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宾只得把奖金送上门去。“波塔波夫,七十卢布”工地主任喊着花名册

    上的姓名和奖金数,可是无人应声,没有一个人前去领奖。队长波塔波夫告

    诉工地主任,他们全队一致决定拒绝领取这笔奖金。“为什么”久宾困惑

    莫解。波塔波夫说,理由要到党委会上去说,但这绝不是和他工地主任

    作对。第二天,劳动工资科、干部科以及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纷纷来找波塔

    波夫,要他解释拒领奖金的理由。但队长一概不予作答,坚持要到党委会上

    去作解释。党委决定召开会议专门讨论拒领奖金这件事。波塔波夫带了队里

    一位名叫托里亚的青年工人出席党委会。波塔波夫首先在会上发言,陈述他

    们集体拒领奖金的理由:因为“这些美好的奖金使工人们蒙受损失,我们拿

    这些奖金不合算”托拉斯经理巴塔尔采夫、党委书记索洛马欣以及其他党

    委成员听了都摸不着头脑。于是波塔波夫以青年工人托里亚为例进一步解释

    说,“这个托里亚是三级混凝土工,他每年为了停工要损失400卢布,他要

    这几十卢布奖金干吗”“你们把那损失的400卢布给他,然后再给奖金,

    那才叫做奖金”与会的党委委员们依旧无法理解,他们认为停工和奖金就

    象“接骨木长在菜园,叔叔住在基辅一样,风马牛不相及。停工损失了,可

    为什么奖金还不拿呢50卢布难道不是钱吗”波塔波夫不得不再作解释,

    他说,奖金是一种评价,之所以给企业以奖金,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劳动竞赛

    中得了第三名,“人们给我们的工作评价是优秀,是好。”如果这

    位托里亚把奖金装进口袋,就是说他同意这一评价,承认这一评价。可是他

    同意什么呢同意停工同意损失400卢布托里亚拿计件工资,混凝土没

    有,就得停工,别的什么没有也得停工,停工对他来说就是扣除工资。他的

    基本工资还缺400卢布,谈得上什么奖金呢奖金对他不过是施舍的安慰

    物,甚至是嘲弄。这时计划科长沙图诺夫仍坚持奖金和停工是两码事,互不

    相干。而党委书记索洛马欣同意这两者是有联系的,他对沙图诺夫说:“这

    在你们计划科是互不相干的,而在他口袋里却是相干的”托拉斯经理巴塔

    尔采夫承认波塔波夫讲得有道理。停工是违反宪法的,因为宪法规定工人有

    权工作8小时,拿8小时的工资。不过他又表示,企业要做到所有物资都不

    间断地供应有困难,但他当场关照下属今后要特别关心波塔波夫工作队。这

    个工作队既然能集体拒领奖金,说明他们之间有“友谊”,队长有威信,有

    水平。因此要“理智”

    地对待他们。波塔波夫则声明他到党委来不是要求特殊照顾。停工现象

    整个企业都存在。接着他当众揭发这次向上级弄来的奖金完全是弄虚作假。

    托拉斯年初制订的计划根本没有完成,年底,企业领导以管子没有,水泥没

    有等客观原因修改原来的计划,从而“超额”完成任务并在劳动竞赛中“荣

    获第三名”。波塔波夫认为,原计划没有完成根本不是那些客观原因,而是

    因为整个工地混乱不堪。例如一星期中连续3天混凝土供应不上,只能做半

    班。可是石子和黄砂堆积如山,水泥也有的是。仓库里更是一片混乱“就象

    一场战争刚刚结束时的模样。”组织管理更是令人愤慨。工作队接受任务辛

    辛苦苦浇制了一个混凝土基础,结果发现无法安装进口机器。原来3个月前

    早已换了新图纸,但就是不通知施工的工作队,结果损失了数以千计的卢布。

    因此托拉斯“荣获”的第三名完全是假的,37000卢布的奖金是“抢”来的。

    波塔波夫这番话使某些人暴跳如雷。有人建议撤他的职,而计划科长说他是

    喝饱了老酒说胡话,是对整个企业示威并要他拿出证据来。波塔波夫霍地一

    下子站了起来,他叫托里亚从包里拿出两本记录薄,这就是证据。上面记录

    着整个企业停工等种种混乱情况和数字,它证明原计划是完全可以完成的,

    没有任何根据要修改计划,因此奖金是完全不合法的。会场里一下子静了下

    来,可是不一会又纷纷议论起来。有人批评波塔波夫一点点抛材料,做得不

    大“漂亮”。有人要追查给流塔波夫提供材料的后台。党委书记认为现在不

    是讨论波塔波夫的行为而是要研究这两本材料。会议在休息以后,波塔波夫

    宣布这两个材料的来源这些材料是由计划科的卡列尼娜提供的。因为她

    曾给波塔波夫工作队上过课。这样,会议确认波塔波夫反映的情况属实。于

    是波塔波夫代表全队提出两点建议:1宣布超额完成计划作废,恢复原计划;

    2既然奖金是不合法的,应当全部退还给银行。这一下会场里喧喧嚷嚷争论

    开了。以经理为首的一方表示反对,以党委书记为首的一派人全力支持,最

    后党委书记认为问题基本上已弄清楚,他提出四条作为党委决议提付表决:

    1完全支持波塔波夫及其工作队的原则立场,2责成经理向总管理局提出恢

    复原计划;3党委预先提醒经理不允许工程没有全部完工就算竣工交付使

    用;4召开党员大会讨论这件事。表决结果三票对三票,经理开始没有表态,

    后在党委书记追问下,他表示同意。这个决议最后以四票对三票获得通过。

    作品鉴赏七十年代,苏联经济停滞不前,其原因之一是企业内部经营

    管理不善。弄虚作假、营私舞弊、纪律松弛等现象,比比皆是。于是一批反

    映经济领域里矛盾冲突的“生产题材”作品应运而生。这一题材的主要特点

    是一方面暴露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上的种种弊端;另一方面塑造了一批坚持

    原则、敢于斗争、敢于整顿、内行、善于管理的“新英雄”,“新的苏维埃

    人”的形象。剧本奖金就是七十年代在苏联引起哄动的一部生产题村的

    代表作。作品以波塔波夫工程队集体拒领奖金引发的矛盾冲突揭露了101建

    筑托拉斯管理混乱,弄虚作假,骗取奖金等**现象。波塔波夫不为几十个

    卢布的奖金所动挺身而出,揭露矛盾、坚决斗争,最后终于赢得胜利。奖

    金上演和上映后反应热烈。评论界指出,剧本充满尖锐的冲突,有关奖金

    的争论具有“高度原则性的性质”,是新的,先进的势力和旧的、守旧的势

    力的冲突”,是“表现前进的力量,表现这种新的势力在道德上比旧的势力

    优越。”剧本反映来自下面的“有觉悟的群众关心组织生产,并把它提高到

    合乎最新要求的水平。”这个戏不仅受到评论界的好评,而且得到勃列日涅

    夫的赞扬。他在苏共25大上的报告中点名表扬,说“施工队的奖金问题这种

    司空见惯的现象,也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但是评论界也指出,剧本重视

    描写情节的场面,意见的冲突,但缺乏生动的“情感的辩证法。”许多人物

    仅仅是“某种思想和意见的传声筒”,只是由于演员的演技精湛,这些缺点

    才得以掩盖。

    赵滋

    尤瓦特里丰诺夫另一种主活1975

    作者简介尤利瓦连季诺维奇特里丰诺夫19251981,苏联俄

    罗斯作家,出生于布尔什维克家庭,父亲是著名红军将领,1938年在肃反运

    动中被非法镇压,50年代恢复名誉。特里丰诺夫中学毕业后在莫斯科飞机制

    造厂工作,当过钳工、调度员和厂报编辑。1944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47

    年起发表作品,1951年因长篇小说大学生1950获斯大林奖金而蜚声

    文坛。5060年代相继发表短篇小说集阳光下1959、长篇小说解

    渴1963、纪实小说篝火的反光1965、体育题材小说和特写季

    节的结束1961、弗拉米尼奥的火炬1965和黄昏时的比赛

    1970以及电影剧本冰球运动员1965。1969年发表中篇小说交

    换,标志着作家的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继而推出另外四部中篇小说初

    步总结1970、长别离1971、另一种生活1975和滨

    河街公寓1976。这一组中篇小说均反映莫斯科知识阶层的生活,被评

    论界统称为“莫斯科小说”或“城市小说”。这些作品对社会阴暗面的揭露

    和作家所持的客观叙述态度曾引起长期争论和不同评价,但对苏联文学产生

    了深刻影响。许多青年作家竞相效仿,形成了一个“特里丰诺夫派”。老

    人1978是作家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作家将历史的反省和现

    实的描写融于一炉,在有限的篇幅里容纳了巨大的思想内容,成为小型史诗

    的代表作之一。死后发表了未完成的长篇小说时间和地点1981和消

    逝1988。特里丰诺夫生前屡遭指责,现在一致公认他是苏联当代最主

    要的作家之一。

    内容概要全苏综合研究所实验室主任奥尔加特罗伊茨卡娅遭受中年

    丧偶的巨大打击,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她每天夜里情不自禁地回忆与丈

    夫共同度过的时光,总结自己走过的生活道路,苦苦思索丈夫英年早逝的原

    因。20年前,奥尔加刚才跨出大学校门,踏上社会。那时候她年轻漂亮,与

    医学院的高材生符拉特保持着一种半似友谊半似恋爱的特殊关系。她的母亲

    十分赏识符拉特,认为他真诚善良,本质好,是理想的女婿。奥尔加迟迟没

    有作出最后的抉择。正当她犹豫动摇的时候,英俊潇洒的谢尔盖特罗伊茨

    基闯进了她的生活。他们俩一见钟情,不久便举行了闪电式的婚礼。谢尔盖

    出身于老布尔什维克家庭,父亲早年参加革命,曾在苏维埃政府部门担任要

    职,母亲也很早投身革命,有着光荣的历史。谢尔盖从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分

    配在博物馆,从事与自己专业不相干的工作。他的同龄人一个个奋发努力,

    成果累累,而谢尔盖却漫条斯理地过着自己的日子,没有任何建树,将宝贵

    的7年时间葬送在博物馆里。这期间虽然也曾埋头撰写一九一八年的莫斯

    科一书,由于出版无门,终无结果。后来依靠朋友的帮助,他调入历史研

    究所,专门研究二月革命的历史。不久,他对沙皇侦探局产生浓厚兴趣,便

    将这一课题选为自己副博士论文的题目。经过多年的艰苦劳动,他积累了可

    观的资料,副博士论文也有相当进展。正巧这时候研究所分配到几张去法国

    的自费旅游券。谢尔盖认为机会难得,一则可以欣赏异国风光,二则可以顺

    便到巴黎搜集有关沙皇侦探局的资料。于是他向自己的老同学,现已担任研

    究所学术秘书的克里木克提出去法国的要求。克里木克态度暧味,未置可否。

    为了促成这次法国之行,奥尔加一方面向自己的继父、画家盖奥尔基筹措钱

    款,另一方面邀请克里木克夫妇到乡间别墅度周末。克里木克夫妇不期而至,

    与他们同来的还有研究所副所长基斯洛夫斯基和他的情妇。原来克里木克为

    了过好副所长,想利用这个机会成全副所长和他情妇的幽会。奥尔加和谢尔

    盖不顾克里木克的苦苦哀求和露骨威胁,拒绝了他的无耻要求。克里木克怀

    恨在心,终于使谢尔盖的巴黎之行成了泡影。过了一段时间,克里木克出于

    向上爬的目的,要求谢尔盖把自己搜集到的一份珍贵资料供副所长使用,又

    遭到谢尔盖的拒绝。克里木克与基斯洛夫斯基闹翻后又要求谢尔盖帮他共同

    对付副所长,谢尔盖没有参予这一肮脏勾当。于是报复接踵而来,谢尔盖的

    论文答辩被推迟一年。谢尔盖在事业上屡遭挫折,年过不惑,而一事无成。

    与其他人的关系也渐趋恶化,不仅与克里木克断绝了关系,与岳父也日益疏

    远,尤其是为了赴法国旅游向他告贷时因岳父表现出某种施舍的傲慢态度而

    伤了他的自尊,从此很少往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谢尔盖结识了一位专事恃异

    功能研究的哲学女教授,从此放弃了已经化费大半辈子心血的历史研究,迷

    上了人类的特异功能,试图从这个领域揭示人的秘密。谢尔盖的突然转向遭

    到妻子和母亲的激烈反对,不久因心脏病突发而离开人世。奥尔加回顾在事

    的时候,她时而觉得自己对丈夫的毁灭负有责任,时而又为自己开脱辩解。

    她似乎处处关心爱护谢尔盖,为丈夫排忧解难,甚至违背丈夫的意愿去过好

    克里木克,实际上她并没有真正理解丈夫,没有理解他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态

    度。在谢尔盖看来,人是历史的一根细微的神经,据此可以推断许多东西,

    可以探讨历史和人生的奥秘。而奥尔加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包括人的生命

    在内,都以化学的形式开始又以化学的形式告终。甚至认为丈夫研究历史也

    只着眼于过去,没有什么价值,至于人类的特异功能更是无稽之谈,纯属欺

    骗。奥尔加希望谢尔盖按照她自己的模式和标准处世待人,因此谢尔盖的行

    为必然引起她的不满,夫妇俩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种种矛盾,在许多重大的人

    生哲理上也产生了分歧。正是奥尔加这种表面上温情脉脉的天真的自私导致

    了夫妇关系的隔膜和疏远,也为日后家庭的毁灭埋下了祸根。当然,谢尔盖

    的早逝也有他自身的弱点。尽管他有自己的追求,并没有顺从命运的安排,

    也没有屈服于环境的压力,但由于缺乏明确的理想,因此不可能在生活中找

    到自己的位置。可悲的是,奥尔加经过痛苦的反思,并来真正找到丈夫的死

    因,也没有完全领悟人生的真谛,因此不可能摆脱天真的自私带来的烦恼和

    迷茫而开始真正有意义的另一种生活。小说的结尾富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奥

    尔加梦见她和谢尔盖在树林里迷路了,他们站在一个小泥潭面前。他们向一

    个女人打听走出树林的道路,那女人指着泥潭对面的一丛丛沼草说:这就是

    你们要我的出路,奥尔加顿时感到浑身发麻,四肢僵硬,被一阵冰凉彻骨的

    倦怠闪电般地击中了

    作品鉴赏60年代末,特里丰诺夫的艺术观和创作诗学发生了根本性的

    变化,他对自己的成名作大学生已经不屑一顾,写出了完全不同的“另

    一种文学”,这便是5部反映莫斯科生活的“城市小说”,而另一种生活

    最鲜明地体现了作家后期的创作特色。另一种生活中没有尖锐的社会冲

    突,也看不见富有戏剧情的情节,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了个普普通通的知识

    分子家庭,是平凡的家庭生活,但作家并没有对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家务

    事儿女情作肤浅的自然主义描写,在特里丰诺夫看来,“日常生活是一个巨

    大的考验”,他力图通过一件件“伟大的琐事”发掘出丰富的社会内容和深

    刻的道德哲理意蕴,探索日常生活与社会、时代和历史的联系,因而作

    品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感。象克里木克这样一个才能平庸的钻营家,

    居然从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当上了拥有实权的学术秘书,最后登上了副所长

    的宝座,而且住房越调越高级,还带着妻子周游列国。克里木
………………………………

第47节

    克逐步发迹的

    过程表现了现实社会的弊端,触及了现代市侩赖以存在的客观条件。而奥尔

    加继父盖奥尔基从30年代著名画家变成60年代的庸俗画匠的事实又揭示了

    物质消费主义之所以能够泛滥成灾的历史根源。这样特里丰诺夫打破了长

    期统治文坛的题材决定论,使读者透过日常生活的窗口瞭望广阔的社会和观

    察时代的风云。特里丰诺夫在另一种生活中着力深入人的内心世界,千

    方百计开掘人的心灵奥秘。作品通过奥尔加的回忆,追溯了她与丈夫的共同

    生活,逼真地传达了主人公在日常生活环境中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奥尔加

    和谢尔盖之间的夫妻龃龉,奥尔加与婆婆之间的矛盾,奥尔加与女儿之间的

    隔膜,奥尔加与其他人之间的爱与恨,亲与疏,同情与厌恶,理解和妒忌

    凡此种种,都成了作者仔细观察和悉心研究的对象,成为作家窥探心灵奥

    秘、解剖人性的广阔天地。另一种生活简直无异于一部家庭心理学。人

    生哲理的探索是另一种生活的突出内容。奥尔加与丈夫共同生活20年,

    可没有真正理解丈夫的志向和追求,她试图以自己的模式塑造丈夫,劝导丈

    夫顺应生活的潮流,因为生活比人更聪明,更有力量,为了生活,人必须学

    会退避和忍让。几个月的苦苦思索并没有使她获得正确结论。丈夫的毁灭并

    没有使她惊醒,可以想见,她也难以摆脱庸俗的阴影,面对人生意义有透彻

    的领悟。她将在原地踏步,不可能开始有意义的“另一种生活”。意识流是

    另一种生活的叙述方式。作者放弃了有始有终、按时序发展的传统叙事

    结构,代之以用思想、感受和情绪为基础的心理结构。复杂多变的内心独白、

    回忆、梦幻这些形式如行云流水,自由灵活、地点互相交错,场景不断变换,

    时序先后颠倒,使作者省去大量笔墨交代事件的过程和情节的衔接,集中精

    力刻画奥尔加的心灵世界,把她内心的所有层次统统挖掘出来。另一种生

    活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读者看不到全知全能、居高临下地对一切现象进

    行解释和评判的作者的身影,作者的声音已经与主人公的声音融为一体。为

    此特里丰诺夫曾受到责难,说他缺乏明确的立场和鲜明的爱憎。其实作家无

    意充当法官的角色,他只希望成为一名客观冷静的见证人,为现代读者留下

    **思考的余地,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期唤起他自身的反省,思考“永

    恒的问题”,培养和造就具有崇高品德、和谐发展的人。

    徐振亚

    达亚格拉宁克拉英季娅维洛尔1976

    作者简介达尼依尔亚历山大罗维奇格拉宁1981,苏联俄罗

    斯作家。生于库尔斯克州沃伦市,出身林务员家庭。1940年毕业于列宁格勒

    工学院电机系,曾任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动力实验室和设计处主任工程师。

    参加过卫国战争,任坦克连连长。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5060年代的作品

    多写科技界新与旧的斗争,如长篇小说探索者1954、婚礼之后

    1958、我走向雷电1062、中篇小说柯尔萨科夫工程师的胜利

    1949等。7080年代最主要的成就为纪实文学的创作,作有描写生物学

    家柳比歇夫不平凡的一生的纪实中篇奇特的一生1974、塑造一个坚

    强不屈的女政委形象的克拉芙季娅维洛尔1976,获1978年苏联国家

    奖金、揭示列宁格勒被围困期间列宁格勒居民悲惨遭际和纯洁心灵的围

    困纪事12卷。19771981,与人合作、描写生物学家季莫菲耶夫列

    索夫斯基坎坷经历的野牛1987。1980年发表的长篇小说一幅画

    与同年问世的艾特马托夫的一日长于百年、邦达列夫的选择、冈察

    尔的你的霞光被苏联评论界誉为进入80年代的“路标作品”。作品具有

    多层次、多线索、多主题的特点,提出了现实生活中诸如保护环境和文物、

    反对官僚主义、正确对待革命历史等问题,引起强烈反响。其他作品还有中

    篇雅罗斯拉夫东勃罗夫斯基1951、个人意见1956、我

    们的炮兵连长1968、总有人应该1970、异城之雨1973、

    同名者1975、往返火车票1976、遗迹犹存1984、

    列宁格勒索列1984,论文集双翅1983,电影剧本目标的

    选择1975,与人合作等。现汪苏联作家协会书记,新世界、小

    说报、涅瓦河杂志编委。社会主义劳动英雄1989。

    内容概要1942年4月克拉芙季娅维洛尔千方百计想参军。她原在市

    委教育局工作,在她的争取下终于进了政工人员进修班。学习结束,她被任

    命为克拉斯诺达尔的维尼茨步兵学校的政治指导员兼社会经济课教员。第一

    堂课,她就向学员们解释了自己不平凡的姓的来历。维洛尔,这就是弗拉基

    米尔伊里奇列宁是革命的组织者每个单词开头第一个字母组成。1942

    年6月中旬,德军开始在西南战线发动进攻,学校全体人员立即开赴前线。

    任二营五连政治指导员的克拉瓦维洛尔同自己的学员一起参加了保卫通向

    斯大林格勒要冲的战斗。她侦察、射击、役弹、挖战壕、组织通信联络,战

    士们和连排长干什么,她也干什么。只有一点是特殊的,那就是她是个妇女。

    根据少许战时保存下来的照片看,那时她是个漂亮的、体态丰满的、35岁的

    妇女。8月21日,经过猛烈的航空火力和炮火准备,敌人迫使学员团的友邻

    部队第15部分师撤退,从而包围了他们。但团队没有动摇,坚守着环形防御。

    过了二天,他们终于弹尽粮绝,德军坦克突破连的阵地,四周站满了端着冲

    锋枪的法西斯分子。双腿受伤的克拉瓦穿着破烂的军便服和男人的长裤,被

    德国人拖起来,用枪托打着,往前线的相反方向走去。她被带到教堂门前的

    台阶上,当着她的学员的面被脱光衣服受审。她忍着辱骂、毒打和伤腿的剧

    烈疼痛,咬紧牙关,竭尽全力不使自己哭出来,不在法西斯面前低头,她应

    该给学员们作出榜样,就象她曾经教育过他们的那样。晚上,所有战俘被赶

    进教堂,人挤得满满的,谁也不能躺下。当克拉瓦被推进那里时,她呻吟起

    来,遭到毒打的身体,只要稍微碰一下,就会疼得十分可伯。学员们挪动地

    方,为了让克拉瓦能够躺下。整个晚上,几百个男人在她的周围站着,地上

    躺着铺上军大衣的一名女政委,一站又一站的集中营,一次又一次的威胁、

    辱骂、毒打和审讯,有人被枪毙了,有人当了叛徒,维洛尔忍受着,坚持着,

    她想到死,只有死才能摆脱这无法忍受的苦难。她责骂法西斯。为什么不把

    她枪毙。德国人折磨她,侮辱她,但不想让她死去,她的女政委身份使他们

    感兴趣,要加以利用。维洛尔开始唱歌,在押送车上唱,在集中营里唱,她

    用歌曲支持自己,支持周围的人,用歌声给自己创造光明。1943年1月26

    日在斯大林诺的集中营里,她利用帮厨的机会,在战友们的掩护和帮助下成

    功地逃出了集中营。她从一家到另一家,从一个村转到另一个村,不是进行

    宣传鼓动,也不是布道,而是为了生存下去。人们帮助她,给她吃的,但谁

    也不同意收留她。人们害怕德国人,也害怕村里丧失良知的人。到了6月,

    她的身体终于恢复过来,也不再象流浪汉似的到处漂迫寻找栖身之地。她

    一个无家可归、残废、被追捕的人,坚定地朝前线方向前进,一路上与人

    们交谈,讲斯大林格勒,**西斯集中营,安慰大家,安定人们的心灵,唤

    起人们的良心。她也不再躲避不可靠的、胆怯的人们。她警告他们,不要帮

    助德国人,她使他们感到羞愧。她渐渐地接近前线。在马尔芬卡村她住下了,

    这完全是偶然的。穆拉托娃同三个孩子住在烧毁的农舍里。因为隐藏战俘,

    德国人烧了她的房子。没有吃的,孩子们十分孱弱,走路都得拄着棍子。克

    拉瓦同穆拉托娃商量后,决定自己到当地医院去找工作。医院同意接收她当

    护士,但不付给工资,只给些面包、鸡蛋和黄瓜。条件只有一个:不准在病

    人中间进行宣传。克拉瓦很乐意地答应下来,只要孩子们有吃的就成。通过

    穆拉托娃她认识了一个叫德米特里的坦克手,并从他那里领受任务,搞清马

    尔芬卡和斯尼亚米卡村弹药库的位置。获取的情报他通过无线电发出去。克

    拉瓦完成了任务。苏联飞机轰炸了马尔芬卡和斯尼亚米卡,轰炸了克拉瓦侦

    察到的弹药库。弹药猛烈爆炸,车辆和房屋都被烧毁。克拉瓦看着这一切,

    高兴得跳起来。1943年8月红军解放了这个地区。苏军继续进攻,而克拉芙

    季娅维洛尔则留在兵役局,做收客被解放的战俘的工作。战后,由于她曾

    被捕过,又有很长一段时间的空白无法证明自己的所作所为,受到审讯,并

    被开除党籍。所有接触过她的上级领导,目睹她在集中营的表现的生还者,

    受到过她鼓舞的普通村民都纷纷投书给她作证,证明她的一切行动无愧

    于祖国、无愧于人民。1956年她终于被恢复名誉,重新入党。

    作品鉴赏格拉宁在苏联文坛上是以写科技题村作品著称的作家。由于

    经历和工作关系,他对科学技术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熟悉科学界人士,并

    积累了不少的生活素材,所以他创作的主题多描写当代科学界和工程技术人

    员,以及他们的精神道德探索。然而作家也曾参加过伟大的卫国战争,参加

    过保卫列宁格勒的战斗,经历过战争的硝烟和厮杀。但他一直没有写战争题

    材的小说,按作者自己的解释,这是因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