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元辅-第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诺录姹福压直菹录爸钗磺氨病⑼叛≈辛四憷醋稣飧鎏影槎痢!
高务实心里好笑:我还以为真是史载有误呢,原来这人的脾气还真的好说话得很,我不过就是谦虚了几句,他倒开始反思自己的态度不够好,反而来补救了……不过,这也不一定就是懦弱,没准人家还真就是个谦谦君子,可以欺之以方呢!
毕竟在原本的历史上,张居正出任首辅之时,权高甚至可以压主。申时行继任之后,内阁的权势依然强大。再后来的王锡爵性刚负气,他任首辅,也是人人敬畏。而赵志皋任首辅之时,已年过七十,表现就是“柔而懦,为朝士所轻”。当时一时间辱骂、责备之声四起。
赵志皋初为首辅,就赶上西华门发生灾难,御史赵文炳上章指责。没多久,南京御史柳佐、给事中章守诚又上言;而吏部更是过分,在侍郎顾宪成的带领之下“空司”而逐志皋,意在激怒万历。后又有给事中张涛、杨洵,御史冀体、况上进,南京评事龙起雷相继诋毁赵志皋,而巡按御史吴崇礼又弹劾赵志皋的儿子两淮运副赵凤威,结果赵凤威被停俸。不久,工部郎中岳元声极言赵志皋应回家养老,给事中刘道亨更是不遗余力地攻击。
当时赵志皋气得说:“同一阁臣也,往日势重而权有所归,则相率附之以谋进;今日势轻而权有所分,则相率击之以博名”。遂一心求退,但万历不肯,只是一直“慰谕之”。
可见这人的脾气,看来是真的好。
………………………………
第088章 戊辰群星(上)
第一次来翰林院的高务实对赵志皋印象深刻的主要原因,除了此公在史书记载中那宛如受气包的形象之外,还有一条就是:他是隆庆二年戊辰科金榜群星之一。
这里所用到的“群星”这个词,自然不是后世“群星”的那个意思,而是指这一科人才辈出,群星璀璨。
隆庆二年戊辰科金榜,是嘉隆万三朝众多金榜中含金量颇高的一科。这科出的厉害人物着实不少,光是高务实立刻就能想到的内阁首辅就有四人,分别是王家屏、赵志皋、沈一贯、朱赓,金榜排名分别是王家屏二甲第二名、赵志皋一甲第三名(探花)、沈一贯三甲第五十六名、朱赓二甲第七十五名。
这里面最神奇的是沈一贯。按例,大明进士金榜位列三甲第三十六名开外者,很少有进内阁的先例,但沈一贯名次已经到了三甲第五十六名,居然还能入阁,手段之高明可见一斑。
除了四位将来的首辅,还另有三名阁老,分别是张位、陈于陛、于慎行。至于本科状元罗万化这一类做到过尚书级别高官的,那就更多了。
这其中,张位和陈于陛已经成为了本次太子出阁读书的经筵讲官,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们两人从现在起就可以看成储相了。
但奇怪的是,赵志皋和王家屏在金榜上的排名比陈于陛和张位更靠前,却没有成为讲官。
这里头当然有时候会有很多原因,不过高务实猜测,本次遴选太子经筵讲官除了看重讲官的个人能力之外,背后肯定有朝中重臣的影子,所以身为探花的赵志皋,和身为二甲第二名的王家屏才因此失去了这个大好机会。
张位能脱颖而出,肯定是靠李春芳这个座师恩相;陈于陛的情况复杂一点,想来以陈以勤的为人,不太可能出面推荐自己的儿子,多半是高拱等几个辅臣都觉得陈于陛各方面资格都达标,而他父亲陈以勤在内阁又是个中立派,因此都有争取之意,于是就都乐得送个顺水人情,陈以勤领情也好,不领情也罢,反正总犯不着得罪他。
而赵志皋和王家屏的情况就不如他们俩人了,按理说他们的座师也一样是李春芳——人家是主考官嘛。但他二人的卷子可能不是李春芳亲自点的,因此房师另有其人,且多半是身在翰林院或者国子监的清贵官儿,实权不够看,无力与内阁大佬们争这个推荐权。
所以说,朝中有人好做官呐!
至于于慎行,这个人也很有意思,他是张居正十分看重的学生,历史上张居正对他颇为关照,可是当刘台案爆发、夺情案进入G潮,于慎行却力劝张居正不要一意孤行。更狠的是,刘台被捕后,满朝上下无人敢去探视,于慎行却果断前往探望,结果将张居正开罪得不轻,还联名上疏请万历帝收回夺情成命,以至于张居正把于慎行叫到跟前责问说:“我对你不薄,你何以如此报我?”
结果于慎行回答:“正因为您对我不薄,学生才不得不如此,夺情有违祖制、不合规矩,您是百官之首,当为天下楷模。”但显然尝到权力滋味的张居正听不进去。
后来张居正死后遭清算,万历下令抄家。于慎行在这种情况下,却又不避嫌怨,写信给主持此事的丘瞬,请他照顾张居正八十多岁的老母和不成年的幼子。丘瞬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听了这句劝,给张母保留了住宅和足够赡养晚年的土地。于慎行因此受到朝中一片赞誉。
高务实此前自己思索徐阶与高拱之争的时候,采信的不少史料就出自于慎行的《谷山笔尘》,原因无他:高务实相信于慎行的人品操守远胜于王世贞。
当然于慎行的操守之所以获得高务实的信任,并不仅仅因为这两件事,毕竟这两件事都有可能是故意为之,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清誉——高务实自己所为的养望,其实也同这些事情很有些相似之处。
他真正欣赏甚至佩服于慎行操守的事,是国本之争中于慎行的表现:此时,万历的长子朱常洛已经九岁,是妃子所出——但这个妃子原本不过一名宫女,万历当时也只是临时起兴,谁知就珠胎暗结。实际上万历不喜欢此妃和她这个儿子,他想立的是郑妃所生的皇次子。
但是在大明,名分是极其重要的,“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早已深入人心,万历自己也是这种思想的受益者。皇后无子则无嫡出,但立长又轮不到郑贵妃所生的皇次子,万历不好把这一想法明说,故而迟迟不立太子。
满朝文武见皇长子日渐长大,不能正位进学,当然非常着急。于是自万历十七年起,不断有人提出立储问题,请万历早建东宫。
于慎行身为礼部尚书,对此事当然义不容辞。他连疏极谏,言辞颇为激烈,万历非常生气,再三降下严旨,贵备于慎行“以东宫要挟皇上。”
于慎行回答说:“册立之事,是臣部职掌,我如果不说,是为失职。请皇上速决大计,我宁可弃官归里。”态度极其强硬,丝毫不肯妥协,因为在于慎行看来,原则就是原则,原则问题不容谈判。
万历当然更不高兴了,大骂于慎行“疑上”、“淆乱国本”,把礼部大小官员都停了傣禄。偏巧正在此时,发生了山东乡试泄题事件,于慎行身为礼部尚书,虽然是科考的主要领导,但说起来只是有一定的领导责任,可于慎行仍然毫不犹豫地引咎辞职。
万历十九年九月,于慎行的辞职获万历批准,于慎行遂归隐故乡。他家居十余年,朝野上下多次荐他出山,万历皆不同意。直到万历三十五年,东宫已立、国本已定,廷推内阁大臣时,于慎行名列七位候选人之首。万历见势不可违,才命他以原官加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办事。但这时候,于慎行已经重病缠身,只能勉强到京觐见。不数日,卒于京华官邸,年六十三岁。于慎行死后,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
第088章 戊辰群星(下)
通过刚才与赵志皋的几段对话,高务实已经大体明白今天的翰林院何以如此冷清,心说我这一下子,也算成了名动京师的风云人物了吧?
瞧瞧,翰林清贵们极其不满我这个没有半点功名在身的黄口小儿与他们供职于同一衙门,但却因为我在这个年龄就鼓捣出了《龙文鞭影》一书,他们就算原本想来“教训”一下我,却也有些下不去手——倒不是说他们自认为水平不够,而是一个小小孩童就有这番学识,他们作为前辈一般而言只有赞扬、提携才是正理,如果反而出面打压,那自己的名声也就臭了。
翰林清贵们本就没有实权在手,要是这至关重要的名声还臭了大街,岂不是一无所恃了?所以他们明明心中极为不满,也只能用这种避而不见的软手段来表明立场,而不能真的跳出来亲自下场跟自己见个高低——赢了是胜之不武,输了更是遗臭万年,这事儿可不就是谁傻上么!
也就是赵志皋这样的老实厚道之人,才会捏着鼻子仍然来上班,可要不是自己方才态度端正、姿态摆得很低,赵志皋对自己的脸色不也很难看?
不过,看到了赵志皋,却没有看到戊辰科其余几位将来的阁老,高务实心里多少还是有些遗憾,不过转念一想却又释然了:今天看不到没关系,反正不管你们接受不接受,我这个“工作关系”还就挂靠在你们翰林院了,将来有的是时候能够接触到。
再说,历史上戊辰科这么牛逼说不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拱倒台了。
乍一看,高拱倒台跟戊辰科进士们牛逼这两件事根本风马牛不相及,好像并没有什么关系,但其实并非如此,这两件事之间关系是很大的。
先来看一下时间表:嘉靖四十四年四月,李春芳晋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嘉靖四十五年三月,郭朴、高拱分别晋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同时入阁;隆庆元年二月陈以勤晋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张居正晋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而高拱因为在和徐阶的斗法中失败,于本年五月自请致仕得到批准,退出内阁,郭朴作为高拱的铁杆盟友,独自扛到九月之后,也愤而自请致。
读者诸君大概已经注意到了:还没到隆庆二年,高拱就已经辞官回新郑老家去了。
这代表着什么呢?代表着隆庆二年的秋闱没有高拱什么事。
偏巧,隆庆二年七月的时候,徐阶也被对他越发不满的隆庆帝批准致仕,回了松江老家。于是排名在他之后的李春芳依次递补,捡便宜似的成了内阁首辅。
当时内阁就只有三位阁臣,按照排名分别是李春芳、陈以勤、张居正。所以这一年的秋闱,李春芳是主考官,陈以勤、张居正则是地位最高的两位同考官。至于其他同考官,地位就高下有别了,但即便其中地位最高者,也显然不能与陈、张两位阁老相提并论。
万历初期和中期,论资排辈严重的官场上,嘉靖末期和隆庆年间的进士正处于“当打之年”,然而由于高拱倒台,本该大展宏图的嘉靖四十四年乙丑科进士由于座师是高拱,很多都受到了牵连,其仕途或遭遇重大挫折,或干脆完全摧折,只有少数几人得以幸免。
这些人或是由于与高拱看起来牵连不深,或是被张居正认为确实人才难得,或是干脆缴械投诚做了舔狗——当然这其中绝大部分只是假装做了舔狗,实则暗待时机,随时准备反攻倒算——譬如张四维很明显就是这么干的。
但不管怎么说,本来很多在高拱当政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都因为高拱的倒台而随之“陪葬”,前次参加过高府门生聚会的宋之韩、涂梦桂、程文、韩楫、雒遵、张孟男等人,谁不是如此?也就沈鲤、许国两人因为直到高拱下台都还在翰林院混资历,这才免遭大难。
高拱“从教”那么多年,他的门生故吏说是遍布天下也绝对不算吹牛,除了以上这些之外还大有人在,最终究竟被牵连了多少,根本没法统计,搞不好张居正自己都算不清。
既然戊辰科金榜进士们的牛逼,多多少少跟高拱倒台、乙丑科进士失了大靠山有关,那么一旦自己帮高拱稳住了隆万之交时的地位,让他能继续宰执天下,最后光荣致仕。那么将来戊辰科的竞争压力可就大得多了,到时候是不是还有历史上那样光辉的表现,也就不那么好说了。
但即便如此,这一科里的几个牛人们仕途仍然比较看好,尤其是赵志皋的态度现在明显有了软化的迹象,高务实觉得……是个机会。
这个机会当然不是指拉拢赵志皋,历史上张居正那么大权在握,也没能拉拢此人,高务实区区一个小屁孩子,就算打着高拱的幌子也未见得能拉拢得了他赵濲阳,何必自找没趣?
他想到的“机会”,是指先让赵志皋对自己的态度转好,到时候翰林院其他众官知道他今日与自己有过交流,多半会来向他打听一番,按照赵志皋刚才表现出来的脾气,他不大可能会背地里说人坏话。
而如果跟自己“相谈甚欢”,那几乎可以肯定,他一准会为自己大唱赞歌——前头已经说了,文坛长辈们对于德才兼备的晚辈,通常都是乐于鼓励、赞扬的。这里面的道理其实说穿了很简单:你将来要是真有出息了,能不记得我当年的提携之恩?你将来若是没有出息……谁还记得你啊?都不记得你这个人了,自然也不会记得我怎么赞扬过你咯。
所以,赞扬晚辈,是一个前辈的美好品德和必备修养。反之,打压晚辈,就只能混个恶名了——万一将来这晚辈比你还牛逼,打脸不打脸啊?
所谓欺老莫欺少,原因就在这里。
因此高务实立刻拿出当年侍候领导的手段来,拐着弯儿吹捧赵志皋、吹捧翰林院,把个没怎么受到过这种待遇的穷翰林赵志皋吹得心花怒放,要不是高务实实在是比自己儿子还小不少,赵编修就差与这位忘年之交斩鸡头、烧黄纸、结成八拜之交了。
………………………………
第089章 吾家宝驹(上)
“下官太子伴读假侍读学士高务实,见过掌院学士。”
好不容易才在赵志皋的引领下找到张四维签押房的高务实,在面见张四维这个翰林学士时做足了礼仪,规规矩矩,一丝不苟。
反观张四维就轻松写意多了,只是笑了笑,便摆手道:“好了,务实,不必多礼,这里就你我二人。”
高务实也笑了起来,站直身子。
张四维些微收敛了一下笑容,看着高务实,思索了一下,道:“按例,掌院学士初见翰林新官,须得考校该员学业。此虽旧例,现多省去,但也未曾废止……你如今虽只是挂名翰林院,然则规矩不可偏废,今日我也考你一问。”
高务实倒没想到还有这一茬,但也只能点点头,心里纳闷:大舅应该不是很清楚我的学业到底如何,而且我才八岁,他应该不至于要我写‘命题作文’吧?要是突然给我来个考校八股文,我现在可也只有《大学》熟悉一点,另外三书可不怎么样。
张四维见他点头,便道:“你尚年幼,我只考你一诗,且为你起头。”
高务实听了更是心中诧异:我高家乃是实学大家,怎的大舅偏要考诗?起头又是什么意思,难道你写第一句,让我把后面的写完?
但想归想,还是点了点头。
张四维仿佛看不出高务实已经略显紧张的小脸,淡淡地道:“这首诗开头是这样的:此泉真托此诗知,千年胜迹留荒陲。”顿了一顿,又道:“你可有读过?若有,背一遍即可。”
高务实松了口气,接口道:“下官侥幸读过,且试复述:此泉真托此诗知,千年胜迹留荒陲。雷霆呵禁罔两避,星斗照耀光芒垂。亟香我来自天上,益见草树增华滋。东方明泉七十二,可能一滴争其奇。明珠白玉任飞溅,至宝或为天所遗。遥分爽气涤双眼,时声寒声支两颐。酌泉咀诗更大快,坐觉此味回浇漓。山风万古吹不断,悬崖六月含水漪。云中素鸾起复堕,海底白龙藏在兹。匡庐瀑布胜天下,似恐缩地神能移。歌彻沧浪兴非浅,尘土去此将安之。此中万态本难状,一一献我无余恣。吮毫作赋愧才薄,敢曰笔砚非吾司。仙翁隔水渺莫见,欲追黄鹤鞭玄螭。”
张四维微微露出笑容,问道:“可知此诗由来?”
高务实略加思索,答道:“此诗乃是刘鈗所作的一首七言长诗,共二十八句,作于嘉靖元年。是年,世宗派遣刘鈗代表朝廷到沂山行致祭祀大典,他在完成典祭之余,游历了这一东镇名山。当他来到百丈崖瀑布之前,看到从天而降的瀑布,银练飞溅,气势恢弘,煞是壮观,令人惊叹。又见摩崖之上有乔宇的题刻(乔宇,号白岩,山西太原人,明武宗时任南京兵部尚书,曾参与平息朱宸濠谋反,因功而加太子太保,又加少保,世宗时被黜。他初师杨一清,复从李东阳,善诗文,兼通篆籀。乔宇曾在山东任布政司使,也曾与刘鈗同朝为官),不禁浮想联翩,诗意泉涌,遂步其韵,顷刻间吟出此诗。”
张四维又问:“可知我为何考你此诗?”
高务实思索了一下,答道:“大舅非是要考甥儿诗赋,乃是提醒甥儿,大明神童不少,甥儿虽八岁为官,但本朝却也有先例。”
张四维哈哈一笑,点头道:“不错,刘鈗当日八岁为官,情况与你颇有所同。但却也不是完全相同,你猜猜看,我是想告诉你什么?”
告诉我什么?刘鈗这家伙仕途挺顺达的呀,可不是杨慎那般。
高务实不禁思索起来。
有明一朝,的确出现过不少的天才少年的,例如严嵩、解缙、唐伯虎,又如李东阳、杨一清、杨慎。
其他的都不说,单说明朝中期,光是一起同朝为官的就有李东阳、杨一清等人。
杨一清二十一岁入朝当官,李东阳更厉害,十八岁就和杨一清成了同僚,这让不知道多少类似范进这样的同学哭晕在厕所。
然而,如果以为这两个人就是最牛叉的,那就错了,因为跟他们同朝为官的还有一个更小的,当时只有八岁。放在后世,无非也就是小学三年级的红领巾罢了。
这娃子叫刘鈗。
刘鈗,山东寿光人……他爹叫刘珝。
要说起他爹也算是鼎鼎有名,刘鈗其实能在小小年纪就当官,也算是沾了他爹的光。
刘珝这个人是真的不简单,八岁能文,二十四岁的时候中了进士,是明宪宗朱见深的老师——朱见深做太子的时候他是太子的老师,即位后他是皇帝的老师,最重要的是宪宗对于这位老师非常的尊重。
成化十一年,刘珝以礼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的身份入阁,成为皇帝的左膀右臂,宪宗一直尊称他为“东刘先生”。
刘珝一共有六个儿子,刘鈗排行老四,在兄弟几人中最为聪明,也最懂礼数,有一次在见到皇帝后,对答如流,毫不怯场,深受宪宗的喜爱。也许是爱屋及乌吧,宪宗一高兴,就封了刘鈗一个中书舍人的官。
史载:“八岁时,宪宗召见,爱其聪敏,且拜起如礼,即命为中书舍人。”
中书舍人,这官大倒不算大,只是个从七品的芝麻官儿,但是位置颇为重要,主要负责书写诰敕,制诏等文字工作,相当于皇上的贴身小秘书,已经接近权力中心了。
刘鈗小小年纪就任此要职,虽然都明白这是沾了老爹的光,但是却没人说什么多话,原因跟翰林官们今日冷处理高务实差不多:大家都知道这娃儿是真聪明,又不好亲自下场打压,只好不吭声。
既然是当了官,就得去上班,但是皇宫的门槛太高,刘鈗一个八岁的小学生个子能有多高?翻过去虽然可以,但那就未免失了官员体面。
所以没办法,每次都需要人帮忙把他抱着过去,而充当这个“**”的就是刘鈗的同事杨一清。
因为这时候的杨一清也还只是个中书舍人,跟刘鈗是正儿八经的同僚。
史载:“宫殿门閾高,同官杨一清常提之出入。”
虽然只有八岁,但是也得有五十来斤吧——高务实因为家族基因的缘故身材比这还高大呢。而偏偏杨一清是个清瘦的人,日复一日这样的过一道门槛,杨一清就抱一次,以至于杨一清有句话被史书给记录了。
“唉,天天抱这娃儿,是存心要累死我啊”——但是杨一清说这个话的时候丝毫没有嫌弃,反而是非常高兴的,因为《万历野获编》上记述的是“时丹徒杨文襄(即杨一清)已举进士,与鈗同官,乃提携之出入。杨负重命,……每欢曰:此童累我。”
说刘鈗只是沾了他老爹光才当了这个官的话,其实有些武断,因为宪宗皇帝是真喜欢他。
其他的官员的牙牌都是兽骨做的,有的官大的是象牙做的,而宪宗怕刘鈗年纪太小,有时候磕着碰着把牙牌给弄碎了,于是吩咐下去,专门给他特制了一个银的——这样你就可以随便跑了,就算摔跤了也不怕,银制牙牌还能摔坏了吗?
就从这一个细节来看,宪宗还真不是一时兴起而封了这个八岁的娃娃当官的,而从杨一清长时间的对刘鈗的关照来看,他也根本没有妒忌这娃娃的意思,而是真心欣赏这个小小年纪就能担此重任的小学生的。
成化十八年,刘珝遭到内阁其他两位阁臣万安和刘吉的排挤构陷,被迫致仕,经常抱着刘鈗过门槛的杨一清也到了山陕去任职。
但是这些已经影响不了刘鈗继续当官,因为这时候的刘鈗已经十五岁了,自己早就能跨过那高高的宫殿门槛,也不会再有人嘀咕自己是沾了老爹的光当大官。相反,刘鈗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的聪明才智,一直当官当到了嘉靖年间,“历官五十余年,嘉靖中至太常卿,兼五经博士,扔供事内阁诰敕房。”
而且据《寿光乡土志》记载,刘鈗“娴于文笔,与李倥侗,康对山,何大复,边华泉辈为友,时称五才子”。
《明史·刘珝传》也记载有刘鈗“博学有行谊,与长洲刘棨并淹贯故实,时称二刘。”
武宗初年,刘鈗因为得罪了大太监刘瑾,被罢了官,后来还是大才子李东阳极力举荐他才又被官复原职——这也在一次证明刘鈗真不是靠着祖荫才能当官的。
想想看,李东阳,杨一清这都是名动天下的人啊,他们一次次的无怨无悔的帮助着刘鈗,能说他没有才华吗?
说起来李东阳和杨一清都算是刘鈗的大恩人,可是这两位恩人的晚年都比刘鈗要凄惨得多,李东阳虽然在历史上评价极高,“自明兴以来,宰臣以文章领袖缙绅者,杨士奇后,东阳而已”,然而一生之中几个儿子都是早夭,以至于李东阳在暮年孤苦伶仃;而杨一清在“大礼议”中遭到诬陷,被迫致仕,之后背部疽发而死,死时尚且不能瞑目。
而刘鈗八岁入朝,当了五十多年官,历经三朝,最后悠然退隐,结局要比他的两位知己恩人好的多了:“以纨绔起家,被遇三朝,富贵安乐,优游林下”。
这不挺好的吗?那大舅想提醒我什么呢?
………………………………
第089章 吾家宝驹(下)
“以纨绔起家,被遇三朝,富贵安乐,优游林下”——这句话属于盖棺定论,一般来说应该格外重要,因此高务实仔细品嚼了几次,心下困惑顿生。
这不是挺好的吗?历官三朝五十年而不倒,享受了一辈子的富贵安乐,即便到了晚年,也还能悠游林下,简直完美人生啊。我高务实要不是个穿越者,总是不自觉的有那么点“历史责任感”,这种生活我简直向往得不得了啊!
诶,等等……纨绔起家?纨绔?
莫非大舅的意思是……
“大舅可是说,即便如刘鈗一般,后来文名鼎盛,但因为未曾科举而为官,便仍被人认为乃是幸进,而非堂皇正途?”高务实出言问道。
张四维露出一丝笑容,但仍端着些架子,只是略微点了点头:“此其一也。”
哦,那就是还有其二甚至其三咯?
高务实思索了一下,试探着道:“此人安闲一生,以诗文自娱,空有偌大文名,却对朝政大局无丝毫补益……大舅是提醒甥儿,此生当有所为,而非浪荡一世,徒负虚名?”
张四维这才欣慰起来,捻须颔首道:“你能想到这两点,我这做舅舅的便足堪**了。至于第三点……你回去之后可以慢慢想,现在不必回答。”
高务实不禁有些发愣,居然还有第三点?
张四维却摆手道:“你这次做了这个太子伴读,春风得意马蹄疾,就算玄老门下那些个门生弟子见了你,溜须拍马大概还谈不上,但可能也会对你颇多恭维……不过,今个做舅舅的却得先给你泼点冷水。”
高务实仍旧拿出那副乖宝宝模样来,恭恭敬敬道:“甥儿请大舅指点。”
张四维果然很满意高务实这种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风范,点了点头,道:“你已开蒙数载,甚至自己也写出了《龙文鞭影》这样的蒙养名篇,想必应该知道北宋吕文穆门前那副对联吧?”
所谓吕文穆者,即北宋宰相吕蒙正也,文穆是他的谥号。此公幼时被父遗弃,受尽人间贫寒冷眼,曾与母同住寒窑,以乞讨为生。后发奋读书,最终官至极品。从被人鄙视到被人高眼,深感天道无常、人情冷暖,因作名篇“破窑赋”。
当吕蒙正身居要职后,有很多亲朋纷纷满面笑容的过来送厚礼、戴高帽。吕蒙正有感于世态炎凉,提笔在门上写了一幅对联:“想当初,家贫如洗,无柴无米,谁肯雪中送炭;看而今,鳌头独占,有酒有肉,都来锦上添花”。
高务实便把这对联回答给张四维听,张四维听了,叹息道:“大前年时,玄老致仕回乡,途中受尽屈辱,有人为讨好徐华亭而对玄老肆意怠慢。如今他奉诏起复,以大学士之身兼掌铨务,我朝二百年,未有如此得君上信重者。于是,他门下不少门生弟子近来也偶有放肆,攻讧敌手、相互争位。”
他皱着眉头,对高务实道:“我身份特殊,虽然素蒙玄老所重,却不便就此事直言相劝。你如今声名鹊起,玄老对你也甚为心喜,你当有所作为才是。”
高务实心中一紧,想起历史上高拱门下弟子在高拱大权在握之时虽然帮高拱做了不少实事,但也的确有张四维所说的这种情况——简单的来说就是“打击面太广”!不由点了点头,诚恳地道:“多谢大舅提点,甥儿知道轻重,待有机会,一定向三伯进言。”
张四维“嗯”了一声,没有多置评,反而把话题一转,又道:“另外就是你自己,也要对一些人、一些事有所防备。”
高务实顿时目光一凝,沉着地问道:“大舅可是有得到什么消息?”
张四维抬起右手,伸出食指在桌上一叠文稿上点了点,道:“这是你昨夜写就的《龙文鞭影》全文。”
高务实愣了一愣,下意识问:“这是原稿?”
张四维摆手道:“怎么可能是原稿?原稿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