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元辅-第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124章 奉旨观政(三)
钦差见边臣,一方有临机大权,一方有镇守之职,显然少不得一番客套寒暄,这都是常例,不必赘述。
高务实当着众官的面还是很给圣旨面子的,除了客套话,其他正事一句不提,就算别人出动说起,他也不搭腔,摆出一副“你们商议决断就好,我就是随便听听”的模样。
不过,官场中人如果什么事都需要人家开口说明,那就未免太低能了些,其实很多事根本不需要人家开口——察言观色实在是官场基本功之一,在场众人哪位不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
因此高务实虽然在听他们谈话时没有半句表态,但大家还是从他的神态中找出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当然,这都是高务实故意表现给他们看的。
高务实一共表现出三个意思:一是把汉那吉请降之事,我和我所代表的人,都是赞成的;二是宣大防务我很重视,特别是武器装备方面,我格外关注,必须要亲自视察;三是我要与把汉那吉会晤一次。
这三个意思,对于宣大诸官而言,只有第一条是完完全全的好消息。
第三条倒也只是略有点麻烦,毕竟现在总督、巡抚都在,这个责任还是担得起的,而且将把汉那吉以豪宅美食“监视居住”起来,本身就是高务实最先提出的建议,他来亲自见一见人家,也很正常,何况这里头有没有宫里那两位爷的意思,也不好说。即便不是那两位爷的意思,哪怕是高拱的意思,咱们拦着也不像话。
最麻烦的还是第二条。按理说一般来巡视防务,通常就是在大同坚城里分宾主坐好,大家拿出地图比划比划,这里放了多少兵,那里放了多少兵,然后开始来一通“器械精良、粮饷充足”之类的鬼话就算完事。偶有精明一点的钦差,可能会悄悄留下一点话头——在夸的同时对某些不起眼的部分提出一点“善意的批评”。
这个批评不是单纯的做样子,而是万一将来防务出了问题,钦差可以拿这个来向上头表示清白:陛下您看,微臣不是没有提出过问题,实在是边臣边将们把微臣的话当耳边风呀,微臣冤枉大了呀!
而边臣边将方面也并不会把这个当多大回事,大家都能理解钦差给自己留条后路的举动,只要钦差不当场发飙,或者直接提笔就写弹劾奏章,那就一切好办。
但高务实的这个搞法就比较让人头疼了,你说他越权吧,他倒没有越权,人家只是看看,都没指责什么呢,怎么会越权,“看看”不就是“观政”?
但是北军的军械一直就有很大的问题,这事儿大家都清楚,真让高务实看一看,可指不定这位年少得意的小阁老会是什么反应。
这种担心,以方逢时为最甚,因为他对高务实最缺乏了解,就很担心高务实小孩脾气,见军械质量糟糕,直接来个当场发飙,那就肯定闹得大家脸面上都不好看了——高副使虽然无权管事,但见了糟心事发一通火,这事情就是拿回京里也未必说不过去,最起码高阁老肯定保得住他。
王崇古倒还镇定,因为他是张四维的亲舅舅,张四维在给他的家信中多次提到过高务实少年老成、虑事周全之类。再加上,王崇古认为以高拱之能,既然敢放高务实过来,就一定有他的道理,所以王总督基本不担心眼下会出事,只是对于高务实回京述职之后京里的反应没有什么把握。
心最宽的莫过于大同镇守太监黄孟宇和大同总兵马芳二人,这位黄公公乃是孟冲孟掌印去年提拔起来的人,显然不可能跟高拱的门生和侄儿唱对台戏。黄公公早已打定主意,凡事都是两位钦差说了算,我老黄只管表示一切以二位钦差马首是瞻就好。
马芳就更不用说了,高务实出发之前就已经派人跟他说明了情况,所以马芳知道高侍读此来的目的就是看看宣大边军的军械到底差到什么程度,然后再想办法帮他们改善和提高装备水平。
马芳的要求其实也不高,只要能参照戚继光麾下的南军标准来就行了——说起来宣大二镇也真是老实,要是让他们知道再过几十年,大明朝一年光往蓟辽就要投入百万级的饷银,军械等物资更是没法算得清,只怕老马这些人能气得从坟里爬出来骂娘。
而且马芳对戚继光虽然有惺惺相惜的一面,但也有不服气的一面,按照马芳他们这些北军的观念,剿灭倭寇虽然也是战功,但那个战功是很有水分的,毕竟倭寇只是“寇”这个层次,而北虏是什么?那是蒙元余孽,是当年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存在!是土木堡一战打垮了几乎整个大明勋贵武臣集团的存在!
而且你戚继光剿灭倭寇的战绩那么辉煌,到了北军这边,也没像在南边一样动不动就来个全歼之类吧?可见蒙元余孽比倭寇明显还是强了起码一个档次。更不用说你戚继光面对的可不是眼下北虏最强的土默川部!
所以在马芳看来,宣大这边的装备水平提高到和戚继光麾下南军一个层次,是完全说得过去的。
客套话说完,能够当面谈的正事也大致谈了一下,王崇古就安排酒宴了。高务实仗着年纪小,借口旅途劳顿,躲过了这场酒,自己带人先走了一步。
钦差行辕是王崇古安排的,就在山西行都指挥使司衙门,反正这衙门的职权早就被总督、巡抚等衙门给侵占得七七八八,已经多少年没啥正事可以办了,正好空出来给钦差暂住。
不过高务实可不是真急着赶来钦差行辕休息,他是来等人的。
一杯浓茶还没喝完,便有家丁来报,说大同镇守太监黄孟宇求见。
高务实心里松了口气,心说孟冲这位掌印大太监自己水平虽然一般,但看人的本事倒还凑合,这位黄镇守看似庸庸碌碌,到哪都是个特别容易被人忽视的模样,但其实眼神不差,知道自己刚才连酒席都不上,一定是有事情要了解,果然马上就凑了过来,瞧他这速度,估计也是酒席上半路溜号来的。
………………………………
第124章 奉旨观政(四)
黄公公赶着来拜会高侍读,倒也不是真有什么要紧事急着向钦差汇报,实在是因为这厮以前是在司礼监读过书的,知道巴结上峰远比喝酒吃肉重要。
小宦官们在司礼监读书的意思,就是当做皇帝身边的私人秘书培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算是和高侍读前世的出身类似,这种人不仅会伺候人,更深知一个重要的为官道理:领导的意思必须第一时间领悟,如果一时无法知晓领导的意思,就从领导身边的人那里去了解。
由于孟掌印这个人只是厨师出身,没有在司礼监从小接受培养,能力有限,水平也一般,对于高务实此番“观政”宣大一事,他竟然迟钝的没有当成一件大事来看,所以黄镇守也就没有提前得到孟掌印对他的指示。
所幸黄镇守自己是个有眼力的人,知道自家老祖宗是靠着高阁老才上去的,所以对于高阁老的亲侄儿,黄镇守可一点不敢怠慢,这才有了酒宴溜号来见这一出。
至于钦差正使程文,此人既是高拱门生,将来若是顺利,自然也是前途看好之人,不能说不重要,可高拱的门生何其多,哪怕只算其中有用的一批,没有一百也得有八十,哪有这位让他亲自带在身边的侄儿重要?
既然如此,黄镇守能做的事情当然也就剩下表忠心这一条了。
高务实对于黄镇守的知情识趣还是很认可的,端着一副“小阁老”的架子很是夸奖了他一番,直说得黄镇守满面红光,甚至都有点做梦待将来高侍读变成高阁老,自己没准也能从黄镇守熬成黄掌印……
其实理论上来说,“钦差镇守大同地方太监”可比他高侍读的品级硬扎多了,论实权更是吊打他这个无权太子的无权伴读。但在封建王朝这种落后的人治时代,很多事不能看表面,高侍读在他黄镇守的顶头上司孟掌印面前都是平等交流的人物,表扬一下他又有什么稀奇?
不过,黄镇守之所以被高侍读看重,除了知情识趣之外,更关键的还在于他这个大同镇守太监的权职,对于高务实接下来开展工作很有用处。
大明自宣德以后,镇守中官逐渐形成三种类型:南京等处守备太监、诸边镇守中官、各省镇守中官。
南京守备太监的职责是“护卫留都”。如果具体来说,内事有南京内府衙门及孝陵卫事务,后湖垦艺及被谪种菜净身军人的管理,各地发往南京的有罪中官的惩治及囚禁等;外事有南京城防江防的筹划、南京诸狱的录囚、大胜关等关隘官军的提调,江南各地赋税钱粮的徵收等。
诸边镇守中官的职责当然主要是守边。如果具体来说,一是“监军”,二是“抚夷”。镇守中官的监军与监察御史不同,监察御史监军是稽核功罪赏罚,镇守中官监军则拥有监督军事将领、协赞军事行动、整饬军纪边防等权限。
而各省镇守中官的主要职责是安民。其具体的职权有监督文武官吏,调遣卫所官军镇压人民反抗、弹压土豪大户、缉捕在逃人犯,应地方治安的需要而向中央建议增削行政、军事设置,协调本省文武官员及司、府、县机构的公务,招抚流失人口等。
另外,所有的镇守中官又都负有两项特殊使命,一是作为朝廷耳目,随时通报各地情况;二是为皇室采办土物贡品,以为奴才对主子的“孝顺”。
黄镇守既然是镇守大同,当然属于“诸边镇守中官”,诸边镇守中官设置于从辽东沿长城至甘肃一线,即所谓的“九边”地区,这些地区在明初多设有都司或行都司,为北边重镇。永乐时,陆续在这些地区增总兵镇守,下设分守参将及游击、守备等武职,同时分派中官出镇,监督、巡视军务。宣德以后,凡有镇守总兵官处,均设镇守太监或少监,有分守参将处,设分守少监或监丞,有武职守备处,亦设中官守备,一般是监丞、奉御、内使等,形成了镇守武臣和镇守中官两套完整的系统。
此时高务实所要倚重黄孟宇的地方,却是在于他拥有看管军械这一块的权限。边关各城堡关隘多设监枪内官,职责是“专护火器,武职军官对此不得染指”——监枪内官由宦官出任,归镇守太监管辖。
高务实对于王崇古和方逢时来说,只是个后生晚辈,级别更是提都不要提,想让他们帮忙,只能拿出钦差的名义强压,但这肯定是下策,连解释的必要都没有。
而对于马芳来说,虽然马芳早已投靠高拱,但高务实毕竟不是高拱本人,他和马芳的关系,其实更多的是类似于盟友的关系,况且马芳的职责主要是带兵作战,本身并没有权限直接管辖火器仓库,所以虽然高务实还是能请他帮忙,但事情办起来未必那么灵便自如。
唯有黄孟宇这个镇守大同地方太监,虽然既没有统兵之权,也没有调兵之权,但对于火器看管这一条,反倒恰在其职权范畴之内。
文官要升官,须得按部就班,资历不到,除非皇帝破格提拔,否则哪怕是首辅举荐,也未必能够一步登天,因为首辅也要考虑物议风评,通常只能让你不走弯路。
然而宦官则不同,虽然理论上也有规矩在,但只要皇帝认可,今儿还是御膳房掌勺大厨,明天就能去司礼监做秉笔。孟冲孟掌印虽然能力有限,水平也一般,但他伺候隆庆久了,又有高拱帮衬,在皇帝那里说话还是很有效果的,提拔一下手下的小宦官们问题并不大,所以能够影响高拱的高侍读,在黄镇守看来完全就是必须小心伺候的大爷。
既然是大爷,就得有大爷风范,不必像面对文官前辈们那样小心翼翼,于是高务实在夸完之后,就直接开口问话了。他看着权倾大同却在自己面前小心翼翼只坐半边屁股的黄孟宇,露出礼节性的微笑,问道:“明日,本钦差要查验大同城内的各类火器,尤其是手持火铳……黄镇守你可能为我安排妥当,不受别人干扰?”
………………………………
第124章 奉旨观政(五)
不得不说,黄孟宇这个高务实在前世根本没有从史书中读到名字的人物,办事居然颇有效率。
在接受了高务实的任务之后,黄镇守连夜把大同城里及周边几个堡垒的监枪内官统统召集起来,第二日一大早,天色都才刚刚露出鱼肚白,顶着两个黑眼圈的黄镇守就带着他们前来拜访高副使了。
说实话,黄镇守这样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让高务实都有些吃惊——他这小半年做着所谓的“小阁老”,在每天陪着太子观政的过程中早已见识到了朝廷官员办事的拖沓,往往一个内阁的决议下去,京师左近都要一个月左右才能得到反馈。
万一是偏远地区就更无语了,譬如刘显到任贵州之后剿灭叛乱之类的事,从中枢决议批准,到刘显出兵,没有三五个月,基本是毫无反应的。
虽说这个年代通讯水准他也知道,近的靠吼,远的靠走,慢点也不奇怪,可是大明的驿站系统明明是相当发达的啊,还专门设立了“递运所”,用以加强物流,京师甚至还有会同馆、乌蛮驿之类的机构。
而内阁的决议到达贵州其实根本用不了一个月,往返一趟顶多算两个月,刘显带去的兵马又是他的本部,他们是常年客军作战的,根本不需要花多少时间整训,那为何五个月才能出兵?可见各级官吏办事效率之低下。
这么一比较,高务实也就明白为何那么多皇帝会宠信宦官了——如臂使指啊!
这种工作态度,高务实当年作为一个接受党和人民多年教导的年轻干部,也就是得知自己可能马上要被提拔之时,才能勉强企及,两相比较之下,简直让他都有些惭愧了。
黄镇守带着足足七名监枪内官恭恭敬敬地见过了高副使,高务实笑着给他们赐座,结果只有黄孟宇和昨天一样挨着半边屁股坐了,其余七名监枪内官纷纷表示在高侍读面前哪有他们坐下的份。
不过高务实知道,他们不敢坐反而不是因为自己这个太子伴读,而是因为黄孟宇。
宦官之中的规矩其实很多,甚至比文武官员的等级还要森严,他们见黄镇守这位堂堂大同镇守太监在高务实面前都只敢小心翼翼坐下半边屁股,寻思着自己这些人级别比黄镇守低了不止一级,那还怎么坐?怕不是屁股都不敢落下去,改蹲马步了,还不如不坐呢。
高务实因为在文华殿“上班”,平日里打交道多的也正是宦官,知道他们的为难,也不勉强,便朝黄孟宇道:“黄镇守差事办得好呀,皇爷和小爷以及孟掌印那里,我会如实跟他们说起的。”
黄镇守脸上堆满笑容,虽然坐着,却躬身低头:“奴婢多谢高侍读照拂,其实这都是奴婢分内之事,本是不值一提的。”
咦,这个姿态,摆得还真够低的。
要知道,明朝的宦官与其他朝代不同,像大同镇守太监这样的地位,就算在皇帝面前,也可以不以“奴婢”自称,而是称臣的。
不过黄镇守到底也是人精,最经典的就是那句“本是不值一提的”——本来是不值一提,但是高侍读您老可千万要提一提呀!
高侍读又不是官场初哥,当下就笑了:“该有的功劳怎能不提?”
黄镇守见他如此懂得官场三味,笑得更欢实了,恭维道:“奴婢早前就听闻高侍读惊才绝艳,少年博学,只恨无缘相见。今日才知古人诚不欺我,果然盛名之下无虚士……”一通夸赞,只差把高务实吹到天上去。
“黄镇守过奖了……”高务实见不是路,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能进入正题,连忙打断道:“对于昨晚我所言之事,黄镇守可有安排了?”
说到正事,黄孟宇立刻停止了瞎吹,正色道:“高侍读容禀,这大同城内设有三个监枪内官,管着三个火器仓库,其中一个放手铳,一个放炮,另一个放火药。城外左近有四个坞堡之中设置了监枪内官,不过就没分那么细了,大炮火铳和火药都在一块儿。依着奴婢的意思,外头这四个因为各自分散,咱们今日恐怕很难一一检查过来,不如先查大同城内这三个。至于先去哪边,还是请高侍读您来决定,奴婢这里俱无不可。”
高务实明白黄孟宇这个“俱无不可”的意思:监枪内官虽然负责火器仓库管理,但他们管理的毕竟只是仓库,只要枪支火炮和火药的数目不出什么差池,质量这一块他们却是不管的——那是制造和质检的问题,赖不到他们仓管人员头上。
黄孟宇和他手下这批人有没有偷卖火药和枪支火炮,这一点按理说高务实也可以“观政”,不过他兴趣不大。
以高务实这点觉悟,当然会觉得自己又不是来当大同反贪局长,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他为什么要分心?
他的目标很明确:拿出确凿证据证明北军装备的火器不仅过时,而且质量稀烂,因此哪怕朝廷一时没有财力和决心对军工体系做出全面改革,但至少也要进行试点改革——也就是准许试点开办私人军工厂。
呃……说穿了其实就是给自己开办军工厂找借口。
像他高侍读这种人,难道会是个免费开善堂做善事的大善人?别开玩笑了,他就是哪天真开善堂了,那也一定是为了求名,而不可能是良心发现。毕竟在高务实眼里,就算开善堂也应该是朝廷开救济院,因为救助弱势群体本就是朝廷的职责,私人开善堂要么是脑子有毛病,要么是心中有企图。
此时高务实略微思索,就有了决定:“我此行来巡视军备,主要是看火器,而初衷你们也大概了解,就是眼下可能要面对俺答的报复行动。俺答若要出兵来攻,其实大炮威力虽大,实际上却打不到几个人,因此还是先看火铳吧。”
高务实还是坚持他之前的观点:大炮这种东西,主要作用在于野战和攻城,守城用大炮至少在这个年代完全是邪(教)行为,只有袁督师那种人才会当做致胜法宝。
………………………………
第124章 奉旨观政(六)
仅仅半个时辰之后,高务实已经在黄孟宇的带领下来到大同城内的枪支仓库。
所谓“枪支仓库”是高务实自己定义的,实际上叫什么黄孟宇没有介绍,高务实心不在此也没问。
这仓库很大,且不止一间两间,而是由大概二十多个颇大的平房,按照横平竖直的布置建制的,可见存储的手铳数量不少。高务实当然没法一把一把查看,只能抽查,但为了显示严格,抽查也得每个仓库都随机抽查一批。
才走进第一间仓库,黄孟宇便开始很负责地向高务实介绍道:“高侍读容禀,我大明的火器制造有两大来源,一是京造,二是地方自造。京造的来源主要是三大局,也就是军器局、兵仗局、鞍辔局,地方自造就没法细说了,只要朝廷批准过的地方都有。咱们大同乃是九边重镇之一,火器来源历来复杂,京造的有,地方造的也有,现在这间仓库……刘平,这间仓库——”
他身后那几名宦官里连忙走出来一位年轻宦官,躬身道:“镇守,这间仓库放的是兵仗局来的各式手铳。”
黄孟宇满意地点了点头,朝高务实望去。
高务实见仓库里摆放的全是整整齐齐的大木匣子,根本瞧不见里头的火器,便道:“打开看看。”
黄孟宇不待高务实细说,朝那名叫刘平的小宦官一摆手,刘平连忙有样学样地朝身后的一群人一摆手,喊道:“高侍读有令,打开看看!”刘平是这里的监枪内官,乃是“主管领导”,下面当然也是有一帮子人的,不可能连打开木匣子都得亲力为之。
因为高务实没有交代说打开哪个或者打开哪些,这些人也不敢怠慢,连忙一个个把高务实面前及周围的木匣子一一打开。
高务实就上前查看,巧得很,第一个出现在他眼前的就是一杆三眼铳,只不过他伸手拿了一下发现这玩意分量颇重,估摸自己拿起来有点困难,脸上不禁略有些尴尬。
黄孟宇见机得快,装作没看见高务实的情况,兴冲冲地伸手把那杆三眼铳拿了起来,伸手放在高务实眼前笑道:“高侍读您看,这杆三眼铳是……”他说着自己也把头凑近了三眼铳,仔细看了一下道:“胜字四万三千六百七十四号——刘平,这个编号应该是哪一年的?”
刘平忙答道:“回镇守,这应该是嘉靖四十四年九月产的。”
高务实见着稀奇,也凑过去看了一下,果然那铳身上刻着“胜字四万三千六百七十四号”的字样,他有些诧异,问道:“每一杆火器都有这样的编号吗?”
这次黄孟宇没答话,只用眼神示意了一下刘平,刘平则上前恭恭敬敬地道:“回高侍读的话:每一杆火器都有编号,不过京营三大局出产的火器,编号首字均不同,地方各局所产的编号形制也不同。您现在看见的这杆,乃是京师兵仗局于嘉靖年间所产,开头首字均是‘胜’字,如果是军器局在嘉靖年间所造的话,首字是‘电’。若是隆庆年间所产,兵仗局是‘威’字打头,军器局是‘英’字打头。”
高务实点了点头,心道:看来这管理制度并不是很糟糕啊,都编号到每一把手铳了。
他怕自己所知不详,闹出笑话或者误会来,又见这刘平对自己的“业务”这一块看来颇为熟悉,而黄孟宇几次让他直接答话,没准是有提拔他的意思,干脆笑道:“刘平,我看你对这些规章制度颇为熟悉,不如你再给说得细些——我指的是火器制造和管理这一块。”
刘平心中暗喜,连忙上前给高务实介绍起来,黄孟宇见高务实笑着看了自己一眼,立刻明白高务实是有心成全,也连忙回了一个笑脸,以示感激。
其实这刘平乃是黄孟宇的亲外甥,黄孟宇虽然比刘平大不了十岁,却是后者的幺舅。不过,虽然两人有亲属关系,但高务实从刘平的详细介绍之中发现此人倒真算得上是“业务精熟”,并非只是吃个空饷不干事。
按照刘平所述,大明的火器生产的确是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的:“凡军器,除存操备之数,其余皆入库一一不许私制”。虽然永乐十二年朝廷曾下令天下都司卫所各置局,制造军器,但这只限于一般的冷兵器。
而对于火器,地方上是一直禁止制造的,“凡火器,系内府兵仗局掌管,在外不许成造。如“正统六年,边将黄真、扬洪请求在宣府独石设立神铳局制造火器”,但朝廷以“火器外造,恐传习湄泄,敕止之”。所以弘治以前,大明朝廷一直以军器局和兵仗局仵为主要的火器生产部门。
弘治四年以后,朝廷才陆续批淮一些地方卫所有限制的制造火器。如弘治四年批准湖广、广西;正统末年批准四川自造军器;正德五年批准青州左卫;七年批准徐州;十年批准凉州等地,都可以制造一定数量的铜将军神铳等一般火器。边关自造军器由此开始。
嘉靖四年,令辽东自造毒火飞炮。十三年,令山西自造一些火器。不过对于地方卫所制造的军器,只准生产一些手把铜铳和城堡所用的大将军炮等,若有损失或需要添补,地方官员还必须奏明,才淮自造。同时制造出的火器还要防止别人偷窃或学习:“密切关防,不许泄式样,违者重罪。”
而制造火器火药所必须的原材料如硝石等物,朝廷也加以严格控制。首先,在产硝石的省份设立厂局实行官卖,不准私自煎硝,违犯者严加治罪。其次,是严格控制硝石的流通。对于运硝磺贩卖的商人,政府都发给商引,这些商引由各省火器制造局的长官如抚、院、兵道等开具,上面写明本局所用硝磺数量,才准商販纳税贩运,其他官方文件一律不准使用。为了防止商人与倭寇沟通,还下令海禁,不许闽广等地的商船上有硝磺,查到后从重治罪。
高务实听到此处,倒是有些意外,原来海禁还跟这个有关?
………………………………
第124章 奉旨观政(七)
黄镇守的外甥刘平业务能力看来不错,一下子就把大明火器生产和原料管控的制度给高务实讲得明明白白,高务实听了也觉得在这个时代能做到这样,算是不错了,但他不明白的是,既然制度还算严谨,为何质量还是糟糕呢?
高务实面露怀疑之色,暗想:莫非问题就出在仓储上了?可要是仓储环节有问题,黄孟宇不可能完全不知情,那他还这么屁颠屁颠主动带我来看,岂不就没法解释了?总不成想要贿赂我吧?他是孟冲的人,应该知道我光凭京华香皂就能日进斗金,他拿什么贿赂我?
那边刘平见他面色迟疑,还以为自己说得不够清楚,顿时有些紧张,高务实见了,就笑着安慰了一句:“你说得很好,不过你还只说了生产和原料渠道管理,检验、分发和仓储都还没有说到,请继续吧。”
刘平这才放下心来,又接着说了下去。
原来大明的火器在制造之前,除了要按制造的数量由军器局和兵仗局的主管官员列出所需物料,在购买原料时还要珥委官监懂如有侵欺物料从重治罪之外,为了保证军器在使用时有足够的数量,军器局和兵仗局的官员还要经常检查各府库的军器数目,缺少者要及时补造,送内府该库收贮。
而如果各卫所或布政司需要添造火器,则必须由镇守巡抚等官员开集体会议,将所需数目开列明白奏上,皇帝组织大臣讨论后下达工部,由工部及两局筹办物料制造。如果有新型火器被研制出来,则首先要由军器局生产出样品,由兵部试验后才由政府拔款进行大量制造。
如嘉靖二十三年七月,宣大总督翁万达研制出多种火器,请求如式制造。兵部在试验之后,对有些火器诸如三出连珠、百出先锋铁棒等,俱认为便利可用,确宜多造。而对有些火器如火兽布地雷炮孥等,便认为“似非所需”而建议不多造,都得到朝廷的批准。
至于卫所制造的军器,在品种和数量上都有规定,所造军器每月都要上报朝廷,惟湖广、铜鼓等卫,也就是所谓“路远者”则一年一报。
朝廷每五年还要派巡按御史同按察司进行检查,对不按规定制造的火器和侵欺物料的官员进行治罪,如降级或发边。
在火器制成之后,为了保证质量,朝廷还会派内府给事中和御史等人,从兵仗局取一件样品和制成的火器进行比较,然后进行试验,合格品才能收贮,不合格的要进行重造,这样的检查每三月一次。
后来又在西安门设置试验厅一所,对各地卫所征解入京的军器进行检查,由工部和兵部各派出员进行试验,合格的收存各用,不合格的下令重造。
整体而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