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枭途-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完颜宗望恼羞成怒,下令处死了傅察!

    强敌寒盟,兵忽逾塞。

    公持汉节,迓客于界。

    控弦欻来。率土震骇。

    外臣桀傲,自矜强大。

    公誓不慴,有死无拜。

    杀身成仁,播美千载。

    ……
………………………………

第四十章 皇帝不差饿兵

    …

    虽然明知傅察这样的人必定会成为自己攫取大宋江山的掣肘,没准将来有一天自己得亲手杀死傅察,可对于傅察这样有骨气的人,蔡仍还是佩服不已,也生不出半点恶感。

    所以,傅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动员过后,蔡仍直接说道:“傅大人不用再说了,虽然我金吾卫建军不足三月,但这并不是我不出兵的理由,我在这里放句话,只要粮草辎重准备好,我可以立即带兵出发。”

    听了蔡仍的表态,之前因为蔡京的关系而对蔡仍印象不佳的傅察,突然觉得,蔡仍不愧是读书人,明事理,懂大义。

    再一想,蔡仍是蔡卞的儿子,并不是蔡京的儿子,蔡卞可是很有骨气的读书人,不像蔡京,只知劝官家铺张浪费大涨官家骄奢淫逸之风,败坏大宋的根基。

    而且,傅察还听他的舅哥赵明诚(即赵挺之的第三子)说,蔡仍的文学素养极高,甚至可以比肩李杜,就连他文学素养世间少有人能及的嫂子李清照也是这么认为的。

    因此,傅察一改之前的态度,和颜悦色的说道:“子因真是深明大义!”

    蔡仍道:“尽职而已。”

    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让傅察更觉得蔡仍不错。

    傅察又问:“那子因你那里有多少军马,又能出动多少?”

    蔡仍答道:“四百步军、一百马军,皆可以出动。”

    傅察以为蔡仍在逞强,道:“子因不必瞒我,禁军的困难,大家都清楚,且曾大人要排兵布阵,也需要知道真实的兵力,否则容易酿成大错。”

    也不怪傅察会这么想,他这一路走过来,各军推诿不愿出军不说,即便是愿意出军的,也十不过二三,一指挥人马,能派出来两百的,就已经非常不错了,哪有能足数出动的。

    蔡仍也明白禁军的情况,所以他解释道:“我这里的情况跟别的军不同,因为是新组建的军队,我这里的兵马还没有其它任务,所以能全部出动。”

    听蔡仍这么一解释,傅察心道:“他到底是蔡京的侄子,那些蛀虫兴许不敢喝他的血,所以他能拿到足额的军响,而他既然弃文从武,就势必想要在武途有一番作为,这样一来,他真有可能招足额的兵勇,并且能出动五百军马。”

    这么一想,傅察立即改口道:“子因可是解了曾大人的燃眉之急了!”

    蔡仍道:“这是我分内之事。”

    蔡仍随后语气一转,又道:“我这里出兵是没有问题的,不过我们金吾卫因为是新建之旅,兵甲尤其是战马和神臂弓严重不足,至于开拔费嘛……”

    看了脸已经沉下去的赵开一眼,蔡仍狠狠宰了一刀道:“以前欠我金吾卫的军响,这次怎么着也得给我们补齐吧?另外,也不知道这仗会打多久,就先预支半年的军饷好了,多退少补。”

    蔡仍说这些,中心思想其实就一个字——要。

    蔡仍这可不是坐地起价,不论哪个时代,都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没钱,打什么仗?

    而蔡仍是不缺钱,可这不是为蔡仍自己打江山,而是为北宋王朝剿匪,这钱总不能蔡仍自己出吧?

    退一步说,就算蔡仍愿意自己出,赵佶还不干呐,咋的,打仗不要钱,你想造反啊?

    所以,于情于理,蔡仍都得伸手要。

    而且,不仅得伸手要,还得多要,否则,不仅亏待自己,别人还会猜忌自己。

    见蔡仍狮子大开口,不仅赵开的脸色不好看,傅察也是眉头紧锁。

    这可能也是文人不喜欢武人的原因之一,因为他们总是这么贪得无厌。

    可你要说不给吧,皇帝都不差饿兵,不给人家配足了粮草辎重,你叫人家怎么打仗?

    见双方陷入僵局,蒋兴祖出来打圆场,道:“子因,你要得太多了,这匆忙之间,你叫赵大人去哪给你弄这么多东西?”

    蔡仍听了,一笑,道:“如果是别人,当然没有这个本事,可咱们赵大人,是人人都知道的赵财神,他手指缝里随便漏点,就能叫我金吾卫安心出兵打败了。”

    历史上,张浚以知枢密院宣抚川蜀,命赵开为随军转运使,在秦州设钱引务,在興州鼓铸铜钱。

    此后,赵开大量制造钱引,使钱引数量达到四千一百九十万缗,超过限额大约三十三倍。

    不过,与赵佶超发钱引导致钱引大大贬值不同的是,赵开虽然大量发行纸币,却没有引发通货膨胀——赵开在四川发行钱引,增设银绢作为钱引的发行准备。官卖银绢,允许百姓用钱引购买银绢。百姓需要向官府缴纳各种税赋,赵开允许百姓采用钱引缴纳。因此,赵开采取的措施保证了钱引价值的稳定。

    从这些手段上,不难看出,赵开就是这个时候的金融天才,并且是最顶级的那种。

    另外,赵开还是一位理财能手,有“一跬步而能运百货,一咳唾而能济三军”的美誉。

    历史上,为了支撑川陕抗金战争,赵开绞尽脑汁,在不增加按土地和资产征课的农业二税的前提下,他改革茶、酒、盐法,着力在茶盐酒三项收入上敛财,以茶盐酒税收为支柱,建立了四川的战时财政体系,创立了劝谕激赏、增敷役钱、助军头子钱、免支移米脚钱、盐酒增息钱等新税种,使南宋初年的财政收入连年猛增,超过北宋末年一倍多,年收入达到三千余万缗。

    这么说吧,川蜀之地,包括南宋,能守住,吴玠是表面上的功臣,赵开则是背后的功臣。

    现在,赵开的才能虽然还没有完全展露出来,但也已经揭开一角了。

    这几年,在赵开的治理力,阳武县可是说是附近最富裕的县,没有之一。

    这也是蔡仍狮子大开口的原因之一。

    蔡仍又道:“我也不是多要,而是想安心打仗,只要我能顺利剿匪,消灭宋江一伙,咱们这些人,有一个算一个,都会得到嘉奖的。”

    对于蔡仍所说,自己能剿灭宋江一伙,众人其实是不信的——宋江一伙,率众攻打河朔、京东东路,转战青州、齐州至濮州间,攻陷十余州县城池,哪是那么好剿的,更不是蔡仍这个毛头小子能剿灭的。

    可现实问题是,不把蔡仍打点好了,金吾军就有借口不出兵。

    所以,没人去计较蔡仍的大话,大家想的只有怎么才能把蔡仍哄得带兵出征。

    至于说,蔡仍狮子大开口。

    好办。

    有道是,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嘛。

    赵开斤斤计较跟蔡仍讨价还价了许久。

    最后,在傅察和蒋兴祖的劝说下,蔡仍和赵开达成一致——钱,蔡仍就不要了,除了必要的粮草以外,赵开再给蔡仍再准备三百张伸臂弓、充足的弩箭、一百匹战马,蔡仍就率军开拔。

    ……
………………………………

第四十一章 武人能做更多的事

    …

    虽说兵贵神速,可跟已经腐朽了的中央禁军一块出动,根本就神速不起来——这场围剿,并不是金吾军一家的事,枢密院为了一劳永逸,将宋江一伙剿灭在京西北路,不让宋江一伙再逃回水路发达的京东东路,决定动用两个厢理论上近三万共六十个指挥的兵力。

    这种情况下,可不是金吾军一家快,就能快得起来的。

    另外,赵开准备民夫、粮草、神臂弓、马匹也需要一些时间。

    最后,众人一商议,定下了,十日后蔡仍率军出发前往濮州的最终决议。

    定好了出兵一事之后,蔡仍并没有就此返回金吾军驻地,而是于次日一早去了东京汴梁城。

    现如今,香皂俨然已经成了蔡仍的命脉。

    因此,如果香皂出事了,不说会让蔡仍前功尽弃,但也一定会让蔡仍元气大伤,关键是蔡仍还得分散精力再去弄其它赚钱的生意。

    所以,解决自己的后顾之忧,刻不容缓!

    ……

    一路无话。

    只说回到了汴梁城之后,蔡仍径直就去了鸣銮堂。

    人一定要看清楚自己的底牌,要明白什么是自己最大的依仗。

    这样,才能不将一手好牌打臭。

    套用在蔡仍身上就是,截至到目前为止,蔡仍最大的依仗还是来自于蔡家,因此蔡仍必须要维护好自己最大的依仗,所以,蔡仍一回到汴梁城就来到鸣銮堂,就来拜见自己的伯父蔡京。

    这次,蔡仍不是空手而来,他费了好大的劲,才淘到了一张欧阳询的《仲尼梦奠帖》的唐代拓版字帖。

    虽然只是拓版,不是真迹,但这也是非常难得的好东西。

    以至于,见过好东西之多如蔡京,都不禁多看了几眼,赞道:“真行之书,出于太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永,润色寡于虞世南。遍观唐代名家,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佳。”

    一见蔡京的样子,蔡仍就知道,自己的礼算是送对了。

    蔡仍始终都没有说话,一直老老实实的在一旁站着。

    蔡京欣赏了好一会,才将字帖放下,道:“买这字帖花了你不少钱吧?”

    蔡仍如实答道:“是花了些钱,不过小侄最近卖香皂赚了些钱,所以伯父无需为我担心。”

    蔡京道:“你那香皂,我亦听说了,虽有厚利,但你不要沉迷其中,人生一世,不能蝇营狗苟,要有一番作为。”

    蔡仍道:“诺,小侄深记伯父的教诲。”

    蔡京又道:“听说你弃文从武了?”

    蔡仍道:“是,与文途相比,小侄更喜欢武途,况且如今国家正值多事之秋,小侄窃以为,武人也许能做更多的事。”

    蔡京道:“哦?你为何有此一说?”

    蔡仍答道:“横山的绝大部分地区已入我大宋之手,不久的将来,宋夏之间必有一场国战……”

    宋夏两国间的战争,最绕不开的一个焦点便是横山之争。

    可以说,“横山…天都山”一线,就是两国之间相互博弈的“命运分界线”。

    横山位于后世陕西省北部,横亘千余里,地势险要,是西夏进攻大宋的最前沿基地。

    宋夏两国以横山为分界线,大体上,横山以北,尽为西夏所有,以南则属于宋界。

    自宋真宗将横山连同灵夏二州给了西夏以后,党项人其实才真正拥有了立国的根基。

    这么说吧,没有横山就没有西夏。

    横山对于西夏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几方面:

    一、横山地区不但山势纵横,而且水力丰富,无定、大理、吐延、白马等河流纵横交错,使得横山成为除灵州、凉州、肃州之外,西夏最肥庶之地,这里畜牧业和农业十分发达,是西夏进攻大宋最主要的供粮区。

    二、横山东部的茶山、蕸芦山是西夏盐铁的主要产地,它能为西夏源源不断的提供兵器。

    三、世居横山地区的横山羌,是西夏兵员的重要来源,其勇悍善战,冠绝西夏。

    四、横山地区,地势险峻,十分难攻。西夏在宋夏两国的边境修建了三百余处堡寨之后,横山就成为宋军北进灵州的第一道、同时也是最难以逾越的障碍。而西夏仰仗横山之险,直接阻隔了宋朝自天水到大同一带的交通线路,同时,西夏军自横山聚集之后,漫长的宋夏边境线随时随处都能成为其突破的目标,庆历大增兵之前,宋朝在西北四路的焦头烂额除了因机动性差以外,与西夏占据了横山这一有利的地势不无关系。

    简单一点说,横山对于西夏而言,其重要性就如同燕云十六州对于辽国一般,进可攻,退可守,同时还是重要的农业、经济基地。

    而失去了横山的大宋,在战略上极度被动,鄜、延、环、庆、泾、原、秦、陇等州县时刻处于西夏军的威胁之下,由于机动性差不利救援,宋朝只能分兵驻守,这大大增加了大宋的负担。

    如此,又给了西夏军逐个击破的机会,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这三场宋军的败仗,无一不是被李元昊利用机动性优势以多围寡而导致的。

    在进攻上,宋军的被动更为明显——失去横山这个天然的前线补给基地之后,宋军进攻西夏时只能靠民夫负粮穿越七百里瀚海进行补给,一旦后勤接济不上,便只能不战自退。

    两国多年交战之后,宋朝清楚的认识到了衡山地区的重要性,因此,自仁宗朝始,大宋便开始推行“构筑堡寨、步步为营”的战略战术蚕食衡山地区。

    今年年初,在刘法大败了之后,童贯以种师道、刘仲武为将,分率鄜延、环庆两路兵马出肖关,进击横山。

    一场旷世大战之后,西夏军大败,野战精锐被歼灭殆尽,横山的绝大部分地区也被宋军夺取。

    仁宗时的范仲淹、韩琦、李宪和章楶他们埋下的种子,终于在徽宗朝时由童贯摘下了果实。

    宋朝的横山攻略取得了完美的成功。

    这长达几十年的战略演变,每一次完善都是宋军在付出惨痛代价之后所进行的调整和修正,而最终也证明了不断完善之后的横山攻略,对于西夏而言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毁灭性打击。

    现在,尽管西夏的核心地区灵夏等地未受损失,但是横山的丢失已经使西夏完全失去了地利优势和战略主动权,进可攻退可守的宋军,只需再加把劲,就可以兵入兴庆府,灭了西夏。

    所以,蔡仍说宋夏之间必有一场国战,虽然是违心之言,却得到了蔡京的认同。

    蔡仍突然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又道:“马政等人去金国买马,金使又来访宋,小侄如果没有猜错,官家应该是准备联金伐辽了,所以宋辽之间恐怕也会有一战。”

    蔡京眼皮一抬,问道:“这事你是怎么知道的?”

    蔡仍答道:“这并不难猜,官家有这个心思也不是一年两年了。”

    是的。

    其实,赵佶早就想要伐辽了。

    三年前,赵良嗣(即童贯从辽国认识的马植)给赵佶献了联金灭辽之计以后,赵佶就对收复燕云开始动了心。

    赵佶心想:“青唐地区陷入吐蕃已达三百多年,都能出兵收回,而燕云落入契丹还不到二百年,趁契丹内乱之机,出兵将其收回,应该也是能办到的。”

    于是,赵佶就将他的两个重臣蔡京和童贯找来商量此事。

    童贯当时的意思是,如果辽国确实如赵良嗣所说,已被女真搞得灭亡在即,那么大宋单独出师北伐,一举收复燕云,也未尝不可。

    而蔡京当时的态度则比较谨慎,他认为,目前辽国的情况还不是十分清楚明朗,仅凭赵良嗣的一面之词,就匆忙决定出兵,有草率之嫌,应令河北、河东边防帅臣进一步探听辽国的动静虚实,摸清情况后再做主张。

    后来,雄州知州和诜接到赵佶的密旨后揣测,朝廷可能要对燕云有所图谋。

    于是,和诜不惜重金,多方招纳辽国豪俊之士,大力搜集辽国各种情报。

    不久,有个辽国商人献给和诜一张燕山地图,燕京地区的山峦平原,森林河流,大道小路,城乡村镇等,俱在其中。

    和诜如获至宝,亲自赴京,将地图呈给赵佶。

    赵佶将这张燕山地图悬挂在崇政殿里,时常痴痴地端详。

    这样一来,收复燕云故地的愿望,便在赵佶心中日益强烈起来。

    又过一段时间,赵佶接到河东路代州守臣王机的奏章,说辽国应州知州王师中率领全家来到代州投诚。

    赵佶大喜,立刻令王机派人护送王师中一家速来京师赴阙。

    也是在延庆殿,赵佶接见了王师中。

    问及辽国当时的情况,王师中的说法与赵良嗣基本相同。

    赵佶让王师中谈谈对“联金灭辽、收复燕云”战略构想的看法。

    王师中认为这是一个好战略,他说:“现在辽国已日薄西山,而女真恰好相反,如日出东方。大宋若能抓住辽国内乱的这个时机,收复燕云易如探囊取物,而联金灭辽,必将加速这一进程,实乃上策。”

    后来,辽国易州涞水人董庞儿聚众起事,攻陷城邑,声势浩大。

    不久,董庞儿派人来宋,送来降表,表示愿意归顺大宋,在降表中,他自称“抚宋破虏大将军董才”,决心攻取燕云旧地,报效大宋,并请求大宋出兵支持。

    当时,蔡京和童贯都建议赵佶接纳董庞儿。

    蔡京认为,借助于辽人之手收复燕云,乃是上上之策,董庞儿起事,就是一个绝好机会,不可错失。

    童贯则主张,以支持董庞儿为由,直接出兵北上,收复燕云。

    赵佶于是同意招纳董庞儿,并且许诺:如果董庞儿能助大宋收复燕云,日后可以封其为燕王。

    蔡京遂令有关部门,秘密给董庞儿的军队制作战袍冠带,一旦接收了之后,就将他们纳入宋军的编制。

    那些日子,赵佶很兴奋,他命令童贯从中央禁军之中抽调一部分精锐组成前军,同时,令河北各路做好战时后勤保障准备,还计划以换防之名,将西军主力秘密开往河北边境集结。

    不久,北伐前军从东京悄悄出发——童贯计划率北伐中军于三月上旬出动。

    时任知枢密院的邓洵武,闻讯后,急忙入宫,请求面圣,还没等获准,他便风风火火地直接闯进了崇政殿,将一篇强烈反对伐燕的奏章《北伐问目》直接交给赵佶,并请求赵佶命蔡京前来当面讨论。

    邓洵武的这篇奏章篇幅很长,一共陈述了二十七条有关北伐利害的事项,而且每一条都详加注释。

    如“出师无名”这一条,他注释说:依靠宋辽盟誓,百年以来,两国之间从没发生过战事,现在忽然要出兵伐辽,毁掉盟誓,为什么呢?用什么理由来告知天下百姓?又用什么理由去告知辽国?出师无名。

    奏章结尾,邓洵武深情的写道:“官家,请您审视一下今日之朝廷,谋议之臣,有比得上赵普的吗?将帅之良,有比得上曹彬和潘美的吗?甲兵之精,能比得上开国之初吗?那时,以太宗之神武,赵普之谋略,曹彬、潘美之大将,百战百胜,征伐四方,而唯独对于燕云,几次进攻都以失败而告终。那时不行,今日就行吗?且不可轻言出兵。百年盟誓,一朝弃之,诚恐兵革一动,中国昆虫草木皆不得而休息矣!”

    看完了邓洵武的奏章,赵佶不禁动摇了:“出兵北伐,是不是有些操之过急?”

    赵佶又心想:“契丹不同于吐蕃,也不同于西夏。契丹是一个草原帝国,它当年横扫整个草原,所向披靡,一旦他们攻入中原,兴许就会踏碎山河啊!”

    赵佶把他的顾虑跟蔡京说了,并道:“违背祖宗盟誓,恐怕要招致不祥,还是停止北伐吧。”

    赵佶突然决定停止北伐,这让蔡京大吃一惊,他心想:“官家这简直是在拿打仗当儿戏,哪有兵都已经出了,马上就要打响国战了,再临阵反悔的?”

    那边都已经准备开战了的童贯,也没想到,赵佶会突然变卦,于是亲自快马加鞭回到东京汴梁城,劝说赵佶回心转意。

    可那时,赵佶已经倾向于再等等再看看了。

    于是,收复燕云一事,就被搁置了下来。

    说实话,那时北宋如果出兵,机会还是很大的。

    因为那时正好是,辽国境内盗匪蜂起之时,金军也打得辽军节节败退,更为关键的是,那时北宋的经济正处于巅峰时期、宋军也可以一战,经得起一场大战,哪怕是国战。

    只可惜,因为赵佶犹豫不决,北宋错过了一个收复燕云的好机会。

    现如今,随着辽国的局势进一步恶化,甚至已经露出了亡国之态,赵佶又动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念头,并且已经开始跟金国搭上线了。

    联金灭辽一事,是个秘密,但其实只要地位到了一定程度,就多少知道一点。

    换而言之,这其实已经是一个不是秘密的秘密了。

    所以,蔡京也没揪着蔡仍是怎么知道联金灭辽的一事不放,而是好似很随意的问蔡仍道:“这事你怎么看,你同不同意联金灭辽,收复燕云十六州?”

    ……
………………………………

第四十二章 胜者王侯败者寇

    …

    “你怎么看,你同不同意联金灭辽,收复燕云十六州?”

    蔡仍听言,沉默了一会,道:“现在的确是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最佳时机。”

    蔡京随口道:“这么说来,你是同意联金灭辽了?”

    让蔡京没想到的是,蔡仍竟然摇了摇头,道:“我不同意。”

    蔡京道:“哦?你不是说,现在是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最佳时机吗?”

    蔡仍道:“机会是不错,错过了,可能再也没有这样的好机会了,可问题是,咱们大宋真能把握住这个机会吗?”

    蔡京道:“说说你的理由。”

    蔡仍道:“咱们大宋的军队主要分三部分,中央禁军,河北禁军,西北禁军……中央禁军什么情况,我不说,伯父您心里也一定清楚,它已经不能再打仗了,至少是在重新整编、重新训练之前,它已经不能再打仗了,而河北禁军,因为宋辽百年和平,已经有百年未动过刀兵了,小侄虽然没去河北前线实地考察过,但小侄仍敢断言,河北禁军可能比中央禁军还不如,现在唯一能打的,就只有西北禁军了,可西北禁军这两年接连大战,伤敌一万,自损八千,更何况现在西北禁军还要防备西夏反扑和准备收复西夏,敢问伯父一句,咱们大宋拿什么来收复燕云十六州?”

    蔡仍说得不错,但却有点小觑了北宋王朝,也有点小觑了童贯。

    童贯既然主张收复燕云十六州,那他当然能凑出一支军队。

    事实上,童贯早就在做准备了——这几年间,他已经将西北禁军扩充了三分之一。

    在童贯想来,多出来的这三分之一,再加上中央禁军和河北禁军,应该就够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了。

    所以,对于蔡仍的这个观点,蔡京不置可否,他道:“还有吗?”

    蔡仍道:“经济……伯父掌管整个大宋,不可能不清楚,大宋的经济应该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如果与辽国之间的战争变成了持久战,那对大宋而言,将是沉重的打击。”

    蔡京听言,眼中精光一闪!

    他看着蔡仍的双眼,问道:“大宋的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你是从哪听说的?”

    蔡京最擅长的,便是理财。

    他在经济方面,思路开阔,并且很有创新。

    在他拜相之初,有六七个巨商上门讨债。

    他们拿着借条找蔡京要钱说:“哲宗朝时,朝廷出兵攻打西夏,曾向我们借钱三百多万缗,至今未还,您现在当上了宰相,看看朝廷什么时候能将这钱还上?”

    蔡京向赵佶做了如实汇报。

    赵佶面有难色:“此事该怎么办才好?”

    蔡京很有信心地回答说:“给臣点时间。”

    不久,蔡京下令,盘点皇城诸司库藏,将那些多余而无用的东西,打包作价抵债。

    不出半年,蔡京便将北宋王朝所欠之款全部还清。

    然后,蔡京在经济体制方面的变法,尤其是茶法、盐法的变革,很快就见到成效,源源不断的税收财富汇集到京师。

    短短几年时间,北宋朝廷就从入不敷出,变成了有五千万缗的存款。

    也正是因为如此,赵佶开始变得穷奢极欲,而且胃口越来越大。

    为了保住他自己的宰相之位、保住他自己的权力,蔡京这些年可以说是绞尽脑汁的帮赵佶找钱。

    在外人看来,蔡京的能力极强,生财有道,现在的大宋国富民强。

    可只有掌管现在的大宋的蔡京清楚,由于赵佶太过铺张浪费、穷奢极欲、穷兵黩武,现在大宋的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这是蔡京现在最担心的事,他也正在绞尽脑汁的解决和掩盖这个问题。

    不想,这个问题,还是被人看出来了!

    而且,看出这个问题的还是他的侄子,一个才十七岁的少年郎!

    蔡仍沉默了一会,才含含糊糊的说道:“官家花得太多了。”

    蔡京一听,就明白了,蔡仍是怎么判断出来的了。

    想想也是,赵佶如此大张旗鼓的大兴土木、大肆浪费,花费无数,有心人又怎么可能不去算这笔账?

    蔡京道:“钱的事,我自有主张,说别的吧。”

    蔡仍非常识趣的直接转移话题,道:“兵力和钱虽然是我不同意的原因,但还不是我不同意的最主要原因。”

    这回,蔡京真是有些诧异和不解了,他不明白还有什么比兵力和钱还重要,难道是因为师出无名吗?

    蔡仍哪能跟蔡京卖关子,他很快就主动说道:“我不同意的最主要原因是,与女真人联盟。”

    蔡仍的话,是真出乎蔡京的意料了。

    事实上,反对联金灭辽的人,也有不少。

    像真定路安抚使洪中孚就上凑说:“燕云之地的士人和豪族其实并无归附咱们大宋之意,所谓壶浆迎降之说毫无根据。再看今日之大宋,政风败坏,钱粮不足,军队缺乏战斗力,诸路帅臣皆不知兵,若贸然出师北伐,必遭失败。今承平日久,兵骄将惰,一旦开战,必将溃不成军。欲以无纪律之骄兵进攻他国而取胜,与缘木求鱼有何区别?万举万败,其理必然。如若出兵,则必将自取其辱,而遗患于将来……”

    还有保州通判张毣也上书说:“辽人之势虽数为女真所挫,然而上下未叛,其国尚立,说辽国要灭亡,乃是边臣为了迎合官家所杜撰之事,不可当真。”

    可像蔡仍这样的,说最大的问题是来自于金国的,还真没有。

    蔡仍解释说:“女真人生长于苦寒,这样的人,骤然崛起,必然贪得无厌,若辽亡,则咱们大宋就要与之为临,到那时恐怕就会祸患无穷。”

    蔡京听言,问道:“你很了解女真人?”

    蔡仍答道:“小侄曾专门研究过他们,对他们有一定的了解。”

    蔡京问:“那你怎么看待女真人?”

    蔡仍毫不犹豫的说道:“他们就是一群狼、一群强盗!”

    蔡京真没想到,蔡仍会给女真人这么低的评价。

    他不禁有些皱眉,道:“女真人做了何事,得你如此低的评价?”

    蔡仍道:“金国建国不久,立即向辽国的黄龙府进攻,金主亲自领兵进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