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这美满生活的表下,潜伏着种种危机。它使人颓废,萎靡不振。儿子普罗

    夫对父亲的养尊处优,姐夫的所作所为早已反感。但是,他只有十六岁,对

    当今社会、家庭发生的事情感到无能为力。他失去信仰,产生了恶毒的念头。

    或是向上帝祈求,或是采取极端行动来满足自己的愿望。尽管普罗夫本质上

    是善良的,富有同情心,但他面临现实生活,感到十分迷惘,普罗夫的同学

    小哈巴尔金因无法摆脱心灵的痛苦而自杀。他曾说过:“动物大概比人更幸

    福,因为它们不会思索。”“最幸福的要数石头了,我希望成为一块石头,

    在世上存在千百万年,什么都看在眼里,可对什么事儿都无动于衷”。普罗

    夫与小哈巴尔金的言行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苏联当代知识和经验不足,思想和

    行为欠成熟的青少年,面临现实生活产生了严重的精神危机。它反映出来的

    不是一、二个人的道德危机,而是整个一代人的迷惘。苏达科夫的女儿伊斯

    克拉与丈夫同床异梦,成了丈夫的抛弃物。丈夫靠着她,利用了她父亲向上

    爬去。她表面沉默寡言,头脑却十分清醒。她向叶戈尔的新猎物阿丽阿德娜

    指出,她俩对叶戈尔来说只不过是一座渡他过了河的桥罢了。伊斯克拉身体

    被摧残,心灵被损伤,人格被侮辱。可她把痛苦深深地埋在心里,全力投入

    处理投诉的信件。这说明她是个心地善良,有正义感,有责任心的女人。作

    者通过她的遭遇,表明了苏联当代社会中为人厚道、善良,品德高尚者前途

    坎坷、命运多舛。苏达科夫的女婿叶戈尔八面玲珑,左右逢源。使得苏达科

    夫相信他是个杰出的人才,工作上不可缺少的助手。实际上,他是个精于权

    术,灵魂肮脏的野心家。他把苏达科夫的女儿当作人梯,一旦爬到比苏达科

    夫更高的职位,便与他们一家反目。他为了解除束缚,要妻子去流产;为了

    晋升,勾搭苏达科夫上司的女儿,让她为自己铺设道路。他追求的是出入头

    地。为了出人头地,他可以不择手段。无行者的飞黄腾达,步步高升,意味

    着崇尚正义者的痛苦和屈辱,掌权者的昏聩无能。苏达科夫这个昔日的战士,

    今日的外交官,是个昏庸的官僚。平日沉醉于安逸的生活和小人的奉承拍马

    之中。他对身边发生的种种问题和矛盾闭目塞听,犹如聋子,犹如瞎子;在

    野心家、骗子手、两面派设计的迷宫中,他辨不清是非。高官厚禄已使他丧

    失了**领导干部的基本品质,使他不知不觉地卷入权力交换之中。他不

    知道这种条件反射是怎样形成的。不过,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还多少有一

    丁点儿良心嘛”作者十分强调戏剧的社会意义。剧本是有尖锐的公民性。

    他集中力量记录下触目的社会现象高官的昏庸,品质高尚者前途坎坷,

    德行低下者反倒一帆风顺。召唤人们去深思这种社会问题。写作手法细腻,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谈话语来刻画人物内心世界,自然引出戏剧冲突,给人

    以逼真感。角色台词生活化,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富有潜流。创作风格以

    其自然流畅、推心置腹的语气,温和的调子和追求准确地再现日常生活等等,

    与阿列克谢、阿尔布卓夫的美学观点相近。

    梁爱菊

    格雅巴克拉诺夫永远十九岁1979

    作者简介见“一寸土”条。

    内容概要一群活人站在刚刚挖好的堑壕沿上,而他坐在下面。铁锹嘎

    吱一声铲到了什么东西上。挖出来一枚红星勋章。勋章的铜扣在沙土中已经

    锈蚀得发绿了。下雨了。细雨飘洒在演员们在电影开拍前穿上的士兵服装的

    背上。三十多年前在这一带进行过战斗,那时候,现在站在这里的人中有很

    多还没有出生。而这些年来他就一直这样坐在战壕里,任凭深深渗入土中的

    春水秋雨浸泡,任凭天空中云朵飘浮。早晨,太阳从那个时候还不曾有的城

    市上升起,它象往常一样地升起来,温暖着大地上的万物生灵。1943年秋天,

    战争的第三个年头,十九岁的中尉特列季亚科夫离开了军校,横越全国,追

    赶到他应该去报到的部队的驻地。他被分派到炮兵连任指挥排排长。全排所

    有的人,都在小屋外面挖避弹掩体。他们全是些年轻力壮、血气方刚、在战

    争期间长大成人的小伙子,许多人身上都有几次受伤后留下的疤痕,战斗在

    这个地殷上稀稀拉拉地持续了几天,德军和苏军战壕之间那片没收割的麦田

    越来越多的麦子被炸飞了,到处是黑色的弹坑。在炮火准备开始前半个小时,

    特列季亚科夫跳进自己的掩体。太阳怎么老是不出来呢,真静啊,静得叫人

    害怕。上前线的头几个月他为自己有这些念头感到害臊,还以为只有他一个

    人这样想呢。原来,在这种时刻大家部一样,在这几分钟里每个人都想着自

    己的心事,要知道生命只有一次啊。突然,在他们头上传来了咝咝的响声。

    敌人开始轰炸炮兵阵地,面前的一切都掩没在硝烟之中。特列季亚科夫传达

    了射击命令,迫击炮连背后的树丛里腾起了硝烟。答地里的德国人突然丢下

    迫击炮,四处逃散。有的跑着跑着就倒下了,东倒一个,西歪一个。战斗在

    遮天蔽日的尘土和硝烟中已经进行了好几个小时。被迟滞在反坦克壕前的坦

    克已经越过壕沟。战地留下倒在那里的步兵,他们身上被太阳晒褪了色的军

    装在干枯的草丛中与这发红的土地融在了一起。电话机里传来营长的声音:

    “坦克,坦克你看见多少辆坦克”“看到五辆我马上”他想

    说“再数一下”,但没等他说完就被掀倒了,粘滞的唾沫从嘴里流出来,他

    用衣袖抹掉。他想:“没什么大不了的”他很奇怪:一点儿也不害伯了。

    他看到了战场,看到了炮弹正在炸开,看到了正在跑着和正在倒下去的人,

    看到四周倒下的战友那恐惧和痛楚的脸,看到血从大衣袖口里滴出来。担架

    抬,汽车运,颠簸折腾,他感到生命正在渐渐地离开他的躯体。他被脱光衣

    服抬到还保留着体温的手术台上。有件东西在身体上钝钝地一划,盆子里味

    啦响了一声。好象又划了一下,盆子里又咔啦咔啦响了几下。几天之后,他

    躺在轻轻摇晃、暖烘烘的卫生列车里。由于矢血过多,十分虚弱,他感到这

    一切部是很久恨久以前的事,好象隔了一辈子。这里已是乌拉尔的早冬天气。

    这里原来是一所学校,现在是野战医院。病房里躺着几个不能走动的病人。

    特列季亚科夫正在给罗依兹曼刮脸。他
………………………………

第52节

    们两人台起来只有三只好手和两只能

    看得见的眼睛。他想弯腰,但是腰上的伤口使他弯不下来。想蹲下,腿上的

    伤口又使他蹲不下去。有个叫萨沙的姑娘,经常来医院帮助护理伤员。几天

    之后,特列季耶科夫和萨沙坐在走廊的窗台上,听萨沙讲述两个月前牺牲的

    一个也叫沃名佳,并和他同龄的人的故事。在一月底一个白天,不知为什么

    他一直坐立不安,一种不幸的预感在折磨着他。当学生们又来到医院时,他

    立刻发现萨沙没和他们一起来。“她母亲住院了,所以”一个小伙子说。

    特列季亚科夫自己也了明白为什么人家偏偏要对他讲这番话。吃过晚饭,他

    终于下了决心。他求基捷涅夫帮忙:“大尉,今天把你那件大衣借我用用。”

    “噢嗬”基捷涅夫眉飞色舞他说,“好嘛,要去打野食啊。”大家齐心协

    力把他收拾停当,他现在才发现,自己只有一只手,什么事也干不了。冻硬

    的雪在靴底下吱吱响首,在零下十五度的天气里,只要吸气稍微深一些,鼻

    孔就感到刺痛。萨沙一直没有回来,他一个人站在台阶前,快冻僵了。恍惚

    中他见到一个人影。“萨沙”他叫了一声。她转过身,哆嗦了一下,朝后

    退了几步,哭了起来。他用后背给她挡住风,自己却被冻得说不出话来。“你

    大衣里还有什么吗”萨沙问。“有。”“什么”“一颗心。”几后天,

    萨沙请他到自己家里,用上豆款待他。他问:“你当时见了我怎么吓成那个

    样呢”“你没看到你的样子有多可怕。浑身是雪,象只浪一样。我甚至觉

    得你的眼睛都闪着绿光。”这天晚上,他走在绵厚的雪云密布的天空下,边

    走边想。他想到萨沙,想到战争,想到备条战线上已经流了三年的血,而世

    间的一切竟巧妙地溶合在这血中。对重伤员来说,夜里的时间最难熬,对伤

    快养好了的人来说,最难打发的却是傍晚。在这种时刻,被战争隔离开的所

    有亲朋好友,不论是已死的还是活着的,会统统来到你的身边。这天夜里,

    他梦见了父亲。他变得那么矮小,头刹得光光的。他甚至没有向他告别。当

    这一切发生的时候,他正好在少先队夏令营里。他相信,战争迟早会结束,

    他从前线回去,一定要证明他父亲根本就没有什么罪。他想到了萨沙和她患

    肺炎的母亲。邻居说她母亲是个德国女人,这只有什么关系她父亲不就是

    为了打德国人牺牲在前线他再也睡不着觉,溜出来与同房病友阿特拉科夫

    斯基大尉一起到走廊上抽烟。大尉告诉他,41年,他受伤被俘。在押送他们

    的路上,他从一个小山包看到了整个战俘队伍。他们中有多少人活到了今天

    呢。战俘营里,和他在一起的有个飞行员,也是这么个小家伙。他明知等待

    他的是死亡,却毫不犹豫地驾机冲向铁路桥,他被爆炸的气浪抛出去,却没

    有死。后来他死于传染病,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幻想着逃出俘虏营。不过,

    即使能逃出来,也要象阿特拉科夫斯基那样,反复证明自己没有变节,没有

    出卖任何人,他身上也会留下一个既看不见又洗不掉的污点。特列季亚科夫

    终于伤愈出院了。月台上弥漫着白云似的团团蒸气。他搂住萨沙,使劲地吻

    了吻她,跳上已经启动的列车。列车驶上了弯道,长长的车身弯成了弧形。

    萨沙不见了,消失了,在他的嘴唇上还留着她泪水的咸味。他回到了部队,

    排里也添了几个新人。1944年,异平寻常的早春来到了,一场激烈的战斗下

    来,排里又倒下了一批战士。特列季亚科埋葬好战友,心里不时想到萨沙,

    想到母亲,想到前面就要到敖德萨,到黑海了。妈妈来信提前祝贺了他的生

    日:4月28日他就满20岁了。这天夜里,他们攻进了车站。一发炮弹打断

    了他的胳膊。他坐上卫生马车,就这样背向着前线离去了。他的一排人、战

    争、统统留在了背后。再见吧,仿佛生命又完成了一个轮回。马在路上迈着

    稳健的步子,驭手抖动缰绳催促着它们。突然听到一阵冲锋枪的扫射声,他

    倒了下去。这一切都发生在一瞬间。躺在地上,他看到马顺着坡道飞奔而下,

    在天空的背景上,一个烟气腾腾、灰蒙蒙的东西开始往上升起。当卫生指导

    员勒住马,回过身来看时,在朝他们扫射和他倒下去的地方什么也没有了。

    只有一团爆作的烟云从地面升起。高高的天空上,风儿推着一排排耀眼的白

    云悠然浮过。

    作品鉴赏这是一部军事题材作品。军事题材小说在苏联文学中占着一

    个相当重要的地位,拥有一大批蜚声文坛的作家。但是,时代毕竟不同了。

    如果说,40年代的战争文学单凭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便能满足获得解放、沉

    浸在胜利欢乐中的大众感情自喷和时代需要的话,那么当代的战争文学作家

    倘若不能更深入把握历史意蕴和战争本质,不能更广泛地探悉时代意识和当

    代社会现实,不能更留意掌握现时代人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方式,想要写出高

    层次的战争文学作品是很困难。由于苏联的作家的不断探索和开拓,从样式

    上来说,苏联的战争文学已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即全景小说、战壕小说和

    纪实小说。五十年代,三位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巴克拉诺夫、邦达列夫和贝

    科夫为战壕小说的开拓作出了贡献。他们的代表作一寸土、最后的炮

    轰和第三颗信号弹,尽管具有“非英雄化”倾向,对严酷的“战壕真

    实”的描写流露出自然主义的痕迹,但他们对苏联战争文学的创造性开拓,

    却是不可磨灭的。所谓战壕小说,是以简练的手法,通过短小精干的内容多

    是中篇或短篇、单一的情节、精简峋人物、严峻的环境和往往是悲剧性的

    结局,着意揭示一些普通士兵、游击队员等平凡小人物在战争中的遭遇和命

    运,他们的精神世界和道德面貌,来说明战争中人的价值和作用。这类作品,

    虽然没有全景小说那样大江东去的恢宏气势和史诗性规模,但在描写战争中

    的局部战斗和日常生活,刻划普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道德因素方面都游刃有

    余,富有光彩。这些作品的主人公虽然都无惊天动地的英雄业绩,但正是他

    们才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中流砥柱。巴克拉诺夫的永远十九岁就是这类作

    品中的上乘之作。作品的构思始于16年前,当时正在拍摄依据他的中篇小说

    一寸土改编的电影。扮成战士的演员在掘壕堑,在挖开的战壕里作者发

    现了一具青年军官的遗骸,多年来他一直苦苦思索:“这个无名军官是谁”

    作为一个幸存者和无名军官同的龄人,他决心试图以对主人公、19岁的中尉

    特列季亚科夫短暂而平凡的一生的追述,来再现战争中这一代人的命运和他

    们的内心世界。特列季亚科夫战前的命运是不幸的,父亲的无辜彼捕,给他

    和他的母亲及年幼的妹妹带来了厄运。但战争伊始、在年龄还不够征兵的情

    况下就主动报名上了前线。他并没有在战争中建树丰功伟绩,而只是象干千

    万万普通战士那样尽到了一个军人的职责。他三次负伤,两次重返前线,最

    后一次带着对胜利和美好生活的憧憬于一瞬间埋人地下,无声地长眠在远离

    家乡的乌克兰大地上。作家通过对战争日常生活细节战斗、负伤、住院、

    恋爱等等和主人公在各种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及感受细致入微、朴实无华的

    真实描写、塑造了一个善良、正直、富于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年青中尉

    形象。在人生的旅途上,他似乎刚刚起步,便抵达了终点。但读完本书,读

    者会从心底深处喊出:他是永生的

    永远十九岁有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马振衰译本。

    严永兴

    钦艾特玛托夫一日长于百年1980

    作者简介见“白轮船”条内容概要在哈萨克大草原的一个僻静的小

    会让站上发生了一件大事。正在值班的铁道工叶吉盖的妻子半夜里匆匆跑来

    告诉他,他们的老向事、好朋友,这个会让站最早的工人卡赞加普去世的噩

    耗。这个夏末的夜晚很不平静。傍晚时分就有一只饥肠辘辘的狐狸,追踪着

    小野鼠闯到铁路边上来。叶吉盖突然想到人死后灵魂转移的说法。传来噩耗

    时一辆通行无阻的军用列车刚刚开进萨雷奥捷卡1号禁区,即直,接开

    到宇宙飞行器发射场去的。有好几趟列车驶进鲍基雷布基内站会车、错

    车。等到有人来接替。叶吉盖跑回去为卡赞加普准备下葬事宜时,他第一次

    看到草原的那一边,宇宙火箭发射场上空有一条象冒火的龙卷风似的东西腾

    空而起,一枚火箭飞上了天空,原来这是一次载人飞船的应急发射。苏美共

    同进行的空间计划的一部分“均等号”空间站出了事故,现在在地球的另一

    端。在美国的内华达州,一艘美国的飞船也起飞了,它也是飞向“均等号”

    空间站,负有相同的任务。这两艘飞船部是根据来自科研航空母舰“公约号”

    的指令起飞的。“公约号”是苏美“创造”空间计划联合指挥中心的基地。

    “公约号”航空母舰的固定停泊点是在太平洋阿留申群岛以南,一个距离海

    参岚与旧金山相等的范围里。此时此刻,联合指挥中心正密切注视两艘飞船

    进入“跳板”轨道。“均等号”对于“公约号”联合指挥中心发出的信号没

    有作出反应。“均等号”出了什么事,这关系着地球和人类的命运。为了搞

    清楚“均等号”上二名字航员的情况,设在“公约号”上的联合指挥中心决

    定派出两艘载人宇宙飞船。与空间站的对接成功了,但上去的两名字航员查

    遍了所有的隔舱、实验室,搜寻了所有的角落,没有发现“均等号”上的人。

    后来终于在值班日记里发现一封信。信是用英文、俄文同时写成的。他们叙

    述了如何收到神秘的无线电脉冲,由于好奇他们发出回答信息,结果信号立

    刻彼收到。他们发现了另一个可居住的空间,另一个智慧发源地的存在,它

    是林海星。互通信号后,他们决定接受邀请,去访问林海星了。不久,他们

    从林海星发回情报,详尽描绘了林海人的生理、智能和社会特征。显然,林

    海人是比地球人更文明的人类。他们长着天蓝色头发,身高约2米,科学技

    术水平很高。他们的社会没有国家机器,不知道武器,不知道战争是什么。

    他们的语言学家研究了在太空中截听到的英语和俄语词汇,加以分类,编成

    了地球语言词汇表,可以与地球人进行交往。他们满心希望能和地球人建立

    联系,为了显示非凡的理智的胜利,为了交流不同社会文明的经验,为了开

    辟宇宙各星球问人类思想和精神发展的新纪元。值班日记最后写明,28小时

    后他们将返回地球。美苏两国最高权利机构对此情报惊慌失措。他们商定了

    一个“箍”号字宙计划,目的在于用常年运行于地球周围的火箭,防止外星

    人接近地球,也防止已经登上外星的地球人返回,以确保地球现有秩序的稳

    定。对发回来的信息则采取了绝对封锁的措施。与此同时,叶吉盖决定要为

    老友卡赞加普举行隆重的葬礼。他通知了死者子女和自己的子女组成送葬

    队,把卡赞加普葬在祖先安息的圣地阿纳贝特。从会让站到那里单程就

    有30多公里。死者的宝贝儿子萨比特让在大城市工作,书读了不少,大学也

    毕业了,能说会道,但却不知道尊敬老人,把父亲的财产挤光了以后,就抛

    下他一人孤独地死去。他不愿为下葬的事耽搁时间,一个人双手空空地来,

    打算在附近随便什么地方挖个坑埋了父亲就回去。但他遭到众人反对。于是

    一切按照叶吉盖的计划进行。深夜叶吉盖在埃吉里拜的协助下,为卡赞加普

    做了涂油礼和大祈祷,叶吉盖一边做,一边回忆着他们相识的过程:战后叶

    吉盖受了震伤,虽四肢齐全,头脑却不好使唤,头晕耳鸣。回到家,妻子哭

    诉他们的头生儿患风疹天折。家乡贫困得无以为生,他们外出找职业路上遇

    到了卡赞加普。后者把他们带到小会让站,从此大草原和驼奶治愈了他的震

    伤。而卡赞加普自己却是因为父亲被错划为富农,而不得不离乡背井来到这

    里。凌晨叶吉盖为他的白骆驼披上华丽的驼衣,这骆驼又是卡赞加普的母白

    骆养的崽,送给叶吉盖当安家基础的。这头骆驼是萨雷奥捷卡大草原的

    名贵驼种阿克玛雅的后代。后来远近闻名,记者、科学家专门来采访、拍照,

    而卡赞加普不仅不后悔,还平静地认为这是天命,卡拉纳尔与叶吉盖有缘。

    送葬队伍终于出发了:叶吉盖骑着卡拉纳尔带头,接着是拖拉机,卡赞加普

    的尸体裹得严严实实躺在那里,他的儿子萨比特让陪着,还有女儿女婿。殿

    后的是掘土机,除司机外,坐着埃吉里拜。最令人惊奇的是黄狗若尔巴也跟

    上来了。骑着骆驼迈步向阿纳贝特行进的过程中叶吉盖千头万绪,浮想联翩。

    1951年底来了一家四口,夫妻俩都是教师带两个儿子。阿布塔利普41年夏

    应征入伍,不久被俘,后从战俘营逃到南斯拉夫游击队,转战异国,几子到

    过半个欧洲。战后结了婚,仍当教师,一次在地理课上他情不自禁他讲起了

    在游击队的事,被一个学生出卖了。上级认为当过俘虏的人不配教育青少年,

    他只好在另一个地方安顿下来。到1948年苏南关系恶化,阿布塔利普又作为

    长期呆在南斯拉夫的可疑分子又被迫辞职了。来到会让站,卡赞加普和他的

    者伴给予真挚的帮助。叶吉盖也和他们家友好相处。阿布塔利昔还主动建议

    叶吉盖送二个女儿和他的二个儿子一起来学习。为了给孩子们留下一笔精神

    遗产,阿布塔利普收集民间传说、神话,还写回忆录在南斯拉夫游击队

    时的战斗生活。这样又被人出卖,逮捕人狱。叶吉盖又同情、又尊敬他的妻

    子查莉芭,不知不党中深深地爱上了她。又是卡赞加普使他悬崖勒马,当他

    去寻找发情的骆驼时,悄悄地帮查莉芭和孩子们离开了会让站。离阿纳贝特

    墓地不远了。叶吉盖又想起了关于墓地的一段故事。相传柔然入侵占了萨雷

    奥捷卡之后,把被俘的小伙子头发剃光,再把刚宰杀的骆驼颈部皮切成

    小块,趁热粘到光脑袋上,像个游泳帽似的。这叫戴希利。遭受酷刑后捆绑

    着扔在荒地几昼夜,要么死去,要么就永远丧失记忆,成为曼库特。一位乃

    曼族母亲,为了救儿子,结果被射死,她的白头巾变成了一只鸟儿,呼喊着

    “想一想,你是谁家的子弟你叫什么名字你的父亲叫杜年拜”而埋葬

    乃曼一阿纳的地方后来就叫做阿纳贝特母亲安息之墓的意思。而她骑过

    的骆驼阿克玛雅留下了许多后代。一路上叶吉盖想的最多的还是阿布塔利普

    一家的命运。他特别痛心地回忆起1953年他们两家在一起度过的新年:松

    树、大雪人、唱歌、跳舞。但1月5日阿布塔利普就被捕,说他收集的关于

    吟唱歌手赖马雷在老年时爱上一个19岁姑娘的民间传说是“道德败坏、写南

    斯拉夫游击队是“反革命”。3月初。当查莉芭到车站去拿通知阿布塔利普

    在狱中因心肌梗塞而去世的公函时,广播里播放着凄凉的哀乐,有人在哭泣

    “失去了亲爱的父亲”终于送葬队伍到了阿纳贝特,但墓地已圈起了刺网,

    这里坡占为火箭发射场。叶吉盖找卫兵和队长说明情况,谁知这个队长正是

    诬陷了阿布塔利普的稽查员唐塞克巴耶夫的儿子,阿布塔利普一案在1956

    年揭发了贝利亚的罪行以后,已经彻底平反了,而现在新的问题又来了,墓

    地被占用、卡赞加普只能葬在半途的崖坡上。叶吉盖又将为保卫阿纳贝特而

    奔走了。

    作品鉴赏一日长子百年是艾特玛托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出

    现在苏联7080年代的新型小说“小型化史诗”的优秀作。这一类型小

    说的最大特点是把大容量的历史内容框限在较小的篇幅中,情节淡化,叙述

    的主观性加强。艺术的时间、空间主要展现在肩负着历史重担的主人公的微

    观世界中。艾特玛托夫在小说中着眼于人类历史的时间联系。小说只描写了

    一昼夜发生的事,即从叶吉盖得知老友卡赞加普去世的消息,到为他安葬为

    止,地点是从他们工作的布基内会让站到圣地阿纳贝特这30多公里。就在这

    一天送葬过程中,叶吉盖骑在驼背上,面对茫茫大草原,心怀深沉的悲痛驰

    骋在回忆中。他回顾了自己在战后30年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在他生活的每

    个关键时刻死者对他的关怀支持;他思考着周围人们的坎坷命运,他的国家

    所走过的历史道路;他还想起了与大草原息息相的关于歌手赖马雷的爱情传

    说;特别是有关阿纳贝特圣地和曼库特的神话故事。而穿插在全过程的火箭

    发射的轰鸣、闪光以及占用圣地这一现实,又引出了苏美争霸、控制地球杜

    绝外星人影响的科幻线索。这样,在主人公的主观世界中出现了时间的多种

    层次:除了过去和现在的时间层次以外,还有传说和神话的层次;而科幻线

    索中的外星人故事又展示了未来的时间层次。至于空间,自然也大大超出了

    30公里界限而无限地扩大了,甚至可以说突破了地球范围。艾特玛托夫漫步

    在时间的长河中,他深感人类只有在长期历史过程中才能逐渐臻于完善,人

    一旦丧失历史记忆就会发生毁灭人性的灾祸。他自己曾说明创造曼库特形象

    的意图:“一个人失去民族和历史属性、失去个性的全部特征,他就变成了

    顺从的奴隶,驯服的机器人,人们用轻蔑的名字曼库特称呼这样的

    痴奴。但是仅仅引用这些历史材料还不够,我必须把这些材料提到更高的水

    平并赋予其哲理意义。正是由于对人的担忧,正是由于对妨碍人成为完美的、

    内心丰富的、具有鲜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