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弄臣-第1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世民琢磨说:“那就是不能够卖地,而且新增的人口也都要有土地可供耕种。而我大唐的均田制,也就是如此。”
可是景文马上说:“杨佳,你是户科的组长,你对于这些民生资料应该很熟悉吧?你说,自古以来粮食一年的产量能够有多少呢?这些粮食,能不能够糊口呢?”
杨佳马上非常熟悉的说:“我在底下干了多年,我知道我华夏自古以来粮食产量一年到头,交完了税负之后所剩下的粮食大概也就是能够糊口。如果朝廷的税赋太高,那就要饿肚子。如果实在是高的吓人,那恐怕根本无法生存了,粮食都被官府收走了,因为百姓不能够抗拒不交,不然就是造反。”
“杨佳,你也在基层处理这些民生很多年,你应该知道隋朝末年的资料,百姓衣食无着的时候,那他们会怎么办?”景文问道。
“他们实在是活不下去的时候,也就是会卖地。土地是他们唯一能够换来比较大财富的东西,而他们只能够卖掉土地来换取钱财购买粮食。”
“那他们卖给谁?”景文继续问。
“卖给大户!”
而景文接下来,在一张纸上面记录下来了几个数据。那就是一个王朝刚刚开始的时候,天下拥有土地的自耕农很多。而到了中期,有一部分人通过各种手段发家致富,尤其是官员。而万一到了某个阶段,天灾**的,那就要出卖土地来维持生计。至于最后,景文用几个箭头来表明最终这些土地都是流转到了少部分人手里面。可是景文却在人口上面不断往上加,因为人口是不断往上加的。可是景文却在土地那里画了一个横向的箭头,表明土地是恒定不动的。而接下来,这些土地都逐步归属于少部分人。
而李世民看着越看越揪心,因为这个情况后面出生的人也都没有土地了,而之前的土地也越来越集中。假如这些百姓,遇到了什么灾难,那他们怎么度过?因为他们已经没有土地可以供出卖,然后换取资金生存下来了。
可是景文接着在无地农民那一块写了一些东西,那就是这些人要承担的压力。什么通过丁口来衡量的税赋,也就是丁银。后面就是各种徭役,而徭役过程中还要自己承担食物。而甚至,一旦战争还要自己承担粮草的兵役。
这些东西像是一座座大山一样,压迫到了这些无地农民里面。
“皇上,你看如果没有土地,也就无法安居乐业,然后再加上一些大的天灾**,那这些无法生存的百姓会怎么样?”景文问道。
李世民看着这一个个的数据推理,然后无奈的闭上了眼睛。(未完待续。。)
………………………………
514、千古兴亡多少事(四)
514、千古兴亡多少事(四)
李世民看到了这一个个的数据,然后很容易推理的出那些百姓承担的压力越来越大。而按照古代的那些政策,百姓承担徭役,也就是为官府做工的时候,是要自己准备粮食的。可是他们已经没有土地了,怎么可能有粮食呢?到时候他们不但要承担徭役,还要自己想办法筹钱去购买粮食来为官府做工。如果这个时候,某些灾难再次降临,那无数人也就成为了流民,一旦衣食无着,只要有某些野心家稍微一挑动,那天下不就是大乱了吗?
“皇上,从这里面的推理来看,这些土地都是要流向于少部分人手里面。而土地是恒定不动的,可是他们却越来越集中到了少部分人手里面。而这少部分人是什么人,皇上应该明白了吗?而这少部分人,他们手里面的土地,好像并不用交税啊!”景文说道。
而这个时候,杨佳也补充了一句,说:“我在底下查过我们那个县的资料,那个时候隋朝初期,拥有土地的户口还是很多的。而到了隋炀帝的时候,拥有土地的户口也就减少了,土地越来越集中到了少部分人手里面。而且,那些土地更多的是集中在士族,官员的身上。就连我们的知县,也都是身价不少。”
杨佳虽然只是代表了一个县,可是恐怕这个县也就是天下所有县的写照。官员士族等等特权阶层越来越贪婪,然后把土地集中起来在自己手里面,可是更多的百姓却没有土地。可是那些特权阶级不用交税,也不用承担徭役。那剩下的税赋也就是更是强加到了普通百姓身上,他们拥有天下不到一成的财富,最终却要承担百分之百的税赋,这个压力能不大吗?
而景文马上在人口下面写上了“天下大乱”这几个字,然后人口这方面画了一个向下的箭头,表明人口在减少。
而李世民和那些小吏马上明白了,这是因为到处战争,所以天下人口减少了。不管是被拉去当兵,还是因为某些原因死亡,总之都是人口在减少。
“没错,我那个县在开皇年间达到了高峰,而到了隋末大乱,最后人口越来越少了。”杨佳再次说道。
而景文马上说:“既然土地是恒定的,那我们只能够从人口上面做文章。可是人口怎么减少,这个显然不可能。人口不断增多,正常手段是无法减少的。因为,即使是帝王,也不能够让百姓自尽吧?结果矛盾就在这里越增越多,最后粮食土地越来越集中,百姓都无法生存了,再加上一次天灾**,一些阴谋家的挑动,最终只能够造反。”
“而造反,往往也就是乱世的开始。从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之后诸侯割据。而前隋的时候也是如此,百姓造反之后诸侯割据。而他们为了统一天下,最终只能够到处战争。而战争之后,人口再次减少。人口减少了,恒定土地能够承载的人口压力也就减少了。而百姓也能够在新的朝代收获土地,也就是能够安居乐业了。而这个也就是所谓的大乱之后必有大治的说法。而你们可以发现,很多所谓盛世,都是建立在乱世之后的。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开皇之治,甚至别的什么盛世,哪次不是建立在乱世之后?”景文问道。
而李世民马上也反应过来了,然后问:“你的意思是,我大唐现在即使躺着无为而治,也都能够获得一个盛世吗?”
景文也回答说:“皇上,现在即使你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管,也都能够获得一个盛世,而你也能够获得一个明君的称呼。”
李世民叹了口气,他终于知道了,明君称呼来的如此廉价。李世民也知道了,这些所谓盛世,所谓明君,都是骗人的。只不过占了天时地利而已,别的什么都没有。顶多,他们也就是能够在乱世里面笑到了最后,然后只要不自己作死,那问题都不大。可是,一个能够在乱世里面一统天下的人,有几个会自己作死呢?这样也就造成了一个盛世的到来,而这个盛世和那个皇帝的能力关系不大。甚至开国之君如果死得早了,那也还是便宜后面的皇帝。因为这个时候是天时原因。李世民也知道了自己恐怕即使什么都不做,也会迎来一个盛世,可是这个让李世民感觉像是捡便宜一样,丝毫没有成就感。
作为一个英雄一世的人,对于这种捡便宜的事情自然是嗤之以鼻,可是现在自己居然捡了一个大便宜,这个不得不说令人无语。可是李世民看了看那份被涂抹很多次的白纸,然后在心里面分析。
很快,李世民颤抖的说:“你的意思是,我大唐恐怕还会步入前面那些朝代的后尘?”
李世民既然在景文的指导下,弄清楚了所谓的盛世乱世的原因,可是李世民马上就开始琢磨自己的大唐会怎么样了。大唐好像和前面的朝代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如此。恐怕,用不了多久,土地就会被兼并,然后百姓再次没有土地。而李世民很快也就能够推论的出,新增加的人口没有土地,土地越来越集中在少部分人手里面,而均田制从此遭到破坏。均田制一旦破坏,那百姓却还要承担各种徭役兵役丁银,那这样百姓不就是越来越贫困了吗?
而这样,大唐和前面的那些朝代有什么不一样呢?也都是走了同样的道路,然后大唐还是同样的轮回命运吗?
“皇上,恐怕如果不做干涉,那大唐还是走同样的命运了!”景文肯定的说道。
李世民突然感觉眼冒金星,然后喉头一甜,居然一口鲜血吐了出来!
“皇上!”“皇上!”“皇上!”“都是你们,把皇上气得吐血了!”“来人,把这帮家伙抓起来!”
很快,一群侍卫过来,准备吧景文他们抓起来了。可是李世民却摆了摆手,显然示意那些侍卫不要抓人。
………………………………
515、做一个昏君
515、做一个昏君
即使李世民的心里足够坚强,可是看到大唐却恐怕要步入前面各个朝代的后尘,这个怎么可能不让李世民急火攻心呢?结果,听到了这个消息,李世民马上急火攻心,结果吐血了。
“朝闻道,夕死可矣。朕能够知道千古以来王朝更迭的原因,朕算是没有白活这一次啊!”李世民感叹道。
李世民也难免感慨了,他终于知道了王朝更迭的真正原因。古代人从来没有在这方面想过,甚至可能是自欺欺人的故意不往这方面想。而且没有一个人能够比景文所站的角度更高,所以他们都无法发现。现在景文终于如此不客气的指出来了,李世民马上都明白了。现在他明白了景文的意思,那就是大唐如果这么下去,和前面的朝代没有什么两样。
而李世民也是一阵激动,他既然知道了一切问题的根源,那就要想法办法解决。如果能够解决了,那大唐岂不是可以千秋万代吗?只要大唐能够千秋万代,那让李世民做什么都可以。
“景文,你说,如何才能够让大唐千秋万代?如果你能够做到,朕不惜可以给你封王。”李世民下了血本了,连封王都说了。
景文马上说:“皇上,千秋万代,臣不敢保证。”
李世民一阵失望,可是景文马上补充说:“可是千年国运,臣还是能够保障的。”
李世民眉头皱了皱眉,不过马上也只能够接受了。千秋万代,确实没有人能够保证的,可是景文既然能够保证有千年国运,那也算是很好了。自古以来,还没有哪个朝代能够拥有千年国运的。如果景文直接保证能够千秋万代,李世民也绝对不会相信的。现在说能够保证千年国运,那可信度提高了不只是一点。所以,李世民也就相信了。
“那应该怎么做?”李世民问道。
景文马上说:“皇上,与其做一个明君,不如做一个昏君好了!”
“什么?”李世民一阵无语。
景文马上解释说:“做一个明君,那就代表着天下大治,人口增加。而人口增加,也就是加重了土地的负担,造成了土地无法供养那么多人。所以,最好的办法不是一个朝代都是明君,因为明君坑子孙啊!如果一个明君作为了榜样,那后世子孙不都是要效仿,结果造成人口越来越多,最后只能够爆发矛盾,最后天下大乱了。昏君就不会增加太多人口,这样可以让国家的人口增加得缓慢了。而且昏君可以享受,不用管理那么多东西,只要享受就行了。”
李世民差点再次吐血,因为这个理论确实如此。如果一个个都效仿以前的明君,那岂不是人口越来越多,结果人口越来越多,最后国家撑不住了吗?所以,按照这个理论,一个最理想的王朝反而是无为而治,甚至偶尔要出一些昏君来“消耗”过剩的人口。不过这个也太荒唐了,让李世民有些接受不了。如果一个朝代每个皇帝都是昏君,反而能够维持国家,这个和李世民过去接受的教育完全不一样啊!
昏君能够维持国家不亡国,课时明君反而是在透支一个国家的国运,这个简直是不可想象。过去如果谁说出这种理论,李世民绝对一巴掌拍死他。不过现在经过了前面的一系列分析,李世民也不得不相信了,因为明君确实是在透支国家的国运,因为明君让人口增加。而李世民马上再次响起前隋,隋文帝时候人口少,结果隋文帝的开皇之治让人口增加了。而人口一旦增加,那到了隋炀帝这个时候,土地已经无法承载那么多人了。再加上土地的兼并,甚至隋炀帝想要做出一个不亚于他父亲的盛世,最后反而滥用民力了。隋炀帝想要做出业绩,结果只能够把财政压力集中到了那些没有土地的百姓身上,那些拥有巨量土地的官员却不用承担赋税,结果隋炀帝就因为滥用民力被天下打乱了。
而这个最重要的就是,隋文帝做了一个明君,人口增加。再加上有了它作为榜样,他儿子隋炀帝也就是要做出伟业,结果反而就更是透支了民力。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明君增加了人口,透支了国运来铸就了一个盛世了。如果把隋炀帝和隋文帝这对父子的关系换一下顺序,那恐怕反而隋朝还能够维持数百年。现实有时候比想象中要荒唐很多,这个就是一个现实,听起来太荒唐了。可是这个荒唐的现实,又是如此经得起推敲的,各种数据都不会骗人,这个让李世民知道了事实的结果了。
“让朕当一个昏君?这个也太荒唐了吧?”李世民苦笑道。
虽然事实也就是如此,可是如果真的让李世民当一个昏君,这个也不是李世民能够接受的。如果到时候大唐李家每个家伙都是昏君,那岂不是要被天下百姓骂了无数年吗?到时候,史书里面怎么记载呢?记载李世民是一个昏君?这个显然不是李世民能够接受的,因为流芳百世的思想还在李世民的脑海里面根深蒂固,而且也没有人愿意世代都背上一个臭名。如果李家一直都是背负着臭名,那李家的江山也不稳定啊!
“景文,你还有别的办法吗?朕是不会选择当一个昏君的,你必须要给朕想出一个办法。只要能够想出办法,那朕绝对会有重赏。”李世民继续说道。
李世民不甘心当昏君,更是不会甘心自己后代也都当一个昏君,所以他让景文继续想办法,想出一个能够让大唐稳固的办法。而李世民为此也不会吝啬的,因为如果真的有这个办法,那价值可以说是海量的,无法形容的了。
“皇上,其实也不是绝对没有办法的。可是,这个办法有些困难啊!”景文说道。
“说,什么办法!只要合适,那朕都可以采纳!”李世民说道。
………………………………
516、历史也就这么回事
“皇上,我先拿出一份数据,你看看这个就可以知道了!”景文说道。
景文然后说:“我华夏发展以来,所谓盛世都被称之为三皇五帝时代,而三皇五帝时期被称之为最强盛时候,百姓安居乐业。我们就画一幅那个时候的地图,然后皇上你就可以看出来了。”
景文让宫廷的史官画出了三皇五帝时候的地图,而最早的三皇五帝只是局限在黄河流域。而后来他们越来越大,直到夏商时期的时候真正确定了未来的版图。而李世民也明白了,这个其实也就是土地的问题。三皇五帝时期,能够不断的“开疆拓土”,最后让新增的人口都能够拥有土地种植,而且那个时候没有地主等等特权阶级,所以百姓自然也就安居乐业。而这个过程,和什么三皇五帝的英明,那都是放屁。三皇五帝不过是踩了狗屎,能够不断扩充土地,让百姓安定也就成了盛世,结果后世不断流传了。
“皇上,你可以看到,三皇五帝时期,我华夏的版图不断扩大。从最初也就是黄河一代,到最后的夏禹定鼎九州,奠定了我们目前的版图基础。而这份版图,接下来也就没有太大变化了。”
“而三皇五帝,他们之所以能够如此,也就是因为他们能够不断地给新增加的人口土地,然后人人都有土地,也就能够安居乐业,不在有什么反叛的想法。至于我大唐目前所谓均田制,其实也就是把无主的土地授予新增人口。可是新增的人口始终是不断增加。最后没有土地可以授予。他们也就越来越贫困,而土地也就越来越集中了。而所谓三皇五帝的盛世,也就是他们不断的开拓土地,所以他们才能够成就如此的名声。”
“他娘的,历史也就是这么回事!”李世民心里爆了一句粗口。
当年李世民学习历史典籍的时候,那些历史的先生不断吹牛说什么古代皇帝英明。尤其是三皇五帝,更是被吹嘘成为无数明君的典范了。而且,就连儒家的圣人孔子,也都是使劲吹捧,说什么三皇五帝之后。都是礼崩乐坏的时代。可是。现在李世民赫然发现事实上历史也就是这么回事了。经过了景文的这些经济数据分析,结果李世民很明显的就发现,所谓明君都是土地而造成的。而三皇五帝时候,土地不断的扩张。而百姓不会有什么土地压力。结果都纷纷幸福了。而幸福了之后。他们并不知道什么经济理论,他们纷纷都称赞是皇帝的恩德。
可是,与此同时。如果土地太过集中,然后他们贫无立锥之地了,他们都可不会理解什么经济原因,他们都是大骂皇帝昏庸。可是这个皇帝也太委屈了,不是他昏庸,而是土地集中了。可是百姓不理解啊,他们都是人为都是皇帝昏庸造成的。结果董仲舒又弄出了什么天人感应的理论,说什么灾难都是上天的警示,都是皇帝的责任。这下好了,皇帝明明没有犯错,结果这个天人感应造成了黄泥巴掉裤裆――不是屎也是屎了。
至于那些加入了新朝代为官的皇帝,为了吹捧现在的皇帝,自然对那些亡国的皇帝使劲的抨击,好像什么粑粑都要往上面碰。这下的结果就是,明明没有做过什么,一个甚至可以说是为了挽救国家而不断努力的君主,结果反而被这些家伙污蔑成为了昏君,比如说当年的商纣王。这个成王败寇理论,也就是可以写一部昏君是怎么炼成的了。
而那些明君,一个个固然也许他们有能力,可是造就一个盛世主要原因并不是他们有多少能力,而是天下的土地和人口的比例,还有土地资产分配方式造成的。有能力的君主多了去了,可是为什么有些成了亡国的昏君,而有些却成了盛世明君。原来根子就在土地上,土地就是让一个人成为明君或者昏君的基础。现在李世民明白了,所谓历史,不过是一个个轮回而已。如果大唐也是这么下去,也还是步入这么一个轮回而已。
而李世民也看出来了,历史也就是这么残酷,所谓历史不过是一个个的轮回而已。可是,那么朝代的皇帝贤臣都没有能够看出来这个历史真相。而真相,也就是这么的残酷。
景文看到了李世民这个表情,也知道李世民这次算是看透了历史真相了。景文想起后世有一个外国学者,说什么中国是没有历史的,只有单调的重复。这个引起了很多中国学者的反驳,而景文也关注过了。景文却认为这个其实是从看问题的深入程度来看的。如果从绝对的高度来看,那其实中国历史也就是单调的重复,这个问题没有错。可是这个是在绝对的的高度上来看,这个高度就好比是在太阳系以外,看太阳系那些醒醒围绕着太阳公转一样。这种其实那就是并没有真正深入的了解历史,才会有了这种想法。
而那个外国学者也就是看问题的角度太高了,高过头了才会如此。可是也能够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历史也就是如此简单的重复,从最高端来看也就是如此。由此可以推断出中国历史各个朝代也都是在重复过去而已。这个也许就是古代思想体系不健全,而且也是古代各种学科的不完善,这才让中国不断的在农业社会不断的重复。这个主要是思想问题,思想问题的症状用历史来呈现了。从后世来看,很容易就看出来了中国古代历史也就是这个样子。
“皇上,你也看到了,我们想要获得一个盛世,那必须要有足够的土地和人口的比例。大唐想要继续不断的延续下去,那就要有更多的土地和资源来养活更多的百姓。你说,我们关中的土地够吗?我们北方的土地够吗?显然,我们的土地明显不够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未完待续。。)
………………………………
517、只争朝夕(一)
517、只争朝夕(一)
李世民看到了这副地图,还有各种数据的参数,终于知道想要国家国运绵长,那必须要不断的开拓土地,然后才能够让国家维持下来。而景文看到了李世民眼睛里面爆发出来了绿光,景文马上知道自己的想法成功了。景文就是希望李世民能够爆发出这种气魄,为了土地而不断开疆拓土的野心。而中国百姓自古以来都是没有什么开疆拓土的野心的,而掌权的文官们都是抗拒去开疆拓土,因为他们认为开疆拓土会让武夫崛起,然后他们是去权利。
可是现在残酷的事实摆在了李世民的面前,如果不去活得更多有用的土地,那大唐恐怕迟早都会被灭亡的。除非能够不断的开疆拓土,这样国家才会有持续不断的盛世可以发达。而只有让百姓能够拥有更多的土地种植,这样百姓才不会在饥寒交迫的时候起兵造反。所以,李世民明白了,必须要尽快的把大唐国土版图扩大,扩大了之后才能够尽可能的延长大唐的国运,不然就是只能够眼睁睁的看着大唐灭亡。
李世民离开了政事堂,带着景文回到了甘露殿,然后主动问景文:“景文,你说现在我大唐人口压力还不大,可是要多久之后,才会到我大唐北方撑不下呢?”
景文马上回答:“皇上,想要让我大唐撑不下,至少要五十年左右。”
“五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了。”李世民念叨道。
五十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尤其是古代人,几乎是一辈子的事情。可是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那不过是弹指一挥的时间而已。而李世民身处于皇帝这个身份,所以他才会感觉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李世民作为一个“人”的身份,那就有些长。可是作为一个国家的统治者,那就觉得有些短。所以李世民对于五十年之后才能够面对这个压力,他知道自己恐怕做不到了,所以李世民感觉自己有些坑子孙的嫌疑。
“你说,接下来应该怎么办?”李世民问道。
景文翻开了地图,首先指着江南一带说:“首先,我们要开发江南!”
李世民看着江南,也是一阵惊讶,没有想到景文居然要开发江南?江南在唐朝初期可不是什么经济发达的地方,江南想要发展,按照原先的历史进场必须要等到唐朝末年,五代十国的时候北方百姓躲避战乱才会到江南的。而至于到了宋朝,才会真正的有所发展。而真正想要达到巅峰,并且超越北方,那就是要等到南宋时期。所以说,现在江南都是一片荒芜,在很多人眼里都是一片烟瘴之地。
这种烟瘴之地,很多人进去了都会打摆子,也就是被疟疾而困扰。所以一旦被打发去江南,一般人都会认为是被谪贬了。一旦被打发去江南,那他们认为自己没有什么前途,那都谁有一天算一天,算是打发日子混工资而已。当时独孤开远不也就是被打发去了广州,当广州别驾这个没有实权的位置吗?所以,现在居然反而要开发江南?
“皇上,你知道吗?虽然江南现在一片荒芜,可是江南有很多良田。江南是鱼米之乡,有不少地方粮食都能够一年两收甚至一年三收,那这些粮食足够我们吃很多年了。”景文说道。
而李世民再次问:“如果江南的粮食还不够吃了呢?”
“那就把臣所画下来的世界地图里面的南洋,给占领了!这样,能够维持我大唐千年国运了。”景文说道。
李世民脸色有些复杂,这个可是大规模的开疆拓土,这个可是在走钢丝啊!如此大规模的开发江南,甚至是开拓远在天边的土地,这个需要耗费的财政非常多,所以李世民也都不得不谨慎。
而景文看着李世民的样子,就知道李世民动心了。这个可是开疆拓土,也是在维持大唐将来的稳定。如果说过去的皇帝是为了荣耀而开疆拓土,而现在肯定是为了国家的生存而开疆拓土。而景文不由得庆幸,幸好自己没有携带什么红薯种子穿越。
景文看到前世小说有一些带着红薯种子穿越的人,那心里就有些无语。一旦中原有了红薯,那百姓肯定能够绝大多数人都不会饿死。可是,这样做的副作用也很大。中华百姓自古以来都是太过善良了,一旦饿不死的情况下就不会去想着开拓,真正有野心贪心不足的人是少数。而百姓一旦饿不死,那他们虽然也能够创造一个盛世,可是他们生活压力不大,那就不会去想着开垦荒田,只会想着自己种植红薯能够吃饱了。
如果一旦这样,整个国家的统治阶层也就会麻痹了。要知道中国自古以来的对内防范,比起对外防范来说更强大。国内百姓一旦可以确定他们不会造反,那统治阶级恐怕就会高枕无忧,彻底没有没有危机感。还是那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旦统治阶级没有了危机感,那国内百姓固然不会造反,而外敌恐怕也会在发展。外敌为什么会发展?还不是因为饥饿,贫穷吗?如果没有饥饿和贫穷的压迫,他们根本不会有发展的动力。可是那个时候中原万一有了红薯,百姓吃得饱了,那反而会让整个社会停止发展。在农业化社会,一旦全部百姓都吃得饱了,那国家就会陷入无法发展的地步。而工业化社会迟迟不来,那国家彻底废了。所以,在工业化社会之前,让全体百姓都能够吃饱,反而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必须要保持一定的饥饿,这样不但百姓才有为了生存而开拓的野心,额统治阶级也会为了让自己的统治权利能够维持,不断的开拓。原先中原王朝不会开拓,可是在景文的引导之下,李世民他们会为了统治的安稳,不断的开疆拓土。而景文其实也就是把这个皇帝对内的防范心理转化成为对外面疆土的贪婪,对外面疆土的索求**。为了国家的安全,皇帝必须要开疆拓土。而景文就是这么引导,如果百姓有了红薯吃饱了饭,能够做到吗?显然,如果红薯出现太早了,那对于一个民族的前途来说那就是慢性自杀。
………………………………
518、只争朝夕(二)
景文其实也就是想要通过一定程度上的维持饥饿,让整个国家民族都维持一种忧患意识。只要有了忧患意识,他们就会为了生存而不断的开拓。而皇帝等等统治阶级也会为了迎合百姓需要,维护自己统治而不断的带领大家开拓,直到国家能够不断稳定。而景文的猜想不是不可能,而是非常可能的。当年西方人也就是如此。
很多人以为西方人为什么会在后期打下那么广袤的疆土,还不是因为饥饿和贫穷吗?而与此同时中原处于清朝阶段,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