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科斯托格洛托夫也从漂亮、真诚的卓娅身上感受到了重返生活的强烈**。
就在科斯托格洛托夫与卓娅交谈的那段时间里,卢萨诺夫的妻子前来探望丈
夫。她告诉卢萨诺夫一个惊人的消息:罗季切夫恢复名誉,从流放地回来了。
卢萨诺夫脸色一下子变得惨白,因为18年前罗季切夫是因为他的诬告而下狱
的。这些年来受过他迫害的人还少吗卢萨诺夫蒙头躺下,可怕的恶梦紧紧
地缠住了他。有一天,病房里再次爆发了激烈的争论。在争论中,科斯托格
洛托夫指责卢萨诺夫的“血统论”观点是种族主义的观点,指责卢萨诺夫是
一心想着维护自己的特权的寄生虫。科斯托格洛托夫在争论中占了上风,他
感到自己已经有多少年没有这样痛快地表达过思想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治
疗,科斯托格洛托夫的肿瘤明显缩小,随着生理机能的恢复,种种“纷乱、
流俗的**”在他内心产生。他为自己强烈的**而感到惶恐不安。他记得
自己过去并不是那种见到女人就失魂落魄的人。可是战争以及随之而来的苦
役不仅使他丧失了青春年华,而且与女性世界完全隔绝。如今人到中年的他,
刚从苦役和病魔手中得到喘息,“就象秋天的草木急于吸干土地的最后几滴
汁水”一样,产生了病态的**。他最初与卓娅和薇拉的交往中都带有这种
**的因素。后来,他与薇拉的关系有了较大的发展,在相互了解和互有好
感的情况下,他们的感情中有了更为丰富的内容。放射科主任董佐娃是个有
二十多年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医生,她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挽救了无数病人
的生命。可是近来她自己感到工作有点力不从心,胃部隐隐作痛。为此,她
去拜访了自己的老师、75岁高龄的老医生奥列宪科夫。奥列宪科夫为人正
直,医术高超,早年还参加过反对沙皇政权的革命活动。可是后来他却因为
出身和所谓的“历史问题”而校长期剥夺行医的权利,只是因一个偶然的机
会他救了当地一位显要人物的生命,才彼允许继续行医。董佐娃的病被确诊
为胃癌,她波迫离开了自己心爱的岗位。卢萨诺大的女儿来探望父亲。她告
诉父亲:莫斯科人人都在谈普遍复查的事情,当年告发他人的人被唤到法庭
对质;莫斯科开始在反个人迷信,而那是针对斯大林的。卢萨诺夫听后,更
是惶惶不可终日。在医院的花园里,科斯托格洛托夫遇到了病友舒路宾。舒
路宾是个**员,而且学有专长。三十年代的大清洗殃及了他所在的农业
科学院,许多人被捕。为了自己和妻儿,他违心地承认错误,与被捕者划清
界线。在这样于时,他的灵魂是不安宁的。在临上手术台前,他向科斯托格
洛托夫倾诉了自己由衷的悔恨。这一年的春天,报上不断出现一些新的信息,
如斯大林去世两周年纪念日,报上无动于衷,又如贝利亚下台,最高法院人
事全部更新科斯托格洛托夫已经感觉到命运的叩门声已在他的头顶响
起。科斯托格洛托夫康复出院了。此时,他与薇拉医生的关系已经发展到相
当微妙的地步。薇拉给了他自己家的地扯,但科斯托格洛托夫最终还是决定
不去扰乱她的生活。他在坐火车返回流放地前,去了城里的一家百货商店,
可是几次都遇到尴尬的场面。当他听到有人询问有没有某种领子号码的衬衫
时,他的反应竟是“好象被人用锉刀同时在左右两侧狠狠地挫了一刀”,与
劳动营中艰辛的生活相比,那“纤尘不染的小子”竟然“记得自己领子的号
码”而后,他受病友之托去了动物园,然而举目所见均引起他与众不同
的反应:看到一动不动的山羊,想到的是“具备这等性格不愁经不起人生的
波折”;看到关在栅栏里的熊,觉得“按熊的尺度来衡量,这只能算是隔离
室”;看到一份公告上写着有人将烟末子撒入猕猴的眼睛,感到的是“仿佛
烟未子是撒在他的眼睛里究竟为什么平白无故”生活的大门已
重新打开,然而重返生活对于抖斯托格洛托夫来说并不是轻松的事。
作品鉴赏揭示极左路线对人性的深度摧残是癌病房的首要着眼
点。小说主人公科斯托格洛托夫是一个被抛出了正常的生活轨道的人物,小
说有意识地将这样一个人物置于3040年代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和50年
代初那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氛围中,揭示不正常的生活造成的心灵
扭曲。这一点在科斯托格洛托夫重返生活时的心理矛盾中表现得最明显。作
为一个极左路线的无辜受害者,在失去了青春、爱情和事业,在多年被迫低
头、丧失自由之后,“解冻”的每一丝迹象都使他欣喜若狂。他是那么地渴
望重返生活,那么地渴望回到梦牵魂绕的故乡。然而对他来说,重返生活绝
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受伤的心灵会被生活中的普普通通的现象所刺痛,并
激起病态的强烈反应。作者真实地写出了主人公在经过炼狱般的磨难后重返
生活时的特殊心态,写出了他力图驱散而又无力驱散的内心阴影,从而有力
地渴示了肃反扩大化和劳动营中的异化劳动对人性的摧残。小说中出现的人
物在那个特定的时代有过各自不同的命运浮沉,并带着各自的心灵重载。一
种是为个人迷信和错误路线推波助澜的人,如卢萨诺夫。他曾经味着良心打
击迫害他人。他很清楚,他的地位、特权、乃至灵魂,都是与这条路线紧系
在一起的。因此,卢萨诺夫对劣迹败露、惩罚难逃的恐惧几乎超过了肿瘤对
他的打击。一种是错误路线的盲从者和个人偶像的盲目崇拜者,如瓦吉姆和
他的父亲。这样的人也在时代风云的变幻中品尝到了人生的苦酒。还有一种
是错误路线横行时的清醒者,但他们迫于压力痛苦地保持了沉默,甚至干了
违心的事情,如舒路宾。从舒路宾的忏悔中可以感受到这样的清醒而又软弱
的沉默者在精神上所受到的煎熬之深。癌病房的另一个特点是对斯大林
个人迷信时期的种种社会现象的充满政论色彩的严峻审视。首先是肃反扩大
化问题。小说通过科斯托格洛托夫和他的同学、罗季切夫和古宗、叶丽扎蔽
塔一家以及其他许多事例说明肃反扩大化的严重后果,它涉及面广,时间又
长,给苏联社会造成极大的创伤,留下了浓重的阴影。其次是知识分子问题。
小说中对医生阶层描写较多。在“左”的干扰下,知识分子在政治运动中往
往首当其冲,不少人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如小说中的奥列宪科夫医生。还有
许多人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心情舒畅地工作,如董佐娃医生就是因为超负荷的
运转和不被理解的痛苦,身体过早地垮了下来。此
………………………………
第37节
外是人治代替法制问题,
只要是权威者的意见就不得更改。法制不健全为品质恶劣者为非作歹创造了
条件。卢萨诺夫等人就利用手中控制的档案随心所欲地操纵人们的命运。小
说中还触及了民族政策问题、劳改营中的人道主义问题、文艺政策问题、官
僚主义问题、不正之风问题、信仰危机问题、纠“左”的阻力问题等等。就
上述两个方面来看,癌病房显然有着不可否认的价值。当然,这部作品
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小说在激烈地抨击个人迷信和揭露社会阴暗面时,有
时界限不清,分寸失当。小说还不适当地推崇了错误的人生哲学。癌病房
是一部结构严谨的社会心理小说。它不注重叙述故事情节,而把主要笔墨用
于对人物心灵震颤的描摹上。在浓缩的时空和独特的观察点上,小说准确而
又细腻地显示了不同阶层的人物的强烈的情绪波动,并以此揭示人物的性
格、时代的氛围和历史的阴影。小说以近距离地反映社会生活和大胆地触及
敏感的政治问题引起读者注意。作者在有限的场景中展示了广阔的历史背
景,并且在主人公身上赋予了某种自传因素,这就为作者在小说中“抒一已
之情,辩兴亡之理”创造了条件,从而使小说带上了鲜明的政论色彩和较强
的辩析力量。
陈建华
格莫马尔科夫西伯利亚19091973
作者简介格奥尔基莫克耶维奇马尔科夫1911当代苏联作家、
社会活动家。出身于西伯利亚托木斯克一个猎人家庭。193032年就读于国
立托木斯克大学。1927年起在托木斯克州做共青团工作。1931年起在新西伯
利亚和鄂木斯克的报纸、杂志编辑部任编辑。卫国战争期间应征入伍。1956
年任苏联作协理事会书记,1963年起任俄罗斯联邦作协莫斯科分会第一书
记,1965年起汪俄罗斯联邦作协理事会书记,1971年7月起升任第一书记,
1986年为作协主席。曾任苏共中央检察委员会委员、苏共中央委员会委员。
1974年和1984年两次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曾获两枚列宁勋章和劳动
红旗勋章。马尔科夫从1936年起开始发表作品。他的历史长篇小说斯特罗
戈夫一家2卷,19391949,1952年获斯大林奖金描写西伯利亚人民
为夺取苏维埃政权而进行的斗争以及最初阶段的社会主义改造,长篇小说大
地的精华2卷,19541960描写改造西伯利亚的科学家和党的工作者;
长篇小说父与子2卷,19631964反映了几代苏联人为**理
想而进行的斗争:长篇历史小说西伯利亚2卷,19691973,1976年
获列宁奖金再现了俄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到十月革命前夕的历史事件;
长篇小说面向未来3卷,19811984反映了苏联现代生活。此外,
还著有中篇小说步兵19471948、辛冈上空之鹰1967、伊
凡叶戈雷奇的土地1974、遗书1975,短篇小说和待写集寄
往马列耶夫卡的信1952;文集列夫托尔斯泰和我们的时代1960、
现代性与文学1963、生活,文学作家1971、生活的前
程,作家的劳动1978、以及我的部队生涯往事近记1979等
作品。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文字。
内容概要深秋时节,戈列希欣纳村的头号财主叶皮凡正为儿子尼基福
尔操办婚事。正当婚礼闹得红火的时候,几名警察和村警闯进门来,命令立
即停办婚礼不论男女,一律出动去抓一个逃犯。在河边树丛中,新娘波丽娅
意外地发现了逃犯,她不忍心让他受到非人的折磨,悄悄让他躲进河湾地窖
里。几天后,波丽娅的父亲地下工作者戈尔比亚科夫医生收到了一封纳
雷姆党中心的来信,信中通知说出逃者是阿基莫夫,他将前赴斯德哥尔摩去
加强瑞典社会民主党布尔什维克的活动,并执行一项特别任务,来信让他务
必全力以赴保证出逃成功。在斯德哥尔摩的一条胡同里住着一位名叫利哈乔
夫的俄国老教授,他是阿基莫夫的姨夫。利哈乔夫毕生人事开发西伯利亚的
研究工作,足迹遍及西伯利西,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他同情学生的反政
府游行示威,随时都有被捕的危险,于是党组织安排他从彼得堡来到斯德哥
尔摩。他在病危之际,渴望见到阿基莫夫,以便把资料交给他。而外国大亨
们电对教授的科研成果垂涎三尺,他们收买暗探接近利哈乔夫,以期有一天
窃取他的宝贵资料。阿基莫夫就是奉命去瑞典完成这一重要使命的。此时,
纳雷姆警方正计划进行一系列围捕,为了阿基莫夫的安全,戈尔比亚科夫派
他的岳父经验丰富的猎人费多特老爹把阿基莫夫转移到了泰加林。林中
的生活虽然寂寞,然而阿基莫夫却在费多特老爹的帮助下了解到了许多林中
奥秘。与此同时,卡佳受党组织委托带着阿基莫夫的护照和路费从彼得堡来
到了托木斯克,住在联络点纳西莫维奇裁缝家。在接船的时候,她没能接到
阿基莫夫,却被一个暗探认了出来,幸亏她及时逃脱。她只好随玛莎转移到
卢基杨诺夫卡付。在玛莎家的一张照片上她惊奇地看到了她心中的恋人阿基
莫夫和利哈乔夫教授。原来他们在西伯利亚考察明间,玛莎的父亲卢基扬诺
夫曾做过池们的向导。在一次村民大会上,她与一社会革命党分子针锋相对,
向讨民们宣传了真理,戳穿了此人妄图欺骗村民的阴谋,而她自己却被村警
关了禁闭。卢基扬诺夫派小伙子佩季卡设法救出了卡佳。逃出禁闭室后,卡
佳几经周折,终于又回到了纳西莫维奇家。
一心只想发财的叶皮凡要儿媳波丽娅跟他一起出趟远门。波丽娅出门之
前回家看望了父亲。得知波丽娅要出门的消息,深爱女儿的戈尔比亚科夫极
为担忧,他担心波丽娅会由于贪图享乐而在富贵之家毁掉自己的一生。他完
全可以过问这件事,叶皮凡是会让步的,然而如果他大吵大嚷,势必会引起
别人的注意,而这对保证阿基莫夫的安全,使他得以继续逃亡汲为不利,权
衡利弊,戈尔比亚科夫还是让波丽娅去了。
叶皮凡把波丽娅带到了密林空地一幢大房子里,迎接他们的是三个阉
人。叶皮凡交给波丽娅一个帐本,让她好好看看。从这个帐本里波丽娅看到
叶皮凡是如何靠掠夺当地村民的财富发财的,她顿时对叶皮凡了产生痛恨,
她万万没有想到她的公公竞是一个奸商。一天夜里,她听到隔壁房间里叶皮
凡和3个阉人正跟另一个人高声谈话,原来他们正进行一项交易。那个人叫
洛帕特金,他捕到了“鱼坑”中的鱼,叶皮,凡他们要他把“鱼坑”的位置
告诉他们,因为“鱼坑”是个大聚宝盆,“鱼坑”里有数不清的珍贵红鱼,
它能使穷人摆脱贫因,按照规矩,谁发现了“鱼坑”,应该先告诉全村人,
然后全村一起出动起鱼。而叶皮凡他们为了个人发财,想私下起鱼。波丽娅
为他感到耻辱,便把这个消息告诉给当地一个村民,使叶皮凡等人的阴谋没
有得逞。波丽娅回家看望父亲,戈尔比亚科夫让她去完成一件重要的任务。
党委会决定让阿基莫夫继续逃走。事情紧急,戈尔比亚科夫只好让波丽娅到
泰加林去接阿基莫夫,波丽娅到此时才明白她父亲是个地下党。接受任务后,
波丽娅撑滑雪板来到泰加林,把阿基莫夫接到奇加拉村。阿基莫大辗转来到
斯捷帕哈高地,新向寻将会来此接应。阿基莫夫没想到新向寻竟会是卢基杨
诺夫,从他口中阿基莫夫得知他保存着利哈乔夫遗忘在林中的一些极其珍贵
的资料,就决定把它们带走。在林中小屋,阿基莫夫与卡佳意外相逢,两人
心中顿时燃烧起深藏在心中的爱情之火。相会是短暂的,然而却是幸福的。
告别了卡佳和同志们,阿基莫夫带着资料登上了西伯利亚特别快车。途中,
他被人发现了,幸亏他及时跳上一趟开往莫斯科的列车才免遭逮捕的危险。
阿基莫夫在莫斯科只呆了几个小时就又出发了。然而在即将离开祖国的最后
几分钟,他又被暗探盯上了。万不得已,他只好决定立即上船,但利哈乔夫
的资料却不幸落入晴探手中。阿基莫夫终于抵达斯德哥尔摩,然而两星期前,
利哈乔夫教授已回到了彼得堡,回国后3天就去世了。在利哈乔夫住所,阿
基莫夫读到了教授的西伯利亚导论一书的草稿,它是教授毕生研究
和探索的结晶。此刻,阿基莫夫还不知道,在他的祖国俄国,伟大的十月社
会主义革命即将开始
作品鉴赏西伯利亚是苏联70年代重要的文学作品。小说以西伯
利亚为背景,以阿基莫夫的出逃为主要情节线索,展示了十月革命前夕西伯
利亚人民所经历的艰难曲折的道路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前途,从而揭示了一个
主题:要开发西伯利亚,要使西伯利亚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就必须靠科学,
而科学只有被掌握在人民手中,才能真正完成它的历史使命,这样巨大的任
务只宫一种力量才能够担负得起,这就是布尔什维克党,因为它深深扎根于
人民的土壤中。小说自始至终贯串着一个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艺术形象,
这便是西伯利亚大地。作家以饱蘸感情的笔触描绘出一幅西伯利亚鄂毕河和
叶尼塞河流域的秀丽山川的瑰丽图画,那广褒的土地和白雪皑皑的茂密森林
无边无垠、神秘莫测,看起来单调乏味,实际上却孕育着骚动不安、日益不
息的多彩生活。然而作家描写西伯利亚恢宏的气势并非为了掩盖生活在这片
土地上的人,而是为了更突出地表现西伯利亚英雄儿女的命运和前途,衬托
了为争取人民幸福而勇于奉献自我的布尔什维克党和高尚品德。小说的故事
是围绕着两个主要形象革命者阿基莫夫和科学家利哈乔夫展开的。作为
一个革命者,阿基莫夫有着坚定的信念、刚强的性格,正是对时代的重大事
件革命所抱的坚定宗旨构成了阿基莫夫的性格核心,化作他的激情;作
为一个未来时代的建设者,他对西伯利亚森林的奥秘充满了求知的**;而
作为一个人,他又不乏普通人的感情,他对卡佳的爱情是真挚而炽烈的。如
果说阿基莫夫是革命者的典型,那么利哈乔夫就是先进民主科学的代表。他
是位有才能的地质学家,他毕生献身科学事业,洽学严谨,虽然他对革命还
不太理解,但他同情革命事业,并在事实的启示下逐渐认识到在沙皇制度下
科学不可能为人民服务、西伯利亚的无尽宝藏不可能成为人民的财富、他的
科学为人民的理想也不可能变成现实,于是他越来越倾向阿基莫夫和他的革
命战友。小说结构中阿基莫夫和利哈乔夫正如一种伟大的改造力量的两股源
泉互相作用,越来越接近,最终汇合在一起。此外,小说还塑造了在磨难中
锻炼成长的卡佳等其他革命者的形象,刻画了一群各具个性的西伯利亚人民
的典型人物形象:心地善良的波丽娅;对森林了如指掌的老猎人费多特;忠
于革命、充满智慧、老成持重的卢基扬诺夫、小说对他们是歌颂赞美的,小
说通过他们反映了西伯利亚人民的觉醒、成长、走向革命的艰难历程,表现
了进步知识分子与革命和人民之间的必然联系。与此相反,小说对贪婪成性
的财主叶皮凡和软弱无能的尼基福尔等人则竭尽讽刺挖苦之词。小说运用具
体的历史主义反映了革命发展中的生活。这种写作手法与深刻剖析主人公的
内心世界结合在一起,使作品获得了真实可信的效果。小说对人物性格的刻
画无疑是成功的。小说人物众多,但作者抓住各个人物的本质特点,往往仅
用几笔就勾勒出不同人物的鲜明形象,树立起一座形态各异、性格各不相同
的群体雕像。小说的叙述形式采用多层次、多角度的结构,以阿基莫夫和利
哈乔夫这两代人和革命的关系为主调,以卡佳等人协助阿基莫夫出逃所发生
的一系列事件为副调,以西伯利亚的壮美景色为背景,奏出了一曲动人心魄
的西伯利亚人民革命斗争的交响曲,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王永
钦艾特玛托夫白轮船1970
作者简介钦吉斯艾特玛托夫1928苏联吉尔吉斯作家,同时用
吉尔吉斯文和俄文写作。童年时祖母讲述的美丽的神话、传说、故事哺育了
未来的作家。从小与俄罗斯邻居相处,在俄罗斯学校读书使艾特玛托夫熟练
掌握俄语。父亲早年在江布尔市做工,后来成了尔分吉斯第一代苏共党员,
担任过高级领导职务。1937年父亲惨遭镇压。故乡舍克尔村以古老的传统接
待了蒙受不白之冤的寡妇孤儿,给他们多方面的照顾,卫国战争爆发艾特玛
托夫被迫辍学,年仅14岁就担起村苏维埃秘书的重担。多年工作以后又继续
学习,1953年毕业于吉尔吉斯农学院。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写过不少短篇、
中篇小说和特写,如阿希姆1953、面对面1957等。1958年
发表描写吉尔吉斯大草原生活的中篇小说查密利推。这部优美的爱的赞
歌使他在国内外一举成名,连同我的包着红头巾的小白杨1961、骆
驼眼1962、第一应教师1962等中篇小说,组成了一部歌颂爱
情、友谊和献身精神的小说集草原和群山的故事1962,于1963年获
列宁奖金。此后陆续发丧母亲大地1963、别了,古里萨雷
1966。1970年发表中篇小说白轮船后,在创作手法上有显著更新。
短篇小说花狗崖1977、长篇小说一日长千百年1980、断
头台1986等采用神话、传说、科幻与现实交融的手法,加深作者对人
类命运的哲理思考,同时提出尖锐的现实问题,引起广大读者关注。作品译
成90多种文学。艾特玛托夫的创作以其浓郁的生活气息、浪漫主义的激清、
严峻的哲理思考赢得读者,而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抒**彩使他在世界
文坛上独树一帜。
内容概要白轮船作者称它为仿童话。主人公是一个没有姓名的7
岁男孩。他有两个故事,一个是他自己的,另一个是外公讲的。男孩的父母
亲离了婚,母亲在城里当工人,有了新家和子女,父亲在伊塞克库尔湖上的
轮船上工作,也有新家和子女。男孩非常想念父亲,常常幻想自己能变成人
鱼,游到伊塞克库尔湖中,等父亲的白轮船经过时,爬上船与父亲相会。他
和外公一起住在湖边的一个护林所里,护林员阿洛斯古尔是他的姨父。这是
一个专横霸道的土皇帝。他因为妻子不育而百般折磨毒打她,还因此无情剥
削虐待岳父莫蒙老人。男孩没有伙伴,他的朋友是一具倍数很大的军用望远
镜外公的奖品和刚从流动商店买来的一只书包,可是为了这二件宝,他
和外公受了多少苦啊当男孩在卡拉乌尔山顶从望远镜里瞭望周围的美丽景
色,幻想着与父亲见面的幸福时,往往忘记了他该照管的牛,而牛这时却自
由自在地嚼着外婆晒在院子里的衣物,外婆不是亲的,少不了一顿臭骂。最
大的不幸是买了新书包后,男孩被送到5公里外山那边的学校去读书,莫蒙
老头为了准时送接外孙不断受到阿洛斯古尔的训斥。到伙天土皇帝在外面吃
喝阮乐欠下的债该偿还了,他就违法私砍百年大树。一天莫蒙帮他从山上运
原木下来,冒着生命危险,搞得筋疲力竭,赶到一条溪边时已经很晚,莫拳
心痛外孙,不顾一切地扔下原木,骑马赶去接男孩。等他们回到家,赶上阿
洛斯占尔又兽性大发,痛打妻子,他见到莫蒙就大吼大叫,“现在这儿不需
要你,我把你从护林所解雇了。你滚吧,要到哪儿就到哪儿”男孩气得透
不过气来,拚命跑开,到他心爱的石头“坦克”、“狼”、“马鞍”、
“躺着的骆驼”旁边伤心地嚎啕大哭起来。等他平静后抬起头忽然看到对岸
水边站着三只鹿。为首的一只是胸部发达强壮的公鹿,中间一只无角的幼鹿,
后面一只是头上长着精细多枝的角、腰部发达的白色母鹿,十分美丽,完全
象外公讲的长角鹿母一样。难道外公的故事真的变成现实了故事是这样
的:在很古很古以前,在宽阔、寒冷的爱耐塞河边住着一个吉尔吉斯民族。
当他们为自己的老首领送葬的时候,一大帮敌军,出其不意地把深陷在悲痛
里的吉尔吉斯人围困在宿营地,以突然袭击方式把手无寸铁的吉尔吉斯人挨
个儿杀死,为的是没有人能记得这一暴行。一场灾难过去后,两个淘气孩子
从森林里回来,发现整个民族被消灭了,帐篷燃烧着,他们失去了一切亲人,
也面临着生命危险。长角鹿母的一对双生子被人打死,它决定收养这两个孩
子一男一女,就把他们从敌人手中救出来带走,一直带到伊塞克库尔。
长角鹿母一直保护着他们。多少年过去了二个孩子长大成人,结了婚,有了
孩子。鹿母给他们的头生孩子送来带银铃的白桦摇篮。这就是布古族的祖先。
布古族一直尊敬鹿母,以鹿角做为布古族标记。后来有一个非常非常富有的
布古人死了,他的继承者们想把丧宴办得尽量豪华,想让他们的名望传遍天
下,他们想在父亲坟上安置一对鹿角。于是派了猎人打死鹿砍下角,安放在
坟墓上。从此长角鹿遭殃了,甚至出现了专猎鹿角为主的布古人。这个故事
外公讲了不知多少遍,男孩自己也会讲了。当别盖依姨妈挨打、受侮辱时,
他就在内心祈求长角鹿母给姨妈送来桦木摇篮。他和外公一直盼着鹿母能在
他们的森林出现。现在奇迹来了,而更大的不幸也随之降临,外公为了接他
而受到被解雇的威胁,外婆逼着外公向阿洛斯古
………………………………
第38节
尔求饶,继续去运原木。三
只美丽的鹿让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