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枭途-第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师旦也道:“是啊,可惜了这个好机会。”
高师旦语气一转,又道:“不过,抛开旁的先不说,你蔡子因和你金吾卫将士的功劳算是立下了,就凭你们打下的战果,就是连升你蔡子因十级都不多,怕是要不了多久,我见你蔡子因都得叫一声将军了。”
高师旦这话一出,金吾军将士的脸上才好一些,有些甚至露出喜色。
这也难怪,毕竟,升官发财,谁又能不喜欢?
蔡仍也笑笑,道:“哪有你说得这么夸张,若是能越过大使臣,我就心满意足了。”
蔡仍如今的官阶为第四十六阶的秉义郎,属于小使臣,如果按部就班,那蔡仍可能得要经过五年的磨勘转补才能走完小使臣、越过大使臣步入诸司副使,所以,此战如果真能让蔡仍直接跨过这两个台阶,蔡仍真就已经满足了。
高师旦哈哈一笑,道:“子因你此次步入诸司副使,绝对易如翻掌,别忘了,你可是姓蔡。”
高师旦这话算是说到了点子上。
别说蔡仍所立之功足够蔡仍升到诸司副使,就是不够,蔡仍稍稍运作一下,也必然能升到诸司副使,要知道,蔡仍可不是那些没有跟脚的武官,他可是背景深厚的蔡家子弟。
而一旦蔡仍升到诸司副使,那蔡仍可就算是成了真正的低级武官了(宋代武将品阶普遍不高,从七品的武官就已经可以算是低级武官了)。
这么说吧,此战过后蔡仍就算是进入了武官军功升迁的快车道,可以说是前程远大。
蔡仍笑笑,道:“此事还得看上官的意思,毕竟这功劳也不是我一人的。”
……
………………………………
第六十七章 论功行赏(中)
…
“王宗濋可恶!”
紧赶慢赶最终还是慢了选锋军一步的梁方平大发雷霆。
虽然是一个太监,可梁方平却并不甘心在宫里伺候一辈子人,哪怕那个人是当今皇帝赵佶。
而童贯的成功之路,让梁方平看到了希望——梁方平觉得,童贯所走之路,正是他想走的道路。
于是乎,梁方平开始看兵书,逢人便谈兵书战策,向人营造出一副他很懂兵的样子。
不得不说,梁方平对他自己的营销很成功。
不久,梁方平便入了赵佶之眼。
赵佶以兵书战策向梁方平问之,梁方平对答如流。
这让赵佶大喜,以为又得了一个童贯。
也是梁方平运气。
很快便爆发了宋夏之战,梁方平被赵佶派去西军担任监军。
而梁方平所监之军,乃是种师中所率领的种家军。
这种家军可是北宋末期最能打的军队之一。
结果,让梁方平躺着立下了军功。
不过——
跟种家军去打仗,立功是真立功。
可种师中,尤其是都统制种师道,就跟茅房里的石头一样又臭又硬,他的话,种师道和种师中两兄弟一句都听不进去,这让想要跟童贯一样靠领兵打仗而建功立业的梁方平非常不爽。
奈何!
种家在军方根深蒂固,根本就不是现在的梁方平可以招惹的。
梁方平只能选择隐忍,同时等待着他自己掌军的机会。
如今机会来了,梁方平真的得到了掌军的机会。
梁方平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立战功,一定要让世人对他刮目相看。
可是,眼看着战功就要到手,王宗濋竟然仗着他自己是高俅的亲信而不服从他梁方平的命令,还将本属于他梁方平的战功全都给抢走了,这简直是太可恶了!
梁方平已经决定,非参王宗濋战场抗命不可。
就在这时,帐外有人喊道:“禀都监,金吾军蔡指挥使派人来送捷报。”
“捷报?”
梁方平眉头一皱,心道:“可能是被他抓住了叛匪的尾巴,杀了些叛匪吧。”
这点小功,对梁方平来说,没有任何意义,他要的是收复临濮或是击溃一两营叛匪的大功。
所以,梁方平有些意兴阑珊的说道:“去将报捷的人带进来。”
不一会,梁方平的亲兵就领进来了一个精壮士卒。
梁方平一边吃茶、一边眼皮都没抬一下问道:“你们金吾军又打了什么大胜仗啊?”
前不久,金吾军全歼一都宋江义军,已经是打了一个大胜仗,立下了一个大功。
而且,为了鼓舞士气,金吾军将士的升赏已经下来了。
其他人的升赏就先不说了,仅蔡仍自己就连升三级,从第四十六阶的秉义郎直接升到了第四十三阶的敦武郎,成为大使臣,差一步就可以跨入诸司副使,进入武官军功升迁的快车道——再升一级,蔡仍就可以被授武翼郎,北宋一朝有规定,从武翼郎(从七品:武官第四十二阶)开始至诸司最高级武功大夫(正七品:武职第十五阶),实行武官军功双转制(也就是,有军功的武官自武翼郎以上,每转一官,即双转两官)。
而一般情况下,这一步是最难走的,很多武官,一生都卡在了这里——这一步,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战功,才可以跨过去,这对于很多不善于打仗的武官来说太难了。
蔡仍从军后,起点比绝大多数武官要高一些,一上来就是第四十六阶武官。
当然了,没有人会觉得蔡仍的起点高,要知道,蔡仍如果不是执意弃文从武,那凭蔡仍今科第四名的身份,起点一定更高,以级别来说,至少要高出十级,甚至很可能高出二十几级。
但话又说回来,既然蔡仍已经入了武途,再提今科第四名,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入了武途,就得按照武途的路走。
如此,蔡仍走得其实已经很快了,至少在梁方平看来,蔡仍走得已经很快了。
因此,梁方平对蔡仍还拼命捞战功的做法有些看不惯,他心道:“你才多大,就拼命往上爬,你难道想跟咱家一样位列三公?”
不想,金吾军来报捷的那个士卒,竟道:“我金吾卫奉都监和王选锋使之命截住叛匪,在我家将军的率领下,我金吾卫将士急行百里,终于在箕山寨截下叛匪,并与之交战三次,三战三捷,斩获叛匪头颅一千三百三十六棵,生擒叛匪三百六十二人,击杀叛匪头领六人,他们分别是先锋索超、黑旋风李逵、尺八腿刘唐、两头蛇解珍、神行太保戴宗、赛关索杨雄,擒获叛匪头领扑天雕李应,逼得叛匪不敢东进,只能狼狈逃去河北,现我金吾军马都还在咬杀叛匪,战果可能会再增加也不一定。”
“什么?”
梁方平一听,一下子就站了起来!
因为站得太猛,梁方平的茶杯都被他刮到了地上,摔得细碎!
可梁方平根本顾不上这些,他三步并做两步来到报捷的金吾军士卒面前,盯着报捷的金吾军士卒问:“你所说的可属实?”
“句句属实!”士卒毫不犹豫的说道,然后又道:“这里有我家将军写给都监的捷报一封,都监可亲自一看。”
梁方平听言,一把抢过了捷报,然后逐句逐字的读了一遍。
读完,梁方平大喜!
是!
此仗是金吾军打的,但别忘了金吾军可是在他梁方平的统领下,因此这里面必然要有他梁方平的一份功劳!
梁方平抓着捷报激动得走来走去!
可走着走着,梁方平的脚步却又慢慢停了下来。
梁方平想到了一件事,这件事有可能会让梁方平的大功出现变数。
这件事就是他梁方平没有及时率领大军追上宋江义军,进而让宋江义军逃向了河北。
此事如果往大了说,那梁方平可就是贻误战机了,若真是这样,那别说是升赏,他梁方平不受处罚就不错了,关键是这还有可能会断送梁方平的前途。
梁方平很后悔:“我为什么贪这芝麻绿豆点的小功,否则这滔天之功可就是咱家的了!”
梁方平又心道:“要是箕山寨这几仗不是蔡仍打的,也好办,可偏偏……哎!”
正如梁方平所想,如果箕山寨这几仗不是蔡仍打的,而是那些没有跟脚的武将打的,那梁方平完全可以据为己有,最多也就是给打了此战的武将分点汤汤水水之功也就是了,可这仗是蔡仍打的却不行,别说蔡仍是蔡家人、跟梁师成和高俅都有很不错的关系有都是渠道直达天听,只说蔡仍文人的身份,就让梁方平不敢贪蔡仍之功,要知道,文人可不是不会说不会道的武人,文人随便写点什么,引起别的文人的共鸣,就够梁方平喝上一壶的。
“怎么办呢?”
梁方平又开始走来走去。
突然!
梁方平眼角的余光又看到了那个报捷的金吾军士卒。
梁方平眉头一皱,问道:“你怎么还没下去?”
士卒道:“我家将军还有一句话让小人亲口跟都监说。”
梁方平心思一动,然后问报捷的金吾军士卒:“你家将军让你带什么话?”
士卒道:“我家将军说,都监是官家身边的红人,最熟悉官家的喜好,他希望都监能派一人帮他写这份捷报,免得触犯到官家的什么忌讳,惹得官家龙颜大怒。”
都是千年的狐狸,谁不明白聊斋?
一听士卒转达的蔡仍的话,梁方平顿时就反应过来了,蔡仍不准备揭他的底,相反还准备分润战功给他。
这下子,梁方平是真的大喜——此事如果有蔡仍配合,那他梁方平的大功算是彻底没跑了。
虽然梁方平也知道蔡仍不可能白白将这大功分润给他,但梁方平不在乎——只要他梁方平这次能立下大功,多大的代价,他梁方平都愿意支付。
梁方平一改之前的态度,不仅让人将来报捷的金吾军士卒带下去好酒好菜的招呼,还赏了他五十缗铜钱。
等来报捷的金吾军士卒下去,梁方平立即叫人去将他的心腹爱将田师中叫来——他准备派田师中去跟蔡仍讨价还价。
……
王宗濋的大帐。
王宗濋将蔡仍派来报捷的人打发走了以后,问手下众将:“你们怎么看?”
一个叫窦康成的指挥说道:“不想蔡子因竟真能将叛匪截下,还一连打了这么多胜仗,以前真小看了他。”
另一个叫汤永的正将说道:“现在还说这事,有什么用,当务之急是千万不能引火烧身。”
王宗濋接到蔡仍的求援信和梁方平的命令,没有去增援蔡仍,这事本来没什么,可偏偏蔡仍拦住了宋江义军,这就让王宗濋很难受了,王宗濋用脚底板去想,也能想到,梁方平必定会拿此事大做文章,所以,此事如果处理不好,那王宗濋可就要倒大霉了,哪怕王宗濋是高俅的亲信。
窦康成道:“此事不难,刚刚蔡子因派来的人已经说了,希望将军派一人去商量一下选锋军接下来的动向,将军完全可以借此机会跟蔡子因商量一下此事怎么办,将军与蔡子因皆是太尉的门人,有同门之谊,蔡子因不会不卖将军这个面子的,而只要有蔡子因配合,将军别说过责,兴许还能分润一些功劳,毕竟,金吾卫也是咱们选锋军序列。”
汤永则有些担心道:“怕只怕蔡子因会狮子大开口,我与他打过交到,别看他平时一派儒雅彬彬有礼,实则一点亏都不肯吃,我猜他定会跟将军要战马,他惦记将军的战马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了。”
王宗濋开口道:“如今还能计较这些?怨只怨咱们当时猪油蒙了心,如果咱们不贪收复临濮之功去增援金吾卫,哪能落到这般田地……哎!”
……
………………………………
第六十八章 论功行赏(下)
…
宁落一群,不落一人,蔡仍怎么可能只给梁方平和王宗濋分润功劳的机会,而将曾孝蕴等也可以跟自己所立之功有关的人给忘了?
因此,在给梁方平和王宗濋送去捷报的同时,蔡仍也给曾孝蕴等人送了捷报,并请他们也派人来商量这封捷报到底怎么写。
蔡仍当然不是散财小童子。
他之所以这么做:
一来,他可以凭此跟上面的直属领导搞好关系,免得有人从中作梗,突生变数,让他与金吾军将士的血白流。
二来嘛,蔡仍准备挖这些人的墙角,可不是一天两天了,这次终于给了蔡仍一个可以勒索他们的机会,蔡仍如果不加以利用,怎么对得起自己?
总而言之,由蔡仍主导的瓜分军功一事,很顺利的进行,与此同时,大量的有潜力的低级小校甚至只是最低级的士卒涌入到金吾军当中,补充金吾军。
不久,蔡仍等人终于达成了一致,然后一封捷报以八百里加急之势送往东京汴梁城。
高俅接到这封捷报之后,大喜,连夜就进宫跟赵佶报捷去了。
恰巧,当时王黼和蔡攸也在宫中陪赵佶一块玩乐——王黼和蔡攸穿上短衣窄裤、涂抹青红,夹杂在歌舞艺人、侏儒中,说很多市井无赖、淫夫荡妇的戏谑浮浪之语,来博取赵佶的欢心,赵佶玩得不亦乐乎,另外,蔡攸又找了个空隙跟赵佶说,李师师被赵佶收编了、赵元奴被盗帅留香盗走了,一众文人骚客准备再捧起一个花魁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目前以王仲端的呼声最高,蔡攸仔细跟赵佶说了这个王仲端的不凡,还撺掇赵佶去见见这个王仲端,说她不姓赵,不必有所忌讳,赵佶有些心动。
也就在这时,高俅带着捷报到了。
高俅可不像蔡仍等人那么保守,他直接将金吾军所取得的战果扩大了数倍,并信誓旦旦的跟赵佶说只要宋江义军进入河北境内一定插翅难飞。
高俅把话说得这么满,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他掌管中央禁军多年,可中央禁军始终没打出什么像样的仗,就连他升太尉都得靠去西北禁军中镀金,这让高俅实在是很没面子。
如今,中央禁军终于争气一回,高俅怎么可能不拿此大做文章?
赵佶一听宋江这伙义军快要被剿灭了,也是非常高兴,他道:“这么快就要剿灭了吗?”
高俅早有准备,他将手中地图铺开,然后给赵佶讲解道:“我中央禁军的数万大军将这一带完全封死,这伙叛匪只能北上渡过黄河去往河北,河北境内有乾宁、永静、保定、信安、安肃、永宁、广信、顺安等八支河北禁军近二十万的兵力,我中央禁军五百金吾卫就歼灭了数千叛匪,河北禁军坐拥近二十万大军,若连这不到一万的叛匪都剿不了,那官家每年在他们身上花得上千万缗也太冤枉了。”
听高俅这么一说,赵佶也觉得,剿灭宋江一伙不难。
高俅又道:“若不是这伙叛匪太会跑了,不敢与我中央禁军交战,我中央禁军早就将之剿灭了,如今这伙叛匪被我中央禁军重挫,又被我中央禁军赶进了河北禁军的包围圈中,完全覆灭,也就是一个时间的问题。”
赵佶听了,更高兴,他突然想起一事,问道:“那个以五百击杀数千的金吾卫是谁统领的?”
高俅道:“禀官家,是蔡仍。”
“蔡仍?”
赵佶一时间有些懵住了——显然,日理万机的赵佶,已经忘了蔡仍是谁。
赵佶随后看向蔡攸,道:“姓蔡……”
蔡攸忙接话道:“正是臣的六弟,我二叔之子。”
经蔡攸这么一提醒,赵佶终于想起蔡仍是谁了,他道:“可是那个弃文从武的蔡子因?”
蔡攸答道:“正是。”
得了蔡攸的肯定,赵佶道:“难怪他要弃文从武,原来他真的精通带兵打仗。”
高俅可是收过蔡仍的重礼的,而且蔡仍这次可是给他涨了大脸,所以他毫不吝啬的夸赞蔡仍道:“何止是精通,他如果再过个十几二十年,怕是咱们大宋又要出一个狄汉臣。”
听高俅将蔡仍比作狄青,赵佶很是诧异,他道:“爱卿如此看好蔡子因?”
高俅深深一拜,道:“然也。”
高俅又道:“臣也从武十几年,只遇两个有此潜力的年轻人,其一就是刘子文(刘仲武)之子刘锜,另一个便是蔡仍,他二人将来必是名将,必能率领我大宋雄师屡立战功。”
高俅亦是赵佶的绝对亲信,因此,高俅之言,赵佶深信不疑,况且,蔡仍的功劳在那里摆着,是实实在在的,所以赵佶问高俅:“那依爱卿看,当如何封赏蔡仍合适?”
高俅道:“依蔡仍所立之功,可累次从敦武郎升到武功郎,连升十二级,但臣觉得,官家可以示蔡仍以恩,再为他多升一级,特许他进入横行副使(诸司副使中的第二级,一般不作武阶官升迁之必经梯级),另外可将他所统领的金吾卫升为金吾军,许他担任一统领,统领金吾军,继续为官家剿灭宋江叛匪。”
老实说,依照蔡仍所立之功,这个赏赐并不过分。
而且,就算是连升十三级,蔡仍仍然只是一个从七品的小武官,根本不值得赵佶为之费心。
不过——
赵佶还是挺重视蔡攸这个玩伴的意见的,他依稀记得蔡攸曾想过要磨练一下蔡仍,因此,他扭头问蔡攸:“爱卿,你觉得蔡仍能担此职务吗?”
当初蔡攸之所以不同意蔡仍直接统建一军,主要是爱惜他自己的羽毛,不想将来受蔡仍的连累。
如今蔡攸已经用实际行动向赵佶证明过了他的“大公无私”,这种情况下,赵佶再想升赏蔡仍,可就跟他蔡攸无关了,他又何必枉做小人呢?
再者说,百香居两成的股份,蔡攸也不能白拿啊。
所以,蔡攸道:“臣原以为六弟只是胡闹,并无统兵之能,怕他误了官家的大事,所以才想打磨一下他,让他放弃武途重归文途,现在他已经证明了自己确有统兵之能,如此,他从武也好,正好可以为官家守土安邦,至于高太尉所说的升赏,微臣觉得也还算合理,毕竟六弟他是今科进士,如不是弃文从武,他早就是从七品的官员了。”
见蔡攸也不反对,赵佶又看向王黼。
王黼此人虽然毛病多多,但毕竟是宰执之臣,未来还将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因此,他结合蔡仍的年纪,觉得不该如此升赏蔡仍,要知道,赏无可赏,封无可封,最后就只能有两个结局,要么赵佶赐死蔡仍,要么蔡仍造赵佶的反,所以,在王黼看来,不论是为了大宋,还是为了蔡仍,都不该如此升赏蔡仍。
可王黼刚想张嘴将他的理由说出来,不远处的梁师成突然不着痕迹的摆摆手,示意王黼不要搅了蔡仍的升赏。
王黼见此,将已经到嘴边的话又咽了下去,改口道:“有功赏,有过罚,方能让人信服。”
三个重臣全都同意了,而且这真的只是一个从七品的小武官完全不必赵佶这个皇帝费心,所以,赵佶不再犹豫,道:“那就依高爱卿所凑,升蔡仍为右武郎,赏蔡仍閤门宣赞舍人,金吾军统领,另外,赏蔡仍兵甲一幅、好马一匹、银绢二十匹。”
右武郎和金吾军统领没什么可说的,一个是武官第三十四阶(相当于后世的军衔),一个是实权,也就是统领一军(即两千五百人)的武官。
而这閤门宣赞舍人则为閤职,武阶官加閤职意味是可担重任的优秀后备人才,也就相当于重点培养对象。
从赵佶给蔡仍的封赏上不难看出,赵佶也很看好蔡仍,至少是在高俅、蔡攸、王黼的推崇下,赵佶很看好蔡仍。
仅十几日,封赏就到了蔡仍手上,金吾军的将士欢呼雀跃,只有蔡仍还算平静,甚至脸上都没有多少喜色。
众将不解,问之。
蔡仍答道:“我在等你们的升赏。”
众将恍然大悟:“原来将军不以自己升赏而喜,却为我等升赏未至而忧。”
这让众将更加敬服蔡仍。
又过数日,金吾军将士的升赏陆续全都下来了,蔡仍的脸上终于开始有喜色。
等到蔡仍最期盼的允许蔡仍自己招兵扩军的命令下来了,蔡仍的脸上才真正挂满了笑容。
伴随着升赏一块下来的,还有继续剿匪的命令——枢密院命令曾孝蕴和梁方平率领剿匪军北上,与河北禁军一起彻底剿灭宋江义军。
而金吾军虽然从营升级为军,但仍然隶属于剿匪军序列。
只不过,金吾军刚刚才经历过大战,又要招兵扩军,因此,并不在先发序列当中,属于应急部队——增孝蕴、梁方平等人甚至不想再叫金吾军出战了,按他们的说法是,也给其他人一些立功的机会。
因为蔡仍大方会做人,剿匪军的上下皆承蔡仍的情,最不济也不好意思拂蔡仍的面子。
因此,蔡仍跟增孝蕴和梁方平请示,说左右金吾军暂时也没有战事,便想绕道去相州一趟,去那里招些能打的相州兵,增孝蕴和梁方平只是稍稍一商量,也就同意了。
得了增孝蕴和梁方平的同意之后,蔡仍很快便率领金吾军开拔,直奔岳家军的摇篮相州而去……
……
………………………………
第六十九章 岳飞
…
相州。
汤阴县。
“汤阴”之名,历史由来已久。
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类在此居住并逐渐形成部落。
据《山海经·西山经》记载:“上申之山,汤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汉高祖二年置荡阴县,因位于荡水(后世汤河)之阴而得名。
荡原为古国名,因荡水流经古荡国而得名。
东魏天平二年称魏德县。
唐贞观元年以水微温,改荡水为汤水,并荡原为汤阴县。
这里就是岳家军的发源地、岳家军的摇篮。
说这里是岳家军的摇篮是原因的。
首先,岳家军的灵魂人物岳飞,就是汤阴县人。
其次,岳家军的很多主要将领,像王贵、岳云、徐庆、姚政、李道、孙革、于鹏、岳亨、郭进、王万等都是汤阴县人。
其实——
真正的岳家军也可以说就是汤阴县人。
岳家军的组成很复杂。
严格来说,真正的岳家军就是最初跟随岳飞从北方去江南的前东京留守司的士卒——这部分人大多都是河北人(离汤阴县不远),其中以岳飞的同乡居多。
南宋初,社会动荡,政局扰攘,溃兵盗匪遍野。
南宋小朝廷无力控制各支军事武装,结果兵将骄悍难制,套用当时不知是谁说过的一段话就是:“诸军动则溃,溃则盗,盗则招,招则官,反复循环,无有穷已。”
各武装集团溃散、火并之事时常发生,很像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只不过,这时又有外族(金国)入侵,跟抗日时期其实更像一些。
岳飞所率领的岳家军,从本质上来说也是这样的军阀之一。
但不同的是,岳飞大多时候都是服从南宋小朝廷的领导,关键是素以治军纪律严明著称,所以他的岳家军一直比较稳定,许多溃散的武装集团纷纷投靠岳家军,使岳家军的队伍不断壮大。
吞并土匪、伪军,吸纳散人,赵构又因为岳飞屡屡打胜仗而让各地的军队归岳飞节制。
数年时间,岳家军就壮大到了三万人马。
尔后,岳飞带着这三万岳家军剿灭了杨幺军,吸纳了杨幺军的五、六万人马。
再加上此后赵构拨给岳飞的,像江南西路安抚司统制祁超、统领高道等部(约八千五百多人),和此后增拨的统领丘赟所部(近一千五百人),后来荆湖南路安抚司统制任士安、郝晸、王俊、统领焦元等部(约一万多人)也归岳飞节制,以及张浚都督府左军统制杜湛改任岳飞统辖的黄州武将知州而带来的几千蔡州兵。
岳家军完成壮大,达到了巅峰的十万人马。
从岳家军的发展过程当中不难看出岳家军其实就是以岳飞和岳飞起家的那不到两千人为核心组成的,其他人马在加入岳家军之前不少都是乌合之众。
能把一群乌合之众打造成一等一的强军,不难看出岳飞绝对是超一流的统帅,也不难看出岳飞起家的那不到两千人是多么精锐。
岳飞和他的岳家军实在是太可惜了,如果不是其灵魂人物岳飞被赵构、秦桧等人所害,如果不是当时的条件不支持北伐,岳飞和他的岳家军也许真能直捣黄龙也不一定。
每每想到这些,蔡仍就为岳飞和岳家军惋惜不已!
因此,蔡仍准备找到岳飞、吸纳岳家军,然后打造比岳家军更强的金吾军。
这里解释顺便一下,岳家军是当时民众习惯的说法,并非官方名称。南宋时起义军蜂拥而起,后来很多都投靠了岳飞(岳飞虽然级别不是最高的,但在民间威望很高,否则就不会直到后世其知名度还那么高了)。那些归顺岳飞的军队就自称为岳家军,这个称呼也得到了广大民众的认可。所以岳家军只是口头的称呼,并不是一个编制,在正式的场合是不会出现的。不过当时也习惯以统帅的姓氏来称呼某军,比如张俊部可称为“张家军”,韩世忠部被称为“韩家军”等。另外,岳家军的番号变了好多次,尤其是最开始的时候,动不动就变,后来叫得比较多的时候是“神武副军”、“神武后军”和“后护军”,百姓接收信息根本没有岳家军番号变得快,因此,百姓才简称为岳家军。有人误以为“岳家军”的名称具有私军性质,是导致岳飞后来被杀的原因之一,这其实是一种没有根据的望文生义。
当然,话又说回来,从岳家军之名和岳家军的形成过程也不难看出岳家军其实是有一些军阀属性的。
可再将话再说回来,那个时代,赵构这个皇帝只知道跑路和自己苟活,完全不想抵抗金人入侵一事,抵抗全都靠臣民自发,当时汉人的军队又有哪支不带军阀性质的,这么说吧,如果不是这些“军阀”,南宋那个小朝廷早就叫金人给灭了。
一路走来,又在相州的其它各县走了一圈,蔡仍总共招募了近两千新兵,加上自己原来的三百五十多个金吾军将士和一百多蔡仍从其它禁军中挖来的小校和士卒,共两千五百多金吾军,然后蔡仍带着这些金吾军和五百名额来到了汤阴县,准备在这里补足缺额——虽然一军通常都是五营两千五百人,可通常到了统领级别的将领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招募一些亲兵(他们的军饷通常是将领自己去想办法),再加上一些杂七杂八藏兵的手段,蔡仍大约可以多招出一营人马。
来到汤阴县之后,蔡仍直接就去见了汤阴县的县令徐秉哲。
蔡仍的身份在这里,加上蔡仍又是蔡家的人,做梦都想靠上蔡家的徐秉哲,哪能不配合蔡仍招兵?
徐秉哲亲自安排衙役带着金吾军的将士将金吾军的招兵简报张贴到汤阴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