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材的小说,按作者自己的解释,这是因为:“战后,我不想更多地考虑战争。

    经受了这么多的损失和悲剧,就想把它们忘掉,不再多回忆”。三十余

    年后他才创作了克拉芙季娅维洛尔这部中篇个说。格拉宁说,他与克

    拉芙季娅维洛尔的会见,“增强了我创作的**,写**员,写战争中

    **员的党性意味着什么。我把中篇写成象自传一样:叙述克拉芙季娅维

    洛尔的命运竭力做到最大限度的严格和客观,避免任何的艺术夸张。而安排

    这个命运,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通过她可以看到经过被俘悲剧,但在这样

    非人的、可怕的条件下保持和表现了英雄主义的千百万人的命运。”克拉

    芙季娅维洛尔是一部战争题材的纪实小说。苏联纪实小说的兴起,比起

    全景小说和战壕小说要晚一些,但是至今已成为苏联战争题材小说中一种“异

    军突起”的创作样式。纪实小说的最大特点是忠于事实,没有,也不允许有

    虚构、社撰的成份。它以真人真事为基础,以各种真实可信的材料日记、

    书信、电报、档案、文件、作战计划、审俘记录、被访者的谈话录、回忆录

    的摘引等加以作者独具匠心的创造,就构成妙笔生花的作品。这些作品

    都朴实无华、真实感人,不施粉黛,却更加灿然主辉,别具一种催人泪下、

    夺人心魄的艺术力量。格拉宁的这部作品就是这些年来大量涌现的纪实作品

    中的优秀之作。苏联评论界对这部小说大加赞扬,说“年轻的社会主义和第

    一个五年计划浪漫主义年代所形成的苏维埃性格的力量和美在一个普通妇

    女克拉芙季娅维洛尔身上得到了具体的体现。”沃洛诺夫,莫斯科

    1979年第1期“作家表现了这种思想,即苏联人在战争年代里所表现出来

    的巨大精神力量和伟大的组织力使他们团结在一起,并拯救了自己的祖国。”

    佩特洛夫斯基,星1979年第1期“克拉芙季娅维洛尔的忘我牺牲

    精神,通过不可思议的艰苦考验所表现出来的人的洁白无瑕的美德,军人的

    勇敢和党员的良心这一切是联系各代人命运的桥梁。”奥斯科茨基,

    小说报1979年第10期确实,克拉芙季娅维洛尔虽是部纪实小

    说,但作家写得细腻流畅,生动感人,毫不苦燥乏味。作品通过一个普通平

    凡的女政委的遭遇,反映了苏联人民在战争中所经受的苦难和考验,她他

    们似乎并没有建树过什么特殊的功勋,然而在这些看似寻常的人物中,却

    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力量,成了他们战胜法西斯的巨大的力量源泉。作家们在

    创作这类小说时,事先都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收集创作所需要的素

    材。格拉宁和阿达莫维亚为了创作围困纪事,自1975年至1977年遍访

    了列宁格勒几百家住户,作了几万米的录音。克拉芙季娅维洛尔的创

    作,他除了访问维洛尔本人外,还阅读了大量的书信,并根据通信的线索找

    到有关各方人士进行调查和采访,掌握了大量确凿真实的材料。没有这番苦

    心孤脂的努力,想要获得成功是不可能的。但是,这些材料毕竟只是些“原

    材料”和“矿石”,必须加以提炼,才能变为“成品”。这个过程绝不是一

    种物理意义上的加工,而是精神意义上的升华和心灵的创造。作品的成功。

    关键在于作家的主体意识的创造性。格拉宁把调查与观察、感受与印象、文

    献资料和各种素材加以艺术编织,经过精心选材与筛选,赋予人与事以意义,

    使读者从一个普通妇女身上,从她一件件平凡的事件中,感受到她炽烈的爱

    国主义感情和纯洁的心灵,领略到“熠熠发光”的东西。于是他获得了成功,

    作品荣获1978年的苏联国家奖金。克拉芙季娅维洛尔中译本有选入河

    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的苏联当代中篇小说选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的外国中篇小说。

    严永兴

    鲍安莫扎耶夫庄稼汉和村妇19761987

    作者简介鲍里斯安德烈耶维奇莫扎耶夫1923苏联俄罗斯作

    家,苏联作家协会理事。生于梁赞州皮捷利诺市。参加过卫国战争。1948年

    毕业于列宁格勒的海军技校。后长期在远东工作,现定居莫斯科。1953年开

    始发表作品,擅长写农村题材。作有中篇小说冰泉1956、萨尼亚

    1959、精密计量仪表1959、可爱的田野1965、费奥

    多尔库兹金生活片断1966、一个半平方米1982,中短篇小

    说集泰加森林的权力1959、夏天的路1973、活着的人

    1977、古老的故事1980,短篇小说集远方的路1970,

    特写集在遥远的阿穆尔那方1963、远东的故事1970、独

    立自主1972,电影故事无边无际的一天1973,民间故事集乌

    德盖民间故事集1955、铁喙1959,政论集薄荷的气味和糊

    口之粮1982等。莫扎耶夫的作品中矛盾冲突夹杂幽默和讽刺,文笔生

    动。长篇小说庄稼汉和村妇的第1卷发表于1976年,第2卷创作于19781980年,直至1987年才得以公开发表,发表后引起巨大反响,使作家成

    为1989年苏联国家奖金的得主。

    内容概要1929年夏,梁赞州季哈诺沃区州委为完不成余粮征购任务优

    心忡仲。州执委会主席沃兹维舍夫认为,是富农在捣乱,他们隐瞒余粮,却

    拿到市场上高价出售。他找来季哈诺沃村的党支部书记卡狄科夫,指责他阶

    级路线不清,要求他把会计乌斯宾斯基和搞承包工程的阿尔多宁从劳动组合

    中清除出去,理由是一个是神父的儿子,一个生活富裕,还有一台脱粒机。

    卡狄科夫认为这两人精明能干,工作出色,十月革命后曾为苏维埃政权战斗

    过,清除他们是不公正的,于是愤而辞职。同时,团的工作者玛丽娅和泽宁

    被派往戈尔捷耶沃村调查余粮情况。玛丽娅通过交谈、开会了解到农夫们不

    再交售余粮,是因为他们按规定指标交够余粮后,再无余粮可交。而由15

    户农夫自愿组织起来的蚂蚁合作社,因为收成好,除了按规定交售了余粮,

    确实到市场卖过一些余粮,那是为村妇们置点衣料。泽宁则通过“积极分子”

    搞了一份“有余粮”家庭为名单,要求按名单去搜缴余粮。泽宁的做去得到

    沃兹维舍夫的赞尝,被任命为季哈诺沃村党支部书记。泽宁受宠若惊,一下

    子把区里五千普特的征购余粮任务包了下来。他召开村积极分子大会,决定

    把交售余粮的任务分摊给富农和中农,并拟定了18户富农的名单。许多人都

    对把自食其力的富裕劳动者划为富农的做法表示不满,征购余粮为工作进展

    缓慢,于是沃兹维舍夫亲率一个专门委员会下乡,决定对拒交余粮者加以罚

    款,如在24小时内不交700卢布罚金,全部财产没收。结果拒交罚金的克留

    耶大财产被没收,老婆被搜身,儿子因为同行动小组发生冲突而被捕。与此

    同时,沃兹维舍夫下令,对各家各户的猪加以登记,谁家有两头猪,大的交

    给国家。抗拒不交者,严厉制裁。蚂蚁合作社只有6头猪,却要求交出5头,

    社长米隆诺夫表示,如果这么干,他就把猪全宰掉。沃兹维舍夫当即命令把

    米隆诺夫逮捕。当天夜里各村出现了一个宰杀牲畜的浪潮,到处是猪的凄厉

    的惨叫声。光戈尔捷耶沃村一夜之间杀了70头猪,而维列季耶村更甚,除杀

    了74头猪外,还杀了12头公牛,17头牛犊和74头羊,沃兹维舍夫大发雷

    霆,命令对所有宰杀牲畜的人处以重罚,不交者,便没收财产。沃兹维舍夫

    强行征集了4000普特粮食,没收了8户人家的则产,扣留了10头奶牛和20

    头猪,关押了5个人。他的行为得到了
………………………………

第48节

    表扬。圣诞节前夜,开始了一场没收

    富农的财产运动,富衣名单由沃兹维舍夫亲自拟定,谁向他报的富农名单越

    多,功劳就越大。行动小组出其不意,同时行动。仅在季哈诺沃村就有26

    户富农和长子被逮捕,家人被扫地出门。玛丽娅绝参加这一行动,被指责为

    富农的走狗,开除了公职。这一运动刚结束,随着三十年代第一个春天的来

    临,全面实现农业集体化运动就开始了。梁赞州成立了作战部,作战部负责

    人沃兹维舍夫亲率一工作队来到戈尔捷耶沃村,向事先集合在学校大院中的

    将近500多个庄稼汉宣布:反对集体衣庄,就是反对苏维埃政权。然后,让

    反对集体农庄的人举手,但谁也不敢举手,于是他宣布所有在场的人都已经

    是集体农庄庄员,并要求他们在18小时内将种子、牲畜、农业财产交公。沃

    兹维舍夫洋洋得意,准备明天带人去维列季耶村如法炮制。夜里,他躺在沙

    发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到莫斯科去向斯大林汇报他“第一个将全区引向

    社会主义”。正在这时,有人把他推醒,告诉他维列季耶村发生了暴动维

    列季耶村的庄稼汉和村妇们听说戈尔捷耶沃村的庄稼汉被赶进了集体农庄,

    起来拆了事先预备好的公共牲畜棚,砸了准备存放种子的仓库大门,狠狠揍

    了出来劝阻的泽宁。第二天,沃兹维舍夫在警察的保护下来到维列季耶村。

    警察开枪打死了一名青年,愤怒的群众把警察局长阿泽莫夫打死。在斯捷诺

    沃村,赶来的骑兵部队企图驱散在广场集会的群众。人群骚动,骑兵开枪,

    乌斯宾斯基中弹身亡。阿泽莫夫和乌斯宾斯基被安葬了,被捕的肇事者被卫

    兵押走。但是,庄稼则们并不明白,这是谁之罪10天之后,斯大林的胜

    利冲昏头脑一文发表。季哈诺沃区按沃兹维舍夫方式建立起来的集体农庄

    纷纷解散,季哈诺沃村的集体农庄依然是是志愿报名的26户。冒进分子受到

    了审判,以沃兹维舍夫为首的12人被送上了被告席。沃兹维舍夫被判处5

    年徒刑。他们在法庭上承认自己有过失,但都说自己是命令的执行者。沃兹

    维舍夫为自己申辩道:“是的,我们脱离了群众,在建立集体农庄时破坏了

    志愿的原则。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犯了一系列粗暴的错误并过分冒进,但从社

    会的观点看,我不是个危险人物,而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忠心耿耿。因此,孤

    立地向我提出严厉的起诉是不公正的。我只是指示的执行者。在风潮中涉连

    的庄稼汉也受到了惩办。只有兹翁佐夫一人逃脱了惩罚。他曾被列入富农名

    单,暴动后维列季耶村的庄稼汉推选他出来与沃兹维舍夫谈判。当骑兵分队

    来包围暴动的维列季耶村时,他跳上自己的马跑进难以通行的森林中去了。

    从那时起,当地再没有人见过他。一些人说他改名换姓生活在巴库,另一些

    人说他到了国外。

    作品鉴赏苏联社会,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矛盾、失误和创伤。正直的文

    学家们早就在对许多问题进行着深刻的反思,但长期以来他们的作品由于种

    种原因无法得以问世。问题和矛盾日积月累,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于是

    在改革的年代,众多不同年代创作的尖锐深刻的反思作品,突然如火山爆发、

    似春潮泛滥出现在苏联读者面前,引起他们强烈的心灵震撼和共鸣。三十年

    代这段历史,可以说是许多反思作品的“热点”。这并不奇怪,因为这是一

    个变革的年代,充满激情、理想和活力;这也是个痛苦的年代,充满狂热、

    失误和矛盾。苏联历史上的许多事件都集中在这个时代,苏联社会后来的历

    史进程很大程度上也与这一时代相关。庄稼汉和村妇就是一部对三十年

    代农业集体化运动作深沉反思的作品。大家知道,半个多世纪以来,苏联三

    十年代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一直是苏联文学的重要题材。其间出现过象肖洛霍

    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那样讴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带头人、积极分子的作

    品,作品所突出的是两条道路、两个阶级尖锐、激烈、复杂的斗争。也出现

    过象扎雷金的在额尔齐斯河上那样在肯定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历史必要性

    的同时,对这场运动中的冒进和“过失行为”采取了批判态度的作品。而在

    庄稼汉和村妇中,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俄罗斯农村的生活现实,与

    过去许多作品是大相径庭的。农业歉收,庄稼汉们无多余的余粮可交,善于

    经营、靠自己的劳动富裕起来的农民被打成富农,没收财产,扫地出门。在

    区执委会主席沃兹维舍夫和村党支部书记泽宁等人的淫威下,他们个个诚惶

    诚恐,害怕罚款、沙家、逮捕的命运随时落在他们头上。但内心深处又十分

    厌恶、反对这套做法。当忍无可忍时,这些平时软弱、善良的庄稼汉和村妇

    们终于起来反抗。最后的结局,是庄稼汉们没有逃脱掉受惩罚的命运,沃兹

    维舍夫等人也被送上了法庭受审。作家给历史和社会留下了一个重大的问

    题:那么,这都是谁之过呢其实通过这60万字的长篇,作家已经回答了这

    个问题,尽管他把作品的情节框架限定在苏共15大到斯大林发表胜利冲昏

    头脑一文的较短历史时期内。这部作品之所以重要,之所以被苏联作家协

    会书记、著名文学家苏罗夭采夫看作为描写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第三次浪潮”

    的代表作,一方面是因为在文学上它向三十年代形成的以阶级斗争为主线描

    写农业集体化运动的传统模式发起了冲击,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政治上它对这

    一运动是否违背民心,是否符合千百万庄稼汉的根本利益大胆地提出了自己

    的看法。正如苏联有的评论家所论的,他在“同历史科学打了一场直接的、

    坦率的官司”。打官司首先需要的是证据,是事实。于是那些“鲜为人知的

    悲剧事件”,“农业集体化的真相和“伟大转折的内幕”被作家“大胆

    地”、“严肃地”、“深思熟虑地”、“富有感染力地”暴露了出来。面对

    这样一部作品,人人都是法官,人人都需凭自己的良知作出判断。作为人类

    良心代言人的作家,他所追求的也许不单是为逝去的一切争个是非曲直,而

    是追求更合理的存在。他对人民的悲惨命运表示同情,他对历史的不公正表

    示愤慨,他痛恨一切类似于动物的人类行为,他寄希望于明天。

    严永兴

    叶伊萨耶夫记忆的远方1977

    作者简介见“记忆的审判”条。

    内容概要一朵白云向我走来,它牵系着所有的远方,按照我心灵和记

    忆的命令向我走来。那悲伤而又快活的远方啊,珍藏在我的胸怀。我脚踩波

    涛,摇摇晃晃地走过来,站稳了脚跟。世界哟,真是变幻莫测。它把我从家

    门,从母亲的怀抱,带向遥远的地方。你不要惊慌,勇敢地划向遥远的地方,

    不要怕跌倒,不要悲伤。我走进大千世界,仔细地打量大千世界。阳光如注,

    照亮了每一颗露珠。你在林中行走,母亲的声音在呼唤:“该回家

    了”天空悬挂着一大片亮晶晶的眼睛,那里也响起“回家”的呼声。

    你还记得吗,一共是三十九个强壮的庄稼人,穿着洁白的衬衫,在欢快

    地刈草。最前面的一位是鲁佳克,他是名扬四方的大力士。跟在他身后的沙

    布罗夫也不是笨蛋,是个大能人,一会儿就割了一大片,他割草就象唱歌一

    般。第三位是乌戈林,他微笑地割着。他有一个漂亮的闺女。你在地面前,

    象个小兔子。她象一只小燕子,擦身而过。镰刀飞舞,一片繁忙景象。养育

    你的土地是你的根基,你可不要倒下,把镰刀握在手上。就庄这一个夏天,

    你成了一名庄稼汉。

    你一下子长到了十九岁,成了男子汉了,妇女们絮絮耳语:“该成亲啦”

    该在休息的时候,去找她了。话啊,传到了冬妮卡的耳朵里。啊,青春啊青

    春,是发面的酵母。如果没有酵母,怎么成其为面包如果不直来直去,算

    什么小伙子善良诚实的鲁佳克,爱上了乌戈林的漂亮的女儿冬妮卡。

    它早就被钉上了镑铁。在它的后面,是大车,是陡峭的远方。一辆辆大

    车呀,犹如装上了轮子的一幢幢木屋。运载吧,既然你是马儿,一生一世地

    运载吧铁,生活中不可缺少,斧头、拖拉机,都是铁的力量。土地离不开

    镰刀和锤子。矿工们因而开发矿藏,血一般的矿藏源源不断,钢水如流。可

    是,乡间的土路却依然如故。

    大车道路夜间的道路向前奔驰,就象别人的永久的孤孀,在令

    人惶恐的寂静中朝前奔驰,犹如响应别人遥远的召唤。在陡峭的道路上,人

    们捡到了一颗打火石眼泪石。这是痛苦眼泪的化石,是自然形态的眼泪,

    就象古代浇铸的铅。这是伟大的眼泪。是谁的呢是整个俄罗斯人民的。从

    西伯利亚地区,到喀琅施塔得的灯塔之乡,都是我们亲爱的土地。自古以来,

    伟大的人民耕种它,建设它。在这里,在远方,人民到处生息。而人民除了

    乡村墓地,竟没有土地,多么伤心那时心都僵冷了,眼泪也僵冷了。成了

    眼泪的化石。我们是听话的农民,但是到了拉辛、普加乔夫的时代,我们开

    始用眼泪磨快斧头,我们是反抗者如果用枪镇压我们,我们也不哭泣,我

    们就用打火石眼泪石来砸开脚镣手铐。眼泪石啊,可不是普通的矿石,

    它是铁轨,它是纽带,它连接着我们记忆中的远方。

    道路上是全部生活。有雨丝,有雪堆,有炎热,有冰雹,有桥梁,有运

    送的粮食,有车轮的吱吱,有美丽的希望你是怎么想的多余呀,它是

    四维中的远方。从昨天到今天,远方没有个完。过去的马车夫,如今是司机,

    路程没个完。我们曾被侵犯,从头烧到脚,被钉在十字架上。就这样,还是

    要建设,就用那眼泪石,铸造钢板。报纸上刊载着口号:“给粮食让路”

    粮食在行进,道路在通行,飞机把道路举向天空。我们整个国家在前进。

    这儿是一片片草原,这是遥远时代的言语的回声。这儿回响着“莫斯科”。

    年轻姑娘站在木屋栅栏的门边,发出向往“莫斯科”的感叹,她回到屋内,

    对着镜子,欣赏自己披着莫斯科的披中。曾有一个小伙子,看着一望无际的

    草原,心儿飞到了莫斯科。你看着,看着,瞪着眼睛,噙着泪水,对阿爸说,

    你看到莫斯科了。他也精神饱满,他观望着海面上的遥远的幻景,他看到了

    一切,你生活中的一切细节。心灵在哪里心灵啊心灵,可以没有上苍,没

    有魔鬼,但怎么可能没有“刺猬”这儿就是刺猬,它活泼地跳动着说:呼

    吸吧它在心灵的空间使人们明白:道路来自于马蹄,来自于雪橇;河

    流来自于泉水;科学来到世上,把车轮变成了翅膀速度是个伟大的东西,

    可也不能没有制动闸。在那月光如注的夜晚,我同妞尔卡来到花园散步。我

    们来到苹果树下,叫她尝尝这只苹果。她眯起眼睛说,“太嫩。”我低声回

    答,“它刚刚好吃。”后来我成了飞行员,后来有了媒人。在婚礼上,人们

    喊着:“苦啊,苦啊”又是繁忙的割草季节,这平常的日子啊,心灵中又

    怎能遗忘。寂然无声,你仔细聆听寂静中的脚步声吧。大地呀,你连接着莫

    斯科,又让莫斯科连接着全体人民。在世纪的深处架起支柱,显示自己的愤

    怒。从霞光的脸膛发出呼叫:起来,起来,全体人民人民起来了。他们奔

    赴战场。父亲走了,沙布罗夫走了,乌戈林、鲁佳克也走了在走以前,

    他抓住她的辫子,他拥抱他的妻子。庄稼人都走了,马儿走了,拖拉机也走

    了。整个国家都行动了。邮局发起愁来,道路改直了,这就是战争啊

    一朵白云朝我走来。它有时用欢乐把我照亮,有时用哀愁把我遮暗

    它朝我走来,远方与远方汇合,记忆进入我的眼帘,如同草原,如同田野。

    一年接着一年。小时候,我**着双足站在草原上,妈妈的声音在呼唤:“回

    家”自那以后,这种声音日日夜夜响在我的耳际。以后是战争,还谈什么

    “回家”后来是胜利。现在,这一切都在这朵白云中朝我走来。那些遥远

    的记忆向我袭来。“回家回家”而我一生都不在家。

    作品鉴赏记忆的远方是一部大型抒情叙事长诗,是苏联当代文学

    中将象征性叙述、抒情以及哲理紧密结合起来的典范性作品之一。全诗近四

    千行,共分十章:回家,回家、庄稼人的献词、自由一些、

    关于载重的河、打火石眼泪石、三个多余、这儿就是世

    界、怎能没有刺猬、生活吧,生活、我一生都不在家。

    以上作品概要部分的每个段落便是每章的大致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这部长

    诗的叙事情节是相对的、局部的,没有一以贯之的故事情节线索。但开头和

    结尾处的“一朵白云”,牵系着记忆的远方,联结着抒情主人公的思绪和联

    想,回忆和憧憬,又使全诗显得首尾一贯和前后呼应,把相对的局部的叙事

    情节串连起来,构成一个严谨的整体。诗人巧妙地安排作品的结构,用全景

    的手法,通过抒情主人公对自己所经历的一系列“远方”的回忆,来高度概

    括俄罗斯人民的历史、民族的遥远的过去以及整个人类、人民的命运。

    长诗局部的叙事与贯穿始终的抒情又融为一体。全诗充满了浓郁的抒情

    色彩,抒情主人公充满深情地侃侃而谈,使我们的眼前展现出一幅又一幅亲

    切、动人、逼真、温暖的日常生活图景,又使我们感受到抒情主人公一

    位农民之子的纯洁、美好、热烈、善良、而又充满忧思的心灵。因此,

    这部作品被人称为是“现代人心灵的热烈独白。”那飘浮的白云,“回家”

    的呼唤,更是充满了诗情画意,同时又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飘忽的思绪和热

    恋故乡的情感。

    在整部长诗中,有三个形象贯穿始终:记忆、土地、道路。这三个主要

    形象有着各自不同的象征,但又有着内在的联系,道路连结着记忆,土地又

    在记忆的远方展现。道路主要象征着人民的命运,土地象征着俄罗斯,记忆

    象征着历史。这三个形象宏观地囊括了俄罗斯人民的历史命运,同时又包容

    着作者的全部思想和情感。除了这三个贯穿全诗的形象之外,长诗中的各个

    章节中又有一些独特的象征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第五章中“打火石眼

    泪石”这一形象。这一颗眼泪的化石,是人民痛苦命运和坚强意志的象征。

    它是眼泪,饱含着人民的悲哀,又是化石,眼泪的结晶,打火石,一旦受到

    打击,就会爆发出火星,它凝聚着人民坚毅、勇敢、愤怒和反抗的性格。打

    火石眼泪石一章,是全诗的精华和重点,占整个篇幅的近三分之一。

    而这一形象又是连结记忆、道路、土地三个主要形象的焦点。它集中表现了

    俄罗斯人民在十月革命之前的灾难深重而又坚毅勇敢的历史命运和伟大形

    象。

    长诗在艺术上所进行的探索,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作者发扬了涅克拉索

    夫特瓦尔多夫斯基的传统,有着俄罗斯民间口头文学的豪迈和幽默,有

    着铿锵有力的哲理抒清,有着细腻入微的现实主义的描绘,有着对严酷的矛

    盾冲突的准确描绘以及充满光明和乐观情调的气氛,更有着浓郁而又纯朴的

    乡村生活画面。特别是标题中的记忆的远方就直接表明了对特瓦尔多夫

    斯基山外青山天外天直译为远方的远方的继承性。在诗律方面,

    也打破了严谨刻板的传统,不注重外在的韵律,而注重内在的节奏和词汇的

    音响效果。尤其是在结构方面,为苏联当代诗歌的发展开拓了道路。诗人在

    总的记忆道路土地这一主题和形象下,包容了许许多多记忆中的细

    节:妇女的悲惨生活,庄稼人的繁忙的劳动、战场上对敌人坦克的袭击、苹

    果树下少男少女的情丝对于这一切,作者都浑洒自如,涉笔成趣,使得

    情节结构方面冲突尖锐复杂,容量广博,意境深这,难以使人一览无遗。因

    此,苏联著名文艺评论家、列宁格勒大学教授叶尔绍夫称这部作品是“巨幅

    复调结构长诗”。

    吴笛

    罗罗日杰斯特文斯基二百一十步1978

    作者简介罗伯特罗日杰斯特文斯基1932苏联诗人。与叶夫

    图申科等诗人同是苏联当代诗歌“高声派”的主将。他生于阿尔泰边区科西

    哈村的一个军人家庭。战争年代,父母上了前线,他留在祖母身边。祖母去

    世后,他只好在保育院里度过了颠沛流离的战时童年生活。他从小酷爱文学,

    很早就练习写诗,18岁第一次发表作品,22岁就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春天的

    旗帜。1956年,他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从六十年代初开始,担任文艺界

    领导职务,现为苏联作协理事会书记处书记,是苏联诗歌界颇受重视的著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