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元辅-第1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摸了摸突然感觉凉飕飕的脖子,喃喃道:“这他娘的……幸好这些狼兵都是友军。”

    而他麾下一名部下紧张道:“营座,咱们是不是也赶紧上去,要不然这功劳怎么算?咱们也不能白打一场,没点赏钱弟兄们可也高兴不起来啊。”

    高璋摆摆手:“抢钱咱们看来是抢不过狼兵的了,不过赏钱你倒是不必担心,咱们老爷又不是用首级论军功的,他的习惯你不知道?集体功懂吗?对面战象崩溃这个功劳,咱们已经到手了——肉都吃了,总得给人留点汤不是?再说,咱们毕竟是老爷的家丁,他是不会少了咱们的功劳的,老爷什么时候小气过?”

    那下属想了想,觉得倒也是这个道理,也便心安理得地让下面人赶紧检查大炮,该清理炮膛的清理炮膛,该准备huǒyào的准备huǒyào。这场仗虽然看来得胜在即,可就算赢了城外的战斗,清化城总还是需要他们的火炮发威的。

    而此时,由于大军渡河已经基本完成,高务实也坐了胡老板的“兴隆”号从马江东岸赶了过来,随之而来的还有上游传来的消息:岑凌所部也已经按时发起攻击,目前攻势基本顺利,如无意外的话,预计明天上午就能赶到清化城下与高务实的主力会师。

    十万大军围清化的清化攻城战马上就要打响了。

    …………………………

    感谢书友“阿拉雷勇”的月票支持,谢谢!继续求订阅,求各种票~11


………………………………

第170章 这就是大胜!

    清化城的地理情况,大致是东临马江,而高务实是在清化城北部渡江,接下来自然是向西面包抄围城,对此他只需要下令即可。

    本来在他看来,郑军老巢就是清化,如果丢了清化,再往南逃也根本没有什么意义。但他小看了人的求生欲望,郑军在阮有僚崩溃之后居然立刻选择了弃城逃跑。

    由于高务实麾下有马,家丁护卫团的夜不收承担了大多数的探马任务,根据他们报告,随行的郑军还有三万左右。

    高务实麾下无论是各土司,还是莫军投诚的将领,纷纷劝他立刻发兵追击,但他略微思索了一下,却否决了这些建议。

    他命麾下各部以清化城为中心展开清剿,先将郑军留下的原沿江防线败兵全部消灭,再做其他打算。

    不过消灭不等于不要俘虏全部杀掉,愿意投降的郑军依然按照原先的办法接受投降,只要收缴兵器盔甲,然后集中看管起来就行。

    高务实倒不是什么觉得杀俘不祥,而是他一贯把人看做战略资源,郑军在渡江战役中的硬性损失最多也就一万人,这意味着还有三万左右的败兵可以抓俘虏,俘虏可是很好的劳动力资源,就算不让他们打仗了,也还有很多的用处,杀了岂不是浪费?

    别的不说,到时候河静铁矿不要人挖了?

    虽说高务实心里现在已经把南部安南当成他南洋扩张的第一个跳板,也不是不可以趁着大明北方即将进入小冰河时期的机会,从北方搞移民。但是北方移民要适应安南的天气不说,而且这样万里迢迢移民到“藩属国”,国内会不会有什么变故,那还不好说。

    因此,利用安南本地劳动力,至少是过渡期的最佳选择。

    当然他肯定知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所以南逃的郑军也不是不追,只是得先花几天时间把清化安靖下来。

    毕竟他现在不是搞流寇作战,后方的稳固是一定要确保的,十万大军要是后路出现问题,那就不是闹着玩了。

    他的作战思想其实比较一下,跟曾国藩很像:深知自己不是什么军事奇才,不考虑打什么“神仙仗”,就老老实实“结硬寨,打呆仗”,反正自己的长处是“内政建设”,只要把仗打成这种呆仗,反而就能稳赢——至少不输!

    曾国藩被人看做为官之人的典范,高务实当年做秘书的时候,也是很仔细研究过他的,虽然当时主要的方向是研究他的为人处世之道,不过对于他的军略,也免不了会看进去一些,后来莫名其妙的穿越了之后,高务实就把曾国藩打仗的风格定为了自己将来可能打仗时的指挥风格。

    曾国藩的所谓“结硬寨,打呆仗”。具体而言,就是不论和谁打仗,去了城池外先勘察地形,选好扎营地,挖壕沟、扎花篱,把自己与敌方隔离开来。

    勘察地形一般找背山靠水之地,既可以防止偷袭,也可以保障饮水供给,当然也得给自己留下退路。

    壕沟一般深一尺,是用来防止对方步兵的,挖壕沟的土也要搬到较远的地方,避免敌人用挖出来的土回填壕沟。花篱,不仅要高,而且有两三层之多,是用来防止对方骑兵攻击的。

    如此,曾国藩的硬寨就结成了。

    这样的寨子一旦结成,在冷兵器+火枪+少量红衣大炮的时代,既可以防止偷袭,也可以防止骑兵冲锋,注定要把敌方给困死的。

    当然,世界上没有傻到坐以待毙的敌人,即便有,也不要去指望敌人蠢。所以敌人一定会骚扰、进攻,避免这个包围圈形成。

    此时,曾国藩“结硬寨”的战略优势就显现出来了。他手下的湘军,根本不和你恋战,敌人来袭,一排子火枪就打退了;只要敌人一退,湘军就开始挖壕沟。

    如此循环一段时日,壕沟挖好后,湘军干脆直接窝到寨子里不出来了。

    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湘军因为有了“硬寨”,进可攻、退可守,已立于不败之地。处在不败之地,又不急于求成和进攻,重在防守,手下湘军每次打仗死亡率就会很低,打胜仗的士气就会很高。

    而敌方因为被围困,无法得到外部物资补给,每天都在消耗粮食、弹药和士兵,是无法打赢持久战的。

    依托挖沟扎篱“结硬寨”,非到万不得已不进攻,只守着,把敌方围困至弹尽粮绝,就是所谓的“打呆仗”。基本上,一旦被湘军围困住,最终的结果都是弹尽粮绝、人心涣散、乖乖投降,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而这种打法正适合高务实这样,自认指挥能力一般,但长于后勤补给运作,可以保证充足的物力用于围困敌人的指挥官。

    本来他在清化城下就是打算打呆仗的,但郑军南逃,让他这个计划落了空。

    大举追击?目前的情况下看起来不是不行,但高务实对于打仗谨慎得近乎保守,所谓“为虑胜,先虑败”,万一对方设伏呢?

    自己不就成了追着弃守洛阳的董卓而去,却被李儒的伏兵打了个全军覆没的曹阿瞒?

    虽说自己现在看起来军容鼎盛,可是要知道,这里面一半人是之前的莫军啊。

    这种人,跟着高务实的所谓“大明天兵”打顺风仗是没有问题的,也不敢有什么异心,但是万一的万一,“大明天兵”居然吃了败仗,那他们跑起来只怕比狼兵还快!

    何况狼兵的另一半主力还在岑凌那里呢,要明天才能赶到清化,现在如果追击郑军,主力只有黄芷汀部,这个危险高务实一点都不想冒。

    必胜的局面,有什么好着急的?郑军丢了清化,肯定士气低落,更南边的顺化和广南又在首鼠两端的阮潢手里,现在肯定不会支持郑松,郑松就算南逃,手里也只有一个乂安——这我还能让他翻起浪花来?

    所以不着急,稳稳当当的打呆仗,慢慢推过去就行了。

    曾国藩的指挥乏善可陈,但谁能否认他是平定太平天国第一功?

    谁都想付出最少、收获最多,谁都喜欢暴富、坐地官升三级。可是这种好事,有固然好,但没有也不必气馁。大多数人还是需要通过持久的努力,通过每次努力积累下的微小优势,获取经验、技巧和能量,才能让能力晋级、让财富增加、让权力得到巩固和提升的。

    毕其功于一役固然好,但保持每一战都占据优势,不怕这优势有多小,注重积累,积小胜为大胜,也能笑到最后。

    况且,这次清化之战怎么说也不算小胜了——渡江作战打掉的敌军,估计各处相加也能有个万把人,清剿残敌估计能搞定两万以上到三万,还赶走了郑松,拿下了贼巢清化城。

    这怎么会是小胜呢?郑松经此一役,丢了老巢,丢了至少一半的军队,实际掌控的地盘只剩下一个乂安,南边的阮潢听说之后也肯定会更加畏惧……这是大胜啊,大捷啊!

    高务实一声令下,大军谨慎进城,同时自己已经开始想着怎么上疏朝廷了。

    拿下清化可不是拿下升龙,升龙理论上本来就是“大明疆土”。而清化,则是黎朝开国皇帝黎利的老家,黎利是谁?他是靠着蓝山起义,最终把大明逼得不能不退出安南的罪魁祸首!

    大明在后世被称为“刚明”,大明的复仇观是什么?

    “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

    暴打后黎朝逆臣,夺取黎利的老家,这样的大功,高务实要不借此谋点好处,他还是高务实吗?


………………………………

第171章 文治才是我的专业

    清化城虽然是黎利的老家,又是眼下后黎朝的老巢,但这座城市并不算大,最多也就两个新郑县的大小。

    高务实大军进城之前,先以广西巡按御史身份晓谕岑黄两部狼兵及莫朝投诚之军,表示军功之赏会由他算清拨给,入城不得擅自抢掠。

    岑黄两家土司也约束众狼兵,说清化与外清化可能是他们两家的酬功之地,抢掠者视同抢掠土司,然后拿出高务实此前赏给他们的银子先赏赐给狼兵,稳住军心。

    莫军的底层士兵对此有些不高兴,认为郑氏是其大敌,如今既然溃败,正要把旧仇好好算一算。然而莫军高层对此颇为赞成,莫玉麟与阮倦两员大将都表示:高公欲为黄尚书,此安南万世之福。

    莫玉麟和阮倦提到的“黄尚书”,乃是当年永乐朝时大明的交趾布政使兼按察使黄福。

    黄福在交趾期间,除了尽力做好“编民籍,定赋税,兴学校,置官师”及各项日常行政工作外,还曾“数召父老宣谕德意,戒属吏毋苛扰”,特别是对一些仗势扰民引起地方混乱的权势人物进行了坚决的抵制和斗争。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与宦官马骐的斗争。

    永乐十五年,中官马骐以镇守和监军的名义到交趾,“大索境内珍宝,人情骚动”。他规定交趾每年必须岁贡扇万柄,翠羽万只,又借机抢掠,抢夺民间珍宝、古玩,史载“淇暴而残,交人苦之,三年问判者四五起”。

    由于马骐激变,交趾局势一时又变得严峻起来。黄福除了协助交趾将军丰城侯李彬全力平定叛乱、重点打击声势最大的黎利外,还积极对民众采取安抚措施,对马骐估宠虐民之举,“福数裁抑之”,不因他是成祖的亲信宦官而屈从,而是进行坚决的抵制和斗争。

    黄福与马骐的斗争对于减轻百姓负担、缓和因马骐搜掠而激化不稳的交趾局势起了很大作用。马骚民之举动因黄福的抵制而难以全面得逞,不免对黄福恨之入骨,竟向明成祖写信“诬福有异志”,但因成祖对黄福很了解,马骐的陷害未能得逞。

    在黄福和李彬恩威并用之下,黎利等人的叛乱也一度被平息下去。到永乐二十二年仁宗即位召还黄福之时,黎利已被击败并逃到老挝,威胁也曾一度消除。

    黄福在交趾18年,被认为“视民如子,劳辑训伤,每戒郡邑吏修抚字之政。新造之邦,政令条画,无巨细咸尽心焉”。他的举措得到了安南人的高度称赞,他也因此受到交趾各阶层的爱戴,临回国时,“交人扶携走送,号泣不忍别”,出现了万民空巷,主动送行的场面。

    黄福离开交趾不久,宦官山寿掌权,交趾的上层官员中争权夺利的纷争日趋激烈,政令军令出自多门,陷入混乱之中。

    黎利见有机可乘,乃率众从老挝杀回交趾,企图东山再起。大敌当前之时,交趾的文武官员却无法按统一步调行事。

    陈洽虽以兵部尚书兼布、按二司事,却无力挽救局势,他要求掌握军权的征夷将军陈智、总兵方政和中官督军山寿协力进兵剿灭黎利,但是三个人谁也不听他调遣。

    山寿原与黎利交好,一意主抚,而对黎利攻城掠寨竟拥兵不去救援。陈智虽为武将,但“素无将略,惮贼,因借抚以愚中朝,且与方政注,遂顿兵不进,贼益无所忌”。方政有勇无谋,又与陈智互不相容,互不配合,因而屡战屡败。以致黎利势力坐大,地盘也越占越多。

    陈洽不得已向朝廷求援,但朝廷所派的征夷将军王通也是庸劣之才,他不听陈洽劝阻,轻易进兵,结果中伏大败。此后一踱不振,“一战而败,心胆皆丧,举动乖张,不奉朝命,擅割清化以南地与贼,尽撤宫吏军民还东关”。他还私下与黎利和谈,使明军士气受到很大影响。

    另一将军柳升则过分轻敌,刚入交趾即中伏身亡。值此危急时刻,交趾布政司按察司官员不得不联名上奏朝廷,要求黄福再返交趾执掌大权,“交趾布、按上言:尚书黄福,旧在交趾,民心思之,乞令复至,以慰民望”。

    宣宗于是召见黄福,曰:卿惠爱交人久,交人思卿,其为联再行。仍以工部尚书兼詹事,领二司事。黄福二次临危受命,再赴交趾。

    但当黄福于宣德吮年九月抵安南境内时,交趾局势已发生了兵变。宣宗准备结束交趾战争,明军部分已撤出交趾,交趾大部为黎利所控制,黄福不仅已无回天之力,而且在从交趾退回的途中不幸为黎利的军队所俘。

    这段史书中说:“比至,柳升败死,福走还,至鸡陵关。为贼所执,欲自杀。贼罗拜下泣曰:“公,交民父母也,公不去,我曹不至此(无风注:这段话是说“先生是交趾民众的父母官,先生不走,我等也不至于此。”)。”力持之。

    黎利闻之曰:“中国遣官吏治交趾,使人人如黄尚书,我岂得反哉!”遣人驰往守护,馈白金喉根,肩典送出境。至龙州,尽取所遗归之官。

    黄福此次转危为安,主要是得力于他在交趾人民心中的巨大威望,连敌人也对他钦佩至极。而且黄福在生死关头,也表现了一个天朝文官凛然不屈的气节。他在自杀不成的情况下,对抓获他的交趾人“斥之,谕以顺逆”,而安南贼众竟然哭着把他送走了。

    他在返回国境后,又立即将交趾人送给他的礼物“尽取所遗归之官”。可以说,不论哪个方面,他都做到了尽善尽美。

    如今莫玉麟与阮倦把高务实的行为称之为“欲为黄尚书”,显然是极高的赞誉。

    高务实自己很清楚,他肯定不是来做黄福的,但不妨先利用一下安南人对黄福的钦佩和怀念来做一些文章。

    因此在第二日岑凌赶到,大军进入清化之前,高务实高调的宣布了此次南征黎郑二逆,乃是奉天讨贼,大明天兵不征一米,不夺一文,“除黎逆郑逆及附逆之辈贼产”外,大明不会没收安南民众一文钱、一亩地,同时还将帮助安南都统司在安南编民籍、降田赋、兴学校、置新官、修水利、开矿业……

    总而言之一句话,在他高按台的“协助”下,安南都统司会有一大堆利民惠民的举措实施,同时也让“没有附逆”的文人豪强有当官的希望。

    相比于在军事方面只会结硬寨、打呆仗,高务实在文治方面就老道多了,一个约法三章,就把黎逆郑逆及附逆叛臣和“广大人民群众”给区分开来,忠实执行了红朝“团结大多数,打击一小撮”的政治理念。

    嗯,论人头数,这肯定是一小撮,但高务实心里明镜似的,他现在的所作所为还是在打土豪、分田地,黎家是“皇室”,郑家宛如后来的幕府将军,把他俩摁死了,比没收十万安南百姓还划算得多,再加上所谓的“附逆”全看高务实觉得他附逆没附逆这里面可以打倒的土豪也多得是,何必急吼吼地去跟那些普通安南民众抢食?

    于是,在一片不分敌我的欢腾和歌颂声中,高务实率领大军,开进清化城了。


………………………………

第172章 安南捷报喜与忧

    三月初七,安南的捷报终于快马加鞭地送到了京师,除了辽东和蓟镇之外,许久未闻边喜的大明朝廷一时精神振奋起来。

    拿下升龙不足为奇,拿下清化却值得大书特书一番,而以“区区”五万狼兵和一干家丁就拿下升龙和清化,基本已经抵定安南大局,这……这可真是喜从天降、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的大喜事啊!

    京师官民弹冠相庆,这位高文正公的亲侄儿、皇上的十年同窗、大明的六首状元果然出手不凡,不对,这已经不是出手不凡,这简直是神来之笔!

    为什么?因为高巡按没花朝廷一文钱,就报了从宣宗算起,到万历天子朱翊钧正好十世的大仇!

    这是什么样的功劳?

    别提什么安南蕞尔小邦,小邦也可以有大仇!这蕞尔小邦当年硬是逼得大明不能不退兵放弃交趾!

    而现在,大仇得报了!

    宫里有知情人士传出消息,说皇上接到高按台奏报之时,看完奏章,把奏章猛地往御案上一拍,大喊三声:“痛快!痛快!痛快!”

    又览奏再三,长叹一声:“十世之仇,朕为祖宗复矣!”

    不过宫外得到的消息仅止于此,事实上,朱翊钧还立刻把内阁阁臣传至文华殿,又亲御文华殿御阁臣议论此事。

    所谓议论,无非两条:朝廷行止,赏功示恩。

    赏功方面好理解,高务实、黄芷汀、岑凌及一众土司,此战俱有大功,所谓德懋懋官、功懋懋赏,朝廷不可能没个表示。

    而行止,则比较有意思了。安南拿下来了,要还是不要?

    按朱翊钧的心思,安南若是拿不下来,那也就罢了,既然拿下了,怎能不要?

    他这个年纪,正是一门心思想要“搞个大新闻”的时期,如今高务实帮他拿下安南,报了九世之仇,这要不耀武扬威一番,岂不是锦衣夜行?

    谁知阁臣们似乎已经先有过一番商议,均不认可朱翊钧提出的“再设交趾承宣布政使司”等构想,表示前车之鉴不远,直接统治交趾还需谨慎。

    至于理由,无非还是之前那些理由,比如申时行就表示:“昔日安南年赋不过七万两,就闹得民变四起,朝廷所费不啻十倍有余,况此地民风懒惰,空有良田,不肯安种,我朝廷若再次收回直辖,将来可有这般余力余财,源源不断往里填?”

    余有丁对此表示同意,许国也附议了。

    张四维想了想,道:“臣记得此前高务实上过一道奏疏,提到过‘或可使土司固安南’之说,不知他就此有没有更详细的说道?”

    朱翊钧神色微微一动,但还是不太愿意放弃将安南从安南都统司改为交趾布政司,又朝郭朴望去。

    郭朴想要求退,这是大伙儿都知道的事了,就看皇上什么时候准,或者说看两宫什么时候准。他既然一心求退,自然心中坦然、面色淡然,平静地道:“皇上若肯将高务实一辈子放在安南,那么老臣觉得,把安南改做布政使司也是可以的。”

    朱翊钧一怔,继而无奈起来。他现在对郭朴已经不光是敬畏的问题了,关键是郭朴一心求退的心境之下,说话少了很多顾忌。

    少了顾忌不代表胡说八道,而是过于一针见血,有时候皇帝就会比较为难。追究是不可能追究的,不说身份资历了,关键是人家本来就是在就事论事,并没有借题发挥,只是……

    比如刚才这个回答,他看起来是顺着皇帝的意思说话:你不是想把安南直辖么?也不是不可以,让高务实一辈子镇守在安南,以他的手段,安南调皮不起来。

    可是,朱翊钧怎么会肯?高务实是他老早就打定主意要用为辅臣的心腹、股肱,一直丢在安南算什么事?

    说得不客气点,安南和高务实,让朱翊钧挑,他想都不会多想,直接就会选高务实。

    毕竟,把安南收回来直辖,主要还是年轻天子的面子问题。

    要论划算不划算,他朱翊钧难道不知道直辖安南十有八九要蚀本?

    况且,把高务实丢在安南,高党还不得拿奏章把他这个皇帝给淹没了?那可是他们心目中没有争议的“未来领袖”,这么一个人不呆在内阁,却被皇帝摁在安南那种“鸟不拉屎的南蛮之地”,这是酬功还是罚过啊?

    “高务实不可能一直呆在安南,他此番立有大功,只待御史任期一到,朕就要调回京师大用的。”朱翊钧这话既是表个态,也是放个风,免得到时候有人跳出来叽叽歪歪。

    不过大伙儿对这话基本免疫,高务实这次有功是肯定有功的,怎么赏却是大问题,调回京大用这个话,暂时听听也就罢了,具体还很难说,不过这事儿待会儿再说也不迟。

    朱翊钧见他们都不说话,还以为众阁臣是以此沉默来表示抗议,他现在还不大敢跟内阁真正闹起来,见状叹了口气,道:“那诸位爱卿说说看,安南该怎么处置?总不能打都打下来了,我大明朝廷却来个不闻不问吧?”

    张四维又接过之前的话题,道:“莫氏也好,黎氏也罢,说起来都是叛臣,不过黎氏乃是旧叛,莫氏当年虽篡黎氏之国,但在世宗时便降服于我大明,眼下乃是我大明之内臣,相较于黎氏,总归要亲一些。不过,臣以为此事还是需先问明高务实,眼下安南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官情民情,才好做出判断。”

    张四维这话算是滴水不漏了,先论旧过,莫氏黎氏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再论亲疏,莫氏比黎氏那倒是好多了;最后再论时局,时局嘛,按照大明的惯例,都是要由当地该管官员先发表看法的。

    所以,张四维现在虽然还搞不清高务实究竟是怎么打算,但有一点很明确:高务实是他的亲外甥,只要不涉及到造反之类作死的事,他能帮的肯定会帮衬一把,那么把主动权交给高务实,就是他现在最需要做的事。

    朱翊钧对这话倒是没有什么意见,点了点头:“这事儿肯定得问高务实的看法,安南本就归广西管辖,他是广西巡按,安南又是他打下来的,不问他问谁?不过,有备无患,朝廷也得先有个基本的态度,譬如说:高务实如果认为可以改布政司,朝廷要怎么改?高务实如果认为不能改布政司,朝廷又该怎么处置?”

    郭朴没说话,张四维刚刚说完,申时行只好接过话头,道:“若是广西巡按认为该改布政司,想必一定会说明原因,以及该如何改,这一点咱们现在倒是不必过于着急。臣以为,不妨先议一议,如果广西巡按认为安南局势不稳,或者出于别的原因认为不能改,则朝廷应该如何应对。”

    朱翊钧点头道:“申先生说的也对,那申先生不妨先分说分说。”

    “臣以为,安南若不能改布政司,无非还是那两个原因,乱与穷。这两点都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解决的事,一旦该按认为安南制度不宜轻变,朝廷还是应该镇之以静。不过,莫氏原先只有半个安南,还能老老实实的,倘若有了整个安南……臣却有些担心。”

    朱翊钧见几位阁老都有些深以为然之色,只好道:“其实在出兵安南之前,高务实曾给朕密奏过这件事,他认为可以引入土司,压制或者说制衡安南莫氏。”

    这是个新鲜话题,朱翊钧是从高务实上次的密奏得知的,而诸位阁老显然是第一回听见这个设想,不禁都是一愣。

    连郭朴都忍不住问道:“所谓引入土司,不知是怎么样的一个引入?”

    “简单的说,就是这次随着高务实出兵的那些土司,都让他们换地,换到安南去。”

    这下子就更新鲜了,申时行诧异道:“让土司们远离祖地,这只怕有些难吧?”

    余有丁也是摇头:“想法倒是不错,但臣担心这事儿不好办,毕竟故土难离啊……”

    而许国对高务实要更了解一些,想了想才道:“该按可有说得更详细些,怎么个‘换地’之法?”

    张四维也忍不住发言,道:“换地什么的,就跟做生意差不多,这一点臣倒是相信高务实的……只是,安南人又怎么可能接受?广西方面的土司,臣记得这次算是大部分都跟着高务实南下去了安南,就算该地土司本人没去,也多半是派了兵的,这么多人全部换去安南,安南人自己怎么办?”

    郭朴也点了点头,道:“凤磐的话有道理,桂西、桂南虽然大多都是山区,但地面不小,如果换去安南,安南人自己岂不是要没有立足之地了?这些土司在桂西桂南,对治下都是一言而决的,换去安南用什么名义呢?如果仍然是土司,那这样的权力给到他们手里,安南百姓又能接受得了吗?会不会闹得比永乐朝更严重?”

    …………………………

    感谢书友“黄金发123”、“王孙疾”、“年久失修nn”、“高楼日暮”的月票支持,谢谢!继续求订阅,求各种票,今天应该还有一章,但看时间,估计有点迟了。


………………………………

第173章 各种猜测(4更破万)

    所以说姜还是老的辣,朱翊钧之前看高务实密奏的时候,根本没想到他那个看起来相当完美的计划,内里居然可能有这么多的麻烦。

    但朱翊钧对高务实确实是相当有信心,他觉得以高务实的手段,这些麻烦肯定是能够解决的,唯一的问题在于,现在怎么说服这些阁老们——总不能一句“朕相信务实”就打发了吧,那听起来可是一点都不像明君啊。

    他只能先把那天对陈矩说的那番话再拿出来解释一遍,道:“广西山地,种不得几亩田,让土司们从广西换去安南,想必他们还是肯的,无非是这个置换的比例该怎么定,朕觉得……就像张先生刚才所说的一样,这种‘做生意’一般的事情,应该难不倒高务实。”

    做生意方面,诸位阁老都没什么想说的,高务实在这方面的本事明摆着,不买田,不卖盐,十年时间随便搞搞就有这么大的产业,换了谁也不好意思质疑他做生意的本事。

    毕竟人家在这十年里还有正事呢——他当着伴读和观政,自己还考了个六首状元,哪个敢说这两件事不是正事?所以,做生意什么的,甭管他用了多少心思,大家都只能说他那是随便玩玩而已……

    可这就太狠了,根本不能细想:你随便玩玩就玩成这样了?!

    要知道现在他的产业,连垄断长芦盐场的张家估计都比不得了,这种做生意的水平哪个敢质疑?

    张家的确垄断了聚宝盆一样的长芦盐场,可高务实几乎垄断了大明的港口啊!这几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