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汉帝国梦-第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荣这话,一方面加强了吴王心中他将成为刘启之后大汉帝王的概念。
另一方面,也让吴王在心里彻底认同刘荣与他同心的认知。
再一方面便是逼吴王刘濞不得不出招替刘荣摆脱定王的阴影。
如此,吴王刘濞动起来,刘荣便可借力打力,逐步侵蚀吴王的势力根基了。
在楚王刘戊仍在天牢,胶西王刘卯反水投了朝廷,胶东王刘雄渠被整了无生路,济南王和淄川王心生摇摆之时,吴王刘濞自然要好好的保护高居丞相代辅之位的太子刘荣了。
可要如何去做,才能打消定王对刘荣的忌妒之心呢?
就在吴王煞费苦心想招的时候,刘荣微微一叹,轻声说:“吴王,现今形势不容乐观呀!我们若不能成功救出楚王,尽量减轻胶东王的罪责,本王只恐将人心涣散,再难以应对定王将提出的削藩策了。若果真定王掌握了主动,势必会有后续的手段来加强他在朝中的地位,亦势必有更多的王公大臣投向定王,定王势力将愈加强大。这般几个循环下来,本太子担心定王可真要直接对吴王动手了。”
听刘荣说的是理,吴王刘濞眼中凶光一现即隐,冷笑着说:“太子且先宽心,有吴楚二十多万精锐兵马在握,任谁也不敢动本王一根汗毛,本王自然亦会保证太子毫发无伤的。”
刘荣听了,连连点头说:“对啊,我们不做先欠理的一方,只是坐拥吴楚二十多万兵马,定王便不敢对吴王太过无理。嗯,不是还有左相王琛在云中一带的十二万兵马在北策应么?看来,有了这三、四十万的兵马,纵然定王想对吴王不利,父皇亦不会坐视不管的。毕竟,现今的大汉江山是父皇的,父皇不会坐视定王扰乱了大汉江山的。”
吴王刘濞心中紧信刘荣所说要等刘启百年后,由太子承继大统,然后再由吴王刘濞出手,夺得大汉江山的上位顺序,认为史书既然这般记载,这便是自己的命数。
因而,吴王刘濞心中所想的,不再是如何上位,而是如何保存实力才能保证朝廷不敢对自己出手,等到太子登上大位三年后,自己便会得到上大位的机会。
心想决不能让吴王刘濞生出越过太子提前对朝廷动手的心来,刘荣决定以退为进,主动提及改变历史进程的可能性,来逼迫吴王刘濞按照自己设定的时间顺序,乖乖地耐着性子,等待所谓的时机。
刘荣似突然想起了什么,盯着吴王刘濞小声问:“虽说史书上有记载大位承继的顺序与时间,吴王,本太子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至今未能想通,不知当讲不当讲?”
吴王刘濞正想着怎么应对太子的挑战,见问立即说:“本王与太子之间,何事不可讲呢?请太子直讲!”
“本王在想,史书上虽然记载着吴王还要七年方成大事,可史书上也没有关于本太子的记载呀?吴王,本太子现在为丞相代辅,史家们就不会对本太子记上那一句半条么?”刘荣提出的正是吴王刘濞心中极想弄明白的事情。
“是么?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是史家们故意无视太子的存在么?”刘荣的问题,果然引起吴王刘濞的注意力,连着发问。
刘荣故意将头凑近吴王刘濞,压低声音说:“还有奇怪的事情呢!史书上只记载在楚王、赵王、汉王、秦王和安王的相助下,吴王一举成大事。可本王留心细察过大汉大大小小所有的王爷,只知有楚王和赵王,还未见有汉王、秦王和安王。按理说,七年后能助吴王成大事的人,象楚王,此时的年龄应该不小了,汉王、秦王和安王怎么还没出现在本太子的视野里呢?
。。。
………………………………
第三百七十一章计套计吴王中计3
吴王刘濞听了大吃一惊,为的并不是刘荣据说的汉王、秦王和安王还未出现在大汉朝,而是济南王、淄川王未在刘荣所言相助自己成大事的名单之中。
吴王刘濞想到胶西王与胶东王处境的对比,心里才悟到定王刘发拉一个胶西王,打一个胶东王的目的,就在给其他王爷树立榜样。
进而,刚才在朝堂之上,济南王和淄川王与定王刘发眉来眼去的一幕,油然浮上吴王刘濞的眼帘。
这就难怪刘荣所讲帮自己成大事的名单之中,没有出现济南王和淄川王的原故了。
原来,济南王和淄川王鉴于胶西王与胶东王一个天上,一个地狱的际遇,终将照着胶西王的样子,背叛自己改投定王刘发的阵营中去。
吴王刘濞自以为洞悉了济南王和淄川王的心事,暗中冷笑,不屑地冷哼一声,缓过冷峻的脸色,浮起笑意对刘荣说:“太子何必较真呢?也许,彼时的汉王、秦王和安王,便是现在的哪三个王爷也是有可能的。譬如,太子、右相和左相,在本王成事后,改王号成汉王、秦王和安王了?”
刘荣暗中观察吴王刘濞的表情变化,见其从微笑至冷峻,冷哼一声后再转回微笑,心知离间济南王、淄川王与吴王刘濞的计谋大致已成,便装作恍然大悟地点着头,说:“哦,这极有可能。怪不得史书上会没有本太子的记载,本太子眼下也未见到汉王、秦王和安王其人,原来是这样的。”
吴王刘濞关心的只是自己能否成大事,且在他的心里,早已将刘荣视为助自己成大事的人,便不假思索地说:“这是自然的。不然,在史书上,太子到哪去了呢?哎,太子,在你们的史书上,也没有右相和左相的记载么?”
见吴王刘濞已然按自己所设定的路线想下去,刘荣便说:“就是呀!”
吴王刘濞肯定地点着头说:“依本王所想,那汉王便是太子,秦王当是左相,安王便是右相了。”
“经吴王这么一解说,本王倒想起来了,吴王起事时,大汉的丞相是汉王,御史大夫是安王,太尉便是秦王。照吴王的推断,若王琛是那时太尉的话,吴王,那我们一起让王琛领兵北守边疆的做法,倒是对头了。”刘荣引领着吴王刘濞的思绪说着。
“是啊!若现在不让左相带兵,到那时,左相便不能坐上太尉的位子,便不可能统掌大汉所有的兵马了。那本王起事,必然会遇到极大的麻烦。依这般推断下去,太子,我们该如何去做,才能让左相执掌大汉的所有兵马呢?”吴王刘濞果然按着左相王琛是后来的大汉太尉这一想法往下去想了。
“是啊,若那时的三公就是本太子和左右丞相龙全王琛三人,那到时吴王要成事,岂不是翻覆手间的事情么?眼下本太子已是丞相代辅,而右相和左相要坐上御史大夫和太尉的交椅岂不是易极之事么?不过,说真的,虽说本太子只是按史书上记载的去做事,但在情感上,本太子仍觉得愧歉父皇,愧歉太子妃许多。到时,本太子也不知道能否得到太子妃的原谅呢!”刘荣推着吴王刘濞的思维往前走着。
吴王刘濞设身处地替刘荣想想,也觉得处在太子刘荣这种身份上,一边是史实,一边是亲情,还真的很为难呢!
但吴王刘濞懂得,绝对不能让太子刘荣的心倚向情感,否则极可能会坏自己的大事!
想到这,吴王刘濞以深有同感的语气,轻叹一口气,说:“是啊,本王也替太子为难呢!可太子也知道,史实在太子来讲,是已经发生,亦决不会被改变的事情。本王知道太子为难,也相信太子会顺应史实,毕竟史实不会因太子感到为难而改变嘛!到了那一天,在事实面前,太子妃应该会体谅太子的为难,必能体会到太子不能逆拂历史事实的考量。”
刘荣装作被吴王刘濞所说服一般,轻叹一口气,说:“算了!任本太子如何作为,史实就是史实,不会有改变的。既然这般,本太子还是不去想这些烦人的事情好了。”
吴王刘濞见刘荣已转过情感上的弯来了,微笑着说:“太子大智慧,必有大作为。哎,太子,从今起可得多想着如何将右相推上御史大夫,将左相扶上太尉的位子上去了。”
“是啊,吴王考虑得对!七年时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凡事皆得有备才无患呢!可如今,各诸侯王国自拥自兵,要如何让左相执掌天下兵马呢?”刘荣不着痕迹地顺着吴王刘濞的话题,往各诸侯王手上的兵马指挥权归属问题上引。
吴王刘濞犹豫了一会,望着刘荣慢条斯理地说:“太子,本王有个不成熟的想法,还请太子给予参详。本王想,皇上不是想方设法要推行削藩策吗?若能保证大汉各地兵马的调度权收归朝廷后,这调度权能掌握在左相手上的话,不妨顺着皇上的想法,将朝廷和各诸侯国的兵马指挥权归于朝廷。如此,名义上各诸侯国没了兵马指挥权,但我们有左相,表面上这指挥权是朝廷的,实际上却是我们的。因此,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左相能不能成为大汉朝廷的太尉!能,我们只赢不输;不能,那决不能将兵权交到朝廷手中!”
刘荣欲擒故纵,一听连连摇头说:“吴王差矣!吴王当知,纵然能推左相上太尉之位,但父皇随时皆可找人将左相换下。若发生如此变故,吴王当如何自处?”
其实,刘荣是见吴王刘濞本身,对能不能保证左相王琛坐上太尉之位后不被换下这个问题,心中本在犹豫。
故而刘荣便先讲出吴王刘濞的这个犹豫,反而会让吴王刘濞坚信,刘荣是跟吴王刘濞一条心的,凡事都能替吴王刘濞设想周全。
。。。
………………………………
第三百七十二章计套计吴王中计4
见刘荣如此替自己担心,吴王刘濞心生感动,朝刘荣点着头说:“太子此虑甚是!因之,我们要先将左相推上太尉之位,并确保不会被换下,方能放心地将兵权交给朝廷。对此,本王有个想法,不知可不可行。”
刘荣见此时对朝廷收回各诸侯国兵马调度权这个问题,已然产生吴王刘濞推着自己走的态势,心中暗喜,便问:“吴王请讲。”
吴王刘濞斟酌着说:“自灌婴之后,只因丞相长史刘舍太有智慧,大汉朝廷便将太尉一职空悬十多年了。如今,刘舍老矣,又兼卧病在床,正是重设太尉之职的好时期。若想将左相推上太尉之位,必然得让左相表现出堪当大尉大任的才干,方能说服皇上,重设太尉之位。可要让左相展现足可担当太尉之职的才干,太子有何良策?”
刘荣想了想,说:“若要这般施为,除战无他法。以战建立功勋,彰显才能才是正道。”
吴王刘濞心里也是这般想的,便点点头,说:“太子与本王想到一块去了。今皇上外睦临邦,内养百姓,除匈奴人时来骚扰边境外,大汉还真未能找到可与之开战之敌方呢!”
刘荣听了嘻嘻一笑,说:“吴王,我们那时有名言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吴王,天下之大,何以找不到敌人呢?本王以为,东北乐浪郡南部之三韩,便是左相建立功勋,彰显才能的好对象!”
吴王刘濞扬了扬眉梢,问:“太子是指马、弁、辰三韩?”
刘荣点下头,笑着说:“正是马韩、弁韩和辰韩!此三韩深临大海,陆上唯与大汉为邻。若大汉使左相挥大军攻之,彼三韩定然孤立无援。左相若能威德并济,三韩不日定降无疑。如此,大汉东北边疆临海无他国,便可长时无忧。本王想的是,此三韩历来怵我大汉神威,从来不敢稍有犯疆。如此状况之下,我们大汉兵马何以师出有名?”
“三韩历来自大,年初竟然遣使至长安,妄谓三韩替大汉守卫海疆有功,要求大汉朝廷岁贡牛羊三万头,丝绸三千匹,美女三百人。否则,不仅不守海疆,且任由海寇经其路道北攻大汉乐浪郡。大汉若要兵指三韩,此便是最好理由。”吴王刘濞解说着。
刘荣对此事还有印象,记得是由兵曹谷巧大人处理的,至于如何处理,倒没什么印象了。
虽然来大汉已经两年多,但注意力均放在外抗匈奴,内防吴王刘濞上,对东北地理了解得并不多,对吴王刘濞所说的乐浪郡很是陌生。
但对此时的整个北朝鲜属于大汉朝刘荣还是知道的,可身为丞相代辅却不好直接相询,便说:“吴王,此乃三韩学匈奴讹诈大汉的行径。可三韩并无匈奴之国力,何敢生出如此贼心来呢?”
吴王刘濞轻哂一笑,说:“太子有所不知,三韩人历来狂妄自大到无以复加。高祖时,三韩未分,自以为强大无敌,便修书遣使至长安,言词傲慢地要求高祖划让辽西郡以东土地归其所有,否则便对大汉宣战。太子,三韩小国,竟敢裹胁堂堂大汉,可笑乎?”
听了吴王刘濞的解说,刘荣不由想起现代的南韩人,同样狂妄自大,竟然自划海疆,扣压中国渔船,疯狂到极点。
想来,南韩人的这种狂妄自大性格,乃有历史渊源的。
刘荣大感兴趣,想比照一下大汉时代与2008时代,中国政1府对付南韩人狂妄自大的态度有何不同,便露齿一笑,说:“那后来呢?”
吴王刘濞嘻嘻一笑,说:“那时高祖不仅不怒,反而当着南韩使者的面,笑喟王公大臣:‘弹丸南韩,狂语浪言,窃以为大汉无人,是可笑敦不可笑?哪位将军替朕一往,灭了这跳梁小丑的威风?’当时,本王的父王那时年轻气盛,便越班而奏,得高祖恩准,只身带着三十将领至幽州,调三万幽州兵马径往。待父王领兵到达乐浪郡北时,南韩已然在攻击乐浪郡城池了。父王亲率一万兵马,从侧翼绕至南韩军后,南北合攻,只两天时间,便将五万南韩兵马聚歼于乐浪郡南。”
吴王刘濞说到其父王的傲人战功,故意停顿下来,伸筷子夹起一块山麂肉放进嘴里,细嚼慢咽着。
刘荣知其心意,装作心急的样子问:“再后来呢?”
吴王刘濞轻蔑地笑着说:“父王下令砍尽被俘韩人头胪,五万韩兵被砍杀无余。南韩国全部兵马不过七万多,一阵便被父王灭去五万,韩王闻听之下,心胆俱裂,亲率文武百官具表跪乞父王纳降。父王只得高祖灭其威风之旨,便令韩王具章保证,永不再犯大汉疆界。不料想,时过几十年,韩人好了伤疤忘了痛,借着大汉全力拒防匈奴之时,竟来要挟大汉。太子,韩人这不是在招打么?正好,借着韩人的挑衅行为,我们正好奏请皇上恩准左相领兵弹压韩王。”
刘荣也觉得吴王刘濞此计可行,笑着说:“年初时,是兵曹谷大人处理的此事,具体情况本太子倒没细询之。此事待本太子查询之后,视兵曹谷大人的处理结果,再行定夺。”
“本王记得,兵曹谷大人行文严词驳斥三韩来使,令其将驳文带给韩王了事。”吴王刘濞回忆着说。
刘荣皱了下眉头,说:“谷大人如此处理,恐招致韩人发狠而兴兵事。此去三韩中途遥远,说不定战事已起,战报尚未送达朝廷而已。”
吴王刘濞笑嘻嘻地说:“如此正是好事呢!战报到时,太子率百官议事时,由本王力主左相前往弹压韩人,到时太子只要认可本王之议,奏请皇上恩准即可。想来皇上不致驳回太子所请,届时,左相可率本王吴国五万精兵,兴舟北上,征伐韩人即可。”
刘荣见吴王刘濞主动提出用五万吴兵北上征讨南韩,心中暗喜,脸上不动声色地说:“左相初战,五万兵马恐将不够。且吴王将领亦未必肯听左相的调遣,还是从其他人处调兵为妥。”
………………………………
第三百七十三章计套计吴王中计5
在吴王刘濞的意识里,只要龙全能做到丞相,能让王琛做到统管大汉全国兵马的太尉,那他就能顺利地坐上帝位的。
对于刘荣提出的吴国将领可能不会听从王琛的指挥一事,吴王刘濞嘿嘿一笑,说:“这个问题太子不用去担心,只要本王一声令下,所有吴国的将领,都会听从左相的调遣,决不会出现一个不服从左相调遣的吴国将领的。否则,杀无赦!”
刘荣绕着弯,要的就是吴王刘濞的这句话。
因为只有达到这样的目标,才能掏空吴王刘濞的军事基础,进而架空吴王刘濞。
听了吴王刘濞的表示,刘荣很认真地点下头,说:“能如此,本太子也就放心了。可要是将左相从北疆抽出来的话,让谁去北疆接替比较好呢?那儿可是非常重要的地方,是确保大汉安全的第一道关隘,需要一个可令匈奴人不敢轻举妄动的将军去镇守才行的。”
这本是太尉应该考虑的问题,可现在大汉不设太尉,也就得丞相去考虑了。
龙全年纪还轻,对大汉朝廷的将领也不大熟悉,不得不由太子刘荣去考虑了。
刘荣作为丞相代辅,提出这样的问题,是符合他代丞相身份的。
而单独面对吴王刘濞时提出这个问题,含有向吴王刘濞咨询的意思,也是尊重吴王刘濞的表示。
吴王刘濞显然感受到了刘荣对他的尊重与重视,认真地想了会儿,说:“太子,在大汉所有将军中,只有田将军田胜堪可担此重任。可田将军是皇上钦点的负责保卫皇宫安全的郎中令,保护皇宫的安全比镇守北疆更为重要。若让田将军去镇守北疆,可得先寻到一位智慧与能力足可与田将军相匹敌的人来才行的。可在将军和侍卫们之中,谁能有田将军那般的大能耐呢?”
“是啊,谁可堪当此任呢?”刘荣附和着,想逼吴王刘濞提出人选来。
刘荣知道,在保护皇宫的郎中令人选上,吴王刘濞绝对不会推荐他自己的人,吴王刘濞绝对不想在刘启健在的时候成为对手。
那么,唯一可与田胜相匹敌的人,便是汉中郡守窦婴将军了。
刘荣可不想将窦婴两个字从自己的口中说出来,免得让吴王刘濞另起疑心。
果然,斟酌了许久,吴王刘濞抬起目光望着刘荣说:“太子,在大汉朝的将军中,能与田将军田胜将军相媲美的,唯有汉中郡守窦婴将军了。好在最近两三年来,大汉与大羌之间并未生出龌龊来,否则田将军与窦婴将军相继离开西南边陲,对大汉朝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见吴王刘濞果真按自己的思路,推荐汉中郡守窦婴将军来接替田将军田胜的郎中令职务,刘荣用似是不解的语气问:“吴王,这汉中郡守窦婴将军,果真如田将军那般能干么?若是我们推荐窦婴将军接替田将军田将军,皇上会不会接受呢?”
田胜与窦婴是史书上所说的大败七王之乱时,大汉朝廷南北两路的主帅,自然是刘启的心腹之将领。刘荣提出这个疑问,意在让吴王刘濞说出对窦婴的看法。
“窦婴将军智能双全,是大汉朝难得的一员文攻武略俱佳的大将。若皇上恩准窦婴将军担任郎中令,必然可保大汉皇宫安全无虞。只是这么一来,皇上会不会认为太绕了,不如直接派窦婴将军去征伐南韩呢?”吴王刘濞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这也是一位帝王必然会产生的考虑。
“如此,本王只好以替皇上和大汉培养军事人才,培养左相的军事实战指挥经验为借口,来说服父皇同意了。想来,父皇也希望看到左相在军事方面能有所建树,好担负起护卫大汉朝,长些为大汉朝开疆拓土的本领。”刘荣虽然没有说出左相是帝婿的身份,但这种说法,吴王刘濞自然可以听出话外弦音来,也就会相信刘启同意让王琛去征伐南韩,是出于培养至亲的目的。
吴王刘濞心中也体认刘启会有这种考量,说:“如此,倒累得太子有举亲的嫌疑了。但好在左相也是一员虎将,一身武艺罕有敌手,亦可堵住文武官员悠悠之口,太子也不必太在意了。”
“嗯,如此,回宫本王即向父皇禀告此事,先行做好父皇的工作,免得临时上奏,父皇拿捏不定主意,反倒不美了。”刘荣见与吴王刘濞已然意见一致,便做此事的总结定论。
“这样更好,那就相烦太子了。太子为本王所做的这一切,本王会牢记于心,决不敢相忘的。那本王就不多留太子了,太子回宫向皇上禀告,本王也得想办法来对付胶东王和淄川王的另投了。”吴王刘濞说着,站起身来,便想送下楼去。
刘荣也跟着吴王刘濞站起身来,边说:“吴王,若是有楚王在旁相助于吴王,那可会好一些的。吴王,楚王的事情,吴王可曾有所进展?”
刘荣所说的,是指吴王刘濞要以入宫行刺失手被擒的庄承、宣晨和吴航这三个楚王手下的家人为质,逼迫三人翻供,否认是受楚王指使,以求免去被关押在天牢的楚王之重罪指责。
刘荣自然知道,吴王刘濞是不可能找得到庄承、宣晨和吴航三人的家属的,也相信吴王刘濞决不会怀疑到是自己派人接走了三人的家属。
吴王刘濞感慨地叹了口气,说:“太子,说来本王真是歉疚,竟然三番五次,派出大批人手,却硬是找不到那三人的家眷。本王惭愧啊!真愧对楚王了!”
刘荣心中好笑,脸上却泛起一丝难色,说:“楚王身在天牢已经半年有余,本王寻遍各种理由拖延着,这老是拖延着也不是办法,时间久了必然引得王公大臣的非议。再者,若有楚王相助吴王,凡事也好办些儿。吴王,楚王的事情,多派些人手去办的好啊!”
吴王刘濞一想起找不到庄承、宣晨和吴航三人的家属事来,心中便生出烦来,但此事却不得不去办,因此见刘荣催促,只好点着头说:“是啊,不能再给太子添麻烦了。不然,太子在皇上面前也难说得过去,反而会影响皇上对太子的信任,那就不美了。”
………………………………
第三百七十四章定王试探济南王
刘荣从长安酒馆回到皇宫,径直去未央宫见刘启,将跟吴王刘濞会面商谈的情况,跟刘启作了汇报。
刘启照旧屏退闲杂人等,认真听取刘荣的汇报。
对于刘荣能深得吴王刘濞的信赖,刘启很是赞赏,说:“太子能取得吴王如此信任,真是费若心了。安排左相出征南韩一事,太子便按与吴王商定的计划,与百官商议后报与朕便好;右相本身相当于御史大夫,今太子仍是丞相代辅,右相便由太子正式予以任命御史大夫。至于吴王对济南王和淄川王的疑心,朕会将此一情况告知定王,太子要善为利用。”
见刘启全盘接受自己的计划,刘荣开心一笑,说:“父皇,抱团与朝廷削藩策相抗衡的七王,楚王和胶东王正在天牢中待查,胶西王和赵王已然归心于朝廷,若定王能善用吴王对济南王和淄川王的疑心,将济南王和淄川王收归朝廷所用,那吴王便成势单影只之人了。先前守北之时,吴国兵马已被抽调四万,若吴王果真按文才所言,再抽五万随左相去东北征伐南韩,则吴国兵马不足已去近半数,已然不足为虑了。”
刘启开心地说:“太子不费一兵一卒,令得吴王自愿抽调近半兵马供朝廷所用,此乃奇功一件啊!可楚国兵马大部分还在,胶东王的兵马也未控制,如此奈何?”
刘荣胸有成竹地朝刘启一笑,说:“父皇且请宽心,儿臣已然有了打算。待左相带走吴国兵马后,父皇便可处罚胶东王,先削去其王位,再收了胶东王的财吏军权。同时,父皇再肯定胶西王奉公守法、支持朝廷的作为,并进行嘉奖。如此,既可让济南王和淄川王更加看到胶东王的下场,得出不能指靠吴王之心。这样施为,定王在争取济南王和淄川王时,便会顺利许多。同时,父皇可限令吴王协助决曹周轶大人三个月内厘清楚王之事。有儿臣事先的安排和决曹周轶大人的故意拖延,三个月限期之内,那三名刺客的家人他们是肯定找不到的,那便无法威胁到三名刺客。如此,到时父皇便可堂堂正正地判楚王有罪,由宗亲会决断如何处理楚王。”
刘启不由地点着头说:“到那时,由太子密令胶西王、赵王、济南王和淄川王在廷议时支持朝廷的削藩策,纵使吴王极力反对,但只手难以遮天,削藩策的廷议定然通过。嘿嘿,好!这就要看定王能否成功说服济南王和淄川王了。”
“父皇,到时,儿臣兴许会说得吴王主动提及推行削藩策呢!儿臣只要让吴王对将来会由他承继大位深信不疑,吴王便极可能主动提起推行削藩策。”刘荣认真地说。
“哦,太子是说,吴王会认为朕此时推行削藩策,也免了将来他承继大位后再费大力去解决削藩的问题?”刘启推敲着说。
“是呀,父皇英明,洞悉儿臣的想法,吴王的心机!”刘荣深觉得刘启外表虽然懦弱,但却真的非常聪明。
“嗯,朕亦觉此事可期!太子,此事宜水到渠成,切不可急于求成,让吴王察觉端倪反而不好。”刘启关心地叮嘱着。
刘启等刘荣走后一个时辰,这才让裴康去请定王过来,单独将刘荣与吴王刘濞之间商量的结果告诉定王,嘱其斟酌着去跟济南王和淄川王往来,争取把他们拖离吴王阵营。
定王领命回宫,特地回到内室写了一封信给济南王刘辟光,就他对抽调济南国兵力协防北疆表示谢意,并邀请他明日午时,来长安酒馆赴宴。
定王刘发将信件交给慎星,嘱其差人送往济南王府,亲呈济南王手上。
在伸手接定王递过来的信件时,慎星发现定王掌心中写着武乐两个字,便躬身接过信件,说:“是,小的这就差弟兄送往济南王府去。”
从楚王派三名刺客入宫入行刺被俘,供出楚王在各宫的内应时起,慎星便时刻注意着太子宫中武乐等六名侍卫的动向。
此时,慎星见定王特地暗嘱自己让武乐去送,心知必是故意让吴王得知这一消息的。
武乐是慎星的手下,正在大门左侧值巡,边在心头暗想,慎星边往大门外走去,见武乐正严肃地从大门左侧处走过来,便向他招招手,说:“速将此信送往济南王府,面呈济南王亲收。不得对他人提起此事,送到即回,不可多耽搁。”
望着武乐远去的背影,慎星想了想,便亲自在大门外查巡着。
作为诸侯王,能被定王相邀赴宴,而且是单独专宴,这可是莫大的荣焉。
本应欣喜的济南王刘辟光,接看了定王的来信,心里却不由皱起眉来,在心里犯起了嘀咕:“抽调兵马协助朝廷守北,各诸侯国可全有份的事情,何以定王要单独宴请自己呢?”
突然,当初胶西王刘卯赴定王宴的事,油然浮上济南王刘辟光的眼帘。
当时,自己得知这一消息,心里还瞅不起胶西王的为人,认定胶西王投靠了定王,出卖了七王当初的盟约。
想起当时吴王等人对胶西王咬牙切齿的怀恨之情,济南王刘辟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