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元辅-第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几十年或者上百年之后干脆跟大明融入一体、不分彼此?
中国为什么能发明“自古以来”这一神器?因为自古以来跟中国打生打死的很多国家和民族,最终全变成中国的一部分了!
他们不光是国土变成了中国的一部分,连带他们整个民族都被“中华民族”给同化掉了!
所以,可以打,但没必要执着于打。
高务实秉持着这个观点,对把汉那吉谆谆善诱:“萨满祭师们所为,全凭个人好恶,哪及得上大喇嘛们的智慧?况且,这些祭师动辄要求杀伤大量牲畜来祭祀、祷告、做法,每年因此要平白无故杀掉多少牛羊?台吉你算一算,若是没有这些萨满,你们的灾情虽然仍是严峻,但还会饿死那么多人吗?”高务实说到这里,长叹一声,用一种悲悯天人的声音道:“这饿死的人,可都是大汗的子民,甚至是台吉你的子民呀!”
把汉那吉有些失神,喃喃道:“是啊,牧民都饿死了,谁帮我养牛羊呢?”
………………………………
第124章 奉旨观政(十六)
尊贵的右翼蒙古大成台吉殿下看起来觉悟比较有限,其关注的范围没有扩大到全蒙古,更没有把思想层次提高到关注全蒙古人民的福祉上去,而是仅限于担忧自己所领的部落,或者更确切的说……他只关心自己的财产。
当然,通情达理的高侍读对此深表理解,不仅理解,还十分满意,详细的为他阐述了萨满教的邪恶和喇嘛教的仁慈。只是鉴于高侍读无论前世今生,对这两教的了解都粗浅不堪,甚至可能连皮毛都没摸着,所以说来说去也只是围绕一个中心:信萨满必然破产,信佛祖方能发家!
大成台吉对萨满教当然知之甚详,对喇嘛教也有些了解,根据他的对比思考,他觉得信佛祖是不是能发家不好说,但信萨满似乎真的可能破产。
尤其是既然明人京师里的大喇嘛们都推算出今后几年土默川还要灾害不断,在这种情况下还信萨满,动不动就大肆宰牛杀羊祈求长生天,只怕等长生天有回应的时候,自家牛羊早就全没了。
虽说自己现在已经投了大明,但他下意识里还是把自己当做一位蒙古台吉,不禁问道:“真的是因为杀孽太甚,所以土默川才会灾害频发么?”
高务实面色镇定,微笑着反问道:“台吉难道没有发现,随着大汗出兵越来越频繁,土默川的灾害也越来越频繁了么?”
把汉那吉果然变了脸色,喃喃道:“是啊……好像的确如此。”
高务实露出“那是当然”的表情,微笑着不再说话。
不过,他心里的想法却是:废话,正是因为灾害频繁,你那大汗爷爷才不得不频繁出兵劫掠。这点逆向思维都不懂,可见你这种人就适合站在风口起飞,为汉蒙两族人民的友好互助甚至民族团结做出应有的贡献……
其实高务实根本不知道京师的大喇嘛们有没有说过土默川将来数年还会继续遭灾,反正把汉那吉也没本事去求证,那还不是任他怎么胡说八道都没关系?
不过他也的确不是随口胡说,还是有一定的判断理由的。按照他的思路推断,历史上俺答封贡结束之后,明蒙关系明显缓和,边疆数十年无战事,双边贸易很快兴旺起来,明蒙双方都在贸易交往中获得了大量利益,是非常明显的优势互补。
可是就在这种情况下,俺答出兵青海仍然拖到万历六年才得以成行,可见土默川内部一定有事拖住了俺答,可是历史上也没有记载说他们内部矛盾大到俺答都压不下去,那么几乎就只有一种可能:土默川接下去几年仍然灾害连年,以至于俺答不得不留在丰州川坐镇。
所以,高务实不怕这个牛皮会吹破。
成功的给把汉那吉灌输了“和气生财”的先进思想之后,高务实就招了招手,把代王留在这别院中的侍茶侍女招来,开始给历来向往大明文化的把汉那吉展示中华茶道。
那精致的茶具、繁复的步骤、优美的动作、详尽的解说,随着一杯杯散发出沁人心脾茶香的茶水呈现眼前,把汉那吉看得心情激动,身体似乎都有些发颤,只觉得自己的品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甚至连灵魂都升华了不少。
可惜这些都是代王府的侍茶侍女所包办,高侍读虽然在自己一些属下心目中几乎无所不能,但毕竟不是真的无所不能,至少茶道这一块,他就差不多是个门外汉,仅有的一点茶道知识还是这辈子学来的——他的便宜母亲张氏出身豪富之家,而作为这个时代的女子,又不必读太多的书,对于茶道这一类陶冶情操的事情自然就比较精通了——不要以为古人的大家闺秀一门不出二门不迈就是天天坐在家里发呆,那是误会。
她们照样有她们的活动,琴棋书画、茶道园艺、刺绣织锦等等等等,不仅高雅清贵,而且本就都是些费时的活,打发时间那是太容易了,更何况古人也是好“打牌”的,譬如李清照就是个中翘楚。
品茶只是高侍读糖衣炮弹的一个缩影,大公无私的高侍读甚至破天荒的自掏腰包让曹淦等人在接下去的一段时间里给把汉那吉安排了丰富的娱乐活动,目的不用多说。不过鉴于自己年纪摆在这里,“斗鸡走狗轻薄儿”又不是他敢追求的生活,所以究竟有哪些活动,高侍读没有细问,反正曹淦他们这些老江湖自然会处理妥当。
顶着钦差副使和大成台吉忠实好友双重身份的高侍读除了向把汉那吉充分展现“大明人的美好生活”之外,还向把汉那吉悄悄透露朝廷对他必有厚赏,以安其心。当然,还要夹带一些高侍读自己的私货……
直到傍晚时分,宾主尽欢之后,高侍读才离开了代王别院,正要赶回钦差行辕,却见黄孟宇黄镇守带着人匆匆赶来,脸色有些难看,老远就把高务实叫住。
走近之后,高务实便问:“黄镇守何事这般急切?”
黄孟宇挥手把自己身边的随从斥退到一边,目视高务实身边的曹淦,有些犹豫。
高务实当然明白他的意思,不过还是笑了笑,道:“无妨,黄镇守有事但请直言。”
曹淦听了,腰杆子立刻挺得笔直,瞧那模样就仿佛受阅官兵一般。
黄镇守不敢质疑这位被京师某些人暗地里称作“小阁老”的太子伴读,只好左右看了一眼,压低声音道:“刚才收到的消息,北虏已经出兵,丰州川十余万铁骑倾巢而出,兵分三路而来,俺答亲率主力约五六万人马直扑大同北部重要关口德胜堡!”
高务实眼皮一跳,问道:“德胜堡那边是何人镇守?现有兵力几何?王鉴川、方金湖二公可有什么决断?马兰溪公又有什么应对?”
黄镇守虽然长相平平,但看来的确不是个只会溜须拍马的废物镇守,听了高务实的话,立刻回答道:“好教高侍读知晓,德胜堡乃是我大同北部门户之一,如今德胜堡的守将乃是分守大同北东路参将马巍。此人乃是马总戎义子,本是归化蒙古人,随马总戎征战多年,三年前积功至参将,由马总戎保荐出任现职。”
“德胜堡本堡兵力约莫两千余众,不到三千,但都是马总戎带了多年的老部下,据城死守的话,只要俺答不发疯,应该问题不大。”
高务实长于战略,对于这种“古代守城战”的了解基本来源于三国演义之类严重与现实脱节的书籍,因此不敢保证自己的判断,闻言下意识问道:“什么叫只要俺答不发疯?黄镇守可否说得明白些?”
黄孟宇解释道:“呃,奴婢的意思是说,俺答大军兵力充足,如果非要拿人命硬填的话,德胜堡恐怕还是有些麻烦的,只是俺答历来不肯与我打这等攻坚战,所以……”
………………………………
第125章 可战方和(一)
“朔风渐冷,流云飞万里之天;草色初黄,骏马驰百战之地。登高长望,目莽荒如江南;凭楼远眺,逐蛮夷于漠北。虏骑虽至,士民不惊;天兵既往,贼寇何宁?封狼居胥,昔霍骠骑之旧勋;莲堡追凶,今马总戎之新功。所赖圣君垂拱,众正盈朝……”'无风注:“莲堡追凶”是指嘉靖四十五年马芳在万全右卫之战中所立下的大功,该处名为马莲堡。'
“高侍读,我的高侍读啊,您可真是好雅兴!”黄孟宇带着一堆盔明甲亮的将校匆匆跑来,见高务实站在德胜堡的城楼上,远远望着堡外边墙以北那绵延十余里的土默川大军营寨,居然还逸兴遄飞在作赋,真是又急又气。
他见高务实闻言已经收声回望,赶紧满脸焦虑地上前,对这位不知死活的钦差副使说道:“高侍读,俺答虏酋十万铁骑压境,这德胜堡虽然去年加固了一回,勉强还算坚固,可毕竟堡里只有两千多兵,您说您这等身份,何必来这种鬼地方?您要实在不放心,叫俺老黄来守着也就是了,左右俺老黄是大同镇守,就算死在这儿,也算是死得其所……”
“黄镇守忠义,本钦差定会转告陛下、殿下。”高务实露出微笑:“不过,为了配合鉴川公之战略和马总戎之决策,这德胜堡总得要有一个拿得出手的牌面人物,才能吸引俺答贼酋不至于弃围而走。黄镇守虽然职重位尊,毕竟不如我有个钦差头衔,这德胜堡诱敌之事,还是我亲来更加稳妥一些。”
“道理俺老黄都懂,只是兵凶战危,您要是有个三长两短,俺老黄……”黄孟宇的一张脸已经完全变成苦瓜模样,后面的话也不必说了,言下之意无非是你高侍读要是出了什么岔子,人家王崇古、方逢时是文官,脑袋多半不会有事;马芳虽然是武臣,但多少年的功劳摆在那里,眼下北军之中似乎也找不出能替代他的人,估计也不大可能会丢了老命。
可是我老黄不同啊!我老黄说到底,不过是皇帝家奴,而您呢,不光是高阁老的侄儿、太子殿下的伴读,现在甚至还顶着钦差头衔,您要是在这儿出了事,我老黄这颗脑袋那才真是铁定保不住了啊!
当着黄孟宇背后一溜的将校军官,高务实自然不好说自家在山西境内的八百骑丁全部集中到了这德胜堡中,个人安危是不会有问题的。
这话还真是高务实的心里话,要知道虽然德胜堡当面的俺答主力起码也有五六万,但德胜堡是在长城边关,又不会被俺答包围,如果真是事有不谐,这一人双马的八百骑丁,再怎么也能把自己救出去逃命。
高侍读可能是穿越客里头比较丢人现眼的那一种,他对于自己的正经战争指挥艺术毫无信心,眼下这档子事又是原先历史中没有的,所以他自从毛遂自荐接下诱敌任务之后,做的准备十成里头倒有九成是万一情况不对如何跑路,丝毫没有穿越客力挽狂澜、大杀四方的雄心壮志。
不过高侍读给自己找的借口还是比较充足的:我一个行政人员,干点萧何的买卖无可厚非,你不能指望我把韩信的活也抢过来干了啊!我要是有那个本事,穿越来隆万之交岂不是走错片场?我得去崇祯朝剿流寇、灭后金才对啊!
虽然高侍读当年玩过许多策略游戏,“指挥作战”似乎也还行,但他深知游戏毕竟是游戏,游戏就算败了,无非就是“大侠请从新来过”,可正儿八经带兵打仗就不同了,一个弄不好,那可是真要人头落地的!
鬼知道自己到底是霍去病还是赵括?
就算要找机会自己给自己来个“摸底考试”,那也不能是三千对六万这种场合吧?如此画面之下,还是戚继光、马芳这类人物比较适合出场,他高侍读就不凑这个热闹了,老老实实预防万一才是正理。
话又说回来,要不是逃跑计划被高侍读再三研究,觉得实在已经万无一失了,他又怎敢跑来城楼上卖弄风骚,搞什么登高作赋?
当然,他的逃命计划虽然准备的十足充分,但毕竟不是为了逃命而来,所以正事还是要办的。只是高侍读这个钦差副使原本只是来观政,并没有插手军务的权力,所以此刻他也不好指派守军做这做那,只是微笑着岔开话题:“黄镇守、马参将,德胜堡的防务眼下可备万全否?”
黄镇守虽然本职工作干得不错,但毕竟监军才是他的本职,领兵作战却并不是,所以听高务实这一问,他也只是转头目视高务实口中的这位马参将。
马参将就是分守大同北东路参将马巍,一个典型的蒙古族大明边将,脸盘子圆圆的,膀大腰圆还有点罗圈腿。
不过这里要解释一下,中国古代的将领,从记载上看很多似乎都有“腰圆”这个特征,甚至民间给他们立的塑像也没有哪一个是所谓“猿臂蜂腰”的型男,而后世人看见“腰圆”就以为是胖,其实不然。
这里的腰圆只是单纯的形状描述,并不是身材特征描述,也就是说这个人的腰身光看起来就显得很有力。按照后世截拳道宗师龙哥的意思,练武这种事,腰力一定要足,一个人架势练得再好,其他部位练得再强,如果腰力不足,就全是摆设,必须“腰马合一”才是正途。
按照高务实所见,无论是戚继光、马芳还是这位马芳的义子马巍马参将,都有这个特征——腰身浑圆而不累赘,犹如殿中梁柱一般。
梁柱,哦不,马参将见高钦差和黄镇守同时目视自己,不慌不忙地上前一步,朝他二人拱手道:“回钦差、镇守,德胜堡虽然兵力不多,但几乎都是经年老兵,出城杀贼固然不可,据城坚守却足称稳妥。更何况,王鉴川公在得知把汉那吉请降之后第一时间就送来了大量守城物资,又调拨了一批粮草和犒赏银子,眼下总戎也只要求我等固守,末将以为当可无虞。”
………………………………
第125章 可战方和(二)
大明历来有两套监军体系,一套是中官监军,也就是太监监军,另一套则是文官监军,多半是由监察御史担任。
不过监军的下派并不是如后世红朝军队的政委、指导员制度一样,一直下派到最基层,而是通常只在较高层面派置监军,略低一些的层面,则是可能派,也可能不派。
尤其是文官监军,由于通常由监察御史担任,而监察御史在地方一般而言即是巡按,是一个级别虽低但实权很重,甚至连总督、巡抚都不得不给几分面子的重要职务,所以文官监军很难下派到总兵以下。
具体到德胜堡这里,按照其级别,文官监军显然不会来,负责监督此地的文官乃是其上级兵备道——正式官名叫做“分守冀北管大同东西二路副使”。
但德胜堡好歹也是有分守参将常驻的,中官监军按理说可以派到这一级,更何况按照德胜堡位置十分重要的实际情况而言,与其相似的地方多半都安排了监军,这里似乎也应该派驻。
可是,实际上德胜堡平日里是没有安排监军的,不仅没有文官监军,甚至连监军太监都没有派。
这其中的道理说来好笑,德胜堡没有派置监军的原因,竟然是因为马巍乃是蒙古族人,无须监军。
大明与蒙古打了两百年了,蒙古人到大明为将居然不需要监军?
但德胜堡这里,还真是如此。因为跑到大明来从军的蒙古人几乎全是部落战争失败的南逃之人,这些人一来本就已经无家可归,只能把大明当做最后的避风港,二来蒙古人和汉人其实都一样,对于当了“汉奸”的同胞格外痛恨,断然没有准许他们曲线救国的道理——康麻子把吴三桂逼反的时候吴老汉奸不也打出过民族大旗么,有用吗?你都当过汉奸了,信誉值完全是负数好吗?这种人说的话,人家连一个标点都不带相信的。
所以大明对这些蒙古族的将领反而特别放心,根本不担心他们有造反、投敌之类举动,而太监监军又主要管这一块,那很显然,既然马参将守德胜堡,德胜堡就不用派太监监军了。
不过,没有监军的德胜堡眼下实际上有了监军,而且一来就两个:高务实和黄孟宇。
高务实是因为赞成王崇古的计划,主动请缨来德胜堡诱敌的,而黄孟宇本来不必来,他纯粹是为了向京师表忠心,非要屁颠屁颠跟着高钦差前来德胜堡吃沙。
这一来就苦了马巍这位马兰溪的义子,本来好端端的在德胜堡干得有滋有味,听到俺答在丰州川集结大军的时候,他还盘算着这次固守成功又能累积不少军功,有生之年没准也能混个总戎干干,结果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莫名其妙的就来了两个根本得罪不起的监军大老爷,真是叫人头大如斗。
黄镇守来也就罢了,毕竟人家是大同镇守太监,他要是觉得德胜堡边防不稳,非要前来坐镇,谁也说不得他。可是你高钦差放着好好的太子伴读不当,跑来大同吹风沙也就罢了,还跑到德胜堡这种小地方来干啥啊?
马参将心里腹诽王崇古:鉴川公也是心大,这位小爷什么出身,您老是不知道还是咋的?小阁老啊!别说失陷敌手了,那情况我马某人连想都不敢想,就算他只是被俺答的大军给吓着了,就我马某人这细胳膊细腿的,怕是也吃罪不起啊!
而且马巍还特别担心一点,就是这位小爷的靠山实在太硬了,万一他自己不知好歹,非要胡乱插手德胜堡军务……瞧黄镇守这副舔狗模样,指望他会去制止那纯属痴人说梦,到时候自己一个打了十几年仗的将军,难道要听一个不到十岁的小屁孩子瞎指挥?想想都要气死了。
幸好这位小阁老似乎对军务兴趣不大,到了德胜堡之后,一门心思只是关注守城物资是否调配妥当、士兵心态是否调整到位、百姓安置是否处置得宜之类的事情,而没有如想象中一般脑子抽风非要出关作战,甚至对军队的布防和调度都只是随口问了问,没有强令自己做出莫名其妙的更改。
但这一次高务实却问得详细了些,包括兵力部署、兵种组成、物资分配等等,全都仔细询问。
马巍将军一开始还没怎么在意,但越答到后来越感觉不对劲,甚至开始额头见汗。其实他倒也不是被高务实问得答不上来,而是高务实太喜欢问:“嗯……可是,为何如此?”
马参将能一路靠着战功打出今天的地位,当然不是草包,但这里有一个问题很严重:他是马芳的亲信骑兵家丁出身,打出今日地位主要靠的是骑兵奔袭、冲杀等,而不是守城。
想想就知道,他一个蒙古人在大明为将,不靠骑射混饭,难道还去跟明军中的汉将们比守城、比火器?
所以对于守城而言,马参将只是个二把刀,被高务实不耻下问到每一个垛口安排几名士卒、每个士卒各有什么样的分工、每人携带多少箭矢或者火药及弹丸、该垛口配备的其他物资多少、为何如此配备等等……天可怜见,马参将自己也不知道啊!
正在马巍被问得满头大汗,回答越来越慢,眼见得就要张嘴结舌的时候,从他身后站出一人,朝高务实抱拳一礼道:“钦差勿怪,对面虏营似有异动,马将军有巡防之职,须得及早做出安排……钦差若要细问这些守城事宜,不妨向末将提问,这些具体的守城事务大多是末将安排的,由末将回答可能更合适一些。”
高务实听得微微惊奇,转头朝他望去,发现这员将领甚是年轻,约莫只有二十来岁,甚至未曾蓄须,看起来朝气蓬勃。
此人这么一打岔,马巍将军如释重负,连忙借坡下驴,匆匆道:“麻守备说得极是!高侍读,末将先去巡查一番,待会……”
“去吧,去吧,守城要紧。”高务实仿佛没有看出任何猫腻,和善地同意了他的说法。
马巍松了口气,朝高务实和黄孟宇行了一礼,匆匆走了。
高务实看着那员小将,问道:“敢问将军高姓大名,现居何职?”
“钦差客气了。”那小将恭恭敬敬道:“末将免贵姓麻,贱名一个贵字,现任德胜堡守备。”
………………………………
第125章 可战方和(三)
麻贵?
高务实闻言怔了一怔,仔细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位年轻小将,心中暗道:我只怕真是穿越错了时代,就我这种遇见猛将兄的概率,去别院能遇到刘綎,来大同就碰见麻贵……实在应该穿越到东汉末年,别的且不去说,至少收集一堆谋臣名将肯定很是有戏。
不过明史中对麻贵的记载比较不精确,似乎是从隆庆末年才开始,当时他已经做了分守新平堡参将,而到了万历初年,这位小将便已经混到了大同副总兵的高位,可见的确人才难得。
当然正常来说,一个朝代除了开国时期和亡国时期之外,在寻常年景能够平步青云,也肯定不仅仅是人才难得这一个原因,麻贵的老爹麻禄在嘉靖中期就已经是大同几个参将之一,曾经随着镇帅刘汉突袭板升城大获成功,由是积功转迁为宣府副总兵。
而从整个麻氏家族来看,那更是人才济济。众所周知,在晚明时期,一般人心目中第一个打响名头的所谓“将门”,大概就是以李成梁、李如松父子所代表的铁岭李氏,然而事实上,时人一贯拿来与辽东铁岭李氏相提并论的则是宣大麻氏,乃有“东李西麻”之说。
明代右玉籍武将共有八十三名,其中光是“麻家将”一门就有三十三人之多,占了总数的将近四成。并且在麻贵前后五代之中,代代都有一品大员,他们分别是麻全、麻政、麻禄、麻贵、麻承宗。
反正简单点说就是:麻家乃是宣大军事世家。
麻贵现在的职务虽然不高,只是德胜堡守备,但他挂的衔倒也不算很低,已经到了都指挥佥事。
这个情况大致相当于后世的某个正处级干部被明确为享受副厅级待遇,或者某个正厅级干部被明确为享受副省级待遇之类。以麻贵这个年纪,之所以有这种待遇,肯定是跟他的出身有关。
高务实脑子里把麻贵的资料简单的过了一遍,然后眼珠一转,假意思索着问道:“右玉麻禄麻总戎与将军你……”
“正是家严。”麻贵应道。
“哦……”高务实露出职业化的“亲切的笑容”,道:“原来是将门虎子,不知将军可有带着麻家‘达兵’?”
麻贵被这一问,倒是有些惊诧,下意识反问了一句:“钦差也听过‘达兵’的名头?”
高务实面带微笑,道:“久闻麻家家丁号为‘达兵’,其中多有蒙古、回回等族敢战之人,攻如破竹,守若金汤,将军此番若也带着他们,想必我在这德胜堡里,即便面对北虏大军,也能睡得踏实不少。”
“钦差过奖了。”麻贵不卑不亢地道:“自家父乞休之后,达兵由末将和末将兄弟麻锦分领,各得约五六百人。末将这边此次带了三百,正在德胜堡中,充作守备中标督兵之用。”
所谓主将的中标督兵,一般就是指家丁亲兵,属于主将的直属嫡系部队,通常也是待遇最好、战力最强的部队。
高务实听说他带着三百麻家军,顿时觉得自己的人身安全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很是欣慰地说了两句客气话。
其实说起来,高务实自己的家丁骑兵从人员素质上来说未见得不如麻家军,毕竟原先底子就还不错,又得到过戚继光和马芳这两大名将的指点和整训。只是,高务实觉得自家家丁至少有两点,现在肯定及不上麻家军这样的家丁私兵。
首先第一点,麻家是军事世家,他家的家丁是被朝廷承认的正规部队,可以配备任意武器和装备;而高务实出身文官家族,家中长辈或者他自己,现在也都不是在边地为官,其家丁护卫即便也拥有一定的武装,可再怎么说也不能穿正规军的盔甲、拿朝廷禁止民间拥有的火器。
盔甲这方面高务实还算想得开,但不能使用火器这一条却一直是让高务实很不爽的一点,因为他不太懂冷兵器战法,但对于火器的应用却还多少有点自信,不能用火器也就无形中降低了高家武装家丁的战斗力。
至于第二点嘛,就是麻家家丁的正规作战经验肯定远超高家家丁,因为前者不仅是正规军,而且是正规军里的中坚力量。再加上麻家作为军事世家,数代人一直带着麻家军在打仗,这种经验可不是光靠训练就能得来的。
虽然高务实的家丁护卫队近来也有了一些战斗经验,尤其是骑丁这一块,这几个月在漠南也干了几次大小不一的仗,但最大规模也就是几百人对千余人左右,跟麻家军相比当然不够看。
眼下德胜堡内,高务实麾下家丁约摸八百左右,而且是奢侈的一人双骑。麻贵的“达兵”只有三百,装备如何高务实不太清楚,有没有做到一人双骑也不好说。可高务实还是觉得,如果自己麾下这八百骑丁现在能跟麻贵的三百达兵打个平手,那他就已经非常满意了。
高务实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赶紧推动军工私营化试点,要不然我上哪找突破口给自家家丁装备火器?没有火器,我的那点半吊子军事知识只怕连一成都发挥不出来,太憋屈了!
麻贵既然是德胜堡守备,德胜堡的布防又多是出自他的手笔,在给高务实详细解释防务布置之时果然就比马巍来得更合适,高务实问的问题虽然琐碎,他也都能一一解释明白。
不过高务实听来听去,却发现一个让他有些诧异不解的事,那就是麻贵的布防安排似乎没有考虑过俺答蚁附强攻这个可能。
当他向麻贵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麻贵摇了摇头,道:“俺答这么多年来,蚁附攻城这种做法用得极少极少,一来是伤亡太大,他承受不了,否则内部可能不稳;二来蚁附攻城需要打造攻城器械,而蒙古人对此不是太擅长,虽然末将也不能说他们一定不会打造,但制作速度必然不快,况且一旦打造了攻城器械,他们蒙古骑兵的速度优势也就相当于自行放弃了;三来……末将觉得俺答此来,炫耀武力的因素比较大,真让他强攻长城关隘,他恐怕不会做这种傻事。”
………………………………
第125章 可战方和(四)
大同边关面临的是俺答大军压境,王崇古、方逢时没有完全采取历史上原本的坚决固守策略,而是在与马芳及程文、高务实两位钦差商议之后,又征得大同镇守太监黄孟宇认可,在坚决固守的先决条件下,以钦差副使高务实为饵前往俺答中军主力当面的德胜堡诱敌,同时命马芳集中宣、大并山西三镇精锐骑兵,寻找战机出关一击。
原本明军宣府、大同、山西三镇之骑兵,真正可堪一战者,总数其实只有三万出头,而其中可称精锐并方便抽调者,又只有不到其中一半,仔细一算,居然只有一万三千上下。
所幸今年以来,高务实通过控制和扩大曹淦百里峡走私集团,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