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地道战之一代功枭-第1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消息传回西藏,各界一片欢腾。

    八月十一日,九一年度财政会议闭目。

    这次,拨款和补贴增加的不是百分之二十,而是百分之四十。

    这个结果,云南、广西、四川、陕西、青海、甘肃等省份自然是欢欣鼓舞,而敏锐的商人们,眼珠子也都亮了起来。

    这可能预示着中央政府的政策发生了转变,经济极可能逐步开放。

    北方的经济是被压抑着的,而且压的很严重,最明显的就是房地产业和汽车业。

    房地产业和汽车业是美国的两根最主要的支柱,但在北方,房地产业不存在,汽车是奢侈品,年收入达不到五十万,就是买的起车你也养不起。

    表面上,北方比不上南方,北方的gdp只相当于南方的三分之二,但实际上,很多商人都清楚,北方的实力是南方根本没法比的。

    用gdp来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弱,其他的国家可能合适,但对中国,具体地说是北方,不合适,而且是极其不合适。

    这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北京四百万人口创造的gdp产值竟然占了整个北方的一半。

    这个数据既荒谬,也合理。

    ---------

    谢谢兄弟们的支持,继续***。
………………………………

三六二章 开胃菜行动

    三六二章 开胃菜行动

    荒谬,是根本反应不了实际情况;合理,是因为确实是真实的数据。

    之所以有这个结果,实际上,说穿了,很简单。

    在天津,剪个头两元钱,而在北京,是两千元,这其中的一千九百九十八元就是多出来的gdp。

    北京把这类行当发展到了前无古人、傲视寰宇、登峰造极的地步,所以,gdp别说是占整个北方的一半,就是占整个中国的一半都是很正常的事儿。

    gdp代表不了实力,至少是对中国的意义不大,但从这个数据也完全可以看得出来,北京之外的北方经济被压抑到了何种程度。

    高层为什么要这么做,商人们不清楚,但有一点谁都否认不了,那就是北方的经济健康极了,绝对是世界第一,完全是按照模型来的。

    北方的经济,怎么说呢,就如一个两米高的大汉蹲在一个大木盆旁,在大木盆里放纸船。

    纸船就是北方的经济,中央政府就是那个两米高的大汉。

    这样的北方是老百姓的乐土,但却不是商人们的,所以,商人们都迫切地期待着改变。

    商人们果然够敏锐,一个月后,内情爆了出来,原来是北方和南方再一次达成了协议。

    这次的协议极其重要,但依旧很少有人能真正意识到它的意义。

    协议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基础产业政策。

    南方各自治省同意北方的建议,以发展高速铁路为主,高速公路为辅;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如地铁和以天然气为动力的公共汽车,抑制轿车消费。

    这个,南方各自治省都很愉快地同意了。

    美国的石油超过百分之六十都喂汽车轮子了,如果中国跟美国学,即便把美国整趴下,中国成为世界霸主,长久而言也是吃不消的。

    如果中国跟美国学,那最先面对的就是为了争夺石油而必然要跟西方激烈对抗。

    这是大道理。

    小道理是南方没有真正的汽车工业,压制汽车工业受损的不是南方,而是北方,既然北方愿意牺牲,那南方管不着。

    而且,北方不仅牺牲自己的汽车工业,还要对南方的高速铁路进行补贴。

    高速铁路网对南方经济的促进作用傻子也知道,而且建设本身就是一块大肥肉,高速铁路网必将带动的土地增值更是巨大的利益,何况还有人给补贴……如此一来,南方要是不同意那就没天理了,更是给脸不要脸。

    所以,即便那些美国豢养的汉奸狗千方百计地想阻止,也必定是徒劳的。

    第二部分是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分三块,一块是教育政策,一块是福利政策,一块是最低工资制度。

    教育政策是南方比照北方,采取精英大学教育,辅以专科、技校、学徒等三大体系。

    精英大学教育就是不跟西方学,不管好赖,只要想上就都能上大学,中国的青年只有百分之二十可以上大学。

    余下的,百分之二十上专科,百分之五十上各类技校,最后的百分之十去学徒。

    学徒实际上也是技校的一种,但某些行业的学徒要比技校高级的多,比如那些奢侈品行业的学徒。

    很多奢侈品行业的技能是没有学校可以教授的,学徒是唯一传承的方式。

    福利制度同样也不跟西方学,有养老保险,但没有失业保险,医疗方面只有治大病的强制性全民保健以及对少数特殊困难家庭的补助制度。

    总之,中国的福利制度,其核心是绝不养懒汉,同时又保证不使任何一个公民因为无法抗拒的外力陷入自身难以承受的困境。

    这两块的政策,南方各自治省同样是乐于接受的,实际上,如果北方不这么做,南方,具体地说是南方最大的利益集团正面临着越大越大的这方面的压力。

    压力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西方的福利政策,一方面是北方的安稳生活。

    施行北方的政策是投入资源最少的,南方各自治省自然求之不得,但如果没有北方的帮助,他们自己却是想做也做不到的。

    阻力最大的是最低工资制度,因为一旦实施最低工资制度,就会打击南方经济的基础——出口。

    这方面,北方承诺开放经济,比如房地产业。

    北方这么做,既给了南方资本赚钱的机会,又可以吸收南方的一部分产品,抵消一部分出口的损失。

    剩下的,产业升级的好处完全可以抵消。

    而且,北方更承诺,如果南方的经济恶化,可以接受南方一部分失业者到北方来。

    这种好事儿比天上掉馅饼还天上掉馅饼,所以,除了那些美国豢养的汉奸狗,南方上上下下全都欢天喜地地接受了。

    除了这些,还有其他的很多枝节方面的协议。这些协议的签订,大大促进了南北方进一步的融合。

    这次签订的协议不包括台岛,台岛是唯一的例外。

    ――――

    华尔街和华盛顿的大人物们都恨,简直恨死了。

    中国人要干什么已经很清楚了,中国人要加速进行中国的统一,而中国人之所以有能力这么干,就是因为中国人吸了太多的血。

    中国人吸的这么多的血,追根究底,都是他们的。

    如果没有中国人,伊朗、沙特、利比亚等等这些中东产油国的钱都应该存进俺们美国的银行。

    如果没有这些钱,中国人就没能力吸日本人的血了。

    如果没有这些钱,中国人很多事就做不了。

    如果没有中国人,美国就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勒索。

    如果没有中国人,那日本人的血就都会被俺们美国人吸了。

    如果……

    还有,中国人这是在示威,以扩大内需市场来表示他们更加不在意美国。

    大人物们的怒火在积聚、积聚、积聚……

    ――――

    这个时代,悲催的除了苏联和日本,还有一个,那就是伊拉克。

    伊拉克悲催,原因比较简单,那就是出了个蠢货总统萨达姆。

    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欠了科威特一百四十亿美元的债务,伊拉克希望石油输出国组织减少石油产量,提高石油价格,这样它可以偿还这笔债务,但是,科威特不仅没减产,反而提高了产量,造成油价下降。

    科威特这么做,是希望以此来迫使伊拉克解决它们之间的边境争执。

    站在伊拉克的立场,科威特这么做确实可恨,而且两国之间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伊拉克觉得有理由把科威特拿下来。

    但是,战争,有没有理由往往不是那么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能力。

    伊拉克有征服科威特的能力,但是,国际上,或者更准确地说美国和欧洲国家允许它们侵占科威特吗?

    如果美国和欧洲国家不允许,它们有可能挡住压力,继续占领科威特吗?

    在这个问题上,萨达姆的政治智商堪称无下限。

    如果伊拉克成功占领了科威特,斗志昂扬之下,要是再把沙特阿拉伯给占了,那伊拉克就掌握了世界上一半的石油资源。

    如此一来,萨达姆就有能力利用手里掌握的石油武器,摆布西方工业国家的经济发展,并可以进而对它们指手划脚。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工业国可能允许这种情形出现吗?

    用菊花去想也知道是不可能的,没有一丝一毫的可能。

    除了这个,看国际大势也不能把苏联和中国落下。

    这个时候,苏联在戈尔巴乔夫的领导下,对西方空前的友好,就是西方放个屁,以戈大***为代表苏联精英们也会急急忙忙深吸一口气,把“屁”一丝不漏地吸进五脏六腑,千回百折之后,他们会信誓旦旦地宣布:“屁”里满是人性的味道。

    苏联这样,而中国和沙特的关系极好,对沙特有明确的安全保证,又与伊朗的关系非同一般,所以,也是绝无可能支持伊拉克侵占科威特的。

    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但萨达姆没看到,或者,他看到了也不相信。

    这,就是利令智昏。

    对科威特动武的准备完成之后,萨达姆召见了美国大使阿普里尔?格拉斯皮,想要最后确定一下美国的态度。

    在这次谈话中,萨达姆表达了他对科威特的气愤,但表示在进行再一次谈判之前,他不会对科威特用武。

    格拉斯皮表示,美国对伊拉克在伊科边境上的武装力量集中表示关注,但又说 对阿拉伯内部的争执如伊科之间的边境争执表示中立。

    而且,为了强调这一点,格拉斯皮还说美国国务卿詹姆斯?贝克指示我们的发言人强调这一点。

    不管格拉斯皮是有意,还是无意,总之,萨达姆认为美国不会干涉它们占领科威特。

    于是,伊拉克就悲催了,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联军揍了个鼻青脸肿。

    波斯湾战争结束之后,联合国对伊拉克进行严厉的经济制裁,并在南部和北部建立了由美国和英国控制的禁飞区。

    这个时候,萨达姆茫然四顾,发现,在这个世界上,要是还有一点可能帮助他的,除了中国,就再无第二家了。

    中国没有答应帮伊拉克,但也不是一点收获也没有,中国答应保证伊拉克人,包括萨达姆家族在内,他们的财产的安全。

    当然,这有个前提,就是他们的财产赶紧存进黑神银行。

    对此,华尔街和华盛顿的大人物们都气的跳脚,但对中国,他们现在还是没什么脾气。

    这个时候,不管世界发生了什么事儿,大人物们的精神都高度集中在苏联身上,实在是没可能分心。

    ――――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标志着立国六十九年的苏联解体。

    唐济海如在梦中。

    苏联的形势变化,给唐济海两个感觉,一个是如梦似幻,太不真实,另一个就是诡异。

    在唐济海看来,苏联自然不是没有问题,但要是上升到是否危及国家根本的地步,他的回答是毫不犹豫的“不是”。

    苏联老百姓的生活是有些困难,但这个困难是要打引号的。

    苏联没有基本生活物资困乏的问题,伏特加照喝,土豆炖牛肉照吃,老百姓觉得生活困难、意见大到现在的程度,在唐济海看来,这纯粹是苏共高层自己搞出来的。

    老百姓对权贵的意见大,但实际上,权贵的生活和老百姓是不相干的,有几个老百姓真的知道权贵是如何“权贵的”?

    何况,世界上哪里没有权贵?权贵是不是问题,在现代社会,更多的是人为搞出来的。

    只有权贵严重侵扰老百姓生活的时候,权贵才会成为问题,而那个时候,革命出现才是合理的。

    现在,苏联,权贵不应该发展成如此严重的问题,但革命却出现了,而且,这个“革命”又是如此的诡异。

    当然,苏联轰然倒塌,作为中国人,唐济海自然是兴奋的眼珠子血红,他原本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是把苏联远东拿过来的好机会,但是,高层似乎根本就没有这个意思。

    对此,唐济海不理解,很不理解,但这对他没有丝毫影响,他对自己的政府,自己的国家,有着绝对的信心:他理不理解不重要,重要的是上面的决定一定是正确的。

    唐济海绝不是一个盲从的人,反而是一个思虑周密严谨极其务实的人,否则,他也不会被派到苏联来。

    这样的信念是需要无数的事实堆积起来的。

    事实,有记录在书上的,也有亲身经历的。唐济海亲身经历过的已经不少了,刚刚就有一件。

    ***年年初的时候,苏联的乱象已经很有苗头了,这个时候,政府开始做一件事儿:借钱,借卢布,以种种手段,几乎在所有的苏联加盟共和国,从银行贷款,从企业挪借……

    当然,所有这些动作都是苏联人自己干的,跟中国人毫无关系。

    借到了卢布,然后花点手续费,在银行里换成美元。

    在这些操作中,钱,不论是卢布,还是美元,都始终在银行里,所以,不会引起注意,更不会有麻烦。

    唐济海没有亲自操作这件事儿,但他知道。

    结果很快就出来了,就在***年年底,苏联对外宣布进行汇率体制改革,从原来的固定汇率制转变为实行双重汇率制。

    实施汇率体制改革后的一年后,一九九一年十一月一日,外汇市场上,美元兑卢布比价从原来的1∶0。6跳升到了1∶1。8。

    在这之后,操作又开始了,一部分美元换成了卢布,把贷款和借款都还了。

    这是典型的空手套白狼,刨去所有的开销,仅仅一年,纯利润是百分之二百。

    唐济海只是提供了一些苏联人的资料,他不知道这次行动的规模到底有多大,但他毫不怀疑,利润最少也得是以十亿美元为单位来计算的。

    而且,虽然没有人告诉他,但唐济海现在毫不怀疑,这以十亿计的美元只是开胃菜,真正的大餐还没有开始呢。

    唐济海是从韩园出来的,知道很多外界不知道的隐秘,他知道家里的那些大人对土地似乎不太感兴趣,大人们最大的兴趣是搂钱。

    事实证明,搂钱的效果确实是好,简直是就没那么好的了。

    本来,如果不用武力,几乎谁都认为统一难如登天,这代人看不到,下代人也还是没希望看到,但事实如何呢?

    事实是统一的进程被牢牢地抓在了手里,程度和快慢都是他们说了算,而这,都是钱的功劳。

    大人们对***子是绝对不会客气的。

    ***子刚刚承继了前苏联丰厚的家底,正是一团乱的时候,当家人就是雄才大略、精明强干也都得满头包,何况***子现在当家的都是一些愚蠢的无法形容的家伙。

    这种千载难逢的时机,是个人都不会放过的,又何况是家里的那些搂钱都搂出传统来的的大人们。

    唐济海感到,开胃菜行动更多的是一种预演,为了后面的大餐做准备。

    开胃菜行动让参与其中的苏联人都发了大财,在随后的大餐中,可想而知,这些苏联人会更好用。

    托克斯维尔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托克斯维尔是在唐济海的介绍下,参与开胃菜行动的苏联人之一,托克斯维尔因此净赚了五十万美元。

    五十万美元,不仅挑起了托克斯维尔不可遏止的贪欲,也挑起了托克斯维尔所在的关系网的贪欲。

    唐济海的目光很长远。

    苏联解体了,像托克斯维尔这些苏联人毫不关心,他们眼睛里只有钱,除了钱,还是钱。

    同这些人的合作绝不是一时的,也不应该是一时的。

    对其他弱小的国家,唐济海赞同政府的外交政策,真心地交朋友,不扶持代理人,跟其国家的政府交往,而不是跟该国的政治领袖交往。

    但是,对苏联,这条原则绝不适用,而政府看来也是认为的。

    苏联,不,苏联已经不存在了,现在的是俄罗斯,在唐济海眼中,俄罗斯在发疯,这股疯劲儿现在看来还远没有到停止的时候,现在是刚刚开始。

    俄罗斯还会怎么疯?那些***子还会弱智到何种地步?唐济海很是好奇。
………………………………

三六三章 位卑未敢忘忧国

    三六三章 位卑未敢忘忧国

    苏联是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解体的,之后,叶利钦打败了戈尔巴乔夫,成为了俄罗斯的首任总统。

    戈尔巴乔夫身上充满了不可思议的喜感,而从戈尔巴乔夫手中抢夺了胜利果实的叶利钦,在这方面也毫不逊色,同样充满了不可思议的喜感。

    人性之复杂,世间万态,无有其过者。

    乱世之中,一扫雄杰,登峰临顶,至少,至少……叶利钦也该是个有心机、有野心、有杀伐之姿的人吧。

    但是,与此同时,叶利钦又是个超级大善人。

    这人要是善良的超过了某个限度,在世人眼中,就必定有点愚了,就会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以为自己善,别人也就一定善。

    不是这样,也就不叫超级大善人了。

    叶利钦就是这样的超级大善人,否则,接下来发生的事儿就根本无法解释。

    美国和苏联,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真正决定两国关系的,不是意识形态,也不是其他任何的因素,而只是“世界上两个最强大国家”的现实。

    由此,不管它们此前是以敌对为主,还是以合作为主,一旦哪个倒霉了,倒大霉了,另一个要是有机会,痛打落水狗都是必然的选择。

    这本是国际政治的基本常识,但叶利钦完全无视了这个基本常识,他把自己的国家,至少是大半条命,交到了美国人手里,交到了激烈搏杀了四五十年的死对头手里。

    这绝对是不可思议中的不可思议,但就是这么活生生的欢欢乐乐地发生了。

    成为俄罗斯总统没几天,叶利钦就任命了年仅三十五岁的盖达尔为政府总理,推行美国的经济学家萨克斯给俄罗斯开出的经济药方。

    萨克斯给俄罗斯开出的经济药方是休克疗法。

    休克疗法的第一步是开放物价。

    一九九二年一月二日,俄罗斯政府规定,从即日起,放开百分之九十的消费品价格和百分之八十的生产资料价格。

    与此同时,取消对收入增长的限制,公职人员的工资提高百分之九十,退休人员的补助金提高到每月九百卢布,家庭补助、失业救济金也随之水涨船高。

    物价放开的头三个月,似乎立竿见影,收效明显。

    购物长队不见了,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习惯了凭票供应排长队的俄罗斯人,仿佛看到了改革带来的实惠,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物价像断了线的风筝扶摇直上。

    到了四月份,消费品价格比五个月前上涨了六十五倍。

    政府原想通过国营商店平抑物价,不料黑市商贩与国营商店职工沆瀣一气,将商品转手倒卖,牟取暴利,政府的如意算盘落了空,市场秩序乱成一锅粥。

    而且,由于燃料、原料价格过早放开,企业生产成本骤增,到六月份,工业品批发价格上涨十四倍。

    如此高价令买家望而生畏,消费市场持续低迷,需求不旺反过来抑制了供给,企业纷纷压缩生产,市场供求进入了死循环。

    休克疗法的第二步是财政货币紧缩政策。

    财政、货币“双紧”政策与物价改革几乎同步出台。

    财政紧缩主要是开源节流、增收节支。

    税收优惠统统取消,所有商品一律缴纳百分之二十八的增值税,同时,加征进口商品消费税。

    与增收措施配套,政府削减了公共投资、 军费和办公费用,将预算外基金纳入联邦预算,限制地方政府用银行贷款弥补赤字。紧缩的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央行贷款利率,建立存款准备金制,实行贷款限额管理,以此控制货币流量,从源头上抑制通货膨胀。

    可是,这一次,叶利钦政府再次失算。

    由于税负过重,企业生产进一步萎缩,失业人数激增,政府不得不加大救济补贴和直接投资,财政赤字不降反升。

    紧缩信贷造成企业流动资金严重短缺,企业间相互拖欠,三角债日益严重,政府被迫放松银根,一九九二年增发货币十八万亿卢布,是一九九一年发行量的二十倍。

    在印钞机的轰鸣声中,财政货币紧缩政策流产了。

    这个时候,要是稍微有些责任心的政治家,至少应该暂时停下脚步,好好想想,但叶利钦没有,继续孤注一掷。

    休克疗法最后一步,也是决定性的一步,是私有化。

    年轻有为的总理盖达尔认为,改革之所以险象环生,危机重重,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国有企业不是市场主体,竞争机制不起作用,价格改革如同沙中建塔,一遇到风吹草动,便会轰然倒塌。

    所以,药方是干脆利落的私有化。

    ――――

    唐济海密切关注着俄罗斯形势的变化。

    四月二日,卢布对美元的汇率是一美元兑换一百六十卢布。

    这些天,托克斯维尔的精神非常不好,如果晚几天还账,那么,他的五十万美元就是一百万、五百万,看这样子,就是五千万美元都有可能。

    唐济海毫不怀疑,家里的大人们绝对预见到了今天的情况,但却舍此不为,其原因必然就如他想的,这只是开胃菜,而真正的大餐是俄罗斯的私有化。

    卢布继续下跌……

    ――――

    为了加快私有化进程,俄罗斯政府最初采取的办法是无偿赠送。

    经有关专家评估,俄罗斯的国有财产总值的三分之一约为一万五千亿卢布,而俄罗斯的人口刚好是一亿五千万。

    以前财产是国家的,按照自由派的观点,国家的财产都在权贵手里,所以和俺们老百姓个人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就这样,要是还感觉和自己有关系,那就是可耻的党奴。

    现在好了,分给个人,而且童叟无欺,人人有份。

    于是,每个俄罗斯人都领到了一张私有化证券,可以凭证自由购股。

    证券发到俄罗斯人手里的时候,账面上的卢布相当于四万美元,能买一辆汽车,是很大的一笔钱,但是,证券是以卢布计价的,等到到了十月份,私有化正式启动,证券可以流通了,却只能买一双高档皮鞋了。

    可想而知,私有化启动就意味着失败,十二月,盖达尔政府解散。

    ――――

    大人物,真正的大人物,华尔街的那些最大最大的金融大老板们痛苦,他们很痛苦,简直痛苦极了。

    原本,他们高兴,兴奋,眼珠子给刺激的那都是红了绿,绿了紫,紫了黄……

    放日本人的血,没什么成就感,牛刀小试而已,因为说白了,日本对强壮的美利坚而言,那就是不设防的小娘们,想怎么玩就可以怎么玩,只要他们愿意。

    但***子就不一样了。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次从***子身上能喝到的血,可比日本人多多了。

    不过,就在大人们欢天喜地准备大快朵颐的时候,怕什么来什么,中国人又过来抢血喝了。

    中国人狡诈依旧,还是捡现成的,他们费尽心力地忙乎,而中国人轻轻松松地享用胜利果实。

    大人物们痛苦,是因为对中国人抢血喝的强盗行径毫无办法,他们不能因为中国人过来抢血喝就停止行动,也无法在他们喝血的时候不让中国人跟着喝。

    这个机会千载难逢,而且时不我待,过了这个村,是绝对不会再有这个店的。

    他们喝血固然重要,但给北极熊放血同样重要,就是自己喝不着,该给北极熊放血那还是得放。

    可,难受啊!

    何况,因为中国人,他们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成本。

    该死的中国佬!

    ――――

    自由,真是美好啊!

    苏联解体,没有多少俄罗斯人为之而感到痛心,因为在那些大师的启蒙之下,苏联解不解体,是死是活,和俄罗斯的老百姓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而且,苏联解体,俄罗斯建立之后,那才是人过的日子。

    “不能再这么活下去了!”

    这句风靡一时的口号感染了许许多多的俄罗斯人,科学家、艺术家……一直到普通的老百姓,他们全都热切地盼望着新生活的到来。

    俄罗斯建立了,新生活终于来了,而且果真和那些启蒙者描绘的一样美好。

    自由市场经济,这是那些激情洋溢的启蒙者片刻不离嘴的词句,当新生活到来,普通的俄罗斯老百姓几乎立刻就体验到了它的美妙。

    按照天使一般的美国人的指导,在进行国有企业和汇率改革的同时,俄罗斯同时开始了没有任何限制的金融开放。

    在最短的时间里,百分之百与国际社会无缝对接,这代表着被压迫了半个多世纪的俄罗斯人的激情跟渴望。

    没有任何限制的金融开放之后,国际著名的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保险机构蜂拥而入,它们的营业网点和机构在俄罗斯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遍地开花。

    现代经营管理、私人银行服务、国际标准结算、香浓的咖啡、高档的营业场所再加上“迷人”的微笑,一切看起来是那样美好。

    这些外国的金融机构进来之后,全都做一件事,一件完全相同的事儿,那就是想方设法的吸引存款。

    至于手段,无非两种,一种是高息,一种是拉拢收买。

    于是,几乎是立竿见影,远需要排队的俄罗斯国有银行被抛弃了,俄罗斯人的存款发生了大转移。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人和美国人的手法略有不同,中国人把重点用在了俄罗斯的各种金融机构和企业身上。

    这一部分,就是美国人拉拢收买的对象,但是,效果有限,至少是比预期的差远了。

    这其中的原因,一开始美国人有些困惑,后来经过深入调查之后,才知道是中国人在背后搞的鬼。

    中国人做的极其隐蔽,因为中国人不是吃独食,而是本着有钱大家赚的精神,和许许多多俄罗斯人联合在了一起,鲸吞俄罗斯的财富。

    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