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争霸-第1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关键还有,遭受如此巨大的损失之后,未必能完成突击任务。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帝国空军一直在研究突破防空网的战术,简直是不惜血本。

    发展至今,帝国空军终结出来的战术,已经不是突破防空网那么简单的了。

    在现代化的军事体系中,防空其实只是一部分,因此突破敌人的防空网只是达到目的必须具备的条件,而不是要达到的目的。

    正是如此,拟定计划的时候,丁镇南就在反复强调,突破防空网只是其一,关键是在第一时间摧毁或瘫痪伊拉克的通信指挥系统,迟滞伊军指挥系统的反应速度,并且由此掌握战斗主动权。

    可见,关键是通信指挥系统,而不是防空系统。

    或者说两者有同等的重要性。

    正是如此,首先就确定,需要安排在斯里兰卡平叛战当斗中首次露面,这几年一直是外界重点关注对象的“攻…11”参战。

    要说的话,在天黑之后进驻沙乌地的8架“攻…11”是丁镇南手里唯一的王牌。

    原因也很简单,只有这种隐身攻击机,能在不借助外界力量支持的情况下,突破伊拉克的防空网。

    只是,8架“攻…11”最多只有4架能够在今晚出动。

    主要就是,“攻…11”使用的隐身涂料太过娇贵,保养难度也很大,因此其实际战备率非常低。

    按照丁镇南的安排,2架“攻…11”将奔袭巴格达,用激光制导炸弹摧毁4个目标,总统府、共和国卫队的司令部,巴格达防空指挥中心,国家电信与通信大厦。同时出动的另外2架“攻…11”,在后方待命,确保在必要的时候能完成主要轰炸任务。如果4个主要目标已经被摧毁,这2架“攻…11”视情况,轰炸巴格达的国家电视台,输变电中心,或者其他的战略目标。

    以“攻…11”在历年演习当中的表现,除非是出了故障或者事故,不然肯定能完成轰炸任务。

    在理论上,摧毁概率高达96%。

    仅仅摧毁几个战略目标,不足以打开局面。

    为了做到保密,也因为出动率不够高,所以部署到沙乌地的“攻…11”并不是太多,也没法全部出动。

    就算空军已经做出承诺,保证把全部“攻…11”派过来,不过最快要等到10天之后。

    原因无二,在哈立德国王军事城,根本就没有能够为“攻…11”提供维护保障所必须的恒温机库。

    空军正在部署临时维护中心,不过需要足够的时间。

    打击巴格达附近的战略目标,就需要动用其他力量。

    只是,难度与风险都非常的巨大。

    正是如此,丁镇南选择了不用担心伤亡的巡航导弹。

    在此,丁镇南做了妥协,也就是把首轮导弹突击任务交给了海军,由海军舰艇发射巡航导弹。

    也可以说是给海军面子。

    毕竟海军出动了6支航母战斗群,派来上百艘大型战舰,总不能看热闹吧。

    按照丁镇南的安排,海军将发射150余枚巡航导弹,重点攻击巴格达与巴士拉附近的伊拉克防空阵地。

    简单的说,就是打掉伊军的防空能力,为随后就杀达的攻击机群开路。

    这里面就包括了“攻…11”。

    虽然是隐身攻击机,但是“攻…11”不是不会被雷达探测到,只是依靠隐身设计大幅度缩短了雷达的探测距离。说得直接点,只要离得足够近,雷达依然能够探测到,甚至能够锁定“攻…11”。

    在执行攻击任务的时候,“攻…11”需要尽可能的避开敌人的防空雷达。

    其实,这也是头号难题。

    伊拉克的防空雷达实在是太多了!

    按照军情局提供的情报,别说“攻…11”,就连全程超低空飞行的巡航导弹,也未必能够顺利突破伊拉克防控网。因为飞行速度慢,而且沿设定好的线路飞行,所以巡航导弹在被发现后,极易被防空火力击落。不需要使用防空导弹,只是小口径高射炮就能够把巡航导弹打下来。

    简单的说,巡航导弹的突防能力,主要在于隐蔽性与突然性。

    所幸的是,伊拉克的防空体系并不是铁桶。

    在覆盖了全国,而且以巴格达与巴士拉为重点的防空体系中,有一个漏洞。

    在巴士拉西边,哈马尔湖的西南,纳西里耶的南边,面向沙乌地,只有一部负责远程警戒的防空雷达,而且这部雷达的部署位置比较突前,相邻的其他防空部队,离得最近的都在数十千米之外。

    对付沙乌地的皇家空军,这样的部署没有问题。

    面对帝国空军,这是一个致命的死穴。

    简单的说,只要能打掉这部雷达,就能在伊拉克的严密防空网上,撕出一个可以让战机与导弹进入的缺口。

    通过这个缺口,隐身攻击机与巡航导弹能够直奔巴格达!

    只是,要想摧毁这座雷达站,难度也不小。

    那不仅仅是一座雷达站,而是一支编制完整的防空部队,不但有雷达,附近还有3个防空营。

    其中的一个营,装备了10多辆专门对付低空目标的自行高射炮!

    这种产自骆沙民主共和国的4联装23毫米高射炮,号称是武装直升机的杀手。

    关键还有,这部雷达是机动部署!

    在遭到威胁的时候,能在5分钟之内转移。

    显然,就算采用超低空突击,也未必能一举摧毁该雷达。

    这里面还有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丁镇南掌握的这些情报,其实都是在两伊战争期间,跟伊拉克关系密切的时候,由军情局获取的,最多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通过侦查卫星进行了核实,因此时效性非常明显,未必靠得住。

    也就是说,需要通过前期侦查来掌握准确信息。

    要说的话,这也是“踢门行动”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首先就得通过突袭,打掉那座至关重要的雷达,在伊拉克的防空网上撕开一条口子,然后“攻…11”与巡航导弹为主的突袭部队由此进入,奔袭巴格达,一举摧毁伊拉克的通信与指挥系统。

    在瘫痪了伊拉克军队的指挥网络之后,再由联军的空中力量发起打击。

    丁镇南把这个极为重要,非常艰巨的任务,交给了自己最了解的部队。

    没错,就是陆军航空兵。

    不过,准确的说是陆军航空兵与陆军特种部队。

    至于战术,其实并不是什么秘密。

    在过去的演习当中,陆军一直在强调武装直升机的“树梢高度优势”,即武装直升机特别适合执行高难度突击任务,能够依靠极低的飞行高度,并借助地形掩护,避开敌人的防空雷达。

    至于特种部队,更加不用多说了。

    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技术手段,能够顶替特种部队到敌后执行侦查任务。

    其实,在大规模的正规战争当中,特种部队主要就用于执行高风险的侦查任务。

    把第二轮打击行动推迟2天,也与此有关。

    至少需要2天时间,才能让特种部队部署到位!

    此外,按照丁镇南做的部署,要等到特种部队发回侦查报告,突击行动才正式开始。


………………………………

第31章 铺天盖地

    荒漠深处。

    道路尽头,一支规模庞大的军用车队已经停了下来。

    其实,荒漠里面根本就没有道路,所谓的道路,其实就是碾压出来的车辙。

    在警卫部队散开后,车队里的官兵才忙碌起来,主要就是展开八轴载重卡车搭载的对空搜索雷达。

    要让雷达正常工作,还需要其他辅助车辆,比如电力供应车。

    这套机动部署对空搜索雷达,去年才花巨资从迢曼帝国引进,主要用途就是填补防空网上的漏洞。

    其实,这部雷达是伊拉克军队拥有的少数从迢曼帝国进口的先进装备之一。

    伊军的大部分主战装备,都是从骆沙民主共和国或者洛克国进口,此外还从罗利王国购买了一些。

    究其原因,无非是迢曼帝国的武器装备都非常昂贵,很多还是“非卖品”。

    如果不是迫切需要,而且其他国家的雷达满足不了需求,伊拉克也不会花巨资引进这部雷达。

    简单的说,在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军队的防空系统全都针对波伊国,防空雷达沿着北部边境线部署,而面对南边,朝着沙乌地与科威特这边,数百千米的边境线上,就没有几部防空雷达。

    在两伊战争期间也不需要提防南面的邻国。

    正是如此,在决定入侵科威特的时候,伊拉克才采购了4套机动部署雷达,用来堵住防空网上的漏洞。

    迄今为止,交付的就只有这一部,另外3部还没有到货。

    这部雷达的价值就体现在“机动部署”上。

    在理论上,这套雷达系统需要部署在预先设置的阵地上,不过在实战当中,往往是临时设置阵地。

    当然,在伊拉克的荒漠里面,并不存在预设阵地的说法。

    即便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之下,也只需半个小时,就能够让雷达从行军状态转为工作状态。

    关键还有,雷达车能够在15分钟内撤离部署阵地。

    由此带来的最为巨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雷达在需要的时候开机,在不需要的时候保持隐蔽状态。

    如果有遭到袭击的可能,还可以频繁转移部署阵地。

    只是,阿卜杜拉很清楚,这部雷达必然是敌人的眼中钉与肉中刺。

    做为该营的指挥官,阿卜杜拉在去年去了迢曼帝国,接受了大半年的培训,其中就包括基本战术。

    在回国前,他还以观察员身份到迢曼军队实习了三个月,参与了联合军事演习。

    关键就是,在迢曼军队当中,这种机动部署的防空雷达,其实都是编在集团军的防空部队里,执行的野战防空任务,在突击的时候为装甲突击部队提供防空掩护,并不是用来执行要地防空任务。

    由此导致的问题是,该雷达的持续工作时间并不长,可靠性偏低。

    这就对战术使用提出了要求,不能让雷达长时间的处于工作状态,最好能够在其他防空系统的配合下使用。

    显然,在迢曼军队当中,这不是问题。

    迢曼军队有足够的远程搜索雷达,还有大量预警指挥机,并不需要让集团军的防空雷达充当主力。

    通常都是在收到预警之后再启动。

    在伊拉克军队,根本不存在这种可能。

    正是如此,伊拉克防空部队才在迢曼顾问的帮助下,总结了一套全新战术。

    简单的说,就是不定时开机,在搜寻十五分钟到半个小时之后就转移部署阵地,避免在一处地点呆得太久。

    除非处于交战状态,不然雷达在一处阵地停留的时间绝不能超过一个小时。

    即便爆发战斗,也就是发现了敌人的来袭机群,也要尽最大努力,把部署时间控制在一个半小时之内。

    哪怕对手有强大的电子侦查能力,也很难及时发起攻击。

    这套战术说起来很简答,可是具体实施的难度却非常大。

    关键就是,在很多时候,在一处阵地上的部署时间,不是由阿卜杜拉决定,是由上级指挥官决定。

    如果战斗已经打响,附近又没有支援力量,上级指挥官肯定会让雷达继续工作。

    其实,之前的几天一直如此。

    因为面向沙乌地的雷达太少,而且遭到了梁夏空军那些电子侦察机的干扰,导致附近几部固定部署的雷达无法正常工作,也就需要阿卜杜拉的这部雷达执行警戒任务,所以在每处阵地的部署时间超过了6个小时,而且转移距离也不是很远,或者说雷达的活动范围受到了严格限制。

    要说的话,其实也就是在4处阵地上转圈。

    正是如此,阿卜杜拉一直在担心,梁夏空军已经掌握了部署规律,因此继续留在该地的风险极大。

    为此,阿卜杜拉还在下午的时候发出请求,希望把部署位置向北移动50千米。

    可惜的是,该请求被否决了。

    傍晚,巴士拉那边就发来了消息,所有的外交努力都已宣告失败,联合部队在凌晨发起打击的可能性极大。

    为此,作战部队都必须及时进入战备状态。

    往北转移,得花费几个小时,无法在凌晨进入战备状态。

    阿卜杜拉已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做了最大努力,在收到命令之后,以最快的速度赶往之前从来没有去过的5号阵位。

    按照他的判断,如果联合部队在凌晨发起空中打击,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摧毁由他指挥的这部雷达。

    其实,这个判断没有错。

    可惜的是,阿卜杜拉不知道,他的一举一动全都在监视之中。

    在南面200多千米之外,与沙乌地的边境往南,在大约11000米的高空,唯一部署到位的那架“指…10A”正沿着跟边境平行的航向飞行,用合成孔径雷达搜索北面荒漠,而且早就发现了那支车队。

    只是,在雷达合成的图像上,分辨不出是雷达载车,或者是坦克战车

    不过,也不需要“指…10A”做出判断。

    在发现了这支车队之后,“指…10A”就已发出消息,联系了在2天前秘密进入伊拉克境内的特种部队。

    该部队的任务,就是寻找那部机动部署的防空警戒雷达。

    陆军的几架大型直升机通过转场飞行,在8月3日夜间,把特种部队与4辆越野车送入了伊拉克境内。

    为了保密,这些隶属特种部队司令部的直升机,没在沙乌地境内停留,而且在往返途中各进行了一次空中加油。因为直升机的飞行速度慢,所以空军还专门抽调了4架特种加油机提供支持。

    这阵仗可不是一般的大!

    碰巧的是,这支特种部队恰好就在伊军的雷达阵地附近。

    正是如此,在车队停下,并且开始展开雷达的时候,特种部队就已经赶到,而且确认就是寻找的目标。

    此时,已经是5日夜间11点30分了。

    往南,陆战队2号临时据点。

    在经过几天的紧张建设之后,据点已经升级为前进基地,还开辟出了一块能够同时供十几架直升机起降的场地。

    在之前的几天里面,一样是靠直升机在向前线运送装备物资。

    只是现在,部署在这里的是陆军航空兵的一支航空突击部队。

    率领该部队的,就是廉明阳。

    昨天这个时候,他还在帝国本土。

    在接到任务后,他立即率领部队登上空军的战略运输机,在今天上午到达沙乌地的哈立德国王军事城。

    完成准备工作之后,他就率领部队直飞代号“蹦床”的前进基地,即陆战队的2号临时据点。

    结果,在见到了刘尊山之后,他才知道陆战队已经在几天前打了一仗,还取得了完胜的战绩。大概觉得廉明阳不会相信,刘尊山还带他去“参观”了在战斗中被敌坦克击中,不过已经修复的“ZT…99AL”,并且向廉明阳展示了几件私人保存的战利品,包括一把在战场上拣到的佩刀。

    当然,廉明阳知道,刘尊山是在故意向他炫耀。

    晚上,他就收到了来自联合部队司令部的作战命令。

    跟之前在“西进”演习中采取的战术一样,在行动开始之火,廉明阳的航空突击部队将在特种部队的协助之下,摧毁敌人的防空雷达,在敌人的防空网上打开突破口,让其他空中力量发起攻击。

    此外,作战命令只提到了大致的作战区域,没有提到目标的具体情况。

    原因也很简单,那是一部机动部署的防空雷达,特种部队还没有找到,没法提前告知目标的具体位置。

    廉明阳的任务,也就是确保战术突击部队做好准备,在收到消息之后立即出发。

    总共就只有6架直升机,其中4架是“直…10A”武装直升机,另外2架是执行侦查任务的“直…13A”。

    此外,需要出动的是4架武装直升机。

    直升机的状态没有什么好多说的,在到达“蹦床”基地之后,廉旭升他们抓紧时间检查维护了4架武装直升机。

    真正的问题其实是出击距离。

    超过250千米,而且有可能达到300千米!

    这差不多是“直…10A”的极限作战半径了。

    如果行动当中发生意外,恐怕就没法返回基地,因此就得尽最大的可能降低发生意外的概率。

    此外,还需要提高直升机的作战半径。

    按廉旭升做的安排,用副油箱替换2具火箭发射巢,把航程提高150千米。

    此外还有,让陆战队在边境线附近设置紧急接应点。

    简单的说,如果在完成任务之后无法返回“蹦床”基地,就在飞过边境后着陆,等待陆战队接应。

    刘尊山已经答应了下来,还保证亲自执行接应任务。

    至于攻击战术,反到没什么奇特之处。

    廉明阳他们的任务,就是驾驶直升机飞到距离目标8千米的地方,在与前出的特种部队取得联系之后,按照特种部队的指示,把挂载的激光制导反坦克导弹发射出去,然后就转向返航。

    至于其他,全都是特种部队的事。

    简单的说,就是由特种部队负责用激光指示器照射目标,并甄别攻击效果,以及确认是否需要进行第二轮攻击。

    当然,关键就是这一点。

    如果要发起第二轮攻击,就得让“替补”的2架直升机投入战斗。

    为此,廉明阳让4架直升机分成2个梯队,保持15分钟的间隔,确保在第一梯队攻击失手之后,第二梯队能跟上发起攻击。

    只有在出现极端情况的时候,才需要4架直升机杀上去,用安装在机鼻下的30毫米机关炮完成任务。

    虽然武装直升机号称是“飞行坦克”,拥有厚实的装甲,战场生存力非常强大,但是没有哪个飞行员愿意冒险,只要能够用导弹在敌人的防空火力之外摧毁目标,就没必要使用机关炮。

    以往训练,主要就是如何使用反坦克导弹。

    至于宣传30毫米机关炮发射的钨芯穿甲弹能够打穿坦克的顶甲,那只是宣传,更像是噱头。

    因为不用突前,所以接应特种部队的行动,跟廉明阳他们没有多大的关系。

    最让廉明阳感到痛苦的,其实就是出发之前的等待。

    虽然早就知道,第二轮打击行动的预计开始时间为6日凌晨0点,但是联合部队司令部没有把话说死,在下达的命令中,也要求所有的作战部队在5日夜间10点之前就做好战斗准备。

    结果就是,廉明阳在10点之前就坐进了“直…10A”的驾驶舱。

    他是航空突击部队的指挥官,也是“直…10A”的机长与战术编队的长机飞行员。

    在之前的一个多小时里,他已经耐心的核对了由空军提供的数字地图。

    没有办法,这是多年养成的习惯。

    在漆黑的夜晚,驾驶直升机在距离地面不到20米的高度上,以每小时250千米以上的速度飞行,飞行员不但要有猫头鹰一般的眼睛,还需要一份准确无误,且绝对可靠的高精度数字地图。

    其实,也就是有了数字地图,才让武装直升机在复杂地形条件下以“树梢高度”执行突击任务具备了可操作性。

    以往演习,没什么好担心的。

    不说别的,至少对演习场地了如指掌。

    现在实战,肯定得小心一些,毕竟空军提供的数字地图未必准确无误。

    11点过三刻,刘尊山亲自发来消息,已经收到由联合部队司令部转发的信息,特种部队确认了目标。

    代号“撑杆跳”的突击行动正式开始!

    随后,廉明阳确认了由预警指挥机发来的作战命令。

    5分钟后,由廉明阳驾驶的“直…10A”升空。

    到11点50分,4架武装直升机全部起飞。

    此时,后方的哈立德国王军事城,4架“攻…11”也开始加油与装弹,准备在半个小时之后升空。

    代号“铺天盖地”的第二阶段作战行动即将开始。


………………………………

第32章 犯规抢跑

    当地时间,6日的凌晨0点,波沙湾南部海域,海面下35米,“汉水”号潜艇。

    在上个月,局势紧张起来的时候,“汉水”号就跟随“祝世建”号进入波沙湾,只是之前一直在航母战斗群的北面活动,负责盯防那边的波伊军港,尤其是那些多如牛毛,而且来去如风的导弹快艇。

    因为速度很快,又很难被探测到,再加上反舰导弹威力巨大,所以很多小国海军把导弹快艇当成了对付航母的王牌武器。

    这也并非浪得虚名。

    大战之后,第一艘被击沉的大型战舰,就葬身于导弹快艇发射的反舰导弹之下!

    导弹快艇备受欢迎,关键是便宜。

    要说的话,跟两次大战当中的鱼雷快艇差不多。

    能够建造航母,志在称霸全球海洋的大国海军,都没有把导弹快艇当回事。

    直到下午,“汉水”号才转移到航母战斗群的南面,前往卡塔尔领海,准备参与即将开始的“铺天盖地”行动。

    其实,“汉水”号只是参与打击行动的3艘潜艇当中的一艘。

    另外2艘在穆阿海,没有进入波沙湾。

    做为帝国海军最新式的攻击潜艇,“汉水”号的水下排水量超过了7000吨,还拥有最快35节度的潜航速。

    要论作战能力,“汉水”号所属的“南江”级可以说是当今最强大的攻击潜艇。

    依靠2台功率为35兆瓦的燃气轮机,以及总质量达到1200吨的高性能复合蓄电池,在40兆瓦主电机推动下,“南江”级拥有35节的最快水下航速,以及在12节时高达3000海里的潜航航程。即便以35节的最快速度潜航,“南江”级都能够获得不低于700海里的潜航距离。如果在水面航行,只需要4个小时就能够为电池充满,即便在通气管状态下也只需要8个小时。

    高达550米的最大安全潜深与720米的极限潜深,更创造了战后潜艇的纪录。

    这些,赋予了“南江”级十分强悍的作战能力。

    其实,只是从命名就能看出,帝国海军对这种潜艇抱以厚望。

    不要忘了,在以往,只有战列巡洋舰与快速战列舰,也就是主力舰才有资格使用帝国的江河命名。

    也就是拥有如此强悍的性能,“南江”级才编入航母战斗群,成为了主力反潜平台。

    按照设计,其首要作战使命就是反潜!

    按照帝国海军总结出的经验,最好的反潜武器,就是一艘性能更好的潜艇。

    相对其他反潜平台,比如反潜巡逻机与反潜直升机,潜艇能一直保持隐蔽,也就能够更有效的对付敌人的潜艇。

    在很大程度上,一艘没有被探测到的先进攻击潜艇,就能吓跑敌人的潜艇。

    只是,在广袤的大洋上,几十年来都没出现一个真正的对手。

    正是如此,帝国海军一直在想办法拓展潜艇的作战范围。

    用前任海军总参谋长李铭博的话来说,花十几亿金元买1艘攻击潜艇,总得给负责拨款的两院议员一个说得过去的理由。

    那些议员,几乎不懂潜艇战,不清楚反潜的重要性,对反潜作战也没兴趣。

    如果潜艇能摧毁敌国的战略目标,肯定更有吸引力。

    为此,在巡航导弹技术成熟之后,帝国海军率先开发以搭载巡航导弹,而且以巡航导弹为主要武器的导弹潜艇。

    只是,现有的导弹潜艇,其实都是拿老旧潜艇改造。

    就是去除一些不必要的能力,并且降低航速等性能指标,利用腾出来的空间搭载几十枚巡航导弹。

    至于新建导弹潜艇,还没开工呢。

    帝国海军现阶段的重点,主要是拓展现役潜艇任务范围,比如让攻击潜艇搭载巡航导弹执行对陆攻击任务。

    “汉水”号上就有12枚“画戟”式潜射巡航导弹。

    其实,“画戟”是一系列巡航导弹的统称,除了潜射型之外,还有舰载型与陆军型。

    在设计的时候,还包括了空射型。

    按照最初设想,国防部希望用这一种导弹装备三军,让弹体部分完全通用,从而降低开发经费与降低保障难度,并且通过三军统一采购的方式,也就是扩大采购规模,拉低导弹的出厂单价。

    可惜的是,在研制完成之前,空军就退出了该项目。

    原因也很简单,海军对导弹的弹体直径有很严厉的要求,不能超过潜艇鱼雷管内径,确保能用鱼雷管发射,对导弹弹体长度的要求反到不是很严格,6米7米都可以,而且不愿意为了缩短长度降低性能指标。

    关键就是,陆军选择向海军妥协,而不是倾向于空军的方案。

    空军对导弹的弹体直径没有太严格的要求,反到对弹体长度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也能接受更低的性能指标。

    道理也很简单,需要把导弹装进轰炸机的弹仓,太长了肯定塞不进去!

    结果就是,“画戟”导弹的弹体长度达到了5。2米,而空军主力轰炸机的弹仓长度一直就只有4。8米。

    反复协商无果,准确说是在把弹体长度缩短到4。75米的情况下,导弹的性能无法满足海军与陆军的要求,国防部只能妥协,也就是让空军退出该项目,拿计划用在“画戟”项目上的经费另起炉灶。

    正是如此,“画戟”只有海军型与陆军型,而海军型又有3个子型号,潜射型、舰载型与舰载垂直发射型。

    此外,还有已经研制成功的,由潜艇搭载的垂直发射型。

    只是因为导弹潜艇还就没有正式服役,所以该型“画戟”没有进入到采购阶段,更别说是正式装备了。

    这几个型号的“画戟”在基本性能上完全一致,区别只是火箭助推器,以及是否使用密封装载箱。

    1500千米的最大射程,以及500千克战斗部,让“画戟”能打击几乎所有滨海地区的目标,而且能摧毁除了永备工事与深埋掩体之外的所有固定目标,还可以通过使用不同的战斗部来打击不同的目标。

    必须承认,“画戟”是当今最成功的巡航导弹。

    不过,也并非完美无瑕。

    头号问题,其实就是采用的地形匹配制导方式,在实战当中太麻烦了。

    这种制导模式的抗干扰能力极强,而且配备末端雷达成像或者红外成像导引头,能够获得极高的攻击精度。问题也同样突出,导弹在发射之后,没法让导弹终止攻击行动,或者通过重新规划飞行线路的方式来避开突然出现的威胁,更不可能在发射之后,去攻击没有其他目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