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元辅-第2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壶春酒楼现在的幕后东家名叫祖承训——此人刚刚因为随李成梁出征漠南而升任辽东副总兵,前几日得到新的命令,以宁远卫指挥同知协守辽阳,即将赴任。
但对他来说,赴任协守辽阳并不着急,最重要的任务永远是跟紧自己的领导——辽东总兵李成梁。
李成梁要来迎接高务实,祖承训也就跟着来了,刚才李成梁去面见高务实时,随行的那十余骑里排在头一号的大将便是祖承训。
“昔我镇辽之前,仅仅十年之间,辽东总兵战死者三员,辽镇一时无人可用,谁都不愿意接任这个几乎必死的大帅……呵呵!”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在高务实刻意而谨慎的吹捧与附和之下,李成梁已经有些醉意了,言语间也不像一开始那般小心翼翼,甚至对于高务实时不时表现出来的
“崇拜”有些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的英雄事迹不仅在辽东广为人知,甚至连高务实这位六首状元、天子近臣也钦佩不已。
难怪陛下对我格外优容,难怪我游离于心、实两党之外,亦能恃立辽东,看来这位高观察在其中应该也是出了力的——哼哼,不过,你出力归出力,心学、实学两派现在互有优势,想让我李某人下注,那却还早了些。
打着这样的主意,李成梁便开始故意把话题往昔日的光辉事迹上引,一来继续加深自己在高务实心目中的英雄形象,争取他的好感,让他
“继续”在皇帝面前为自己说话;二来也避免高务实趁机逼他表态,让他完完全全站到实学派一边来。
“诸镇名将无一愿来我辽东,辽东唯有自强!彼时,正是高文正公在阁,虽为次揆,实秉国政。时任辽抚(辽东巡抚)毛公(毛纲)乃山西人,举我为总兵,高文正公许之。次年二月,毛公去职,高文正公恐辽东失人,乃遣臂助张肥乡(张学颜,北直隶肥乡县人)为辽抚,助我成事……”
“隆庆五年夏,图们以俺答前例,率蒙古诸部大军十万袭锦州,要求封王。”李成梁眼眸微微闪动厉芒
“嘿,他想得倒美……为着此事,高文正公亲自写信与我,言及‘西怀东制’之策,要求我配合张肥乡公力挫图们!”
“那一仗打得可真是痛快啊……”李成梁带着缅怀的意味,道
“我于劈山一役,击溃其主力,阵斩其大将阿丑台等五员,此后图们数年来犯,再无那年兵马之雄壮,皆被我轻易击退!”高务实一脸
“崇敬”,连连点头。旁边的祖承训见了,也忙道
“大帅说得没错,末将那一日随大帅出征,亲见大帅三换战马,鏖战不止……”李成梁哈哈一笑,打断他的话道
“你也不错,我记得你也换了三匹马,身被十余箭!哈哈,是个带种的,不枉本帅器重……唔,此番你到了辽阳,便是独镇辽河以东,今后也当如那日一般,不得玩忽职守,不得骄纵放任,知道吗?”
“是是,大帅教训得是,末将定当谨记。”高务实面带笑容,其实冷眼旁观,发现即便是祖承训这个副总兵,在李成梁面前看起来也如寻常小兵一般,丝毫没有
“仅次于他”的觉悟。随口指示了祖承训几句,李成梁见高务实
“听得津津有味”,便又开始继续缅怀
“今上继承大统之后,图们老实了些,我便开始琢磨女真的情况,于是开始在宽甸筑堡……恰巧,建州卫都指挥使王杲在抚顺马市上诱杀了我大明备御裴承祖,辽抚张公断绝贡市,我则谋划征讨王杲。”手机端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万历二年,王杲以部众坐困为由纠集土默特一部(辛爱部的一部分)、泰宁诸部等,大举犯扰我辽东重镇辽阳、沈阳,我便督兵进剿王杲所在的古勒寨,斩首一千余级,王杲家眷、儿孙被俘者甚众,一干儿孙辈尽数被我收之为奴,快哉!”高务实心中一动,问道
“其中可有个名叫努尔哈赤的?”李成梁正说到兴头上,忽然被他打断,怔了一怔才反应过来,思索了一下,才讶然道
“好像是有这么个人,不过……”他面现狐疑之色,在高务实脸上仔细打量了一番,才问道
“当时这厮才不过十五六岁,只是个半大小子,要不是吃得多点,愚兄都记不起有这么个人,求真贤弟是从何处听说这厮的名字?”高务实心中一突,暗怪自己一想起
“努尔哈赤”太激动,口快了些,当下哈哈一笑
“小弟也忘了,可能是后来他代表建州进贡的时候看到过什么条陈吧。”李成梁一时也没从高务实脸上看出什么特别之处来,心道努尔哈赤?
区区小儿,除了脾气暴虐一点之外,实在没有什么突出之处,想来也进不了高务实这种人的法眼,看来他应该真的只是偶尔看见过这厮的生平,随口一问罢了。
当下放下心来,点头道
“这厮没什么大用,小时候脾气还不好,后来被罚着去给愚兄养了几年马,现在倒是有用了些,人也老实了不少……想不到他的名字连贤弟你都听过了,也罢,算是他的造化,改明儿得了缺,让他回建州帮咱们打打下手好了。”高务实一听就呆了,恨不得当场抽自己一巴掌。
——感谢书友
“书友20180429163259594”、
“尧睿天下”的月票支持,谢谢!顺便说一句,我如果在书里介绍某人,基本都是表示此人后续剧情中会出现,不会有无关紧要之辈。
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大明元辅》,微信关注
“优读文学”,聊人生,寻知己~
………………………………
第131章 急,不急
其实高务实刚才这一问,主要是想求证一件事,即后世传说努尔哈赤曾被李成梁
“收养”之说到底是否属实。因为后世历史学界,包括日本、朝鲜、韩国的一些历史专家,对于这件事都有很大的争议,有说李成梁收养过努尔哈赤,也有说根本没这回事,偏偏双方还都能拿出一些资料来自证其说,这就给高务实这个只看资料而没本事去考证的历史爱好者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注所以本书的
“史样”,是采信的其中一种,这个问题我就不接受什么质疑了,反正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
现在看来,努尔哈赤并不是什么李成梁的义子,只是单纯的奴仆,而且是战俘为奴,地位想必不高,要不然李成梁刚才也不至于还思索了一下才想起来他这个人。
高务实不禁想要是我开口找李成梁这位
“兄长”要人,不知道他会不会给?似乎应该会卖我这个面子吧?不过……我有什么理由要人呢?
我要是个孤家寡人来上任,还可以说缺奴仆可用,找他要几个人。他看在我是天子近臣的份上,这点面子不会不卖,但恐怕也会心生怀疑。
而现在我家丁巨万,根本不可能缺奴仆用,似乎找不出什么能他不疑心的理由来……可他现在打算放努尔哈赤回建州,这只怕不是个好消息啊,别是因为我的关系,把努尔哈赤提前放虎归山留后患了吧?
谁知高务实这一思索,却被李成梁误会了,他笑了笑道
“贤弟,你也莫要多心,愚兄也不是随意做出的这个决定,其实愚兄这几天一直在考虑这件事。”这下倒轮到高务实一怔了,下意识问道
“这却为何?”李成梁笑道
“这不还是跟王杲那厮有关么?”当下他便将王杲那件事原原本本跟高务实说道了一番。
原来王杲此人,本名喜塔喇·阿古,女真话叫做
“阿突罕”,乃是此前建州女真的头领,官至建州右卫都督。这厮本质上就是个部落首领,虽然当着明朝的官,但却很不老实。
嘉靖三十六年十月,王杲偷袭抚顺,杀死守备彭文洙,大肆进行劫掠;嘉靖四十一年五月,时任辽东副总兵黑春统军清剿王杲,却被王杲设伏生擒后磔死。
于是,王杲犯辽阳,劫孤山,略抚顺、汤站,前后杀死指挥王国柱、陈其孚、戴冕、王重爵、杨五美,把总温栾、于栾、王守廉、田耕、刘一鸣等数十人。
彼时,女真哈达部贝勒王台逐渐强大,与王杲亦多有摩擦,后二者结盟于抚顺关下而罢兵言和。
此后便是刚才李成梁说过的那件事了,王杲因屡杀大明将官,张学颜一怒而罢贡市,李成梁则奉命率军攻打建州,结果是王杲被擒,磔于北京。
此一战,连同努尔哈赤和其父塔克世、其祖觉昌安等人在内的一大帮建州女真高层,被李成梁几乎一网打尽,然而王杲之子阿台偏偏逃脱了,回到其老营古勒寨,继续与大明作对。
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是建州左卫枝部酋长,在大明的官职也是都指挥使,但其实他人少势弱,一直依附作为建州强酋的亲家王杲,也常率领部众进入抚顺马市贸易,以麻布、粮食易换猪牛,领取抚赏的食盐、红布、兀剌等物。
王杲死后,他一家三代全部被李成梁给俘虏了,觉昌安本人作为头上还带着大明官帽的部落首领,虽然部众几乎星流云散,好歹还被保留了一些面子,没让他太难看,但其子塔克世和孙子辈的努尔哈赤、舒尔哈齐等就没那么好运了,都被当做奴仆使唤着。
今年漠南之战后,虽然李成梁在最后吃了点小亏,但其实主要是面子上有点难看,实际上他的功劳还是捞得很足。
然而这次的麻烦在于功劳太足,朝廷拿不出钱来赏赐了,接下去想要再来一场大战,估计府库也支撑不起。
于是,李成梁就又开始打女真的主意——打蒙古是吃肉,打女真多多少少也能喝点汤。
现在因为朝廷没钱了,吃肉有点困难,那不如就去女真那边打打牙祭也好。
李成梁所部战斗力虽然强,但他能走到今天这一步,也不是单靠没脑子的拼杀,人家好歹也是考过秀才的人,用计并不奇怪,所以他又拿出了惯用伎俩——以夷制夷。
怎么做呢?按照李成梁的设想,就是把这带在身边
“训练”了好几年的觉昌安和塔克世父子放回女真,让他们召集当年的残部,甚至召集更多一点女真人为自己效力——这是说得好听的,实际上就是做炮灰。
当然,具体使用中也许会有变化,比如也可以派他们去骗开古勒寨的大门等等,因为阿台之妻不是别人,正是觉昌安的孙女。
所以他才说本来就打算放人——只不过他本来只是打算放觉昌安和塔克世这父子二人,现在因为高务实的关系,才打算连努尔哈赤这个长孙一起放掉罢了。
搞明白这一点,高务实发现自己就更没法开口了,因为这下子连养虎遗患都说不出口——这祖孙三人现在就剩个名号,连部下都早就散了个七七八八,说放他们是在
“养虎”,怕不是要被李成梁笑掉大牙。脑壳疼啊……原历史上的努尔哈赤是什么时候离开李成梁而独立的来着?
万历十一年还是十二年?唔……好像也就是这两年间,那他现在离开,似乎也不算什么。
不过,他是啥时候统一女真……不对,统一建州的来着?好像是在万历十六年左右。
嗯,那还好,还有机会,这厮历史上应该是先统一了建州,然后靠着建州根基,又花了二十多年才逐渐扫平整个女真,我还有足够的时间来摆平他。
999更新最快电脑端:尤其是,这其中大明方面发生了
“三大征”,无论是平定宁夏之役,还是援朝抗日,作为辽东军主力的李家军嫡系家丁都遭到了很大的损失,尤其是对日一战损失巨大,再加上后来李如松意外战死,这才轮到努尔哈赤坐大。
这些事情都是可以因为我而改变的,那努尔哈赤也就未必能有坐大的机会,我怕什么?
再说,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甚至统一建州之前,我说不定就能做到辽东巡抚,以努尔哈赤统一过程中动不动就在没有大明指令的情况下擅自出兵的习惯,我还怕找不到理由来打他吗?
这么一想,高务实就放心了下来,不再为区区一个连部下都没几人,头上还有父祖两辈人压着的野猪皮担心。
《大明元辅》无错章节将持续在更新;站内无任何广告;还请大家收藏和!
喜欢大明元辅请大家收藏大明元辅更新速度最快。想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大明元辅》,微信关注
“优读文学”,聊人生,寻知己~
………………………………
第132章 万众瞩目
毕竟是跟李成梁不熟,别看现在称呼得亲热,实际上大家根本没有半点交心,高务实也就不考虑直接找李成梁要人了,反正努尔哈赤现在还没发迹,甚至连独立都谈不上,弄死他的机会还有的是。
甚至,只要搞定李成梁——不管是降服还是拿下,让李成梁不去纵容努尔哈赤,努尔哈赤这辈子都别想积累起足以反明的实力来。
以夷制夷不是不好,但前提是自己有足够的实力,能够压制这个给自己做打手或者炮灰的“夷”,而李成梁对努尔哈赤的做法,就属于玩脱了。
按照高务实的对比和分析来看,李成梁一开始大概是觉得觉昌安和塔克世两父子能力不错,所以借刀杀人把他二人给除掉了,然后偏偏去扶植塔克世的儿子努尔哈赤,将他培养起来做自己的走狗。
李成梁之所以这么做,大概是觉得自己的借刀杀人之计很巧妙,努尔哈赤应该会被他蒙蔽,甚至反过来感激他,从而心甘情愿做他的忠实走狗,再加上努尔哈赤年纪轻,只有倚仗他的扶植才能自立,于是便会更加忠诚于他。
只是,李成梁没有料到那借刀杀人之计出了篓子,而努尔哈赤将计就计,一面装作不知情,把杀父之仇归罪于建州女真的预定对手;一面取信于李成梁,在他这里得到各种好处,包括且不限于纵容他出兵征讨建州女真别部、物资支援以及准许他进行貂、参贸易等。
李成梁不知道自己纵容的是一颗对他、对大明心怀怨恨的深水炸弹,反而将其培养成了建州女真的唯一首领。
本来,仅仅如此也还有救,谁知道天有不测风云,先是宁夏出了乱子,李如松带着一大帮李家军嫡系家丁去征讨宁夏,结果宁夏虽平,李家军却损失不小。
然而此时的李家军依然还是很强,如果有几年工夫,还是能恢复元气的,谁成想朝鲜又出了乱子,被刚刚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按着一顿暴打,哭着喊着来求大明爸爸救命。
万历帝本来不大想管这茬破事——因为要花钱,然而经不住朝鲜王苦苦哀求,加上得知丰臣秀吉打朝鲜居然还只是个跳板,接下来要打的就是大明。
这就不能忍了,加上此时宁夏已定,万历帝于是就近调辽东军去把朝鲜的事情给解决掉。
意外的是,第一次出兵因为小看了日本人的决心,不知道日军多达十几万,辽东军出兵才不过几千人,被一顿暴打逃了回来。
这下子,不仅朱翊钧怒了,李如松也怒了。于是第二次作战的时候,不仅辽东军主力全出,国内还派了援军,几番苦战之后,战绩倒是不错,基本上算是摁着日军打,把他们给打了回去,顺便气死了丰臣秀吉,日本退兵。(这中间还有很多细节,日后写到了再说。)
这一战看起来战果辉煌,大明又帮助自己的小弟来了一次存亡继绝,煌煌天朝的自信心直接爆棚。
然而麻烦其实已经来了——辽东军损失巨大,尤其是李成梁的起家部队,他的那几万家丁骑兵损失大得已经不是伤筋动骨可以形容,完全就是断手断脚的程度了!
何以见得李家军的嫡系家丁经此一战,损失已经大得如同断了手脚呢?有事实可以证明,那就是李如松之死。
辽东军最强的时期,完全是压着蒙古打的,常年累月都是以少击多的打,没听说中个埋伏就损失巨大的情况。结果打完朝鲜一战之后,李如松依然按照往常的打法和兵力对比来作战,结果便中伏而死了!
中伏不奇怪,奇怪就奇怪在,如果以李家军当年的悍勇,怎么可能让主帅直接战死在那儿?仅此一战,便足以说明当时的李家军嫡系,已经不仅仅是“走下坡”这么简单,其战斗力实际上已经出现了断崖式的下跌!
而李如松本人的战死,更是让李家军的脊梁骨都断掉了。虽然此后李成梁二度出山,但已经没有意义了,不仅他本人壮心已暮,李家军本身也回不到过去的辉煌了,只能一步步凋零。
而在这十几二十年的时间里,努尔哈赤已经崛起,趁乱统一了建州,甚至接近于统一了整个女真。
此时的李成梁早已蜕变,根本不复昔年之勇,变成了一个典型的官僚式军阀,一门心思保全富贵,根本不敢再拿最后一点本钱去跟努尔哈赤打生打死,于是干了一件最大的蠢事:放弃他自己昔日建立的宽甸六堡——随即被努尔哈赤占据,而且成了其稳定、发达的后方。
李成梁病死之后,李家的后人已经完全没有再战的勇气,史载“父兄故部曲已无复存,而如柏暨诸弟放情酒色,亦无复少年英锐”,至此,辽东军自身已无对抗努尔哈赤的实力,更别提压制了。
朝廷也因此不得不把马芳之子马林等宣大将门调往辽东,然而搞笑的是,马林等人调去辽东偏偏施展不开——辽东将门不听他们宣大将门的!
阳奉阴违?那还算有礼貌的,不少人甚至是直接不给面子,乃至当场就敢甩脸子。
辽事至此不可复振也。
所以在高务实看来,辽事败坏,李成梁本人的确要占大部分罪过,但剩下的倒也不能完全赖他,确实是大明够倒霉。
不过话虽如此,他高务实既然是穿越者,有“先见之明”,这些倒霉事却也不是不可以避免,或者说至少可以避免出现历史上那么糟糕的结局——只要提早准备就好。
这一日跟李成梁的会面,在双方的宾主尽欢中结束,李成梁的态度很热烈,但什么都没保证,除了吹嘘了一番昔日的功绩之外,就是想方设法探知高务实的来意。
李松并不吹嘘什么,甚至还很谦虚,很低调,但只要李成梁开始拐弯抹角地打探高务实为何而来,他的神情就会明显变得紧张,聚精会神地在一边听着,显然对此也很在意。
其实说起来,高务实挺能理解他们的紧张,毕竟以他高务实的圣眷来看,他如果执意要在辽东搞风搞雨,只怕真没谁拦得住——现任蓟辽总督梁梦龙虽然看似并非高党出身,但他能做到这一步却是因为高拱和郭朴二人的提拔和力挺,于情于理他都不太可能对高务实下手。
而辽东巡抚周咏呢?他是河南延津人……
漠南大战之前,朱翊钧和高务实商议的时候,还说过担心周咏能力不足,但高务实并没有顺势表示要取代周咏,原因就在于此——大明走到现在,乡党之间不是轻易就方便动的,许国作为高拱的学生,都已经在阁几年了还总被人怀疑,不是因为别的,单纯就是因为他是徽州歙县人,而那里是一处心学兴盛之地。
所以现在的辽东,本来是很“平静”的,而高务实这条披着黄金鳞片的鱼儿跳了进来,他是会活蹦乱跳掀起浪花,还是只打算静静潜伏打熬资历,这是整个辽东官场都聚精会神盯着的事,万众瞩目,无分文武。
…………………………
感谢书友“kxzf”的月票支持,谢谢!感谢书友“书友20190223180428135”的打赏,谢谢!
………………………………
第133章 盖州上任
【反盗版已撤】
盖州,早在汉代就是商贾云集的辽东重镇,金代时乃有盖州之名。到了大明洪武四年,改盖州为盖州卫,翌年建盖州新城,这新城便是如今辽东苑马寺卿的夏秋驻地(春冬驻海州)。
盖州地处辽东南部,在辽东半岛则位于西北偏中部,是辽河平原与辽南丘陵的交界之地。
而如果把目光单纯的放在大明眼下这个时期,那么盖州这一块地区,还是分割辽西和辽东的咽喉之地——因为此时的辽河河套地区还在蒙古人手里,确切的说,是在朵颜三部的炒花部手里。
辽东苑马寺原本是个管理马政的机构,所以设置比较简单,乃有“正卿一,少卿二,寺丞四,主簿一”,其中苑马寺卿作为主官,为从三品;少卿正四品,负责佐寺事;寺丞正六品,分别督管辽东苑马寺下辖的六监二十四苑养马事宜;主簿从七品,负责典省勾校文书。
不过此前已经说过,这个养马的差事现在基本上废了大半,苑马寺卿本身也很少再把时间放在养马之上,而成为了辽南的军政主官,所以这些属员之中如少卿,虽然级别不低,放在别处已经是个知府,但在辽南的实际地位很一般。
辽南真正重要的人物一共就两位,一位就是苑马寺卿——主要权威来自于兵备副使这个兼差;另一位则是武职,“分守海盖右参将”。
眼下在任的这位海盖参将名叫孔东儒,辽海卫人,于万历七年出任本职,此前为广宁左营游击。(无风注:根据《神宗实录》。)
这说明什么?说明他是李成梁的人。
为啥呢?
首先,他是辽海卫人,辽海卫虽然带个“海”字,但实际上位置在辽东最北方的开原,开原有两卫:三万卫和辽海卫。而辽海卫以南,便是铁岭卫——李成梁的老家和根基之地。
李成梁发迹后,扩张势力的第一件事就是控制铁岭卫以北的三万卫和辽海卫,因为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其在辽东北部的“势力范围”,这还是多年前的事了。
孔东儒既然能以辽海卫的出身混到今天这一步,没有李成梁的点头甚至推荐,几乎可以说是不可能的。
其次,他的前职是广宁左营游击,这个职务也不简单,实际上是辽东总兵麾下最关键的几个游击中排名第一位的——辽东总兵现在就是驻广宁的。
李成梁这些年早就把辽东军经营得几乎成了“李家军”,他手底下最关键的一位游击,还能不是亲信心腹吗?
况且,要不是亲信的话,能够外放海盖参将这样一位辽南头号武将?做梦。
这位孔东儒孔参将大概是得了李成梁的吩咐,对高务实十分亲热,但绝不交心。虽然亲自领着千余兵马前往娘娘宫——也就是营口迎接了高务实来盖州,但一路上只是胡乱吹捧高务实,并不说什么正事。
吹捧这种事,高务实见得多了,孔东儒的吹捧也未见得有什么新意,无非是文武双全,功勋盖世那一套,高观察早已免疫。
于是高务实主动把话题扯开,从营口到盖州的这一段路上,高务实主要是问了些关于盖州乃至海州的地形、交通乃至经济情况等问题。
盖州地貌特征为“六山三水一分田”,以这个年代的粮食产量来说,光靠种田是养不活人的,而且盖州还不方便开垦田地,因为盐碱地太多,勉强开辟为田地,也种不出多少粮食来——后世红朝倒是搞定了这个问题,至于现在嘛,那是想都别想,高务实也没这么专业的农业技术。
所以盖州的经济主要是利用地理位置来做中间站——辽东辽西的中间位置,正好干这个。
除此之外,就是靠水了。
水有两种,一是辽河、大清河等河流;二是海,盖州西临辽东湾。
辽河等河流,原本用处不算很大,毕竟南船北马,辽东人此前更喜欢陆路运输,但自从高务实前几年在娘娘宫附近新建了营口港之后,一切就开始悄然发生变化了。
营口港由于背靠京华这个商业巨头,拥有的生意伙伴也是巨大的资源,因而每年的吞吐量都在快速而稳步地上升。
与其他港口一样,货物光是运到港不行,还得运到各处,这就需要运输方便。
其实以营口的位置,即便走陆路,也能轻易辐射辽东、辽西两翼,辽南也是一样。但如果单说去辽东(辽河以东)方面,那么辽河与太子河等河流就很有用处了。
京华很快发现了其中的商机——当然这是因为京华老做这种事,于是很快建立了河道运输,从一开始的十几艘内河运输船,一直到现在大小内河运输船百余艘之多,完全掌控了辽东方面的内河运输业务。
虽说内河船只远远小于海船,但这么多船,光是运京华自家的货物显然多有多剩,能够经营成这样,自然是把辽东本地的运输方式都改变了才能做到的。
毕竟在这个年代,水运肯定比陆运便宜,唯一的麻烦在于辽东太冷,当寒冬来临,河面封冻,就不好办了,甚至连这些船只都要提前离开,驶入专门的河港封存起来,严重影响京华的运输效率和赚钱效率。
这些事高务实在来之前就已经知道了,孔东儒的泛泛之谈让高务实提不起多大兴趣,干脆把话题转开,问道:“海盖二地,如今有兵几何,堪用者几何?马匹……哦,这个就不问你了。”
孔东儒虽然是李成梁的人,但他显然也知道高务实的背景,这不是李成梁能随手拿捏的那些以前的苑马寺卿,不能等闲视之。
所以高务实一发问,他就连忙道:“海盖有兵四万余。”
高务实大吃一惊,立刻反问:“多少?”
“四万余。”孔东儒谦卑但坚决地说道。
这会儿高务实却逐渐回过神来,收起了惊诧,轻咳一声,又问道:“那么,堪用的呢?”
“两千六百人。”孔东儒没有打太极,老老实实地道。
高务实简直惊了个呆!
你们辽东怎么回事啊?一个九边重镇之一的要地,这个军队堪用比例怎么连广西还不如?
孔东儒或许是看出了高务实的惊讶,认认真真地道:“高观察,实不相瞒,辽南海盖这边因为战事较少,所以士卒多不堪用,末将所说的这两千六百堪用之军,没有一人是辽南之兵,全是末将从广宁带来的随任家丁。”他说着,眼中忍不住露出了一丝傲然。
哦,这下我懂了。
高务实心道:合着辽南金复海盖这边的卫所加起来,在册的大概有四万多兵,只是在这位李成梁的爱将看来,这都是些废物,根本打不得仗,不能算“堪用”,真正“堪用”的,只有他带来的随任家丁。
所谓随任家丁,就是将领的私人嫡系,之所以叫“随任”,意思就是说这些人不属于该地,而是属于该员,此将领如果调任别处,这些家丁也是要跟着带走的。
拥有两千六百随任家丁,这个孔东儒有点实力啊,我怎么对这样一个人物没啥印象呢?
……………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