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技师-第3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没事儿。”李牧看了眼白巧巧,又躺了下来,轻轻把她搂入怀中,感受到怀里人儿的体温,李牧的心情安稳了一些,但是萦绕在脑海中的那种感觉,却依然没有消散,轻声叹了口气。

    白巧巧感受到了他的愁绪,轻声问道:“夫君可是想知恩了?”

    “嗯、”李牧应声道:“想她了,也惦记鸥姐姐,不知她俩现在如何了。”

    “夫君,放心吧,她们不会有事儿的。”白巧巧往李牧的怀中靠了靠,道:“我真是幸运,能够遇到夫君,还能陪在夫君身边,老天爷对我是极好了。”

    “别说这种傻话,能遇到你,才是我的运气。”李牧把被子拢过来,给白巧巧裹紧了,道:“根生那边,信我已经送出去了,他应当不敢不听我的话,快马的话,用不了多久就回来了。”

    “嗯,明日我便告诉爹爹一声。”白巧巧握住李牧的手,闭上了眼睛,呢喃道:“夫君睡吧,先别想了。”

    “好。”李牧也闭上了眼睛,但他却怎么也睡不着了。闭上眼睛进入了系统,看着代表胖达位置的道标石,缓慢地向南一点一点移动。

    这么晚了,还没停下。到底是什么事情,如此紧急?

    目的地是哪儿呢?

    ……

    筹备加冕大典的事儿,虽说是交给了太子。由东宫的属官来筹办,但东宫的属官,如于志宁等,仍然是打心底觉着,李世民原本的用意应当是交给李牧来筹备,虽说这个机会是给了太子了,但若想把事情办得好,还是要请教李牧才行。

    另外,他们也想借着这个机会,让李牧与太子往来密切些。而真实的目的,则是想让人看看,觉着李牧真正属意的人是太子,而不是魏王,确保太子的地位稳固。

    李牧怎么可能不知道于志宁等人的想法,他也没有点破。历史上李承乾造反,是在贞观后期的事情。而现在才贞观五年,还有十几年。再者说,李承乾现在还只是一个孩子,而且还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孩子。李牧虽然对李世民心存了些芥蒂,可是与李建成并无关系,他也还没卑鄙到去引得他们父子相疑。

    所以,当李承乾需要帮助的时候,李牧的帮助也是没有半点虚假的,大小事务,都给了于志宁等颇为有用的建议。而同时,李泰那边,李牧也在帮忙,文学馆招募学士,他帮忙出考题,拣选一些脑子还没僵掉的饱学之士,让他们能为《括地志》出一份力。

    他的这一举动,在外界看来,还是在两头押宝。对于东宫属官来说,这可不是好事情。于志宁仗着跟李牧熟悉一些,试图提过一次话茬,被李牧察觉后,怼得脸色一阵红一阵白,还不敢出言反驳。他不得不承认,李牧如今在朝中,在皇帝心中的位置,足以影响储君的人选,就算不顾个人的利益得失,他也不敢去招惹李牧,为太子增加一个大敌。

    李牧依旧横行无忌,看似无敌,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李牧已经开始非常少的插手朝堂中的事情,即便有一些事情,损害到了他的利益,他也好像什么都不知道似的。

    李世民也仿佛是放弃了他似的,再也没召见他参加过朝议。但也不是不召见他,只不过都是在朝议之后,在太极宫里头召见罢了。

    ……

    太极宫。

    “五子连成,陛下,您又输了。”

    “不玩了!”李世民把手中的白子一扔,道:“对弈便对弈,本来是一件儒雅的事情,结果你还不会下,玩什么五子连珠,定的什么乱规则,朕如何能是你的对手?”

    “哎呀,陛下慎言呐。”李牧赶紧告饶:“您这话要是给别人听见了,断章取义之下,还以为臣逼迫君上了呢。臣在陛下面前,就如同莹莹之火,陛下便是那皓月之光,如何能够比较呢?”

    “少说没用的漂亮话。”李世民没好气,伸手从桌上捞过来一个折子,丢给李牧,道:“朕按照你给的配方,着人试制火药了,造也确实是造出来了,但就如你所说,效果并不稳定。也果然出现了爆炸的事情、”停顿了一下,李世民叹气道:“伤了一个,死了一个,朕已经加大抚恤了。”

    李牧在心里叹了口气,暗道,李世民还是去试了。可怜这一死一伤,为此丢了性命。

    “材料太贵,效果不稳定,制作风险极大。少了没用,多了还造不起——”李世民嘬着牙花子,道:“这东西,实用的价值不大呀。”

    “臣也没跟陛下说过,这东西实用。”李牧给了李世民一个‘你看,我早说了’的眼神,道:“陛下,臣以为凡事儿啊,要因地制宜。在骆驼谷那边,材料好又便宜,制作火药御敌尚可。但陛下要运到长安来制作,就有点得不偿失了。陛下不妨把这东西做个威慑力,用来防备突厥,那是极好的,他们见识过,吃过亏,不敢怠慢。”

    “朕与泥孰通过消息了,朕信任他。在他活着的时候,大唐与突厥的兄弟之盟,应当是问题不大。”李世民对高公公勾了勾手,高公公从桌案上,把羊皮地图拿了过来。撤去了棋盘,李世民把地图铺好,伸手先指了突厥的地方,道:“大唐西北,如今算是暂时安定,西南、”李世民又指了吐蕃,道:“看吐蕃大相的意思,当是内乱将起,也不足为虑。”

    “如今可称为隐患的。”李世民的手指向上移动,落在大唐北方的广大区域,道:“河套以北,薛延陀!”

    “西边,吐谷浑!”

    “东北,高句丽!”

    最后,李世民的手指,又落在了云贵高原:“这儿,苗疆!”

    “苗疆?”

    大唐的这点儿敌人,李牧基本上都心里有数。但这苗疆,确实第一次从李世民的口中听说。他依稀想起什么,却又不能确定,眼中露出了茫然的神色。

    李世民见他疑惑,以为他没听过,解释道:“苗疆虽已表面上效忠大唐,但却一直不服王化。但他们也不是只对我大唐如此,历朝历代,皆是如此。他们名义上归附,但实际上却不容许朝廷管理。也不朝贡,不参加朝廷的大事,自有自己的一套法度,说是藐视王法也不为过。”

    李牧奇道:“既然这么无礼,为何历朝历代,不征伐他们呢?”

    “瘴气丛生,毒虫猛兽遍布,征伐了只是浪费钱粮而已。且穷山恶水,民风剽悍,历朝历代,凡是征伐的,没有成功的。”

    李牧明白了,敢情是个赔本的买卖。怪不得李世民以前一直不提起,眼下大唐这么穷。如果说只够打一仗的,他断然不会选择苗疆去打。

    “陛下,李世民见他疑惑,以为他没听过,解释道:“苗疆虽已表面上效忠大唐,但却一直不服王化。但他们也不是只对我大唐如此,历朝历代,皆是如此。他们名义上归附,但实际上却不容许朝廷管理。也不朝贡,不参加朝廷的大事,自有自己的一套法度,说是藐视王法也不为过。”

    李牧奇道:“既然这么无礼,为何历朝历代,不征伐他们呢?”

    “瘴气丛生,毒虫猛兽遍布,征伐了只是浪费钱粮而已。且穷山恶水,民风剽悍,历朝历代,凡是征伐的,没有成功的。”

    李牧明白了,敢情是个赔本的买卖。怪不得李世民以前一直不提起,眼下大唐这么穷。如果说只够打一仗的,他断然不会选择苗疆去打。

    “陛下,李牧明白了,敢情是个赔本的买卖。怪不得李世民以前一直不提起,眼下大唐这么穷。如果说只够打一仗的,他断然不会选择苗疆去打。

    “陛下,

    李牧明白了,敢情是个赔本的买卖。怪不

    “陛下,


………………………………

第743章 诱之以利

    “你少装蒜!”李世民白了李牧一眼,道:“你托高干打听的事儿,这么快就忘了?”

    李牧露出一副挫败的样子,瞥了眼高公公,嘟哝道:“就这么点事儿,也要禀报陛下,嘴也太不严了点儿。”

    高公公嘿嘿笑道:“侯爷,咱家早就说过,咱家的一颗忠心呐,是向着陛下的。”

    “少在这儿一唱一和的。”李世民打断了俩人的表演,道:“朕说起这事儿,并不是要收拾他们。实际上,其中一些人与高句丽暗通款曲,正是朕的安排。”

    “陛下的安排?”李牧惊奇了,这世上还有人自己坑自己的?

    李世民点点头,道:“准确地说,这是你父亲和朕一起的谋算。”

    李牧有点懵,他指了指自己,道:“谁父亲?臣?”

    李世民不悦地看着他,高公公适时提醒道:“侯爷,您已经答应成为隐太子的嗣子,您的父亲自然是隐太子。他已被陛下追封为息王,以后您便是王世子了。”

    “啊、”李牧愣愣地点头,道:“明白,了然。”

    李世民清了下嗓子,继续说道:“这是武德二年的事情了,当时大唐初立,四方还没平定。中原危如累卵,高句丽窥伺中原日久,总惦记着和割据一方的反王们合谋,好能在中原占据一席之地,虽说中原豪强,大都把高句丽视为蛮夷,不屑与之为伍,但还是难免有一些败类与之接触。这些事情十分隐秘,想要探听清楚非常困难。于是皇兄便提议,既然这件事避免不了,那不如就我们来主动与之接触,如此一来,阴谋变成了阳谋,省得猜来猜去,还能互通有无。”

    李牧呆了一下,道:“可是这事儿是如何操作的呢?陛下又不能控制高句丽人与谁合作,万一他们不想跟陛下准备的人合作怎么办?”

    “哎呀,怎么听不懂啊!”李世民急道:“高干,你跟他说!”

    李牧看向高公公,高公公接过话来,道:“此事,主意是息王出的,定计是陛下定的,咱家负责联络,所以知之甚详。是这么回事儿,比方说,高句丽人想要走私毛皮获利,他们一定得找到愿意帮忙贩卖的渠道。王家给六贯一张皮,咱们的人便给六贯五钱,让他们多赚些。而高句丽人想要的东西,咱们再便宜点卖给他们。在商言商,不出差错,也绝不吐露半点儿消息,让高丽勋贵得到利益,关系网自然能够搭建起来。”

    “原来如此。”李牧一副恍然大悟的神色,随即一记马屁送上,道:“陛下高瞻远瞩,臣真是望尘莫及。此事说来轻巧,实施起来,想必是不易吧,得是绝对靠得住的人才行。”

    “那是自然。”高公公继续解释道:“五姓七宗名头太响,目标太大,朝廷对其的掌控程度也不够,没法担当大任。所以只能从中等的门阀世家中找,兰陵萧氏乃是陛下的姑表亲,可以信赖。还有独孤阀,也与皇室沾亲带故,眼下与高句丽交易的主要两家,便是他们了。”

    李牧纳闷道:“萧氏我是知道的,这独孤阀何时与皇室沾亲的?”

    “太上皇是前隋独孤皇后的亲外甥,要说亲,独孤阀更胜萧氏。”

    敢情都是皇亲国戚。

    李牧啧了一声,李世民瞧他的样子,道:“萧氏来报,高句丽的特使,世子高宾,星夜去找萧氏密谋,想要得到万石船的建造秘法,朕已经让他们答应下来了。”

    “陛下,您真的准备让高句丽知道?”

    李世民不答反问,道:“难道你真的能造出万石船来?”

    李牧无语道:“臣以为这事儿用不着怀疑吧,臣说过的事情,什么时候做不成过啊!臣说万石,就一定是万石,只能多,不可能少。陛下您要是真答应了,保不齐这国之重器,就给高句丽学去了。”

    “你就没有防备之法?”

    “有道是有的。”

    “那不就结了么!”李世民没好气道:“朕自然不能给他们真的秘法,朕想的是,让你误导他们。劳民伤财四个字可懂?让高句丽花大价钱去造万石船,给他们希望,但还得控制让他们成功不了,假以时日,必引起内讧。只要高句丽乱起来,就是大唐的可乘之机。”

    阴险!

    李牧暗暗佩服,真是不能小看古人啊。李世民的这个战略思维,跟后世的‘冷战’有什么区别?美苏冷战期间,双方各设‘战忽局’,今儿我抛出来一个航天飞机,明天我就登陆月球,今儿我中程导弹,明儿我就洲际巡航。有些什么激光枪,电磁炮之类的,直到李牧穿越之前还是理论,但在当时,可都是花了大价钱去研究的。

    最终,苏联先扛不住解体了,美苏之争,兵不血刃,告一段落。

    李世民的意思也是如此,他其实并不在意,万石船到底能不能造出来。在他的思维中,估计也没有想过水陆两栖作战,他是想把高句丽误导到造万石船的事情上来,让他们在这件事上花费财力人力,此消彼长之下,为日后的大战做准备。

    “臣明白了,一定想个好办法,耗死高句丽。”李牧信誓旦旦地保证道,李世民素知李牧的阴损,不担心他完不成任务,听他刚刚对万石船胸有成竹,遂多问了两句,道:“若你真的能造出万石船,朕倒是有点感兴趣了,你造这船,初衷是什么意思?想用来干什么?若真的需要十几万贯,在朕看来,不如拿来打造骑兵。”

    骑兵,就知道骑兵!李牧腹诽一句,恨不得给李世民一个大白眼。但他忍住了,有道是吃一堑长一智,吃了亏再不长进,岂不成了傻子么?

    “陛下,臣造船,不止是军事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社稷民生。”

    提到‘社稷’二字,李世民的眼睛便亮了,道:“说说。”

    “陛下可想过出海?”

    “唔——”李世民犹疑,实则,他确实不曾想过,虽说出海这件事,他并不陌生。但那主要是因为很多南海的小国,昆仑奴,贸易等等。至于对海上的野心,李世民是没有的,在他的心里,海上都是弹丸之地,并无什么可取之处。再者说,中原乃天朝上国,自古以来都是,四周如突厥,高句丽,吐蕃等,都被称之为蛮夷了,南洋小国,连蛮夷都够不上的地方,他能提得起什么兴趣。

    李牧蛊惑道:“陛下想要黄金么?”

    “跟黄金有什么关系!”

    “陛下想要白银么?”

    李世民皱起眉头,道:“跟白银又有什么关系!”

    “陛下,中原虽然地大物博,物产广袤。但能做货币的金银铜等,却数量稀少。以至于历朝历代过半之时,财货被少数人囤积之后,市面上变得无钱可用,极大地阻碍贸易。但根据臣的调查,与中原之地恰相反,海上诸岛屿,金银铜的产量颇多,远的不说,就咱们东边的倭国,就有白银出产。”

    “白银?”李世民呆道:“白银不就是银子?很多吗?有多少?!”

    李牧沉声道:“根据臣的各方了解,虽不能达到俯拾即是的程度,但仅倭国弹丸之地,底下蕴藏的白银储量,便足可比得上大唐了。更难得的是,倭国的白银非常容易开采,无需精练,陛下可知这意味着什么么?”

    意味着可以武装数万骑兵!

    李世民的眼睛里,绽放出了银闪闪的光芒,他终于对海外的‘弹丸之地’感了兴趣,他恨不得现在就派兵过去,把倭国给灭了,看那个银矿在哪儿,全都挖出来拿回来消费。

    “李牧,这可是大事儿,你确定么?”

    “臣确定。”李牧想也没想,就把倭国使团给卖了,道:“臣跟倭国使团的一个小和尚相识,那小和尚年纪小,心思单纯,臣套出的话,说是倭国有个叫做石见的地方,经常有人能挖出白银,就在山里头。再加上臣的一些了解,基本可以确定,在倭国有一座大银矿,应该是差不了。”

    “朕得见见倭国使团了。”李世民看向高公公,高公公躬身道:“老奴这便安排。”

    李牧又道:“万石船,吃水深,利于远航,早在三国东吴时,东吴便在扬州,泉州等地,与南洋诸国贸易。臣研究古籍得知,在南洋某处,有一些岛屿,一年四季都是夏天,作物可达一年三熟,瓜果四季常有。”

    “又说怪话了。”李世民不信道:“怎么可能有这种地方,四季常有,岂不是仙境?”

    李牧也不跟他犟嘴,只是说道:“是不是三熟,是不是常有,臣也不知道。但臣能肯定的是,真腊的稻种,确实能做到一年两熟,而且产量颇高。若是有万石船,臣便可以每年从真腊运粮食回来。海路运输,不需要太多人手,路上的损耗将会大大的降低,只要运到大唐,便可解决一部分大唐百姓的吃饭问题。”

    李世民琢磨了一下,蹙眉道:“还得拿钱买?”

    李牧心道,难不成你还想抢么?

    “不用买,以物易物,丝绸,瓷器,大唐的好东西太多了,都是他们没有的。咱们拿咱们便宜的东西,换他们贵的东西,拿咱们不必须的东西,换对咱们来说必须的东西,怎么说都是稳赚。”

    “唔——”李世民抿着嘴想,出海的事情,他压根都没想过,对此一窍不通,李牧说得倒是很好,但是建造万石船,花费毕竟不小,若达到如此效果,也就罢了,但若达不到,损失也是不小,就不如去制备军械,扩充骑兵了。

    骑兵虽是老生常谈,但却是最稳妥的选择,毕竟攻打下来的国土,连绵成片,能够掌控在手中,海外杨威,怎么说都是飞地,没那么稳妥。

    “这事儿你先办着,出海的事情,等你把万石船造出来再说,别说得天花乱坠,最后还没造出来,贻笑大方。”李世民摆了摆手,让李牧滚蛋,高公公笑眯眯地送李牧出殿,到了门口也没停下,而是跟着李牧一起下了台阶。

    李牧奇怪道:“公公送到这儿就行了,回吧。”

    高公公堆笑道:“侯爷,咱家这也是要去传旨,顺路,陛下不是说了么,要见倭国使者。”

    “哦。”李牧明了,没有再说什么。高公公与他并行了一会儿,忽然开口,道:“咱家琢磨来琢磨去,有些事儿,还是想跟侯爷说一说。”

    “公公请讲。”

    “是关于息王的事情。”

    “哦、”李牧非得淡然,即便他现在已经知道,李建成十有八九就是李牧的亲爹,但他仍然觉得跟自己没啥关系,像是听别人的事情一样。

    高公公见他这副样子,忍不住提醒道:“侯爷,您既已答应陛下,成为息王的嗣子,那息王便是您的父亲了,应当尊重才是。”

    “明白明白,这不是一时没反应过来么、”李牧笑了一声,配合道:“不知公公提及父王,有何深意啊?这样说,可以吧?”

    高公公叹了口气,道:“侯爷,您真的不应该这样戏谑。陛下这回让你做息王的嗣子,绝对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思索了很久,才最终决定的事情。”停顿了一下,高公公又道:“你可知道,息王定谥号前后的事情么?”

    “这我怎么可能知道。”

    “陛下登基第二年,礼部上奏,要为息王议定谥号。这是躲不了的事儿,陛下也没有阻拦,让大臣们上奏,各抒己见。有人为了迎合陛下的心思,揣度圣意,说要给息王定谥号为‘戾’,戾,暴戾也,若如此盖棺定论,后人读史的时候,就会把息王当成一个残暴无道之人,如此一来,玄武门的事情,便合情合理了。”

    李牧一听就明白了,这就是洗白嘛。

    “那为何没有这样定呢?”

    高公公摇摇头,道:“陛下否决了,并且在朝议的时候,把这个大臣痛斥了一顿。”

    李牧奇道:“这又是为何呢?”

    “因为在陛下心中,虽然兄弟阋墙,但他仍然把息王视为大哥,不想看到臣子如此贬低他。”


………………………………

新年快乐

新年快乐,过去的一年很多不足,新的一年我会努力,感谢大家一路陪伴,我爱你们。
………………………………

第744章 息隐之由

    “陛下曾说过,他与息王走到最后兄弟阋墙,兵戎相见的地步,绝非他所愿。而是背后又很多人和事在推,大势所趋,不得不如此,他不动手,息王也会动手,玄武门之事,既是为了天下,也是为了自保,无可奈何。”

    “陛下也从未否认过,息王对大唐立国的功劳。当时国家新立,民生凋敝,陛下征战四方,所需的军用粮草却从未短缺过,这是何等不容易。自息王死后,粮草后勤便再也没有调度如当年一样过。息王的能力,陛下一向是认可的。因此在有人试图构陷息王的时候,陛下绝不肯答应。”

    “嗯、”李牧点头应声,心中却想,恐怕也不尽然吧,当时的情况,李建成虽然死了,但是太子党还有一大批人在呢,比如魏征,王珪,薛万彻等文臣武将,在朝中的势力也是非同一般,把李建成彻底搞臭,必定会伤害到他们的感情,引起这些人的不满,不利于维护政权的稳定和统治集团的稳定。至于什么兄弟情深,还是省省吧,真的情深,也不会赶尽杀绝了。

    “后来又提议定谥号为“灵”,陛下起初还是不同意。”

    “灵?”李牧皱眉道:“这灵何解?是不好的意思么?”

    高公公一副看文盲的样子瞥了他一眼,道:“《谥法》有言,无能之人身居高位曰灵,谥号为灵,意思是说息王身为太子,却德不配位。他能被立为太子,并不是因为他的才干,而是因为他出生的早,是靠着“嫡长子”的身份才当上太子的。”

    李牧纳罕道:“这也不符合实情吧。”

    “是,所以陛下起初不同意。”高公公叹道:“但后来陛下答应了。”

    李牧撇嘴,高公公解释道:“陛下不得不答应,因为陛下的皇位,来路不正,无法正名,他得给天下人一个说法,否则他就是乱臣贼子。谥号定为灵,能够争取一些舆论支持,即便有牵强附会之嫌,也算是一个交代了。”

    李牧心里腹诽,说到底还不是为了一个身后名么?情意什么的,都是假的。把李建成描述成一个懦弱的无能之辈,比把他描述为一个十恶不赦的大坏蛋更容易让李建成旧部接受,不会激起他们的不满,过于伤害他们的感情。算是一个折中,让大家都有台阶下来。

    “等等、”李牧忽然想起来,好像不对劲,李建成的谥号不是‘隐’么?也不是灵啊,难道还有变化?

    “我知道你要问什么。”高公公接着说道:“灵这个谥号,是定下来了,但是陛下还是心绪不宁,咱家记得当时是二月,墓志铭的碑文都已经刻好了,三月便要择选日子下葬,就在最后关头,陛下改了主意,把‘灵’改成了‘隐’。”

    “这有什么差别?”

    “差别可大了。”高公公恨不得给李牧拿来一本《谥法》,解释道:“陷拂不成曰隐;不显尸国曰隐;见美坚长曰隐;隐括不成曰隐;不尸其位曰隐;违拂不成曰隐;怀情不尽曰隐;不明误国曰隐;威德刚武曰隐。这是一个中谥,而灵是下谥。”

    “哦。”李牧明白高公公的意思了,李世民最终还是顾念点儿兄弟之情了。虽然没有非常中肯地给李建成一个评价,但至少没有恶语中伤。

    “可是我还是有一件事不明啊。”李牧琢磨了一下,又问道:“按你的说法,所谓谥号,分上中下,中谥应该也不止一个吧,但为何偏偏是个隐字呢?”

    “这可就不足为外人道了。”高公公挥了挥手,身后跟着的小太监,自觉地退后了五步。高公公压低声音,道:“这里头的事情,所知道的不过三人,恰巧,咱家就是其中之一。”

    “哦?公公如何知晓?”

    “陛下最终决定更改谥号的时候,夜不能寐,挑灯读史。咱家伺候陛下,看到了陛下读的书。其中,有这么一段故事。”

    “请公公解惑。”

    “《春秋》中的一段:鲁国国君鲁惠公去世,下令传位于太子姬允。但太子姬允还很年幼,不能处理国政,所以由庶子,姬允的哥哥姬息代理国政,所有人都觉得,姬息代理国政,是要染指大位了。但姬息却说,他只是帮助兄弟,没人信他的话,姬息也不辩解,但只要有人问起,他便还是这样说。”

    “话虽然这样说了,但信的人没有几个。大部分的人是不信的,鲁国有一位大臣叫做羽父,他就不这么想,他的想法是国君的位子谁坐着就是谁的。于是羽父劝鲁隐公杀掉弟弟姬允,除掉后患,这样他就能永久做国君了。他自告奋勇可以帮助姬息做这件事,条件就是,事成之后,他要做鲁国的太宰。”

    “姬息回答地十分实诚,他告诉羽父,他本来就没打算一直做国君,之所以做了十几年的国君,是因为姬允年纪太小,没有处理国家大事的能力。现在他长成大小伙子了,也到了归还国君之位的时候了。为了让羽父相信他的话,他甚至拿出地图来,指出一个地方,说已经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小城,作为自己养老只用。”

    “这羽父听鲁隐公心意已决,感到十分失望,同时也感到了深深的恐惧。这姬息对亲弟弟如此回护,今日自己已经表露了不臣之心,来日他交还了国君之位,新的国君姬允还不得把他杀了?”

    “为了免除血光之灾,羽父想出来一个绝妙的主意。既然兄长不愿意杀弟弟,那我就去劝弟弟杀哥哥。甭管是谁当国君,太宰他都有的做。于是,羽父又跑到姬允那里游说。姬允不知其中细情,接受了羽父的建议,让羽父带刺客秘密杀死了姬息。”

    “就这样,弟弟姬允当上了国君,这就是鲁桓公,羽父也如愿当上了太宰。后来,姬允给哥哥姬息定谥号为“隐”。”

    李牧恍然,心道,原来这息王和隐太子是从这儿来的。细细一想,李牧不禁道了一声‘高’,李世民这一手高啊。他把自己类比姬允,把李建成类比姬息,这是在告诉世人,其实兄弟俩都没错。会发生玄武门之变,是因为有人在中间挑唆!

    早就有传言,说李渊曾对李世民说过,天下是靠他征战得来的,所以有意要把天下交给他。只是碍于他不是嫡长子,所以没能施行。若兄弟俩类比姬允和姬息,这事儿就可以有这样一个说法了。

    李渊(鲁惠公)想把江山交给李世民(姬允),但李世民(姬允)年幼,只好先交给李建成(姬息),而李建成(姬息)也没想霸占皇位,是打算自己做几年,等弟弟独当一面之后,就把江山还给他的。此事有奸人(羽父)出现,挑拨兄弟之间的关系,最终导致了玄武门之变的悲剧。

    故事很完美,只是少了个替罪羊。但这替罪羊也很好找,门阀、世家,随便拿来一个都说得上。

    高公公见李牧若有所思,知道他明白自己话语中的意思了,尖声笑了一下,道:“侯爷,想必陛下的意思,你已经了然了。如今你做了息王的嗣子,便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