹药,在理想状态下的储备时间也只有20年,而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