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平并赋予其哲理意义。正是由于对人的担忧,正是由于对妨碍人成为完美的、
内心丰富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的一切事物的反感,促使我创造了关于曼库
特的传统。”曼库特的传说是小说的结构中心,是阐释主题的基础。被希利
箍住头脑的曼库特因为丧失历史记忆而射死自己的母亲。她的白头巾变成杜
年拜鸟,因为它不断叫着杜年拜,
………………………………
第53节
提醒曼库特,他是杜年拜的儿子。而埋葬
母亲的地方就叫阿纳贝特。这些传说都是卡赞加普讲述的,以后又由被政治
风暴刮到这里来的阿布塔利普记载下来,他珍视这些精神遗产。他还记述了
在南斯拉夫游击队里的经历,记住了政治迫使他忘记的事情,为此他屡遭不
幸,造成终身悲剧。愚昧落后时代的曼库特为什么还要重提呢因为出现了
现代的曼库特,而且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警惕,这就是死者的儿子萨比特
止之流。父亲竭尽全力供养他读书,结果知识学到不少,人性却丧失了。他
以现代科技成就的名义、唾弃、蔑视一切历史的、民族的、人道的传统。期
待着有朝一日“生物微波”能操纵人的一切言行,支配人的一切意识,甚至
**。他不愿送父亲遗体到圣地去安葬,更不在乎火箭发射场占用阿纳贝特
草原。而科幻线索中苏美双方正在紧张地准备按照“箍”宇宙计划发射火箭
环绕地球运转,以阻止比人类更文明的林海人以及进入林海星的苏美宇航员
来到地球。这个“箍”行动就是20世纪的希利,它要箍住“在宇宙中看来很
象婴儿头颅”的地球,箍住地球人的头脑,不许他们接受林海人的“没有军
队,没有战争”的观念。当火箭发射的光团和轰鸣震着大地和各种生物时,
杜年拜鸟又向人们喊叫起来:“你是谁的子孙你叫什么名字,记起你的名
字吧你的父亲是社年拜,杜年拜”作家也向人们发出呼吁,谁忘记过
去,就不再面对未来,过去还间接地存在着”,有必要让昨天和今天的对话。
倪蕊琴
达亚格拉宁一幅画1980
作者简介达尼伊尔亚历山大罗维奇格拉宁1918,苏联俄罗
斯作家、原姓盖尔曼,出生于护林员家庭。1940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工学院电
机系。参加过卫国战争,曾任坦克连连长。1942年加入**。战争结束后
回到列宁格勒,在研究所任电力工程师。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反映科
技人员的生活。五十六十年代写有探索者1954、迎向雷电
1962等长篇小说,描绘了科技领域内的保守与革新的冲突和斗争。塑造
了富于创新和探索精神的青年科学家的形象,获得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七
○年代他的创作有了新的开拓,题材、体裁、风格更为丰富多样,中篇小说
总有人应该1970、异城情雨1973、同名者1975揭
露科技界一些人的道德蜕化、精神空虚。纪实小说奇特的一生1974
赞美一位惜时如金,情操高尚的生物学家。克拉芙吉娅维洛尔1976
歌颂苏联人民在卫国战争期间的英雄主义,获1978年国家奖。1977年与阿
达莫维奇合写的围困纪实反映了列宁格勒人民在被周期间的艰苦卓绝、
英勇顽强的斗争。此外,还创作了电影剧本、散文、国外游记等作品。长篇
小说一幅画1980、野牛1987是格拉宁八十年代的优秀作品,
后者是一部反映一位著名遗传学家坎坷命运的纪实小说。格拉宁以表现科技
题材著称苏联文坛,着重刻画人物的道德面貌,通过道德方面的对立和冲突,
来展现当代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艺术形式不落窠臼,常常突破小说、散文、
传记之间的界限,语言风格朴素、自然。
内容概要雷科夫市苏维埃执委会主席洛谢夫在莫斯科出差,在一次画
展上看到题名为河畔的一幅风景画,深深被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第二
天他再次去观赏,确认画中表现的就是雷科夫市内仅存的一座独具风格的古
老建筑流亡在外的莉莎基斯雷的宅邸及其周围日穆尔津河湾的秀丽景
色,他决心为雷科夫市得到这件艺术品。他拜访了该画的拥有者、已故著名
画家阿斯塔霍夫的遗孀。他的诚恳态度和对画的高度评价感动了女主人,她
终于无偿地将画赠送给雷科夫市。洛谢夫将画带回后,却没有引起同僚的重
视,直到该市文物保护协会主席、中学教师罗金斯基和绘画教师图奇科娃要
求看这幅画时,才把它从柜子中找了出来。图奇科娃观赏之后激动不已。洛
谢夫随即提出,可将此画放在学校里,校舍的窗户正好面对日穆尔津河湾和
基斯雷的房子,上绘画课时,学生可以对比现实美和艺术美加深对艺术创
作过程的理解。图奇科娃欣然同意,不久,洛谢夫谐同军事委员和木材加工
厂厂长来到学校,欣赏了河畔和基斯雷宅邸周围的景色。遗憾的是这一
带已被规划为电子计算机厂的工地,画面上的基斯雷的古老建筑及其周围的
秀丽景色将不复存在。只能在破土动工以前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欣赏这幅杰作
和日穆尔津河湾的优美景色。中学里陈列着一幅画的消息逐渐传开、参观的
人日益增多,图奇科娃热心地为他们讲解,结果许多人要求保护文物和风景
区,反对在该区建厂。图奇科娃便持有这种观点,与她完全一致的还有退休
老红军波里瓦诺夫。波里瓦诺夫在二十三十年代是雷科夫市的显赫人
物,他以坚定的信念、革命的狂热、无畏的勇敢赢得了当时青年的尊敬。在
那充满自信、无视任何规律,只讲阶级斗争和全体劳动者利益的年代,波里
瓦诺夫在反对宗教迷信和旧文化的斗争中过于激进,他不顾人们的请求,拆
除教堂、焚毁精美的圣像。圣障、有文史价值的经文等等。后来,他为自己
的错误深感内疚。他曾穿街走巷、寻访老人,承认自己的罪过,央求他们交
出抢救出来的文物,搜集后妥善保管。30年来他对文物孜孜以求,设想建立
一座博物馆,使青年受到教育。他认为,他们一代人犯的错误是为后一代人
创造幸福而付出的代价,后一代人没有权利指责他们。河畔这幅名画很
久以前他就见到了,并对其作者和创作过程有相当了解。原来莉莎基斯雷
是阿斯塔霍夫的恋人。20年代和19361938年问,画家曾二度到过雷科夫。
在19361938年间,画家应流亡在法国的莉莎的请求,为了满足她对故乡的
思念之情才创作了河畔。画家怀着对莉莎的热烈的爱情进行创作,笔意
酣畅,终于画成了这幅杰作。可是波利瓦诺夫却觉得画面上缺乏新生活的气
息,要求修改,如在墙上加上一条标语,再添上几辆新的汽车之类的东西,
尤其反对此画与“流亡白俄”有任何关系。为此阿斯塔霍夫与波里瓦诺夫闹
翻了。波里瓦诺夫便不让画家将此画送出国去展览。现在他认为当时的做法
不合情理,但客观上却避免了这幅名作流失在外。他要求后一代人尊重历史,
领导人应采取措施,保护文物和风景胜地,包括河畔、基斯雷的宅邸和
日穆尔津河湾。洛谢夫在这之前从来也没有想过要为日穆尔津河湾的景色去
斗争,改变工地会遇到很多麻烦。如今他觉得不妨争取州委执委会主席乌瓦
洛夫的支持。洛谢夫到州委陈述自己的意见,遭到乌瓦洛夫的拒绝。乌瓦洛
夫还批评他是幻想家,指出雷科夫市首先需要资金,需要计算机厂,有了资
金可以造出任何一种风景,不会比日穆尔津河湾逊色,改变计划将会受到处
分。最后他告诉洛谢夫,他要调洛谢夫到州委任执委会第一副主席,作他的
副手。这是洛谢夫期待已久的任命。到州里工作后他有可能为雷科夫市办更
多的事,更有前途,在这种情况下,他便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在州委首府
洛谢夫遇到了图奇科娃。他俩因河畔这幅画常有接触,产生了感情。洛
谢夫和她一起到州界以外的地方度周末和星期天,并谈到了乌瓦洛夫谈话的
内容。图奇科娃责备洛谢夫以日穆尔律河湾换取了自己的前途,虽然是被迫
的,但终究不是光明正大的行为。她鼓励洛谢夫继续斗争。她的责难在洛谢
夫的内心深处引起了新的波谰。洛谢夫回到市里后,发现他的副手已根据州
执委会的授意,制定了严密的计划,准备在半夜里把基斯雪的宅邸炸掉,以
保证工程进行。洛谢夫冒着违抗上级的风险、立即采取措施,制止了这项计
划的执行。市文物保护协会中一些人风闻以后也出来干预。波里瓦诺夫更是
义愤填膺,不顾重病在身,挣扎着要到日穆尔津河湾去保护基斯雷的宅邸,
结果死在途中。他的死引起很大震动。在他的葬礼上、洛谢夫表示,对波刊
瓦诺夫最好的纪念是将基斯雷宅邸作为市博物馆,明确表示他将与广大群众
站在一起。这时候,莫斯科和其他一些城市都有人发来电报、电话,要求中
止工程计划。正当洛谢夫要去州委汇报前夕,真理报发表了文章,批评
某些领导人目光短浅,不注意保护名胜占迹,也点了乌瓦洛夫的名。这就大
大减轻了州委对洛谢夫的压力。最后,部与州委决定改变电子计算机厂的厂
址,基斯雷的宅邸及日穆尔津河湾的景色得到了保护。洛谢夫则因改变了领
导的初衷,引起麻烦,不得不拒绝提升他的任命,辞去蕾科夫市苏维埃执委
会主席职务,到别处去工作。
作品鉴赏一幅画是一部立意新颖,富于哲理的长篇小说、探讨了
美和生活、美和道德、人和历史等重要现实问题。贯穿全书的中心思想可以
概括为:美是人类生活的需要,离开了美,生活将黯淡失色。与美紧密联系
着的是善,它们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只有具有高尚情操和心灵美好的人才
能感受和理解美,珍惜它的存在,而美将净化人的心灵,使人更加完善和充
实。功利主义只能使人失去美感,与美绝缘,导致精神贫乏,感情枯竭,人
性扭曲和畸形变态。任何一种审美观念,对待美好事物的态度都将受到历史
的检验,虽然囿于各个时代的不同条件,后人对前辈不必苛求,但部负有历
史责任。作者在这部小说中是从道德和历史的高度来审视美的。长篇小说以
河畔这幅画为中心,从环绕这幅画的矛盾冲突,演变为维护一切美的斗
争。河畔在三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遭遇以及引起的矛盾冲突构成了小说
的情节基础,在这幅画的周围聚合着不同的人物形象,交相烘托,互为对比。
天才画家阿斯塔霍夫,怀着美好的理想,不断求索,终于在现实中发现了美,
并把自己的纯真感情倾注在画笔上,创造出高于现实的艺术美河畔
这幅名画。他的悲剧是他的杰作没有被同时代人理解和承认。他虽然一时遭
受挫折,但在道义上他是胜利者,他没有屈服于压力,放弃对美的追求。波
利瓦诺夫以功利主义的眼光看待阿斯塔霍夫的创作,几乎扼杀了河畔这
幅传世之作,使它长期埋没,也伤害了画家美好的感情。波利瓦诺夫的功利
主义使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后来的转变是善的胜利,人性的回归。乌瓦
洛夫是属于实干家一类的人物,他情明能干,善于管理,可以象机器一样操
纵指挥。他对日穆尔津河湾景色的官僚主义态度反映了他性格的冷漠严酷、
偏执狭隘以及思想上的僵化、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洛谢夫则不同,他感情
丰富,热爱故土家园,对美有根强的感受力。他高度评价河畔,并为雷
科夫市争取到了这幅画。在保护日穆尔津河湾的问题上虽育动摇,但在图奇
科洼的美好感情的影响下,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历史责任感和道义的力量
终于在他身上占了上风,在保护日穆尔津河湾的斗争中经受住了考验,虽然
他在官场上是失败者。阿斯塔霍夫和波利瓦诺夫、乌瓦洛夫和洛谢夫的矛盾
冲突实际上反映了两代人为追求美,保护美,保护人性的完美发展而进行的
斗争。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当代生活的描绘与历史的回顾穿插交叉,结合为
一个整体,使作品对现实的反映达到了新的深度和广度。如果说,在30年代
争取美的斗争还主要局限于对历史文物和艺术品的理解和保护,那么,在七
十年代它已发展为对自然的保护,提出了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人和自
然的关系、生态平衡的问题。现实与历史的结合不仅扩大了小说的容量,还
深入探讨了问题的历史渊源,把各个时代人物的命运、性格、心理放在历史
发展的背景上,从不同的层面和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和剖析,使事件的描绘
和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相结合,为保护体现美的名胜古绩、艺术品而进行的
斗争和因此而引起的道德冲突,突兀起伏,构成了一幅波谰壮阔的画卷。在
小说中,作者以优美清新的笔调,描写了河畔这件艺术品和日穆尔津河
湾的秀丽景色,景物的描绘一般与人物的内心活动和观赏景物时的情绪的刻
画紧密相连,达到情景交融,富有抒情意味。小说语言朴素自然、清新淡雅,
但又饱含深沉的感情。这些艺术手段成功的运用造成了这部长篇小说的艺术
魅力。
冯增义
弗费田德里亚科夫六十支蜡烛1980
作者介绍弗拉基米尔费奥多罗维奇田德里亚科夫1923出身
于普通的农民家庭,中学毕业后应征入伍,参加过卫国战争,受伤后复员,
曾做过团的工作。50年代初期,田德里亚科夫就开始创作。不过,当时评论
界认为他受了“无冲突论”的影响,然而,他并不气馁,继续大胆地去开掘
生活的底蕴。1954年中篇小说阴雨天、不称心的女婿和1956年死
结、路上的坑洼的发表,引起了人们广泛的注意。这几部真实揭露50
年代苏联农村矛盾的特写体小说,由于它们对社会中的消极现象采取了尖锐
的批判态度,很快使田德里亚科夫得到社会的肯定,视誉为最早揭开农村“秘
密”的作家之一。1959年召开全苏第三次作家代表大会时,他已被公认为是
一位“有胆量的艺术天才”了。到了70年代,田德里亚科夫一方面仍保持了
对社会问题的敏感性,一方面文加强了作品人物在道德上的内心反省,从而
突出了道德主题。这不仅加强了小说的深度,而且也使作家的艺术才华驰骋
于一个新的天地。他的毕业典礼之夜、惩罚、以及六十支蜡烛
就是以道德和精神探索为特色的。作者强调了目前对青年教育的落后状态“,
认为学校不能只限于传授书本知识,更要注意发扬学生身上的人性美。田德
里亚科夫在谈到自己选取令人震惊的素材时,说到了他的创作思想:“艺术
家应该比事实更真实,他不应该仅仅反映生活中具有特征性的事物,而且应
该对它们加以夸大并推向极端。”然而,由于田德里亚科夫对社会问题所持
的尖锐态度,他的作品在苏联评论界一直存在着评价上的分歧。
内容概要老教师尼古拉斯捷潘诺维奇叶切文60岁了。为表彰他
40年来的努力工作和杰出贡献,卡拉西诺城的父母宫、市教育局的有关领导
给他嘉奖,并在水晶饭店为他祝寿。当晚,叶切文坐在灯下,怀着兴奋而满
足的心情拆阅来自全国各地的贺信与贺电。这中间,就有他英勇牺牲的学生
格里沙布哈洛夫生前的战友海军中校佩什涅夫寄来的感谢信和格里沙生前
曾佩戴过的短剑。但有一封印有著名疗养地索契风光的信,却使老教师如坠
云雾之中,甚至感到阵阵恐惧。写信人自称“是个酒徒”,“一个没有事业、
没有家庭的人,甚至连个小偷、罪犯都算不上”,并强调他“之所以落到这
种地步,都是由于您,尼古拉斯捷潘诺维奇叶切文”那人甚至扬言要
杀掉叶切文,铲除他这个“多年来的社会传染病疫源地”。信的落款是“您
从前的学生”。叶切文惊讶万分:自己一辈子勤勤恳恳工作,真心为学生着
想,耗尽了毕生的心血,难道这样的老师还会招致学生的仇视乃致谋杀吗
这是可笑的恶作剧呢,还是自己的一生中真有值得反省和检点的地方叶切
文开始回忆往事,对自己走过的生活道路进行总结。他出身穷苦,中学毕业
后回到母这任教,至今已有40余年。每天,他都是“7点起床,不慌不忙地
洗脸,仔细地修面”,当他迈进学校大门,从举手敬礼的少先队员石膏像旁
穿过前厅时,“存衣室前的挂钟总是差7分9点”。他对学生要求严格,规
定“每周交一篇作文”。他的学生在考试中也总是“以知识广博而令人惊讶”。
列娜肖洛霍娃就是他的得意门生,她有着“迷人的眉毛,生机勃然的体态”,
学习成绩优秀,是“全班最好的学生”。她对任何课程都同样喜欢,同样感
兴趣,对伊凡雷帝的评价也是那么冷静而客观:“伊凡雷帝反对世袭贵族的
斗争具有进步性”总之,她永远是个按照“老师的意志”行事的学生,
无怪乎叶切文给她的评语是“天资异常聪明,品行无比端庄,待人热情诚恳”。
而廖瓦鲍恰罗夫就不怎么讨人喜欢了。这是个“天才出众,才能非凡,能
**思考的学生”,往往是“教师还在竭力启迪学生们理解,廖瓦已闲得难
受了”。由于他太爱“**思考”,有时甚至会提出“表面看来并无恶意”
的问题难为老师,因此总不受老师喜爱,甚至差点被开除学籍。当然,叶切
文也是他捉弄的对象。可是,不管廖瓦如何爱标新立异,谋杀老师的勾当他
是无论如何不会干的。难道这个未露面的凶手会是安东叶尔金吗这个叶
切文若干年前的学生,比起廖瓦来,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开学第一天,他
便在老师坐的椅子上涂了一层柏油,使老师在学生面前出尽洋相,为阻止老
师点名,他居然往老师的教学日志里撒一种刺激性的粉末,他往老师的提包
里塞癞蛤蟆,甚至用砖头砸叶切文的脑袋由此看来,叶尔金有可能作案。
可是,叶切文的这个猜测恨快被证实是错误的:叶尔金现在已成了一名6级
车工,有幸福的家庭美满的生活;当老师的寿辰时,他远道而来向老师祝贺,
衷心地感谢老师把他这个当年无药可救的顽童培养教育成了今天的有用之
人。那么,凶手会是谁呢叶
………………………………
第54节
切文苦思冥想,甚至不放过自己最亲近的人。
难道是塔季娅娜伊凡诺夫娜格劳他45年前的情人吗记忆将叶切文
带回到遥远的过去。那时,他还是个穷苦人家的孩子,整天忍受的不是父亲
酒后的摔盘砸碗,便是母亲歇斯底里的恶声怒骂。是塔尼娅的父亲、俄罗斯
有名的百万富翁、格劳贝学校的创始人伊凡谢苗诺维奇,格劳贝第一次慈
爱地抚摸他的脑袋,给他买了毡靴、短皮袄和书籍,并送他进学校念书,使
他成了一个育文化的人。格劳贝的独生女儿塔尼娅“尽管不十分姣美,但也
绝不是个丑姑娘”,她有一颗同她父亲一样的教育家和诗人的慷慨好施的心,
在卡拉西诺城的众多小伙子中,她那双高傲的眼睛独独看上了“穿着粗布裤,
长着大鼻头,笨手笨脚”的叶切文。可惜好景不长,正当青年人双双坠人情
网时,伊凡。苏柯夫格劳贝学校的新领导,“对资产阶级残渣余孽”恨
之人骨的无产者,为了将叶切文培养成“无产阶级教师”,要求他“别为了
一双漂亮眼睛而把与自己血肉相连的革命出卖了”,让他说服塔尼娅“站出
来反对父亲”。塔尼娅断然拒绝了叶切文的好意:“要是孩子连这样的父亲
都不认了,世界大概就要退化了。”在革命和恋情之间,叶切文终于选
择了前者,就如同“斯捷潘拉辛对待公爵小姐一样”,把塔尼娅“扔进了
汹涌的波涛”。大会上,他公开站出来批判格劳贝,同他“划清界线”。而
格劳贝,叶切文的思师,痛感自己“我曾教给他区别谎言和真理,但没有教
会他,我曾教给他嫉恶和敬善,但也没有教会他”,从而觉得“没有你们我
也已经受到了惩罚,不会有比这再严厉的惩罚了”。于是,在一个凄风苦雨
之夜他含冤告别了人生。从此,塔尼娅也离开了格劳贝学校,离开了持不同
信仰的情人,不知去向45年过去了,叶切文早已悔悟,但一切为时已晚。
是的,塔尼娅完全有理由恨他,也完全有权报复他,但他深知她的为人,因
为她能够理解“即使我是凶手,也是由于无知,并非为了私利”。除了塔尼
娅,叶切文还有一个最心爱的人:他的小女儿薇拉。薇拉没象大姐一样听凭
父亲的摆布,成了庸庸碌碌的家庭妇女,也不同二姐般倔强,违背父亲的意
志,走了条护士、医生、院长的成功之路。她“柔弱,娇嫩,棕黄色的头发,
蔚蓝色的眼睛;身体上和精神上都没有一点过分和不足之处”,她聪明好学,
性格活泼,是父亲的掌上明珠。可就是这么个姑娘却在16岁时怀了孕那个
糟踏她的“无赖”甚至还是学校的体育教员这真是奇耻大辱叶切文觉得
这个自己曾寄予厚望的小女儿,“爱和快乐的永不枯竭的源泉,我再生的青
春,永远不死的化身”在倾刻间“毁灭”了。昔日的薇拉也一下子变得“十
分丑陋,毫无感情”。为了拯救女儿,他调离了那个教员,开除了薇拉的学
籍,使薇拉在万般无奈之下去汽车队当了统计员,后又嫁给一个司机。生活
的磨难、丈夫的拳脚使薇拉厌恶尘世,皈依宗教。而此举在叶切文看来简直
又是道德堕落的表现,于是便千方百计争夺薇拉儿子廖尼卡的监护权,使外
孙从酒鬼父亲和不可救药的母亲的毒害下“解救”出来。为此,薇拉乞求父
亲:“你已经把我枪光了,别再抢我这最后一件东西了”并威胁说,如有
必要,她会以死相拼的,由此观之,薇拉和她那个醉鬼丈夫都有可能成为谋
杀叶切文的凶手。正当叶切文神思恍惚,惶惶不可终日时,凶手竟意外
地自己找上门来了原来他是谢尔盖克罗波佐夫,叶切文从前的学生。那
时,他“学习成绩相当好,图画画得不错,班上的墙报总是由他设计、编排,
经常被选为这个委员那个干事”,总之,他是个跃普通的学生,照叶切文的
话讲,对他“我从来没有产生过特别的好感,也没有多大反感。”可有一件
享彻底改变了克罗波佐夫的命运。他父亲曾被德国人抓走过,后又被放了出
来,因此成了不被信任的人。小克罗波佐夫也受到牵连。叶切文受学校之托,
也出于“好心”,真诚地劝说小克罗波佐大同父亲划清界线。正因为育叶切
文这个“威望很高、头脑聪明、大公无私的人来说眼我了”,小克罗波佐夫
才违心地高呼着“我批判”,同父亲划清了界线。从此,他时时觉得自己卑
鄙,受父母的蔑视,以至后来因牵涉到一起刑事案件而被判了刑。这恶梦似
的遭遇在克罗波佐夫看来是“一条什么样的链条啊是一条多么龌龊的项链
一环又引出另一环”所以,他要报复,向昔日曾对他进行“精神强奸”
的老师报复,他欲以杀人这一行径来震惊社会,引起人们对“什么是好,什
么是坏,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思考。可是最终,经过咖啡馆内的一席交
锋和思想剖析后,克罗波佐夫意识到自己与叶切文在道德上其实是一对“难
兄难弟”,便放弃了杀人计划,让叶切文用手枪自裁,“自己审判自己”。
经过再三思考,叶切文认识到,自杀虽然是通向永恒的捷径,但这一枪“无
非是给地球上增加一具尸体而已”,“还是让我生日那天点燃起第六十一支
蜡烛吧”
作品鉴赏在六十支蜡烛中,田德里亚科夫首先对苏联60年来实
行的学校教育体制、它所遵循的教育理论,已经取得的成果和仍然存在的矛
盾进行了深入的揭示和大胆的分析。在叶切文眼里,列娜曾是位完美无缺的
好学生,但在收到那封匿名信后,叶切文却不得不对列娜重新作出评价:她
作文中的观点虽完全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但却如同大多数同学一样平淡而
乏味;课堂讨论中,当卓娅对伊凡霞帝的残暴表示愤慨时,她却轻描淡写他
说道:“杀掉这么几个官吏的妻子”;她居然在老师面前对所有的课程
表示出“兴趣”,以致自己也为这种“广博的爱”觉得难为情;当叶切文想
了解她毕业后的工作志向时,她却茫然不知所措地呐呐道:“眼下我也说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