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争霸-第1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没提前2个月,理由就只有一个,纽兰联邦那边出现了问题,比如洛福斯没能在8月上旬说服国内反对派。
要说,或许还跟纽兰联邦的大选有关。
如果在8月份参战,而纽兰海军遭受惨败,洛福斯将毫无悬念的输掉在11月初举行的总统大选。
相反,把参战时间推迟到10月上旬,哪怕战败了,洛福斯获胜的把握也很大。
关键就是,在大选的投票日之前,纽兰联邦两大执政党就会达成妥协。
在根本上,当纽兰联邦参战已成定局,不管谁当选总统都得统帅纽兰联邦参战,共和党与民主党的政客就不会为一场已经没有意义的大选,以及由此导致的纷争,让国内矛盾变得更加尖锐。
就一句话:是时候放下幻想,勇敢面对挑战了。
也就是在跟共和党达成妥协,第三次当选总统已成定局之后,洛福斯才在10月上旬采取了行动。
这就表明,在同盟集团,纽兰联邦才是真正的核心!
只是,在把参战时间推迟到10月份,承担巨大的风险,也就是骆沙军队未必能在严冬到来之前攻灭迢曼帝国,那还有什么理由倒行逆施,让居于领导地位的纽兰联邦为骆沙联邦冒险?
要想击败梁夏帝国,首先得击败梁夏海军!
从陆地上攻灭梁夏帝国?
在“阿泰战役”后,准确说是梁夏帝国控制了巨大陆的腹地之后,这种可能性就永远的不存在了!
数千千米的荒漠与戈壁,在游牧民族之后,再没有被征服过。
别说骆沙联邦,哪怕是纽兰联邦出兵,投入数百万地面部队,以及足够的物资,也未必能从西面攻入梁夏帝国腹地。
西南方向的情况差不多。
既然决胜场是在海洋上,纽兰海军有什么理由拿仅存的舰队航母冒险?
在制订作战计划的时候,白止战与周涌涛,还有后来加入进来的几个年轻参谋就反复讨论过这个问题。
众人得出的结论**不离十,即纽兰海军不会冒险。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偷袭威岛的作战计划,扩大成进军中东望洋,也就是攻占北马群岛与强攻管岛的作战行动的一部分,其实是前期。在偷袭威岛成功之后,帝国海军就将攻打北马群岛与管岛。
炎海那边的进攻行动将同步开始。
这是帝国海军在东望洋方向上发起的第一次战略级别的进攻行动。
夺回南北撒豆群岛?
那本来就是帝国的海外领地,只是被设为非军事区,还由当地人自治,帝**队过去是收复失地。
攻打狭夷皇国?
除了战略轰炸,以及夺取长泣的登陆行动,其他战斗都由国民自卫队充当主力,与帝**队没多大的关系。
扫荡冰风暴半岛是地面战争。
关键还有,在帝国的战争计划中,不管是收复南北撒豆群岛,扫荡冰风暴半岛,乃至击败与占领狭夷皇国,都跟“战略”扯不上关系,严格的说都是在为接下来跟纽兰联邦决一死战做准备。
对这些曾经的领地与附属国,帝国当局还真没有当回事。
按最终通过的计划,基本目标是摧毁威岛的机场与码头,并瘫痪这座岛屿;火速夺取北马群岛南面的塞岛,将这座岛屿打造成进军管岛的前进基地;袭击与攻打管岛,并争取攻占这座岛屿。
三个目标,其实是三个阶段。
当然,还有第四个阶段,不过不是必须达成的目标。
如果非常顺利的打下了管岛,还有足够多的剩余兵力与物资,就得考虑南下攻打与夺取图克要塞。
论重要性,图克要塞不比管岛低。
狭夷皇国宣布投降之后,纽兰海军就派部队接管了图克要塞。
此后,在英西宣布组建流亡政权之后,图克要塞的狭夷军队宣誓向其效忠,并听从纽兰海军指挥。
虽然纽兰海军没往图克要塞派遣太多部队,但是那里本来就是狭夷海军的老巢。
在大战爆发前,图克要塞是狭夷海军在西南东望洋的大本营,驻军在3万以上,而且储备了足够多的物资。按照战前的情报,哪怕遭到了全面封锁,图克要塞的狭夷驻军都能死守一年。
高野完蛋之后,兰云带着常驻舰队的残余兵力逃往图克要塞,就是看中这一点,并试图在此死守。
只是,难度最大的,其实是偷袭威岛。
如果偷袭成功,接下来的战斗就很简单了。
按六局提供的情报,在塞岛那边,并没有多少敌人,真正需要考虑的其实是当地几千名土著。
此外,在占领塞岛之后,要不要立即攻打管岛,其实都一样。
塞岛离管岛足够近,在战术航空兵的打击范围之内,因此能利用部署在塞岛的作战飞机封锁管岛。
当然,这些全都是后话。
现在需要白止战考虑的,是如何偷袭威岛。
要说,最需要的是耐心!
………………………………
第395章 面面俱到
白止战提出拿狭夷皇国的投降仪式做文章,有一个很关键的原因,东都湾与威岛的直线距离。
超过了4000千米!
这意味着,哪怕在25日的凌晨派出轰炸机的时候,“奋进”号在东都湾与威岛的大圆航线上,且距离东都湾1500千米,在天亮前让搭载的B…25轰炸机升空,随后就转向,以最快的航速向威岛疾驰,不考虑补充舰载机耽搁的时间,也要1天半,在26日下午才能到达威岛西北大约500千米处。
当然,这还是不可能出现的理想情况。
哪怕耽搁几个小时,“奋进”号返回威岛附近时都已经是26日傍晚,然后要等到27日才能投入战斗。
也就是说,白止战至少都有2天时间。
如果“奋进”号没有在威岛与东都湾之间,而是在狭夷本岛东边,那么白止战甚至能够获得3天时间。
再说,斯普未必猜到白止战会去偷袭威岛。
如果纽兰舰队在威岛遭到轰炸之后赶过来,白止战甚至有足够的时间做出调整,伏击赶来的纽兰舰队。
总之,2天就够了。
一个晚上,第41特混舰队就能冲刺航行600千米,因此在25日白天,呆在离威岛1000千米的海域就行了。
这就是整个计划的关键之处。
第41特混舰队得在威岛西偏北,与火山群岛之间,距离威岛1000千米的海域待命。只有在收到确切消息,即纽兰海军的轰炸机出现在了狭夷本土附近之后,才能开始全速向威岛冲刺。
不然到25日傍晚,就必须考虑启动备用计划。
因为无法保证纽兰海军一定会偷袭东都湾,同样无法断定纽兰军队会死守威岛,所以没办法推测“奋进”号的行踪,白止战只能多做几手准备,以便在出现意外之后,不至于手足无措。
所谓备用计划,其实就是放弃偷袭威岛的作战行动。
要说,这也是最稳妥的办法。
在制订计划的时候,白止战跟周涌涛做了推演,而且两人交替扮演假想敌,两次推演的结果几乎完全一样。
只要纽兰海军的航母特混舰队在威岛附近,就算第41特混舰队偷袭威岛得手,也会遭到毁灭性打击。
关键就是,两艘舰队航母确实太少了,顾得了这边,顾不了那边。
在出动舰载机轰炸威岛的机场时,就没办法应付可能遭到的袭击,更别说及时发现纽兰舰队。
开战之初,第一场海战,兰云指挥的机动舰队就是因为无法两头兼顾,被刘向真逮到了机会。如果当时兰云果断的把攻击机群留下来,并扩大搜索范围,或许就不会有接下来的惨败了。
前面已经提到,偷袭威岛是整个战略计划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那么,有什么理由为此让航母特混舰队去冒险?
当然,放弃不等于就此罢手。
跟这套备用计划相关的,就是对接下来的作战行动做出必要调整,确保在没有偷袭威岛的情况下,或者说是在没有歼灭纽兰海军航母特混舰队的前提下,依然能够发起攻打塞岛的作战行动。
要说,就是把决战战场由威岛转到塞岛与管岛。
能否成功偷袭威岛,是这场战略进攻的重大转折点,将对接下来的作战行动产生决定性影响。
成功。
帝国海军有很大的把握顺利拿下塞岛,然后在年底,最迟明年第一季度发动攻打管岛的作战行动,并且围绕着管岛,跟纽兰海军打一场攻防战,并在相对有利的情况下跟纽兰海军决战。
相反,决战就可能提前到来,而且是围绕塞岛进行。
因为双方都没有多少可以调动的航母,更因为双方都能依托后方的岸基航空兵,加上在管岛与塞岛之间有几座岛屿,所以围绕塞岛进行的决战,很有可能跟航母,跟舰载航空兵没多大关系。
那么,纽兰海军就未必会派航母参战!
关键还有,必然会发展成消耗战!
虽然这些全是猜测,最多算得上推测,但是在做计划的时候,肯定得把各种可能的情况考虑进去。
要说的话,白止战其实有那么点后悔。
如果早知道会扯出大规模的战略进攻,哪怕肯定会发动战略进攻,他也不会在那个时候急匆匆的返回帝都。
忙活了一大场,结果却有很大的可能成为配角!
或许,还只能在场外看热闹。
如果真的启动备用计划,并且朝着围绕塞岛打消耗战的方向发展,白止战与第41特混舰队都是配角。
事后回想起来,白止战一直觉得,刘长勋与薛远征合伙利用了他。
道理也很简单:这种战略级别的进攻行动,只是前期策划就要几个月,因此薛远征与刘长勋肯定早有准备。
白止战嘛,也不过是发起者。
他俩是借白止战提出了这套计划,并且进入到实施阶段,却没告诉白止战,他很有可能会打酱油。
当然,这也是猜测。
白止战来到司令舰桥的时候,周涌涛正在跟几个“陪京”号上的军官吹牛,而且聊得挺带劲。
见到白止战后,几个军官才赶紧离去。
“开始听他们提到,长泣那边还主动提出派国民自卫队参与作战行动,不要帝国提供额外的支持。”
“这样的传言,你也行?”
周涌涛笑了笑,说道:“都瞎吹罢了,不过是图个开心。真要说的话,让狭夷国民自卫队当炮灰,也是个办法。”
白止战很无语,不过没反驳。
其实,帝国现在需要的不是炮灰,而是廉价劳动力。
在西北与西南,都需要修路。因为离本土核心地区实在太远,条件还格外恶劣,没多少工程队伍愿意过去。
至于陆军的工程兵,招募的新兵还在训练。
因为这事,廉旭升还在白止战面前吐过槽,说陆军高层一直不重视工程兵,现在是自食其果。
前段时间,帝国高层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是否通过给予物资救济或者定局权,从狭夷皇国引进劳工。
虽然暂时还没定论,但是就白止战知道的,也许在年底,最迟明年的年初,战时内阁就会下发相关的通知。
在总体上,其实就是战时工程建设属于不讨好的苦差事。
关键,这还不是钱能解决的问题。
此外就是,帝国的战争动员,还没有发展到强制征召的地步,也就不能拿战时法令来征用本国的工程队伍。
这样,就只能利用本国之外的人员了。
不管怎样,把几千万狭夷人动员起来,能够做很多事情。
要说的话,狭夷人还一向以吃苦耐劳出名。
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
像周涌涛说的,不过是吹牛而已,只图个开心。
………………………………
第396章 狭夷儿皇帝
狭夷皇国,东都湾,“龙兴”号战列舰上。
虽然早已准备好各种设施与器材,但是仍然花了点时间布置场地,投降书与停战协议的签字仪式在上午10点左右正式开始。因为迢曼帝国与高巨王国等协约集团成员已经向狭夷皇国宣战,所以需要所有国家的代表在停战协议上签字,并且跟狭夷皇国交换用双方文字书写的文本。
仪式非常繁琐,搞到中午才宣告结束。
下午,大戏才上演。
狭皇在清晨就已来到“龙兴”号战列舰上,只是一直呆在司令官住舱里面。
至于午饭,是由刘长勋的秘书送去的,在军官餐厅打的一份套饭。
两荤一素,一碗紫菜汤,还有一碗白米饭,再简单不过,狭皇却吃得精光,差点没把盘子舔干净。
那狼吞虎咽的样子,就像许久没吃过饱饭。
秘书说起这件事的时候,刘长勋还不相信,觉得秘书是在开玩笑。
虽然早就听说,因为高强度战略轰炸与全面的战略封锁,在开春以后,狭夷皇国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大饥荒,但是刘长勋觉得,这么大一个国家,就算老百姓吃不饱饭,狭皇也不应该饿肚皮。
狭夷皇国再是破落,也肯定能保证狭皇的一日三餐。
见到狭皇,刘长勋才知道秘书没有开玩笑。
那个矮小瘦弱,像得了佝偻病的小老头子,难道是狭皇?
此人就是召和,狭夷皇国的第124代狭皇。
其实,他还没满40岁,与“小老头”扯不上半点关系,只是因为太瘦小,再加上长期忍饥挨饿,所以显得有点老。
看他的脸色就知道,确实已经很久没有吃过饱饭了。
不说别的,嘴角的油迹都没有擦掉呢。
刘长勋也很是感叹,提醒了狭皇,还把自己的手绢递了过去。
堂堂狭皇都是如此,狭夷皇国的平民过的什么日子,那就可想而知了。
下午首先举行册封典礼。
按照传统,应该是附属国的国王前往帝国,在朝觐之时获得帝国皇室册封,确立在其本国的统治地位。
在通常情况下,附属国的国王一生只需要册封一次,也就是在称王的当年或者次年前往帝国朝觐。
此后每年只需派使者去帝国进贡,并且获得帝国皇室颁发的,代表统治合法性的御赐封典与封号。
通常,也只有附属国的国王才有资格称王。
朝觐与封典不但是一个仪式,更是帝国与附属国的基础。
在此基础之上,帝国为附属国提供包括本土安全在内的基础保障,附属国则通过派遣人员与提供资源等方式支持与参加由帝国发起的军事行动,维护共同的利益,获得跟贡献成正比的回报。
近百年来,高巨王国的五位国王都是这么做的。
其实,这正是帝国无法容忍下高王国,也无法同狭夷皇国和解的关键所在。
原因就是:下高王国的存在,让帝国对高巨王国的承诺成了一句空谈,严重损害了帝国的声誉与威望。
当然,狭夷皇国可不是一般的附属国。
在投降的时候,狭夷皇国只提了一个要求:不废除狭皇,承认狭皇依然是狭夷皇国的最高统治者。
狭夷皇国并没提出,不得在狭皇之上设太上皇。
现在搞的这套,就是要让帝国皇室凌驾于狭夷皇室之上,只有获得帝国皇室的册封,狭皇的统治才具有合法性。
如果没有获得帝国皇室册封,哪怕血统正朔也无权统治狭夷皇国。
来东都湾册封狭皇,并不是因为狭皇身体抱恙,经不起舟车劳顿,而是要在狭夷皇国家门外做这件事,让七千万狭夷人知道,被他们当成半神膜拜了两千多年的狭皇,已经向帝国皇室俯首称臣。
从今往后,帝国的皇帝就是狭夷皇国的太上皇。
要说,在几十年前,在陈炳勋的时代,这件事就该完成!
如果陈炳勋在当年没有一面之仁,代表始武大帝册封了狭皇,让始武大帝成为狭夷皇国的太上皇,或者让随军出征的皇子留下来,行使统治权,让狭皇成为傀儡,狭夷皇国恐怕早就归顺了。
按照史书记载,狭夷皇国当时求着让帝国册封。
道理也很简单,在被陈炳勋用巨炮轰开国门后,锁国数百年的狭夷皇国猛然发现曾经的邻居竟然变得如此强大。
随后,遣唐风再次刮起。
在此风潮之下,自狭皇以下,到底层的平民都认为,向西边大陆强国学习并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
哪里想到,陈炳勋干脆利落的拒绝了,然后带着舰队离开了狭夷皇国。
当然,史书这么写,只是为了体现陈炳勋的豪迈与大度。
真实的情况是,在陈炳勋率领舰队敲开狭夷皇国的大门之后,引来西方列强的觊觎,布兰王国甚至派了一支舰队进入东望洋,试图在梁夏帝国之后,用同样的方式让狭夷皇国开埠通商。
为了独占狭夷皇国,陈炳勋按始武大帝的诏命,带舰队赶往炎海。
此后的几十年,陈炳勋一直在炎海与梵炎洋跟布兰王国等西方列强的海军交战,直到在基布要塞外面殉国。
没有册封狭皇,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稳住已经崛起的纽兰联邦。
虽然当时的纽兰海军还不够强大,但是帝国海军同样算不上强大,没有理由再增加一个敌人。关键是,纽兰海军是帝国在东望洋上的主要对手,而在陈炳勋远征梵炎洋的时候,肯定需要让后方保持稳定。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册封了狭皇,独占了狭夷皇国,纽兰联邦就很有可能会加入西方列强的阵营,并且在东望洋上用兵。因为陈炳勋分身乏术,无法同时在两边作战,所以帝国战败的概率极大。
最理想的结果,也只是保住东望洋的海外领地,错失向梵炎洋扩张的机会。
没有来自梵炎洋周边地区的资源,以及梵罗地区的市场,就没有后面的全面工业化,也就不可能有现在的梁夏帝国。
可见,陈炳勋并不是看不起狭夷皇国,而是受局势所迫。
此外,当时是始武大帝下的命令,陈炳勋是受皇命行动。
现在,这些问题都不存在了。
所有列强都已参战,而且分成泾渭分明的两个阵营,必定要拼出个胜负来,所以就算册封了狭皇,也不会让局势变得更糟糕。
册封仪式其实非常简单,前后还不到十五分钟。
关键就一件事,由帝国的大皇子把盖有国玺的册封金书下给狭皇,而狭皇得在三拜九叩之后接旨。
完成之后,狭皇就成为了帝国皇室的臣子,成为了帝国的儿皇帝。
当然,还是干儿子那种。
………………………………
第397章 同化的开始
册封仪式非常隆重,不过主要是象征意义。
狭夷皇国已经战败,还被解除了武装,几千万狭夷人翘首以盼的等待帝国救助,别说是册封狭皇,哪怕是废了狭皇,也只是更加麻烦一点,比如需要投入更多兵力镇压可能出现的暴动。
不管怎样,在狭夷人的心里,狭皇是天神的代言人,是狭夷皇国的最高统治者。
废了狭皇,甚至灭了狭夷皇室都不是难事,只是镇压可能出现的暴动,怎么说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按六局等情报机构做的推测,如果强行废除狭皇与狭夷皇室,肯定会爆发全国范围的骚乱与暴动。即便投入足够的兵力,也至少需要半年时间,牺牲数万名官兵,才能让狭夷皇国的局势基本上恢复正常。
半年的骚乱会导致500万到1000万平民丧生,大部分将死于饥饿与疾病。
何况,七千万狭夷人也并非一无是处。
在历史上,狭夷人在帝国的对外扩张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不止是推波助澜,很多时候还是急先锋。
也就一点:狭夷人特别能够吃苦。
当初,在夺取北马群岛之后,因为环境太恶劣,还要面对很不友善的土著,几个大岛上甚至有食人族,关键是没什么值得冒险的贵重资源,所以帝国的殖民者都不愿意去,结果是狭夷人抢先了一步。
此后,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之内,勤劳的狭夷人在几座主要的岛屿上开垦荒地,建起了成片的种植园。
到上次大战爆发前,由北马群岛出产的奎宁与天然橡胶,占到帝国进口总量的四成。
在炎海周边的那些岛屿也是如此。
此后,即便到了梵炎洋,到了玄大陆,狭夷人也冲在最前面,去那些帝国殖民者不愿意去的地方垦荒。
此外,还有不少狭夷人在帝国本土从事又脏有累的低端工作。
比如,从帝国西南与西北通上无极高原的两条公路,最为险峻的路段就是由狭夷皇国的工程队伍承建。虽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但是在西南公路两旁,至少埋葬了数千名狭夷劳工的骸骨,很多甚至连尸骨都没保留下来。
按照有记载的一次隧道塌方事故,有大约一千名狭夷劳工被活埋。
即便在几十年之后,还时常有人在公路附近发现狭夷劳工的遗骨。
其实,这也是狭夷皇国对梁夏帝国怀恨在心的一大原因。
付出艰辛努力,还做出巨大牺牲,可是狭夷皇国往往连喝汤的机会都没有,很多时候甚至排在了好逸恶劳,只会拍马迎奉的高巨王国后面,比如帝国对狭夷商品征收的关税一直是其他附属国的两倍。
几十年来,狭夷人不生怨恨才是怪事。
上次大战期间,在向帝国宣战的时候,狭夷皇国给出的一大理由,就是遭到帝国的无情压榨。
当然,这些都是历史了。
一圈轮回之后,并不是说狭夷皇国抗争了,就会有改变。
册封狭皇之后,就是双方的政府代表,狭夷皇国内阁总理大臣牛满与帝国首辅特使签署同盟书与合作协议。
关键,其实是合作协议。
虽然很多都只是框架性,没有涉及具体的安排,但是有一条例外,而且跟劳工有关。
在三个月之内,到春节之前,狭夷皇国将向帝国派遣50万劳工。
因为是由政府派遣,所以帝国只为狭夷劳工提供必须的工作条件与基本的生活保障,说是生存保障也没错。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只管吃穿住,不支付酬劳。
报酬?
找狭夷政府要。
按后来签署的协议,帝国以当时的最低劳动标准计算狭夷劳工的劳动所得,并用来抵充战争赔款。
此外就是,帝国将在两年的劳动合同到期之后向狭夷皇国提供5万个移民名额。
不过,只有居住权,不享有政治权利。
没错,这就是非常有名的“十兑一准则”。
这项准则,一直持续到大战结束之后,即狭夷皇国每派遣10名劳工,就能获得1个移民梁夏帝国的名额。
最初几年,这些移民名额几乎全都落到狭夷皇国的达官显贵手中,其中一些还被拿到黑市上贩卖。直到最后的两年,在帝国当局出面干预之后,才有了规范操作,由劳工进行抽签分配。
按不完全统计,在整个大战期间,狭夷皇国总共获得了大约300万个移民名额。
也就是说,狭夷皇国在大战期间,向帝国派遣了3000万人次的劳工!
其实,在大战期间,狭夷皇国输出的劳工总数在1200万到1500万之间。
为了移民帝国,超过三分之二的狭夷劳工签了两次劳作合同,其中一些甚至是三次!
换来这300万个移民名额的,是大约120万狭夷劳工的生命。
在大战中,特别是在最初的4年,狭夷劳工全被派往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
比如第一批来梁夏帝国的50万狭夷劳工,有大概30万去了西北,另外20万则被派往西南。
这些狭夷劳工的工作就一项:修建公路与铁路。
在西北战场上,基本上是帝国军队推进到哪里,狭夷劳工大军就把路修到哪里,还要负责保持铁路与公路畅通。
在脚趾半岛的雨林里面,狭夷劳工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顺带填平了很多沼泽,开垦出大片耕地。
这50万狭夷劳工,至少有15万长眠于工地附近的无名墓地之中。
只是,这也意味着,他们的妻子不用改嫁,他们的儿女能够长大成人,他们的父母不会挨饿受冻。
如果运气不错,他们的亲人还有机会在天堂般的帝国获得永久居住权。
西狭夷政权在几个月前,开始招募去帝国劳作的劳工时,在短短几天之内就有300万人报名。
精挑细选之后,才确定了第一批50万劳工的名单。
要说的话,去帝国劳作的生还概率比被送上前线高得多。
至少在当时看,如果加入国民自卫队,成为一名普通的士兵,然后前往本岛中部地区的前线,基本是有去无回。
之前,因为没有跟骆沙帝国开战,在脚趾半岛那边的行动也没有开始,所以帝国当局还没有打算招募狭夷劳工。
随着战争全面爆发,特别是在西北与西南有大量工程得尽快完成,只是修建道路就需要大量劳工,才把招募劳工的事情提上议事日程,也才有这份合作协议,正式从狭夷皇国招募劳工。
要说的话,这也是狭夷皇国被逐步同化的开始。
当上千万狭夷人到梁夏帝国参与劳作,见识了梁夏帝国的繁华与强大,当300万狭夷人移民梁夏帝国,过上安定富足的生活,并且重新使用梁夏文字后,连狭皇都已下跪称臣的狭夷皇国还能保持独立吗?
………………………………
第398章 全是佯攻
最后,双方的政府代表,还在帝国大皇子与狭皇见证下,签署《梁夏帝国与狭夷皇国永世同好条约》。
安排这么多的事情,就是在拖延时间。
可惜的是,直到最后的签字仪式完成,也就是下午5点30分的时候,天空依然是一片平静。
离天黑还有不到一个小时了。
显然,纽兰舰队根本就没来!
道理也很简单,即便是速度较快的舰载战斗机飞行1000千米也要2个多小时,轰炸机需要3个小时。
现在都没发现敌机,那么敌机肯定不可能在天黑前到达。
在秘书前来询问是否需要安排晚宴的时候,刘长勋干脆利落的拒绝了,因为他没想过要在这里多耽搁一个晚上。
随后,“龙兴”号的舰长送走了狭皇,以及牛满等狭夷政府官员。
至于彭怀胜等陆军将领,在下午4点之前,就已经搭乘由陆航安排的巡逻机去了西边的长泣。
刘长勋将随舰队前往大板港,并且在那里等待消息。
按照跟狭夷皇国签署的同盟条约,狭夷皇国已经把长泣、虾馆、大板、恨滨、新谢与根事等六座港口,无偿租借给梁夏帝国,租期99年,只要梁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