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枭途-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两浙兵马都监蔡遵本人也被方腊的妹妹方百花所斩杀。
蔡遵所率领的军队是浙江方面的重要驻扎兵力,方腊将其歼灭了之后,浙江各地的州郡就全都暴露在农民军的攻击下了……
……
这天,王黼在家摆宴,宴请好友礼部侍郎梅执礼,四名美艳歌姬在他们身旁侍候。
正当他们酒兴酣畅之时,浙西提刑张苑慌慌张张地跑进来报告说:“王相公,大事不妙,睦洲青溪有个叫方腊的人聚众暴动,据说已攻陷青溪县城了。”
见张苑畏畏缩缩惊慌失措的样子,王黼很生气,他道:“看你张惶失措之态,哪里还像一个朝廷大臣?暴民聚众闹事是常有之事,岂止是青溪?你要学会临危不惧处变不惊。”
王黼厉声将张苑训斥了一顿,他转脸又微笑着举杯对梅执礼说:“梅侍郎,来,再干一杯。你看这几个歌姬怎么样?她们都来自江浙,正宗的扬州瘦马,模样肤色性情都俱佳,你要是喜欢,就随便挑选一个。”
王黼洋洋得意面有骄色——他这年才四十二岁,就已经身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又岂能不自豪?
梅执礼为官,刚正严明,不避权贵。
今日,王黼宴请他,席间盛陈女乐,导览府中园池楼阁,梅执礼就已经很不悦了。
不想,王黼竟然连有人聚众叛乱都能轻描淡写的一带而过。
梅执礼再也受不了了,他给王黼泼了一盆冷水:“公为宰相,应当与天下同忧乐,现在方腊流毒吴地,疮痍未平,恐怕不是歌舞宴乐之时吧!”
梅执礼说罢,就放下酒杯起身向王黼告辞。
其实——
梅执礼小觑了王黼。
王黼之所以轻描淡写的将方腊起义放到一边,不是因为他不在乎方腊起义,而是因为他不想方腊起义打断他的政治梦想——收复燕云。
要知道,收复燕云的事,王黼已经准备得七七八八的了,收复燕云所需的军队已经逐一离开西北开始在北京大名府集结,收复燕云所需要的粮草物资也已经集结在各个交通枢纽,只等马政、马扩父子从金国回来,带回和金国约定好的出兵时间,大宋最能战的西军就挥师北上,去收复那大宋上百年都没能收复燕云十六州。
当初,西夏的祖先党项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唐朝时迁居陕北,因平乱有功,被唐僖宗封为定难军节度使,先后臣服于唐朝、五代诸朝与宋朝。
夏州政权被北宋并吞后,由于李继迁不愿投降宋朝而出走创业,并且他还采取联辽抗宋的策略,最终经过李继迁和李德明两代人的经营,他们陆续占领河西走廊地区,以此奠定了帝业基础。
后来,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
到了元丰四年,大宋诞生了一位很有抱负的皇帝——宋神宗。
宋神宗登基了之后,重用王安石进行变法,使得大宋变得富有。
在这个基础上,宋神宗决定派兵攻打西夏。
为了震慑西夏,大宋一下子就出动了三十多万禁军,大军兵分五路,浩浩荡荡地向西夏杀去,誓要将西夏一举灭亡。
西夏虽然经常骚扰北宋的边境,但那只不过是小打小闹,占点便宜罢了。
此时见宋军杀气腾腾地袭来,西夏顿觉不好,马上向辽国求救。
面对西夏的请求,辽国陷入了两难。
以前宋军攻打西夏时,辽国总是尽力从中斡旋,以保全西夏。
但是,这次的大宋来势汹汹,并不是言语能够劝退的,若使宋军退兵,那么自己可能就要和宋国全面开战了。
思前想后,再结合当时辽国的国情,辽国觉得还是不趟这个浑水为好。
不过,老谋深算的辽国,也不想白白放过这个渔翁之机,打算从两国的战争中分一杯羹。
于是,辽主派遣使臣向大宋索要关南十县。
宋神宗接见了辽国的使臣后,对辽国的意思心知肚明。
当年,宋辽两国签订澶渊之盟时,辽方承认关南十县属于宋朝,而宋朝每年赔偿给辽国三十万岁币。
盟约签订后,两国一直恪守盟约,以兄弟相称,彼此之间相安无事。
如今辽国旧事重提,再次提起关南十县这个敏感的问题。
倘若将这十县割给辽国,辽国自然会在宋夏交战中作壁上观。
如果拒绝辽国的请求,那么大宋攻打西夏的时候,势必会受到辽国的种种阻碍。
其实,辽国的这一要求,已经违背了当初的澶渊之盟,因为关南十县早已在盟约中划分地明明白白。
此时辽国再提出这等要求,难免会对宋朝上下造成伤害。
如果细论起来,辽国所占的幽云十六州又何尝不是大宋的领土?
大宋方面虽然愤愤不平,但是西夏的战事迫在眉睫,最终也只能迅速与辽国达成协议。
后经过两国讨论,辽国表示可以不要关南十县,但是宋朝方面必须要将澶渊之盟中的三十万岁币提高到五十万。
盟约既立,则万不可轻易更改。
辽国趁大宋与西夏两国交战之际趁火打劫,篡改盟约,实在是令人不齿。
但即使是这样,为了大局着想,宋神宗还是答应了这个要求。
与辽国商量好后,宋军马上向西夏进逼。
而西夏见辽国不来援救,心灰意冷之余,也爆发了战斗至死的悲壮之气,然后举国为战。
最终,宋军虽然深入西夏腹地大败西夏,但是宋军也迫于西夏举国反抗、横山的阻挡、粮草不继等等原因最后铩羽而归。
西夏虽然避免了亡国之祸,但也是元气大伤,丢失了不少土地。
最后的胜利者,只有辽国,它在没有出动一兵一卒的情况下,就白白获得了二十万岁币。
宋神宗灭夏失败,又被辽国勒索走二十万岁币,直气的是七窍生烟。
此后,宋神宗对辽国违背盟约的事情一直耿耿于怀。
直到临终之际,宋神宗还咬牙切齿地留下遗言:“能够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人,即使是不姓赵,也可以封他为王。”
在宋神宗看来,辽国要求增加二十万岁币和索要关南十县的事已是违约在先,既然如此,也就别怪自己重提燕云十六州的事情了。
收复燕云十六州者王!
虽说现在王黼已经取蔡京而代之了。
可蔡京在位十六年间,在文治武功方面都取得了极为杰出的成就,与大宋一朝的任何一位宰相相比,蔡京都不遑多让。
司空开府仪同三司中太乙宫使尚书左仆射太尉太师领三省鲁国公蔡京。
这是蔡京致仕前的官职。
有一次王黼去大相国寺烧香,看到一首蔡京留在大相国寺的诗:万物生乎天地间,荣枯造化皆大观。四时气运无穷尽,天下文章意在先。
这首诗细品品,很有一番哲理性。
可吸引王黼的并不是蔡京的诗,更不是蔡京那笔法姿媚字势豪健的字,而是蔡京的落款。
落款越长,说明资历越老职位越高成就越大。
王黼曾是蔡京的门生,他深知蔡京的本事有多高、有多大,高大到他穷其一生也拍马不及的地步。
可王黼又不甘心,他也是宰相,他也获得了蔡京当初所拥有的一切权力。
试问,这种情况下,王黼怎能不想干出一番事业,名传千古?
关键是,还叫王黼抓到了这样的机会。
这个机会就是收复燕云。
只要他王黼能收复燕云,他就能依照宋神宗留下的祖训异姓封王,那样一来,他就能将蔡京完全踩在脚下,至少也可以跟蔡京比肩,跻身名相行列。
所以,王黼不能让突然爆发的方腊起义毁了收复燕云的大计,毁了他的政治梦想,毁了他超越蔡京的唯一机会。
正是在这样的思想下,王黼下令封锁方腊起义的消息,继续准备收复燕云十六州……
……
………………………………
上架感言
…
终于要上架了!
我也是写了十来本书了,其中上架的也有五六本。
可是我真没有一本书像这本一样拖了足足三个多月一个多季度将近一百天才上架的。
这一百来天没有收入的日子,我和我的家人是靠着透支花呗和信用卡过日子的。
所以,上架了,有钱赚了,我很高兴。
至于紧张、忐忑什么的。
说实话,我真没有。
从事这个行业六七年了,很多事已经能接受和想开了。
一本书算不算成功,能不能写,只有一个检测标准,那就是上架后有多少人订阅、有多人少打赏,换而言之,就是看有没有人肯为它花钱。
我希望是前者,非常非常非常希望!
如果支持我的人多,肯为我写的书花钱的人多,能让我和我的家人靠这本书生活,我一定会把你们当成我的衣食父母一样尊敬,我一定会将我的所有精力和能力全都放在写好这本书上,我一定会竭尽全力争取让你们看到一本好书。
不用怀疑我说的话,这本书的成绩关系到我一家老小的饭碗、关系到我孩子能不能有学费、关系到我能不能直起腰来跟我老婆说话、关系到……总之,这本书的成绩对我真的非常非常非常重要,因此,我绝不会说假话,如果我说了假话,我甘愿遭天打雷劈!
而如果是后者……
我也没什么好说的了,那只能说明这本书我没有写好,这本书它没有诞生的资格。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你们中喜欢这本书的人也就别劝我了,写了这么多年,我是绝不会去信什么百万封神、再坚持坚持没准成绩就会好、饿几个月也许就能赚大钱了这样的鬼话。
人尽中年,除了更理性以外,也没有了任性的资格。
家里五六口人等着我赚钱养活,父母已老,孩子还小,老婆没有赚钱的能力。
孩子明年就开始上小学,一定花钱如流水,没钱,他不仅接受不了好的教育,还有可能会被别的小朋友耻笑、歧视,进而无法正常成长。
我如果赚不到钱,我老婆是绝对不会给我好脸色看,得天天跟我打架。
我如果赚不到钱,我父母万一身体有点小毛病,我都没有钱为他们看病。
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我都已经生活在水生火热当中了,哪能伺候别人?
这些话很无情,但都是赤果果的现实。
这些现实,绝不是你们动动嘴,我就会改主意的。
因为身为儿子的我、身为父亲的我、身为丈夫的我没有这个资格。
话题有点沉重了。
所以再说点轻松的吧。
一个人如果只看钱,可能也写不出好的作品来。
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我是很渴望很渴望很渴望靠这本书赚钱,让家人都过上好一点的日子。
可同样的,我也是真的真的很喜欢写这本书。
我曾写过一本《水浒逐鹿传》,也是这个时期的历史文。
写那本书的时候,我准备不足,主要是那时我对这段历史还不慎了解。
因此,那本书中有不少错误的地方。
当然了,那本书是在演义的基础上写的,因此也难免会有些错误。
对于很多看书的人来说,这些错误没什么,可能他们更喜欢那么写也不一定。
但对于我这个真正了解了那段历史的人来说,却有一个心结——我想纠正我曾犯下的那些错误!
正是因为这个执念,我才又开了这本书,并且在写的时候,尽量符合史实,然后在史实的基础上YY。
我不骗大家。
可能是书写得太多了,我变得有些感性,有些多愁善感。
我记得有这么一句话,看三国掉泪,你为古人担个J8忧?
可我真就为这个时代的一些人落过泪,像种师中,像翟兴、翟进兄弟,像傅察,像王禀,像赵立,像刘翊,像黄经臣,像吴革和梅执礼。
我说的这些人,很多人可能都没听过,甚至都查不到,他们不像岳飞一样取得了那高的成就、含冤而死至今都有人供奉,但他们也都是英雄,有些甚至比岳飞更英雄,在靖康之耻那个汉人最耻辱的时期,他们让所有人都知道汉人不全都是贪生怕死的软骨头,也有敢于慷慨赴死、舍生取义、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他们支撑起来了汉人的脊梁,也让后世很多想说汉人最次、最没有骨气的崇洋媚外的人可以闭一闭他们的臭嘴。
再有,我真的很想改变靖康这段汉人最屈辱的历史,哪怕这是假的呐,我也想YY一下,也想设想一下。
总之,我写这本书,不光是为了赚钱,也有崇高的理想。
我很希望,能在保证我和我家人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去追求我的精神追求。
我知道,这个得靠我自己,我自己如果不努力,什么都是白搭。
不过——
作为一个从事靠别人赏赐才能有钱赚的行业的人,我在靠我自己的同时,更得靠你们的恩赐。
你们不捧我,我就是一个渣渣,我就得饿死。
所以,求你们实施给我这个全心全意努力为你写故事的人一点!
跪求爸爸们了!
好了,下面我直说一下这个感言的中心思想。
明天,二零二零年二月十四日,情人节那天,中午十二点,本书上架,喜欢这本书的,支持我大鸟的,求你们来订阅支持一下,如果能力强,再赏赐大鸟一些,大鸟就更感激了。
另外,上架前,有不少人问我什么时候爆更?
这里我正式给大家解答一下,上架了就爆。
首先,上架当天我会先更五章大概一万五六千字,以此小小的补偿一下上架前的每天一更。
另外,从上架的第二天起,我会为打赏的朋友加更——一个盟主加更一章,大家攒的(也就是多人打赏的加到一起的)盟主也算。
我再解释一下,我以前都是写两千字一章的小章的,那时加要容易一些,现在我是写三千字大章的,因为我想的太多,导致码字太慢,以至于每天码两章六千字就已经够要我的老命了,所以我每加更一章,都是非常不容易的(可能加更一章,就得连加两三个大班),因此,盟主加更真是我的极限了——跟大家说句实话,如果不是我手上还有几章存稿,我都不敢提加更这茬。
最后,希望大家能多多支持!!!
不再多说了,明天中午十二点,我(本书首先的网站)等着你们——我的衣食父母们!
……
………………………………
第一百一十九章 情报(求订阅!)
…
在王黼的封锁下,方腊起义并未引起北宋朝廷的重视,东京城中的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方腊起义了,他们只以为东南那里跟不久前被轻易平息的江西、广东两界的小规模叛乱差不多,没想到这会是一场席卷了上百万人撼动了北宋王朝统治的大规模起义。
只有静静观看北宋朝廷一举一动的蔡仍知道,北宋王朝的丧钟敲响了。
事实上——
蔡仍比王黼还早知道方腊起义了。
这并不是通过蔡仍所知的历史知识得知的,而是通过蔡仍所建立的情报系统得知的。
就在招安宋江一伙不久,蔡仍就亲自招募人手,亲自培训,然后亲自组建了情报部门。
蔡仍向来信奉不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加之受后世战争熏陶过的蔡仍太知道情报的重要性了,因此,蔡仍干脆组建了三支互不统属的情报部门,分别为之取名为“前情卫”、“中情卫”、“后情卫”。
虽说宋江义军的燕青、柴进、石秀三人都是搞情报收集的好手。
但蔡仍并没有让燕青、柴进、石秀三人各领一支情报部门的主官,而是只让投降已久的燕青领了中情卫主官之职,前情卫和后情卫的主官之职蔡仍给了自己的两个铁杆亲信——闾勍和于鹏,而让石秀和柴进分别担任闾勍和于鹏的副手。
于鹏是和岳飞一块加入金吾军的。
不过,于鹏的武艺一般,相反,他更长于内政,而且他为人机警、精细,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帮蔡仍干收集情报的工作了——三个情报头子,蔡仍其实最看好的就是于鹏。
闾勍原是汤阴县的押司,人非常精明、精细,后借着王三娘的关系攀上了蔡仍,蔡仍也干脆就将闾勍调到金吾军,让闾勍成为金吾军的一个干事,跟于鹏一样,闾勍也在很早以前就开始帮蔡仍收集情报了。
三个情报部门成立以前,金吾军的情报系统非常简陋和薄弱,基本上也就是能收集一下战场上的情报和周边的情报罢了。
蔡仍在百忙之中抽出了十天时间,给包括闾勍、燕青、于鹏在内的所有情报人员上了十天的课。
在那十天中,蔡仍将后世的情报系统和情报理念像填鸭一般灌输给了闾勍、燕青、于鹏等所有情报人员。
经过十天的特训之后,前情卫、中情卫、后情卫分别挂牌。
虽说前情卫、中情卫、后情卫接受的情报教育是一样的,规模和组成也都差不多,但实际上前情卫、中情卫、后情卫所负责的范畴还是有差别的——中情卫主要负责对东京汴梁城也就是对北宋朝廷的情报收集,后情卫主要负责对东南也就是方腊义军的情报收集,前情卫则主要负责对燕云地区的情报收集。
另外,为了控制三个情报部门,也为了不让三个情报部门懈怠,蔡仍还准许各个情报部门在另外两个情报部门的地盘发展,让他们之间相互监控。
在蔡仍离开金吾军进京赴阙的同时,三支情报系统也被蔡仍放了出去。
前情卫和中情卫暂且不去说它们,先只说后情卫。
后情卫的于鹏,为了感激蔡仍对他的知遇之恩,为了建功立业,主动提出亲赴东南收集情报,而且他听从了蔡仍的建议直接去了睦州青溪县。
蔡仍对情报的投入是不计成本的,于鹏等人去东南的时候带去了五十万缗的黄金。
在黄金的攻势之下,于鹏很快就在东南建立了一个情报网,而且,因为有先知先觉的蔡仍授意,于鹏还在方腊起义之前就收买了方腊身边的不少人,有几个人还是方腊义军的核心人员。
在这种情况下,方腊义军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于鹏的眼睛。
而于鹏不管收集到什么情报,都会在第一时间用信鸽给蔡仍送来。
因此,蔡仍对方腊义军的动态了如指掌,甚至可以说蔡仍是目前北宋朝廷中最了解方腊义军的人。
不过——
蔡仍什么都没说,就这么静静的看着北宋朝廷对势如破竹的方腊义军无动于衷,同时继续壮大自己积攒造反的力量……
……
这一日。
蔡仍突然收到了一封请柬——来自梁师成的请柬。
对此,蔡仍并不意外。
就在几日前,赵佶突然下令,以梁师成为太尉。
宋初三师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只是作为升迁资序所用,并无执掌,太尉旧在太保之下,自五代以来则提升至次于太师而在太傅之上。
直到徽宗年间,北宋朝廷重定武官制度后,太尉成为武阶官之首,而司徒司空则被三少所代替。
武官五十二阶,太尉是最高一阶,有律令规定,没有边功者是不能充任太尉之职的。
而这个规定就是赵佶结合祖训而颁布的律令。
当初,赵佶喜爱高俅,想要抬举高俅为太尉,为了不打他自己的脸,还特意送高俅去西北战场锻炼。
可到了梁师成这里,赵佶连这一步都免了,就直接就升梁师成为太尉。
这一来说明赵佶对梁师成的宠爱,二来则说明赵佶的统治已经稳固到了不需要考虑臣子们的想法的地步了。
一个太监被授予武官最高级别,梁师成怎能不欣喜若狂?进而又怎能不大办特办风光一下?
因此,早就有梁师成要大办一场的风声传了出来。
而最近这段时间,蔡仍因为要运作吕川卞去知金吾军一事和运作梁秉聪去泰宁军当都监一事,跟梁家走得很近,关键是梁师成很喜欢年轻有为又对他毕恭毕敬的蔡仍。
另外,蔡仍已今非昔比,也算得上是北宋王朝官场上有名有姓的后起之秀,并且跟多方都联系密切,与诸多权臣都有关系。
所以,梁师成大办升迁宴,邀请蔡仍是很正常的事。
而且,不仅蔡仍受到了邀请,蔡京、蔡攸、蔡翛、蔡绦、蔡鞗、蔡行、蔡衎、蔡术、蔡征、蔡同全都受到了梁师成的邀请。
从梁师成邀请的蔡家人,就能以点概面猜到梁师成这次应该是将东京汴梁城中有头有脸的人全都邀请了,哪怕只是后辈晚生。
……
城西。
昭德坊。
最大两座豪宅中的一座。
刚到未时时分,就来了第一批客人。
客人的身份与作客时间往往成反比——身分越低,来得越早,就越显得对主人家的殷勤。
然后,才是大批客人陆续来到。
随着宾客的纷纷到来,街上顿时出现了车水马龙、人语喧阗的盛况。
宽阔的大道以及邻近的等几条街巷都显得拥挤不堪,车马都掉不过头来,梁师成府门口数百司宾执事也有接应不暇之势。
在远处也闹嚷嚷地挤着一大批专看白戏的闲汉们,他们带着无限羡慕的目光迎接着每一个知名的达官贵人,看他们被亲随从马背上扶下来或是从车舆中请出来,在梁府门口受到殷勤周到的接待,然后又目送他们被送进好像海洋一样深邃的二道门、三道门,被里面的看不清楚的花团锦簇所吞噬……
“好一匹骏马,连同这副金辔鞍,外加八宝玉柄丝鞭,怕不值二千缗,马上之人是谁,竟然能骑这样一匹好马?”
“那是殿前司副都指挥使梁方平,隐相的侄子,以他的身份,其实是不用来得这么早的,估计他是想溜须隐相。”
“梁方平?就是那个率大军剿灭宋江的梁方平?”
“屁!谁不知道宋江是蔡仍剿灭的,他就是走了狗屎运,成了蔡仍的主官,借了蔡仍的光,才步步高升的。”
“那是谁?好大的排场!”
“那是谭稹,除了童贯以外,太监当中就数他最能打了,梁方平都要稍逊一筹,这乘银盖四窗六抬大轿就是他的标识。”
“又来一个,这人排场也不小,他是谁?”
“那是武康军节度使朱伯材,朱太子妃的父亲,未来的国丈,有这样的排场,太正常不过了。”
“快看,郑少师来了,是正角儿登场的时刻了。”
“没想到郑居中也卖隐相的面子,他不是郑皇后的哥哥嘛,还需要讨好一个太监?”
“人要走时,狗要逢主,皇上的仆人地位虽低,次序也在诸侯之上,更何况一个外戚。”
“哇!我没看错吧,那是太子吗?”
“少见多怪,太子如今和郓王争得厉害,据说,全靠隐相斡旋,太子才没被郓王取而代之,因此,每次隐相设宴,太子都是携太子妃到场的,而且早早的就到来,给足了隐相面子。”
“乖乖,没想到,太监竟然也能有这样的权势。”
“羡慕了?那你也把自己阉了,进宫去搏一搏,没准也能成为童贯、梁师成、杨戬那样的大太监。”
“滚,你爹才当太监,信不信老子现在就让你当太监!”
“别吵了,快看,又来大人物了!”
“高俅,李邦彦,张邦昌,白时中,吴敏,这哪里是宴会,分明就是朝会啊!”
“王黼来了!王黼来了!”
“哪呢?哪呢?”
“左边。”
“快看,蔡京带着蔡家人来了!”
“哪呢?哪呢?”
“右边。”
……
………………………………
第一百二十章 众叛亲离(求订阅!)
…
蔡京和王黼撞到了一起,正巧高俅、李邦彦、张邦昌、白时中、吴敏等人在梁府司宾执事的引领之下也是一脚门里、一脚门外。
这让一众专看白戏的闲汉们不禁全都伸直了脖子,准备看这场好戏。
坐在一辆不起眼马车中混在一众蔡家人车桥当中紧跟在蔡京的八抬大轿后面的蔡仍,在马车停下来的一瞬间,突然感觉到空气中的气氛一凝!
蔡仍撩起车帘,问驾车的杨再兴和杨沂中:“怎么了?”
杨沂中回道:“太师的轿子停下来了。”
蔡仍抬眼看去,就见蔡京的轿子的确是停了下来。
蔡仍再抬眼往远处一看,就见对面有一支规模比蔡家这边小一些,但气势却丝毫都不输蔡家的车桥也停了下来。
稍稍一看,蔡仍就明白了,双方都是在等对方让步,然后到梁师成的府门前停车桥。
蔡京问跟在自己车旁的燕青:“对面是谁家?”
燕青答道:“太宰王相公家。”
得知对面是王黼,蔡仍不禁有些玩味!
当初,王黼是蔡京的门生之一,甚至可以说是蔡京的狗之一。
如今,蔡京致仕,王黼取蔡京而代之,翻身农奴把歌唱。
蔡京如果甘于离开权力场变成一个平凡的老人也就罢了,可蔡京并不甘心如此,他对权力仍充满了渴望,他期待有朝一日他还能像原来一样掌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之大权。
而同样对权力无比渴望又对蔡京深深忌惮的王黼,是无论如何都不能给蔡京翻身的机会的。
这也就导致了蔡京和王黼之间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两人甚至已经演变成了针尖对麦芒之势。
不过——
老谋深算的双方都没有轻举妄动——因为这不是他们的主场。
蔡仍也心知,必定会有人出面来解决眼前这一幕的。
果然!
没过多久,一身喜庆华服的梁师成,就在他的一众义子门生的拥护下迎了出来。
梁师成先跟高俅、李邦彦、张邦昌、白时中、吴敏等人一抱拳,亲自邀请李邦彦等人入府,然后就径直向蔡家这边走来。
看见这一幕,很多人都以为是蔡京胜了,只有蔡仍等少数政治敏感度极高的人,由此看明白了梁师成和王黼之间的政治联盟有多牢靠。
这其中又以前不久好不容易才办好吕川卞知金吾军一事的蔡仍,理解的最为深刻。
当初,蔡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通过梁秉聪搞定了梁师成之后,本以为还得再费一番手脚才能说服王黼放过他记恨的吕川卞。
不想,梁师成答应了之后,没用蔡仍再费任何手脚,吕川卞知金吾军的事就批了下来。
那时,蔡仍其实就已经知道了,梁师成和王黼之间的关系有多密切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