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改造计划-第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了什么事情召他入宫议事,却是告诉了薛明此刻宫内都有那些大臣。
听到蔡京的话,薛明瞬间就明白,礼院的人动作显然要比段誉想像的要快的多。老早之前,大理国王的求援国书不仅到了赵佶手上,而且赵佶早就已经召集群臣商议如何处置了。
不过,这样的国家大事,跟他这个开封府通判有什么关系?似乎怎么都还轮不到他来插嘴吧?
“薛大人……薛大人……”
幽幽的带着些许阴柔的呼喊遥遥传来,让薛明一个激灵。循着声音扭头就看到李全德正鬼鬼祟祟的探出半个身体在走廊拐角处对他招手示意。
左右看了看,进去禀报的小太监还没有出来,薛明快步走过去。
“薛大人,长公主殿下让杂家传话给薛大人。薛大人此次朝会毋须多言,待朝会之后前往延福宫一会。杂家这就告辞回报长公主殿下了,大人切记,切记。”
薛明刚刚站定,李全德已经迫不及待的低声道,说完对着薛明微微躬身一礼,转身一溜烟就不见了。
当真是来的莫名其妙,走的也莫名其妙。
此次朝会毋须多言?
薛明还没有来得及细想,就看到那进去的小太监已经出来了,连忙紧走两步赶到勤政殿外。
小太监看到薛明从回廊出走来,心中暗暗咋舌。这薛郡公当真是胆大至极,这皇宫重地竟然也干乱窜,这要是换做别人,怕是早就被内殿直禁军给拿下了。
“大人,请!”
他根本不敢问薛明去做什么了。
“有劳公公。”
说着不动声色的将袖中临进来前吩咐段浩准备好的礼仪塞进小太监怀中,整了整身上的官袍,闪身进了勤政殿。
小太监眉开眼笑的掂量了下手中这礼仪的分量,都说这位三元及第的薛状元向来出手大方,如今看来那传言果然非虚啊。
……
看到薛明进来,刚刚还争的面红耳赤吹胡子瞪眼的张商英和蔡京等人总算是停下了,冷哼一声都不再看向对方。不过,谁都知道,这梁子算是结下来了。
“微臣拜见圣上。”
“明轩啊,此次朝中诸公朝议是否派兵驰援大理国之事,此事需要侦缉司从旁配合,所以朕就让人将吴老王爷和你都叫来……咦,你脸上……”
听到赵佶的话,薛明顿时尴尬之极。
本来抓痕不是很明显,可是他用了杨媚儿送来的药之后,却是变得红艳艳的闪亮之极。这样一个结果当真是让他有些哭笑不得。
不过,他倒也没有想过这是杨媚儿故意为之。想来,即便杨媚儿再有不满,也不可能让自家老爷们在外面丢这么大脸不是?唯一的解释怕也只能是,就连杨媚儿自己都没有想到抹了这药会有这样一个后果。
听到赵佶的话,勤政殿内其余站着的一众重臣眼睛齐刷刷的聚焦在薛明那顶着几道红艳艳抓痕的脸上。甚至连张商英和蔡京两人也不例外。
“哼!”
瞅了一眼薛明脸上的几道极其明显的抓痕,蔡京心中了然,转过脑袋冷哼一声没有说话。
“薛待制年少轻狂,还是要多注意些斯文才是。”
蔡京没有说话,站在蔡京身侧的一个中年人,看到薛明脸上的抓痕,倒是淡淡的出声了。语调极其淡然,不过言语中的意思却是谁都能听懂。
想来这要不是有赵佶在,而且还有这么多的朝中重臣,而薛明确实只是个目前看来还有些无足轻重的小辈的话,这人怕是就要直接指着薛明的鼻子骂他有辱斯文了。
能够穿着紫袍挂着金鱼袋而且还能在这书房中议事的人,想来身份至少是正三品的了。可惜,薛明并不认识他。
在这说话中年人身侧还有两个老者,也同样都对薛明报以鄙夷之色。其中一位还是当初负责会试,与薛明有过一面之缘的尚书右仆射,少宰刘正夫。
倒是张商英、何执中和站在他们身边的另一位老人看到薛明脸上的抓痕,胡须一阵乱颤,互相对视一眼,最后只得报以无奈的苦笑。
都说这薛明风流成性,如今看来果然不虚。只是,今日是当真胡闹了些,那脸上的抓痕不用想也知道,定然是女子留下的。
不管那女子是谁,怎能如此放任其在象征着颜面的脸上放肆?
倒是坐在赵佶下的吴王赵颢,看到薛明脸上的抓痕并没有跟蔡京等人一样鄙夷或者什么,反而是报以友好的一笑,完全没有当日在吴王府中那副高贵傲娇的模样,倒是让薛明很有些意外。
………………………………
第389章 实话实说
赵佶其实在那句“咦,你脸上……”的话才一出口,就回过味来,所以马上就闭嘴不言。后面群臣的反应显然是印证了他这多嘴后的担心,不过话已经出口,却是收不回了。
嗔怪的瞪了一眼薛明,赵佶伸手点点,示意薛明赶紧找个地方呆着,不要在这继续丢人现眼了。
薛明无奈的躬身退到角落中站定,这勤政殿内能有份坐着的差不多都是腰间挂着金鱼袋的朝中重臣,自然是没有他这个小辈落座的位置。
又是一段让薛明有些头晕脑胀的争吵。
主角毋庸置疑,依然是张商英和蔡京两人,一个宰执左丞相,一个副相,因为是否出兵支援大理国的事情引经据典的争的吐沫横飞面红耳赤。
最让薛明佩服的是,两人从头到尾都没有带任何一个脏字。而赵佶呢,则是用胳膊撑着下巴,更是听的一副津津有味的模样,不得不说,都是高手。
渐渐的,薛明却是有些看明白这勤政殿内的情况了。
虽说何执中和他身边的老头很少说话,不过终究还是时不时的插上两句,支持下主攻手张商英。可是让薛明有些疑惑的是,原本他以为刚刚那三个对他冷嘲热讽而他又不认识的老东西是蔡京的人,可是看了半天才现事情跟他想像的又有些出入,那就是蔡京至始至终竟然都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那三个人竟然都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
既不帮助蔡京,也没有反驳张商英,却是做起了壁上观。看他们三人模样,却是对一直看的津津有味的赵佶在意的更多一些。
显然,也许他们三个人跟蔡京算是同盟关系,可是这同盟却绝对没有张商英和何执中他们那般牢靠。至少在大理国这件事上是是这样的。不过话又说回来,如今张商英明显是跟蔡京撕破了脸,这个时候他们三人作为同盟做那壁上观,很明显这大理国的事情对蔡京的同盟来说,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
至于荣王赵颢,则是干脆闭目养起了神。都说这位大宋朝如今唯一的亲王很是低调甚少参与政事,如今看来倒还真不假。
想到这里,薛明暗自摇头。
这朝中仅仅因为大理国的事情就乱成一锅粥,而赵佶甚至还存了看戏的心思。这要是碰到别的大事,那还不直接完蛋?
“哈切!”
赵佶听着听着,似乎劲头过了,竟然打了个哈欠。
而这个时候蔡京和张商英似乎也争累了,看到赵佶这个模样,齐齐冷哼一声,就此不再言语。一场薛明以为要持续到没有尽头的争论,就此嘎然而止。
“圣上,微臣以为,此事还需荣王殿下不可。”
一直做壁上观的两个绍述一派中人,这个时候终于开口了。而这开口说话的人,赫然正是先前暗示薛明有辱斯文的那个中年人。
“哦?郑卿家,不知此话从何而来?”
赵佶听到此人的话,精神不由一振。
坐在赵佶下的吴王赵颢听到这郑姓老年人的话的同时,就睁开了眼睛。
赵颢自然是认得此人的。
观文殿直学士、历任起居舍人、给事中、翰林学士等要职,并于大观元年至四年官拜同知、枢密院事知枢密院事,政和三年再拜知枢密院事、太宰,特赐金鱼袋的郑居中郑大学士。不仅如此,此人还是神宗时的“三旨相公”,历任三朝的前任宰相王珪之婿,当今郑贵妃之从兄弟,如今大宋朝绍述一派的代表人物,如今赵佶身边的近臣侍讲,他又怎么可能不认识。
说实话,赵颢其实也知道他来参加这朝议也只是走个过场,当然,他本身不仅对大理国是生还是死不关心,同样也对大宋朝所有的政事都很不关心,也不想关心。
只因为,他是宋神宗赵顼的同母弟,当今皇帝唯一还在世的皇叔,曾经有过不轨之举的,大宋朝如今资格最老的亲王。
“回圣上,吴王殿下执掌的侦缉司最为清楚我大宋周边各处军情境况。”
郑居中说到吴王殿下的时候,对着赵颢微微躬身。
“郑卿所说甚是有理。”
赵佶听了郑居中的话点点头,随即扭头看向赵颢道:
“皇叔,侦缉司可有大理国最近几月军情?”
“回圣上,臣叔进宫之前曾经调阅过侦缉司这数月以来的所有信报,未曾寻到任何有关大理国的信报。另,侦缉司大部细作都是以咱们大宋西北方的辽人、西夏人的军情为目标,对大理等小国的军情,甚少收集。”
赵颢只是实话实说。
其实他很清楚,侦缉司到底有没有大理国的军情赵佶这个侦缉司实际的掌控者才是最为清楚的。之所以让他来,不过是走过过场、做做样子而已。
如果真的有人以为赵佶只是个会写写画画的皇帝的话,那也真的是太小看这位皇帝了。古往今来,能当上皇帝的又有几个是简单的?
经历过赵佶继位之初那一段波澜诡异的时局,尤其是在生了那件朝廷内外俱是语焉不详的蔡王府狱之后,对于能够顺利的踏上帝位的这位当朝皇帝,赵颢从来都不曾小看过,至于具体这样子做给谁看,那就看各人理解了。
赵佶听到赵颢的话,点点头,没有说话。
赵佶不说话,蔡京和张商英似乎也知道两人不管怎么吵,最为关键的还是要看赵佶自己,所以,偌大的勤政殿内,顿时陷入沉寂。
“圣上,微臣有话,不知……”
站在角落中早就腿酸腰疼的薛明实在受不了了。他不知道这没有任何意义的朝会还要多久,咬咬牙,将福庆让李全德叮嘱的话放到一边,忍不住出声道。
薛明一说话,满殿重臣的眼睛再次瞬间齐刷刷的聚焦到他身上。
不过蔡京等人也只是瞅了一眼,就收回了眼神,他们没有人认为薛明能说出个什么有意义的话。
虽然薛明诗词文章写的不错,但毕竟是年龄摆在那儿了。想来,只不过是炒炒现饭,在皇帝面前露个脸而已。
………………………………
第390章 心思
赵佶看到说话的是薛明,有些惊讶,眼中甚至有那么一丝不悦。他也不认为薛明能说出什么有意义的建议,充其量武功上很厉害而已,但军事可不是一个两个人在那儿打架的儿戏,而这个时候想要露脸出风头的话,显然不是时候。
“呵呵,明轩有话但讲无妨。”
终究还是自己那个神秘师父的徒弟,自己的便宜师兄,即便赵佶心中不爽,面子还是要给的。就算是不给薛明面子,那个神秘师父的面子也是要给的。
“圣上,诸位大人。先前丞相大人和张参知已经将驰援大理国之利弊说的很清楚了,想必圣上和诸位大人也都清楚。”
听到薛明的话,郑居中翻了个白眼。这疲懒货竟然还知道蔡公都把利弊说的很清楚了,那你还出来做什么?
对郑居中等人的神色,薛明仿若未见,依然自顾自的继续道:
“其实此事大可不必想的这么复杂。诚如丞相大人所说,若是大理国灭国,怕是在这国书还在路上的时候就已经灭国了。若是未曾灭国,大理国毒瘴遍布,如今已经即将入夏,形势只会对大理国越来越有力。毕竟,相对于劳师千里的西夏或是吐蕃大军,大理人本就占了地利人和两面。如今再加上天时,那可是三方俱全,吐蕃、西夏人的退兵之日怕是不久矣。”
听到薛明的话,原本脸上还有些不屑之色的张商英,脸上的不屑之色渐渐敛去,大有深意的看了一眼眼神有些阴森的蔡京。
赵佶脸上神色渐振,点点头,示意薛明继续。
“不过话说回来,也不排除此际西夏联合吐蕃人早已灭了大理国,之所以到如今都未曾有过任何动作,只是因为西夏人一直在暗中准备,意图在某个时机恰当的时候对我成都府等地以致命一击,以图一战而下。所以,此事也不得不防。”
勤政殿内的气氛有些凝重。
“微臣以为,当务之急乃是圣上即刻下旨,命四川制置使赵兵远大人即刻遣斥候进入大理境内探察大理虚实。一,可查大理是否为西夏或是吐蕃人所灭,若灭,则成都府等地自可及早做准备,想来不久之后西夏吐蕃大军就会自北南西三方齐攻四川等地。”
听到薛明的话,赵佶、蔡京、张商英等人无不齐齐色变。
四川等地,依靠着各处坚城还有地势,再加上之前吐蕃、大理一直太平,一直以来也都不曾驻扎过多少兵力。近百年未经战乱,长久的和平,想必早已磨去了当地军民的警惕之心。如今要是吐蕃或是西夏人从三面猛攻,那四川、成都府等地还不是一战而下?
“圣上不必太过担忧,这只是微臣想到的最坏情况。”
薛明看到赵佶色变,担心他直接没了胆气,那接下来的话,怕是直接不用说了。所以,连忙出声安慰道。
“呵呵,明轩说的有理。那其二呢?快快讲来。”
听到薛明这样说,赵佶自觉有些丢脸,尴尬的笑笑,急声催促道。
“其二,若是西夏、吐蕃未曾灭掉大理,圣上和诸位大人自然大可放心,不用再为是否驰援大理国担忧不是?当然,微臣以为,若是大理国未曾亡国,这对我大宋来说未尝不是一个良机。”
“良机?”
赵佶闻言脱口而出反问道。
直到此时,蔡京、张商英甚至包括郑居中、刘正夫、何执中乃至吴王等人才算是第一次正视这个之前没被他们放在心上的少年状元。
在他们看来,薛明之所以能够青云志上的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全是靠着是皇帝的宠爱。
毕竟国家大事非同儿戏,你要有切实的解决办法才行。没有一定的阅历和年龄的沉淀,你写几诗词难不成可以当饭吃吗?
从心底来说,区区几能够传扬整个汴京城的诗词,也最多只是让蔡京这些在官场中浸淫了数十年的老狐狸们有些惊艳之感,却绝对不会真的将薛明当作人物。
古往今来,多少写诗写的好、甚至所做诗词被天下人所传颂的人,结果又能如何?落魄潦倒者比比皆是。作诗,跟做官,虽说只是一字之差,却是天壤之别。
不过,今天的薛明,却是第一次能够真正让所有人好好掂量一番了。
当然也不是说,薛明说的这些张商英或者蔡京、以及郑居中、刘正夫等人真的想不道。
俗话说的好,屁股决定脑袋,这句话自然是有其道理的。
勤政殿的这些重臣们,要说政治上的手腕怕是薛明真的拍马也难以望其项背的。不过也正因为他们都是浸淫官场起起伏伏数十年的老油条,本身屁股的位置局限了他们的眼光而已。
蔡京,自然不能简简单单的说是只要张商英肯定的他就否定,张商英否定的他就支持。他有他的考量,平衡带着打压而已,当然,大理国距离大宋朝太远、大宋朝国库空虚有心无力自然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张商英呢,战略眼光自然也是有的,不过想要借此捞些名声重振张氏一族荣光也是肯定的。
郑居中等人呢,跟蔡京是联盟关系不假,可是如今已经渐渐坐大起来的他们,心中也已经存了摆脱蔡京自己起来单干的心思,所以他们在这一次的交锋中选择了坐壁上观,将更多的心思放在了赵佶的身上。
毕竟,谁都知道,不管赵佶现在对大宋朝其余各路的掌控力如何,至少在汴京府以及汴京府方圆数百里的地界上,甚至整个大宋朝,他依然是当之无愧的天下共主。
大义在赵佶手上,所以要想让绍述一派真的成为大宋朝中谁都不敢轻视又不附庸别人的存在,就必须牢牢紧跟赵佶的脚步。
这也是,郑居中最后出声的主要原因。
不得不说,郑居中这些人,对人心的把握还是相当到位的。仅仅从本不该出现在这勤政殿上的吴王身上,就已经大概琢磨出了赵佶心中大概的想法。
想救,却又力有未逮不救,又恐先前拥戴大宋朝的各个小国心寒。
………………………………
第391章 多听少言
赵佶需要的是一个既能安抚诸邦小国,又能得到名声、民意,却又不能真的让家小业小的大宋朝将腰包的最后几个铜子也掏出来、伤筋动骨。
赵佶想的很美,可是世间真的有那么两全其美的事情么?
之前郑居中等人以为的没有的,不过,薛明的话似乎让他们明白,其实还真的是有这样两全其美的事情的。而且,貌似还不只一个。
那么,这良机是什么?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皇上,东坡先生这定风波当真是千古之作。”
让所有人意外的是,薛明并没有直接说那良机是什么,反而吟了一词出来。
曾经知杭州府的苏轼这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勤政殿内的一众重臣没有人不清楚,稍一思量,顿时齐齐会过意来。
“好!好一个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好一个回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真是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啊!”
一直老神在在的蔡京回过神来率先击掌连声赞道。
对薛明,蔡京也许是这殿中众臣中接触最多、了解也是最多的人了。毕竟,之前的种师道遇刺一案,他也算是与薛明共事了一段时间的,而且那时的薛明还算是当了一段时间他的下属。
如今的大宋朝中,能够有这样眼光的人不是没有,可是难得是能够在这样一个年纪就有这样的眼光。更难得是,薛明用在这里的这词一下触动了大宋朝从三年前端平入洛之后心底中最为柔软也是最为沉重的地方。
向来以中央之国、天朝上国自居的大宋朝,却是自立国后边患不断,西夏、金人、辽人先是雍熙北伐后,辽国常在宋辽交界处抢劫杀掠,到景德元年终于演变成大规模侵宋战争,后因真宗亲征而定下檀渊之盟,宋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开放边境贸易,双方为兄弟之国。
再到西夏李元昊于大庆二年称帝后,宋夏之间爆了数年的战争,宋军屡战屡败,导致了重熙增币。
熙宁五年五月,宋神宗开始西征西夏,取得了很大胜利,也大大鼓舞了神宗的信心。元丰四年四月,西夏生政变,宋神宗借此再次征讨西夏。结果却遭到惨败。宋神宗也因此一病不起。
至赵佶继位后,随着军队战斗力的逐渐降低,虽然嘴上不说,不过所有人都知道,不管底下的普通老百姓是怎么想,至少大宋朝中的那些高踞在庙堂之上的人们已经渐渐失去了那份本应该属于中央之国的淡定和从容。
自神宗之后,大宋朝在正面战场上基本上就没有再赢过什么大仗。每一次辽人食物不够吃了南下打猎,没错,这是侦缉司从辽人那边传回来的词句,辽人对南侵大宋用的就是这样一个带着侮辱意味的词“打猎”,也叫“打草谷”。
对辽人来说,大宋就是他们的猎物,也仅只于猎物而已。
每一次辽人南下,或是西夏人有了什么大动作,大宋朝向来都是满朝震动,紧张无比。每一次辽人打猎完毕,除了一些必要的要塞之地外,都是很快就退兵而去,留下的是被掳掠一空的残破城池,然后等着下一次打猎再来收割一番。
大宋朝身为中央之国的荣光就是在那持续百年的一次次的对外战争中、一次次的打猎中慢慢的被消磨殆尽,以至于如今,甚至只要辽人或是西夏人靠近大宋边疆,都会让满朝上上下下神经不由自主的绷紧。
今天,薛明用这样一个本不是太合适却又再合适不过的词,来诠释对西夏人进犯大理国时大宋应该保持的态度,让所有人都不禁心神摇曳。
其他人虽然没有说话,可是眼中的神色却暴露了他们此刻的心境。只有郑居中,在短暂的诧异之后,嘴角微微撇起一个不屑的弧度,终于是没有说什么。
纸上谈兵尔!
那些辽人、西夏人是何等凶残,一个从未曾经过战事直面异族大军的人,也只能用这样的小伎俩来博得皇帝的欢心了。
郑居中似乎已经忘记了,就连他自己也从来没有真的直面过辽人、西夏人,也只是通过道听途说来脑补出那些人的凶残罢了。
喜欢一个人是没有理由的,正如讨厌一个人,怕是连呼吸都是错的。这句话,用来形容此刻郑居中三人心中对薛明的看法那是再合适不过了。
赵佶深深看了一眼躬身而立的薛明。今天,薛明再一次刷新了赵佶心中对他这个便宜师兄已经刷新过一次的认知。
“诸位卿家都退下吧,明轩留下。”
蔡京等人听到赵佶的话,无不一愣,随即躬身应道:
“臣等告退!”
……
“明轩,你可曾见过辽人和西夏人?”
勤政殿内就剩下赵佶和薛明两人,赵佶起身示意薛明坐下,缓缓的道。
“回圣上话,微臣没有见过。”
“是啊,你没有见过,朕也没有见过。包括朝中这众多的臣工怕是也没有人见过。”
赵佶表情有些奇怪,继续道:
“可是他们都怕,而且他们还想让朕也怕那些人,让朕不得不怕那些人。”
“圣上……”
“明轩,日后朝中诸事朕会召你旁听,不过明轩需要谨记,日后朝中诸事当多听少言,事后朕自会问询于你。”
说道这里,似乎为了给薛明鼓气一般,赵佶走到薛明身边拍拍他的肩膀笑着道:
“大理国之事,朕再好生思量一番,辽国使节不日将至京城……嗯,此事容后再议,先前李伴伴说福庆想要见你,你这就过去吧。”
显然赵佶其实是想要跟薛明谈谈即将到来的辽国使节的事情,不过却最终还是放弃了。
………………………………
第392章 扫迪斯奈
虽说对薛明先前的表现有些意外,不过赵佶显然不可能真的会因为薛明的那番话就马上脑门热的以为如今的大宋朝真的可以跟那定风波中说的那般巍然自立的任那些人随便在大宋周边折腾。
对赵佶这样的态度,薛明并不意外。同时,他也更清楚,如今的大宋朝赵佶手中可打的牌太少太少了。不过,这些跟他都么有多大关系,该说的都说了,想来到底该怎么做其实赵佶心中已经有了打算了。
唯一让他有些意外的是辽国使节的到来。在之前他可是一点儿风声都没有听到。有心想问问,见赵佶似乎不想多说,薛明也只得闭嘴不言。
“圣上,其实在来之前微臣已经见过大理使节了,如今大理使节正在舍下作客。”
诧异的看了一眼薛明,赵佶点点头道:
“那明轩就代朕好生招待他们就是,朕就不过问了。”
显然,跟大辽庞大的使节团相比,大理国的莫夜和阿阮两人使节团,实在是让赵佶兴趣怏怏。
“微臣遵旨!那,圣上,微臣这就去觐见长公主殿下?”
“去吧!”
薛明到延福宫的时候,福庆正在教赵桓练功。虽然小丫头自己练到也不咋样,不过教的倒是挺认真。
一段时日不见,小丫头的变化挺大。现在已经不能叫小丫头了,不知不觉之间,原来的小丫头已经长成了一个成熟的大姑娘了。
“薛大哥,你来了!”
看到薛明,福庆从来都是欢喜的不得了,拍了拍榻前的锦凳,柔声道。
薛明也不客气,他知道他客气也没用,走过去一屁股坐下。刚刚在勤政殿站了半天,他走就是腰酸腿疼了。
“薛大哥,你脸上是怎么回事?那个女子这般大胆!难道是家里面的?当真是……”
伸手帮薛明理了理官袍领子,福庆看到薛明脸上顶着的几道红红的抓痕,顿时俏脸寒霜勃然大怒的娇叱出声道。
貌似是因为在自己的地盘儿上,或者是这段时日的皇宫生活,小丫头貌似也有了种身为大宋长公主殿下的自觉了。
“呃……没事儿,不是在家里,就是外面碰上了个疯女人,呵呵。”
“那是谁?哪家女子这般没教养?”
听到不是家里的那几个好姐妹,福庆心中也是松了一口气,瞬间就换了个称呼,表情却是更加凶狠,如护仔的漂亮小母豹般凶悍无比的道。不过话说到一半,福庆似乎想起什么,狐疑的看着薛明。
“薛大哥,你……你是不是又去了勾栏院?你……这是那家调教出来的女子,这般无法无天,来人啊,给我去封了他。”
对自己这个薛大哥,即便福庆心中再是不满,也终究还是不忍心说出什么狠话,却是将满腹的怒火都到了那根本不存在的勾栏院上了。
“咳,那个啥,你不要生气,不要生气。”
薛明尴尬的拉住准备翻身坐起的福庆,
“我都好久没有去窑子了,今天只是个意外,一个意外而已,在悦来楼跟近几科的士子聚宴,却不曾想碰到了个疯子。”
“疯子?你认识?是女人?”
福庆显然不怎么相信薛明的话,狐疑的道。
“额,确实是疯子,我也是今日方才认识的。是个女人。”
薛明老老实实的道,随即看到福庆脸上又有转阴的趋势,连忙道:
“是蔡京的外孙女,梁中书的女儿……”
薛明原本没打算把梁静的来历现在就说出来的,当然,想想也是隐瞒不了多久的。毕竟,当时在场的那么多人,只要福庆想要打听分分钟就知道是谁做的了。不过,他也没打算让福庆继续在这事上纠缠就是了。
“梁中书?是因为上次的事情?”
“嗯,应该是……不过这次的事儿你就不用管了,真的只是个意外。”
看到薛明挑眉有不悦的趋势,福庆连忙道:
“好。我听你的。不过薛大哥,你现在是树大招风,凡事都得小心点,现在外面正不知道多少人盯着你呢……”
“嗯,那个……福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