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时代1902-第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关系。此外,孙家有很深的淮军背景、哥哥孙多鑫又在北洋办事,我觉得应该属于北洋系的成员……”
刘继嗣听完后点了点头,放下酒杯说道:“我这边与几个江苏会馆的人打听、还有几个之前的生意关系,基本上也得到了类似的情报……这个孙多森在商务总会里与另一实力派人物张謇关系很好、两人同进同退,因此才能左右总会的决议啊……”
“张謇。”这个名字如雷贯耳,刘继业穿越后已经无数次听过此人的名字。
“都是北洋系的人,不奇怪。”
刘继嗣放下了二郎腿,倾身看着刘继业问道:“情报基本上搜集妥当了,下一步怎么办?”
刘继业揉了揉太阳穴,说道:“下一步……让我试试张謇这个突破口吧。”
“张謇不是孙多森的盟友吗?”
见刘继嗣有些奇怪,刘继业带有深意地笑了出来:“因为我也算自己人啊!”
#################################
第二天,刘继业并没有去聚会,而是去了上海莫甘路,去实地观察一番孙多森名下的阜新面粉厂。
由于道路差劲,刘继业并没有坐汽车,而是在张大顺的陪同下坐上黄包车一直到工厂的门口。
下了车,刘继业本想看看能否进入工厂内部观察,却被门口的看守拦了下来。无奈之能在厂子周围观察,仗着身高视线直接跨过低矮的围墙,看着厂房的结构布置、以及进出货物,还有工人人数和烟囱的数量等信息,就对这座面粉厂的产量和销量有了大致的判断。
最后再将情报补清楚,明后天就可以开始方案的第二步了。
如此想着,刘继业将一些关键信息记录在本子上,就准备与张大顺去其他厂子看看。
才回到厂子门口的大路上,忽然看到四个面色不善的泼皮正面迎了过来。
张大顺脸色瞬间变得严肃起来。他上前两步,死死盯着来者。
刘继业退后了半步,迅速将周围环境打量了一遍。行人众多、货品聚集,如此热闹的地带也会有人想闹事?刘继业不是很确定,但是依然将手悄悄伸入大衣内侧口袋内。自从日俄战争后,他已习惯性地永远在身上放一把上膛的左轮手枪。
走过来的泼皮或许是看到张大顺冰冷的眼神,在大约六、七步的距离停了下来,领头的小头目模样的人手指刘继业,大声喝问道:“你们,对!就是你们!老实说!在厂子周围鬼鬼祟祟的干什么!?”
若说这些人是护厂的,穿着也太差了。刘继业已确信这些是青帮的人,应该是孙多森拜托青帮某个大佬来看厂子外围的人。
“没什么恶意,不过就是打算以后在家乡也办一个面粉厂,所以想过来学习学习。”刘继业不打算在孙多森的工厂门口起冲突,所以想了一个借口。
对方却似乎并不买账,而是上前了两步,继续喝道:“老子管你这许多!刚才看到你鬼鬼祟祟的写了什么东西,我需要搜身!任何可能泄露工厂机密的东西都不准带走!”
如此过分的要求让刘继业放弃了和平解决的想法。他神色一冷,也不看对方,直接对张大顺道:“走吧,不需要跟这帮人废话。”
“大胆!”头目朝身后泼皮喊了一声:“这两人肯定是偷拿了厂子的东西,给我狠狠打一顿!”
话音刚落,几个泼皮就拿着棍棒、短刀冲了上来。其中一人还拿起地上的板砖扔了过去!
只见板砖即将砸到站在前面的张大顺,却见这个雄壮的汉子丹田提起一股气,暴喝一声,竟是一拳将飞来的砖块打了个粉碎!
一看对方居然是行家,冲的最前面的泼皮下意识就想放慢脚步,却因为惯性的原因停不下来,只能眼睁睁看着张大顺击碎砖块后,又是一击重拳打在自己的身上。
喉咙一甜,眼睛发黑,一拳就被打昏过去。
一个泼皮拿着铁棍跳起来,大吼着朝张大顺脖子打去,若是普通人给挨一下连命都有可能丢掉。只是张大顺忽然腰部用力一扭,一下子就躲过了棍棒。趁对方力道用老,一把抓住铁棍,巨力一扯!
泼皮打空后还没反应过来,铁棍上就传来一股大力拉扯,他脚步不稳倒向张大顺,被一个肘击打中鼻梁!只听到清脆的骨折声音,他便捂着鼻子鲜血横流地倒在了地上,拼命惨叫!
前后不过瞬间,两个混混已经重伤倒地,让剩下的二人吓裂了胆子。
头目见势不妙立马就开溜了。而另一个泼皮似乎慢了半拍,等看到断了鼻子的同伴痛得昏了过去后,这才惨叫一声,丢掉了铁棍撒腿逃离。
张大顺准备追过去,却听刘继业喊道:“大顺可以了!这是人家的地盘,不宜久留、我们先走吧。”
张大顺比张小顺大三岁,年纪二十八,是包头的汉人,祖籍河北,在光绪二十七年随父亲出塞开垦、进入了蒙古人的地界。由于家族世代练拳,还是八卦拳的传人、因此两兄弟从小就练拳,长大后也成了当地有名的拳师。
在刘继业考察包头时,两兄弟得罪了一个蒙古王公,正准备跑路被刘继业设法所救。感恩之下,加上无处可去,再加上功夫不错又通蒙语,就被刘继业拉拢进了队伍里。此后在蒙古的大半年相处,感觉到刘继业为人不错、给的钱也丰厚,两人便干脆随其来到了江宁,打算长期为刘继业服务了。
由于这层关系,张大顺对比自己还要小几岁的刘继业言听计从。
“好的老爷!”
。。。
………………………………
第177章 绵铁主义
第一百七十七章绵铁主义
两天后,刘继业与刘德和张小顺在上海的十六铺登船,乘坐大生邮轮渡过长江来到了对岸的通州。
上午时分,从渡轮望去,与上海隔江对望的通州在阳光照耀下显得生机勃勃!
待刘继业三人在唐闸西面的天生港下了船后,在新式西洋风格码头上随人群井井有序地离开。踩在碎石马路上,看着街边的电灯、一排排新式的小洋房、头顶的电线、还有远处冒着黑烟的工厂……街上的人也多是穿着工装的工人,或者洋装的买办,亦或者穿着仿日本的学生装,通州这座城市给刘继业带来了很大的震撼。
除了行人说中文、街上的字是汉字,所处的位置在中国之外,通州外唐闸镇工业区就如同一座小型的西式工业化城市一般。
一辆装载满大生纱厂货物的马车从刘继业眼前驶过,一群码头工人用吊绳将沉重的货物打包装船,准备运往全国各地。
一直都听说状元郎张謇在通州大办实业,创立大生纱厂号召‘实业救国’,没有想到他却将通州改造成了一座西式城市!虽然还远不如上海的公共租界繁荣和新潮,但是已经能媲美上海华界,乃至北方模范城市天津了!当然,城市面积上,通州要比后者小上不少。
而十二年前,为了筹资兴办大生纱厂,张謇四处碰壁。江宁布政使桂嵩庆曾许诺出资六七万两;盛宣怀和张謇分领官机的时候也曾答应张謇筹资,定有合约。但是当大生纱厂动工后,资金告急,桂嵩庆答应的钱屡催不应,盛宣怀也默不作声,百般躲闪。张謇到上海招股没有收获,甚至没有旅费回通州。只得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在四马路卖字三天,赚取旅费。状元经商,而狼狈至此,听着诽谤之词也不敢辩驳,蒙受侮辱也不能作色。
靠着坚忍和毅力,以及运气,大生纱厂在1899年开机,开始了状元实业家的实业救国道路。
将大生纱厂的资金拿出来兴办教育、投资医院等公共设施;张謇在有意无意中使唐闸镇变成了如今这副工业化模样。
时至今日,十年发展,张謇已隐隐成了江苏商界的头号人物,受到官府的大力支持、拥有三品衔。同时,他在通州对岸的上海也拥有着很强的影响力。
这个张謇还真是有本事。
刘继业如此想着,一边很感兴趣地花了些时间将通州仔细打量了一遍。
新式学堂、采用现代医学的医院、公共花园,还有正在铺设电线的工人,通州下面的唐闸镇是中国少数几个跟上了时代步伐的城市。在来此之前,刘继业还未想到中国人也能够**自主地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城市来。而在城市外,还有占地巨大的养殖场,种着大生纱厂所需要的棉花。
刘继业在钦佩之余,也隐隐察觉到鲜艳外表背后的隐患。
这么多公共设施、这么多公益,背后的资金不可能来自官府,而只有可能是张謇从自己大生纱厂里掏腰包。这等于为企业背负了一个极为沉重的负担……现在大生纱厂因为在通州形成了垄断地位,加上近几年来生纱的行情不错,所以张謇得以投资这许多项目……但是万一市场出现波动,大生纱厂由于高昂的成本,经营就会变得很困难。
这就是一个有良知、有责任心的企业家必须在企业的壮大、和社会责任中进行取舍,进行平衡了。
############################################
两个小时后,刘继业在张謇的家中见到了这位状元实业家。
“刘协统有礼了,”
张謇年纪已经很高,脸上的肌肉已经微微下垂,有种老态龙钟的面相。只是一双眼睛中,还在散发着神气的光彩,一举一动也充满了动力,与垂老的面相正好相反。
“啬庵先生,很荣幸见到你。”刘继业很西式地先是微微鞠躬,然后走上前伸出了手来。
这让准备行官场礼节的张謇楞了片刻,随即觉得有趣地一笑,握住了刘继业的手。
三天前收到刘继业从上海寄出的拜帖,考虑了片刻后,就决定见一见这个身为新建陆军协统、却跑到上海操办实业的江宁公子哥。
两人在中式味道特别浓重的正堂内互相寒暄了一会儿。过了莫约十来分钟后,张謇轻轻放下茶杯,对坐在侧面的刘继业道:
“文鹿从上海来找老夫,想必不单单是为请教老父办新式学堂一事吧?”
“在下家族希望能够效仿啬庵先生,兴办实业,所以前后筹集了一笔钱财,准备在上海投资并购……由于此前并没有过多接触上海的实业界,因此想咨询啬庵先生一下,是否有适合的项目值得我们投资?”
张謇笑着摇了摇头,看着脸色淡然的刘继业,故作生气道:“若文鹿不再这么藏着掖着,老夫怕是没有必要再呆坐于此了。”
刘继业脸上似乎出现了犹豫的表情,随后诚恳道:“……在下于上海之投资,遇到了些许困难,希望啬庵先生能指点一番。”
这就对了嘛……张謇看着被自己一‘威压’就说出了‘真相’的刘继业,等待其说出请求自己的目的。
张謇自然很早就知道刘继业与刘继嗣在上海的情况;他不光与孙多森是盟友,更在上海有着自己的耳目,如此情形自然明白。他对于孙多森这略显小家子气的所为其实并不怎么看得顺眼;只是大生纱厂与孙家有许多合作,而且两家也都是属于亦官亦商的身份,因此一直以来都走得很近,张謇也不方便为了并不熟悉的刘家去与孙多森过不去。不过有着自己算盘的张謇,并不介意听听刘继业的想法,毕竟也是一个颇有实力的人,能够在不得罪孙多森的情况下与其接触,张謇也是很乐意的……毕竟,一个合格的实业家就不应该因为任何主观因素而拒绝机会。
刘继业顿了顿,能够察觉到张謇的一抹得意之色,期待着自己如同一个商场新手一样把底都掏出来。
“在下非常认同先生所提倡之实业救国。……”刘继业话锋忽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让张謇一时没明白过来。
“然,实业救国中,在下更加赞同的是先生所言之‘绵铁主义’!确实!一个国家除了要有产生经济利益的轻工业,更要有强壮国家体魄的钢铁和煤炭!若没有煤炭而只有棉花,则国家创造之一切财富,也不过是他人眼中的盘中肉罢了!所以,要使中国真正又富又‘强’,以煤炭钢铁为基础的重工业就必须要建起来!”
“目前,纵观全国,我中国的钢铁产量也是少得可怜!除了一汉阳制铁厂外就无其他、我泱泱江苏,更是一个重工业厂子也无!可怜我修建铁路、大造枪炮,用的都是列强的钢材!长久下去,拿什么来保卫国家?”
“所以我此次前来通州,就是与先生商量筹办重工业一事!我已派人勘察,在安徽芜湖与江宁交界处之马鞍山地境有发现大量优质铁矿!若能在此花费心血投产一座铁厂,必然能极大推动国家之总体实力!以我江苏远胜湖北之资本实力、社会风气,不出数年马鞍山之铁厂必能成为不亚于汉阳之铁厂!我的理想便是效仿德意志之鲁尔工业区,在中国建一座亚东最大之煤铁工业中心,用烧得通红的煤炭、和滚滚流淌的赤色铁水来真正实现先生所梦想的煤铁主义!”
看着长篇大论的刘继业,张謇颇为惊讶。在商官场商场那么些年,就没见过几个人对绵铁主义中的‘铁’感兴趣,那些置办工厂的实业家们,看重的也都是‘棉’等轻工业带来的利益,绝少有人会考虑到国家。
到了现在,就连张謇自己对‘铁’也无多少指望了,只是没想到就连自己也快放弃的时候,却有这么一个年轻人出现在自己面前,大言不惭地鼓吹着重工业……吹大炮般的说要建一个亚洲最大的铁厂来……
“你……当真打算发展重工业……不,你真的在马鞍山发现了铁矿?”
张謇略显急促的语气暴露了他激动的心情。
刘继业看着对方的双眼,无比坚定地回答道:“半年前我就委托金陵学堂的地质专家前往马鞍山勘探,最近他发来电报,称在大磕山、长龙山、金石墩等处都发现了大量铁矿石,而且据其所称:‘矿质之美,可与大冶并驾’!”
真的!一时间,过去的梦想重回心房,张謇下意识地摸着自己的山羊胡,仔细地思考着投资一座钢铁厂的可能性。
“可有详细方案……?”良久,张謇抬起头来,一双明亮的眼睛中带着期待。
“只有些许不成熟的计划;我打算在马鞍山沿江处修建钢铁厂、同时大力开发淮南的煤矿,通过现代化工业手段来开采煤矿,就近运给马鞍山使用!马鞍山钢铁厂通过铁路与矿山和简单加工地连接;直接就地用淮南煤矿炼制钢铁!然后修建简易码头,通过船只将产品沿长江运输到全国各地!”
“先生!现在我国收复铁路权益的声势愈发高涨,而全国也在全力大兴铁路,急需要大量的合格钢材!只要我等用心投资,必然能够获得成功!”
听了刘继业的一番貌似合理可行的计划,张謇心中确实有所意动。
“如此计划……这样,文鹿你容我思考两日,再给你答复,可否?”
刘继业自然答应下来。
此时张謇看刘继业已经很顺眼;年轻有理想、有能力的人,很对他的口味。只是随即,忽然想起对方一开始来的目的,心中犹豫着是否需要参与到他与孙多森的矛盾中……
“在下斗胆还有一事需要请先生帮忙。”
“何事?”张謇自以为猜到了刘继业的所求内容,依然还在犹豫中。
“请先生协助,让我与荫庭(孙多森)先生见一面,当面化解我等之间的误会。”
“这样啊……”只是让自己当和事佬、而不需要自己参合进矛盾中,张謇还是愿意为此而稍微出一点力的。
“只是……文鹿你打算用何种方法说服荫庭?”
刘继业展颜笑道:“自然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了!”
。。。
………………………………
第178章 贤侄
第一百七十八章贤侄
西元1908年,4月2日。
上海大马路五昌里,上海商务总会会所。
大街上阳光明媚,海风轻轻吹拂,是个难得的好天气。
穿着做工精致,面料细腻的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的孙多森持着文明棍,大步走进总会会所正门。
“协理好!”会所内的工作人员纷纷敬礼,而一些正在走廊内交谈的会员也停下声音,一一向其问好致敬。
孙多森面带微笑地一一抱拳回礼,然后便登上台阶,朝着主会议厅走去。
推开门,只见主会议厅内已经坐着几位先到的会董坐在太师椅上,在低声交谈着。他们见到孙多森到来,也都在纷纷打了声招呼。孙多森来到自己的位置坐下,一旁的下人急忙端上其爱喝的铁观音,同时在孙多森的耳边低声道:“王董似乎有日程外的发言提议。”
轻声汇报完,下人便退回原处,神色如常。
没有人注意到这个小细节。孙多森装作喝茶的动作,悄悄打量了一下侧方的一个肥胖商人,此人叫做王瑞向,经营着布匹买卖。
这个人会有什么原因决定临时提议呢?
孙多森喝了口茶,只是觉得有意思。这个王瑞向只是去年选进来的普通会董,只是小角色而已、背后一定站着某个不安分的大人物……
按照商务总会的章程,总会每个季度进行一次例行会董大会、而若是有协理以上职务,或者三分之一会董要求,也可以召开临时会董大会。本来一开始的时候,春季的例行大会是定在四月一日,但是后来有人指出这一天是西洋人的愚人节,这个时候开会可能会遭人嘲笑、于是后来就将日子挪了一天到四月二日。
作为商务总会仅次于总理的协理,孙多森在总会内的地位非常高,同时也通过协理日常处理事务的便利,在总会内安插了不少自己的心腹、就如同刚刚通风报信的下人一样。虽然孙多森谈不上只手遮天,但是说的话、表的态度,所有人都必须重视。
就连同样威震上海滩的现任总理李云书、前任协理朱葆三也不愿与之发生冲突。当然,前提是大家井水不犯河水。
这便是大佬云集的上海商务总会内的势力平衡。
且不说暗自提高的戒备心的孙多森,随着会议厅内墙壁上的挂钟慢慢指向上午十点,来的人也越来越多,逐渐将会议厅都坐满了。
而孙多森身旁则坐着张謇,二人在开会前聊得很愉快。
当时钟指向九点四十五时,全体二十六名会董、协理、总理等高职人员,以及书记官和第三方作证人已全部到齐。
坐在主席位的总理李云书拿起一个木槌,等到时钟终于到达十点的时候,敲向一个木头垫子,发出沉闷的响声。
“光绪三十四年春,上海商务总会第二十五次例行会董大会正式开始!”
首先是几个会计人员上来公布了一些上个季度的数据,通报了一些与商事有关的比较大的决议,然后处理了几个会员内部的商业纠纷,这些都是例行大会上的例行公事,大部分会董不是在闭目养神,就是在开小差。
中间在中午十二点半的时候闭会休息了一个小时,下午一点半继续处理例行的事务……
直到时钟的指针指向下午三点,主席座的李云书才重新敲了敲木槌。
“以上便是本次大会的例行公事,接下来的时间,若会董没有其他议案,就可散会了。”
这时,有两个会董先后就章程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结果最后投票时都没能通过。就在李文书准备宣布散会时,沉默了许久的王瑞向忽然举起手来,大声道:“在下有提案!”
“请说。”一些想着回家、或者烟瘾做犯的会董皱起了眉头,而孙多森则悄悄地将注意力集中起来。
“……前一阵子,临时大会上,我们通过了一项决议,将某江宁的商家排除在上海商界之外……当时我并不在场,因此也没有机会发表意见。我认为,我们商务总会不应采取固步自封的手段,不应该惧怕别人进入上海……相反,在座的绝大部分人,都是外地的、有宁波、有海门、有广州、有苏州、有安庆、有通州…………因此,我提议,解除对江宁商家之禁令!”
孙多森感到有些吃惊。
本以为这个王瑞向会是某个大佬的敲门砖,没想到居然是为了江宁的刘家兄弟说话……难道是被他们给托关系拜托了?有可能。孙多森想到这里,反而放松了。
区区外来人,就算能拉到一个会董的支持,也算不了什么。
就在他准备开口驳斥的时候,坐在一旁的张謇却忽然站起来,对着李文书道:“总理,我有建议!大家已经讨论了许久,而王会董所提出之提议,要讨论又需要一些时间、后面还有可能有其他提议……我建议先给大家休息半个小时,再进行讨论,如何?”
李文书见不少大烟瘾发作的会董不停地在擤鼻涕,想了想也觉得脑袋沉沉的,便同意了。
这时张謇在孙多森的耳边低声说道:“荫庭,请随老夫去别处,有事相商。”
孙多森不疑有他,便跟着张謇来到外面,进了一件休息室里。
“季直请明说。”
张謇微笑道:“老夫其实是受人之托,带你来见一位人。”
“谁?”孙多森听到开门声,回过头来,就见到休息室的侧面打开,一个人高马大,穿着西服的年轻男子脸上带着和蔼微笑着走了出来。
“孙协理,久仰了!在下江宁刘继业。”
“你!”
孙多森再也没有想到会在这里见到刘继业,满脸惊讶之色。就在这时,旁边的张謇摸了把山羊胡,笑道:“二位就先慢慢聊吧。”说完,竟是开门走了出去。
房门重新关上,孙多森也恢复了震惊。作为协理,他丝毫不担心在商务总会里对方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只是神色淡漠地看着刘继业,一双眼睛透着警惕。
“何事?”
刘继业仿佛并不在意孙多森的戒备,上前了半步,摊开双手,微笑道:“孙协理,在下无意与贵方为敌。相反,在下一直都希望能与孙协理做朋友……这个世界上钱是赚不完的、生意是做不尽的,不知孙协理认不认同呢?”
能够清楚张謇牵线,孙多森瞬间知道对方的实力、手腕,比自己想象的要多。此刻见其仍是笑眯眯的客气模样,脸色稍微好看了一点。只是心意却毫无动摇。
“话是如此没错,不过你们面粉厂霸占了江苏就罢了,连安庆的市场也被你占据!这就有些欺人了!”不出意外,面粉大王孙多森是安庆人,对于自家的面粉居然在家乡被挤出了市场而甚为不满。同样,他也担心强势的刘家进入上海后,会严重损害到自家的主业。
因此,孙多森已经打定主意,无论刘继业说什么、他都是要礼貌客气地拒绝的。
“那是正常的商业竞争,我们虽然遗憾,但是并没觉得做错了什么……孙协理作为商人,不应让个人情感牵扯入商事中、不是吗?况且我们两家合作,利远大于弊……”
孙多森挥手打断刘继业的长篇大论,毫不客气地说道:“若是刘先生只是来说些陈词滥调,那就免了吧!”顿了片刻,又补充了一句:“我也无意进入你们江宁,咱们就以苏州为界,井水不犯河水;你不来我上海、我也不去你江苏,就这样吧。”
这已经是孙多森的些许让步了。他也是看在刘家势力颇大,而且态度不错,想借此给对方一个台阶下,让对方尽早离开上海。
没想到刘继业却没有领情,而是摇头道:“请恕在下不能从命。上海,是我们一定要进去的。”
“既然如此,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孙多森脸色忽冷,阴沉地可怕。他说完,就准备转身离开。
“请等一下!”
“多说无益!”话虽如此,但孙多森依然停下了推开门的动作。
“我刘家虽然是经营面粉,却不想局限于此!因此我可以立下文书保证,我顺丰面粉绝不进入上海,不会与孙协理有关联的产业竞争……我们的投资将针对其他行业进行……比如纺织业、染布业等。”
“而且,我们很欢迎与孙协理一并合作……最近在下与季直先生谈成了一笔合作项目,准备在安徽建立一座不亚于汉阳制铁厂的钢铁厂来!未来前景很好,季直先生也已参股其中;若孙协理不介意,我们愿意孙协理也一并加入进来。”
孙多森听后,已有些意动。如果对方真的不威胁到自己的核心产业,倒也没有必要与其死抗到底。尤其是在对方表现出了比预料中更强的实力后,更是如此……本来,觉得对方是些没有过多身份背景的外来户;现在既然已经将张謇给拉拢过去了,而且表示出了愿意和解的诚意,原本的想法就必须做出调整了。
当然,若不是的对方实力和能力得到孙多森的认可,再怎么给面子、再怎么示好孙多森也是不可能会改变的。
只是想归这么想,但方才话说得太绝,孙多森又是极爱面子的人,一时竟开不出口来和解。
却听刘继业笑道:“若是袁宫保听到在下与孙协理强强联手,也会认可的。”
孙多森瞳孔微张,重新将刘继业打量了一遍,回想起手中的一些情报,忽然想清楚了什么……
想通了对方原来也与北洋袁世凯有着瓜葛,孙多森瞬间态度大变,脸上居然硬是挤出了笑容。
“真是大水冲了龙王庙啊!贤侄,之前是为叔失礼,以后我们还要好好精诚合作啊!”
“哪里哪里,是小侄失礼在先……”
一场矛盾就此化去。
。。。
………………………………
第179章 三联集团
第一百七十九章三联集团
有了孙多森的加入,之前反悔的工厂很快就纷纷重新开始与刘继业等人接触。只是在决定与张謇和孙多森联合开发马鞍山铁厂后,原本的收购资金就少了许多。再加上刘继业承诺不让顺丰面粉进入上海,最后,刘继业与刘继嗣商量,并发电报回江宁争得了两方长辈的同意后,最终的计划变成了这样:
五十七万两银子负责上海事项,其中一半左右拿来收购上海的四家工厂;其中煤油厂两家、火柴厂一家,还有一家机械制造厂。这些事项由刘继嗣负责。
刘继业则负责与张謇和孙多森合作的马鞍山联合制铁厂;按照三方达成的协议,将成立一家三方控股的公司:三联公司。公司内,出资一百三十万的刘继业作为第二大股东,董事会会董,同时委任刘家的骨干为帐房总管。
张謇出资一百七十三万,为第一大股东,同时也是董事会总理。
最后孙多森出资九十万,为第三股东,董事会会董,同时身兼总经理。
三方加起来,将总共注资三百九十三万两银子!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