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元辅-第1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第116章 进军瓷器

    新郑乃是高氏的根本之地,这个“根本”倒未见得是经济基础上的根本以前可以算,现在有了高务实就不能这么算了。

    高务实在河南有两个“产业集群”大河以北有卫辉、怀庆,是以水泥为主导,辅之以煤矿铁厂。

    此处年产水泥八十多万斤,听起来好像很厉害,其实大概只相当于后世一个大型水泥厂一到两天的产能除此之外还产农具和煤,农具不必说了,河南历来是农业大省,五花八门的农具都卖得掉,况且高务实也没打算把他在河南的产业军工化,毕竟当地没什么需求,运远了又不划算。

    但这一带的煤远比铁多,所以炼铁剩余的大量煤矿就直接通过黄河水运,往西流入洛阳,往东则流入开封。张氏按照高务实的布置,在洛阳和开封都设有蜂窝煤厂,煤矿运抵之后制成蜂窝煤在这两地销售,虽然销售额跟京师相比差了些,但两地相加一年也能进账两三万两银子,实际上也不算小数目了,只是由于在高务实名下,才比较不起眼。

    而新郑、禹州一带又有所不同,新郑的煤矿和禹州的铁矿是高务实为了造福乡梓刷名望搞起来的,一开始也以产出农具为主,后来又加入了其他生活铁器,比如铁锅、铁壶之类,再后来又扩大到生产铁片,用以供给军方制造盔甲等,还少量箭矢。

    多余的煤炭依然是制造蜂窝煤,不过基本不看利润,低价出售给附近,只当是在乡邻间刷声望。

    后来张氏对这边的产业有些不满,一直写信给高务实,说禹州乃是宋之名瓷钧窑的产地,高家眼下在新郑、禹州一带已经是领袖之族,应该进军瓷器行业,争取恢复钧窑的地位不过现在不能叫钧窑了,因为要避讳今上,所以得改名禹窑。

    高务实因为一直觉得中国的瓷器行业不需要他插手推动,所以对这档子事不是很热心,但张氏对此事非常热心钧窑的贵重可不是说着玩的,中国五大名瓷,钧、汝、官、哥、定,以钧瓷为,谓瓷之君也。“黄金有价钧无价”、“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这都是打从前宋时就广为流传的话。

    所以张氏一直在找机会劝说儿子,同时也不光是等高务实话,而是先着手准备。

    她趁着高拱当政、儿子有钱的优势,一直在河南禹州、汝州等地招揽制瓷高手,就等着说服儿子批准投资了。

    为了说服高务实,她还特意把龙文雅苑中准备给高务实居住的东房里几处最显眼的陈设全部换成了钧瓷。

    但是很可惜,高务实这厮根本不懂瓷器,在里头转悠了几圈,楞是没把注意力放到瓷器上去。到后来张氏就怒了,老娘为了凑齐这些摆在你面前的钧瓷,甚至特意写信给三哥,让他把张家在扬州最拿得出手的几件宝贝都送来了,甚至为了护送这批国宝级的钧瓷,还从新郑、禹州抽调了足足五百人的护厂家丁一路押运你个臭小子居然瞎了眼没看见

    张氏带着愠怒把情况一说,高务实就有些懵了,在张氏痛心疾的介绍下仔细看了看,总算现了其中的神妙之处,什么“蚯蚓走泥纹”、“似玉非玉腾似玉”、“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烟光凌空星满天,夕阳紫翠忽成岚”等等。

    然后他就一脸恍然地道“这些钧瓷我在皇宫里见得多了啊”

    张氏怒不可遏“皇宫里自然多,因为在前宋、前元时只有皇宫里才有,民间哪里能见着几片这才是珍贵之处啊”她一脸怒其不争的模样,道“到了我大明时,禹州钧窑衰落,但钧窑的制法却有一部分散落在宜兴、石湾等处,出现了一些钧瓷旁系务实,这可是咱们中州的名瓷,咱们应该复兴它呀”

    “哦是这样啊。”高务实想了想,心中暗道禹州钧窑衰落恐怕与北宋丢了中原有关,后来大明驱逐蒙元之后,由于制瓷高手大多流落南方,而大明对河南也不算很重视,所以钧窑也就一直没怎么复兴起来,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投资一二倒也不是不行。

    但他转念一想投资可以,但不能像以前的钧窑一样只走上层路线,或者干脆说是只走尖端路线。过去钧窑有个说法,叫做“十窑九不成”,这我可受不了,得大大提高成品率和良品率才行。

    还有就是,既然要投资进入瓷器行业,那么光琢磨在国内市场混可不行,瓷器这东西在别人眼里如何我管不着,但在我眼里,最大的功能是出口创汇啊中国的瓷器那可是全球垄断的高科技产品,我不拿这个去剪羊毛,简直天理难容

    想通了这些,高务实对进军瓷器行业也就没有什么抵触了,而且他打算等钧窑的恢复工作略有成效之后,就把骨瓷工艺拿出来,当做新钧窑或者说禹窑的另一门技艺。

    反正思路是现成的,传统钧窑可以继续主打高端,而骨瓷则主打中端,至于低端低端不做。

    当然,骨瓷这个名字得换掉,要不然太容易被人现其中奥妙了,比如叫禹窑轻瓷就不错。骨瓷这东西,真正的优势其实就三样轻巧、坚固、瑕疵少。至于什么通透性、细腻感、格外洁白之类,中国固有的瓷器其实都能做得出来,之所以经常不做得过于通透,其实是因为中国的文化传统爱玉。

    高务实以前看过研究,从中国瓷器表现出来的对于着釉技术来看,中国完全可以制造出玻璃来,可是中国为什么那么多年都没有往晶莹剔透的玻璃上展呢因为玉并不是通透的,而中国各种技艺都喜仿玉性,所以根本没有考虑做出玻璃那种纯透明的状态。

    不过骨瓷的轻巧坚固的确是个优势,尤其是对于出口而言,坚固可以保障运输过程中的损失降到最低,轻便又能降低运输难度,妙啊。

    张氏一听高务实答应下来了,立刻转怒为喜,道“既然这样,为娘马上把几个大匠叫过来见你”


………………………………

第117章 振兴北瓷

    天下任何事,要想有所成就,必要潜心精研,最怕的就是想当然。

    就如同高务实一般,他在今日之前,对于瓷器全无了解,只知道中国瓷器天下无敌,但瓷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譬如当下的瓷器展、流行风潮乃至于所需原料、技艺要求等等一概不知。

    而今日张氏给他介绍的三位“大匠”,则很是给他科普了一番其实还是皮毛,因为稍微讲细一点他就听不懂了。

    细节毋庸赘述,总之高务实弄清楚了几个关键点大明的瓷器产业,最巅峰的时期是成化朝,此后虽然花样变化渐多,新的技术也有出现,但相较于成化时期而言,整体处于越来越粗制滥造的趋势。

    “粗制滥造”是三位大匠的说法,其实哪怕三位大匠拿出了早已精心准备的一些历朝瓷器给高务实指点着看,高务实也觉得差别不大确实,如按照大匠们所言,弘治以前注重修胎,接痕不大明显正德以后,嘉靖、隆庆及近期的万历朝瓷器,则接痕明显,胎体更为厚重粗糙,官窑所产的还略微好一点,民窑所产的,这种情况越严重,多有“火石红”的现象,大匠们称之为“黄溢”。

    只是,高务实觉得大匠们的要求似乎过高了一些,甚至有点吹毛求疵的嫌疑。不过他是个相信专业的人,所以对于这种说法,还是抱持肯定的态度。

    三位大匠,一人姓余,两人姓陈。姓陈的两位大匠来自于禹州本地,乃是一对兄弟,算起来是宋时钧窑技术的传人。但据他们二人表示,由于钧窑衰落已久,他们只能掌握大体技术,而有些独特的技艺可能已经失传,他们也只是在族中老人口中听过制造之法,能不能仿制成功还在两可之间。

    不过张氏对他们二人的手艺十分推崇,生怕高务实听了这两个老实大匠的话会失望,连忙告诉儿子说她曾经让这二位试制过两批,虽然的确达不到钧窑的巅峰水平,但基本还是可以达到当年钧窑的普遍水准的钧窑原本就少,而且专出精品,所以这个“普遍水准”其实已经是很高的水准了。

    高务实表示认可,但没有过多置评。

    姓徐的那位大匠则来自于景德镇。与宋朝时瓷器行业的全面开花不同,明代的瓷器之都已经稳稳的落在了景德镇,其余地方名瓷虽然也都有各自的强项,但不管是论规模、论全面还是论掌握独特技艺之多,景德镇都是当仁不让的霸主。

    而这位徐大匠,即便是在景德镇,也是技艺极为出众的一位。只是这位大匠有两个悲剧一是他只善于技术,而不善于经营,导致他家祖传下来的私窑明明质量极佳,但却被竞争对手挤兑得利润日薄,眼见得连祖产都要守不住了二是他只有一个独子,偏偏这个独子吃喝嫖赌五毒俱全,就是不务正业,在外头被人设局,欠了一屁股的印子钱,生生把徐大匠给搞破产了。

    印子钱就是高利贷,理论上来说大明律是严禁的,但实际上这都万历朝了,大明早就已经进了中晚期,还有几条法律能正儿八经当真况且能放高利贷的人都是什么身份,哪里是他们徐家能够应付

    所幸高务实的母亲张氏正好派人在景德镇物色有本事的大匠,得知这一情况,立刻打着新郑高家的名头把这件事给兜了下来巧得很,时任江西布政司左参政李纯朴高拱门生,由他出面说和,张氏把徐大匠一家欠的钱本息齐清还完,徐大匠则带着他家私窑的几个族人及弟子全部投入高家门下。

    陈家兄弟因为钧窑没落已久,在乡里只能烧些普通瓷器混口饭吃,穷得早就谈不上什么大匠尊严了徐大匠更不必说,理论上他现在欠高家的钱他三辈子都还不完。

    张氏出身巨商大贾之家,在做生意方面可不会讲什么人情,二话不说就把他们三位全都收为家丁了。

    家丁其实就是奴仆,甚至更直白一点说,就是主人家的奴隶。

    这里需要稍稍解释一下,明代奴仆又称奴婢、臧获、家奴、家僮、僮仆、家人、义男、义女、义妇等等。

    大明早期,真正的奴隶主要来源于战俘和罪犯家属,他们的身份是法律认定的,但这种奴隶数量当然很有限。洪武时期,朱元璋曾一再颁布法令,禁止民间自的良人奴仆化,反对人身买卖,或者私债准折而压良为贱并且规定功臣勋贵和官员蓄奴的数量。

    但规定只是规定,勋臣贵戚和官员们都可以找漏洞避免比如奴契上不写卖身为奴,只写被某某收为义子、义女,朝廷就只能干瞪眼高陌、高珗为什么都姓高他们最开始的时候,奴契是在高务实的大伯高捷手里的,名义上他们都是高捷的义子,既然是义子,当然得跟“义父”姓了。

    主人家对于这一类的奴仆或者说家丁,拥有任意处置的大权因为他们实际上是主人家的财产。

    还有一种则稍有不同,是属于雇工性质的奴仆,只不过这个雇工的雇佣期有点长雇佣一辈子,且没有跳槽的权力。此前张四维转给高务实的三慎园三管事,如沈立安、韦希旻等,就都是这一类的奴仆。

    前一类义子义女型的奴仆,主人家可以对其生杀予夺而后一类的,则达不到生杀予夺这个层面,然而朝廷对这一类奴仆的认定一直没有准确说法,通常来说,主人家只要不直接杀人,其他情况朝廷基本是不问的。

    事实上,主人家就算真杀了,朝廷或者说官府会给于的惩罚也十分轻微,对于势力强大的那种主人家,这种惩罚忽略不计就好。

    然而明朝家奴对主人家的犯罪,在大明律中是有非常明确、非常严苛的规定的。比如说“凡奴婢殴家长者皆斩,杀者皆凌迟处死,过失杀者绞,伤者杖一百,流三千里。”以及“凡奴婢骂家长者绞。若雇工人骂家长者,杖八十,徒二年。”

    义子义女类的家奴哪怕骂主人一句,就要绞死如果敢动手打了主人,斩如果更厉害,杀了主人,那没得商量,直接凌迟处死。

    雇工类的家奴也没强到哪去,骂主人一句,就要杖八十,坐两年牢

    为何明朝后期打仗全靠家丁原因当然不止一条,但这一条必然不能忽视主人家对家丁生杀予夺啊你一个家丁不听主人家的话,人家说杀就杀了啊

    现在这三位大匠就是雇工性质的高家家丁,因此高务实的决定,就相当于他们的圣旨了。

    高务实听完三人的讲述,看了母亲一眼,微微皱眉地道“娘亲,您给儿子一句实话,您让儿子搞禹窑,究竟是只为了赚钱,还是有更大的期望”

    张氏目光一闪,又坚定了下来,看着高务实,道“务实,高家也好,张家也罢,都是北人,咱们不能光看着南瓷耀武扬威呀你现在要钱有钱,要势有势,为什么咱们高家就不能为振兴北瓷做点事呢”


………………………………

第118章 差别竞争

    振兴北瓷

    不得不说,听到便宜老妈这个说法的高务实真的相当惊讶。他很早就知道张氏有经商的天赋,但却不知道她还有这么大的理想。

    景德镇成为瓷都已经很长的时间了,而钧窑的没落则更加久远,想要重振旗鼓可能都挺难的,更别说要想跟景德镇形成南北双雄了。

    不过话说回来,竞争可以带来更快的进步和更大的展,这条理论高务实一直都很赞同,要是真能振兴北瓷,不光是对北方经济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对于景德镇而言恐怕也是一件好事。

    成化朝之后的瓷器开始出现“粗制滥造”现象,说不定都有景德镇找不到对手之后的懈怠因素在内,所以给景德镇制造一个北方对手,应该是利大于弊的事,只要宣传到位,景德镇方面一定会有所触动尤其是这个对手还出现在中国顶尖瓷器钧瓷老家的话。

    “嗯娘亲有这番壮志,做儿子的自然只能全力支持。”高务实先表了个态,然后又微微蹙眉道“只是这件事恐怕很不容易,就算三位大匠技艺精湛,可是制瓷毕竟是一个行业,而且是一个拥有许多复杂工序的高端行业,所需要的人才很多。除了技艺精湛的工匠之外,还得不断培养大批有前途的学徒,才能保证长盛不衰。另外,还要有人能够善思善试,不断创造新的技艺,不能只靠吃老本,否则就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张氏听完大喜,赞道“吾儿果然大智天成,一眼就看出最关键的问题不过,务实你不必担心,这些事情为娘的这几年已经妥善考虑过了,咱们不仅要依靠三位大匠培养人才,还要继续从外头引进人才。”

    她说到这次,微微一笑“务实,你可能有所不知,景德镇固强,但那里竞争也格外激烈,其中一部分虽有技艺,却不善经营的,以及一些根底不深的,常常被排挤得做不下去。这可拦不到咱们高家,咱们既不缺钱,也不缺根基景德镇虽然远在江西,但江西地方上也不是没人帮咱们说话,所以咱们可以专门派人驻留景德镇挖人”

    哦,您不妨干脆说咱们高家有钱有势,在景德镇挖人可以不怕人家报复得了。

    高务实故作谨慎之色“那娘亲一定要交待下去,挖人可以,但切记不可违法,不可仗势欺人。”

    “那是自然,为娘自然不会让你难做的。”张氏见儿子答应,喜滋滋地应了,然后又道“你还有什么别的考虑么”

    高务实想了想,冲三位大匠道“三位可知,景德镇所出之瓷,最强者在于何处我是指技艺方面。”

    三位大匠对视一眼,还是出自景德镇的徐大匠开了口,道“大少爷,景德镇最强之处,莫过于青花。青花虽是古法,各地瓷窑均知此法,但惟景德镇之青花可称集大成者,甚至推陈出新,到如今,已远非其他各地所能及。”

    “哦”高务实微微点头,又问道“那么,咱们就别在青花瓷上面浪费工夫了,把这一块让给景德镇即可,咱们造彩瓷我刚才听你们介绍,钧瓷主打也是彩瓷”

    显然高务实又弄混了概念,因为多色不代表就是彩瓷,他还以为这是以颜色划分的。

    三位大匠连忙给他纠正了一下概念错误,高务实倒也知错就改,笑道“好吧,是我弄错了我的意思其实就是避开景德镇最强的矛头,咱们主攻别处,争取也搞出能跟景德镇青花相媲美的特色产品。”

    其实高务实真正担心的倒不是搞不出景德镇青花的水平,毕竟以他高氏的财雄势大,挖人的确方便,多花点钱和时间,总有机会的。但他不愿意这么做,他的目的又不是搞垮景德镇,那除非是疯了。他只是顺着张氏“振兴北瓷”的思路想到了差异化展,你景德镇青花天下无双没关系,我钧瓷窑变也是天下无双啊对于大明而言,南北瓷各有拳头产品岂不是皆大欢喜

    所以高务实就把这一条给定了下来,然后将三大匠打下去休息,这才对母亲张氏道“娘亲,儿子还有一个想法不得不说。”

    张氏见他特意把三大匠打走,知道必有要事,点头道“此事虽是为娘提出来的,但说到底,这都是你的产业,你有什么想法只管说来便是,不管成是不成,咱们娘俩好好商议就是了。”

    “过去的钧窑,产量太低,而且只做精品、绝品,几乎绝大多数都是御贡之物。”高务实摇头道“这可不行,咱们既然不是官窑,可千万不能这么干,必须立足于赚钱。”

    张氏笑了起来“娘就知道,对于赚钱你一定不会含糊。”

    这话都不知道是表演还是批评,不过高务实可不计较,他也笑了笑,道“所以有一件事很重要,就是咱们的禹窑也必须遵从两个原则。”

    “哪两个原则”张氏问道。

    “其一,将来禹窑出产的瓷器,都必须有京华禹窑四个字,不论这四个字留在器物何处,反正一定要有,这是身份的象征。”

    “这个为娘知道。”张氏点点头“就像你此前说过的,叫做品牌效应。”

    咦,您老进步很快啊,这么与时俱进不过高务实名下各个产业都是遵照这个思路做的,瓷器也如此,倒也不会让张氏感到奇怪。

    “其二,咱们得把京华禹窑的产品分几个档次,就像京华香皂一般。”

    张氏点了点头,问道“也是御贡、国士、雅士那样么”

    “唔这个嘛,倒是可以换个名称。”高务实思索着道“要不就分四个档次,最高档的那一批叫做颂,除非皇上让我上贡或者让内廷找咱们买,否则不产。”

    “为什么叫这么个奇怪的名字”张氏奇道“有什么讲究吗”

    高务实哈哈一笑“娘亲听了其下几款便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哦”张氏点了点头“那你说来听听。”

    高务实道“其下分为三档,从高到低分别是大雅、小雅、国风。”

    “明白了。”张氏点了点头,笑道“风、雅、颂,这是诗经,只不过你把大雅、小雅分开来论了。”

    高务实眨了眨眼“档次分得越细,才越好赚钱,因为有买国风实力的,便会想方设法买下小雅,以此来彰显自己的财富和地位。同样,能买小雅的,则会想着买大雅”


………………………………

第119章 又是一年

    从万历六年七月算起,高务实回乡已经一年。nbsp;  如今已是万历七年乙卯,乡试之年到了。

    这一年中,高务实的一切都挺顺利,尤其是各项买卖展势头都很好。旧的那些就不提了,光说新买卖,就值得高务实大笑三声。

    新买卖的两大重头戏,一是京华银行成立,以及该行向湖广贷款兴修水利一事二是京华瓷器成立,并且打出京华禹窑名头开始正式向振兴北瓷起冲击一事。

    前者费了不小的力气,但主要不是费在筹集资金上,而是费在说服朝廷和湖广官吏上。通过高务实或者说高党的运作,湖广布政使司在万历五年秋后正式向中枢提出申请,请求批准湖广布政使司及各地方衙门向民间“愿意借贷资金者”贷款以兴修水利。

    湖广布政使司当然找出了一大堆的理由证明这个做法很有必要,内阁在郭朴和张四维的力主之下,票拟“准该司所请,但所借银资之利息不得高于一成。”

    疏入,朱翊钧御笔朱批“兴修水利可固农本,诚然国之要务,准该司所请。”

    但这道批复下达之后不久,便有奏疏谏止,其疏来自于应天巡按,该员表示官府向民间拆解款项有辱朝廷威严,请止。

    按理说应天巡按怎么也管不着湖广的事,但朝廷上下谁都知道,这事绝非应天巡按个人的想法,恐怕应天巡抚方面也是同样的态度。原因不是湖广修水利对他们有害,也不是湖广借钱跟他们有关,而是他们已经得知n,京华银行借款给湖广的这笔买卖,其中有个条款便是“湖广可折价以米粮偿还该付本息。,”

    湖广要借多少款子足足一百万两银子

    按照这个数目,折价到每年偿还本息的话,湖广将要在接下来的十年之中,每年向京华银行支付大量米粮如何大量法湖广大多数地区米粮折银,一石才值八钱银子。

    即便不算利息,湖广按照每年偿还本金十万两来计算,也要支付给京华银行125石大米。其实以湖广粮食之丰,这个数目的影响不能说特别巨大,了不起就是让长江下游的应天府粮价略微上涨罢了。

    但问题在于另一条附加款允许京华银行每年以定价收购湖广大米,每年定额不得过一百万石,若不能于民间购足,则湖广地方衙门以粮税补足。

    125万石大米可以白白养活五六万人一整年,如果是一百万石,起码能养活四十几万人了,两相加在一块再节省一点吃,能养活大概六十万人。

    如果只是赈济河南一省可能出现的灾民,这个数量基本应该够了,毕竟现在还只是小冰河期的开始阶段,灾情没有明末那么严重。当然这个赈济也绝非免费赈济,肯定是以工代赈,要不然高务实这京华银行没几年就得破产。

    但这样一来,就要对南直隶产生影响了,粮价起码上浮两成,甚至上浮三成也没准,应天抚、按两院当然要站出来说话。

    万历是接到过高务实密报的,也知道河南等北方几省这几年经常受灾减产,而南直隶至少不缺钱,多花点钱买米想来问题不大,于是坚决批复湖广水利兴废事关重大,该司不务虚名,但求实效,正所应当。该巡按且工本职,毋庸多言。”

    由此,这件事才算定了下来。

    虽然万历五年河南没有遭什么大灾,但其实这笔买卖依然稳赚不赔,因为高务实相当于是被批准以较低的市价为基准在湖广买米,哪怕市价上升也不关他的事上升了就不在民间买,直接找布政使司动用粮税抵扣。

    而河南的粮价比湖广要贵了不少,如果按照正常市价,加上贩运的费用之后,可能赚不了什么钱,但既然收购价是个低价,那么就算拿到河南市面上卖掉也有钱赚。

    至于将来一旦有灾害,河南粮价肯定还得涨。高务实要不是本着救济流民的意思,直接卖掉就能大赚。不过眼下他也就能帮到这儿,毕竟能力有限,能给河南减轻点压力已经不错了,山西陕西和北直隶什么的,那个一时真没办法。

    只能希望河总花了几年时间用水泥加固的河堤不像以前那么容易决口,到时候河南的灾害轻一点,说不定临省遭灾以后会有流民往河南来,到时候高务实或许能再想点办法,尽力而为吧。

    顺利的第二件事便是京华禹窑的事了。

    说起来,这件事的顺利甚至有些过高务实的预期,或许是高务实自己都小看了新郑高氏现在的名望和号召力,反正京华禹窑刚刚宣布成立,只是托人在士林中吹嘘了一番,没过两个月便开始有人纷纷来投了。

    来的这些人几乎都是瓷匠,大多还都是祖传的,其所精手艺各不相同,技艺高低也千差万别,但张氏很快就在三大匠的协助下把他们分门别类安排好,然后开始试制。

    第一批产品,“良莠不齐”算是说得轻的了,应该说绝大部分都达不到张氏的要求,她最后挑选出来的瓷器只有区区七件。其他的那些,她建议高务实一件都不要拿出去卖,直接分给名下各个厂矿自用算了。

    高务实倒是无所谓,他一开始就没觉得这事情简单,所以很淡定地让瓷匠们继续试制,不用着急,也不要怕亏本高务实早就做好了连续亏本五年的计划,因为他无所谓,烧瓷这个事,单从成本上来说是亏不了多少钱的,亏钱的大头其实只是养活这些没有创收的工匠罢了。

    也许是高务实的态度鼓励了瓷匠们,也许是北方瓷业虽然衰退但底蕴尤存,反正从第四批试制品起,京华禹窑就扭亏了

    他们试制出一批上品的鸡血红茶碗,秉承着“钧窑就是贵”的特色,这批座底铭文“京华禹窑大雅”的鸡血红茶碗卖给了开封的周王府,直接一举扭亏为盈不说,名头也打响了。

    现在京华瓷器的主要问题反倒是一时难以扩大规模有本事来投他的人基本都来得差不多了,现在要扩大规模,就只能慢慢的自己培养专业人才了。制瓷器在这年代可是个高精尖的手艺活,没个三年五载连入门都谈不上,所以高务实也急不来。

    好在钧窑一贯以稀少著称,它这里产量低反倒让人觉得“原产地的正品就是原产地的正品,真是慢得够可以”11


………………………………

第120章 己卯乡试(上)

    万历七年,己卯,秋。

    新郑生员高务实再临开封,准备参加今年的河南乡试。

    乡试又称秋闱,因为科举考试系国家抡才大典,考场关防严密,俗称锁闱,简称闱。而科举时代的乡试例于秋天举行,故将乡试称为秋闱。

    乡试三年为一科,逢子、午、卯、酉年举行。乡试的地点,若是直隶,则在京城;若是各省,则在布政司所在,即省会,因此河南考于开封。

    乡试的具体日期一般是固定的,从八月初九至八月十七,共考三场,当日考完交卷后出场,第三天再入场参加下一场考试。也就是初九考第一场,十二日考第二场,十五日考第三场。

    至于考官,主持乡试的主官叫主考,参与阅卷的叫同考。

    主考又称总裁,其任用原则从洪武至万历,一直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到如今的万历七年,已经基本形成定制:

    顺天、应天用翰林院学官二员,级别通常为侍讲学士、春坊庶子、谕德之类。

    浙江、江西、福建用翰林官一员,修撰、编修、检讨之类;湖广为翰林编检一员,部属官一员。这是因为这几省历来是学风上佳之处,所以特示隆重。

    其余四川、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或通用部属,或用中书评博一员,或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