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地道战之一代功枭-第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会儿,宋子文和孔祥熙两人脸上都是满面春风。

    宋美龄站起身来,心中忐忑极了。

    宋子文笑道:“三妹,刚刚得到的消息,赫尔先生要见你。”

    赫尔先生是科德尔…赫尔,美国的国务卿。

    科德尔…赫尔是总统罗斯福最信任和倚重的幕僚,一九三三年,罗斯福一当选总统,科德尔…赫尔就是国务卿,一直到今天。

    可以说,科德尔…赫尔完全可以代表总统罗斯福。

    迅速平静下来,宋美龄问道:“什么时候?”

    宋子文道:“下午三点,国务院,赫尔先生的办公室。”

    现在是上午十点,时间足够。

    三人在沙发上坐下,宋美龄眉头微微皱起,问道:“你们看,美国政府会怎么对我们?”

    宋子文和孔祥熙都撮起了牙花子。

    他们和美国打交道最深,他们太清楚美国人了,现在他们的处境越来越难,美国人要是答应帮他们,那条件一定是极其苛刻的。

    当然了,现在这种日子,就是再苛刻也得答应,他们不怕美国人提出什么苛刻的条件,他们就怕美国人不提。

    实际上,宋美龄和他们是一个心思,但宋美龄偏要这么问,这叫他们怎么回答?

    这就是权术,习惯成自然,即便是家人也概莫能外。宋子文和孔祥熙相互看了一眼,然后,孔祥熙道:“美国人虽然给黑神军贷款五亿美元,但这只是迫于形势,美国人一定清楚,他们和黑神军是尿不到一个壶里去的,而我们才是美国人在中国最好的代理人。”

    宋美龄的眉头微微皱了皱,她这是既为孔祥熙言辞粗鄙,更是为孔祥熙把美国人和他们的关系说的太赤裸裸了。

    下午三点,宋美龄、宋子文和孔祥熙准时出现在了美国国务院,赫尔的办公室里。

    赫尔快七十岁了,但依旧风度翩翩,看上去不超过六十岁。

    “美丽的夫人,你好!”赫尔是绅士,标准的绅士,他对宋美龄彬彬有礼,用生硬的中国话问好。

    “赫尔先生,见到您很荣幸。”宋美龄优雅地笑着寒暄。

    寒暄已毕,在沙发上落座,开始会谈。

    赫尔的言辞很含蓄,但丝毫也无碍意思的表达。

    随着赫尔的讲述,宋美龄、宋子文和孔祥熙的脸色都越来越不好,因为美国人管的太宽了,提出的条件之苛刻,是他们此前根本就没有想到的。

    美国人提别的,他们都可以忍受,但现在美国人竟然连他们的腐败也要管,这也太过分了!

    美国人把腐败管了,那他们还混个什么劲儿?

    最后,赫尔抛出了大骨头,他道:“我们美国政府不仅会为蒋先生武装五十个美械师,还会提供大量的援助,帮助你们发展经济,把江浙一带建设成中国的示范区。”

    骨头很香,但是,如果答应了美国人的条件,那他们就真都成了美国人的牵线木偶了。

    何况,美国人还要管腐败。

    沉默半晌,宋美龄道:“赫尔先生,美国政府的条件太苛刻了,我们无法答应。”

    赫尔道:“没关系,我们是合作的关系,你们中国人有句话说得好,叫买卖不成仁义在。”

    赫尔一句话就把宋美龄给掘在那儿了,孔祥熙赶紧道:“赫尔先生,您看能不能再商量商量?”

    摇了摇头,赫尔道:“我们美国政府历来都视蒋先生为我们的合作伙伴,跟黑神军的合作是暂时的,跟你们的合作才是永久的,但是,我们将来在中国的对手是黑神军,我们必须保证美国的投资不会被浪费。”

    又谈了一会儿,赫尔寸步不让,最后,宋美龄尴尬地笑了笑,道:“赫尔先生,这事儿我们决定不了,得请示蒋先生之后才能决定。”

    没想到,赫尔却摇了摇头。

    宋美龄和宋子文、孔祥熙都愣了。

    赫尔道:“蒋夫人,黑神军的厉害你是知道的,如果我们之间的协议被黑神军知道了,那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我们这次会谈不会形成任何文字的东西,而且,今后也不会有。”

    宋美龄明白了,打电报是不行的。

    蒋介石本就瘦,现在更瘦了。

    对现在的形势,蒋介石有一种深重至极的无力感,他无所适从,他从没想过有一天,军队会无用,钱会无用,天上地下,四面八方,好像都是无尽无休的棉花,不管他有多大的力量都没用,一点用都没有。

    这次,对老婆的美国之行,蒋介石没抱多大希望,但这却是最后的稻草,因而心情之迫切,那也是望穿秋水的。

    最后,老婆空手而归。

    以往,老婆每次从美国回来,蒋介石都会去机场迎接,但这次没有。

    宋美龄回到中山陵园的时候,蒋介石呆呆地坐在沙发上,宋美龄进来,蒋介石也没发觉。

    “达令。”宋美龄眼圈一红,坐到了蒋介石身旁。

    “哦,夫人回来了。”蒋介石稍微楞了一下,然后问候道。

    宋美龄知道说别的没用,她压低声音,把美国人的条件说了一遍。

    宋美龄说完,蒋介石原本暗淡的双眼突然就恢复了过往的神采,他猛地站起身,大踏步地走到隔壁的房间,站到了巨幅军事地图前。

    虽然联合政府成立,南京政府取消,但手下的班底一个不少,都在,每天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

    现在闹得这么凶,一旦黑神军攻入东北,作为蒋介石,他最担心的就是日本攻打上海,所以,现在他们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守卫上海。

    就为这,蒋介石才没倒下。

    困境是能改变一个人的,即便蒋介石也不例外,他现在发觉自己的脑子更好使了,想到了以前根本想不到的一些事情。

    这也是他对美国人提出的苛刻条件反感不大的原因,尤其是令宋美龄、宋子文、孔祥熙深恶痛绝的腐败条文,他更是能够欣然接受。

    对抗黑神军,壮大他们的力量,这他和美国人的目标完全一致,而要对抗黑神军,不压制腐败是不成的,他甚至都想跟共产党、黑神军学,也来个土地革命。

    这是他和美国人一致的地方,他和美国人不一致的地方是他认为美国人很幼稚。

    不管美国人提出的条件有多苛刻,只要往他这儿砸钱砸东西,那就足够了。

    这毕竟是中国人的土地,在目前的情势下,美国人给他武器弹药给他什么都行,但就是不能把美国兵派过来,他欢迎也不成。

    而只要美国兵不来,这儿的家就是他来当,只要他不同意,就永远也轮不到美国人来当家。

    借黑神军和共产党玩美国人,借美国人对抗黑神军和共产党,对这套把戏,他一点都不怵头,胸有成竹,玩起来一定得心应手。

    援助他五十个美械师,目的是什么?盯着地图,蒋介石思索着。

    对目前的形势,蒋介石很清楚,参谋部每天都进行分析,他就是再没精神,这些也是每天都要看的。

    援助他五十个美械师,美国人说近的是帮助他抗击日本,防止日本登陆上海,远的是为了对抗黑神军和共产党。

    对这个借口,蒋介石总觉得哪儿有点不对劲。
………………………………

三一四章 中苏北京友好条约

    三一四章 中苏北京友好条约

    罗斯福同志很急。

    但是,罗斯福同志急也白急,屁用不顶,对中国人和苏联人之间的事儿,他们根本就插不上手。

    这着实是气闷。

    他们手里的红萝卜一大筐一大筐的,可等着要他们红萝卜的人,不论是中国人,还是苏联人,都根本不鸟他们。

    在这个世界上,把世界局势看的最清楚通透的,除了韩立洪之外,那就是罗斯福了。

    韩立洪看的通透是因为他知道历史,而罗斯福看的明白,是因为在这个时代,除了韩立洪,他是唯一下棋的人。

    罗斯福的困境和丘吉尔的困境一样,他们都要确保德国进攻苏联,但又不希望苏联垮掉。

    所以,为了确保德国进攻苏联,他们在德国发动进攻之前,有些事儿就不能做,但为了不让苏联垮掉,他们又希望能做某些事儿。

    他们希望能做的某些事儿,要靠中国人,具体地说就是靠黑神军,他们希望黑神军能把***牵制住。

    但是,不管他们手里有多少筐红萝卜,在这件事儿上,他们能做的都只能是希望,除了希望,其他的他们毫无办法。

    而最令罗斯福苦恼的是他看不透黑神军,他丝毫也摸不到黑神军的脉络,不清楚黑神军下一步会怎么做。

    谈判的声势造的这么大,谁弄的查不出来,但在罗斯福看来,最大的嫌疑人就是黑神军,因为,毫无疑问,中国已经借此完成了战争动员。

    黑神军会趁机收回东北,这没有疑问,让罗斯福揪心的是黑神军有多狠,能狠到什么程度?

    或者,也可以换一个说话,就是黑神军可以利欲熏心到什么程度?

    如果黑神军不管不顾,真黑到非逼着苏联人吐出那些土地不可,那就真的危险了。

    中国人或许不会这么不管不顾,中国人一定会想把握一个平衡点,但这个平衡点是动态的,而且是急剧变化的。

    何况,平衡点在哪儿,这跟各人的眼光有关,而眼光,又是最不好评估的。

    中国人怎么做,谁也不知道?设身处地,罗斯福完全可以下一个判断,就是中国人自己都不知道,因为这其中参杂的利益算计太多。

    罗斯福着急,是因为战局瞬息万变,中国人的作用可能很小,但更可能事关苏联的生死,而苏联一旦完了,那美国也就危险了。

    或许,是时候了,应该逼迫***向他们开战,但是,太早参战不符合美国的利益,美国参战的时机最好是中国人、***人、苏联人、德国人、英国人都打的精疲力竭的时候。

    罗斯福做事很少有犹豫的时候,但这一刻,他把笔拿起来,想了半天却有放下了。

    韩立洪叹息,他不明白,德国明明已经在其东部同苏联的边境上集结了一百九十个师、共约五百余万人,三千八百多辆坦克,五万门大炮和五千一百多架飞机,但是,苏联对此就是毫无反应,没有一点戒备。

    这真是不可思议之极!

    苏联西部边境的各军区,军以上的司令部还都驻扎在城市里,部队也照常进行野营训练,前沿各师的阵地上只有个别连队值班,各军区的通信部队仍在参加国防施工,野战炮兵和高射炮兵照常在射击场打靶或在军区集训,苏联空军的飞机也多集中于少数几个机场上。

    这么大规模的德军部队陈兵在国境线上,斯大林为什么就毫无反应?如此离谱的事儿仅仅是肃反运动造成的后果吗?

    韩立洪百思不解。

    韩立洪百思不解,莫洛托夫也有不明白的地方,他不明白是中国人太蠢,还是有什么他不知道的隐秘。

    中国人对谈判非常耐心,没有丝毫急躁和不耐,在莫洛托夫看来,中国人简直就是在配合他们演出,而且不要任何报酬。

    对***往满洲增兵,苏联刚开始很紧张,但随后,他们就放心了,***是往锦州以及大小凌河一线增兵,是为了防范中国人。

    在气氛极其友好的谈判氛围里,时间来到了一九四一年的六月二十二日。

    历史以它固有的韧性滚动着,这一天,凌晨,三点三十分,在北起波罗的海﹑南至黑海的一千八百多公里的漫长的边界线上,德军以北方、中央、南方三个集团军群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

    当得知德国发动攻击的那一瞬间,斯大林全身都被冷汗浸透了,他第一次意识到苏联处在了何等危险的境地!

    随后,局势愈发地恶化。

    西部,德军势如破竹;远东,日军大举增兵。

    七月一日,苏联的二号人物,苏联人民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莫洛托夫到了北京,亲自主持中苏之间的谈判。

    当晚,总理和莫洛托夫就坐到了谈判桌前。

    坐下后,莫洛托夫直截了当地问道:“总理同志,如果我们签约了,你们能做什么?”

    总理目光炯炯,道:“莫洛托夫同志,我们的力量还不足以强攻日军固守的阵地,所以,我们会采取另外一种打法。”

    莫洛托夫问道:“什么打法?”

    “我们会派出成百上千支的精干小部队,深入东北全境,破坏铁路,破坏工厂,打击地方日伪政府。”顿了顿,总理又道:“莫洛托夫同志,这叫遍地开花。”

    莫洛托夫是大行家,他一听,眼睛就是一亮,如果这么干,那可能比强攻日军的效果更好。

    莫洛托夫知道这是中国人可能答应的底线,于是,不在这个问题上纠缠,开始进行实质性的谈判。

    实际上,在这些日子中,双方的底线大都摸的差不多了,接下来就等着签约了。

    现在,双方较量的就是各自的狠劲了,但很显然,这种较量,苏联人完全屈居下风。

    莫洛托夫知道,这个约早晚得签的,但这个字又实在是不好签。

    一旦这个字签了,以目前的形势发展,将来想要把送出去的土地拿回来绝不是那么容易的。

    现在不是以前了,今后更不是,两国的争端不再仅仅是两国之间的事情,牵扯必将极其复杂。

    何况,更重要的是,中国不再是以前那个贫弱的国家了。

    所以,这个字签了,影响极大,大极了。

    表面上,苏联人瞧不起中国人,但实际上,斯大林、他,以及不少苏联人,都不会容忍中国强大起来的。

    没有一个大国会希望有一个强大的邻国,何况,历史上,苏联侵占中国的利益太多了。

    如果这个字签了,这些土地都被中国人拿到,那毫无疑问,一个强大的中国必将出现在远东。

    而且,这个字签了,效果到底如何,是否值得签,不到最后关头,是不可能有个结果的。

    莫洛托夫的智商极高,从小就是,他极少没有主意的时候,就是年轻那会儿,陷入爱河,他也极少有拿不定主意的时候。

    大事儿上拿不定主意,现在是第一次。

    七月四日,莫洛托夫回到了莫斯科。

    到了莫斯科,莫洛托夫发现,战局比他已经了解的还要糜烂十分。

    由于毫无准备,战争一开始,西部六十六个机场遭到德军飞机猛烈轰炸,半天之内就损失飞机一千两百多架,其中有八百多架未及起飞即被炸毁于机场。

    西部城市、海空军基地、通讯设施,在德军航空兵袭击之下严重受损,边境军区指挥机构基本陷于瘫痪,德军在战争的第一天就向前推进了五十至六十公里,而国防委员会又在战况不明的情况下,于当晚发布不切实际的命令,要求边境军区实施猛烈反击,消灭入侵之敌。

    这种盲目的指挥使得前线的情况更加恶化。

    在战争的头一周,德军凭借突然进攻、武器装备上的优势、军队早已动员和集中并有作战经验等优势,打得极其顺手,一路势如破竹。

    红军简直是不堪一击,溃不成军,被德军一块块分割、包围、歼灭。

    中央集团军群已推进到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南方集团军群的前锋,已近至通向基辅的接近地,北方集团军群,已经渡过西德维纳河。

    面对有备而来的德军,红军猝不及防,政府虽然采取紧急措施,把前沿军区改为方面军,成立了苏军统帅部,但由于大量工作未能抢在战争爆发之前就绪,因而在战争开始时严重失利,更由于红军装备陈旧,指挥人员素质较差,对敌主攻方向判断失误等等原因,致使开战仅仅十几天,便损失惨重到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

    大会议室里,斯大林端坐在首位,神色凝重之极。

    每一个人面前都有一份绝密文件,文件里记录的是开战十九天的损失情况。

    二十八个师被全歼、七十个师人员武器损失过半、两千一百三十四列火车的军火、三千三百门大炮、两千一百三七架飞机、一千五百四十三辆坦克,以及三十万红军被俘……

    这些,还只是统计到的数字。

    今天,会议的议题很大,战略性的,但实际上,具体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与中国人谈判的问题。

    以前,跟中国人谈判,目的是牵住***,不让***把德国人引过来,但没想到,德国人没用引,自己就来了。

    现在,跟中国人谈判,他们的需要迫切了千百倍,因为他们的处境比之以前危急了千百倍。

    以前,跟中国人谈判,目的就是谈判,就是拖,但现在,必须得有个结论了。

    现在,任何一点牵制***的力量,苏联都是需要的。何况,现在能牵制***人的,也只有中国人。

    有中国人牵制,***发动进攻的可能性就要小些,而更重要的是,一旦***发动进攻,签不签约,中国人的反应必定会有很大的不同。

    照例,斯大林说完了开场白,便开始征求众人的意见。

    第三副***波波诺夫第一个发言,他道:“尊敬的斯大林同志,中国人想要夺回满洲我想是必然的,中国人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所以,不管中国人发不发动进攻,***人对中国人的防备也是不会松懈的。再有,中国人也绝不会希望看到我们真的被打败了,因为那样的话,中国也就危险了。所以,我认为这两个因素应该予以充分的考虑。”

    斯大林微微点了点头。

    随后,又有几个人发表了意见。最后,斯大林的目光落到了莫洛托夫脸上。

    该谈的都已经谈烂了,现在已是国家生死存亡之际,莫洛托夫目光坚毅,他道:“斯大林同志,我们冒不起这个险,我认为有必要签。”

    沉思半晌,斯大林默默地点了点头。

    第二天,莫洛托夫又回到了北京。

    这一次,谈判才算真正开始,双方激烈交锋,寸土必争,进行最后的争夺。

    谈判在继续,苏联的情势愈发地恶劣。

    七月十五日,德军中央军群攻占了首都莫斯科的门户斯摩棱斯克,合围了红军十几个师,切断了苏联西部最重要的交通干线明斯克-莫斯科公路,并将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司令部设在此地。

    而此时,德军离莫斯科仅有三百八十公里了。

    随着局势持续恶劣,莫洛托夫纵然有通天彻地之才,在谈判桌上也不得不一步步后退。

    参与谈判的中国人,心头那叫一个痛快!

    七月十八日,条约文本最后确定下来,总理告诉莫洛托夫,这是最后的底线,不能再有任何改动了。

    最终文本中,俄方归还中方的土地名目如下:

    一)兴安岭及额尔古那河以西约二十五万平方公里。

    二)贝加尔湖之南及西南约十万平方公里。

    三)库页岛约十万平方公里。

    四)混同江以西,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面积约四十六万平方公里

    五)混同江及乌苏里江以东兴凯湖附近约四十三万平方公里。

    六)自沙渍达巴哈起,至葱岭止约四十三万平方公里。

    七)自伊犁西南天山之阴,那抹哈勒克山口起至伊犁西北喀尔达止,约二万平方公里。

    八)额尔齐思河及斋桑泊附近,约二万平方公里。

    九)***极西地区帕米尔,约一万余平方公里。

    十)哈萨克东部、新西伯利亚南部约一百一十万平方公里。

    此外,还有一个补充条款,条约签订之日起,苏联必须断绝同外蒙的一切联系,任何联系都必须在中华联邦共和国中央政府的授权下进行。

    至于中方所需承担的责任,则属于秘密条款,不予公布。

    莫洛托夫的体重每天都在往下降,随着签约日期的一天天临近,莫洛托夫就好像要被钉上十字架。

    莫洛托夫这样,其他的苏联人也都跟莫洛托夫差不多。

    没有中国人同情苏联人,苏联人越这样,中国人的心里就越痛快。

    这口恶气憋得太久,也太深了!

    七月二十三日。

    这天,北京城的天气那叫一个好!

    凌晨一场暴雨,把暑气和灰尘全灭,现在阳光艳艳,但却一点都不烈,时不时还有清风拂过。

    怀仁堂里,不时有阵阵爽朗的大笑声传出来。

    总理、韩立洪、冯玉祥、宋庆龄、何香凝、方振武、黄炎培、张澜、于右任等人俱都在座,人人脸上都是压抑不住的兴奋。

    中国人,压抑的太久,太久。

    今天,是一个里程碑似的日子。

    今天之前,中国一直是棋子的命运,任列强随意欺凌、摆弄,但今天之后,尽管依旧极为贫弱,中国人却是棋手了。

    八点二十分,总理出去迎客。

    八点三十分,客人陆续进了中南海。

    第一波是记者,其中有中国记者,也有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记者。

    第二波是各界贤达。

    第三波是美英等国住中国大使,当然,也包括莫洛托夫和苏联大使等苏联人。

    九点二十分,在美国驻中国大使考麦斯和英国驻中国大使皮特斯见证下,总理为中方签字代表、莫洛托夫为苏方签字代表,他们在条约文本上签了字。

    九点四十分,记者会开始。

    总理先回答记者的问题,最后,韩立洪压轴出场。

    “大当家,我是天津大公报的记者,我叫韩初雨。”大公报的韩初雨第一个得到了提问的机会。

    “大当家”本是称呼土匪头子的,但如今在整个中国,就没有比这三个字更让人感觉亲切的称谓了。

    韩立洪点了点头。

    韩初雨继续道:“请问大当家,条约签订之后,我们就要出兵收复东北了吗?”

    沉了沉,韩立洪道:“我们现在的实力还不足以收复东北,按本来的预想,我们需要十年来恢复国力,然后才会启动收复东北的工作,但是,现在形势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行动也要跟着变化,我们已经组建了外蒙军团,由彭德怀将军担任外蒙军团司令官。”

    “今日之后,一旦***向苏联发动进攻,外蒙军团将配合苏联红军,共同打击***。”顿了顿,韩立洪继续道:“另外,我们还组建了内蒙军团、东北军团、晋绥军团等八大军团,随时可以向东北发起全面的进攻。”

    韩立洪一说完,一旁的莫洛托夫就愣了。
………………………………

三一五章 要不要给老毛子担保

    三一五章 要不要给老毛子担保

    韩立洪刚才说的,已经远远超过了双方在条约里规定的中方的责任。

    莫洛托夫以前不太了解中国,但受斯大林委托,全面主持同中国的谈判之后,他对中国的事情已经有了极深的了解。他知道,黑神军一言九鼎,而韩立洪更是一言九鼎中的一言九鼎,现在韩立洪当众说的,比双方签订的条约更具约束力。

    一愣之后,莫洛托夫随即心中大喜,虽然不明白为什么,但这是天大的好消息,这会对***产生更强大的震慑力。

    紧挨着莫洛托夫坐着的,依次是美国大使考麦斯和英国大使皮特斯。这二位,听了韩立洪的话,心情差很大。

    他们都想知道条约中的秘密条款的内容,但探听不到一点消息,现在,听韩立洪一说,英国大使皮特斯心里那叫一个敞亮,而考麦斯的心情则就复杂多了。

    皮特斯心里敞亮和考麦斯心情复杂,理由都是一样的。

    他们都希望中国对***发挥震慑力,但对这种震慑力的强度,他们的看法又是不一样的。

    皮特斯希望中国对***的震慑力越强大越好,而考麦斯则是希望能维持在一定的限度内。

    说白了,就是皮特斯不希望***进攻苏联,最好是苏联能把远东苏军抽调回欧洲战场,而考麦斯则希望***进攻苏联,但更不希望看到苏联因此而倒下。

    实际上,他们的同与不同的核心就是:英国希望***进攻美国,而美国则要避免出现这种局面。

    韩立洪的表态无疑大大减小了***进攻苏联的可能,而***一旦决定不进攻苏联,那同美国开战的可能性就大增。

    所以,这既是皮特斯心情敞亮的原因,也是考麦斯心情复杂的原因。

    这时,皮特斯向记者席中泰晤士报的记者康德尔看去,然后,放在桌面上的右手随意地动了动。

    “韩先生,我是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康德尔,请问,如果***向美国发动进攻,贵国会怎么做?”韩初雨问完坐下之后,康德尔起身问道。

    所有人的耳朵都支棱了起来。

    虽然皮特斯判断中国人必然也是希望***跟美国打起来,但这种攸关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儿,即便判断的再有信心,没有落实之前,心里也是不可能踏实下来的。

    韩立洪道:“康德尔先生,我们和美国没有签订条约,所以,现在我暂时无可奉告。”

    足够了,康德尔微微躬了躬身,道:“谢谢韩先生,我问完了。”

    这时,莫洛托夫也反应了过来,他和皮特斯一样,心里轻松了许多。

    “大当家,我是京华晨报的记者谢康雍。”康德尔坐下,京华晨报的记者谢康雍跟着站起来,问道:“请问大当家,一旦我们向***发动攻击,***飞机会不会来轰炸我们?”

    韩立洪道:“战争,为了胜利,无所不用其极,这无可指责,但是,如果脱离了这个范畴,那就要进入另外一个层次了。”

    愣了一下,谢康雍问道:“大当家,您这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另外一个层次?”

    韩立洪道:“比如,一旦打起来,***飞机轰炸我们的工厂、仓储重地是可以的,但要是轰炸平民,比方说是轰炸北京城,那就是不可原谅的。”

    说到这儿,容颜如铁铸,韩立洪道:“如果发生这种状况,那么,我在这里提前向那些无辜惨死的同胞许下一个承诺:你们的每一条命,我都会用一百条***人的命去祭奠你们的亡魂。”

    一瞬间,阳光明媚的天地仿佛一下子坠入了阴曹地府。

    想到韩立洪曾经下令生生活埋了一千多男女老少,很多人都觉得从心里往外那么地冒寒气。

    和苏联谈判归还被侵占领土的消息一传出去,好多商人就开始大笔下单,定购鞭炮以及一切和庆祝有关的东西。

    事实证明,这些商人都很有眼光,但事实还证明,这些商人有眼光,但魄力不够,没有一个够的。

    合约签订的消息所到之处,不论大城市,还是小村镇,鞭炮当天全部脱销,没有例外。

    华夏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