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代唐-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河下李家等等的名称,成为展示李氏文化的天然博物馆。
古今变化
古陇西今临洮
甘肃省临洮县,自古是人文荟萃之地。
先秦时期,临洮有古有陇西的称呼,因为地处陇水之西而得名。现称临洮,得名因地处洮河之滨。从南向北流过的洮河,是远古时期为戌、狄、羌与先秦华夏民族之间的天然交界。地处洮河东岸的临洮,是先秦西端抗御外侵的军事、文化、政治中心,以至于发展到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从临洮城北三十墩的洮河东岸开始修筑长城,一直向东延伸到辽东,构成了秦代长城基本轮廓。因此,洮河与长城,成了秦朝西北共同的屏障,并依次临洮建立了陇西郡,成为秦国三十六郡中西边的郡,郡治今临洮县城南。西汉初,陇西郡仍然是西部军事政治门户,并且成为张蹇出使西域,卫青、霍去病征讨匈奴的后勤基地,为打通河西走廊,迎来丝绸之路的辉煌,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此,临洮逐步发展成为丝绸之路出长安后的第一个重要驿站和商埠。唐代,临洮是西防吐蕃的南防羌族的军事重镇。汉唐边塞诗人反复『吟』唱。并有哥舒翰著名将领助守戍边,并有姜维、邓艾、李思齐等此血杀疆场,留下众多历史遗迹,有古代民谚和城中的唐明皇手书为证。
今陇西为古襄武
今天的陇西县,因为沾了“陇西”二字的光,就成为一些人心目中的“古陇西”。其实,今天的陇西县仅仅是古陇西郡的一部分,到了宋哲宗元五年,才今天陇西所地设置了陇西县。也就是说,今陇西县得名比古陇西郡得名晚了1270年!
古墓作证
古老文明的古城临洮洮河滋养下,出了影响历史的众多人物。首先是华夏第一大姓氏——李氏,发端于古代临洮,并有众多的历史遗存和人物为证。
临洮县城西,有宝鼎山、曹家大山两个李氏祖先陵墓,从秦汉到民国年间,一直是李氏后裔祭祖之地。临洮周围,分布着众多的“原驻民”
瓦房李家,纸坊李家等,并临洮县城东二十铺有李氏汉墓,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古代西凉的创始人—李暠,就是临洮人,并因为李暠及其后代的繁盛,占领祁连山—黄河之间的广懋地区,控制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商贸往来,使得西凉政治、经济以及历史人物逐渐影响中原形成了李氏遍天下的局面,从而“祖籍陇西”,成为正宗李姓的一个标志。后来的李白、李世明等等无一不称其祖籍陇西,等等因为李氏文化产生的影响不一而足。
巩昌雄镇
《辞海》对今陇西县是这样记述的,陇西县甘肃省东部,渭河上游,汉时此设置襄武县,三国时为魏国陇西郡治所。唐时为渭州治所,宋置陇西县。
从这些记载来看,今陇西县就是汉代的襄武县,虽然曾经也做过一段时间的陇西郡治,但并不是史籍记载中李氏扎根的陇西狄道。著名史学家史念海说:“天下李氏狄道”。
管今天的陇西县虽然不是古之陇西郡,也不是陇西李氏的郡望,但仍属古代陇西郡的一个组成部分,历史中仍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元、明、清三代,为陇右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挥过重要作用。今天的陇西县即古襄武县历史上也是一个地灵人杰,人才辈出的地方。中国文学史上的“陇西三李”都是今天的陇西县人,“李公佐、李朝威、李复言”这三人给我们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称“唐人传奇留遗不少。而后来煊赫如是者,唯《莺莺传》及李朝威《柳毅传书》而已”。
从写作风格看三个人各有特点。李朝威写的《柳毅传书》给人们讲述了一个完美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这个故事被改编成了各种杂曲话本。这个诞生于中唐时期的传奇小说,代表了我国唐代传奇小说的高成就。它同《李娃传》、《霍小玉传》、《莺莺传》、《枕中记》等流传不衰。
中国民间传说中主管男女婚姻的神,称为月下老、月老。传说他有赤绳,若把它系男女两方的脚上,虽仇人或相隔千里,终会结成姻缘。李复言的《续玄怪录·定婚店》中就曾提到这件事情:唐代韦固宋城南店遇一老人,这位老者月光下翻书。他问老人,回答说,婚书,老人同时带有红『色』的绳子,用来拴住有情人,管宋城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题其店曰“定婚店”。这就是俗称媒妁为月下老人的来历。
以讽世小说著称的作家又有李公佐,也是陇西人。元和中曾任江西从事。他撰有传奇:《南柯太守传》、《庐江冯媪传》、《谢小娥传》等。其中《南柯太守传》记述了游侠之士淳于棼醉后被邀入“槐安国”,招为驸马,出任南柯郡太守,守郡二十年,境内大治。不料与邻国发生战争,紧接着公主去世,国王将他遣返故乡。这时他被惊醒,方知是“南柯一梦”,人生原来不过如此而已。
除了“三李”以外,今陇西地还曾经出过众多名人,如汉医术方士封衡,与华佗齐名,著几本医书等。汉右将军廉褒、宋少傅王德,抗金战功赫赫,都是著名军事人物。
陇西李氏文化
陇西李氏文化兴起于周秦,显于大汉,而盛于大唐。是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寺藏传佛教文化齐名的甘肃四大文化之一;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李氏故里”、“李氏文化”商标的注册和这一文化品牌效应的逐步显现,陇西李氏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以逐渐转变为一项文化产业。“陇西堂”是天下李姓的宗族祠堂,也是陇西李氏文化的标志。李氏文化本身即为一种姓氏文化,而姓氏文化深层的涵义就是宗族传承和族群凝聚。陇西李氏文化代表的不仅是某一地区的文化,是天下李姓人寻根祭祖之根本和精神需求之依托。
1992年,甘肃省陇西县恢复重建“陇西堂”,并成立了“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1993年又将“李氏文化”列为全省的四大文化之一。
1992年、1994年、2005年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甘肃陇西李氏文化研究总会和陇西李氏文化研究开发中心先后成立,对陇西李氏文化利用信函往来、资料交流、闻媒体介绍等多种形式,开展了一系列具有较大影响的宣传活动。
《人民日报》——海外版,《甘肃日报》、《香港商报》、《菲律宾商报》等十几家报纸;中央电视台、北方电视台、甘肃电视台、定西电视台等多家电视台;世界李氏网、李氏网、陇西李氏文化网、兰州大学网站、龙溪县『政府』信息网等多家网站均发表有介绍陇西李氏文化或专业研究陇西李氏文化的信息资料。国家邮政局出版了有关陇西李氏文化的一系列邮票和明信片。编排的《风云陇西堂》也参加了第四届中国艺术节演出。多角度、全方位的舆论宣传和相关论文的撰写,使陇西李氏文化海内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
………………………………
门阀相关之清何崔氏
清河崔氏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清河郡,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南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北方后魏把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王崔卢李郑。至唐代开国有五姓七家之说崔氏仍立其中。
清河崔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
兴盛
东晋时期很多崔氏族人南迁。
崔氏家族并非全部南迁,只是崔业的八世孙崔密一支。崔密有二子:长子崔霸,次子崔琰。这一系大致从崔琰发迹,到北魏初年势力很盛。崔霸一支不太兴旺。崔琰,字季珪,曾任曹魏时尚书、中尉。崔琰有二子:崔谅、崔钦。
崔谅曾任晋中书令,谅子崔遇为后赵特进;崔遇之子崔瑜,为黄门郎,崔瑜之子崔逞,曾任前秦齐郡太守、北魏御史中丞等职。崔逞有七子:二子早亡,另外五个儿子中又以崔諲、崔祎、崔颐较为有名。
崔諲刘宋占据山东时期,曾任青、冀二州刺史。崔祎曾刘宋为官,北魏占据青、齐后,崔祎之孙相如进入北魏,曾考举冀州秀才。崔颐起初曾任北魏太子洗马,后又升至散骑常侍,再后来又被魏太武帝任命为冀州刺史。
崔钦这一支被称为清河青州房。崔钦之子崔京,崔京之孙崔琼,崔琼之子崔辑。崔琼曾担任慕容垂的车骑属。崔辑时,随慕容氏南迁青州,崔辑曾任刘宋泰山太守。崔辑有二个儿子,长子修之,次子目连,庶子崔道固。崔修之之子元孙曾担任刘宋尚书郎。元孙之子崔亮,少年时丧父,先随母亲房氏投依了叔祖崔道固,北魏平三齐后,又被迁往桑乾。后来得到李冲的赏识,被推荐为中书博士。崔目连之子僧祐,曾担任刘宋辅国将军,后降北魏。他的弟弟僧渊,曾担任北魏南青州刺史。崔道固先刘宋为官,担任徐、兖二州刺史从事,后又先后担任过冀州刺史、徐州刺史等职。后来降北魏后,担任平齐郡的太守。
天兴二年,道武帝拓跋硅杀崔逞,崔逞诸子大多逃亡到南方做官。太平真君十一年,太武帝拓跋焘杀崔浩,并杀其族人。所以此后所说的清河崔氏,主要是指崔逞南逃诸子后裔与灵茂的后裔,而崔浩的后裔情况后人知道得很少。灵茂后裔从灵茂之子稚宝担任北魏祠部郎中开始,才北方政权做官。
清河崔氏后长仕北朝,其中崔浩历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参与军国大计,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起了积极作用。后人称颂为“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北朝隋唐时与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五姓七家」。
唐代崔氏仍然显赫,有23人做过宰相。唐初官员修订《氏族志》,把崔氏列为第一,唐太宗知后大怒曰:「崔氏早已衰微,既无显官,又无人才,凭什么列为第一?难道我李氏贵为天子,还比不上崔氏吗?」下令改以皇室李氏第一,皇后氏族长孙氏第二,崔氏与其他山东士族列第三。虽然如此,崔氏仍为士族高门。
清河崔氏曾分出一支为博陵崔氏,也为隋唐著名士族之一。
衰败
到了后唐时期,崔氏的势力继续衰落。特别是黄巢大起义的打击下,清河崔氏与其他士族的大族势力基本上消亡了。
附:
博陵崔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
引子
听过、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博陵。因为,博陵有个崔州平。《三国演义》非常精彩的一回刘玄德三顾茅庐中,有刘备偶遇博陵崔州平的情节,司马徽向刘皇叔举荐当时贤士时,也只提到了诸葛亮的四个贤达密友,那就是博陵崔州平、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和徐庶徐元直。
其实,博陵之所以有名,并非因为崔州平。而是博陵有着一个历经千年不衰的名门望族——博陵崔氏。博陵崔氏家族自汉至宋,先后出了二十多位宰相,将军、侍郎以上官员上百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不可胜数。崔州平则只是这个家族灿烂星辰中的一颗。
博陵其地
博陵以陵名而转为郡名,始于东汉。《后汉书·桓帝纪》载:“五月辛卯,葬孝崇皇后于博陵。”东汉本初元年置博陵郡,治所蠡吾,即今天的河北蠡县。汉桓帝延熹元年博陵郡徙治安平,即今天的河北安平县。汉献帝建安年间,罢博陵郡,归于安平县。西晋武帝泰始元年,置博陵国,治所仍安平。宋人欧阳忞著《舆地广记》中说“晋改博陵为博陆。”北魏复改为博陵郡,隶属于定州。当时的定州管领中山、常山、钜鹿、博陵、北平五郡。博陵郡辖饶阳、安平、深泽、安国四县,治所安平。直至北周,少有变。隋时,废北齐安平所设博陵郡。唐杜佑《通典·州郡·博陵郡》中说:“炀帝初置博陵郡,后改为高阳郡。大唐为定州,或为博陵郡。”自唐以后,博陵之称专属定州。
由此可见,博陵郡历史上几经存废,名称几经迭,管辖范围几经扩减,治所几经迁移。但大体上所辖区域历史上的河间国与中山国之间。即今天河北的安平、饶阳、深州、深泽、高阳、蠡县、博野、安国、定州一带。博陵的治所,东汉时今天的蠡县或博野,晋至北齐时今天的安平,隋时今天的深州,隋唐以后今天的定州。而博陵崔氏的主要活动区域集中安平一带,因此,史书上多称博陵崔氏的后人为“博陵安平人”,现安平境内仍遗有崔氏家族的庞大墓群
历史
秦汉时,季子后裔崔意如任秦国大夫,封东莱侯。到了汉朝,崔业袭爵,居于清河。崔业的弟弟崔仲牟,则另居于博陵安平,后分衍出博陵安平房、博陵大房、博陵第二房、博陵第三房等支派。此即为博陵崔氏之始。
东汉以后,博陵崔氏与清河崔氏俱为山东望族,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崔卢李郑王」。
南北朝时,博陵崔氏为第一等的高门大族。至唐朝初年,全国郡姓中位居首列的五姓七家中,崔姓占了两家,即博陵崔氏与清河崔氏。
唐初,按士族门第排姓氏,称“崔、卢、李、郑、王”均为一流士族。唐初官员修订《氏族志》时,依习惯把崔氏列为第一大姓,唐太宗知道后大怒,说:崔氏既无显官,又无人才,凭什么列为第一?难道我李氏贵为天子,还比不上崔氏吗?后来唐『政府』下令改皇室李姓为第一,皇戚族长孙氏列第二,崔姓及其他山东士族列第三。
博陵崔氏自汉至宋,高官显宦不断。其中有名的是唐代的崔玄暐,曾参与“神龙政变”,『逼』迫周皇武则天退位,迎立中宗李显复位,恢复唐国号。崔玄暐后被封为博陵郡王、与张柬之、桓彦范、袁恕己、敬晖一起被时人称为“五王”。
宋代的《广韵》说崔氏“出清河、博陵二望”。
影响
史载,崔氏“自汉迄唐蜚声延誉,甚盛益兴,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太原王氏并为千年旧族……闻人达士先后相望也。”自汉至宋,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博陵及清河崔氏高官显宦不绝。南北朝时,崔氏为相者竟有十人,获得爵位者二十六人;累至盛唐,为相者竟不可思议的多达二十七人,朝野五品以上官员400余人,堪为一时之盛,其他家族无出其右。因此崔姓也被称为“宰相之姓”。当时民间流传有“崔家丑女不愁嫁,皇家公主嫁却愁”的说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北朝及盛唐的历史,有相当一部分是崔氏人写就的,成为一方郡望自情理之中。
崔氏家族的这些故事,都被后人传为佳话。正是这个家家族有着不少秉持忠孝、刚正耿直、为民请命的人物,才使得这个家族能够以人格立足于世,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
名人
崔氏家族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可以说人才辈出,史不绝书。东汉有文学家崔骃、书法家崔瑗、政论家崔寔,均是博陵安平人。南北朝时期的崔氏名人大都出自清河东武城,如北魏吏部尚书、白马公崔宏,司徒崔浩,经学家崔灵恩,史学家崔鸿,书法家崔悦。唐代有诗人崔国辅,崔灏,崔护,政治家崔仁师、崔玄暐、崔琳等,地位显赫一时。其后,北宋有画家崔白,擅画花竹、禽鸟,还有经学家崔子方。元朝有书画家崔彦辉,明代有名臣崔呈秀、画家崔子忠。清代有学者崔述、经学家崔纪。近代有经学家崔适。
墓地
博陵崔氏后代的墓群现多集中安平县东黄城村一带。按照崔氏家族死后多归葬故里的习俗,现崔氏的集聚地附近遗存的古墓很多。安平县东黄城村东南500米处,有东汉崔寔墓,也称崔公墓。崔寔墓往东100米处,有北魏崔敬邑墓。另有清代崔成轩墓。此外,附近还有封土大小不等、不知姓名的几十座历代古墓冢。整个墓群占地面积约有两万五千多平方米。现,安平县东黄城墓群已被河北省『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门阀相关之荥阳郑氏
荥阳郑氏
荥阳郑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北魏隋唐与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五姓七家。
荥阳郑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其王室国灭后仍以郑为姓,以故地荥阳为郡望。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历经变迁入唐之后,郑姓仍为望族,后因科举制的实行,影响逐渐衰落,但仍为天下郑氏中,为显赫的一支
。
荥阳郑氏起自西汉大司农郑当时,郑兴、郑众父子是东汉名儒,郑浑历任魏郡、上党太守是曹魏名臣,郑泰是扬州刺史汉末名臣,郑冲西晋太傅开国元勋,郑袤是密陵候西晋初名臣。郑袤子孙四世都是西晋重臣。郑浑八世孙郑羲是北魏中书令,郑羲子道昭为兖州刺史号北方书圣。郑羲兄弟六人都为北魏重臣。郑俨官至中书令等十多职,名震天下。郑浑十一世孙郑孝穆为北周中书令,郑伟为北周襄城郡公、龙骧大将军、江陵防主。郑孝穆子郑译为北周内史上大夫,助杨坚建立隋朝,被封为沛国公、祁州刺史。郑译子郑元夀历仕隋、唐两朝,官拜鸿胪卿。郑元夀堂兄郑善果,历任隋唐两朝的兵部、户部、工部尚书,卒于江州刺史之职。唐朝,荥阳郑氏有十一人为宰相,其余节度使、将军、司马、参军多的无法细查。
郑国
郑国,别名奠国,国君为姬姓,伯爵。春秋战国时期重要诸侯国。周宣王二十二年封周厉王幼子友于郑,史称郑桓公。周幽王时期,郑桓公身为周王室的司徒,看出西周马上就要灭亡,于是,太史伯的建议下,于桓公三十三年将郑国财产、部族、宗族连同商人、百姓迁移到东虢国和郐之间,号称郑;这是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迁移。桓公三十六年;犬戎杀死周幽王和郑桓公,桓公之子武公即位,继位的郑武公攻灭郐和东虢国,建立了实际**的郑国,定首都为郑。武公位二十七年去世,儿子庄公登基。郑武公和郑庄公都是周平王手下的卿士,很好的控制了自己属下卿大夫的势力,春秋初年,郑国非常活跃。甚至,一段时间之内,强大的齐国也对郑国俯首称臣,跟随郑国东征西讨。庄公时代郑国内部肃清了反动势力,外部灭了许国,败了宋国,还『射』中了周天子桓王的肩膀,是当时强盛的国家,史称“郑庄公小霸”。庄公位四十三年去世。儿子厉公驱逐太子自立为君。厉公位二十八年间,郑国大『乱』,因此从此郑国日益衰落,齐国逐渐取得有利地位,开始控制周边小国。厉公下传两代到了缪公,以后郑为晋、楚两国威『逼』,几乎年年不得安宁。缪公下传两代到襄公时期,楚国曾攻占郑国,襄公忍辱存国。襄公下传四代到简公时,郑国任用子产为相执政,铸造刑鼎,发展经济,救助百姓,因而郑国重富强。简公下传四代到哀公时,晋国韩、赵、魏三家强盛,郑国再次衰弱。哀公之后的幽公时期,韩武子攻占郑国,杀害了幽公。后来幽公之弟溃Ч垂啻斡肴⑸秸@'公之后的康公时,韩国再次强盛。康公二十一年韩哀侯率军再次攻占郑国,郑国灭亡,国土并入韩国。立国432年,历21君。
荥阳堂与郑氏官姓
堂号是指由于人口不断流动,家族一支一系定居某地后,为了保持亲近的血缘关系,便以‘堂号’来区分和维系。现居闽、浙、粤等地郑氏后代,家家户户都有“荥阳堂、荥阳衍派”的匾额,侨居海外的郑氏子孙以“荥阳”为荣。
“郑氏官姓”据悉眼下就有“荥阳世家、屐声世家、明谟世家、义门世家、书带世家”这五个官姓的说法。
经查,都出自历史上有关事例:
“荥阳世家”——自太始祖桓公受封立国,郑武公建都荥阳后,由于当时郑氏家族旺盛,许多郑氏族人都引以为荣,其后代子孙也光耀门庭,故有“天下郑氏出荥阳”之说,郑氏族故称“荥阳世家”。
“屐声世家”——汉朝的郑崇官居尚书之职,却穿着朴素,常着木屐。
每逢早朝圣上闻木屐之声,便知郑公入朝。
圣上对其他官吏说:“我知郑卿之屐声”一时间“郑卿屐声”被称为美谈。
其后代子孙,也就沿用“屐声世家”这个官姓来自报家门。
“明谟世家”——永定始祖“清之功”南宋理宗执朝时,官拜右丞相兼枢密院使等职、晋封申国公,嘉熙四年,赐楮十万缗为筑室、御书“辅德明谟”之阁,是故凡清之公下传后裔门第有“明谟世家”或“明谟第”之称
“义门世家”——宋代的郑济,官升内阁、拜官为相、身居要职。为官处事以孝义为先,其子孙一十三世同居一家,可称孝义之门。
皇上御封为“义门”,故此有了“义门世家”一说。
“书带世家”——还有一位宋代的郑钦任荥阳知府,为官清廉、政绩卓越、加升中书之职,且其家族人丁兴旺,自成一脉,世人也称其为“书带世家”
郡望堂号
郡望
1。荥阳郡:三国时置郡,治所荥阳。
2。洛阳:中国古都之一。汉、魏故城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汉
3。水北岸;隋、唐故城汉城西18里。
4。高密郡:西汉时置郡,治所高密。相当今山东高密一带。
5。雍州:东汉时置郡,治所长安。
6。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治所狄道。
7。南阳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宛县。
堂号
〃博经堂〃:东汉郑玄,博览群经,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
〃安远堂〃: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那时外侮屡屡来犯,郑吉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于是皇帝提他当司马。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又派他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
迁徙分布
郑姓历史上郑姓的分布与迁徙
先秦时,立姓于陕西、河南的郑姓一直活动于中原地区,战国时开始进入四川、山西、山东、河北等地。两汉时期郑姓由山东进入江浙,两晋之际和唐初唐末的三次中原南下福建移民,大批郑姓先民定居于闽东和闽南,郑姓的中心开始东南沿海形成。明末清初,郑成功抗清进入了台湾。
宋朝时期,郑姓大约有7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97%,排第二十位。福建为郑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郑姓总人口的25%。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福建、河南、浙江三省,这三省郑姓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江苏、广东、江西、湖北等。全国郑姓的分布主要集中东南沿海、豫鄂两块郑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郑姓大约有1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21%,为明朝第十五位姓氏。浙江为郑姓第一大省,约占郑姓总人口的25%。全国的分布仍集中于浙江、江西、福建,这三省郑姓大约占郑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广东、广西、江苏、安徽等。宋元明期间,郑姓的人口主要向东南迁移,浙江为中心的郑姓聚集区开始形成。
当代郑姓的分布与图谱
当代郑姓的人口已达1100多万,排第二十一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9%。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浙江、福建三省,大约占郑姓总人口的32%,其次分布于湖北、河南、四川、山东、河北、安徽、江西、台湾,这八省又集中了40%的郑姓人口。广东居住了郑姓总人口的12%,为郑姓第一大省。浙闽地区是郑姓人口的聚集中心。郑姓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郑姓东南沿海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沪浙闽台、广东东部、海南、皖赣大部、江苏南部、湖北东部、河南东南、吉林大部、辽宁北部,郑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1%以上,而中心地区此比例可高达3%,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08%,居住了大约47%的郑姓人群。广东西部、广西东南、江西西端、湖南、贵州北部、四川大部、重庆、湖北西部、鲁豫大部、皖苏北部、河北东北端、辽宁南部、内蒙古东部、黑吉连接地区、疆西北,郑姓当地人群中的分布比例075%一1%,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08%,居住了大约35%的郑姓人群。
------摘自《郑屋塅·荥阳郑氏族谱》荥阳郑氏
荥阳郑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北魏隋唐与博陵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五姓七家。
荥阳郑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其王室国灭后仍以郑为姓,以故地荥阳为郡望。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历经变迁入唐之后,郑姓仍为望族,后因科举制的实行,影响逐渐衰落,但仍为天下郑氏中,为显赫的一支
。
荥阳郑氏起自西汉大司农郑当时,郑兴、郑众父子是东汉名儒,郑浑历任魏郡、上党太守是曹魏名臣,郑泰是扬州刺史汉末名臣,郑冲西晋太傅开国元勋,郑袤是密陵候西晋初名臣。郑袤子孙四世都是西晋重臣。郑浑八世孙郑羲是北魏中书令,郑羲子道昭为兖州刺史号北方书圣。郑羲兄弟六人都为北魏重臣。郑俨官至中书令等十多职,名震天下。郑浑十一世孙郑孝穆为北周中书令,郑伟为北周襄城郡公、龙骧大将军、江陵防主。郑孝穆子郑译为北周内史上大夫,助杨坚建立隋朝,被封为沛国公、祁州刺史。郑译子郑元夀历仕隋、唐两朝,官拜鸿胪卿。郑元夀堂兄郑善果,历任隋唐两朝的兵部、户部、工部尚书,卒于江州刺史之职。唐朝,荥阳郑氏有十一人为宰相,其余节度使、将军、司马、参军多的无法细查。
郑国
郑国,别名奠国,国君为姬姓,伯爵。春秋战国时期重要诸侯国。周宣王二十二年封周厉王幼子友于郑,史称郑桓公。周幽王时期,郑桓公身为周王室的司徒,看出西周马上就要灭亡,于是,太史伯的建议下,于桓公三十三年将郑国财产、部族、宗族连同商人、百姓迁移到东虢国和郐之间,号称郑;这是郑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迁移。桓公三十六年;犬戎杀死周幽王和郑桓公,桓公之子武公即位,继位的郑武公攻灭郐和东虢国,建立了实际**的郑国,定首都为郑。武公位二十七年去世,儿子庄公登基。郑武公和郑庄公都是周平王手下的卿士,很好的控制了自己属下卿大夫的势力,春秋初年,郑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