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华人1892-第1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哈哈!这个话题的范围就大了,一时间还真不好说出个条理来,遇到这种事是百样人说百样话,没有个准则的。”谭嗣同打了个太极推手。不在正面回答了,难得糊涂啊!
有些事情那里有什么一定的规程,让人照搬的呢?
找人闲扯,也得有个由头不是,金雨是什么人物啊!真闲的没事了吗?
如果李楠是武则天式的女皇帝。谭嗣同自认比不上狄仁杰的睿智,现行的jing官大学却可以造就千千万万个神探狄仁杰。大宋提刑官宋慈,能在这个大时代占住一席之地,就是一种成功。
“谭省长!您曾少年游侠,走南闯北,个人更是介于纵横家和儒家之间了,可不是一个死读呆子,有着自己鲜明的思想观念,非是一般的迂腐之人。”金雨用肯定的语气说道。
这也就是说,我作为军方要人,认可你的才能,不和你拽文了,你也不要一副看不得征战杀伐之事,别做那种忧国忧民的样子。勾当大事,如此优势下,还不乘胜追击,多占实利,痛打落水狗才是上上策,哪能做妇人之仁,失去了锐意进取的闯劲儿。
“现在,我没有想要和沙皇拼个你死我活,两败俱伤,一方没有倒下就绝不罢休的事情暂时不会做的。想你谭嗣同这样的人物,既没有反对对外战争,自然是看透了中俄问题的实质。自清以来,清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中**队为收复领土雅克萨,对入侵的俄军所进行的两次围歼战。是中国对俄的第一次自卫反击战。俄方称之为1649—1689俄中边境冲突。事实如此,我没乱说吧!这俄国人就是个无赖痞样,看中了这一地区的物产丰饶,而清王朝则看不上这些苦寒之地,想在中原之地发展,又耐不住俄国人的纠缠撒泼,妥协了,签订了一个《尼布楚条约》,等于是在自己家后院门口,预留一只吃肉的狼狗,随时把裤裆后门暴露在别人嘴边,这不是找着当太监吗?”金雨笑着说道这一切。
“找着当太监?”谭嗣同愣了一下,才醒悟过来:“确实是这么一回事儿,数百年来,俄国人就是这样一直盯着我们的领土,慢慢地把远东和鞑靼海域那一片都收入囊中,听说在哪里开采了巨量的金银财宝,沙皇在哪里发了大财,对我国的领土更加眼馋了。”
哈哈哈!。。。。。找着当太监并不是很难懂的词汇,前排司机和秘书都忍不住笑出声了。
他们却不知道,在平行世界的哪一短时期,俄国老毛子,等于是挖了满清贵族的祖坟,断了满人的龙根,和太监没有什么区别,要不是开拓进取的
i本人打败了沙俄军队。满人连自己的祖坟都找不回来了。
为什么说
i本人开拓进取呢?实在是人家
i本人。那个时期本来就是开拓进取的国家,而我们国家从那个时候,开始了军阀当权的时代,地痞流氓横行的时代,而且是受外国势力控制的,狗一样的低贱。后来好一些,不管是哪一个党派,还是受别人控制,一个指令下来,就得自相残杀。后来翅膀硬了。才敢反抗,自主掌权,才有了后世的繁盛,这就是中国人那个时代生存发展的无奈。
农村人骂人,就一个臭字了得,恶心死你,隔壁的对门的,jj插你家菜盆里,俗不俗?听过没有这样的骂人话?
哎!理想再美好,抱负在远大。没有人去想把工业建设发展起来,吃了大半个世纪的亏,可是那个世界的遗憾啊!
可以说,和谭嗣同这个大儒拽文,金雨还差点,这是雅俗起上,讲事实,看效果,咱不是在做文章,把事情做好就成。
“谭省长!你也看到战报了。沙皇俄国数百年图谋蚕食,只要我们策划得当,周密部署。一年之间,把历代沙皇神不知鬼不觉的图谋给破了。这么说吧,打完这一仗。我是真的想卸任归甲,到大学里再好好学学知识。拜您这样的大儒,学学古人大贤圣人的文章,给自己补补。老祖宗的智慧,我理解学到的太少了,常常感觉到自己的不足啊!”金雨是自家事自己知。
教一些军人大老粗没有什么问题,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领域,自己差了谭省长几条街,数理化在牛叉,没有了传统文化教育,中国还是中国吗?
学习了马列主义,就要听苏联人的,把马列主义当圣旨,当圣经一样信奉,马克思列宁不就成神仙了吗?那岂不是成了第二个、的三个耶稣。耶和华了吗?把一两个人的哲学思想当中心指导思想来执行,就是在走极端,改革开放以后,国家领导人以我们中国人的自有思想做纲领,大受欢迎,是为什么?这就不言自明了:外来和尚的经,我们也念,自己人的经,还是要念,兼收并蓄,才是中国人的传统。尽信洋和尚的,中国人还叫中国人?
“主席!你太谦虚了。现在不是讲术业有专攻嘛,行行出状元。正所谓文科兴邦,武可定天下,什么本事您都学全了,那还要不要别人出来做事了,全让您一人干好了。呵呵呵。。。”说完谭嗣同笑了起来。
大家在京城相交相知,交往不多,但是还算谈得来,好话赖话都敢说出口的人物,不虚应故事,算是真朋友。再则这些年风云诡变,谭嗣同也算是看明白了些,志向虽好,没有实力,改革家都是不会成功的。
“好了,扯淡的话就不说了,哲理源于生活,chun秋鼎盛源于百家齐放,多一门知识,就多一个乐趣,这是最基本的道理吧!”金雨也不再扯闲篇了,好久没有在一起聚聚,不再扯得云山雾罩的了。
“现在不讲帝王学说,只讲zhong
yāng集权,中华帝国是全中华人的帝国,自当力争上游,共同建设我们自己的美好家园。而你我同为汉人,要力保我们汉族的统治地位,恢复汉唐雄风。未免黄巾起义之祸,安史之乱,都得尽心尽力啊!谭兄,更是在不同的位置上任事这么久了,也一定有自己的看法,能不能给我说道说道?”金雨不在以职务称呼谭嗣同了,直接开门见山了。
“呵呵呵!行了,金兄,又在拿大道理说话了,什么事儿,说吧?”谭嗣同笑笑,明话明说,也不矫情。
“说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华男人的抱负。如果说,这是男人渴望有成就感的定义,那么都要有为了最起码的生存而努力的觉悟。你不存在了,什么抱负谋略都是空谈而已。人首先要为生存空间而努力,这是我的个人观点。修身,就需要靠你们这种大文豪,执掌教育的人才来引导我们生存空间中的各个民族来承认和认同。这一环节很重要。你来到大西北比我时间长多了。可以给我概括一下吗?”金雨问道。
“你手里就没有教育部的评估报告?那上面有周详的陈述啊!我现在也在也是在学习阶段,拜我为师,不必了,相互探讨探讨就行了。”谭嗣同反问,也说出了自己的烦恼道:“现在的人,就讲名也要利也要。我的观念也在转变,君子不言利那一套吃不开了,君子不言利,去考取功名干什么?当官了,权也有了。利也有了,名也有了,财富,豪宅、名车、女人、珠宝、首饰……等等等等。这些都是功成名就的体现。如今这个世界上,除了挣扎在生死边缘的人,其他所有人都一样,只要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问题,所有的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存在感。只是不同的人满足存在感的方式不一样罢了。我现在很困惑的,真的!有些道理以前没有人和我们儒家真正的辩论,即使辩论了,也被打压消逝了,当不得真了。再看看大学中的答辩比赛。我都觉得我老朽了。”
“真理越辨越明嘛!肯讲道理就行,古人圣贤的道理,被一些人歪曲理解了,自然就说不通了,对的说成假的,‘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现象,比比皆是。我倒是希望谭兄别迷失了,真正的把古人的著作重新编撰一番,成功了。也是一种非凡成就。。。呵呵呵!”金雨笑道:“想不到离京才多久啊!你又有新的认识了,现在的人啊!不好糊弄喽!”
“什么糊弄啊!只是感叹一下而已,真以为我什么也没有做啊!”谭嗣同笑道:“金兄!我来到这里可是快有四年头了,随着大西北地区的建设一步步加快,内地来到这里的富商、家人和学生。越来越多,风气越来开明。单单是我们全疆就大为改变了。
在外人的印象之中,大西北和外省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两点,一是重视实业,这自不用多言,实业是大西北发展的根基。没有实业支撑,大西北依旧是荒凉的西域,番外蛮夷之地,其农牧业是无法供给
i益增加的人口增速及其消耗的。而另一个让国人侧目的则是大西北极为重视教育,即便是在这个战争时期,西北诸省中,我们xin
jiāng省的教育经费支出仍然占到全省zhèng
fu支出的19。8%,这占到zhèng
fu支出的近五分之一。
其余的皆是商户捐献的资金,另外一个数字或许能够说明这一切了,就是xin
jiāng一省的教育经费支出,超过了许多其他省份地方zhèng
fu的教育支出,再加上数额庞大的非官方教育基金和个人捐赠,xin
jiāng省的教育经费实际上可能超过了全国各地在教育事业上的投资。
我看到捐款名单上,您的两位夫人可是大手笔啊!您会挣钱,她们会花钱!哈哈!。。。。。。”
“男人挣钱女人花嘛!要不然男人在女xing面前还有多少优势存在呢!是吧?中华帝国要想长治久安的治理这里,我们汉人的传统文化传承不能丢失,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他们若果不能接受我们的文化,那么这些民族的用心,就实在是可诛了。谭兄,继续讲讲xin
jiāng的教育投入情况吧!”金雨认真地说道。
“有这么多商家支持帝国的教育事业,我们已经有了充足的教育经费作为保障,使得西北可以在今后的时间里,在全省各地各民族推行强制xing的九年制义务教育。
现在的xin
jiāng一省五百多万人口之中,中等实业学校和中小学在校生人数超过一百万人,拥有接受过短训的老师近十万多人,这个数字甚至于接近发达省份,而中学生则远远超过发达省份中学生总数,接受汉文化教育的少数民族
i益增加。
李楠皇帝曾经说过,最值得自己骄傲的就是西北的教育事业,用了5年的左右时间,就建立了这个时代的中国普及到每一名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体系,大西北的这种带有强制sè彩的义务教育体系,有别于这个时代教育学制。它是直接把美国的“六三三”学制抄了过来,小学六年再加上三年的初等中学、三年的高中或师范学校或中等实业学校。初中的单独设立有利于大西北的教育普及,也使得大西北可以在全省推行九年制的义务教育。
商业活动的繁荣,让国人更愿意投入更大的热情和资金,提高国人的整体素质教育。
当然在构建我省的义务教育体系的同时;帝国并没有忘记构建整个大西北地高等教育;从最初的为了培养用于和外国技术专家沟通的翻译人员的翻译学院,到培养国内技术人员的技术专科学校。就算是我们这里运输成本高,但是有着足量资金的支撑,我省也在在短期内建立了起来。
而其中最为重要就是目前仍然处于初创期地乌鲁木齐理工大学。
乌鲁木齐理工大学,于中华帝国三年扩建,为了把这所大学办成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第一流的高等学府,当时除了zhèng
fu投资和xin
jiāng矿业公司,以及各企业投资的数千万元之外,还有xin
jiāng的企业家们捐赠了多达两千余万用于征地建校、构置教学器材期间为了满足学校的教研需求而又多次追加投资。
金兄!我们汉人历来重视教育,自古就有富人商贾捐款助学的传统,再穷的人家都会愿意自己家孩子,能够读书上学,出人头地,不愁生源。
教育设施的完善,来到xin
jiāng工作的人员,也就更愿意带着家人来xin
jiāng定居工作生活。今后的xin
jiāng地区,我们汉人始终会占据主流,cāo持牛耳,掌握主动权。”
“哈哈!如此才好,军权、经济、文化教育皆在我族之手,稳定发展下去,超越汉唐盛世,方显我辈风流!谭兄!多费心了。”金雨有点小兴奋的说道,递上一颗香烟过去。。。)
………………………………
第366章 战争背后(十四)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人家西方人苏格拉底说得太对了,学风!决定了一所高等院校的发展前途。
教育不是教条式的给学生们硬灌输知识,死记硬背,而是要技巧性的点燃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只有这样,才会有学习的兴趣,才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我们中国的教育,就是偏重于给学生们硬灌输知识,让人死记硬背,而技巧性的点燃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并结合社会实践和实际应用。在平行世界里更是在90年代后才开始重新重视起来的,中国才解放那阵子,中学里还可以勤工俭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到了现代,只是死命死收钱,如今的小孩子读书,太不容易了啊!
人家美国人创建的耶鲁大学,为何成为世界性的一流大学,其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强调自由地思想和自由的学术风气。这种“自由教育”的原则,使得耶鲁大学能够包容各种思想流派,保持勃勃生机。
在混乱的民国时代,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就提出“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
对于初建的乌鲁木齐理工大学而言,学风的建设和校长的选择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正因为如此国家政务中心在的选择校长上非常谨慎,曾经一度李楠还想过直接聘请外国教育学者。出任乌鲁木齐理工大学第一任校长。但是最终出于民族自尊政务中心否决了这个念头,最后选来选去选中了维新变法的领袖人物――谭嗣同,这个维新志士出任新疆主司教育的文卫省长。
乌鲁木齐理工大学,自然而然的就是要注重数理化等工科教育的质量,文科偏弱得多。这又是因为大力发展工矿企业,从而建省强省的发展战略,更容易让中央政府控制地方行省的方略,也就更加容易让受教育的小孩子和青少年们,更加科学系统的认识世界的本质。进而动摇这一行省狂信徒一样的宗教信仰趋势,有宗教信仰不可怕。和汉民族的百姓只要是神灵,都回去上香祭拜一下不同,西域的各个民族,信仰单一、偏执、狂热。排斥其他一切不纯净的新教徒,很难搞的民族,在现代可是属于调皮捣蛋的哪一类族群,最不易教育。
在新疆创办大学,取名乌鲁木齐理工大学真不是无的放矢的,最传统的汉文化教育,配合着科学文化的教育科目,给予大人小孩们新的知识,开启真正认知世界的钥匙,才是真正的文明传承方式。古时候中华民族。能人异士,才华出众者,层出不群,到后来愚昧无知,被西方人冠以神秘的文明古国,不能不说这是中国人的耻辱。
试想一下,在西方人的理解里,中国人聪明而富于智慧,勤劳而勇敢,到了十九世纪。中国人唯唯诺诺,麻木而愚蠢。人类的进化,会使得人越来越会思考,越来越聪明,而中国人灿烂耀眼的诗词文化趋于平凡。思想也越来越趋于僵化,被西方人称为‘黄皮猴子’。实际上就是愚民教育的罪过。
作为现代人的金雨就是个高中生,一个有武术傍身的高中生而已。在现代高中生能干嘛啊?进工厂打工,给人财务公司当马仔收收帐,或者找人找门路当兵入伍,都得是各行各业的精英式人物,不然还是什么都不是。
金雨虽然真正的学历不高,但是在资讯发达的时代,什么不知道一二啊!要想不让西域重新被收回中央集权制下,长治久安,就必须在这里的大力发展工业,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大的财力,来修建新疆铁路,联通上中原的陇海铁路线,从而沟通南北,让军队和物资调动变得简单而从容。要不然十万大军的粮食物资,还没有运到地头,就被运输的人给吃光了。
这是其一,第二步就是移民和建设兵团扎根地方,这都要靠当地政府部门,好的商业制度和工矿开发战略,让我们来这里生活的汉族人,看到黄沙漫天,荒山戈壁的地区,其实地下就是一个聚宝盆,愿意来这里发财冒险,自动自发的迁移过来,形成汉人自己的生活和控制的领域,才算是第二步奠基完成。
其三才是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没有汉人自己前来学习推动汉文化文明传播推广,做再多的事情,都是徒劳无功。等到科学技术和工业制造水平,达到一个瓶颈境地,世界各国的科技水平拉近,军事装备水平相等时,民族问题可是欧美国家最爱给我们中国人添堵的问题。而新疆和西藏两地的民族问题,到了21世界都还是国家的动荡分裂之源,被人家拿来做文章,不是没有缘由的。就算是现在中华帝国在强势,也不可能征服全球,统一全世界,民族问题也必须未雨绸缪,就算是让人诟病,借机资助破坏,只有教育举措得当,也不会出现大的祸端。
可以说文化教育事业任重而道远,关系着国家的长远大计。
“大西北现在是日新月异,与时俱进。有人说过,对本国文化地了解愈深,对西方文化地了解愈易地教育思想,金兄,你认为怎么样?”谭嗣同说了一大溜,反问金雨道。
谭嗣同现在也非常注意,十分重视中西结合,文理贯通。要求入外文系者须有国文功底;入国文系者需有外文成绩。把《科学概论》作为所有文学院一年级学生地必修课,理科各系则把国文作为一年级学生地必修课。
这种种举措和改变,金雨也是很清楚,时事在逼迫着人们改变啊!
“呵呵!我呀!平生做事全凭“三子”的态度:以孔子做人。以老子处世。以鬼子办事。我喜欢孔子的那句,三人行必有我师,何谓三人者,那就是人者见人智者见智的事情;我信仰道教,以老子的哲学思想处世;所谓鬼子者洋鬼子也,指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做事。上对得起天地,下无愧于民众和自己即可。现在的教学发展思路,争议很大,你作为儒家的代表人物,又有什么看法呢?”金雨笑笑。淡淡而语。
作为这所大学地创建者之一,谭嗣同根据国家和社会贤达所提供的经费和后勤上的保证,至于其它的则全部交给了学校里的教授们,根据自己的专业需要。构建自己的理想教学园地。
不过最近在报纸上关于大学的争论,好像越来越多了,这也是金雨、王栋李楠三人愿意看到的现象,也是金雨来这里和谭嗣同攀谈的原因。
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儒家!在工业技术蓬勃发展的时期,逐渐在丢城失地,逐步沦陷,其统治地位已是岌岌可危了,传统的儒家门生们着急了。
谭嗣同坦承:“帝国的教育事业,正是处于一个十字路口。莘莘学子都面临着选择,前前后后,左左右右,都可以选择,选什么专业,做什么事情和工作都可以,大家的选择实在是太多了。学而优则仕,是千百年来人们唯一的选择。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如今看来,很可笑!很具颠覆性啊!”
轿车的疾驰着。金雨认真的听着,不时点点头,自己怎么想不重要,这个时代的文人怎么想才是关键所在。
“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啊!很可笑啊!就算你再怎么卖命卖身。人家皇帝也不定怎么想你,用你时是忠臣。用不到你时就是谗臣,生与死,荣与辱,皆在帝王一念之间。官场仕路,就是个独木桥,千千万万的文人墨客都想往上挤,纵死无悔。可是又有几人才能挤上去!万中选一啊!”谭嗣同亦是感慨万千,微笑感叹。
“谭兄!如今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嘛!我们还能留下来什么呢?我信奉无为而无不为,这种为人处世的至高境界。汉代的无为而治和岐黄之术,是一种什么境界,我研究不深。但是我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真的是无为而有为吗?一点都不是。无为而无不为,并不是无所事事,消极处世,而是在洞查万物作用规则的基础上,让万物和谐相处自由发展,并且在必要时,随机改变或创造规律,让万物适从。人完全能够控制这个世界,前提是洞查世界的真谛。变革维新!就是要让国家和个人的利益最大化。教育事业也是如此,您认为呢?”金雨抛砖引玉道。
“金兄!现在理工学院太重视研究了,它的负面结果就是普通教育受到忽视。大学过分重视研究,在大学中已经喧宾夺主。教授们一心做研究,把教学看作是一个负担,不投入热情。学生们则重视研究而忽视其它。更重要的是学校规模的扩大,使师生地关系更加疏远,学生得不到必要的人生指导,只是学了一些具体的技艺。有知无德、重利,将来难以承担领导社会之重任。要知道大学地目的不仅是传授专业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教育一个完整的人’。德国式的研究性教育腐蚀的是大学传统的人文价值啊!”谭嗣同担忧的说道。
“德国人严谨而务实,我们国人爱欺下瞒上,爱夸张,这我不否认,不夸大自己的功绩,谁能升官发财啊!是吧?但是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吧。”谭嗣同说出了自己担忧的重点。
“严谨务实也好,务虚也罢。虚虚实实,相互制衡,相互促进,才是正途嘛!你说目前存的问题,是过于重视技术研究而忽视了其它方面地教育,以至于现在的乌鲁木齐理工大学的理、工两院,已经变成了西北各家企业的技术研究室,而不是教书育人的大学喽!是吧。”金雨笑道:“我听有人说过,想左右天下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正应了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认知和选择的火焰!只有在自己学习认知到这个世界的本质。理智考虑之后。做出的选择,大多数人才会无怨无悔自己的选择。是吧!如果硬是要逼这些人接受你强加给别人的选择,会是真心的吗?虚应故事,有意义吗?我汉族之人尚无所谓。但是,安禄山之爪之心,岂能不防。”金雨不无所指的说道。
胡人蛮夷,汉族人不防备是不可能的,五胡乱华,匈奴入侵,金人和蒙古人入关的屠戮。岂能不在心中横着一根刺啊!这可不是符合不符合民族融合不融合的历史大趋势了。这是汉族人本能的一种念头,一种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的本能。
中华帝国大学中几十所技术专科学院,而这些学校的教授也大多数为德国人和奥地利人。正因为如此。整个大西北的大学现在带着浓重的德国研究性学校地味道。尤其是当西北各省的各个研究所,又和大西北的理、工科学院挂钩的前提下,现在的理工大学就像是一个由一群教授和专家带着数百或上千个研究组一样,而不是一所传播传统文化的大学了,这已经彻底的颠覆了传统文人的固有思维了。
只是大势所趋,谁也无法阻止这种历史潮流,不重理工大有亡国灭种的可能,逼着人们放开思想,接受新事物。而接受新观念的穷人、工人、技师和军人通过抗争和战斗,都得到了自己的地位和权利。因循守旧的人已经不吃香了。
作为主管文教卫工作的省长,谭嗣同尽管想改变想变革,但有时也感觉到一种积重难返不受控制的味道,这时的人谁看得到未来啊!更何况全中华帝国的教授联席会议之中的教授们,有一大半都是德裔或者留德学者,他们以自身的实际经验相信,德国地教育方式才是最好地,而谭嗣同则是通过不断调整改变这一切,而这则引起了大学里的关于教育方式地讨论。甚至从校刊发展到外界的报纸上,谭嗣同或多或少的知道。金雨今天来这里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嗯?研究性大学不好吗?德国!不正是靠着研究性的大学带来的技术进步,从而成为世界一流强国吗?在实践中学习不是很好吗?现在整个帝国的工厂内有很多产品,都是学校实验室里的产物。一条龙循环存在学、研、产体系,不是更趋合理嘛!”金雨笑着说道,仿佛在给人打气鼓劲儿。
“德国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了些。培养的是专科人才,却不是完整的人。德国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或许会成为优秀的专业人才。但是他们却不能成为优秀的公民和领军人物,也不具备在关键时刻能够挺身而出,为国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挽狂澜于既倒的精英素质,这一现实和其教育不无关系。而美国式的大学教育,正是在吸取了英式的精英绅士教育和德国的研究性教育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一个作为来源于德国和英国的两股不同的传统,共同塑造着19世纪末以来美国大学的发展模式。两者有互补性也有冲突。在这种互补和冲突中维持着国家整体大学教育的平衡发展。而这就应该是未来的中华民族大学的发展方向。谭兄!不必慌张,不必失措,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兼收并蓄,包容一切,海纳百川的大民族,难道连一个美国人都不如吧。要知道他们的祖辈,可是一些死囚和逃避黑死病的难民啊!可是你现在再去看看,他们把自己的家园建设成什么样子了,你敢相信吗?工矿企业多如牛毛,高楼大厦节次鳞比,大型农庄牧场生产日趋完备,算是一个地大物博、物资富足的国度。社会矛盾暂时还没有我们国家复杂尖锐,还需要不断的治理,建立起更加完备的新秩序。”金雨见识还是比这个时代的人多得多,闲话现状,展望未来,给人一个美好的未来和无限遐想空间。
“是啊!兼收并蓄,取长补短嘛!洋鬼子确实有其专长之处。出去见过世面的人,见识就是不一样。什么时候,我也出去走走看看,也长长见识去。。。哈哈哈!。。。”谭嗣同认真的听完,笑着说道。
哈哈哈!。。。。。。众人笑了起来。
中华帝国建立研究型大学,可以说是李楠的本意,一力推广数理化的科学教学研究,当初建立那些技术专科学校的时候,那引进德裔奥籍的教授、专家们把学校办成德国式的研究性学校,可是李楠、王栋和金雨非常乐意见到的,中国就是缺少这种学研产一体化的雏形教学模式。
而且这一切,的确给中华帝国带来的不少好处,大量后世的技术成果,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