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枭途-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
给蔡仍最大冲击的还是,东京人的歌舞升平。
东京城中,酒楼茶楼鳞次栉比,大街小巷里到处都有小酒馆,尤其是著名的州桥夜市,即从朱雀门往南到龙津桥一带,特别是自州桥再往南,路旁摆满了桌椅板凳,几乎是时时爆满,大家推杯换盏,好不快活。
以樊楼为首的东京七十二家酒楼,各个美女如云,秀色可餐,这里还有天下最好吃的山珍海味,达官贵人多数喜欢云集于此。
城里住宅区与商业区已打破界限,商业活动也没有时间限制,既有夜市也有早市,更有二十四小时营业的,后世的不夜城大概也就如此了。
商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娱乐生活的发展。
在东京城里有许多勾栏瓦舍,或说书唱戏,或歌舞杂技,或踢球,或武术表演,观者如潮,热闹非凡。
凡所种种,似乎都彰显着,这是一个太平盛世,东京汴梁城是天底下最安全的地方,人们可以放心在其中肆意享乐。
然而——
只有蔡仍知道,如果自己不出现,八年后,这里将成为人间地狱,现在能看到的一切的一切都会化做尘埃和过往,在那之后它们只能出现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
……
通过蔡绦,蔡仍初步了解了这个时代,也初步融入到了这个时代。
这一日。
就在蔡仍在院中修炼他上一世从一位当过三届国家最高领导人保镖的老兵那里习得的硬气功时,蔡绦一脸笑容的从外面走了进来。
也是赶巧了,这时蔡仍运气到了一个顶点,不得不发。
于是,让蔡绦目瞪口呆的一幕出现。
只见,蔡仍一拳打在院中的一棵腰身粗细的大槐树上,随着一声巨响,整棵树就是一歪,部分树根都破土而出了,而等蔡仍将拳拿开了之后,树干上竟然有一个清晰可见的拳印!
蔡仍似乎也被自己这一拳给震惊到了,打完这一拳之后,他一脸难以置信的看着自己的拳头!
虽说,那个老兵说过,这硬气功练到高深的地步,可以开碑裂石断铁。
蔡仍上一世勉强也摸到了那个老兵所说的高深的境界,劈砖,击断两公分厚的生铁板,蔡仍都能轻易做到。
可那是蔡仍苦练了三四年硬气功才达到的程度。
而且,不论是那砖,还是那生铁板,别看它们是石、是铁,但它们的硬度其实都远远无法跟有生命的树干相比,更别提这大树还根深蒂固!
再有,一个是断,一个是生生的印一个拳印,两者之间的难度,差得那绝不是一点半点!
最为关键的是,满打满算,这一世蔡仍也没练上一个月!
看着拳头上的伤口正以肉眼可辨的速度愈合着,蔡仍暗道:“我这具身体到底是怎么回事?力大无穷,自愈能力极强,学习硬气功又超快,我现在可能已经超出人类的范畴了吧?是这具身体原来就与众不同,还是穿越带来的福利?”
就在这时,蔡绦的声音响起:“没想到六弟你还有这样的一身好武艺!”
蔡仍不着痕迹的自己的拳头收起,然后迎了过去,并明知故问道:“四兄什么时候来的?”
蔡绦道:“就在六弟你一拳差点将那棵树打断的时候。”
蔡仍摇头道:“四兄说话太过夸张,小弟就是让树晃了晃,何谈断树?”
蔡绦道:“你少蒙我,你看那树根都露出来了,这是常人能做到的吗?更何况,你还在树上留下了一个清晰的拳印,这种事,恐怕就连大内高手都做不到吧?”
蔡仍无奈,只能承认道:“我早年曾跟一位世外高人学过一些兵书战策和武艺。”
蔡绦啧啧道:“没想到六弟你还是文武全才,对了,那位世外高人姓甚名谁?有机会我也去拜访一下。”
蔡仍含糊道:“我师傅他老人家淡泊名利,也不喜欢被人打扰,所以不许我向别人提他的姓名。”
也不给蔡绦再追问的机会,蔡仍就又道:“四兄,你来找我,所为何事?”
听蔡仍这么一问,蔡绦一拍他自己的脑门,道:“看我这脑子,竟将正事给忘了。”,然后蔡绦就冲蔡仍一抱拳,道:“恭喜六弟,贺喜六弟!”
蔡仍一头雾水道:“我喜从何来?”
蔡绦笑道:“六弟你高中甲科第四名!”
……
………………………………
第十三章 不愿负此生
…
宋代的科举考试,分为解试(乡试)、省试(会试)以及最终的殿试。
如果让蔡仍自己去考,蔡仍指定连最初等的解试都考不过去,哪怕他因为要翻译一些重要的史料而精研过古文。
这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蔡仍根本就没经历过这方面的专业训练。
幸好!
原来的蔡仍帮蔡仍将所有的考试都考完了,给蔡仍留下了一个现成的成绩。
甲科第四名。
在电视上,经常能见到“进士甲科”、“进士乙科”之类的词语。
这里进士甲科和进士乙科其实是有区别的,而且区别不小。
唐朝的科举,最初并没有甲、乙科的区别,从唐高祖李渊到唐明皇前期,所有进士都称为“乙科”。
唐明皇为彰显文德,下了道诏旨说:“近世没有甲科,从朕开始,就要打开甲科大门,让最优秀的人才成为天下人的表率。”
于是,终唐一代,“甲科”便成为进士科中前三名的代称。
到了宋代,科举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
北宋前期的进士考试,甲科、乙科还都是指进士而言,且甲科一定是优于乙科的。
到了北宋后期,则明确了,甲科为一档,乙科为二档,到现在甚至出现了第三档(即同进士出身)。
而到了南宋,更是出了五档(即,一甲,二甲,三甲,四甲,五甲),而“二甲”事实上和“乙科”是等同的概念。
总而言之,就是,不管哪个朝代、哪个时期,甲科都要比乙科高一筹。
甲科的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状元无疑就是榜魁,榜眼就是第二第三名,后来演变为专指第二名,探花在唐朝和宋朝前期时指同榜进士里最年轻的那个,后期就变成专指第三名了。
而蔡仍这个甲科第四名,实际上就是这次科考的第四名。
与状元、榜眼、探花相比,蔡仍的这个第四自然是差了点,但跟同期数以万计的考生相比,第四名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了。
宋朝,尤其是北宋时期,是极度重文轻武的。
因此,有一个甲科第四名身份的蔡仍,那绝对将有一个较高的起点。
所以,听蔡绦报喜说自己高中了甲科第四名,蔡仍立即一脸惊喜的确认道:“四兄此言可当真?”
蔡绦笑道:“三兄可是本科的主考官,我的消息还能有误?”
听蔡绦这么一说,蔡仍的心完全放进肚子里了,他心道:“甲科第四,事情的进展,好像比我想象的还顺利啊。”
这时,蔡绦又道:“对了,三兄还让我跟你说,他有意保举你担任殿中侍御史或是去一县担任知县,不知你意下如何?”
进士及第之后就要授官。
而这授官,实际上是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定的。
北宋前期,科举的前三名,通常会授通判一职,相当于后世的副地级官员。
到了北宋后期,由于官位越来越少等种种原因,降低了授官级别,科举的前三名,也只能从知县开始。
蔡仍的第四名,虽然看着跟前三只差了一名,但实际上却是差了一个档次,如果按照这个时期的授官规矩走,那蔡仍也就能去一县当个主簿,是绝不可能直接从知县干起来的。
这就是蔡仍投靠蔡家的福利,他能走那些没有背景的人所不能走的捷径。
不过——
听了蔡绦的询问,蔡仍脸上并没有喜悦之色,相反还眉头紧锁,就像是遇到了什么烦心事一般。
蔡绦见此,问道:“六弟可是对三兄的这个安排不满意?”
蔡仍微微摇了摇头,似是在说“我没有不满意”,又好似在说“我是不满意”。
通过这段时间的相处,蔡绦是真将蔡仍当成了他的知己,所以,见蔡仍似乎是不想干殿中侍御史或是知县,他直言不讳的说道:“六弟,你有什么想法尽管跟我说,我与三兄是同胞兄弟,你不方便说的,我可以替你去说,你不用担心。”
蔡翛和蔡绦是同父同母的同胞兄弟,因此,蔡绦敢打这个包票。
同时,这也说明了,蔡绦是真是拿蔡仍当至交好友。
蔡绦都说出这样的话了,蔡仍也就不再遮遮掩掩了,他道:“三兄的好意,小弟感激不尽,可四兄你有所不知,小弟其实志不在文,而在武,小弟毕生所愿是当一个将军,为国征战沙场。”
“什么?”蔡绦以为他听错了。
赵匡胤上台后,总结了唐朝覆亡的教训,认为应当削弱地方军事长官的实力,因而通过著名的“杯酒释兵权”等手段,剥夺了石守信等开国将领的军事指挥权,然后便开始大倾向性的重文抑武。
结果,在有宋一朝,尤其是北宋时期,文人的地位被大大拔高,而武人则被视为低人一等,位高者如名将曹彬,在路上遇到士大夫,都要引车回避,给对方让路,通常只有那些罪犯、泼皮、地痞才会去从军,良家子弟向来是不屑去参军的。
更何况,蔡仍刚刚才进士及第,正可谓是前途似锦,就更没有理由去参军了!
因此,听蔡仍说自己想当将军,蔡绦才有这么大的反应。
蔡仍立地北望,道:“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不愿负此生!”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不愿负此生!不愿负此生,不愿负此生……好诗!好诗!真是一等一的好诗!”蔡绦品了一会蔡仍的诗之后,由衷的赞道。
与此同时,蔡仍“借诗咏志”,也让蔡绦明白了蔡仍的志向,他道:“六弟你这首诗让为兄都恨不得去那塞外边关与胡人征战沙场啊!”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不愿负此生!”
又品了品蔡仍的诗,蔡绦有些惋惜道:“只是可惜了六弟你的才学,如果不是你外公王相公改了科举制度不考诗赋,你指定是今科的头名!”
蔡仍并无留恋道:“诗赋强不了国,我还是喜欢为国征战沙场,此生致力马革裹尸,而且,我觉得……咱们蔡家也需要一位将军。”
蔡绦听罢,心中一动!
……
………………………………
第十四章 弃文从武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不愿负此生!”
蔡翛读了几遍“蔡仍的大作”之后,大赞:“六弟的文学素养,比之李杜,也不遑多让啊!”
蔡绦道:“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当世之文人,仅以诗赋论,应该没有能出六弟左右的,要是苏东坡和黄山谷还在世……”
蔡翛打断蔡绦道:“你怎么还是这么不长记性,你难道想这么一直蹉跎下去?”
蔡绦道:“我说过多少遍了,我只是欣赏苏东坡和黄山谷的诗,并不是赞成他们的政治主张。”
蔡翛道:“你可以欣赏,但你没必要将你对他们的欣赏写进你的书里吧?”
蔡绦道:“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我为什么要隐藏我的想法?”
蔡翛道:“你如果一直是这样的态度,那我劝你最好还是不要从政了,否则早晚有一天你会因为你的幼稚而害了你自己、害了蔡家,从政者,无需太高的文学素养,也无需精通治国之道,但一定要会审时度势,就像大兄,他并不擅长文武之道,也不擅长治国安邦,可他的仕途比谁都顺畅。”
蔡绦不服气道:“那是官家被他蒙蔽了!”
蔡绦一向不服只会吃喝玩乐的大哥蔡攸,认为蔡攸能有今日,全是因为蔡京和赵佶对蔡攸的宠爱,不是凭蔡攸的本事。
其实,不只蔡绦这么认为,很多自负有才学的人都认为蔡攸懵不知学,心中鄙薄蔡攸,不服气蔡攸担任重臣、常伴赵佶左右。
“住嘴!”蔡翛呵道。
不等蔡绦辩驳,蔡翛就又道:“大兄虽然不擅长文武、治国、安邦,但这并不代表大兄无术,他早在二十几年前就断定当时还是端王的官家最终能得到大宋江山,然后义无反顾的将宝压在官家身上,这是何等的眼光和魄力,就连父亲都常叹不如大兄,你有什么资格诋毁他?”
宋哲宗元符年间,蔡攸在京裁造院作监守,当时不过二十二、三岁,已颇知抓住一切机会为自己的前程架桥铺路。
当时蔡攸每次上裁造院时都能赶上朝臣退朝,他就算计好时辰出来,以便正好能和下朝的端王赵佶相遇。
于是,赵佶每次下朝都能看见一个比自己略长几岁的眉目清秀的少年下马拱手立在一边,谦恭有礼,观之可亲。
赵佶就问左右仆隶:“这少年是哪家的公子?”
左右说:“是蔡承旨(蔡京)的儿子。”
赵佶便在心中暗记其人。
等到宋哲宗驾崩赵佶即位了之后,赵佶立即就赐鸿胪丞蔡攸进士出身,拜为秘书郎、以直秘阁、集贤殿修撰,编修《国朝会要》。
从那以后,蔡攸的仕途,就跟开了挂似的,一直升到了现在的宣和殿大学士、淮康军节度使,正二品大员。
虽然同是正二品,但若论权势之重,蔡翛现在拍马也追不上蔡攸。
关键是,蔡攸一直受赵佶宠爱,前途不可限量,兴许将来他能取蔡京而代之也不一定。
这些,蔡绦其实不是不知道,可他依旧看不起蔡攸,他觉得蔡攸只是一个会陪吃、陪玩、陪疯、带坏了赵佶的弄臣,与有真材实料的蔡京根本无法相比,更别提将来取蔡京而代之了。
关于蔡攸,蔡翛与蔡绦不知争论了多少次,可始终都没有一个结果,两人都固执己见。
因此,蔡绦知道,这次他们也争不出一个所以然来。
而这次,蔡绦是有事而来,不可能跟蔡翛争论不休,耽误大事、耽误好友。
所以,蔡绦道:“好了,我这次是为六弟而来,不是来跟你吵架的,六弟想弃文从武,你觉得如何?”
蔡翛根本就不愿意跟蔡绦讨论蔡攸的事,因此,见蔡绦先绕开这个话题,他也就坡下驴道:“六弟真想弃文从武?”
蔡绦道:“你不知道吧,六弟其实有一身好武艺,并且学过兵书战策。”
蔡翛摇摇头,道:“可不是看过几本书、练几天武就能当将军的,古往今来,纸上谈兵误人误己的人还少吗?”
蔡绦道:“六弟带兵的本事如何,我不知道,但他的武艺,绝对不只是练过几天那么简单,我的侍卫钱忠你知道吧?”
蔡翛道:“你招揽的那个曾经的大内高手?”
蔡绦道:“就是他,他在六弟手上,连一合都没走上,就被六弟击倒了,事后我问他,他跟我说,六弟的武艺深不可测,大内高手中的最顶尖高手,恐怕也不是六弟的对手。”
蔡翛这回真有些惊讶了,他道:“钱忠真这么说?”
蔡绦道:“我用得着骗你吗?”
蔡翛沉吟了一会,道:“这么说来,六弟想弃文从武,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
蔡绦道:“你跟六弟接触的少,不了解他,他这个人,不仅精通诗词歌赋,还有精准的眼光。前不久,他对我说,梁山泺的那伙强盗有可能会成为燎原之势。现在应了他之言,那伙贼寇横行河朔、东京,官兵数万,无敢抗者。他还说,熙河的第一战多半要败。事实证明,童贯和刘法果然败了。”
蔡翛有些难以置信道:“六弟的眼光真有这么准?”
蔡绦道:“还有更准的,他说辽金之前的那一战,败者必定是辽。”
蔡翛彻底震惊了,他道:“他什么时候跟你说的?”
蔡绦道:“如果是这几日,我能跟你说他看得准嘛,他是大半个月前跟我说的。”
“大半个月前?那时马政还没回来吧?难道是辽人说的?”蔡翛道。
蔡绦摇摇头,道:“他说,他是根据辽军的调动情况推测的。”
蔡翛道:“他哪来的辽军调动的消息?”
蔡绦道:“你忘了,二叔可是当了数年枢密使掌握大宋军队多年,六弟想从军中知道点消息还不容易?”
蔡翛沉默了。
蔡绦看了蔡翛一眼,道:“六弟的眼光这么准,又怎么可能是一时心血来潮?”
蔡翛沉吟了一会,道:“咱们蔡家子弟怎么能去当低贱的武夫?况且,六弟又是二叔的独子,让他去从军,别人会不会说咱家的闲话?”
蔡绦沉声道:“以前我也是这么想的,可六弟跟我说,咱们蔡家也需要一位将军之后,我就不这么认为了。”
蔡翛听了,先是一怔,随即他好像想到了什么,然后沉声道:“你是说……牵制童贯那个老匹夫?”
……
………………………………
第十五章 从零开始
…
蔡京与童贯,就像是一对欢喜冤家,套用后世的一个词就是:相爱相杀。
童贯的出身并不好(好也不能去当太监),虽然他后来在机缘巧合之下当了神宗时期著名军事太监李宪的徒弟,但李宪其实并未给童贯铺什么路。
当然,因为李宪的关系,童贯对西北地区非常了解,这也是他之后能飞黄腾达的原因之一。
童贯之所以能从一堆普通太监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结识了蔡京。
那一年,也就是建中靖国元年秋,四十八岁的童贯以内廷供奉官之职来到杭州,主持明金局,为赵佶收集散落在民间的文玩字画。
而蔡京,则遭到台谏大臣弹劾,被曾布排挤出朝廷,闲居于杭州。
在杭州,蔡京开始了与童贯之间的交往。
蔡京除了是有名的政治家以外,还是有名的书法家,他在赵佶即位之初担任翰林学士承旨时,就是满朝公认的大才子。
听说有机会见到赵佶的童贯来到了杭州,蔡京立即前去拜访。
二人一见如故,从那以后便成为了密友。
蔡京在文化上的素养,的确是高人一等,有他帮童贯出谋划策、帮童贯收集鉴定文玩字画,童贯屡屡得到赵佶的嘉奖,尤其是蔡京帮童贯搜罗到的南唐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一画,让赵佶当成天下至宝,爱不释手。
童贯对蔡京很感激,作为对蔡京的回报,童贯也经常把蔡京的一些书法精品呈送给赵佶,并替蔡京说些好话。
不久,朝廷政局发生变化,蔡京东山再起重返政坛。
又过不久,蔡京打败韩忠彦和曾布,成为独揽大权的宰相。
这时,青唐羌政权发生变乱,蔡京觉得这是个积极拓边的好机会,于是向赵佶建议趁机出兵西征,收复青唐羌,恢复西北故疆。
当时,蔡仍的父亲蔡卞任知枢密院,赵佶问蔡卞:“鄯州、湟州可复否?”
蔡卞认为可以,并推荐王韶之子王厚为大将。
蔡京则大力推荐童贯出任监军,理由是,童贯在宋神宗时期曾跟随监军李宪十多次出入西北前线,对边境地区山川地形和西北军各将帅的才能与特点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
公平说,蔡京推荐童贯既有公心也有私心。
从公心来说,蔡京推荐的理由是成立的,是符合实际情况的,童贯担任监军的确很适合。
从私心来说,蔡京这也是还童贯一个人情。
去西北前线担任监军,这是童贯人生命运的一个重大转折。
从此,童贯终于踏上了飞黄腾达之路。
崇宁二年四月,童贯以本路勾当公事职衔离开东京,来到熙州(后世甘肃临洮)。
六月初,王厚踏着父亲王韶的足迹,童贯踏着师傅李宪的足迹,他们亲领大军出发了——他们此次作战目标是收复湟州。
宋军兵分两路向湟州进发,沿途不断遭遇羌军抵抗,但大军所向披靡。
兵临湟州城下后,王厚和童贯下令两路大军合兵进击,要求一鼓作气拿下湟州。
经过昼夜激战,黎明时分,大军挺进城内。
不久,湟州地区面积约一千五百余里,人口约有十余万,城寨约有十几座,全都在宋军掌控之中。
赵佶闻讯大喜,厚赏百官,童贯也被提升为入内皇城使。
崇宁三年三月,童贯和王厚又发起收复青唐战役,他们率十万大军从熙州出发,兵分三路,继续西征。
宋军在宗哥城(后世青海平安)附近与羌军展开激战,羌军大败。
宋军攻占宗哥城并乘胜前进,直奔鄯州城下。
唃厮啰国主溪赊罗撒孤身单骑逃跑,其母龟兹公主以及其他大首领开城门投降。
消息传回京师,举国欢腾,朝野轰动,童贯与王厚威名远扬。
朝廷诏令改鄯州为西宁,取西方安宁之意。
自中唐以来,陷入吐蕃之手已达三百年之久的青唐地区,终于被宋朝收复。
此次开边幅员广阔达三千余里,招降将领两千七百余人,户口七十余万,宋朝边境西过青海,直至龟兹国界。
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件事让童贯在军中名声大噪。
事情发生在西征青唐的行军路上。
一天,大军行进到湟川时,童贯忽然接到快马传来的赵佶御笔手诏,令其回师,起因是太乙宫失火,赵佶担心出师不利。
童贯看后,不动声色地将手诏折叠起来塞进靴筒。
王厚问:“官家有何旨意?”
童贯笑了笑回答说:“官家敦促咱们速取成功罢了。”
占领青唐城后,在庆功宴席上,童贯慢悠悠地将那份御笔手诏拿出来,给诸位将领传看。
王厚一看大惊,道:“要是这次出兵失败了,怎么办?”
童贯微微一笑,道:“我已算计好,肯定大获全胜。万一失败,当然由我童贯一人承担罪责,与诸位无关。”
对童贯的胆量和胸怀,众将领无不感叹佩服。
童贯抗旨,不仅没被赵佶怪罪,反而深受赏识,破例将童贯晋升为景福殿使、襄州观察使。
这件事,不仅让童贯在军中树立了形象,也在赵佶心里树立了形象。
两年后,王厚病逝。
从那以后,宋朝西北边疆军事局面,主要依靠童贯来支撑。
童贯也成为北宋王朝不可缺少且无可替代的军事柱石。
童贯之所以在西北军队中威望很高,除了职务因素,还有两点也很重要:
一是童贯舍得花钱,他给阵亡将士发的抚恤金很丰厚。
二是童贯很重情义,他把阵亡将领的儿子收为义子,给他们提供衣食住行,让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并安排合适的工作。
另外,童贯也很舍得给自己铺路——他性格很豪爽,为人很有度量,能仗义疏财,出手慷慨大方,无论是后宫嫔妃、宫女宦官,还是道士近臣,都可以从他那里得到好处,他从不吝啬。
更关键的是,童贯心细如发,极具洞察力,很善于揣摩赵佶的兴趣和意图,因此,他干事情总能干到点子上去,让赵佶对他很满意。
慢慢的,童贯羽翼逐渐丰满。
四年前,西夏又挑起事端,赵佶决定予以狠狠打击。
童贯衔命来到西北前线,立即作出部署,对西夏展开反击。
熙河经略使刘法率步骑十五万出湟州,秦凤经略使刘仲武率步兵五万出会州,童贯亲率中军驻兰州,策应两路大军。
刘仲武至清水河筑城,留兵屯守。
刘法在古骨龙与夏军展开激战,斩敌首三千级,大获全胜。
西夏的嚣张气焰被打了下去。
赵佶大喜,继而下诏,任命童贯总领宋朝西北边疆的环庆、秦风、泾原、河西、永兴、鄜庆等六路经略安抚使,统一指挥西北边防军队,伺机灭掉西夏,收复故土。
经略安抚使,是因与西夏作战需要而首先在陕西设置的,是路一级的帅臣即军区司令长官。
赵佶将西北这六个军区委任童贯总管,目的是提高军队的协同作战能力,以掌握战争主动权,同时也体现出对童贯的高度信任。
从那以后,宋朝整个西北地区的精锐之师尽在童贯的掌控之中。
童贯也开始摆脱蔡京对他的控制。
童贯开始侍功骄横,对西北军政将领官吏的选拔,完全撇开朝廷,绕过蔡京,直接奏明赵佶。
这既伤害了蔡京的自尊,也破坏了朝廷的制度,因而引起蔡京极大的不满,两人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
后来,赵佶念及童贯在西北开边战功显赫,下诏授予童贯开府仪同三司。
开府仪同三司,是一个显示皇恩和崇高社会地位的荣誉官衔。
对这个诏命,蔡京坚决反对并且拒不执行,他忿忿而言:“童贯是一个宦官,让他担任节度使都有些过分,怎能再授予他使相呢?”
童贯听说此事后也非常生气,他暗中秘密联络御史中丞石公弼、侍御史张克公等大臣上朝弹劾蔡京,然后他又鼓动郭天信进宫对赵佶说:“太阳中出现了黑子,主在斥退大臣,否则不详。”
蔡京因此而罢相。
后来,想立更大功的童贯,打起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主意。
可当时代替蔡京主持朝政的何执中和张商英,在童贯眼里全都不堪大用——童贯认为,无论是张商英,还是郑居中与何执中,都比蔡京差远了,蔡京胆子大,处事果断,只要看准了的事情他就毅然敢为,毫不退缩。
童贯想:“如果要在北方对辽国开战,没有强有力的朝廷做后盾是万万不行的。”
于是乎,童贯又暗中助蔡京复相,他对赵佶说:“臣去辽国时,辽主对臣说,南朝不用蔡京,不能致太平。”
不久,蔡京复相。
虽说,童贯致使蔡京丢了相位,又帮蔡京复了相,看似两顶了。
可账不是这么算的,这次蔡京可是离开了朝堂整整三年时间,对蔡家绝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更关键的是,童贯翻手让已经位极人臣的蔡京丢了相位,覆手又让被一贬到底的蔡京复了相位的能力,让蔡家人深深的忌惮。
而且,蔡京三起三落,再反观童贯,始终在北宋王朝权力的巅峰,这不能不让蔡家人思考。
对此,蔡家人其实已经有了定论,那就是,赵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