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地道战之一代功枭-第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合约签订的消息所到之处,不论大城市,还是小村镇,鞭炮当天全部脱销,没有例外。
华夏大地被欢乐的海洋淹没。
京城,自然是欢乐海洋的中心,举城狂欢。
厨房里,大师傅挥汗如雨,京城里所有的酒楼都在大街上摆起了流水席。
原本,这仅仅是店家压抑不住的兴奋所致,但很快,攀比开始了,谁家来白吃的人越多,那家酒楼就越有面子。
好东西就跟不要钱似的往上端。
傍晚,市政府也过来插一脚,宣布一连七天,所有材料全部平价提供。
平价,就是免税。
而且,尚不止此,不少来白吃的人吃完后给钱,给很多钱,远远超过饭钱,不要都不行,人家丢下就走。
气氛愈发地浓烈。
京城的气氛如此浓烈,不仅仅是因为中苏签订的条约,还因为韩立洪在记者会上宣布:所有因战火而造成的损失,国家全部照价赔偿,而且就高不就低。
所有这些,既是因为钱,也不是因为钱,从没有这一刻,在中国人心头,“国家”这两个字所代表的意涵是如此的强大和充实。
听着一众帝国精英的激烈争辩,载仁亲王心里这叫一个郁闷,但郁闷还是小事儿,他更头疼。
支那人竟然利用他们逼迫苏联割让了那么多的土地,而大***帝国却一点好处也没捞到!
如果苏联肯做这么大的让步,那帝国也愿意跟苏联签订和平条约,而且还是永久的。
实际上,除了战略上的意义,他们对苏联远东的兴趣不大。没有石油,又荒无人烟的,一点用都没有。
这事儿除了让人郁闷,更严重的是头疼,是战略选择又发生了问题,发生了严重的争执。
此前,避免与美国开战,配合德国消灭苏联,然后或是逼迫美国退出亚洲,或是再与美国开战。
到那时,不论采取什么样的选择都会比现在更轻松。但是,支那和苏联签订条约之后,问题麻烦了。
时至今日,支那虽说不是有了什么天翻地覆的巨变,但在***,不仅已经没有人敢小看黑神军的威胁,甚至是已经到了支那让他们感到如锋芒在背的程度。
支那人已经组建了二百多万的精锐军团,而且,一旦开战,其后续部队必将源源不绝,必然是无尽无休之局。
支那人在一天天强大起来,帝国就必须更强大,而要强大,就必须发动战争,所以,不打苏联,就得打美国,二者必居其一。
欧洲大战爆发之后,南进的呼声本就比北进要强烈,现在,南进的呼声又重新抬头。
因为身体不好,罗斯福很少外出,他一般都是呆在白宫的大办公室里冥思苦想,思考眼前,思考美国的未来。
怎么办?
该死的希特勒!
在罗斯福看来,希特勒在苏联犯了一个巨大的战略性的错误。
七月十五日,德军攻占苏联首都莫斯科的门户斯摩棱斯克,合围了苏军十几个师,切断了苏联西部最重要的交通干线明斯克-莫斯科公路之后,竟然调部分进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群主力进攻南方的基辅,以占领苏联的粮仓―乌克兰。
这是不可思议的错误。
在这场战争中,还有什么比攻占莫斯科更重要的?
如果希特勒不犯这个错误,那他现在也就不必这么为难了,就因为希特勒犯了这个错误,又给了他时间,斟酌是不是和中国人继续较量下去。
该死的中国人。
这时,办公室的门开了,助理希金斯走了进来,到了罗斯福面前,他道:“总统先生,依克斯先生到了。”
嘴角抿了抿,罗斯福道:“让他进来。”
依克斯是罗斯福刚刚任命的石油协调官,但没想到,这家伙一上任,就利用职权,禁止从美国东岸向***出口石油。
在美国的东海岸,因为运输成问题,石油供应正吃紧,这导致公众越来越反对从东海岸出口石油,特别是对***出口。
依克斯的这项命令虽并不涉及墨西哥湾和西海岸,但与此同时,他正努力争取对***的全面石油禁运。
依克斯的举动让罗斯福非常生气。
看着一脸执拗的依克斯,罗斯福不客气地道:“尊敬的依克斯先生,我正式通知你,作为美利坚共和国的总统,我否决了你刚刚签署的命令。”
“您不能这么做,总统先生!”依克斯很是激动,顿了顿,他又道:“总统先生,现在是中断对***输出石油的最好时机。***现在正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苏联的形势和西伯利亚将发生的情况,因此绝对不敢冒险进攻荷属东印度群岛。对***实行石油禁运,总统先生,将使您在美国各地受到支持。”
嘴角向下撇了撇,罗斯福嘲讽地道:“尊敬的依克斯先生,我这里还有你七月二十一日关于立即停止向***运送石油的建议。如果禁运破坏了微妙的平衡,使得***人下决心不打苏联,而是打荷属东印度群岛,到时候别忘了告诉我你是否还这么想。”
接下来,罗斯福给依克斯上了一堂小小的宪法课,最后他总结道:“对***出口石油的问题不在节约石油的范围之内,而是外交政策的范畴,它属于总统和他的下属国务卿的授权范围。”
显然,依克斯接受了罗斯福的宪法课,但也并没有被说服,他道:“总统先生,我坚持我的观点,但我尊重您和您下属的国务卿的职权,所以,我想辞去石油协调官的职务。”
罗斯福的心情很不好。
南下,还是北进?***高层正为此进行激烈的辩论。军方破译了***的电文,正密切追踪这一历史性的大辩论。
种种迹象显示,南下的主张似乎占据了上风。
如果这时候对***实施石油禁运,别说是全面,就是按依克斯弄的,部分石油禁运,也会大大增加***南下的风险。
把依克斯轰出去之后,罗斯福又陷入了痛苦的思考当中。
选择战争,立刻就会把美国拖入巨大的危险之中,但继续置身战争之外,一旦苏联战败,美国将来会面对更大的危险。
中国人正在逼迫***对美国发动战争,但中国人会做到什么程度?
该死的中国人!
十月十八日,莫斯科暴雨如注。
天佑苏联!
狂风暴雨让抵抗德军疯狂攻击的数百万军民长出了一口气。
当然,其中,出气最长的那还得是斯大林同志。
大雨使得整个莫斯科地区变成了大泥潭,在这样的天气里,就是步兵都得一步一滑,至于大炮,那个难劲儿就更别提了。
莫斯科人最熟悉莫斯科的环境,斯大林现在完全可以断定,德军的攻势停止了。
现在已经是十月下旬,德军要想重新开始进攻,就必须要等封冻了,而冬天到来之后,严寒又是一道大自然护卫苏联的屏障。
斯大林感到运气开始往苏联这面转了。
虽然没人敢说,但就是由于他的错误,使得苏联陷入了极其危险的境地,不过,由于希特勒也犯了严重的战略错误,没有立刻进攻莫斯科,使得攻击莫斯科的时间延误了两个半月。
这延误的两个半月绝对是救命的两个半月,它既给了他们构筑防线、组织兵力的时间,又让德军陷入了恶劣的天候之中。
等到德军于十月二日发动攻击之时,他们已在莫斯科以西先后建立了纵深三百公里的维亚济马防线、莫扎伊斯克防线和莫斯科防区等三道防线,并调集部署了西方、预备队、布良斯克三个方面军计十五个集团军,一个战役集群,计七十五个师一百二十五万人,九百九十辆坦克,七千六百门大炮和迫击炮和六百七十七架飞机。
现在,又在堪堪抵挡不住德军攻势的时候,天降暴雨,替他们遏制住了德军的攻势。
但是,所有这些只是暂时缓解了危险,危险并没有解除,甚至是没有减弱。
莫斯科是苏联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也是最大的交通枢纽,还是第二大工业中心,无论从哪一方面,莫斯科都不容有失。
莫斯科会战一旦失利,影响是全局性的。
现在,要想取得莫斯科会战的胜利,就必须调集更多的部队参战。
斯大林的目光落在了远东。
***曾被认为是苏联唯一的现实威胁,所以,部署在远东的苏军不论兵员素质,还是武器装备,都是整个苏军最精锐的部队。
如果从远东抽调几十个师参加莫斯科会战,那胜利就有了更多的保障,但是,能抽调的出来吗?
一个月前,由苏联特工理查德?左尔格领导的在***活动的拉姆扎谍报小组发来绝密情报,他们判断***的进攻方向不是苏联,而是美国。
这个情报很重要,但还不足以让斯大林做出决定,调远东军团回欧洲参战,因为远东不容有失,一旦***突破远东防线,也就意味着整个防线必将全面崩溃。
莫洛托夫和中国人谈的怎么样了?斯大林焦灼地等待着北京的消息。
怀仁堂里,争论异常激烈。
在座参与争论的,全是当今中国的重量级人物。
中央政府虽说是虚位政府,但自成立的那天起,吸引力就一直在增长,同苏联签约之后,那就更了不得了。如今,各省了除了议事局的议员,全都派大员常驻北京。今天参与争论的,主要就是这些各省常驻北京的大员。
今天,争论的焦点是允不允许苏联远东军团回调,参加莫斯科会战。
实际上,争论一直在进行,但也始终都没个结果。
斯大林要想调远东军团参加莫斯科会战,没有中国的担保是不可能的,斯大林绝对不敢。
自然,这就引出来一个问题:给不给苏联人担保?
现在,主张不给苏联人担保的论调占了上风,而其代表人物就是李宗仁和白崇禧。
这二位都是胸怀天下的人物,这几个月一直常驻北京,广西和北越的事儿他们全权委托给了龙云。
不主张给苏联人担保的原因有两个,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苏联的国力消弱的尽可能大些,防止战争结束后,***子翻脸不认账。
***子最没人性,这种事儿完全做得出来。
通过列宁格勒保卫战和莫斯科会战,德军的势头已经受挫,苏联的顽强也得到了验证,现在看来,就是莫斯科丢了,让德国占了莫斯科,苏联的抵抗也不会停止,而且在李宗仁、白崇禧等人看来,德军的失败将是必然的。
德军错失了在莫斯科歼灭苏军主力的时机,而这个时机一旦失去,就永远不会再有。
苏联的土地太过广大,德军没能速战速决,仅仅补给线过长就会要了德国人的命。
所以,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放手消耗***子的实力?
其次,担保也是有极大风险的,因为一旦出现意外,***真的进攻远东,那他们就得为苏联承担守住远东防线的重任。
这样一来,付出的代价将是极为惨重的。
这个可能性虽说不大,但谁也不能排除。
何况,***子又不能为此再付出什么,那他们又何必做这种事儿?
………………………………
三一六章 英国美国一块勒
三一六章 英国美国一块勒
韩园,韩立洪宴客,客人是李宗仁、白崇禧和黄绍竑这广西三巨头。
在韩立洪这儿,和在蒋介石面前,白崇禧的感觉完全不同,他没有一点压力,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
三杯酒下肚,白崇禧直截了当地问道:“韩先生,你是不是也主张给苏联担保?”
韩立洪笑着点了点头,道:“健生将军,是这样。”
白崇禧有这个判断不难,虽然韩立洪从没表示过这方面的意见,但一般而言,***的主张就是韩立洪的主张,而反过来,韩立洪的主张,***也大都拥护。
李宗仁问道:“韩先生也认为苏联有危险?”
主张给苏联担保的一方认为,战争瞬息万变,何况,现在战局毕竟对苏联不利,苏联还在苦苦支撑的阶段,而一旦苏联失利,就可能造成不测的后果。
这种担忧,即便是白崇禧这些坚持不给苏联担保的人也是承认的,也正是这个原因,才使得双方争执不下。
所以,即便韩立洪最终支持***方面的主张,他们也不会有意见的,毕竟这一切都是黑神军打下来的。
但是,三人没想到,韩立洪却摇了摇头。
李宗仁惊讶地问道:“韩先生,还有别的原因?”
韩立洪道:“德公,我不担心苏联的危险,但是,我希望苏联的实力不要受损的太厉害。”
这下,三人都真的是吃惊非小了,黄绍竑问道:“韩先生,这是为什么?”
沉吟了一下,韩立洪道:“正如健生将军所认为的,德军错失了战胜苏联最好,甚至是唯一的机会。现在,战事一旦僵持下来,德国不能速战速决,那就只有失败一途。”
“我们这方面,只要迫使***进攻美国,那结局也就定了,***必败,美国必胜,而我们只要瞧准时机收回东北就可以了。”
“战后,欧洲衰落,美国必将取代欧洲成为新的世界强权,而我们不管在战争中捞到多少好处,国力要想赶上美国,没有几十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是不可能的。”顿了顿,韩立洪继续道:“我们要想站起来,不论是美国,还是苏联,这些列强都是不乐见的,他们必定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来压制我们,破坏我们。”
点了点头,李宗仁道:“韩先生,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让两虎相争,这样,他们就没工夫对付我们了。”
韩立洪点了点头,道:“不错,德公,我正是这个意思。相比于我们,苏联才是美国的死对头,反过来也一样。”
白崇禧道:“韩先生,如果苏联将来不认账怎么办?”
韩立洪道:“健生将军,第一,我们最好在苏联击败德国之前,击败关东军,收复东北,占领所属地区;第二,即便我们没做到,由于苏联的利益中心在欧洲,如果在这个时候,苏联在远东跟我们开战,这个决心他们不好下。而且,就是下了,他们也不敢真的打下去。”
黄绍竑道:“韩先生说得对,我们有条约在手,只要我们不是太弱,只要敢打,那苏联就不敢太过分。”
这顿饭,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三人吃的舒心舒肺,心悦诚服。
十二月十一日,***偷袭珍珠港!
消息传来,皮特斯六十多了,却兴奋的直撩蹶子,但是,等知道美国太平洋舰队几乎被全部摧毁,他又火烧屁股了。
在原本的料想中,***不会这么发狂,***会尽量避免跟美国直接开战,所以,即便***侵占荷属东印度群岛,也不会侵占他们占据的缅甸、马来西亚,印度更不会有危险。
等到实在不行了,***跟美国开战,美国也有相当的力量配合他们保护缅甸、马来西亚,但现在可好,太平洋舰队全军覆没,而这也就意味着美国暂时是指望不上了。
缅甸和马来西亚还好点,印度那是可聚宝盆啊,是输出物资最多的殖民地,绝对不容有失!
在与伦敦紧急商讨之后,皮特斯急匆匆向美国大使馆赶去。
见到考麦斯,没有疑问,皮特斯白来一趟,考麦斯把什么事儿都推给了美国政府。
现在唯一能指望的就是中国人了,但黑神军,皮特斯敬谢不敏,根本不敢招惹,那绝对是粘上就得脱层皮的主儿。
他们能指望的,最好的人选自然就是蒋介石了。
蒋介石的实力本就强大,美国又给蒋介石武装了五十个美械师,有足够的实力,而且,蒋介石那人又比较好相处,对他们洋人一向比较友好。
说服蒋介石出兵,自然由美国人出面最好,但美国人老奸巨猾,溜边了。
皮特斯明白,即便蒋介石好说话,让蒋介石出兵,那也得付出相当的代价。现在急的不是美国人,而是他们英国人,所以,美国人干脆就擎现成的。
可恶的美国人!
皮特斯心里咒骂着,直飞南京。
自从中央政府在北京建立,蒋委员长就不去总统府了,他常驻中山陵园官邸。
蒋委员长心里有一个隐隐的,但却极为固执的信念:有朝一日,他要以“总统”的身份进入总统府,这之前,总统府要一直空着。
对于皮特斯的到访,蒋委员长毫无兴趣,但见见,这个面子还是要给英国人的。
蒋介石不善言谈,跟外国人更是没什么话,现在,尤其是。
在客厅的沙发上落座之后,皮特斯运用外交技巧,一路绕弯子,但蒋介石根本不理他这个胡子,最后,皮特斯不得不直接进入了主题,他道:“蒋先生,我代表英国政府,正式请求您组织远征军,进入东南亚同***人作战。”
看了皮特斯一眼,蒋介石面无表情地问道:“皮特斯先生,这个事情你应该跟中央政府去谈。”
说到“中央政府”四个字,蒋委员长的牙根就不由得冒酸水,跟听人说酸杏怎么酸怎么酸一样,都成条件反射了。
皮特斯道:“蒋先生,我们英国政府从来就不认为那个中央政府是值得合作的伙伴,我们认为蒋先生才是我们在中国的合作伙伴。”
嘴角撇了撇,蒋介石道:“皮特斯先生,不通过中央政府,你认为这可能吗”
以为蒋介石要谈条件,皮特斯道:“蒋先生,如果您同意组建远征军,英国政府一定会给您足够的补偿的。”
嘴角又不由自主地撇了撇,蒋介石以他特有的语调,带着一丝嘲讽,道:“皮特斯先生,你们英国政府能给我什么酬劳?”
皮特斯愣了,是啊,他们能给蒋介石什么?
蒋委员长是越来越看不起洋人了,这些洋鬼子,一个个比中国人还软的欺硬的怕,没有一点尿性。
这个皮特斯,嘴上一套一套的,看上去挺精挺灵的,但实际上也是蠢货一个。
组建远征军,跟***人打,先别说别的,军队怎么过去?云南的龙云和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现在跟黑神军穿一条裤子,没经过黑神军的同意,从天上飞过去吗?
不通过中央政府,要想组建远征军,前提条件是有制海权。
现在,英国人有吗?有个屁!
何况,要是他们跟***人干,那***人又岂会善罢甘休,他们必定要进行报复,而报复的手段之一就是轰炸上海、南京这一带。
光是这一条,英国人拿什么补偿?
皮特斯嘎巴嘎巴嘴,他现在也反应过味来了。是啊,太心急了,好多事儿没想到。
这会儿,皮特斯明白考麦斯为什么滑不溜手了。让考麦斯顾忌的不是蒋介石,而是黑神军。
一想到黑神军,皮特斯脑仁疼。
不论敌友,总理几乎能赢得所有人的尊敬;总理的气度,就如春雨,润物无声。
听完皮特斯的要求,想了想,总理道:“皮特斯先生,你也清楚我们目前的状况,虽然我们也希望早日打败***法西斯,但我们现在无力组建远征军。”
皮特斯道:“周先生,南京的蒋先生有强大的军队,如果你们中央政府同意,我们可以说服蒋先生。”
点了点头,总理道:“那这样吧,皮特斯先生,你先说服蒋先生,然后我们再谈。”
皮特斯无奈,只得离开了中南海。
此后,皮特斯就忙了,天南海北,在中国四处就跑开了。
一九四一年的春节,离腊月还有十好几天呢,华夏大地,许许多多的地方就开始热闹起来了。
年味四溢。
今年这么热闹,没别的原因,一句话,中国人就没过过这么好的日子。
***人跟美国人干起来了,苏联跟德国打的艰苦卓绝……外面的世界打的如火如荼,血流成河,但在原本多灾多难的华夏大地,却是一派从来没有过的太平景象。
中央政府成立之后,通过有形无形的手段,对各省的影响和控制始终都在一点一点地增加着,尤其是同苏联签订条约之后,在总理和韩立洪的努力下,把东北、外蒙和苏联归还的土地运作成了一个巨大的利益平台。
通过这个利益平台,极大地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各个省地方自治政府的控制力。
目前,中央政府对地方自治政府的控制不是从各省收权,而是约束各省的掌权者不能胡作非为。
有巨大的利益可期,而他们要付出的又不是向中央政府交权,何况中央政府的要求在地方上也有很大的声音支持,所以,这样一来,中央政府推行的很多政策都得到了很好的执行。
在所有这些政策中,对老百姓的利益影响最大的就是常平仓制度的建立。
所谓常平仓制度,也就是后世耳熟能详的国家粮食储备制度。
西方早先没这个,而中国的常平仓制度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那时,中国人就开始了粮食储备。
到了西汉武帝时代,常平仓制度正式确立。
建立常平仓制度,一句话,根本就在于广大农民和全社会的利益,避免“谷贱伤农”和“谷贵伤民”。
除了正常的农业丰歉外,常平仓制度还能保证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国家开仓放粮,无偿救济灾民,保证社会稳定。
完全可以说,中国古代社会之所以能够保持长期稳定,与常平仓制度的确立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中央政府一成立,首先推动的要务之一就是确立常平仓制度。
由于体制的关系,常平仓制度不能由国家来搞,只能由各省地方自治政府来做这件事儿。
想要利益,又不把事情做好,在韩立洪这儿,没这一说,所以,每一项政策的确立都伴随着严格的监管和毒到骨子里的惩罚措施。
比如常平仓制度,一旦发生严重问题,不仅省政府主席下台,而且其子子孙孙永远不许进入政府体系。
这种惩罚措施好像天方夜谭,但以利益平台的巨大利益为引子,参杂各省内部的权力争夺,就使得这种天方夜谭似的的惩罚措施变得比铁板钉钉还铁板钉钉。
凡此种种,加之这几年社会稳定,全国各地大部分地区又大都风调雨顺,使得中国真正的黄金十年开始了。
年味,自然又是以黑神军和***控制下的地区为最。
丘吉尔脸色惨白。
***偷袭珍珠港当日,日军就在马来半岛北部哥打巴鲁和泰南的北大年和宋卡登陆,打的英军节节败退。
而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最严重的是大英帝国的立国之基—海军同样遭到了惨败。
大英帝国最为夺目的明珠—远东舰队,在与***人的战斗中竟然一败涂地,这还不到两个月,竞技神号航空母舰、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反击号战列巡洋舰等数十舰艇被击沉,远东舰队遭受重创,如今大英帝国的势力范围已经缩小至印度洋西部地区。
丘吉尔的脸本就有些狰狞,这一刻,因为痛苦、愤怒和不甘,更是狰狞到了极点。
丘吉尔的情绪如此激动,不是因为***人,而是因为美国人。
因为,他要去求美国人。
求美国人,丘吉尔不在乎,别说求美国人,为了大英帝国的利益,如果需要,他可以去求魔鬼撒旦,但是,如果求美国人,意味着大英帝国根本利益的丧失,那就是丘吉尔无法忍受的。
去年八月,在大西洋北部纽芬兰阿金夏海湾的奥古斯塔号军舰上举行的大西洋会议上,美国人就已经露出了贪婪的獠牙。
当时,就因为没有答应美国人的要求,所以签订的《大西洋宪章》内容都是泛泛而论,没有涉及到实质的内容,对解决英国面临的困境毫无帮助。
现在,他求上门去,答应美国人的条件就是必然的。
丘吉尔死也不愿意去,但为了保住印度,他必须去。
***除了在中国打了不到两年的仗,这些年国力一直在增长,现在堪称国力鼎盛,正处在巅峰的时刻。
虽然在满洲被牵制住了大部分力量,但如果没有其他方面的牵制,***剩余的力量足以横扫南亚大陆。
现在,能牵制***人的,除了美国人,就是中国人了,具体的就是蒋介石,而要让蒋介石出兵,又必须得到美国人的支持。
丘吉尔到达美国的那一天,按中国人的说法,晦气极了,因为当他踏足美国的那一刻,正是新加坡英军司令帕西瓦尔签订投降书,投降***的一刻。
这一天,中国人开心极了,因为,这一天正是大年三十。
唐旭笑眯眯的,态度好极了。
但是,唐旭的笑落在皮特斯和考麦斯的眼里,这二位都有点毛骨悚然的感觉,感觉好像他们变成了小白兔,一不小心碰到了狼外婆。
果然,唐旭一开口,这二位都晕了,气晕的。
先气晕的皮特斯。
对大英帝国,唐旭的要价是阿萨姆、那加兰的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缅甸密支那以北的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大英帝国的土地怎可以给人,而且还是中国人!
“不行,这绝对不行!”皮特斯一听就急了。
皮特斯急,唐旭一点都不急,他继续道:“皮特斯先生,别着急,还没完呢。”
还没完?皮特斯眼睛一翻,差点血液凝结,栓过去。
该死的中国人!皮特斯强压下怒火,问道:“唐先生,还有什么?”
唐旭道:“你们的博物馆里,从中国抢去的文物都要还给我们。”
“那不是我们抢……”
突然,唐旭的脸色冷了下来,皮特斯立刻一窒,说不下去了。
“还有,皮特斯先生,你们大英帝国还要支付一亿美元。”
“唐先生,你们的条件太苛刻,我们不能答应。”喘了半天气,皮特斯才道。
“没关系,皮特斯先生,我们可以等。”说完,唐旭又转向了考麦斯,道:“考麦斯先生,美国方面,我们希望贷款的五亿美元能一笔勾销。”
太黑了!
仅仅同意让个路,就开出这等天价,黑神军逮着蛤蟆不是攥出尿,而是……而是……考麦斯“而是”不出来了。
………………………………
三一七章 一句话崩溃缅甸防线
三一七章 一句话崩溃缅甸防线
从怀仁堂出来,考麦斯跟皮特斯去了英国大使馆,然后,这二位相对无言。
黑神军就是一伙土匪,说一不二,可这是国与国之间的谈判,没这么干的,但黑神军这么干,他们还真没辙。
对英国而言,印度不容有失,对美国而言也是这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