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技师-第2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牧不慌不忙:“那便烦劳法师解惑了,寺庙中的佛泥胎塑身,不能吃,不能喝,为何还需要供养?”
这种问题,对玄奘来说,不比一加一难多少,随口便可回答:“供养并非佛陀需要吃喝,而是信众修行的一种方式,是对佛陀表达内心的尊重与恭敬。”
玄奘的声音非常温润,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令人听之有信服之感:“佛法有云:“上报四重恩”,其中有一恩就是师长恩。学佛之时,佛陀是老师,是心之所向。而信众与佛陀的关系,自然也是师生之情。在佛陀与佛菩萨的指引下,我们才能够点亮心灯,求得自在、洒脱与解脱之心。所以,我们不光要给予他们礼敬、赞美,还要进行供养。”
李牧笑容更甚,但却没有打断玄奘的侃侃而谈:“修行需要培育三种福田。一是恩田,对世界上有恩于我们的人,要知恩图报。二是敬田,敬重生命中值得我们学习的人,比如老师,佛陀,益友,菩萨。三是悲田。要有一颗慈悲善良之心,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施主问为何要供养,一是表达对佛菩萨的恭敬之情;二是通过供养,培植福田,增长我们的福报;三是消灭掉心中的贪欲。供养和布施,可以帮助信众灭除内心的贪婪与执着。供养佛陀之时,可得最好的福报,对于佛法的修行,大有裨益。修此生福报,来世可得圆满。”
一众和尚大点其头,这样的回答,算是教科书级别的标准答案了。有些人不禁默默记在心中,想着来日有人问起,也要这样作答。
“法师说得好!”李牧赞了一声,玄奘脸上也没有多少喜色,只是淡淡道:“施主谬赞了。”
“说的也对、”李牧的面色转冷:“的确是谬赞!”
玄奘也未惧怕,问道:“那不知施主觉得哪里不妥?”
“不妥之处太多,我先说一个最浅薄的。”李牧冷笑一声,道:“方才法师说,佛陀指引修行,信众供养佛陀,这听起来无甚错处,就如同世俗间敬重恩师一样。但本侯却有个疑问,既是供养佛陀,为何享受这些供养的却是你们这些和尚?香油钱,佛陀可花过一文,果蔬瓜果,佛陀可吃到一口?全都进了你们这些和尚的肚子,尔等何德何能?尔等也敢妄言称佛?!尔等也配享受信众对佛陀的供养?!”
话音落下,鸦雀无声!
这个问题如何回答?没法回答!
说是,自比佛陀,妄自尊大。说不是,等于是承认寺庙不需要供养,既然不需要供养了,香油钱,田产,税赋,该还的还吧?还有什么说的?
玄奘固然是佛心清静,不为世俗所扰,但此事干系甚大,他也不敢接茬了。他回头看向身后的大师们,但谁是傻子呢?谁不知道其中的利害?若是输在了自己的身上,不但声明有损,这千古的罪名,他们也担不起。
李牧见玄奘不回话,又继续说道:“本侯对佛法钻研不深,也就来的路上,随手翻了两本经书。但是没关系,本侯有悟性,所谓修行讲求缘法,本侯无疑就是缘法至深之人了。尔等凡夫,便是研究一辈子,也难明白的道理,今日本侯便给你们讲讲也无妨。”
“尔等口中常说,众生皆苦,我佛慈悲。皆苦的众生,信奉佛陀,便是求渡。却不知,是如何渡的?佛没说过什么,但你们这些和尚却说,来,把你们的钱给我,把你们的田地给我,钱和地都没了,你们还说,你们不是还有人么,可以给我种地,把所得也献出就是了。哈,我便想问一句,凭什么?你说是在积攒福报,我想说,这福报不积又如何?若说来世,我不知来世会如何,我只知道,此生此世,我过的并不快活!”
“我信奉于你,是想得到帮助,但帮助了什么?若真有佛,佛当度我出苦海,但你们这些和尚,却让众生入苦海,我奉上敬意,供上香火,求去灾祸。你却告诉我,世人多命,命中注定,天意不可违,只能修此生福报,以求后世!这是何等的荒谬!法师方才还说,众生平等?为何大雄宝殿之上,菩萨,罗汉,护法,比丘,也分列三六九等?为何刚刚永信方丈见到我时,称呼我为‘侯爷’,我这个侯爷堵在你们门口,你们奈何我不得,但若是一个普通百姓呢?此时怕是已经送去衙门了吧?陛下一道旨意,你们这些秃驴便要听命,隔壁街口有个卖报人,他让你们做法事,不给钱你们干么?众生平等,平等在何处?”
“哈!这可真是,佛前一跪三千年,未见我佛心生怜,莫道浮尘遮佛眼,原是未投香火钱!”
玄奘冷汗连连,心中觉得似乎有些不对,但是却被李牧带跑了思绪,找不出这不对之处在哪儿。一直清静的佛心,开始乱了。
李牧长叹一声,道:“我观佛法,劝人向善。未见什么错处,但我观你们这些贼秃,却有一种恶心之感。佛法便是坏在了你们这些利欲熏心之辈的手中啊!今我参透佛法,岂能坐视尔等这些利欲熏心之辈坏了佛门的风气?一炷香已经燃尽,该是清理门户的时候了!”
“李牧,你要干什么!你没有旨意,你……”
“今日谁也救不了你!老子手里的剑便是旨意!敢再多说一句,先砍了你这个贼秃!”李牧挥剑指向永信方丈,喝道:“锦衣卫!抓人,抄寺,查不法!有违抗者,立斩!出了任何事,本侯担着!”
“遵命!”
一众锦衣卫如狼似虎,便要冲进慈恩寺去。
“慢!”
“何人敢阻我?”李牧回头看向声音传出方向,只见一个人分开人群缓步走来。见到此人,长孙冲呆道:“爹,你怎么来了?”
来人正是长孙无忌,永信方丈看到他,长出了一口气,赶紧小跑来到长孙无忌跟前,哭道:“国舅爷,请为慈恩寺做主啊,长孙无忌并不理他,将其推到一边,走到李牧跟前,侧身小声道:“李牧,慈恩寺你进不得。”
“理由。”
“皇后不希望你进。”
“呵!”
李牧凑近长孙无忌耳边,道:“别说我不信皇后会说这样的话,就算是皇后当面,今天慈恩寺我也抄定了!除非陛下亲至,免了我的官,收了我的尚方宝剑,否则,谁的面子也不好使!”
李牧一挥手,两名锦衣卫来到跟前。
“请国舅一旁歇息,锦衣卫,做事!”
“得令!”
………………………………
第724章 借刀之计
李牧终究还是进了慈恩寺,不但进了,还抓了,抄了。一个个秃头和尚被带到了太常寺,由锦衣卫派人看押了起来。寺庙的地库也被打开,内务府调派来三十余账房,分三遍点算,装箱,一车车的金银,数不清的铜钱被运送到寺门,只等着大唐银行的押运车过来便要运走了。
也不知是故意的,还是点算的需要,这些装财物的箱子都是敞开的。百姓们远远看着,不禁议论纷纷。若不是亲眼所见,谁也想不到,慈恩寺竟然积累了这么多的钱财。
世人共性,皆有仇富之心。百姓们看到平日里接受布施的和尚,一个个竟然都是比自己更有钱的财主,再想到李牧说的话,和平时这些和尚的行径,似乎侯爷说得着实是有道理,顿觉自己被欺骗了,个个义愤填膺了起来,堵在慈恩寺的门口,破口大骂,仿佛他们一个个都被诈骗了钱财,等着往回追讨也似。
李牧没有理会他们,他被李世民传到了宫中。长孙无忌并没有跟来,长孙皇后有话,在他的‘养病’期间,不要随便的进宫。从李世民的反应速度来看,不良人必有眼线在李牧身边,他的一举一动才会这么快传到李世民处。李牧做这件事的时候,作为皇后的兄长,他站出来阻止,情意便已经尽到了。没能阻止得了,是李牧太过于嚣张跋扈,他阻止不了。今天他出现在这里,目的已经达到,进不进宫是无所谓的。
传旨的人是高公公的一个干儿子,但并不是厂卫的人,只是一个传旨的跑腿儿太监,对李牧的态度也是极好。自那日李牧帮高公公胜了袁天罡一场之后,高公公手底下的这些人便对李牧更加亲近了,见面说话的时候,也少了几分客套,有些‘不该说’的话,也不再避讳了。
“侯爷可知,陛下为何这么急地召侯爷入宫么?”
“不知、”
小太监左右看了眼,稍稍凑近李牧一些,道:“慈恩寺与其他寺庙不同,昔年皇后病痛无药可医,在慈恩寺做了一场法事,也不知是否是佛祖显灵,随后头疼的病便好了许多。前年生小皇子的时候,也是在慈恩寺祈福,去岁寒冬生晋阳公主时也是,皆因慈恩寺平安无事。陛下曾言,慈恩寺大师于皇家有恩,是以侯爷今日之所作所为——”
“我明白了。”行到了殿门口,李牧打断了小太监的话,从袖子里摸出一个元宝递过去,小太监连道不敢,李牧拽过他的胳膊,塞进他的手里,甩了下手进了太极殿。
……
“李牧,你太放肆了!”
李世民怒气冲冲,道:“你想做什么,能不能跟朕商量一下再去做!总是这么冲动!朕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谋定而后动,你是听不明白朕的话,还是故意给朕找麻烦?”
“陛下,臣怎么听不懂啊,今儿的事儿,是长孙冲挑起来的,他搞不定,我这个当师父的去帮忙。师父帮徒弟,咋还能有错呢?陛下您这也太欺负人了吧?”李牧倒打一耙,不乐意地阴阳怪气道:“这官儿啊,可真是太难当了,要不陛下还是撤了我的爵位,罢了我的官吧,正好我也清闲几天。我还琢磨造大船去新罗接媳妇儿呢,正愁没时间。”
“你、”李世民正要说什么,忽然听见李牧说要造大船,不由被打了个岔,问道:“什么造大船,你要造多大的船?”
“我造船,怎么着也得万石吧,若是小了,不够威风。”
李世民嗤笑一声,道:“你就夸口吧,别以为朕不懂造船,你就能胡编乱造。前隋炀帝龙舟,不过二十丈长,六千石,已达极限,不能正常航行,需要用到纤夫。常用的平底沙船,皆在四千石上下,战舰则更小,你能造出万石大船?”
“这有什么不能的。”李牧洒然一笑,道:“上元节的时候,陛下不是看见了,臣都飞到天上去了。船怎么着也是在水里的吧?不过就是大一点儿,虽然有难度,但绝非不可能。臣有信心,一定可以造出万石大船……”
“当真?”李世民的语气有些激动,若是真能造出万石大船,大唐便可从海上运兵,进攻百济与高句丽。前隋炀帝未能完成的征伐大业,将会在他的手里完成。这等丰功伟业,必能名留青史!
李牧认真道:“只要有钱,臣必能做到。”
“这是句屁话!”李世民恼道:“若有的是钱,朕打造一支无敌骑兵,用不着乘船也能大杀四方!”
“所以说嘛,还是钱呐。”
提到钱,李世民也犯愁,李牧前段时间抄了高昌的国库,得的几十万贯钱,没等他用来打造骑兵,就被各部瓜分一空了。六部仿佛就是六头饥饿的野狼,无论多少肉,都不够他们吃的。
“唉……”想到没钱的难处,李世民叹息了一声,正要感慨几句,忽然他想起来找李牧是来干嘛的,猛地拍了下桌子,道:“差点被你岔开话,就算朕缺钱,也没混到抢和尚的程度。你堵了人家庙门,抓人抢钱,难道还有理了?皇后那儿,你得给个交代!”
听话听音儿,李牧听到李世民这样说,心中便明白了他的态度。李世民只是让他给长孙皇后一个交代,并没有觉得这件事做错了。细想也是,若李世民觉得自己做错了,他怎会不出手阻拦,放任锦衣卫查抄慈恩寺呢?而且李世民也当明白,若整治不了寺庙侵占田地的事情,新政便如同一纸空文,根本推行不下去。
所以说,整治寺庙,乃李世民所愿,但他却不想背负这‘灭佛’的名声,不止是因为长孙皇后,还有佛教的影响力。自南北朝后,佛教在中原盛行,信众不知凡几。若被有心人利用起来,早晚都是一大祸患。
因此,他不能下这个手,须得‘借刀杀人’才行。李牧的做法,可谓是‘深得朕心’,但李世民期待的是,李牧能更委婉一些,如今他的做法,瑕疵还是大了些。
“老狐狸呀……”李牧想通了此节,小声嘟哝,李世民抬头看向他:“你说什么?”
“臣说陛下英明。”李牧堆笑说道:“皇后那儿,臣自去解释。陛下您知道的,臣可不是一个不讲理的人,既然做了这样的事,自然是在情理之中的。”
李世民的目光向殿内某处飘了一下,正好他转身,李牧没有察觉:“那你不妨跟朕先说一说,你的道理是什么,正好朕也在好奇,你对和尚的痛恨,到底是来源于何处。”
“那臣就说说。”
李世民伸手示意了一下,高公公搬来一个锦墩,李牧也没客气,直接便坐下了。刚好他有点口渴,又起身拿起桌案上的茶盏,仰头咕咚咚喝了进去。李世民嘴角抽动了一下,也没说什么,只是无奈地摇了摇头。
“诚如陛下所言,臣是对和尚有意见,而不是对佛教有意见。相反,臣觉得佛教很好,劝人向善,若人人都与人为善,天下大治也就不远了。前隋亲佛,故有开皇盛世,百姓安居,国力鼎盛。”
“是啊,朕也正想效仿之。”
李牧摇了摇头,道:“陛下绝不可效仿。”
“为何?”
“情况不同。”
“前隋乃是承接北周,立国无有大战,相对隋末大乱,已经算是朝代更替最平稳的情况了。简单来说,开皇盛世之前,民间积累已然不少。隋文帝亲善佛教,是想通过佛教来教化世人,让百姓向善,争斗便会减少,方便于治理国家。在朝廷的扶持下,寺庙不需要缴纳税赋,不需要承担徭役,有赏赐,还有供奉,这些和尚的日子过得太舒服了。由此,便助长了如慈恩寺僧众等的邪念,让他们不能认清自己的位置,觉得享有现在的一切,是自然而然理所应当的事情。这,决计是不行的。国家,毕竟还是要朝廷说了算,陛下说了算,信仰可以有,但不可无度,不可立于律法之外。”
李世民微微点头,李牧此言,正是他的所想。
“如今大唐,正是百废待兴之际。所有的资源,都非常有用……”
李世民打断道:“何为‘资源?”
“一切能够利用的东西,譬如人口、钱财,土地等等,都算是资源。”
李世民点点头,示意李牧可以继续说。
“先说这人口吧。”李牧侃侃而谈,道:“按照我大唐的律法,凡是百姓,男丁者。皆要承担徭役和税赋。但是做了和尚之后,这两项便没有了。从朝廷的角度来说,少了税赋和徭役,从丁口的角度来说,一个男子做了和尚,便涉及到有一户可能会香火断绝,大唐的人口会因此而减少,长远看,是非常不利的。”
“再谈这钱财、”李牧停顿了一下,问道:“陛下可知,从慈恩寺里头,查抄出了多少钱?”
这个李世民还真不知道,他想了想,随口猜道:“慈恩寺香火旺盛,约莫能有几万贯?”
李牧笑了,道:“陛下说得是永信方丈的个人存项吧。”
“什么?!”
“陛下,方才臣离开的时候,数目已超过了二十万贯。这还不算没有折现的宝石和古董,若是全部折现了。不敢多说,三五十万贯是肯定有的。”
李世民震惊道:“竟有这么多钱?朕本以为,至多也就八九万贯……竟这么多,一个和尚庙,安敢如此敛财?”
此时此刻,李世民再无半点后悔,早知道和尚庙这么有钱,他也许早就想办法下手了。
“陛下,臣所想的,不止是这点钱财。”李牧认真道:“三五十万贯,看似是不少钱,但要说能做什么事情,是远远不够的。而且,慈恩寺与寻常寺庙不同,不是天底下的寺庙都是慈恩寺,一些小的寺庙,是不可能有这么多钱的。臣之所以拿慈恩寺开刀,是为了钱,但不止是为了钱。”
“还有什么?”
“臣想跟陛下讲一个道理,关于钱的道理。”
“讲。”
“陛下觉得什么是钱?堆在地窖里的,便是钱了么?”李牧摇摇头,道:“非也,钱,之所以为钱,是在花出去的那一刻,它才具有了钱的意义。士农工商,各行各业,都得赚钱,花钱,用钱来交易,钱才有意义。若是像寺庙这般,把钱放在地库中,没有花销的地方越积累越多,那么市面上的钱就会少,市面上一旦缺了钱,士农工商,各行各业都会受到影响,所以这件事,必须得纠正与杜绝。”
“当寺庙有了更多的钱之后,他们没有花销的地方,就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是放高利贷,其危害臣就不多言了。要么,就是买土地。花钱买地,看似公平,但隐患颇多。不是每个人,都能计算清楚利弊的,对百姓来说,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对于百姓来说,他们把地卖掉之后,固然能得到一大笔钱,但是这钱,不足以养活他们一辈子。相反,他们会因为失了地,日子过得越来越差,甚至卖身为奴,生生世世不能翻身。”
“这也是臣为何在新政之中,着重强调了土地需要重新分配的道理。民以食为天,陛下千万不能忘了这句话。所谓安居乐业,它的前提便是得先有一口饱饭吃,这饭,得有土地来种。”
“这就是你全部的理由了么?”
“不,这只是臣身为陛下臣子所考虑的缘由。”李牧坦然道:“臣个人来讲,也不是很喜欢和尚。”
李世民笑道:“朕就知道,那你跟朕说说,你讨厌和尚,到底是什么缘故?”
“陛下可听闻,乱世道士下山救世,和尚关门避祸。盛世道士归隐深山,和尚出门化缘?”
李世民皱起眉,摇了摇头:“倒是不曾听闻,这是头一次听说。但是想想,好像真的是这么回事,李牧,这是为什么?”
………………………………
第725章 佛与道
“臣特意研究过几天。”
李世民一脸狐疑,佛也好,道也罢,哪个不是他人穷尽一生也参悟不透的,研究过几天?你也好意思说!不过李世民也没打断李牧,对他的自负和莫名其妙的自信,李世民已经习惯了,也不理他,道:“快说吧。“
“那臣便小小地发表一些浅见。”李牧清了下嗓子,道:“想要知道为何会有这种差异,要先明白,佛教想要倡导的是什么样的思想。臣的结论,佛教讲究探寻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他们的教徒修习的目的,是为了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生命的解脱,到达一种明悟的境界。”
“因此,经常有人经历苦难之后,看破红尘而剃度出家。看似大彻大悟的背后,实则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行为。这种逃避,贯穿于佛教各种经义典籍之中,只不过加以美化罢了。譬如说,修来生福报这种事情,就是非常典型的。谁见过来世?谁知道来世是什么样儿?说这些话的和尚,他自己也不知道。他们改变不了此生,便向此生妥协,修来世?不过是托词罢了。”
“同时,佛教讲究因果轮回,佛教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说法,也因此,他们认为引发战乱之人,必有一天会自食其果,因而无需他们的帮助。如刚才所说,这也是一种逃避,他们没有能力拯救乱世,甚至不想去努力一试。这种消极的态度,臣非常的不喜欢。臣以为,哪怕是再小的可能性,只要是正向的努力,就可以一试。奇迹总是存在的,不去尝试,永远不会知道能不能成功。”
“而倘若在盛世之际,由于许多帝王他们需要佛教的思想来教化百姓,那么和尚下山便成了常态。当佛教成为了帝王统治的工具,得到了朝廷的一定支持,寺庙自然也就多了,和尚也就多了。需要他们出现的场合多了,也无需逃避什么了。自然也就‘下山’了。”
李世民点点头,道:“那道教又如何?”
“道教的思想与佛教截然不同。道家追求的是“道”,而所谓“道”,在臣的理解,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譬如说‘得道成仙’、‘断人生死’、‘济世救人’等等,每一种能力,都不是凡人所能达到。因此,若想要得到这种能力,必得潜心钻研才行。”
“道教之人主要信奉太上老君,此人乃是天上炼仙丹的神仙,可以炼制各类仙丹。传说之中,仙丹得服一颗,便可延寿百年。昔有彭祖寿八百,便是因为吃了八颗仙丹之故。”李牧顺口瞎掰,余光却一直瞄着李世民的表情,见他听到‘一颗仙丹延寿百年’的时候,目光中露出的渴望,嘴角微翘,继续道:“盛世之中,国泰民安,国富民强,百姓的生活无忧,追求长生之人自然就多。而长生之法,却无有记载和定论,只能是自己去研究。”
“不管是为了拥有解决问题的‘道’,还是达到‘长生不老’的道。不管是何种目的,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闹市自然不是他们的首选。因此,在盛世之中,道士们往往归隐山林,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而到了乱世的时候,正是道士一展所学的好时机。譬如孙神医这样的大夫,乱世的时候,需要大夫的人一定是比盛世的时候多的。其他的‘道’,也是如此。”
李世民听完李牧的话,心中疑惑并未解开,皱眉问道:“按你所说,这佛道并无好坏,只是想法不同而已,对帝王来说,佛还盛于道一些,为何你却不喜欢佛,反而言谈之间,颇为推崇道呢?”
“这就要谈得深一点儿了。”李牧笑了笑,道:“举一个例子吧,陛下,臣想请问陛下一句,您是喜欢打江山的人,还是坐江山的人呢?”
李世民洒然一笑,道:“自然是打江山的人,坐江山?坐享其成,不是朕之所愿,也没什么意思。”
“臣也如此想。”李牧认同地点头,道:“陛下,人生贵在经历。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付出,得到,这才是人生正常之态。什么都是现成的,那便没什么意思了。”
“这佛教啊,固然是帝王统治百姓的一个好工具,但是也不过是愚民的手段而已。陛下应明白一个道理,那便是百姓不可欺。”
“佛,便是欺骗么?”
“不一定完全是欺骗,但一定有虚伪。”
李世民皱眉:“哪里虚伪?”
“粗浅的例子就不说了,就说这我佛慈悲,不忍杀生吧。”
“这有什么问题?”
李牧笑了笑,道:“佛经里曾记载一个小故事,来表现佛之大能。佛陀曾言道,一碗水里有无数众生,而这些众生就是一方世界。因此有诗赞曰,佛观一瓢水,四万八千虫。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但臣想问一句,佛陀喝水么?”
李世民皱起了眉头。
“我佛慈悲,当不杀生。而一瓢水之中,孕育无数生灵。佛喝水,即杀生,杀生之佛,也能算佛么?这难道不是自相矛盾么?”
李世民笑了起来,道:“你是总有得可说,论狡辩之术,你可谓天下无双了。但是,道也未必都是好的,你为何就喜欢呢?”
“臣也不是尽喜欢道,臣只是喜欢‘道’的这种思想、”停顿了一下,李牧又道:“或者说精神。”
“臣刚刚说了半天,也不知说明白没有,臣想告诉陛下的是,若按照佛教的思想行事,可以做到更好的控制已有的资源,但其实是不能创造新的价值的。因为佛教的思想,本身就不具备道家的那种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道教则不同,道,便是解决问题的方法。道士不断地钻研各种‘道’,会让‘道’发展得更好,更深。就说这医术,古今的史书上,记载颇多,好多道士都是很好的大夫。他们的道,便是这医术。”
“臣相对更喜欢道家,是因为臣也是一个这样的人。臣喜欢遇到问题,迎难而上的人。臣也喜欢,能解决问题的人。能在一个擅长的领域,孜孜不倦钻研的人,不管是任何领域。这也是臣先前与孔祭酒、魏公交恶,后来又缓和的缘故。他们都是执着的人,为了自己的理想而执着,便没有什么对错了。”
“如今大唐百废待兴,百姓远远谈不到安居乐业,还不到需要利用佛教教化世间的时候。现在需要的是解决问题的‘道’,因为可想而知,必然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臣不是希望朝野之间,全然都是道士,但臣希望朝野之间,能养成一种风气,那便是遇到问题,不要逃避,迎难而上,只要有不断尝试,不怕失败的心,问题总有一天能够解决。但若是逃避的想法,把问题一拖再拖,一留再留,便永远不会进步了。大唐的盛世景象,也会越拖越远,甚至永远看不到了。”
李世民目光如炬,盯住李牧,道:“你这是让朕,亲道而远佛么?”
李牧轻轻摇头,道:“臣岂敢教陛下如何做事,臣只是想给陛下一个建议。佛也好,道也好,不过是帝王手中的工具而已。工具,是用来使用的,而不可为之所累。今天下之寺庙,已到了动摇国本的程度。新政若想推行,必得抑佛。这就像是打铁,需要大锤的时候,上大锤,需要小锤的时候,上小锤。只要把东西打出来了,过程,便不是很重要了。”
李世民颔首:“朕明白了,不过皇后那边,你还是需要去解释。”
“臣这就去——”李牧说着,便要行礼告退,忽然门口处传来声音:“不必了,臣妾已然听到了。”
李牧转过身来行礼,长孙皇后将他搀扶起来,道:“李牧,本宫过来,可不是兴师问罪来的。你做的事情,是为了大唐的社稷江山,为陛下承担恶名,本宫是来谢你来了。你刚刚的那一番言论,我也听到了多半。字字句句,都非常有道理。你这般年岁,能把事情想得如此通透,真可当得‘天才’二字了。”
“谢皇后谬赞了。”
长孙皇后笑了笑,道:“至于本宫的那些事儿,也不过是解个心疑罢了。我身上的病,我自己知道,不定时的发作,也未必是祈福的缘故,祈福过后也犯过,却也不能去怪罪。稚奴和晋阳,多亏了太医院的御医将养,与慈恩寺没多大关联,只是坊间那么说,宫中也不便去解释,倒成了他们的口实了。你往后也要记住,且不可为了身份有所顾忌,无论是国舅,还是我这个皇后。”
“这——”李牧不知长孙皇后这话是真心还是假意,急忙躬身道:“恐不妥,这有违君臣之道。”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