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当代世界文学名著鉴赏词典-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品有严肃的教育意义和叙述上的独特视角。众所周知,战争是异常残酷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是非人道的,它有着强大的毁灭性。然而,战争更有正

    义与非正义之分,美好的人性、崇高的精神能在正义与非正义的冲突中,在

    美与丑、善与恶的较量中得以升华。作品中,5位女性的所作所为充分说明

    了这一点。她们正值妙龄,战前都有着平静、安宁的生活,有着自己美好的

    梦想与追求,但当祖国蒙受灾难,她们面临祖国命运与个人幸福的选择时,

    女战士们都毅然选择了前者。丽达上有老母,下有嗷嗷待晡的儿子,但为了

    祖国,为了英勇牺牲的丈夫,她硬是抛下了老母幼子,冉卡虽任性好强甚至

    还有点玩世不恭,但在关键时刻也毅然割断了同卢任上校的缠绵情丝:莉扎

    甚至在陷进泥谭前的一刹那,还凝视着湛蓝的天空,憧憬着对准尉瓦斯科夫

    的朦胧爱情她们渴望幸福,渴望被人爱慕,她们热爱生活,也珍惜生命。

    但她们又深深懂得:我们进行的是最后的战斗,在我们身后,万恶的战争将

    不复存在;我们去战斗,去流血,去牺牲,是为了下一代不再遭受我们体验

    过的痛苦,能有和平的环境和幸福的生活,5位女战士就是用这种信念鼓舞

    着自己,激励着自己,为祖国战斗到最后一息。冉妮娅死后的脸庞是那么的

    美丽、自信、安详,连不可一世的德寇看了都感到阵阵寒意小说有一个

    尾声,“我”在一个小岛上钓鱼,偶而看到一位断胳膊的白发老人和年轻的

    大尉在为5位牺牲的女战士树碑,小说的正文部分可以看作是老人对年轻人

    讲述的往事。小说改编成电影后,片头又加了一个引子,一群年青人在野外

    郊游,他们无忧无虑、追逐嬉戏;突然他们发现了一位神色严峻的老人和大

    尉在一块基碑前肃立,于是他们仿佛一下明白了什么,静静地聚拢过去

    这里,作者和编导们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瓦西里耶夫还十分注意对作品结

    构的安排,使人物性格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展现。冉妮娅本是一位活泼

    开朗、任性好强的姑娘,每次她都要变着法儿找准尉的碴几,甚至在执行任

    务途中也不停地开玩笑,以致准尉怀疑这样的姑娘能否与武装精良的敌人抗

    衡。杀死一名德寇后,冉妮娅感到恶心,浑身打颤,瓦斯科夫严肃地告诫她

    说:“有一点得明白,他们不是人。不是人,战士同志,法西斯根本不能算

    是人,就连野兽也不如。”经过几个回合的交战,在目睹了战友的牺牲和法

    西靳的残暴行径后,冉妮娅终于变得坚强起来。为了迷惑敌人,给敌人造成

    山林中有许多伐木工人的假象,她大声呼叫着女友的名字,高唱当时流行的

    歌曲卡秋莎,从容不迫地跳到湖里游泳,而这时隐蔽在对岸的敌人距她

    只有十几米远。这幕在敌人冲锋枪口下的即兴表演是何等的英勇壮举果然,

    敌人被蒙蔽了,未敢贸然行动。可当敌人撤去之后,大家才突然发现,冉卡

    “虽然笑着,可是睁大着的双眼里,象是一汪泪水一样,充满着恐惧”。这

    神来之笔表现出在敌人枪口下游泳的英雄行为需要多大的精神力量来克服本

    能的胆怯心理才能做到。作者这样写的结果非但没有使读者觉得冉妮娅的“充

    满着恐惧”有多么可笑,相反,更觉得这样的英雄才真实可信,符合人之常

    情。瓦西里耶夫还善于在悲剧环境里考验自己的主人公,在“极端特殊的环

    境里表现主人公”,因此他的作品往往能使悲剧色彩与英雄主义完美地结合

    起来。就这一点而言,瓦西里耶夫在从事战争题材创作的作家中,也是比较

    杰出的一位。

    谈瑢

    维符李帕托夫普隆恰托夫经理的故事1969

    作者简介维利符拉基米罗维奇李帕托夫曾用笔名阿尔马佐夫。

    19271979,苏联俄罗斯作家。曾任苏联作家协会理事会理事,俄罗斯联

    邦共和国作家协会书记。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报刊记者,母亲是文

    学教师。1948年入托木斯克师范学院读历史,三年级时到托木斯克红旗报

    工作。1957年参加苏共,1958年去赤塔,任战斗岗位报文学部书记。19641966年任苏维埃俄罗斯报特派记者。1967年迁居莫斯科。1956年开

    始发表作品,被认为是苏联“第四代”作家中的多产作家,几乎每年都有新

    作问世。著有:六个人1958、“勇敢号”船长1959。僻

    静的米亚塔1960,航道1961,智齿1961,陌生人

    1964,19671968年完成的中短篇小说集乡村侦探,1969年摄成同

    名电影。1969年接连发表丽达瓦拉克西娜和普隆恰托夫经理的故事

    两个作品。前者被认为写得不成功,后者则引起热烈反响。70年代他又相继

    发表灰鼠1970,还是在战前1971、这都是关于他的故事

    1974以及揭露特权阶层寄生生活的长篇小说伊戈尔萨沃维奇1978

    等。苏联评论界认为他的作品如实地反映了生活,特别关心伦理道德问题,

    他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语言通俗流畅。他曾获劳动红旗勋章。

    内容概要西伯利亚一个名叫达卡尔的小镇上有一家木材浮运企业。

    1961年企业经理伊万诺夫因患癌症去世,总工程师普隆恰托夫暂兼代总经

    理。此人年方36岁,精力充沛。卫国战争中他应征入伍,胜利后带着中尉军

    衔回到家乡,当了一名装卸工。后被送到森林技术学院培养,毕业后在木材

    浮运企业当上了值班工程师。有一次,他大胆机智地制伏了一伙外来做工的

    刑事犯,得到了总经理的赏识,晋升为总工程师。他精通业务,会讲英、德

    两种外语,出国做过报告。不久,普隆恰托夫听说州里要从另一个企业里调

    一个名叫茨维特科夫的人来当总经理。这是个不懂技术业务的官僚主义者。

    普隆恰托夫决心抵制,决不把经理宝座让给一个不懂行的官僚。他首先去疏

    通尼哈莫夫者头的关系。这位60开外的造船工人实际上是“达卡尔的真正的

    主宰”,因为他子孙满堂:有10个儿子,4个女儿。儿女们又给他生了20

    个孙子和20个孙女。这些子孙遍布当地和区里各部门的重要岗位上。普隆恰

    托夫得到了尼哈莫夫老头的支持。第二步,他说服计划科长波利维科夫,把

    企业里隐藏的一万八千立方米计划外的木材放进计划,以大幅度超产来证明

    普隆恰托夫有能力当总经理。第三步他给企业党组书记维什涅科夫做工作,

    以争取其支持,但两人在依靠群众的问题上意见分歧。党组书记认为普隆恰

    托夫白高自大,独断专行。而普隆恰托夫认为在技术问题上是不必找群众商

    量的。他指出:“关于人民的空话通常只是掩盖着对人民的漠不关心。”“你

    内行,工作得好,你就是人民的,你工作马虎,不内行,你就是反人民的”

    结果不欢而散。普隆恰托夫最后要找的人是总机械师奥古尔佐夫。奥古尔佐

    夫是不久前被茨维特科夫解雇后才到木材浮运企业来的。他认为,在茨维特

    科夫领导下只会落后不会进步。”昔隆恰托夫则指出,茨维特科夫“是个祸

    害,是保守主义的积极传播者,是属于那种能用退休给大家造福的领导人。”

    两人不仅有共同的语言,而且奥古尔佐夫明确支持普隆恰托夫当总经理并同

    意接受革新吊车,以完成一万八千立方米计划外木材的吊运任务。州委工业

    书记祖加索夫本来要提名普隆恰托夫当总经理的,但工业部长崔扎尔另有打

    算。他要把老朋友茨维特科夫安插到这个岗位上来。20年来崔扎尔每往上高

    升一步,他总要把老朋友茨维特科夫也带上一步。那么普隆恰托夫为什么要

    与茨维特科夫争夺总经理这个宝座呢是地位工资权力不,都不是。

    总工程师的工资并不比总经理低,地位也不逊于总经理,在许多场合甚至比

    经理更“有利、有趣和有分量。”至于权力,总工程师更加充分,因为“浮

    运企业这是技术。”普隆恰托夫的动机是不让不懂技术业务的官僚主义

    者来当经理。由于尼哈莫夫老头给区委第一书记做工作,区委第二书记古特

    金与女秘书尼尼哈莫娃尼哈莫夫的三女儿又是普隆恰托夫的老同学,所

    以区委全力支持普隆恰托夫当总经理,区委第一书记还直接写信给州委第一

    书记保荐普隆恰托夫。最后,州委工业书记祖加索夫、工业部长崔扎尔来到

    达卡尔对普隆恰托夫进行当面考核。祖加索夫也当过木材浮运托拉斯的总工

    程师,对浮运业务十分内行,他一下子就抓住达卡尔企业的要害问题:由于

    革新了吊车,企业的生产计划超额完成了很多,但是木材从哪儿来的呢普

    隆恰托夫汇报时所说的“劳动热情”和“改善劳动组织”等等空话解决不了

    祖加索夫心头的疑问。州委两位领导视察了吊车,参观了车间和船坞,然后

    去旅馆开会,会后他们来到普隆恰托夫的办公室,崔扎尔向总工程师兼任总

    经理提了几个问题。谈话中普隆恰托夫和工业部长顶撞了起来,最后他把隐

    瞒计划外木材的事也全都说了出来。他告诉两位领导,这批木材是老经理留

    下来的,等于是他的遗产。临终前,他还曾嘱咐普隆恰托夫,不要把企业交

    给别人。现在使高效率的吊车吃饱的就是这批计划外的木材。说来也奇怪,

    他倾吐了隐瞒了的真相后,反倒觉得如释重负。当然,工业部长对此幸灾乐

    祸,但是州委工业书记却表扬了普隆恰托夫,说他把真情实况说出来很好,

    这样,他心中的疑问也就解决了,于是他们友好地告别。

    作品鉴赏普隆恰托夫经理的故事不仅是李帕托夫的代表作,而且

    也是70年代被苏联理论界誉为描写科技革命时代的“当代英雄”的代表作。

    整个小说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十分简单,概括来说就是总工程师普隆恰托

    夫争夺经理职位的故事。然而,由谁当总经理是精通业务的总工程师普隆

    恰托夫,还是行政官僚茨维特科夫却有着现实的时代背景。60年代,随着

    科学技术的发展,经营管理的现代化以及苏联人的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苏

    联社会对企业领导人取代3050年代那种不懂技术业务的行政官僚型领导

    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种种矛盾和冲突。小说就是在这种矛盾冲突中

    塑造了一个熟悉技术业务,精明强干,勇敢顽强的新型领导者的形象。为了

    正式爬上总经理的宝座,普隆恰托夭可以不择手段地拉关系,弄虚作假,把

    老经理的“遗产”战争时期留下的计划外木材放进计划。然而普隆恰托

    夫这样做并非为了私利,因为总工程师的职位非但并不亚于总经理,某些方

    面还优于总经理。普隆恰托夫不惜一切代价参与争夺,其主要目的是不让企

    业落人保守落后的官僚主义者手中。正是由于作品反映了当时苏联的现实,

    因而赢得了评论界的一致赞扬。他们认为,小说“努力揭示了时代的物

    质和精神运动的最本质的、原则性的、典型的特点。”普隆恰托夫这个人物

    是“鲜明的大人物形象,这种人只有在管理和领导的领域里才能充分施民其

    才智并得到道义上的满足。”“不是渺小的虚荣心促使普隆恰托夫去争取经

    理的位子,而是对事业负责的崇高觉悟。”也有人指责普隆恰托夫是追求名

    利的钻营家,但遭到作者的驳斥。李帕托夫说,普隆恰托夫不过是想占据他

    自己应得的地位。这部小说的结构很特别,它以“关于现在的故事”为主体,

    也就是总工程师普隆恰托夫兼任代经理的那三个月。在“关于现在的故事”

    中几次插进“关于过去的故事”和“关于将来的故事”。“关于过去的故事”

    介绍普隆恰托夫在做总工程师之前的一些经历,而“关于将来的故事”则谈

    到他在做了正式经理后的一些表现。“现在”、“将来”、“过去”穿插交

    织,把小说分为十几个部分,代替了分章。1971年小说被列为“国家奖”侯

    选作品后来评上,1972年小说改编成电视剧工程师普隆恰托夫搬上

    荧屏。

    赵泓

    尤瓦邦达列夫热的雪1909

    作者简介尤瓦西里耶维奇邦达列夫1924苏联俄罗斯作家。

    出生于南乌拉尔的一个职员家庭,1931年随家迁往莫斯科。卫国战争期间,

    在炮兵部队服役,曾两度负伤,经受了血与火的考验,这在他以后的创作中

    留下了深深的痕迹。战后进高尔基文学院学习,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1957

    年的营请求火力支援,1959年的最后的炮轰是他的成名作,他以“全

    部放大了的细节描绘战士的。面部表情”一跃成为“战壕真实”派的代表人

    物。1969年的热的雪是邦达列夫创作道路上的里程碑。这部取材于斯大

    林格勒保卫战的长篇小说,将“战壕真实”与“司令部真实”结合起来,描

    绘出一幅既有雄伟气势,又有逼真细节的战争鸟瞰图,被誉为“全景文学”

    的代表作,获1
………………………………

第36节

    975年俄罗斯联邦国家奖金。1970年邦达列夫与他人一起创

    作的大型史诗性电影解放,获1972年列宁奖金。70年代以后,邦达列

    夫创作中出现了综合探索的倾向。在岸1975,获1977年苏联国家奖金、

    选择1980,获1983年苏联国家奖金、人生舞台,1985部曲中,

    作者追求描绘现实生活的广度和哲理思考的深度。综观邦达列夫的创作历

    程,可分为以下两个时期:一是5060年代,着力于战争题材的创作,取得

    巨大成就,成为“战壕真实”派和“全景文学”的代表作家;二是7080

    年代,侧重于对社会生活和人类命运的哲理思考和探索,在题材和手法上都

    有新的开拓,对以后苏联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内容概要风雪弥漫,军用列车在夜色沉沉的原野上疾驰。某集团军奉

    最高统帅部之命,开往“大绞肉机”斯大林格勒,阻击前来解救保罗斯

    集团的曼斯泰因坦克集团军。在其中的一节车厢里,蜡缩着“快冻成冰棍”

    的炮连一排长库兹涅佐夫中尉、当过俘虏的老兵戚尤索夫、炮长乌汉诺夫上

    士、“开口就是娘们”的瞄准手涅恰耶夫中士。连队唯一的女性卫生指

    导员卓娅的到来“弄得大家有点酸溜溜的,”她是连长德罗兹罗夫斯基上尉

    的情人,库兹涅佐夫中尉也暗中爱着她。德国飞机空袭过后,集团军司令别

    宋诺夫中将前来视察,他高声说道:“在斯大林格勒,我们正在全世界面前

    捍卫自由和俄罗斯的荣誉。我不向你们许愿说战斗是轻而易举的,因为

    德国人是会打到最后一个人的。”他告诫师长杰耶夫上校:“在我面前把马

    刺敲得再响也没有意思对于您这个师,只有在打了第一位以后我方会有

    个完整的印象。”别宋诺夫是个孤僻的人,他原是军事学院的教员,以有独

    立见解著称,有一天突然受到斯大林的召见,受命指挥这支新编集团军。他

    的十八岁的儿子在一次战役中失踪,至今下落不明。在德国飞机一阵狂轰滥

    炸之后,几百辆坦克向阵地扑来。库兹涅佐夫知道如果过早开火暴露炮连的

    话,他们将就地被歼。果然,先开火的达夫拉强中尉的二炮排顷刻即被摧毁,

    眼看坦克就要突入阵地,“放”库兹涅佐夫一声令下,穿甲弹抛出道道弹

    迹,与坦克队伍中升趄的浓烟混合起来,形成一个厚实的天幕,遮住了整个

    天空。但成群的坦克仍然从“天幕”中穿出来,逐渐缩小对我阵地的包围圈。

    被摧毁的二排阵地无声无息,库兹涅佐夫冒险来到这里,但见尸体横陈,只

    有卓娅一人在救护伤员。库兹涅佐夫让卓娅装炮弹,自己掀动击发机,敌坦

    克回击的炮弹铺天盖地,在弹雨中,库兹涅佐夫紧紧搂住卓娅,“在这生死

    与共的时刻本能地给她以最后的保护和帮助。”一种异样的感觉传遍了他的

    全身这时全连只剩下乌汉诺夫一门炮还在射击,连长德罗兹多夫斯基沉

    不住气了,他命令驭手用手雷去炸坦克后面的自行火炮,结果白白牺牲了一

    个优秀的战士。黄昏时,战斗打得白热化了,右邻部队在坦克的猛攻下渐渐

    不支,敌人正在分割包围我军,杰耶夫师的处境相当困难。别宋诺夫亲自来

    到杰耶夫的指挥所督战,他下令:“各团在任何情况下务必坚持战斗,打到

    最后一发炮弹、最后一粒子弹。”“无论是谁,都不准离开阵地,除了一个

    客观原因,那就是死亡”年轻的杰耶夫师长眼里闪着狂热的光芒,主动

    请战到最危急的切列班诺夫团去指挥战斗,“命运给了我这样的一个师长。”

    别宋诺夫感动了,但他并没有批准这个要求。集团军政委维斯宁收到一份德

    军的传单,上面有别宋诺夫的儿子在俘虏营的照片,并有他为德国人宣传的

    内容。为不影响指浑员的情绪,维斯宁把传单藏了起来。别宋诺夫请维斯宁

    去迎接坦克军,临行前,政委嘱咐司令的副官:“要象保护眼珠那样保护司

    令。”而他自己却在途中牺牲了。库兹涅佐夫带领剩下的三名战士在敌人的

    眼皮底下救出了一个侦察兵和一个德军“舌头”。这时连长也带着卓娅赶来,

    声称不找到另一名侦察兵就不准回去,库兹涅左夫只好建议兵分两路,由他

    带人去继续寻找,而连长和卓娅先回去。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归途

    中卓娅与敌遭遇,中弹牺牲了,库兹涅佐夫得悉这一噩耗,悲痛欲绝,“泪

    水竟使袖子上的雪花也变热了。”德军经过一天一夜的进攻,力量渐渐耗尽,

    别宋诺夫下令全部后备军投入反攻,大炮在怒吼,曾经不可一世的德军坦克

    仓皇逃窜,这时别未诺夫注意到早已化为一片焦土的炮连阵地上也响起了枪

    炮声,这些名字已从活人名单里被勾销了的小伙子还在战斗。别宋诺夫吩咐

    带上所有奖章和勋章,亲自来到弹痕累累、尸横遍地的炮连阵地。当他代表

    最高统帅将四次红旗勋章授给库兹涅佐夫排仅剩的四个人库兹涅佐夫、

    乌汉诺夫、涅恰耶夫、鲁宾时,这位向来不动感情的将军眼里闪烁着泪花

    作品鉴赏60年代战争题材小说的创作已不再满足于仅仅通过某一局

    部来反映战争,而是开始将“战壕真实”与“司令部真实”结合起来,力求

    对战争作更为广阔、深入的概括,全面地历史地反映卫国战争这一历史时代。

    这样的作品往往人物众多,上至最高统帅、下至普通士兵,情节发生的地点,

    忽而前方、忽而后方,多层次多线索地开展,具有交响乐和史诗的效果,被

    称为“全景文学”。热的雪就是“全景文学”的第一部代表作。在这部

    取材于斯大林格勒大会战的长篇小说中,既有前沿阵地官兵赴汤蹈火、浴血

    奋战,又有高级将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从而把规模宏大的历史事件和个

    人的命运、将军的谋略指挥与前线士兵的激烈战斗有机地交织在一起,描绘

    出一幅既有宏伟气势,又有逼真细节的战争的全景图。小说沿两条线索展开:

    一条是以集团军司令别宋诺夫为中心的司令部的活动;一条是以炮兵排长车

    兹涅佐夫为中心的前沿阵地的活动。两条线索时分时合,形成完整的艺术结

    构,典型地再现了“战壕真实”与“司令部真实”的结合。这种对战争多层

    次、多线索的描写,不仅使小说产生了立体感和全景性的艺术效果,而且体

    现了苏联军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上下一致、同仇敌忾的英雄气概,揭示了卫

    国战争取得胜利的精神源泉。作者在炮兵排长库兹涅佐夫和集团军司令别宋

    诺夫身上成功地塑造了普通士兵和高级将须两种类型的军人形象,符合苏联

    文学对社会主义军人典型的新的美学要求革命英雄主义和让会主义人道

    主义的完美结合。库兹涅佐夫是一位毕业干军校的青年军官,严酷的战斗生

    活培养了他坚强的意志和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在战斗打响之前,他的心就

    和战友们的心“永久而牢固地结合在一起”,他的全部思想和感情都凝结为

    “一个最简洁的、铿锵有声的词斯大林格勒。”面对优势敌人的进攻,

    他毫不畏惧,英勇战斗,在邻排被摧毁之后,他和卓娅两人向敌人坦克发射

    炮弹,直到被震昏为止。在南岸炮兵阵地被敌坦克反复碾压,化为一片焦土

    的情况下,他仍指挥自己排里仅剩的三名战士坚持战斗,誓与阵地共存亡。

    他还冒着危险救回了我方的侦察兵。尽管他对连长的自私偏狭、主观武断深

    怀不满,但仍忍辱负重、顾全大局,表现了一个苏维埃军人的高尚品质。库

    兹涅佐夫又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在开赴斯大林格勒途中,他思念母亲,思

    念家乡宁静的生活。他默默地爱着卓娅,在最危险的时刻尽力保护她。他爱

    护战士,反对让他们作无谓的牺牲,这种爱和他对敌人的恨是相辅相成的。

    别宋诺夫外表冷峻,不苟言笑,有时严厉得似乎不近人情,因为他“一向认

    为自己没有权利屈服于个人感情,没有权利身临其境地去目睹那些战场上的

    细节,那些在前沿阵地上执行他命令的人们所受的苦难,所流的鲜血和作出

    的牺牲。他确信个人的情感只会涣散斗志,引起怜悯和怀疑,从而妨碍他从

    另外一些角度去履行自己的职责,致力于战役的进程并对它的结局承担起全

    部责任来。”“从那复杂的、令人难忘的四一年开始,他就深深地相信这一

    点了。”作者正是从将军的孤僻、严厉中揭示出他对祖国、对人民高度的责

    任心和爱心。过位身经百战,戎马一生的将军,受命于危难之时,在令人望

    而生畏的最高统帅斯大林面前敢于宣言,说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表现了一个

    布尔什维克军人的原则性。在战斗最紧张的时刻,他亲临前线指挥,下令“坚

    守到最后一个人。”他足智多谋,沉着坚定,善于捕捉战机,终于成功地达

    到了预期的战略目的,为斯大林格勒大会战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对在

    战场上失踪的儿子的挂念,他为部下的勇敢行为所感动而流下的眼泪,使人

    想起那句名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在人物塑造上,邦达列

    夫克服了非英雄化的倾向,同时又使主人公血肉丰满,富有人情味,表明了

    战争文学中人物形象的深化,也表明了人道主义精神在当代文学中的深化。

    邦达列夫在小说中运用了严峻的纪实风格,同时又倾注了强烈的感情,冷峻

    的笔调揉合着浓厚的抒**彩,使小说具有内在的壮美魅力。书名热的雪

    含义深刻,斯大林格勒西南大草原上两军相遇,炮火连天,卷起千堆雪,“地

    上的冰雪仿佛也被这烈火和残霞烧得通红了。”主人公库兹涅佐夫惊悉卓娅

    牺牲,热泪滚滚,“泪水竟使袖子上的雪花也变热了,”有力地烘托出战争

    的悲壮气氛。

    王征

    亚伊索尔仁尼琴癌病房1968

    作者简介见“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条。

    内容概要1955年1月下旬的某个雨夜,一个瘦高个儿的男子闯进了塔

    什干的一所医院。值班医生薇拉本想干预,但发现此人病情严重,所以破例

    让他立即住院。这个男子名叫科斯托格洛托夫,今年34岁,因胃癌转移获准

    从流放地来此就医。入院后,他在医生精心治疗下,病情奇迹般地得到了控

    制。2月初,病房里来了一个名叫卢萨诺夫的新病人,是当地工业管理局的

    干部。一进病房,他就为自己没有受到特殊照顾而忿忿不平。不久后的一天

    晚上,病人们聚在一起谈天。卢萨诺夫对一位病人讲述托尔斯泰写的一则民

    间故事十分反感,认为这全是胡说八道。科斯托格洛托夫反唇相讥说,谈道

    德修养只会刺痛那些道德败坏的人。卢萨诺夫恼羞成怒,心想一定要查查这

    个家伙的底细。星期天,科斯托格洛托夫与已经熟悉的医学院实习主卓娅愉

    快交谈。他告诉卓娅,他是个被判永久流放的犯人,他的主要罪名是反苏宣

    传。被捕时,他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常与一些同学一起跳舞玩耍,有时也

    谈谈政治。可是不久他们几个都被抓了起来,判了刑。卓娅明白:他被禁铜

    在流放地,但不是因为杀了人;他没有结过婚,但不是因为品质恶劣;事隔

    这么多年,他谈到过去的未婚妻还是一往情深,看来这个人能够有真正的感

    情;而他身上的刚毅坚强的品格又是她所结识的其他男青年身上所没有的。

    科斯托格洛托夫也从漂亮、真诚的卓娅身上感受到了重返生活的强烈**。

    就在科斯托格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