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地道战之一代功枭-第1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公家的股份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中央政府的,一部分是各自治省政府的。

    私人的股份那就包罗万象了,南北方的大家族几乎都包括在内。

    其他的合资公司,比如铁路公司、水库建设公司等等,基本都是这个类型。

    北方以其业绩彻底折服了南方,所以,当北方建议大规模储油的时候,尽管成本巨大,但没有人反对。

    ――――

    一九***年,十月十三日,纽约,华尔街。

    这一刻,在股票交易大厅里,经纪人像往常一样,头戴耳机,眼睛盯着显示屏。

    这一切似乎平常的不能再平常了,然而,在下午三点,股票价格骤然开始狂泻,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创下了暴跌一百九十点的记录。

    太恐怖了,这让人想到了一九八七年的“黑色星期一”,人人都脸色如土。

    四点一过,华尔街沸腾了,人们潮水般地涌向马路,手持话筒的记者采访一个个过路的行人。

    原来,日本索尼公司刚刚宣布以历史最高的价格买下了美国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交易额为三十四亿美元。

    一时间,美国上下沸沸扬扬。

    电影业是美国人民最感到自豪的美国象征,日本再一次刺激了美国人民的感情。

    两天后,十月十五日出版的《新闻周刊》又把美国人民的感情推到了极致。

    《新闻周刊》刺激美国人民的是它的封面。

    这期杂志的封面是这样的:把日本的和服穿在了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的标志——自由女神像上。

    这个打扮给美国人民的感觉极端不好,它让人联想到了日本的艺伎——日本人把美国当成了供他们亵玩淫乐的妓女了。

    这太刺激美国人民的感情了!

    还有,封面下面的标题更加的耸人听闻:日本入侵好莱坞。

    这,又引发了美国人民的联想——日本偷袭珍珠港。

    所以,美国人民很自然地就认为,这是日本第二次入侵美国。

    这,只是日本“买下”美国的一个小片段。

    广场协议之后,一开始,日元升值确实打击了日本的出口,但到了八六年的年底,美元汇率稳定之后,日本经济又开始持续上升。

    日本真正开始了财大气粗的阶段。

    有钱就牛,这句话,在日本人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日本开始疯狂地大举“购买”美国。

    这段日子,美国人民极其痛苦,而日本人民则快乐极了。二次大战,是美国打败了日本,战后又把日本变成了美国的狗。现在,日本以另一种方式报复美国,日本人民自然爽透了。

    对于日本“购买”美国,美国人民群情汹涌,但美国政府向世人显示了美国的气度,美国绝对遵守游戏规则,遵守金钱的游戏规则。

    时间长了,日本人忘记了狗的身份,愈发地嚣张了。

    一九***年十月三十日,日本三菱公司以八点六亿美元的现金买下了洛克菲勒中心百分之五十一的股份。

    从八六年到***年,仅仅三年时间,日本人购买美国的企业、银行、交易所、电影公司到大笔的房地产,就用去了数百亿美元,美国百分之十的不动产归入了日本人的囊中。

    在这些疯狂的收购中,日本人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多年来,只能对美国唯唯诺诺的日本似乎看到了自己有望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这种新奇的体验非常之好,日本人一时风光无限,石原慎太郎的《日本可以说不》就是日本这种精神的写照。

    而这,还不是日本人得意的巅峰之作。

    一九***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日本一位外交官向美国政府提出了一个建议,以解决日美之间巨额的债务问题。

    日本外交官的建议是:把加利福利亚卖给日本怎么样?加州离日本最近,亚裔居民最多,与日本贸易和投资往来也最多。日本六大银行在加州都有分支机构,日本在加州的银行已得到加州两千亿美元银行存款的百分之十三,排名第五到第十的加州银行都归属日本所有。

    所以,加州已成为日本人的天下,日本人何不把加州买下来呢?

    但是,在得意的时候,日本人不知道,华尔街和白宫里的那些大人物不知比日本人更要得意多少倍。

    看着一群猴子得意非凡地戏耍,而且看戏的同时,还有猴子贡献的天文数字的金钱入袋,大人物们想不得意,那是太难了。

    这次,是当***又立牌坊的完美表演。

    玩得不亦乐乎的猴子们不知道,美国人原本是想给它们放放血,但刀举起来还没往下砍的时候,猴子们竟然兴高采烈地主动把血送了过来。

    猴子们是雪中送炭,是发扬国际主义精神的典范,而且是典范中的典范。

    美国病了,循环系统出毛病了。

    美国的血液当然很多,但体格也大,美国病的症状之一是血液流动不畅,而猴子们兴高采烈送来的血液正好带动了美国体内血液的流动,从而改善了循环系统的整体状况。

    当然,偷偷高兴的除了美国人,自然也少不了中国人。

    ――――

    北京,现在那叫一个火!

    东京仅仅下辖的二十三个区的地价总和就达到了能够购买美国全部国土的水平,而北京的情况也不遑多让。

    北京的面积和东京差不多,而人口只有东京的三分之一,但地价的平均水平却比东京还要高出不少。

    当然,北京和东京不同的是,东京的地产整个是开放的,而北京的土地并不开放,要是北京的土地全都开放了,那地价必然得大幅滑落。

    这是北京和东京的第一个不同,而第二个不同是全国性的。

    日本,即便最偏僻的乡村的土地也都被炒了起来,但在中国,北京好像是与世隔绝的,跟外边全然没有一点关系。

    天津是离北京最近的大城市,又非常繁华,但天津的地价和北京的高地价一点关系都没有。

    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政府对这方面有严格的规定,比如禁止非北方居民购买房地产等等。

    这是政府方面的因素,此外,还有一个民间因素。

    这个民间因素就是黑神军。

    现在,代表黑神军的是黑神银行,一旦发现某地的房价出现超过幅度的波动,黑神银行就会出来发表意见,认为某地的房价在哪个价位才是合理的。

    在这两个因素的作用下,北京就和北京以外的地区变成了两个全然不同的世界。

    北京,房地产那都火到火星上去了,而北京之外的房地产,虽然也都是私人产权,但始终是死水一潭,波澜总也没个惊的时候。

    北京的房地产这么火,催化剂就是日本人。

    日本人购买美国,既是投资,但更是一种心理需求,它们想向世界,更是向它们自己,证明日本是强大的。

    日本人来北京买房子买地,更多的是出于一种真正的吸引,一种源于文化上的吸引。

    现在,北京既是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市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出产地。

    实际上,北京出产的奢侈品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是北京本地制造的,但不论在哪儿制造的,只有在北京才能卖上价。

    也因此,北京完全掌控了奢侈品市场,凡是在北京买出的奢侈品,你在其他地方根本买不到。

    这是奢侈品进入北京市场的条件,所以,想要订货,只能在北京下单。

    北京,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梦幻之都。

    土地、名画、文物……日本人往北京送的血,实际上,丝毫也不比往美国送的少。

    而且,日本人往美国送血是一时的,但往北京送,则是不绝如缕。

    ――――

    中国是一个奇特的存在,在东西方冷战、两大阵营壁垒分明的大背景下,中国是唯一的一个同时与两大阵营保持正常经贸关系的国家。

    当然,后面的中国是带引号的,与两大阵营同时保持正常经贸往来的仅仅是南方中国。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美苏都想往中国钉钉子。

    赚钱,参合的人越少越好,但要是想祸害哪个国家,哪怕是生死对头,那是越多越好。

    但是,美苏都没有想到,它们越是想往中国钉钉子,有时反而事与愿违。

    在这方面,美国还好点,但苏联就不行了。

    南方中国同苏联贸易走的是陆路,必须通过北方中国的铁路来进行,所以,这又成了南北中国联系的一条纽带。

    这方面的利益对南方中国越重,这条纽带的力量就越强大。实际上,美国此前想方设法割裂南北中国,这也是没有成功的原因之一。

    因为苏联同南方的贸易,对北方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有助于北方完成对苏联的布局。

    唐济海今年三十七岁,他表面上的身份是南方一家贸易行在列宁格勒的代表,而实际上,他出身于韩园的参谋团,是在苏联庞大布局的一个点。

    在列宁格勒郊外的一栋别墅里,沐浴在明媚的晨光里,唐济海正在看一份杂志。

    唐济海的眉头微微皱着,他的神情似乎有些困惑。

    唐济海手里的杂志是最近红得发紫的《论据与事实》,他皱眉看的文章是《卓娅?科斯莫杰米扬斯卡娅之死》。

    卓娅是苏联英雄,是首位获得这一称号的苏联女性,是苏联人民的红色记忆的代表人物,是伟大卫国战争的象征。

    这篇文章是对苏联英雄卓娅的解构,是作者根据一名已经故去的作家的回忆写成的文章。

    文章的一开始,作者以已经故去的那位作家的视角写道,他曾到过卓娅牺牲的彼特里谢沃村,但却目睹了“居民们竭力回避谈论卓娅”的异常现象。

    在把读者的胃口调足之后,作者若夫季斯开始了瓦解卓娅“神话”的工作。

    “我有个感觉,在这一切背后一定有个秘密,请告诉我全部真相好吗?”

    村人都神色惶恐,只有一名女教师在不无犹豫地听完了阿诺夫‘此事将只有你我知道,绝不告诉他人’的誓言之后,才吞吞吐吐地讲出了“真相”。

    德国人在向莫斯科发起总攻期间占领了彼特里谢沃村,村长与驻扎在另一个居民点的占领军当局保持着联系。

    一天夜里,村里的一处木板房着起火来,大火把木板房烧了个精光……过了一天或两天,纵火者被当场捕获:一个不认识的姑娘企图利用浸透了煤油的破布等物点燃另一个木板房。

    此时正是严冬,一个失去了容身之处的家庭不得不挤到邻居家里栖身,全村居民极为愤怒,站岗的人狠狠地打了姑娘一顿,然后把她拖进卢克里娅的木板房,早晨村长把她解送给当局并报告了所发生的事情。

    当天,姑娘被前来彼特里谢沃村执行特别任务的士兵处以绞刑……没有德国人在此处宿营,因此也没有任何,按照官方说法,似乎被女游击队员纵火烧掉的德国人的马厩。

    我们的军队来到这里以后,村里的许多居民被逮捕并被带走,不知去向。因此,留下来的人面对可能到来的镇压,人人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恐惧……

    作者最后写道:是不是利多夫因受村庄里那些被吓坏了的居民的欺骗而做了错误的报道,或者是他自己为了有利于斯大林宣传而编造了这个事件?但是,不管怎么说,正是他的这种说法出了大名并被“载入史册”。

    在唐济海看来,这篇文章非常荒诞,根本就经不起推敲。

    就算追求真实有绝对的正当性,但解构已经成为国家标志性象征的民族英雄,其态度必须是严肃的,而这篇文章却以一个死无对证的死人之口来作为前提。

    其次,那个女教师也是漏洞百出,要真害怕迫害,死去的作家来村里想知道什么人人皆知,女教师又岂会因为一个毫无用处的保证而说出“真相”?

    最后,虽然隐晦,但又谁都能感觉到,作者把苏联红军跟老百姓完全对立起来,而且老百姓是正义的,苏联红军是不正义的。

    唐济海皱眉,不是因为这篇文章本身,而是因为他不理解苏联人在干什么。

    最近这一两年,苏联的现实是,老百姓越来越麻木,而高层的很多人都跟打了鸡血似的,兴奋的眼珠子血红血红的,像这种荒诞的文章不仅层出不穷,更红得发紫。

    唐济海正不解的时候,托克斯维尔来了。

    -------------

    正在小封推,老面拜求兄弟们支持。
………………………………

三六一章 悲催的苏联悲催的日本

    三六一章 悲催的苏联悲催的日本

    托克斯维尔是唐济海的朋友,自然也就是唐济海笼络的目标人物。

    托克斯维尔是列宁格勒工贸局的一名大科员,为人极是活泛,又极有人脉,光是家族的亲戚就足以组成一个相当规模的关系网。

    而这,要极大地归功于托克斯维尔的祖父母,他们不仅喜欢孩子,他们一起生养了五个儿子和三个女儿,而且,也极善于教育孩子,每个孩子多多少少都能有点出息。

    唐济海和托克斯维尔有业务上的关系,所以,一来二去就熟了。

    对唐济海,托克斯维尔羡慕极了,也倍儿有好感,因为中国人比他见过的美国人和西欧人更富裕更大方,而且,唐济海没有美国人和西欧人的浸透在骨子里的肤浅的傲慢。

    托克斯维尔没事儿就来唐济海这儿,今天是星期天,他一吃过早饭就过来了。

    唐济海笼络托克斯维尔并没有特殊的目的,至少现在没有,他的任务就是单纯地交朋友,广交朋友,所以,他在这儿很受欢迎。

    托克斯维尔来找唐济海也没什么正事儿,就是来消磨时间的。

    唐济海和托克斯维尔很熟了,双方都很随便,托克斯维尔坐下后,唐济海把杂志递给了托克斯维尔。

    托克斯维尔接过来一看,就把杂志扔在了一旁的沙发上,他对这些一点都不感兴趣。

    托克斯维尔就是麻木的苏联老百姓的一员,丝毫也不关心国家大事,不仅认为那和自己毫无关系,更是极为厌烦。

    过了一会儿,陆陆续续又来了几位和托克斯维尔差不多的客人,大家在一起谈天、喝酒、吃些小点心,形成一个小沙龙。

    唐济海在列宁格勒的活动虽然没有特殊的任务,但仅仅是这些交朋友的举动也产生了极大的效果,那就是让这些苏联精英阶层的人了解中国,从而羡慕中国,对中国产生好感。

    贫穷的想往富裕的生活,这对小资一族有着不可遏止的诱惑,中国普通人的生活并不比苏联好,但像唐济海这类的中国人的生活却是绝大多数苏联人所不敢想象的。

    客人之中,像托克斯维尔这类对国家大事麻木的人有,关心的也有,打鸡血的也有,他们有时候争论起来那是极为火爆,脸红脖子粗是常事儿。

    在这些争论中,唐济海没有任何倾向性,他对每个客人来说都是好主人。

    很快,争论又起。

    托克斯维尔就对美酒美食感兴趣,对这类的争论毫无兴趣,别人争论,他半躺在沙发上,一手端着酒杯,一手拿着遥控器翻来翻去地调台。

    唐济海从不参与争论,做好主人之余,他还是一个好听众。

    奇谈怪论又来了。

    二战胜利、打败德国法西斯的功劳属于苏联人民,跟苏共毫无关系。

    爱党不等于爱国,苏联和苏共是毫不相干的两码事儿,捍卫苏联不等于捍卫苏共。

    经过研究,即便希特勒不发动二战,斯大林也会发动的。

    ……

    ……

    ……

    苏联可能要乱了,这是唐济海的感觉,但他不知道会怎么乱,会乱到什么程度,以及对苏联可能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

    忽然,唐济海的目光落在了电视上,他示意把托克斯维尔把台调回来,调到新闻节目。

    托克斯维尔把台调了回来,电视里,苏共总***戈尔巴乔夫正在发表谈话。

    唐济海认真听着,他的眉头不知不觉皱了起来。

    戈尔巴乔夫在道歉,在向格鲁吉亚人道歉,并以最高领导人的身份承担了全部责任……

    俄罗斯人最喜欢的就是侵占别人的土地,多少也不嫌多,但是,占领土地容易,治理起来却也是个麻烦。

    格鲁吉亚和俄罗斯有着太多的恩怨情仇,只要一有机会,格鲁吉亚人就想脱离苏联,独立出去。

    这几乎成了格鲁吉亚人的本能。

    一九***年十一月十三日,格鲁吉亚首府第比利斯,数千格鲁吉亚人走上街头示威***,他们要求格鲁吉亚政府镇压要求脱离的阿布哈兹势力,同时也要求格鲁吉亚从苏联独立出来。

    抗议活动在二十五日到达高潮,导致格鲁吉亚政府完全瘫痪,当地警察不再听命,而是同情示威者。

    万般无奈,莫斯科只好调驻高加索的苏军来执行维持社会秩序的任务。

    当时,虽然苏军乘坐坦克和装甲车进入市中心,但苏军士兵并未荷枪实弹,只是手拿警棍和铁锹,围住示威者,步步进逼,但就留出一条路,让示威者后退。

    在这之前,没有一位格鲁吉亚政客站出来企图化解局势,只有格鲁吉亚东正教主教劝告示威者撤离,但没有人愿意听他的废话。

    结果,虎狼之师的苏军士兵不知道什么叫做适可为止,导致了二十名年轻少女和老年妇女在清场的过程中丧生。

    其中,一位十六岁的花季少女被大铁锹拍脑壳的过程,被反对派录了下来,到处播放。其他十九位死者的脸上也有伤痕,被格鲁吉亚电视台大肆播放,指责苏军过度使用暴力。其他的男人们虽然有人受伤,但没有死亡。

    于是,格鲁吉亚人群情激奋,全格鲁吉亚开始了罢工、罢课和罢市,以及四十天的悼念日,虽然政府宣布了全国戒严,但抗议活动没有停止。

    苏联国会议员索巴查克站了出来,领导了事件的调查。

    索巴查克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同路人,最后,调查组得出了结论,认为苏军过度残暴,并将责任人交给了***门审判。

    与此同时,军方坚决反对调查组的结论,他们声称,大部分死者是在慌乱中被人群践踏而死。

    这件事的结论一直在僵持之中,但现在,苏共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以最高领导人的名义,出来为整个事件承担责任,并宣布格鲁吉亚民族主义分子毫无过错,把怪罪的矛头直指军队。

    唐济海皱眉,是他觉得匪夷所思,堂堂红色帝国的最高领导人怎么会做出这种愚蠢至极的决定?

    先别说别的,把矛头直指军队,这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

    军队不过是奉命行事,即便士兵在行动中有执行过当的问题,而且比这严重十倍百倍,也绝不应该这么处理的。

    这件事,再配合苏联现在的氛围,唐济海严重怀疑,苏共领导者今后还能不能指挥得动苏联军队?

    戈尔巴乔夫悲天悯人,或许是圣人,但却是国家走向***的直接推动者。

    苏联的形势继续恶化。

    戈尔巴乔夫出来承担责任之后,格鲁吉亚政府随即被迫集体辞职,而填补这些人留下来的空缺的,是极端民族主义者,他们在格鲁吉亚政府里占据了重要位置。

    随后,苏联的局势急转直下。

    自由派的媒体愈发地活跃,两个月后,一九九零年一月十七日,格鲁吉亚最高会议通过议案,正式谴责了一九二一年苏联对格鲁吉亚民主共和国的占领和兼并。

    就在整个苏联风雨飘摇的形势下,大圣人戈尔巴乔夫再进一步,于二月二十三日宣布放弃***政治,允许各共和国进行***民主选举。

    戈尔巴乔夫的这个决定彻底把苏联推入了混乱的深渊。

    民主选举,民族主义者上台的几率几乎是百分之百,这在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得到了百分之百的认证。

    民族主义者上台之后,结果就是各共和国开始与中央政府进行法律战争,宣布中央法律凡是和地方法律抵触,即为无效,并在当地经济中增加控制,拒绝向中央政府交税。

    过去,由中央计划委员会制定的物质调配方案,也完全在各地坐大的局面下失效,这就使得整个国家经济的供应和需求网崩溃,造成了经济的萧条和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极度艰难。

    这个结果使民众对苏联政治体制的不满更加增大。

    造成这个局面的本是戈尔巴乔夫这个最大的精英,但精英们根本不理这个茬,它们把火力全都对准了苏联的政治体制。

    一切的恶都是苏联的政治体制造成的,也就是苏共造成的。

    苏联,风雨飘摇,国家机器处于失控的状态。

    这个时候,唐济海们开始行动了,他们的交往层面不断扩大,主动结交苏联各个领域里的那些顶尖的科学家。

    ――――

    日本悲剧了。

    日本的民族性似乎永远是属猪的,记吃不记打。

    日本悲催总是一个模式,辛辛苦苦有点本事了,得意,但一得意就收不住,就忘形,而一忘形就必然悲催。

    二次世界大战那会儿,日本忘形还有算正常,但现在,作为狗,狗链子栓的牢牢地,就想骑到主子的头上扬威耀武,这还不悲催那就没有天理了。

    日本人真的很奇怪,作为一个崇尚武力、抢掠的民族,应该最清楚,猪越肥就越是要挨刀的。

    一九***年,是日本人民心情爽的巅峰,但***年还没有过去,悲催就欢欢乐乐地朝日本人民敞开了笑颜。

    悲催最先亲吻日本的是日本人花了天价购买的美国资产。

    实际上,当日本人民因为美国人民的痛苦而大爽特爽的那一刻,悲催就注定了。

    ***年,几乎是全体美国人民,还从没有这么憎恨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在如此的氛围下,日本想要把洛克菲勒中心、哥伦比亚电影公司这些美国的标志性企业经营好,纯粹是天方夜谭。

    买下洛克菲勒中心不到半年,当初意气风发的三菱公司就以一半的价格又把洛克菲勒中心卖回给了洛克菲勒家族。

    对洛克菲勒家族而言,这笔生意简直美的冒泡了,就没那么美的了,把洛克菲勒中心让日本人沾了沾手,就净赚了五亿美金。

    这个时候,日本政府终于意识到了原本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道理,那就是天上不会掉馅饼。

    日本人民最爽的时候,也就是智商最低的一刻,全体日本人民相信两个神话:土地永远不会贬值,股票永远不会下跌。

    一九九零年三月,日本大藏省发布了《关于控制土地相关融资的规定》,对土地金融进行总量控制。

    这一人为的急刹车导致了本已走向自然衰退的泡沫经济加速下落,并导致支撑日本经济核心的长期信用体系陷入崩溃。

    一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日经指数达到最高点,在大藏省发布了《关于控制土地相关融资的规定》之后,短短三个月,日经指数就跌了将近一万点。

    ――――

    这个时候,华尔街的大亨们,尤其是联储局的大人物们本该举杯狂欢,但是,大人物们却高兴不起来。

    他们通过瑞士银行向日本输入资金,炒地皮炒股票,狠狠赚了一笔,而且日本泡沫破裂,必然导致日本各个公司的资金链紧张,刚刚花大价钱买的美国资产,都将不得不低价回吐出来。

    这都是好消息,但是,尽管有这么多的好消息,可利润比预期要低得多,所以,大人物们很难高兴起来。

    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给日本放血的量也必然是有限的,他们的利润比预期的少了很多,这只有一个可能,就是有人跟他们抢血喝。

    尽管不容易证实,但线索最终指向了中国人。

    中国人简直是可恶到了极点!

    ――――

    一九九零年,七月二十七日,一九九一年度财政计划会议在北京召开。

    会议召开之前,风就放出来了,中央政府要进一步均贫富,加大均贫富的力度。

    这个均贫富不是均穷人和富人的财富,而是均穷省和富省的财富。一句话,减小地区差距。

    实际上,中央政府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弥平两个差距,一个是城乡差距,一个就是地区差距。

    这两个差距,城乡差距做的比较好,地区差距差点。

    城乡差距做的好,是因为新农村建设,使农民组成了一个自己的利益集团,有了相当程度的同城市利益集团抗衡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中央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只要对农民稍加支持,就能保证农民的利益。

    比如,粮价。

    国家的储备粮配合农民自己的储备能力,就能把粮价维持在一个稳定的合理的价位上。

    就因为这个制度,龙凤币的币值定价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有粮食。

    粮价的变化是随着城市化的进度变化而变化的,城市化率越高,粮价就偏低,因为土地面积变化不大,粮价虽然偏低,但农村的人口也少了,所以,实际上,农民的收入依旧是增加的。

    对于地区差距,中央政府也一直极为重视,减小地区差距的一个主要手段是中央政府直接拨款在穷省进行基础建设,以及对落后省份的产品,尤其是农产品进行补贴。

    今年,传出的风声是拨款和产品补贴将大幅增加,增加的幅度可能超过百分之二十。

    所以,今年各省来北京的人特别多。

    今年,最引人注目的地区代表来自西藏。

    一直以来,中央政府对西藏的补贴极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最多也只有青海的百分之三。

    中央政府对西藏的补贴这么少,是因为政治的原因,中央政府希望西藏结束政教合一的封建体制。

    黄教僧人集团不同意,中央政府也不强迫,但对西藏就来个不闻不问,反正西藏处在中央政府势力的严密包围之中,怎么折腾也是在锅里闹。

    今年,黄教僧人集团终于坚持不住了。

    什么事儿最怕比。

    西藏之外的藏民,其生活水平是西藏的藏民十倍不止。

    这种差距,也只有在西藏如此闭塞的地区才可以坚持这么久。

    八月三日,中央政府与西藏地区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协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项是中央政府宣布,将于二零零年之前,建成青藏铁路,二零一零年之前,铁路覆盖西藏全境。

    消息传回西藏,各界一片欢腾。

    八月十一日,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