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元辅-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古分裂之势已成定局,以高拱、张居正等为代表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蒙古人连自己内部都搞不定,怎么有心思、有力量鲸吞拥有“亿兆子民,百万天兵”的煌煌大明?

    因此,才有了高拱邀张居正一道,重新分析和规划对蒙古的战略这一出。

    事实上,蒙古的分裂过程和眼下的真实局面,无论是对于此刻高拱、张居正等掌权阁老们的定策,还是对于将来高务实打算对蒙古进行“经济渗透,政治处理”的战略,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很值得一说。

    这件事如果追述太远,未免麻烦,但至少也要从达延汗时代说起。

    当是时,伴随着瓦剌部的解体衰落,鞑靼系的土默特部在达延汗的带领下逐渐崛起,而在达延汗崛起并称霸草原的过程中,有一个叫做察哈尔部的部落,也为这位黄金家族的汗王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因此,察哈尔部在达延汗统治时代得到了极大的扩张,但是由于达延汗将察哈尔部分开分封给了自己十一子中的其中几个,造成之后察哈尔部不可避免的要卷入土默特汗庭的权力争斗当中。

    到了卜赤汗时期,察哈尔部又迎来了一次重要的大分封。在这一次分封中,察哈尔部所属部众再一次扩充。但是,左翼蒙古察哈尔部虽然成为了土默特汗庭重要的支柱,在获得极大的扩充的同时,却也是遭到了右翼蒙古的仇视。

    尤其是在卜赤汗时期,卜赤汗作为左翼蒙古一系,依靠着察哈尔部的力量,成功夺得汗位,并因此不断打压右翼,将右翼蒙古极大的削弱,使得他们只能屈从于卜赤汗为首的左翼蒙古黄金家族一系。

    但是很显然,右翼蒙古不会这样安于现状。为了能够更好的震慑右翼蒙古,同时保持对大明朝的军事压力,在卜赤汗时代,察哈尔部进行了第一次南迁,抵达大明宣府、大同两镇边外。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之后爆发的兀良罕叛乱,察哈尔部不得不离开漠南地区,再一次回到漠北镇守,虽然之后卜赤汗增加了察哈尔部的部众,但是察哈尔部的北归,却也直接使得右翼蒙古的军事压力大为减轻,同时因为卜赤汗在分封的失误,使得右翼蒙古重新做大。

    伴随着察哈尔北迁的同时,在俺答的带领下,右翼蒙古一方面表示继续追随左翼卜赤汗,一方面又同时悄然开始向南拓展,他们绕过大明陕甘地区,在青海地区开辟了新的土默特部牧场。同时,颇有远见的俺答汗积极接纳逃亡汉人,组织他们在土默川开拓耕地,修建城镇。

    当卜赤汗终于完成了漠北平定兀良罕叛乱之后,他本想要整合右翼蒙古,以此来稳固自己的权力,但是此时的右翼蒙古显然已经有了推翻这位左翼汗王的力量。

    此时的俺答汗,已经控制了整个右翼蒙古诸台吉。而更严重的是,伴随着察哈尔部由于战事需要所进行的北迁,使得原本属于察哈尔部的牧场,早已被右翼蒙古迅速侵占,而在卜赤汗病逝漠北的时候,实际上左右翼蒙古已经彻底分裂。

    对于之后继位的达赉逊汗,俺答干脆直截了当的撕破了之前的伪装,他毫不客气地向这位年轻的汗王索要右翼蒙古的汗位。而达赉逊汗自身也清楚,多年的征战,实际上已经严重的消耗了察哈尔部的力量,此时再与俺答硬刚正面,显然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此达赉逊汗并没有直愣愣的带领察哈尔部回到原来的牧场,而是盘缩在漠北。

    可是,对于庞大的察哈尔部来说,漠北的环境显然过于苛刻,一直呆在漠北只会越来越弱。无可奈何之下,达赉逊汗最终率领大部分察哈尔部成员南迁。他不知道,这一次左翼蒙古的南迁,在原本的历史上,最终改变了整个东北亚乃至世界的历史。

    达赉逊汗从嘉靖二十九年开始着手准备向南迁徙的事宜,但是如此巨大的动向,其存在的风险,自然是不言而喻,因此达赉逊汗将庞大的察哈尔部分割,留下了相当一部分继续驻守在漠北,这一支察哈尔部最后便演化为后来的喀尔喀蒙古,以及后世俄罗斯境内的卡尔梅克人。

    这一次,达赉逊汗的目的,并不是带领察哈尔部返回宣府大同以北的牧场故地,因为那里几乎已经成为右翼蒙古的统治中心,不可能任由他们占据。他将目标放在了大明蓟镇和辽东以北的牧场,但这一地区肥沃的牧场,其实也早已有主:生活在这里的,是作为大明藩篱和附庸的蒙古“朵颜三卫”——熟知明史的读者诸君想必都很了解,就不赘述了。

    这样一来,左翼蒙古的这次大举南迁,也就成了达赉逊汗对于朵颜三卫的征服战争。相对于庞大的察哈尔部,朵颜三卫的力量显然根本不足以抗衡。因此到了嘉靖三十年,朵颜三卫不得不降伏于达赉逊汗。

    不过,碍于大明的军事威慑,达赉逊汗并没有将朵颜三卫一举吞并,而是留下了少量牧场,供已经损失惨重的朵颜三卫余部使用。而朵颜三卫的大部分,则在其首领的带领下,离开了明朝的庇护,选择投靠俺答汗统治的土默特蒙古,并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

第100章 蒙古局势(下)

    朵颜三卫的消失,使得整个蓟辽的局势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在原本的大明军事战略定位中,辽东地区的职责是在北直隶地区遭到蒙古军事进攻的时候,起到牵制作用的,也就是明人所说的“拱卫京师”。

    然而,伴随着朵颜三卫的覆灭,以及察哈尔部的到来,整个直隶和辽东地区的军事压力骤然提升,因此原本的辽东军事部署,不得不向受到军事威胁最大的辽西地区收缩,而原本在建州地区的大量卫所,也不得不就此放弃,其实也正是这个原因,才导致了后来建州女真的崛起——难道李成梁真是因为努尔哈赤是他干儿子才让其做大的?

    开什么玩笑,这种国家战略级的大事,怎么可能是他区区一个辽东总兵就能决定!

    万历皇帝在位时,不管你李成梁立过多少功劳,拥有多大的势力,要一撸到底还是干脆抄家灭族,不过是一句话的问题。所以……试问李成梁哪来的胆子,在朝廷不认可的情况下放任建州女真做大?

    而察哈尔部另一支部众科尔沁部也开始向东和当时的女真人接触。这一支蒙古人对于当时文化落后的女真人来说,立刻成为了他们学习的对象,因此从嘉靖后期开始,当时包括海西、建州女真,在整个社会结构,文化方面都出现了飞速的提升,也因此最终在这个原本荒蛮的土地上,孕育出了一个新的野蛮王朝。

    可能有看官老爷要问了:大明为何要为了压制蒙古一部而放任女真崛起呢?

    这里头当然有原因,但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两个原因说起来真是令人哭笑不得:一是因为大明觉得建州女真比较老实,实力也差,就算加强一点,也还是会规规矩矩按照大明的指挥棒转动,让他咬蒙古人,他就不敢踹朝鲜佬。

    二呢,就是因为蒙古左翼一直拥有蒙古帝国的汗位——那就相当于大元皇帝。

    这就很难办了,因为“大元”和“大明”乃是生死大敌,蒙古大汗在大明朝廷看来,属于只能刚到底的那种,谁敢提跟他和平共处,谁就是汉奸。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跟蒙古左翼大汗闹翻了的右翼俺答汗后来捞到了封贡这桩好事。

    其实真正说起来,俺答这些年入寇给大明造成的损失,实际上比蒙古左翼可大得多了。但因为大明认为俺答封贡可以继续削弱蒙古大汗的势力和威名,所以最终这件事被确定了下来,而蒙古左翼却一直到大明输掉了萨尔浒之战,辽东局面大为恶化之后,才被大明从全方位打击改为拉拢——结果林丹汗还真的立刻就被拉拢了,可见蒙古人盼封贡,真的犹如久旱之盼甘霖。

    然而这些情况,眼下的大明只有高务实一个人清楚。其他人,即便是高拱、张居正这般的“救时良相”,也看不了那么远,或者说,也跳不出“谁是元主,谁就是死敌”这个思维窠臼。

    因此他们的战略思路仍然趋向于“稳右翼,打左翼”。

    果然,高拱此时开口道:“俺答历来张狂,数十年来入寇无算,实乃一祸。然则,眼下我宣大防务日趋坚固,王、方二公皆久历边镇,功勋甚著;马、赵二帅亦身经百战,威扬朔漠……我意,我宣大可取守势,有备无患。而我蓟辽新军初成,正可一战,一来小试其锋,二来震慑北虏,令其不敢南顾。不知太岳以为如何?”

    张居正毫不意外地点了点头,道:“我意也是如此。”他微微一顿,又道:“但我军毕竟以步军为主,而马军有限,若是主动出关远击,则彼等马鞭一扬,我军白走一遭也。因此,我以为此战战局时机之掌握,还是该由边帅自行掌握,我等于中枢之内,只行大局之决策,不做战事之遥控……中玄公以为然否?”

    高拱哈哈一笑,伸出手指虚点了点,道:“你呀你,是不是生怕老夫逼着你那爱将去直捣黄龙,拿下察罕浩特?”

    张居正略显尴尬地一笑:“说笑了,说笑了,中玄公何等韬略,岂会如此纸上谈兵?”

    “就算要直捣黄龙拿下察罕浩特,也是王治道、李成梁他们的事。”高拱摆手道:“何况眼下我大明虽然略改此前颓势,却也还没有犁庭扫穴、封狼居胥的实力,此番宣大固守、蓟辽出击的图划,也只是为了震慑北虏……这一点你要和戚、王二人说清楚。”

    张居正颔首应道:“朝廷府库,历年积欠甚多,如今虽略微好转,却也还未能收支相抵,如此,边关小打一场,既初展新军锋芒,又震慑北虏不可轻犯,诚为妙策;然则若是战事连绵,则府库必不能支,届时即便战而胜之,却使国力空耗,反倒为祸不小……这些道理居正明白,中玄公可以放心,我不会让他们乱打一气的。”

    高拱放下心来,忽然又有些好奇似的问道:“你觉得戚帅会如何打?”

    “我亦不知。”张居正微微皱眉,略有些迟疑地道:“说实话,我怀疑戚南塘恐怕不会主动出兵深入草原。”

    “哦?”高拱问道:“何以见得?”

    张居正苦笑道:“谭子理、刘子和与戚元敬三人好不容易把那许多空心敌台建好,现在敌台尚未实战,不知究竟效用如何,他们岂肯放着新修的工事不用,贸贸然出兵深入草原浪战?是以,我料他们会整备兵马,随时等土蛮入寇,然后迅速回击,争取一挫土蛮威风。”

    张居正所谓的土蛮,就是蒙古左翼察哈尔部,也是如今的蒙古大汗本部。

    高拱听了这分析,不禁有些蹙眉,喃喃道:“这么说来,蓟镇这边想要检验空心敌台的效用,那恐怕是很难形成大胜了……辽东呢,他们能不能形成一次有力的反击?”

    张居正不敢把话说死,只好沉吟着道:“按理说是应该有机会的,但首先也还是要土蛮先行进犯,而后我军才好展开反击……”

    高拱叹了口气,道:“总归是实力不济,尤其在于马军不足,如今我御寇或可有余,击敌却嫌不足。”

    张居正面上不动声色的点了点头,心里却有些冷笑:马芳麾下马军倒是挺足的,你若舍得拿到我蓟辽来,我倒是不介意戚继光打出门去。

    而高拱心里则在想:戚继光擅长步战,让他新练骑军未免费事,要不然……朝廷每年再挤出些钱来,在辽东新练一支骑兵?
………………………………

第101章 戚帅继光(上)

    战袄锦绣鸳鸯色,刀枪如林骏马喑。天公畏我兵威壮,岂敢逞得片云阴。

    初春的蓟镇,今日云销雨霁,总兵府督标大校场的天空竟然澄清如洗、万里无云,似乎连天老爷也在畏惧蓟镇督标之杀气,没有一片云彩敢停留在此。

    大校场阅兵台上,一员武将傲然而立。这武将身着大红蟒纹曳撒,外罩方领对襟无袖罩甲,面色肃然地看着台下正在操演的三千兵士,神色如往常一样渊渟岳峙,无论台下操演是精妙绝伦还是气势如虹,这将领看在眼里,都毫不动容,似乎早已习以为常。

    阅兵台主位两侧,分立八员重将,高矮胖瘦各不相同,但面上却都有些忧色,在阅兵之时,还时不时悄悄打量阅兵台中间那将一眼。

    忽然,斜斜里跑出一员夜不收打扮的健卒,神色焦急,但却不敢上台打搅,只是在台下急得打转。

    那阅兵台中间的大将淡淡扫视一眼,身侧诸将下意识挺身站直,目光盯着他,只听得这大将道:“吴惟忠,你暂代本帅检操。”

    一名顶盔贯甲的高大将领应声出列,声含金石之音,抱拳大声道:“喏!末将领命!”

    那蟒袍大将面色平静地转身走下阅兵台,朝那夜不收招了招手。夜不收连忙匆匆跑去,一个头磕在地上,手里递出一封火漆完好的信件,口里急匆匆地道:“大帅,杨将军说,京师局势全在此信之中,但他无从知晓其中内情,请大帅阅后自行定夺。”

    蟒袍大将接过信函一看,只见信面上写着“拜呈戚帅亲启”,信脚落款为“承恩执缰小卒杨文通”。

    这天下,配称“戚帅”者,惟戚继光而已。而杨文通,则是当年戚继光在义乌招兵时收入麾下的悍将,此后因其忠勇,转九门左城主将,拱卫京师。戚继光很多时候都得靠他将京中情形转告。

    戚继光没有多说什么话,只是默默打开信函,抽出信纸飞快地上下看了起来,时而蹙眉,时而扬眉,最后把信纸往手心用力一攥,紧紧地皱着眉头,半晌长叹一声,道:“你等辛苦,本帅已经知晓,下去领赏吧。”

    戚继光治军极严,那夜不收不敢多言,磕了一头,拜谢而去。

    攥着手里已经只有佛珠般大小的信纸,戚继光犹豫了一下,正欲转身下令,忽然听见大校场内士卒齐声高唱: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

    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

    戚继光微微皱眉,但未置一词,只是原地等候。不多时,只见大校场军兵整齐变阵,鱼贯退场,吴惟忠等将领匆匆朝戚继光赶来。

    但他们到了戚继光面前,却有些面面相窥,一时无人敢领头说话,刚才受命代为阅兵的吴惟忠没办法,只好出列道:“大帅,可是出事了?”

    戚继光不答。

    吴惟忠心里发毛,自己解释道:“大帅,标下知道大帅除了得知敌情之外,从不曾在阅兵时半途退场,今日大帅……因此标下自作主张,命他们且先解散归营整装待命,若是有犯规条,请大帅责罚标下一人。”

    戚继光淡淡地问道:“我方才命你做什么?”

    吴惟忠答道:“大帅命标下代为阅操。”

    “做完了么?”戚继光问道。

    “这个……”吴惟忠面色有些尴尬,道:“做倒是做完了,不过……”

    “好。”戚继光道:“吴惟忠代本帅检阅例行春操一次,赏银五两,记功一次。你还有别的事要说么?”

    吴惟忠支吾道:“这个……例行春操本未演练完全,是标下擅自删减了项目,所以提前完成。”

    戚继光仍然面无表情,却反问道:“本帅可有权如此?”

    吴惟忠愣了一愣,道:“大帅自然有权这么做。”

    戚继光点了点头:“甚好,那么,本帅既然命你代阅,你之所命,便是本帅所命,此举有何不可?”

    吴惟忠又是一呆,迟疑道:“这个……看起来……”

    “你以代阅春操之身份下令并无不妥,是以有功。”戚继光说着,语气转冷:“但本帅未曾命你擅自揣度上意,此事有过。”

    吴惟忠有些没有明白过来,却不敢多话,只是跪下磕了个头:“标下领罚。”

    “吴惟忠擅自揣度上意,举止失当,罚为本帅辕门守夜三日。吴惟忠,你可认罚?”

    “标下认罚。”

    戚继光这才点了点头,转身朝一名小将道:“纪纲,记下此罚。”

    他说的纪纲,不是正德朝那个名叫纪纲的家伙,而是军法官的正式名称。

    那小将漠然抱拳,微微低头:“标下已经记下。”

    戚继光扫视了一眼大气都不敢出一口的众将,平静地道:“尔等随我回节堂议事。”

    众将见果然有事,不敢怠慢,齐声应了。

    所谓节堂,便是白虎节堂,这词是个泛指,一般指的是领兵一方的大帅下达军令的所在,既可以是行辕主帐,也可以是总兵衙门大堂等处。此时戚继光并非行军途中,指的当然是总兵府正堂。

    众将随戚继光到了总兵府正堂,各按品次就坐,戚继光自己自然雄踞上首主位,见众将早已安静下来,都盯着自己等候指示,这才开口道:“前几日,本帅收到了一封来自高阁老府中的私信,写信的是高阁老的一位侄儿……这件事,想必你们几个应该有所耳闻了。”

    众将不敢应答,但都竖起了耳朵。

    “本帅知道你们心中好奇,这位高公子与我戚某人素不相识,再加上文武殊途,能有什么事情让他亲自来函,是么?”戚继光说着,自己也笑了一笑,但也没等人回答,就自己接口道:“其实本帅当时也很疑惑,因为除了刚才那些原因之外,还有一点,你们或许不知道,但本帅是知道的……这位高公子年仅七八岁,只与当今太子同龄。”
………………………………

第101章 戚帅继光(下)

    众将果然面面相窥,无不心中讶异,七八岁的小孩儿给我们戚帅写信?

    戚继光却继续道:“还有一事,不知你们是否知晓:高阁老无子,他的这个侄儿是他起复时带来京师的。”

    这下子众将都是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其中一将快人快语,道:“那想必就是当儿子看了……大帅,标下以为,这高公子的信里头,只怕不是他自己的意思,而是高阁老的意思吧?”

    众人也都一副“我也这么认为”的表情,目光齐聚戚继光脸上,等他的下文。

    谁知戚继光却露出一丝苦笑:“本帅知道你们在想什么,不过……恐怕不一定。”

    “哦?”

    “那是为何?”

    “大帅何以这般肯定?”

    众人纷纷提出怀疑。

    戚继光伸手一摆,众将立刻收声,这时他才皱着眉头道:“因为他提出的事情不像是高阁老会关心的。”

    见众将仍是一脸疑惑,戚继光解释道:“高公子在信中提出,希望本帅帮他一个忙……”

    众将先是纷纷露出“果然如此”的神情,接着却又转为疑惑,显然是想到这位高公子的年纪——这个年纪有什么事情需要戚帅帮忙?

    戚继光自己也露出苦笑:“本帅也不跟你们打哑谜了,高公子信里说,他此前去京郊游玩,路上遭了响马,九死一生才得以保全……是以,他打算请本帅帮忙给他训练一批家丁,护卫他的安全。”

    众人齐齐讶然,其中一将有些不满地道:“大帅何等身份,所练兵马皆国之刀盾,这位高公子莫非以为大帅练兵是小孩子过家家?”

    另有一人却迟疑道:“高公子怎么想不重要,关键是这件事高阁老是否知情?如果高阁老知情,却没有拦阻,那是不是说明高阁老对此并不反对?如果大帅拒绝的话,恐怕……”

    又有一人道:“拒绝又如何?高阁老固然是阁老,咱们大帅却也有张阁老关照,高阁老难道就因为这点小事为难咱们大帅?”

    “怕就怕张阁老为难。”吴惟忠出来解释道:“张阁老是管着兵部不假,可兵部上上下下大小官员谁能不看高阁老眼色?他可是身兼天官的!再有就是,我听说高、张二位阁老乃是多年同僚,彼此关系十分要好,那你们怎么不反过来想想……”

    “想什么?”

    “在张阁老眼中,帮人家高公子训练几个家丁算是什么大事吗?如果不算,他为何要为这区区不上台面的小事去与一位他的阁臣老同僚争锋?这同僚若是素来与他不和,那也还罢了,偏偏却是与他交情非浅之人,他会作何选择,那还用问么?”

    这时戚继光点头道:“惟忠所言有理,张阁老虽然重用于我,但那是出于公务,并非是我与其私交如何密切。我不过一武将罢了,在他眼里不可能比高阁老这个阁中强援重要。”

    他这话其实只说了一半,因为他知道高拱起复一事,张居正是费了很大劲的,目的就是把高拱拉回内阁,帮他压制赵贞吉,架空李春芳。眼下李春芳、赵贞吉均在,张居正不可能因为自己这点小事跟高拱闹矛盾。

    说到底,自己只是个武将,对于张居正这样地位的文臣而言,用自己可以,不用也没什么大不了,他犯不着为此得罪高拱。更何况,高拱在朝中的地位,自己手底下这些人不清楚,他戚继光能不清楚?

    之前那明显有些不平之色的将领听了这话,就有些泄气:“那大帅就真的听这么个区区黄口小儿使唤?标下心里实在不服气。”

    “不服气?”戚继光却呵呵一笑,道:“没什么不服气的。”

    那将愣了一愣,下意识反问道:“为何?”

    戚继光淡淡地道:“这位高公子眼下,就算不靠他伯父的面子,请我办这件事我也只能答应。”

    这下不光那将领诧异,连吴惟忠也是一呆,问道:“大帅何出此言?若非看在高阁老的面子上,他这一个八岁孩童,有何能耐当得大帅如此?”

    “当得,他自然当得。”戚继光目光变得幽深起来,扫视了诸将一眼,道:“皇上已经决定让太子殿下出阁读书,并且新设了太子伴读一职,而做这太子伴读的,正是这位高公子。眼下他是正经的翰林院太子伴读假侍读学士。”

    众将闻言大吃一惊,吴惟忠张大嘴,忽然想起一事,问道:“此子莫非比李文正公还厉害,八岁就金榜题名了不成?”然后又自己否定了:“可是不对啊,前次金榜还是隆庆二年的事,并没有听说有这样一名神童进士登榜,而下一届金榜应该在明年才对。”

    戚继光摆手道:“他不是因为身登金榜入的翰林院,而是皇上特设太子伴读之后被记名在翰林院的。据说他在一众大臣子弟之中以一本《龙文鞭影》脱颖而出……这本书数日之内,在京师已经洛阳纸贵了。”

    众将顿时有些傻眼,吴惟忠皱眉道:“大帅,南江怎么说?”

    南江就是杨文通,南江是他的号。

    戚继光道:“南江只说京师士林对他的评价两极分化,有人说他是少年奇才,也有人说他不过请人捉刀,但南江偷偷向锦衣卫中的几位朋友私下打探过几句,他们说这位高侍读当日在宫中言行举止的确卓尔不群,不像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之辈。”

    众将这才将信将疑地不敢再出声质疑,只有一将沉吟着道:“如果是这样的话,大帅,标下以为答应他这个请求也是好事。”

    戚继光面色不变,平静的问道:“好在何处?”

    那将领道:“我大明的神童,可少有易于之辈,此子既然以八岁稚龄便名动士林,又成了太子近臣,将来只要高中进士,前途一定不可限量。再加上他本就是高阁老之侄,那就更不能轻忽了……即便不说那么远的,就说他每日陪在太子身边这一条,大帅就该重视。”

    这其中的道理大伙都懂,倒是不必解释。

    戚继光也点了点头,略微思索一下,吩咐道:“既然如此,这件事本帅便答应了他,叶邦荣,你做些准备,过段时间高公子的人到了之后,由你负责操训。”

    刚才说话的那将领就是戚继光口中的叶邦荣,他应声而起,抱拳领命:“标下领命。”
………………………………

第102章 一掷千金(上)

    今日的京师,迎来了开春以来最暖和的一个晴天,街面上异常热闹。

    从灯市口大街东面的二郎神庙广场向南折,乃是庙右胡同,向西正对的那边则是庙前胡同。这里是京师最为有名的斗蟋蟀的场所。

    蟋蟀又名促织,斗蟋蟀的游戏源自唐代,到了南宋开始大盛。宋理宗时的奸相贾似道便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曾经专门写了一部《促织经》,就织类、辨色、抓捉、调养与斗技诸方面作了详尽的阐述。

    宋亡元兴,促织游戏由杭州传至燕京,元亡明继,特别是永乐皇帝迁都燕京之后,这斗蟋蟀的游戏,在这勋爵贵胄、绅士戚畹乃至纨绔膏粱所充斥的京师,已是历两百年而不衰。

    尤其到了宣宗一朝,此戏已是玩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宣宗当年听说苏州地面出产上等蟋蟀,乃密诏苏州知府况钟捕捉一千头贡至京师。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一时间,苏州蟋蟀奇货可居。苏州卫中的武弁,逮一头蟋蟀的奖赏,竟然如同斩杀一个虏首。

    曾有一个善逮蟋蟀的卫中小校,因蟋蟀逮得多而获得卫所百户的世职,算是前所未有的奇事了。而宣德窑中的蟋蟀盆子,也成了瓷器中的珍品。传至现在,区区尺五之盆,竞值数百两银子。当时就出了一首歌谣单道此事,歌云: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百货皆作贱,蟋蟀盆子俏。

    由于宣宗的提倡,当时京师入秋以后,家家户户皆捕养促织,斗促织场也比比皆是。曾有一位在京城做官的歙县人阂景贤,写过一首《观斗蟋蟀歌》,专道京师斗促织的盛况。

    隆庆之后,京城斗促织盛况虽不及前朝,但每当气候转暖,依然是赌门大开,半城如狂。而庙前胡同则是京城斗促织最为集中之处,小小一条街上,家挨家、户挨户,皆是促织斗场。因此,久而久之,人们倒忘了庙前胡同的本名,而直呼日促织胡同。

    这天晚上酉戌之交,促织胡同里华灯璀璨,人潮如涌。街上三十多家斗促织场,每一家都满囤囤的尽是人,其中最大的一家斗促织场,叫“飞腾楼”。

    入门即是照壁,绕过照壁再入一道门,便是一间五楹大厅,乃是促织主斗场。正中摆一矮脚红木条桌,三把椅子,主斗双方主人打对面而坐,正中坐着的是店中牙郎,担当仲裁的角色。四周摆了许多长条凳儿,由里及外一层高过一层,这都是为观众预备的。

    两庑靠里,以及楼上还有许多分隔的雅间,这是为那有身份的人备下的。他们既可以在此饮酒作乐,也可以互斗促织,如果主厅里的促织大战开始,他们更会参加下注。

    须知所有进促织场的人,都是携带了银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