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战爆发期间波斯尼亚在奥斯曼帝国和奥匈帝国的占领下所发生的重大历史

    事件,反映了波斯尼亚人民为争取民族狸立所进行的英勇斗争。此外,安德

    里奇还著有泽科1950,万恶的庭院1954等作品,他于1961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内容概要16世纪。奥斯曼帝国的丞相穆哈默德。巴夏为了开拓疆界,

    巩固帝国的霸业,在德里纳河渡口建造了一座大桥。从此,这座大桥就和维

    舍格勒城居民的主活发生了悠久而密切的联系,以至于在任何场合都不能把

    它们截然分开。因此,关于大侨的建设和变迁的传说也就是一部有关维舍格

    勒城及其世世代代的居民生活、奋斗的历史。大桥就象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

    向人们讲述了一连串饱含着血泪的故事。穆哈默德巴夏原是波斯尼亚人,

    小时候作为“血贡”被拉到土耳其禁卫军中,置身异国他乡,可他长大后却

    被擢升为海军大将和丞相,并当上了附马,成为土耳其苏丹统治人民的得力

    工具。这位巴夏与波斯尼亚上层社会中的许多大人物一样,在土耳其占领巴

    尔于半岛后,为了讨得主子的欢心,保全自己的地位和特权,竟然纷纷改变

    信仰,唯土耳其统治者之命是从。然而,信奉基督教的“赖雅”平民百姓

    则坚决反对他们在德里纳河上建侨,更反对官员的趁机横征暴敛。他们在暗

    地里组织起来,千方百计地破坏这项给维舍格勒人带来无穷灾难的工程,于

    是一场建桥与反建桥的生死斗争就这样惊心动魄地展开了。乡民拉底斯拉夫

    就是在这一斗争中涌现出来的成千上万民族英雄的突出代表。他虽然个儿矮

    小,沉默寡言,而且有点神经质,但却非常善于鼓动,经常人不知鬼不觉地

    来到乡民中间进行宣传,“弟兄们,这种日子我们受够了,我们应当起来自

    卫。谁都看得出来,这个工程会把我们的命断送,每一个人都不能幸兔。”

    后来,破坏大桥工程的事故不断发生,破坏的程度时大时小,同时,关于河

    神不让在德里纳河上建桥的谣令也越来越甚嚣尘上。土耳其统治者对拉底斯

    拉夫恨之入骨,把他绑在桥头上,施以桩刑,如同烤叉串小羊,不同的是,

    木桩的尖头不是从嘴里出来,而是从背上出来,鲜血从木桩的进口和出口处

    一滴一滴地往下流,在木板上汪了一滩又一滩。他的两肋上下起伏,颈上血

    管的跳动清晰可辨,他的一双眼睛一直不停地,慢慢地转动着。从他那紧闭

    的牙缝中透出喃喃的声音,“土耳其人上耳其人”他咒骂道,“造

    桥的土耳其人你们不得好死你们不得好死”统治者的野蛮暴行

    丝毫也没有吓住勇于斗争的维舍格勒人。在他们看来,上身裸露,四肢被捆,

    头靠在木桩顶上的拉底斯拉夫的挺宜的身躯是不会倒下的,他象一尊塑像,

    高高在上,不怕风吹雨打,永远屹立在那里。在拉底斯拉夫英雄形象的鼓舞

    下,乡民们组织过一次又一次的起义,进行过多种形式的斗争,终于迫使统

    治波斯尼亚几百年的土耳其帝国由盛到衰,不得不退缩到遥远的南方海边。

    然而,波斯尼亚人民并未从此得到解放,他们又沦落到奥匈帝国占领军的铁

    蹄之下。从表面上看,奥匈帝国要比土耳其帝国“文明”得多,他们开银行,

    建铁路,铺设供水管道,给小城带来一片“繁荣”和“进步”的景象,使得

    原来的一座古老的维舍格勒城也涂上了一层欧洲式的色彩。但是,随之而来

    的却是物价腾贵,通货膨胀,小城居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罗蒂卡,

    “大桥酒家”的老板,一个精明强悍,深谋远虑的犹太女人。她能够巧妙地

    运用她那完美的身躯,非常狡猾的手段以及相当大的胆量,把每一个欲火难

    忍的人镇住。每一个顾客都瞩目于她,为了得到她的青睐和满足自己的私欲,

    把大量的金钱和时间扔在了酒家。而她则把赚来的钱用于周济穷亲戚,过问

    他们的生活琐事,安排他们的婚事,让他们的小孩去读书或者学手艺,让病

    人去治疗,并告诫和责备那些懒汉和挥霍浪费的亲人,表彰勤和苦干的美德。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妓院竞争,股票下跌,她最终仍没有逃脱破产的命运。

    阿里霍扎则出身于城里最悠久、最受人尊重的家庭。他为人忠厚,性格耿直,

    可在近代文明咄咄逼人的进攻面前却采取不抵抗政策,在整个城市遭受战争

    浩劫的同时,他感到自己的生命的火花已日趋暗淡,这是否标志着世界的末

    日已经到来,最后,他竟同代表伊斯兰古老文化的大桥同归于尽。1914年来

    到了,这是德里纳河上的大桥最后存在的一年,同以往的每一年一样,这一

    年来得很慢,但各种事件层出不穷,专人眼花绩乱。民族觉醒的怒涛冲击着

    巴尔干半岛,维舍格勒的青年也开始忧虑起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他们常常在

    桥头举行热烈的讨论,探求如何奋起,摆脱外来侵略者的压迫。第一次世界

    大战的爆发,轰然一声巨响,德里纳河大桥被拦腰炸成二段,这正是人类即

    将迎接新的曙光1917年10月革命的历史转折关头,它象征着古老

    的波斯尼亚,连同她的被占领,受屈辱的历史永远结束,而新的自由**的

    波斯尼亚必将在斗争的烽火中诞生。

    作品鉴赏德里纳河上的桥这部表现形式新颖别致的小说,仅用20

    多万字的篇幅就概括了一个国家450年的历史。它既准确地描述了几今世纪

    以来维合格勒城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也细致地勾画出一幅幅情趣盎然的生

    活场景,成功地塑造了几十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人物,小说涉及的历史事

    件如此之治繁,描写的人物又是如此之众多,但井没有给读者留下支离破碎,

    东拼西凑的印象,相反,读过之后却觉得作品前后浑然一体,互为关联,这

    部小说之所以能得到这样完美的艺术效果,关键在于作者新奇巧妙的艺术构

    思。德里纳河上的桥即是作者构思的焦点,几乎成了小说主人公的化身。它

    在地理上连结着东方和西方,在时间上联结着过去和现在。它更象人民苦难

    的目击者,亲眼看到波斯尼亚儿童像羔羊一样被土耳其
………………………………

第105节

    侵略者送往异地充当

    “血贡”;亲眼看到成千上万的乡民像小鸡一样被抓到工地上服苦役,还亲

    眼看到勇敢无畏的维舍格勒人怎样组织起来,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

    曲曲斗争的颂歌。总之,这座大桥好似反映波斯尼亚历史的万花筒或多棱镜。

    有了这样一个万花筒或多棱镜,作者便可以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事件中随心取

    舍,自由驰骋。不管任何人物与事件,只要能和大桥联系起来,便可纳入作

    者构思的网络。这就使得小说的跨度异常浩大,头绪极为繁多。然而,它并

    不是一部谨严的历史著作,而是一部塑造众多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的小说。

    譬如乡民拉底斯拉夫在小说中出场的场面并不是很多,但是通过对其在桥头

    所受桩刑的具体描绘,他的高大形象在读者心中即深深扎下了根。一如作品

    中所说,“他已超凡人圣,割断了尘缘,本身自成体系,不受人间任何羁绊,

    无忧无虑。谁也不再能把他怎样,刀枪,谗言恶语乃至土耳其人的淫威都对

    他无可奈何了。”同样,罗蒂卡的精明强干和乐善好施,作者也是通过与酒

    鬼周旋和救济乞丐、病人这样一些具体场面来加以体现的。至于为了更深刻

    他说明阿里霍扎对大桥的挚爱以及大桥在其生活中的重要位置,作者索性在

    小说的结尾安排他与大桥同归于尽。虽然,大桥和他的生命都不存在了,但

    是他的灵魂则得到了真正的升华。另外,德里纳河上的桥还创造了长篇

    小说的新形态,可以说它是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有关波斯尼亚人民的苦难和抗

    争的庄严史诗。安德里奇以大桥为媒介,辅之以民间文学的多种表现手法及

    各式民间故事传说,大大增强了小说的传奇色彩,读来格外引人入胜,这是

    小说另一个显著的艺术特色。首先,小说的题目德里纳河上的桥就来源

    于欧洲的一首民歌。开头几章有关大桥的种种传说,往桥墩里活活埋葬一对

    正在吃奶的挛生耍儿的故事,都是作者从民间文学中吸取的营养。书中对波

    斯尼亚、塞尔维亚中世纪和上一个世纪的一些民歌也运用得恰到好处。民歌

    和传奇故事使小说不同于一般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民族特

    色。所以,德纳河上的桥在南斯拉夫曾有“巴尔干人民的史诗”之称。

    评论家说它兼有“托尔斯泰的纪念碑式的风格”和“屠格涅夫的抒情情调”,

    而于196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并被泽成许多国家的文字。这部作品的不足

    之处,是在描写人民大众的反抗斗争时,没有充分揭示它的阶级牛净实质,

    有时反而被宗教斗争所掩盖,而人民大众波澜壮阔的武装起义在有些故事中

    也只是一笔带过,没有得到充分的反映。

    阿明

    罗马尼亚文学

    拉哈里亚,斯坦库乌露玛1970

    作者简介扎哈里亚斯坦库,罗马尼亚当代著名作家、诗人、政论家

    和政治活动家。1902年10月了日生于罗马尼亚的特列奥尔曼县,1932年毕

    业干布加勒斯特大学语言哲学系。在三十年代,他同左派和民主派的刊物积

    极合作,写诗和政论文章,抨击旧制度,保卫劳动人民的民主权利,1939至

    1945年因从事反法西斯活动而被监禁在集中营,1946至1952年担任国家民

    族剧院经理,1955年被选为罗马尼亚科学院院士,1958年至1968年任罗马

    尼亚文学报主编,1964年起担任罗马尼亚作家协会主席直至1974年12

    月5日逝世于布加勒斯特。斯坦库首先是作为一个诗人登上文坛的,1927年

    发表了诗普通的歌。30年代,他又发表了诗集金钟1939。在战

    争年代他写出了硝烟迷漫的岁月1944。进入七十年代以后,他的诗

    歌创作达到了高峰,连续发表了低声吟唱1970、时代的利剑1972。

    天鹅之歌1973、月光诗1974等。他还曾经把叶赛宁的诗译

    成罗文。斯坦库又写过许多长篇小说,其中最主要的有赤脚汉1948、

    猎狗1952、苦根19561959。此外还有拼命1962、

    疯狂的森林1960、风风雨雨1969等。这些作品揭露了旧罗

    马尼亚地主资产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描写了农民的苦难生活,对战前和

    战后罗马尼亚的政治生活都作了广泛的概括。他的许多小说曾被译成多种文

    字。乌露玛1970是斯坦库晚年创作的一部优秀作品。

    内容概要从浊流翻滚的多瑙河,到奔腾不息的大海,从灌木丛生的荒

    滩,到白垩岩峭壁,整个多布罗加古老而神秘。仲夏时节,习习的清风吹沸

    着平坦无垠的大地,成熟了的麦子好象给原野涂上了一层熔化的黄金。秋天,

    猛烈的飓凤袭来,暴雨倾盆,铺天盖地,使闪耀着金色光彩的多布罗加在一

    夜之间就变成了古旧的、蒙上一层绿衣似的青铜。冬季,肆虐的暴凤雨一直

    在天空和大地之间狂奔,整个多布罗加似乎成为一个结上一层薄冰的银色世

    界。春天来了,天气转暗,万里无云,多布罗加又呈现给人们一个翡翠般娇

    绿的世界。在年轻的时候,我曾经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度过了几个月的时光,

    那是平淡无奇而又动人情怀的几个月,是幸福而又痛苦的几个月,它在我的

    心灵上留下了一道久不愈合的创伤,我叫达利耶,是一个瘸脚流浪汉,在意

    大利半岛游荡了将近一年时间,终于又回到了祖国。在康斯坦萨,我同那些

    帮助我重返故上的海员们分手后,带着在甲板上赌赢的一点钱,想在当地找

    个工作干。但是,没有人肯要我找这个残废。于是,我便沿着海岸,毫无目

    标地向南走去。我又渴又累,在中午时分,走进了一个叫索格的鞑靼人居住

    的小村庄。我找到了村长,他叫赛利姆、列什特,我讲述了自己的来历,然

    后向他要活干。经过一段激烈的讨价还价后,他决定雇用我直到秋天。除了

    给我吃的和住的外,还能给我一点少量的工钱。于是,向在场的其他人告别

    后,我便随着村长向他家走去,他的妻子并不欢迎我,而且对我充满了敌意。

    只是慑于丈夫的权威,才勉强答应了我的到来。这时,一对青年男女赶着一

    群马象激流一样涌进了大院。他们是村长的掌上明珠。儿子叫乌巴特,女儿

    叫乌露玛。乌巴特长得丑陋不堪,而乌露玛却美貌动人。我只看了她一眼,

    就被她迷住了。我望着她,望得出了神。她的一双碧绿的眼睛,象月亮一样

    可爱的脸庞,柳叶以的弯眉,这一切的一切都使我魂飞天外。我的任务是同

    乌露玛,同去放牧。第二天清晨,当东方的天际刚刚露出一线鱼肚白的时候,

    我们便赶着马群冲出了院落。很快,朝霞就染红了大海,辽阔美丽的大草原

    展现在我的面前。我几乎陶醉了。等乌翼玛策马向远处飞驰而去的时候,我

    便脱下衣服奔向了大海,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可是,乌露玛又突然返

    了回来,她也一丝不挂地问我游来。我觉得自己仿佛处在一个美妙的童话世

    界里。上岸后,乌露玛突然而大胆地向我表露了她的爱情。我经不住她的亲

    切呼唤,抵御不了她那迷人的诱惑,终于投入了她的怀抱。从此以后,我们

    亲密无间,共同饮马,共同放牧。大海中,回响着我们的欢声笑语,沙滩上,

    留下我们爱的足迹。然而,时间却迈着无声的脚步在悄然地前进。仲夏时节,

    麦子成熟了。为了抢收庄稼,村长让我去割地、打场,不止我去放马了。虽

    然通过争执,我又多得了一份工钱,但这消除不了我同乌露玛分离的痛苦。

    地里的活又累又苦。天刚蒙蒙亮就要起床,夜里躺下后,又有无数的蚊虫赶

    来吞吸我的血液。就这样,从清晨干到落日,总算在三周内把村长的庄稼收

    割完毕。他额外给了我一点钱,让我到邻近的科尔甘村去找女人快活快活。

    可是,我心中想念的女人是乌露玛。我们已经好些天没在一起了。即使见了

    面,也只能偶尔说上一两句悄悄话。她告诫我,到那个村子里喝酒要特别小

    心,千万别接触那里的女人,因为她们的身上都有脏病。第二天一早,我便

    动身去了科尔甘村。在酒店里,有两个女人陪我喝了不少酒。但我没碰她们

    一下。待她们酒醉睡着后,就返回了索格村。村长家接下来的活是打场。但

    是,乌露玛却不愿意理我了,而且还经常莫名其妙地用鞭子抽打她的坐骑哈

    桑。打场完毕后,村长又叫我去放夜马,因为夜里的草可以使马膘肥体壮。

    就这样,在每天晚上,当别人都安然入睡后,我便赶着马群来到农场,然后

    直挺挺地躺在沙滩上,一直到天明,等到太阳升起来后,我就脱下衣服,跳

    进大海,一天夜里。皎洁的月光照耀着海面,我痛痛快快地游了一阵后,躺

    在岸上休息。这时,乌露玛出现在我的身边。我想拥抱她,但被她拒绝了。

    我们骑马在草原上奔驰。乌露玛说,如果我能追上她,捉住她,她就作我的

    女奴,听凭我的摆布。然而遗憾的是,我无论怎样也没能追上地。乌露玛的

    心情越来越糟了,对那匹马的虐待也日趋严重。乌巴特割礼的日期临近了,

    他热情地邀请我去参加他的割礼,并且希望我也成为一个鞑靼人。可乌露玛

    对我的感情却一天天冷淡了。乌巴待的割礼如期举行,仪式庄重而热烈。一

    个星期以后,他十分自豪地以一个男子汉的姿态出现了。而乌露玛则显得十

    分的憔悴,闷闷不乐。她说,自从我去科尔甘村那天起,他就不爱我了。虽

    然我没碰那里的女人一下,但毕竟同她们一块喝了酒,从而使自己遭到了亵

    渎。一天,她来到牧场,用一把锋利的铁叉,把那匹心爱的马哈桑杀掉了。

    秋风阵阵,凉意袭人,又落下了秋雨。我独自坐在海边,下定了离开这里的

    决心。这时,传来了鸟巴特落水遇难的消息。我疯狂地问那里奔去,远远看

    见乌巴特的尸体在海浪上漂浮。尽管村长和乌露玛冒死救回了他,但已没有

    成活的希望了。村长发给我工钱后,便打发我离开此地。他说是我这个瘸腿

    鬼给他家带来了灾难。我想,临走前再见乌露玛一面,向她告别。但她始终

    没有露面。我的希望破灭了,我沿着原路赶回了城里,登上了一列开住布加

    勒斯特的火车。在我的心中,多布罗加成了一段苦涩的回忆。

    作品鉴赏在普希金的长诗里,美丽的茨冈姑娘真妃儿同贵族青年阿乐

    哥的浪漫爱情曾使我们难忘。在梅里美的短篇中,吉卜赛少女卡门那桀骜不

    驯的性格和“不自由,毋宁死”的**精神曾使我们惊叹。在肖洛霍夫的巨

    笔下,顿河哥萨克的纯朴生活场景更使我们陶醉。在这里,斯坦库为我们所

    展现的,又是一段充满强烈的抒情气息,有着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的动人故

    事、一幅生活在罗马尼亚多布罗加大草原上的少数民族的风俗图画。在这幅

    洋溢着草原生活气息和颇具民族特色的画卷中,作者巧妙地交错运用诗的语

    言和散文语言,深情动人地描写了一对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青年男女之间

    的爱情悲剧。鞑靼族姑娘、天真活泼的乌露玛爱上了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一个异教徒达利耶林克。她爱得奇特。奇特得当她第一眼见到达利耶时,

    就把他当作是命运为她所安排的意中人。所以,她不顿对方是个瘸子,是个

    身无分文的流浪汉,是她家的长工,主动而大胆地爱上了他。她爱得狂热。

    狂热得同达利耶第一次出外放马时就直接地表露了自己的爱情。并且不计一

    切后果,献出了自己的女儿之身,她更爱得深沉,深沉得作为村长的大小姐

    竟要发誓做一个长工的奴仆,听长工的摆布和安排,爱情给他们带来了欢乐,

    但更多的却是痛苦。由于出身的不同,经历的不同,种族的不同,信仰的不

    同,所受教育的不同。爱情观念的不同,他们的爱情很快就陷入了痛苦的漩

    涡之中。达利耶是个流浪汉。见多识广,老于世故,饱经风霜。而乌露玛则

    始终生活在一个偏僻闭塞的小村子里,“差不多是个不开化的野蛮人。”这

    就决定了他们在爱情问题上很难有共同的语言。达利耶的爱带有很大的随意

    性、偶然性。流浪的生涯和坎坷的经历已使他的胸中很难燃起爱的火焰。即

    使爱起来也不如乌露玛那样深沉,那么热烈。而乌露玛的爱则是野性的爱,

    占有的爱、排他的爱。她认为,达利耶的出现是命运为她一人安排的。她不

    允许达利耶爱别人,更不能容忍别人爱达利耶。所以,一旦她得知达利耶去

    了科尔甘村同别的女人一道喝酒以后,在她的爱的洪流中便涌进了一股恨的

    怒潮。一方面,她对达利耶爱得发疯,发疯得要做达利耶的女奴。另一方面,

    她对达利耶又恨得切齿,以至于把无处表达的恨全部倾泻在那匹无辜的马身

    上。而当她终于明白达利耶不过是她生活中的一个匆匆的过客之后,便为了

    不当杀人犯而杀掉了那匹可怜的马,从而宣告了他们那短暂而又痛苦的爱情

    终结。如果说通过乌露玛的形象我们似乎找到了真妃儿、卡门的身影的话,

    那么,通过作家对大自然的描绘:我们又仿佛看到了屠格涅夫优美文笔的再

    现。在这部作品中,斯坦库对他的故乡多布罗加充满眷恋之情。于是,多布

    罗加的景色便成了作品的“主旋律”。而在这首一往情深的乐曲中,大海唱

    出了它的最强音。作家不但特别善于写海,而且还十分善于通过对海的描写

    来展示主人公复杂的心态。当达利耶又渴又累地在烈日下行走时,“海上烟

    波浩淼,波浪不兴。”当达利耶找到了工作时,大海“主机勃勃奔腾喧闹。”

    当达利耶面对乌露玛爱的呼唤迟疑不决的时候,“海在激荡。海在怒吼。海

    在高声呐喊。喧声阵阵,不绝于耳,。”当达利耶面对乌露玛的再次呼

    唤仍不敢上前的时侯,”碧绿的海又象原始森林那样咆哮着,波涛滚滚,扑

    上海岸,”当达利耶和乌露玛终于紧紧地拥抱在一起的时候,”明亮清

    澈的蓝天竟突然融化在大海的碧波之中。”“蓝天和碧海忽然和烘托我们的

    滚烫的沙合为一体。”当科尔甘村的两个女人企图勾引达利耶时,他觉得“大

    海也发现了我,它却对我发怒,它咆哮着,掀起万顷波涛。”当乌露玛对达

    利耶表示决裂的时候,“风声飒飒,巨浪涛涛。”当达利耶痛苦地离开多布

    罗加,回到城市的时候,“黑夜,笼罩着天空和大地,笼罩着城市和大海。”

    主人公的心境通过大海的变化而展现出来,显得那样的和谐,那样的自然。

    希腊文学

    塞弗里斯大海向西

    作者简介塞弗里斯19001971,希腊著名诗人、散文家和外交家。

    本名乔治塞弗里阿底斯塞弗里斯是他的笔名。塞弗里斯曾在法国巴黎攻

    读法律,后参加希腊外交工作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结束后曾在卡拉和

    贝鲁特任职,后又任驻伦敦大使。1931年出版了第一部成名之作诗集转

    折点,引起人们的注目,被誉之为“未来的诗人”。此后又陆续出版了水

    池1932、神话和历史1935、习作1940、长篇诗画

    眉鸟号1942及航海日志1940卷。其中神话和历史共收诗

    二十四首,描述了诗人对古代神话和逝去历史的缅怀和追忆,这本诗集是他

    成熟期的代表之作。塞弗里斯的诗影响很大,被广泛译成各国文字,其中长

    诗画眉鸟号被称之为当代欧洲诗歌中的杰出之作。由于诗歌创作上的杰

    出成就,塞弗里斯1917年获得希腊雅典学院的帕拉马斯奖金,1960年获剑

    侨大学荣誉博上称号,196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又获得英国牛津大学、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荣誉博士及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等荣誉称号。塞弗里斯

    的诗作注重把古代神话与当代日常生活的表现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强有力

    地反映了希腊文化的优点,也唤起人们内心深刻的共鸣。”诺贝尔奖得奖

    理由他的诗作在敏锐感受希腊文化的同时,深受象征派诗歌和爱略特诗的

    影响,从而把象征主义全面引人到希腊现代文学之中。他用优雅的抒情和清

    新的词汇给希腊诗坛带来了新的活力。

    内容概要大海向西

    大海向西同一列山脉相会合。南风在我们左边吹着,刮得我们恼火极

    了,是那种切肤刺骨的风啊我们的房子在松树和角豆树中间。高大的窗

    户,宽大的方桌,让我们给你写信,到如今已写了这么久,那些信投入了

    分隔我们的裂缝中,为的是将裂缝填平。

    启明星,当你俯下你的眼睛,我门的光景便那么甜蜜,胜过那涂在伤

    口上的油膏,那样欢欣,胜过浸润舌根的凉水;那样宁静,胜过天鹅的羽

    翼。你把我们的生活掌握在你的手心。吃过流亡的苦果以看,在晚上,

    只要我们留在那份墙前面,你的声音便如希望之火来接迎我们,而这风又开

    始呜咽,象把剃刀刮着我们的神经。

    我们每个人都给你写同样的东西,每个人都在别人眼前沉默不语,每

    个人都各自守望着目一个世界,守望着山脉上的白天和黑夜,守望着你。

    谁来揭掉我们心上的优愁呢昨夜一场大雨,今朝又是那样,满天乌

    云紧压着我们。我们的思想好比昨天那松针般的雨脚纷乱如麻,它们

    被捆着不用,放在我们的门旁一准会堆成一座崩溃的高塔。

    在这些大部被毁灭了的村子中,在这面对南风的海岬它的山脉在

    我们前面遮蔽着你谁来为我们计算我们决定忘记所要付出的代价谁

    将接受我们的奉献,在这秋季的末尾选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诗选

    作品鉴赏大海是单纯而又神秘的,流动而又恒在的。海以它寥廓无垠

    的恢弘,向人类展示着无限和永恒,展示着自然的全部兢力。海是大自然的

    象征。当你身临大海,呼八面来风,远眺那天海一线所交织的浑
………………………………

第106节

    饨时,你的

    思绪,你的情怀被海的诱惑所呼唤,思接千载,心驰万里。大海成为人们亘

    古永恒的喟叹吟咏的母题。大海启迪了多少智者圣哲的沉思冥想,大海触动

    着多少骚人墨客的吟歌咏怀,海无尽头,吟咏大海的诗篇便同样永无穷尽。

    海在塞弗里斯的作品中也是一个经常反复出现的母题。他用希腊人对海所特

    有的那份心灵感应,以诗的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