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元辅-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贾富勇垡猜试鲈慷铀婧蟾侠矗南缑裰隗焓澈⒛藕爸ふ酱釉绯靠甲阕愦虻交苹瑁沼谌炕骼A速量茉舯蟊居踝

    贼兵穷途末路,被打得落荒而逃。刘显所率将士及当地村民乘胜追击,奋勇追杀,将倭寇的残兵败将追击到兴化白驹场,又从白驹场追击到茅花墩。经过数场恶战,血流漂杵、尸横遍野,刘显部大获全胜,所逃倭寇尽数歼灭,无人生还。

    然而,时任凤阳巡抚兼督江北军务的李遂因争夺军功,却上书弹劾刘显、卢镗有放纵三沙倭寇过失,故造成了白驹场、茅花墩等地遭受洗劫的严重后果。嘉靖帝看了李遂奏章后,出于文贵武贱的习惯心态,夺去了刘显薪俸,交都察院核查,坐以刘显渎职罪名,第一次被革职。

    嘉靖四十一年五月,广东沿海一带的倭寇又蜂拥而起。此时嘉靖国乱思良将,又急诏起用刘显任总兵官,镇守广东、福建一带海域军事防守。

    适逢福建沿海又爆发了倭寇进犯侵扰,地方官府和驻防部队对这突如其来的倭寇都感到十分棘手,无法对付。刘显得到军报传令,火速率领大军赶赴增援。并与时任浙江都司佥事、参将戚继光一起协同作战,连续击败倭寇,并直接拔了倭寇的大本营,但凡进入福建沿海境内的倭寇无有幸存,全部消灭干净。

    然而,贼心不死的倭寇又源源不断地大批涌窜至应天境内,并迅速攻下了兴化城。刘显所部当时因连续转战,兵力大减,与占据兴化的倭寇主力兵力悬殊,于是只好围而不攻,不敢冒昧开战。

    结果没的说,刘显马上被再次弹劾,说他征剿倭寇不力。参劾上去后,嘉靖考虑到国家正值多事之秋,正是用人之际,不能自剪羽翼,于是下诏命令刘显戴罪立功。

    此时倭寇又不断地攻夺重要海岸据点,在平海卫附近与明军形成了拉锯战。而打劫福建福清的另一支倭寇,也打算与平海卫的倭寇联手。好在倭寇的图谋被刘显识破,刘显遂与福建总兵官俞大猷合兵于遮浪半岛,将盘踞在遮浪的倭寇全部消灭干净。平海卫的倭寇闻讯打算逃跑,却被把总许朝光拦截打败,并将倭寇船只全部烧光。

    这时戚继光也率领所部前来增援,与刘显、俞大猷三部平倭主力大会师,一同合力作战,将兴化一带的倭寇全部歼灭,收复了失陷的兴化城。

    由于刘显在这一场歼灭广东、福建一带倭寇的战役中功勋显著,朝廷论功行赏,在他原有正三品都指挥佥事的级别上晋升两级,为正二品的都督佥事。此时,江北的扬州、淮安、泰州、南通等地的倭寇尚未完全歼灭平定,朝廷决定设总兵官于狼山,统制大江南北,刘显改任总兵官驻军狼山。

    到任后,总兵刘显为履行行部考核地方官员的职责,要求皇帝能下一道谕旨给他,以便好节制知府以下这些地方官员。由于通州同知王汝对刘显心生妒嫉——刘显部驻扎通州附近,而王汝为文官,不肯被刘显节制——于是上书弹劾刘显,指责刘显的请求是对皇帝的不恭,是非分要求……于是刘显被降职处分。

    没多久嘉靖帝驾崩,隆庆帝登基。此时的刘显已经吃够了文官的苦头,不敢再跟文官作对,但他没料到在南京附近为将,不仅不能跟文官顶牛,还要听南京守备勋臣招呼(无风注:南京其实才是大明正式首都,也有六部等留守机构,但多为虚设,南京真正的三大实权巨头为: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镇守太监、南京守备勋臣。这也是历史上崇祯自杀后,南明朝廷一时之间以时任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为首的主要原因。),刘显因为身为武将却不知进献,被南京守备勋臣打压,非说他属下兵丁数目与在籍人数相差甚大,结果刘显就再次被“革职候勘”了。

    刘显说到此处,脸上全是愤怒:“高公子,要说卫所兵丁人数与在籍人数不符,我大明数百镇,哪一镇能符?南京诸镇兵员与在籍人数相差之大,比我刘某人手下相差可大得多了,这些人何不自请处分,偏来说我?”
………………………………

第035章 添花送炭(上)

    刘显的愤怒溢于言表,但高务实的面色还是比较冷静的。倒不是他多么冷血,而是大明的兵制其实从建国后不久就已经变质,眼下卫所制几乎已经快要到了病入膏肓的程度,那不是单单刘显手下或者南京附近卫所独有的问题,而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京营之所以不断在改制、在调整,还不就是因为兵制已经从根子上烂掉了,所以不管怎么改都是换汤不换药,跟本出不了什么好的“疗效”么?

    但是对于这件事,高务实要好好思考一下究竟要不要帮刘显一把。

    如果不帮,人家今天怎么也算是对自己有相救之恩,哪怕这事情的发生本来就有他们父子的原因,甚至他的出手动机也很难说单纯,但对于一个试图走文官道路从政的人而言,高务实不愿意让自己跟“知恩不报”这种贬义词有哪怕一丢丢关联。

    但是如果要帮,怎么帮呢?是单单只帮刘显摆平这件事,还是要加大力度对南京官场——至少是南京官场的武将层面进行一定程度打压、清理和调整呢?甚至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趁机推动在全国范围内对卫所制度进行调整或者改良?

    高务实想了想,觉得眼下就在全国范围内改良卫所制度现在还是不要考虑了,自己出来之前高拱跟他就提到过,他这位三伯眼下手里头有很多大事要办,推动改革全国卫所这种涉及面太广、涉及利益太深的问题,纵然三伯有这个心,现在也没这个力。时机不成熟,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还是先缓一缓。

    动一动南京的武将层面呢?嗯,这个倒是未尝不可,留守在南京的勋臣大多是“开国系”,通常以魏国公徐家为首。徐家的祖宗徐达当然是英雄了得,但凡了解明朝的人,很少有不佩服徐达的。

    然而到了眼下的大明,经过两百年养猪式的荣养,徐家其实早没有什么“能打”的后人了,完全变成了一个附着在大明肌体上敲骨吸髓的寄生虫,按照高务实的改革理念,这种家族即便因为历史原因不便铲除,但也要进行重新引导和改良。

    现在的南京守备勋臣是魏国公徐鹏举,对于这个人,高务实多少有一些了解。他是中山武宁王徐达的七世孙。祖父徐俌,于正德十二年七月去世,父亲徐奎璧,早亡。徐鹏举于正德十三年十一月从祖父徐俌那里继承魏国公爵位。正德十六年守备南京兼掌中军都督府事。嘉靖四年八月加太子太保,统领中军都督府。从嘉靖十七年四月开始,出任守备南京勋臣至今。

    “鹏举”这个词,但凡稍微看点历史的人,估计都很熟悉:岳飞,字鹏举。

    徐家好歹也是武臣巅峰的家族,不会连岳飞都不知道,那为何徐鹏举他爹如此不懂事,竟敢给儿子取名鹏举呢?

    这事儿有个传说,说徐鹏举的父亲徐奎璧,有一日梦到岳王爷对他说,“吾一生艰苦,为权奸所陷,今世且投汝家,享几十年安闲富贵。”没多久,徐奎璧的儿子出生。也许是那个梦突然浮上徐奎璧脑海,毫不犹豫的,他就给儿子取名为鹏举。

    按照原本的历史,徐鹏举“享国五十七年,为掌府及南京守备者数任,备极荣宠”,看起来,岳王爷享福的的愿望是达到了。

    不过呢,南京城里还流传着另外一则传奇。

    说的是前几年,徐鹏举在南京郊外建园林,清理干净草木之后,发现有一处隆起,似一座古坟。徐鹏举很不高兴,命人将之推平。身边有人对他说:国公爷,这样不好啊。或许是别人家的祖坟呢?要不,我们发个布告,看有没人来迁走,然后再计较?

    徐鹏举不听还好,一听更气,我堂堂魏国公府要建园子,我还管是谁家祖坟?来人呀,赶紧的,给我挖了!

    这一挖,还真就挖出一座大坟来。又有人来说了,国公爷,这事可不好,咱们还是把它填了吧。

    徐鹏举“又大怒。划之,则宋相秦忠献墓也,阅之大喜,剖其棺,弃骸水中。”

    原来,这竟然是宋朝大奸臣秦桧的坟!没得说,开棺弃骨,这是我大明忠臣必须做的事啊!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那这事就真的挺传奇了:这完全是岳王投胎转世来报仇了啊!

    所谓“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徐鹏举这个岳武穆的转世投胎者,完全可以籍此成就一段传奇。

    是不是很厉害,简直叹为观止?出生之前,父亲梦到了岳飞;长大之后,自己掘了秦桧的坟。

    哎呀呀,简直是岳武穆重生啊!

    但是,且慢……还有个故事没说。

    “其为守备时,值振武营兵变,为乱卒呼为草包,狼狈而走,全无名将风概”。

    意思是他这个南京守备勋臣,遇到振武营兵变,乱兵们根本没把这位转世岳飞放在眼里,大声嘲讽这位魏国公为草包。而魏国公也的确没让乱兵们失望,充分展现了草包风采——狼狈逃走。

    乱兵一起,堂堂徐达子孙、南京守备勋臣,居然吓得调头就跑,呃,这样做可就真是全无名将之风了啊!

    按理说,他的祖宗是名将,他的前世也是名将……无论说家学渊源,还是说“天人感应”,他都应该英勇神武、盖世非凡才对,怎么就成了草包了呢?

    如果他真是岳飞转世,这么牛的人物,难道不应该像当年霍去病一样,孤身入营、虎威一露,就把乱兵给镇住么?

    这件事说穿了很简单。成化年间,秦桧的墓就被盗了,据说当时挖出财富无数……既然早就被盗了,怎么可能再被挖出来一次呢?

    显然,徐鹏举的那些传奇,不过是自己给自己造势罢了。其实,这个造势的方法在这个时代来看还算不赖,只可惜,烂泥巴终究是扶不上壁的。

    徐鹏举既然并无什么过人之处,高务实觉得略微动他一动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更何况,高务实敢想主意去动一动这位堂堂魏国公、南京守备勋臣,除了这货是个废物之外,还有两条原因。
………………………………

第035章 添花送炭(下)

    高务实之所以愿意为刘显的事情而考虑对一名地位尊崇的国公爷动手,除了因为知道刘綎将来的作用,所以有为大明惜才考虑之外,还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徐鹏举本身命不久矣,历史上他在隆庆五年二月就要死'无风注:百度百科写的是隆庆四年二月,但根据《明史》105卷《功臣世表一》可知此记载有误。',这个时间已经只有一年左右了,而这一年里隆庆帝身体并无大恙……以隆庆对高拱的信重,只要高拱愿意,徐鹏举哪怕是徐达后人、堂堂魏国公、南京都督府中军都督、南京守备勋臣,该挨批照样得挨批,该被罚照样得被罚。

    想想看,刘显当初堂堂狼山总兵,不也被一个区区通州府同知一告一个准?

    这年头武臣的地位在文臣面前真的就这么低,甚至高拱都不必亲自开口,眼下他在京里的宋之韩、韩楫、涂梦桂、程文等门生都是科道官,随便有一人站出来“风闻奏事”,参他徐鹏举一个“身为南京守备勋臣却使南京卫所糜烂不堪”的罪名,徐鹏举纵然因为摊上一个好祖宗,大事不会有,但挨批挨罚却也肯定跑不了。

    第二个原因则是,徐鹏举还有一桩大失误目前还没有暴露出来,但高务实算算时间却知道肯定快了。

    这件事在原本的历史上是这样的:徐鹏举的正室夫人姓张,没生儿子,且早早死去。于是徐鹏举就没有嫡子,但庶出的儿子还是有几个的,其中的老大名叫徐邦瑞。按照大明朝“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徐邦瑞应该是魏国公的继承人。

    但是问题来了,徐鹏举自己喜欢的是另一个小儿子徐邦宁,这个孩子的生母是小妾郑氏。郑氏深得徐鹏举的宠爱,为了提高郑氏的地位,徐鹏举甚至不惜造假,为她争取到诰命夫人的称号。

    按照大明的制度,勋臣武将的子弟要继承祖辈的职衔,先要接受教育。徐鹏举费尽心力培养徐邦宁,想要送他去南京国子监读书。南京兵部尚书刘采得知消息,就提醒他,说你这样胡搞下去恐怕要出乱子。

    前文有说过,南京兵部尚书实际上是南京官员里的头号人物,所以被他警告之后的徐鹏举就不敢造次了,只好改送老大徐邦瑞入学。

    但这一来,徐邦宁当然不会甘心,于是准备了一份厚礼,邀请刘伯温的后人、诚意伯刘世延一起游玩鹫峰寺,悄悄献上礼物,请他帮助自己。刘世延乃是刘伯温之后,自然也是勋臣之中的佼佼者,在南京“开国系”中能量挺大,于是他找到南京国子监祭酒姜宝,请他帮徐邦宁这个“小忙”。南京国子监的一位助教郑如瑾估摸着也跟这事有点关系,所以也在姜宝面前替徐邦宁说话。

    姜宝可能并没有细想这事儿的牵连会有多大,听了刘世延的话之后,就果断拒绝徐邦瑞入学,准备转收徐邦宁。然而大明文官们对于祖制是相当看重的,于是这件事引起了南京礼部的不满,事情闹大了。

    刘世延见势不妙,知道凡事一旦扯上文官就不好办了,连忙出面自辩,楞是不承认自己帮助徐邦宁一事,还说自己早年就已经和徐鹏举闹翻了,根本不可能去管徐家的家事——这个说法有一定的迷惑性,因为刘世延早年的确因为一些事情跟徐鹏举闹得十分不愉快,两人几乎可以说是水火不容,这个情况在南京官场无人不知。

    事情到了这一步,第一次的处理结果还算不怎么严重:郑如瑾被革职,徐鹏举被罚了一个月的禄米,夺回郑氏的诰命夫人的封号,而徐邦宁等人也多少受到了一些处罚。只是刘世延这个人平时的态度一贯很强硬,南京的官员们又考虑到这事情毕竟不是什么好事,而且实际上文官们在这里头又捞不到什么好处,也就懒得惹他,打算就此作罢。

    然而光他们想就此作罢是不够的,因为被革职的郑如瑾对于这个处罚非常愤怒,大概是认为他郑某人根本不算“首犯”却被革职,真正的“首犯”反而逍遥法外。想他郑某人也是正儿八经考出来的进士,照样是天之骄子,哪里能忍得下这口鸟气?于是到处控诉,最后闹到北京,连隆庆帝都知道了。朝廷怎么议论史书没有详载,反正最后隆庆下令,南京刑部尚书孙植、南京国子监祭酒姜宝、诚意伯刘世延都回籍听勘。

    这场风波过后,本就阳寿不久的徐鹏举也不敢再闹什么幺蛾子,最终魏国公的爵位还是按长幼顺序传给了徐邦瑞。

    人说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高务实在这方面也没比普通人强多少,如果让他拼着自家受损或者平白无故得罪不该得罪的人去干雪中送炭的好事,他自问还没那个觉悟。

    然而,如果是一件自己知道只是锦上添花,但对方却会认为是雪中送炭的事,高务实就很有兴趣参和一下了。

    更何况这里头还有两个明显的好处:首先,帮刘显一把不仅可以在今后近十年里得到刘显的感激,还能卖一个不小的人情给刘綎。虽然现在武将地位低,但将来高务实的“救明”大计即便一帆风顺,也还是需要有得力武将执行将来他的一些军事计划和方案的,现在卖刘綎一个好,是对将来的铺垫。

    其次,如果是从袭爵案着手,那么打击徐鹏举根本无所谓。一来徐鹏举有错在先,根本无力反抗;二来他原本就快要病死了,也没能力闹什么幺蛾子,刘显的事情完全可以当做一个添头,放进此案之中给徐鹏举一个“数罪并罚”。

    甚至这样做还有另一个好处,就是如果高拱也在此事之中表个态,甚至发挥一下作用,那几乎就是定鼎的效果,将来的魏国公徐邦瑞也会因此对高家有一个更好的态度。

    像徐家这种“开国系”勋臣的首领级家族,打击他们再狠,了不起也就是换一个魏国公,老大换成老二罢了,又不可能把这个魏国公的传承给弄绝了,既然如此,拉拢、引导多半比打击的效果更好一些。将来高务实的某些计划想要施行,如果能把徐家给拉过来说话,不求有多大的作用,但一定比徐家跳出来唱反调要好得多。

    高务实做事的态度很明确:在不过分影响自家利益的情况下,一切都得是为将来的大局服务。

    所以对于刘显这档子事,高务实在想明白这些道理之后,就决定帮他一把。
………………………………

第036章 同往别院(上)

    既然确定了帮刘显一把,高务实也就不犹豫了,当下便一脸感慨地道:“子曰:‘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想那徐鹏举乃中山王之后,按说是该懂得为官为将之道的,谁料竟然如此荒唐。”

    高务实说着暗中打量了一下刘显,见他听得连连点头,便问道:“此事刘将军可有上疏自辩?”

    刘显一脸懊恼:“有啊,怎么没有?可是没有用,他是南京守备勋臣,说话比我管用一百倍。嘿,魏国公这个金字招牌,岂是咱们这些人能比的。”

    高务实叹息道:“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

    “啊?”刘显有些尴尬:“高公子,此言当作何解?”

    高务实这才想起,现在是跟刘显这个读书不多的武将说话,而不是和高拱、张四维这样满腹经纶的文臣交谈。自己这番感慨,对方如果是高拱、张四维这般水准,那自然完全无须解释,一开口他们就知道自己想表达的是什么。然而对方是刘显,自己这么说,就显得有点故意让人难堪了。

    但说也说了,对方不懂并表示请教,不解释一下就更显得目中无人,于是高务实露出一个抱歉的微笑,解释道:“《左传·闵公二年》里记载: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原谓卫懿公重鹤而轻人,后则以‘使鹤’比喻不重视人才,有本领的人不得其用,或说身居高位者偏偏不得其人。”

    “原来如此。”刘显这才知道高务实刚才引用的这句话,是对自己委婉的赞扬和对徐鹏举委婉的抨击,但他最终只是叹了口气,没有多说。

    高务实见火候差不多了,故意扫了刘綎一眼,这才微笑道:“我观刘将军勇武非凡,令郎也是虓虎之姿,如因此等构陷而不得重用,实乃国朝之失栋梁、陛下之失臂膀。我愿为将军修书一封与我三伯,将此中缘由情形详加说明,不知刘将军以为如何?”

    刘显闻言大喜,抱拳就是一礼,道:“若得高公子仗义执言,中玄公必知刘某冤屈,平冤昭雪为时不远矣!只是,高公子此番高义,刘某一介武夫,实不知何以为报?”

    高务实笑着摆手道:“刘将军言重了,举手之劳而已,谈何报答。”然后稍稍一顿,又道:“不过此处连个纸笔也无,非是修书之所……小子此来,原本是要去鄙舅所赠樱桃泉别院读书,这些东西在那边倒是一应俱全,只是不知刘将军可方便同行?”

    “方便,自然方便。”刘显忙道,忽然又觉得这么说太不矜持了,连忙补救:“呃,只是我等一行多达二十余人,如此未免太过叨扰高公子静修……”

    高务实笑道:“无妨,听说我舅舅那别院虽然不算什么精致园林,但却胜在阔大,漫说刘将军此行不过二十余人,便是再多十倍,那别院也能轻松安置得下。”

    刘显听完,喜色都有些压不住了,连连道谢。

    旁边的刘綎见老爹高兴,也挺开心,一副大包大揽的模样,对高务实道:“高公子,这事……多谢你了,以后要是有人敢欺负你,你就告诉我,我一定帮你揍他个满地找牙!”

    刘显在一边听得有些头疼,训斥道:“别胡说八道,人家高公子是什么身份,谁敢欺负他?”

    刘綎看起来倒是挺怕自己老爹,挨了训居然不敢作声,反倒是那小萝莉看不过去了,出声道:“爹爹这话就没道理了,一般人可能不敢,但您看,今天这群响马贼不就敢么?所以我觉得大哥的话也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万一哪个不开眼的笨蛋惹了高公子,以高公子的身份涵养又不好怎样……大哥反正是武人,脾气上来了,帮高公子揍那厮一顿,不也挺好的嘛?”

    小萝莉年纪虽小,但显然不怕爹爹,而且这话说得好似颇有道理,刘显听了居然一时语塞,不知作何回答。

    高务实哈哈一笑:“这位……小姑娘说得确实有理,子绶兄也是一片好意,刘将军就不要见责了。”

    刘显忙道:“是是是,高公子所言极是,倒是刘某思虑不周了。”

    高务实看了他们父子一眼,心道:刘显看来真是吃文官的亏吃怕了,偏偏我这位三伯又是文官之巅峰,再加上刘显现在有求于我,竟然这般拉得下脸,世道人心啊……

    其实他倒是并没有因此觉得刘显的表现有什么不堪,因为他自己当年干过秘书,知道为人下者的难处,像刘显这般表现反而才是正常人的正确选择——在这个体制下面混,又没有地位和能力去改变这个体制,那就只能顺着来,否则下场一定很难看。

    这也是高务实选择走文官道路“救明”的一个挺重要原因。他要是选择武将路线,面对的阻力未免太大,只怕终究只能造反,才会有机会改变整个大明社会。可那样做的话,一是必然生灵涂炭、同胞相残,二是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似高务实这等比较求稳的个性,自然下意识里就不肯这样选择了。

    既然刘显这边的事情已经谈妥,高务实便稍稍告罪,去张家护卫那边看看情况。张家护卫毕竟是大舅派来的,也算是自家人,虽然刚才听刘显说并未死人,可也有伤员,甚至重伤员,必要的安抚工作是高务实一定要做的。

    虽然说起来,高务实只是个八岁孩子,就算不去安抚,人家也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表少爷年幼不懂事嘛,有什么奇怪的?你家孩子八岁就能把什么事情都安排得妥妥帖帖?

    但高务实既然要养望,自然任何场合下都要表现得非比寻常才行。

    这个非比寻常可不是跟人比谁更嚣张跋扈,“斗鸡走狗轻薄儿”那个套路可不是高务实打算走的。

    他要名声,要好名声,最好是要能在将来对他推行改革起到帮助的好名声。

    仁和宽厚,关怀下人,这种名声就是好名声的一种嘛!更何况干这种工作对高务实来说又不是什么新鲜套路,他熟悉得很,门清!
………………………………

第036章 同往别院(下)

    “我来迟了,请大家原谅。”

    “今天大家都辛苦了!”

    “不要担心汤药费那些问题,只管安心养伤,无论张家还是我高务实,都不会亏待列位。”

    “别起身,别起身,大家都是为我负伤,我心里内疚啊……”

    “嗯,嗯,你们的想法,我一定会转达给大舅,请他好好考虑安排。”

    ……

    一番安抚,根本要不了多少时间,但从安抚的效果来看,如果这群张家护卫是高务实手底下的兵,那高务实一定能混一个“爱兵如子”的好名头。

    但也正因为张家护卫并不是高务实手底下的人,所以这般一番作为之后,大家对高务实这个表少爷的好感那真是蹭蹭蹭就上去了,只苦了身在四九城里的张四维——他还不知道高务实以表少爷的身份许出去多少奖励和安置费。

    当然,如果张四维对下人能有对高务实十分之一大方的话,他大概也应该不至于多么心疼。

    既然是两方人马合在一块儿,战利品共享当然是必要的,好在之前响马贼众死伤严重,不少马匹落在了附近,眼下早已被收罗起来,成了高务实一行的坐骑。

    刘显他们这一行之前也都有马,只是在伏击之前先把马匹远远的栓在某处林间,现在双方把马匹一汇拢,发现五十多号人居然有七十多匹马,高务实对此颇为高兴。

    事实上刘显那边在这次战斗中发挥的作用更大些,但他现在有求于高务实,所以干脆地表示说自己这次北上并没有带太多人,马匹够用,这次的“缴获”他就不要了。

    但高务实虽然知道这年头马匹是个好东西,却不肯白占人家便宜,最后还是在补齐了双方失马的基础上来了个对半分——这其实还是高务实赚了,因为刘显他们根本没有损失马匹。但刘显仍然因此觉得高务实此人年纪虽小,人却大气。他一边观察高务实亲自处理各种善后事宜,一边悄悄看了看刘綎,不知道心里想些什么。

    刘显那边除了骑乘之外的马匹,除了安排驮带死者尸体,还有一部分用来驮带响马贼尸体上搜罗出来的财物。高务实这边也分到了一些响马的余财,他略微看了看,居然还不算少,除了个别响马贼身上搜出来一些不大好直接估价的玩意之外,光是铜钱和碎银子,加起来估计价值就有二三百两。

    以此时的物价来说,这不算一笔小数目了。

    刘显那边怎么分配这笔钱高务实并不关心,他反正很是淡定地就宣布将这笔钱分成相等的两份,其中一份单独给伤员,另一份全体护卫均分——相当于伤员能拿两次。

    按理说这个分配方式相当粗糙,因为没有受伤的护卫不见得是战斗不卖力,毕竟也很有可能是因为他们武艺更好。

    但高务实却并不按照这种思路来论赏,他的论赏方式明显偏向于后世的“荣立集体X等功”。

    高务实知道眼下大明有戚继光在,而此公可能是迄今为止中国练兵第一人。高务实对戚继光的练兵能力是十分钦佩的,所以在这次论赏之中,实际上也是按照戚继光的思路在走。

    这种思路归结起来有两点:一是强调集体性,二是赏罚分明。

    后世某些人论及戚继光,只知道一味强调鸳鸯阵天下无敌,却不太关注其他更基础的方面。其实戚继光在练兵中,有很多关键性的思想非常重要。其中就有一贯强调集体性这一条。譬如在《纪效新书》中,戚继光就如此说道:

    “比场中较艺,擒捕小贼,不同堂堂之阵千百人列队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得后;丛枪戳来,丛枪戳去,乱刀砍来,乱杀还他,只是一齐拥进,转手皆难,焉能容得左右动跳?

    平日十分武艺,临时如用得五分出,亦可成功;用得八分,天下无敌;未有临阵用尽平日十分本事,而能从容活泼者也。

    长枪单人用之,如圈串,是学手法;进退,是学步法、身法。除此复有所谓单舞者,皆是花法,不可学也。

    藤牌单人跳舞,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