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技师-第2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抄谁的呢?

    是个问题。

    作弊也是一门艺术来着,这层窗户纸不漏,万事大吉,这层窗户纸要是漏了,那就死翘翘。李牧抄的都是‘后人’的诗词,倒是不用担心被捉住的风险,可是万一抄重复了,岂不是尴尬么?

    所以李牧在脑海中分类存储的《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他都做了标记,已经抄过一遍的,就不再用第二遍了。这两道题目,怀才不遇,他首先想到的便是《行路难》,但是行路难三首,他已经用过一回了,再用,岂不是跟人说这张卷子就是我李牧的,你们快来针对我?而且科举也不允许用已经出现过的诗文来作答,所以行路难不行。

    等等!

    忽然李牧想到一件事,这“怀才不遇”,怎么能成为考题呢?这里面有坑啊!

    若说怀才不遇,任何一个学子都有资格说这句话,若是怀才有遇,他们也就犯不着参加科举了,早就业了。但所有考生之中,唯有一个人,是没资格说自己“怀才不遇”的,这个人就是李牧自己,你李牧年纪轻轻,一十七岁,进入长安便封侯,一路高升,封妻荫子,圣眷之隆,说是当朝第一人都不为过,你还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岂不是昧着良心?

    想通了此节,李牧不禁暗骂,这群死老头子,坏得很。竟然挖了一个陷阱给老子跳,若是老子按照你们的思路答了,你们肯定要参老子一本,说老子罔顾君恩,如果老子不这么答,你们又得说老子不扣题,直接给降等,状元也就飞了。

    歹毒啊歹毒!

    李牧手里赚着笔,迟迟没有写下一个字。监考的礼部官吏见状,都在心里狂笑,都说李牧治不了,现在怎样,不也是治住了么?

    李牧在脑海中快速浏览《唐诗三百首》,可恨这玩意没有检索功能,不能快速找到‘怀才不遇’的诗句,只能一首一首的去看,自己分析。看了一百二十首诗之后,李牧总算是找到一个合适的,停下了转笔,沾满了墨汁,在纸上写下了四句诗。

    监考见他动笔了,便想凑过来看,还没等走到跟前,李牧已经写完了,用空白的宣纸盖在上头,把多余的墨汁吸掉,监考看不着了,只好悻悻地走开。

    李牧把考卷放在一旁晾着,又拿过来一张纸,开始琢磨赋。兴亡更替,对于赋来说,也不难找到对号入座的。赋这个文体,历史悠久。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此时的赋与诗歌还没有明显的区分,屈原的出现,诗向赋的过渡,以离骚为代表,称之为“骚赋”。

    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叫做“骈赋”。隋唐两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也就是如今盛行的一种,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文人能抒的情还有什么,不是家国兴亡,就是美人山水,兴亡更替在其中,占的比例并不少。

    浮现脑海中的头一个候选是《赤壁赋》,因为李牧高考那年考过,所以记忆犹新。但这个不太切题,而且李牧很明显没有去过赤壁,写出来也会很奇怪,所以他就换了一个,《阿房宫赋》。阿房宫赋写的虽然是秦朝,但也可类比隋朝,阿房宫的旧址,就在如今长安城以西,仔细寻找还能找到痕迹,言之有物,借古讽今,再适合不过了。

    李牧提起笔,刷刷点点,一蹴而就。他的书法是通过系统机能得到的,不存在任何失误写错的可能,一手王献之的行楷,行云流水,整张卷子仿佛一副书法作品一般,让人看了都恨不得能装裱起来。

    李牧写完了,署了名,也不检查,吸了多余的墨汁之后,便交卷了。负责收卷的监考,只看了赋的头一段,脸色就变得铁青了起来,他虽只是个员外郎,但学问是有的,这篇赋骈散结合,紧扣主题。工整而不堆砌,富丽而不浮华,气势磅礴,更难得是言语凝练,可谓是多一字则多,少一字则少,纵观他读过的文章,这也是最上等一类,就算与三国曹植《洛神赋》相比,也是丝毫不逊色。

    都说李牧大才,他还道只是传言,如今看了这篇行云流水的《阿房宫赋》,除了叹为观止,心服口服,他实在是想不出别的话来了。

    李牧从贡院出来的时候,距离结束还有将近一个时辰。他这回出来的比上午还早,因为进士科只有笔试,而没有口试。上午考明经的时候,排队口试耽误了不少的时间。

    “总算是考完了。”李牧伸了个腰,逆着阳光,有些刺眼,他眯起了眼睛,这才看清楚,街对面站了好多人。

    最乍眼的,就是一抹黑白,胖达趴在王鸥脚边,看到李牧出来了,便起身要来一个野蛮冲撞。被王鸥给拉住了,这是贡院,还有那么多人没考完,弄出声音来可是不行的。

    李牧冲王鸥笑了笑,走了过来,白巧巧、李知恩,独孤九、唐观、魏璎珞还有他的一群学生们都在。李牧来到跟前,板着脸道:“是内务府的事儿太闲了吧?你们怎么都在这儿?”

    “恩师,是我的错,我实在是惦记恩师,所以就来了。”

    “校长,我们也是放心不下——”

    “校长,我们这就回去做事。”

    众人纷纷作鸟兽散,李牧清了下嗓子,道:“既然都逃了班了,还假惺惺的回去干什么,等你们回到衙门,也到了下值的时候了,走吧,天上人间我请客,随便吃喝,就当是提前庆贺本侯中状元了!”

    众人欢呼了起来,李牧赶紧道:“禁声,还有没考完的呢,悄悄地走。”

    众人赶紧闭上了嘴巴,李牧扶着白巧巧上了车,然后又拉李知恩和王鸥上车。胖达也想上来,但它现在实在是太胖了,车里坐了三个人,它再上来,马就拉不动了。

    王鸥只好安抚它,把它送上了另一辆马车跟在后头。至于其他人,也好办,今日科举,贡院附近好多马车,雇佣非常方便。众人三五个一辆马车,很快就都上了车,浩浩荡荡地奔向天上人间。


………………………………

第592章 名落孙山?

    科举名次的评定,分为几个步骤。

    首先是看书法,卷面是否整洁,字体是否好看。若是写了错字,卷面有涂改,那么不好意思,即便你写的再好,也不可能评为上等,也就是没有资格进入殿试。

    字写得好,卷面也整洁。只是基础而已,重要的还是内容,如果内容不贴题,自然也是不行的。

    最初级的阅卷者,基本的作用也就是到此为止了。通过了这两轮的选拔,剩下的卷子,就不是他们能够定夺的了。会交给弘文馆、崇文馆的诸多学士一起品评,类似于投票制,被更多人认可的排在前头,取前三十名进入殿试。

    那么,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猫腻呢?实则也是有的。科举的制度,在隋朝才出现,初唐的时候,仍然处于‘蛮荒期’,制度并不完整。

    这个时期科举的特点,与后世明清的一个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仍然有察举制的遗风。大门并没有关死,允许学子“投牒自进”,即把自己文章,送给有权有势的人看,以期得到赏识。这样的事情,在整个唐朝期间都有,一百多年后的大诗人李白,也曾多次投“简历”给贺知章,在他府上混吃混喝很多年。

    所以很多门阀世家的子弟,他们的亲眷就有在礼部任职的,想要一点透题都没有是不可能的。还有就是,在考卷上做文章,例如第几行的第几个字用什么字,权当是暗号,评卷的时候相应给提一提档,都是存在,也是杜绝不了的。

    但李牧不怕这个,因为他是李牧。谁敢故意把他的卷子压低档次,家里缺粪了不成?再者说,他的卷子,皇帝是必然要看的,有李世民在,故意压低也不可能。

    而考卷在离开考场之后,便会进行‘糊名’,而监考是没有资格阅卷的,他们还被勒令不能离开贡院,直到放榜,所以也不用担心监考把消息泄露出去的可能。

    相对于小科,明经和进士的评等要严格得多。经过层层的评选,最终,三十份脱颖而出的试卷,被拣选出来,封在了匣中,由一队禁军校尉护卫着,快马送到了宫中。

    科举乃是国家大事,李世民也没有擅专,而是把三省六部都召集到了一起,如今内务府俨然也已经是自成一派,坊间把它跟三省六部合在一起,号称‘一府三省六部’,还排在前头。正常情况下,李牧也应当在,但他今年参加了科举,为避嫌,李世民就没召他过来,而是把长孙冲叫来旁听,也算是给内务府面子了。

    “让朕瞧一瞧,今年的学子们,能否给朕一个惊喜。”李世民亲手撕掉封条,打开了匣子,从中把卷子拿了出来。这些卷子是有顺序的,当然这个顺序是阅卷大儒们给出的建议顺序,最后的排名,还是李世民来定夺。但这些人已经算是成功者了,能呈递给李世民御览的这三十个人,全部都是‘进士及第’,按照规矩,他们都有资格参加吏部的选试,只要不是太差,至少也能有个七品县令做。

    李世民看过几份,递给长孙无忌等人传阅,三省六部执宰天下,他们对这些考生的名次,也有发言之权。

    “这份是秦怀道的卷子。”李世民终于瞧见一个熟悉的名字了,三十人中,阅卷大儒给出的建议排在十七位。这个位置不算高,却也不是末尾,算得上是中等之姿。李世民看了一遍秦怀道的作答,贴经一字不错,口试十条大义全对,时务策的考评也是上等,综合明经科排名第三。但他的进士科成绩,就不那么显眼了,诗的评价是中等,赋的评价也是中等,两科叠加,最后定在了十七名,也算是公允。

    李世民本来还想拿这个做把柄,讥讽李牧几句。但是似乎也讥讽不出什么,他对秦怀道的风评,也是有所耳闻的。秦琼这个儿子,平时不好好读书,整日在街头打架,打架还不太行,属于是纨绔里头的‘军师’,动嘴的角色。能在李牧的教导之下,取得明经科前三的成绩,已经是殊为难得了。若以往年的规矩,明经前三,都有取状元的资格,只是今年看重的是两科的成绩,他的诗赋不出彩,被拉低了评等,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继续往下看,卷子剩得越来越少,李世民也是有些担忧了,看到这儿都没李牧的卷子,难不成他真的名落孙山么?

    只剩下最后两份卷子了,李世民有些紧张,若这两份卷子中有一个人是李牧,那李牧就是状元了,哪怕他不是大儒们建议的头名,李世民也会让他做头名。但若里头没有他,他就会成为贞观朝最大的笑话,连带着李世民的面上也无光。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撕开了糊名。

    马周!不是李牧!

    又是一个李世民有印象的人,去岁新年,他曾下旨,让百官上书,议论朝政得失。禁军中郎将常何的奏疏,让李世民大感意外,一个莽夫,不识几个字,竟能提出合理的建议十余条,就算是师爷代笔,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水平。于是,李世民便召见常何,常何不敢欺瞒,便说家里来个门客,叫马周,都是他的建议。

    这是李世民头一次听说马周的名字,此后便对此人留心了。现在又见到马周的名字,还是第二名榜眼的位置,李世民不禁欣喜,看来这个马周,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朝廷又多了一个可用之才。

    最后一份卷子了,还有一丝希望,到底是不是李牧——李世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他捏起糊名纸的一角,轻轻撕开,露出了姓氏,姓李,没错!继续撕,第二个字,不是牧!李世民的心登时凉了半截,脸色也变了,全部撕开,根本就不是两个字的名字,而是三个字。李世民瞬间连看都不想看了,三个字,怎么可能是李牧?

    李牧啊李牧,你着实是让朕好生失望!你夸下海口,如今看你如何跟朕交代!


………………………………

第593章 李寻欢是谁?

    没来由的一股气充斥着李世民心肺,在场都是人精,看到李世民这副样子,哪还猜不着了?但谁敢问呐,问了,不但得罪皇帝,还得罪李牧,李牧虽然没考中状元,但人家还是逐鹿侯啊,还说内务府的总管大臣啊,而且他还是一条疯狗,见人就咬啊,谁顶得住他啊。

    众人纷纷错开视线,好像一点也不关心似的。只有魏征出声道:“陛下,不知头名是谁,还请陛下告知。”

    李世民铁青着脸看了一眼,道:“一个叫李寻欢的,哈,真是可恼也,竟以寻欢为名,有伤风化!此人心术不正,不能用,开革了吧!”

    “陛下使不得啊!”群臣慌忙劝谏,开什么玩笑,人家十年寒窗苦读,好不容易考了个头名,你不给状元也就罢了,还开革了,这像话吗?就算是最昏君的昏君,也干不出这等事吧?陛下这是让李牧给气糊涂了!

    在魏征说出难听话之前,长孙无忌率先站了出来,道:“陛下不可如此冲动,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名字也是受之于父母,作为子女又怎敢更改呢?这怪不得他,科举为国选材,陛下当看他的才能才是啊。”

    众人皆道:“陛下三思!”

    李世民是一时气话,就算长孙无忌不说,他也不可能那么做,他叹了口气,低头去看这位‘李寻欢’的考卷。明经科,贴经,大义,全对,时务策上等,评为第一。进士科,诗,第一,赋,第一。竟然是双榜的头名!

    这让李世民不得不重视起来了,贴经没什么可看的,大义是口试,他也只能看个结果,重点是时务策三题,李世民看的非常认真,可是越看,他越觉得眼熟,这一字一句,跟李牧说话的口吻语气,何其的相似?但看这书法,宛如王献之再世一般,与欧阳询的字完全不同,而李牧是师法欧阳询的正楷,对不上号啊!

    再看进士科考卷,怀才不遇诗,李世民看了一遍,不由叫了声好。

    众人一听,也按捺不住,李世民便把卷子递给高公公,让众人传阅。高公公把卷子递给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直接念了出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好诗,果然是好诗!”

    王珪接话道:“此诗是何等妙也,又是何等的悲怆,全诗不见一字写怀才不遇,但这种慷慨悲吟之感,却让人不禁心生怜悯,此等大才之人,竟然无人赏识,只能独自垂泪,叹哉,惜哉!”

    话音未落,只听李世民又道:“诸公,看看这一篇赋吧。”

    众人看过去,只见李世民面色严峻,大家不明其意,李世民把考卷递给高公公,让他递给长孙无忌,道:“辅机,你为诸公念一念,尤其是最后两段,大声的念。”

    “诺。”长孙无忌接过来,粗略地看了一眼,也是正色了起来,念道:“阿房宫赋。”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长孙无忌念完,殿内鸦雀无声。他把考卷还给高公公,高公公又交还李世民手中,李世民把卷子抹平整,吩咐道:“这样的人才,竟怀才不遇,发出了“天地悠悠,怆然涕下’的感慨,实乃朕之过也!朕因为他的名字,而说出了开革之语,亦是朕之过也!把此人定为头名状元,诸公可有异议否?”

    众人皆道:“臣等无异议,此子大才,当得状元。”

    “传旨:点李寻欢为头名状元,马周为榜眼,韦湛为探花,发榜吧。”

    说罢,李世民摆了摆手,道:“朕乏了,要歇息一会儿,辅机,殿试的事情你来安排,朕过会儿再去。”

    长孙无忌领命,众人退下。

    刚出大殿,就听殿内传来李世民的吼声:“去,把李牧的卷子给朕找来,朕看看他每次都提前交卷,到底答成了个什么样子,竟然连前三十都没有他的名字,他就是这么自信的?”

    长孙无忌心道,陛下这是真的有点挂不住脸了。他把长孙冲叫到跟前,问道:“你师父到底打什么主意,他不能考不中进士?秦怀道都进士及第了。”

    长孙冲心情正低落,唉声叹气:“父亲,别问我了,我也不知道啊。但是我觉得,恩师绝不比那个什么李寻欢要差。”

    王珪这时在旁边接话道:“辅机,这不是很正常么?逐鹿侯是有才,这不假,但他的才,都是剑走偏锋,反观这李寻欢,才像是一个读书人做学问的样子,别的不说,就说那笔字,如二王再世一般,颇有先辈古韵啊。”

    王献之是他的祖宗,说起来也是颇有得色。

    长孙冲不忿,便要与之理论,被长孙无忌拉住了,长孙无忌冷冷道:“王珪,你这是在冷嘲热讽么?你别忘了,李牧就算是没考中,他也不过就是丢点脸面,输点钱罢了,他还是内务府的总管大臣,还是逐鹿侯,还领着工部,你这些话要是传到他的耳朵里,会有什么后果,自己掂量。”

    “呃……”王珪心里一突,赶紧找补:“我、我就是随口一说,可不能害我啊。”他看向长孙冲,央求道:“孩子,可不能害我,不能啊!”


………………………………

第594章 没错是我!

    “放榜了放榜了!”

    “闪开闪开!”

    圣旨一到,便有礼部的官吏誊写名字。唐朝放榜,与明清时也不同,明清时若是中了状元,会有人飞马来报,顺便讨个喜钱。但在初唐,没有这个待遇,只有贡院门口的一个告示板,上面悬挂着一个个像是腰牌的名牌,位置挂得越高,说明这个人的排名也就越高。待到制科殿试的时候,拿着这个腰牌,便可以破例骑马进宫。而在朱雀大街到皇城门口的这一段路,便是最初的‘跨马游街’了。

    等待成绩的学子们都在这里等着,每一个名牌挂上去,都会引起一阵议论。

    作为立志夺得双状元的人,李牧当然也不可能错过。早早的,他就安排二狗在此等着,而他则跟妻妾一起,在天上人间等着,他已经包下了天上人间,等他参加完了殿试,便要在此开席,收割一波礼金。

    等啊,等啊,等了好久,终于,二狗回来了。众人见他脸色不太好,心中纷纷猜疑了起来,难不成侯爷没中状元?

    李牧在二楼瞧见了他,喊道:“二狗,本侯是不是高居榜首啊?”

    “啊、这……”

    李牧挑了挑眉,道:“怎么本侯没中么?”

    二狗低下了头,道:“侯爷,小人等到了最后,没看到您的名字。”

    “没看到我的名字?”李牧皱起眉头:“怎么可能呢?头名是谁,叫什么?”

    “一个叫李寻欢的人。榜眼叫马周,探花叫韦湛。”

    “一个叫李寻欢的人么?”李牧嘴角微微勾起来,没有再说什么。

    ……

    李寻欢是谁?

    刹那间成为了长安城人共同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家里有适龄女儿的人家,都在打听这李寻欢是谁,哪里人,现在住在哪里,目的是什么?还能是什么,自然是要榜下捉婿了。

    把人捉了,捆上,再把女儿扒光了丢到他床上。女子的名节何等重要,你看了就是你的人了,贞观朝的第一个状元,日后必定飞黄腾达,这买卖不亏!

    还有另一些人,想事情想得就比较深了。尤其是今日在太极殿,听了阿房宫赋的人。他们都是识货的人,能写出这等深刻的辞赋,必定是一个大才。而且看李世民的架势,也是对此人颇为看重的,必然会加以重用。若是能先一步,把此人笼络到麾下,日后在对抗李牧的时候,也不失为是一员大将。

    但奇怪的是,各方势力都要把长安城翻个底朝天了,也没有找到李寻欢其人的一丝一毫的消息,仿佛这个人就是不存在一样。

    而此时的太极殿,李世民也发觉了异常,遍寻礼部贡院,竟没有李牧的卷子。小科的卷子能找到,但是明经和进士的卷子,找不着。

    这种情况,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李牧交了卷没写名字,要么他就是写了别人的名字。而考卷之中,并没有重名者,那么答案便呼之欲出了,这个言辞风格很像是李牧的李寻欢,很可能就是李牧。

    “混账小子!”

    李世民怒不可遏,正要把李牧找来骂一顿,高公公走到跟前,小声提醒道:“陛下,吉时已到,您该去太极殿主持殿试了。”

    “正好,朕正要找他!”

    李世民抓起李寻欢的卷子,让高公公拿着,换了正式的皇帝冠冕,备齐了仪仗,浩浩荡荡地来到两仪殿。

    ……

    金殿传胪,多少学子毕生的梦想,尤其是刚刚他们才经历了跨马游街,享受了人生至高荣耀的一刻,自信心已经膨胀到了顶点。只是此时,众人心里都有一个疑惑,状元哪儿去了?本应该骑着高头大马,走在第一个的状元,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榜眼马周排在头一个,此等奇怪的事情,就这么堂而皇之的发生了。

    难道这世上真有如此高人,得了状元不要的?

    在学子们进皇城,在进宫门之前,会有礼部的官员演礼,传授面君的礼节,以免殿失仪。而此时的两仪殿内,“一府三省六部”的大佬们,都已经聚齐了,李世民下旨,让这十个人先做监考后阅卷,共评制科状元。

    众人也没有想到,会这么快见到李牧。按照常人的思维,吹了牛之后没能做到,哪还有脸见人了,怎么也得等事儿过去了,再出来吧。但李牧不但出来了,还像是没事儿人一样,瞅着心情还不错,这就让人看不懂了。

    “陛下驾到。”

    高公公喊了一声,众人赶忙端正神色,恭敬施礼。今日不是平常的朝议,乃是殿试。殿试重威仪,也算是给未来的官员们打个样,让他们看一看是如何为官的。若站没有站像,坐没有坐像,岂不是有损朝廷威仪?

    李世民在龙椅之上端坐,斜眼瞅了李牧一眼,哼一声,道:“有些人,还敢出现在朕的面前?是等着朕找他算账么?”

    众人都看向李牧,李牧正要说话,忽然一个小太监慌张地跑进来。高公公急忙斥责:“慌慌张张做什么,还有一点规矩吗?”

    小太监快要哭了,道:“大事不好了,状元公,他、他不见了!”

    众人大惊失色,高公公急忙问道:“什么不见了,怎么不见了?光天化日之下,状元还能丢了不成么?就没找找?”

    小太监哭道:“找了呀,没有啊!没人认识状元公,他也没来看榜,没领腰牌。跨马游街也没来,像是,像是不想当状元了。”

    “岂有此理!”高公公走到小太监面前,道:“你们就是这么办事的?还不去找?!”

    魏征听到了这儿,看了李牧一眼,把头扭到了一旁,他已经猜到了结果,不想看李牧的表演。

    但是表演这东西,是谁不想看就能不看的了?

    只见李牧站出来,哎呀一声,道:“我想起来了,今日是放榜之日啊,我该去看看榜才是,这可好,都不知道自己考了第几名。”

    李世民冷哼道:“榜上无名之人,不必看了吧?”

    “什么?榜上无名?”李牧吸了口冷气,道:“谁人这么厉害,竟抢了我的状元之位?”

    王珪实在是忍不住,‘好心’道:“侯爷,快别说了,真没有你的名字,就一个行李的,状元公,叫李寻欢,不是你。”

    “王侍中,你怎知我的号?”

    王珪蒙了:“号?”

    “是呀,本侯姓李名牧字逍遥号寻欢又称云龙将军,王侍中不知道吗?”


………………………………

第595章 殿试

    知道?知道个屁呀!再说你没事儿取那么多的名字干什么,正常人谁这么多名字!

    王珪瞠目结舌,想到自己说过的话,不禁咽了口吐沫,挤出一丝笑容,硬拗道:“我就知道是侯爷你,开个玩笑,其实我早就猜出来啦,能写出《阿房宫赋》这等辞赋文章的人,除了侯爷你,放眼天下,还有何人啊?大家说是不是啊!”

    众人都不应声,太丢人了,好歹也是太原王氏出身,这老东西怎么脸皮都不要了。

    “李牧,朕问你,为何不用本名参加科举?你知不知道,这是违制的,朕可以下旨取消了你的状元之名。”

    众人一听,对呀,忘了此节,你李牧违制了呀,这叫冒名顶替,得开革了你呀!

    “陛下容禀。”李牧敛去嬉笑的神色,道:“臣是故意这样做的,其因有三。一,近日臣听说了不少谣言,据说不少礼部的官员,为了让臣不能中状元,想出了百般的诡计。臣没有使用本名,便是出于这种考虑。其二,臣也不想陛下背负偏袒的恶名,若陛下看到试卷上的名字是李牧,即便臣真的是出类拔萃,陛下点臣为状元,也是会落人口实。其三……”

    李牧嘴角勾起一丝轻笑,道:“臣是真的没把状元太当回事,臣只想告诉天下人,我李牧言出必践,说出去的话,就有对等的实力,至于是否会被开革功名,臣不在乎,因为臣已经证明过了。”

    “所以你才跟朕说,若你得了状元又不想要,让朕允许你转送给别人?”

    “正是此意。”

    “好一个恃才傲物的家伙!”李世民哼道:“别说朕不给你机会,今日的事情,朕给你一个转机,等会儿殿试,你若有能力再得头筹,你犯的错,朕当没看见,还奖赏你,但你若没得制科的状元,朕便数罪并罚,你敢赌么?”

    “臣无所谓呀,魏公敢么?”

    魏征已经拜读了三遍《阿房宫赋》,心底其实已经是服了李牧的,但他实在是挂不住面子承认,而且以他的年纪,拜李牧为师,也太有点说不过去了,只好以冷哼应对。

    李世民懒得看这俩人扯皮,对高公公示意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