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技师-第1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百官行礼,陆续退去。
王境泽听到这声退朝,脚下一软,瘫倒在了地上。忽然胳膊上多了一双手,王境泽抬头看去,竟然是魏征。
“魏公……”
王境泽不知说什么好,曾几何时,魏征便是他的人生偶像,但如今,他已经是逐鹿侯的门下走狗,与魏征形同陌路,甚至成了对手。此时他竟伸手相搀,王境泽不知该用什么态度对他了。
魏征把王境泽拉起来,帮他掸去灰尘,道:“你很不错。”
“魏公?”王境泽心中大骇,魏征说我不错?这若是传到了侯爷耳朵里,我还有命吗?
魏征不知王境泽的内心活动,继续道:“从前老夫对你有些误会,以为你投靠了李牧,成为了他的走狗,现在老夫要向你道歉。错不在你,而在于老夫。”
魏征感慨道:“曾几何时,老夫也如你这般,对事不对人。无论是皇亲贵胄,还是门阀士族,老夫无不敢言。但如今,老夫……多了许多难言之隐,不过看到御史台有你这样的年轻俊彦出现,老夫也算是欣慰了,老夫后继有人。”
王境泽已经吓傻了,这不坏了么!若是侯爷知道魏征对我如此欣赏,我可怎么办?
“不要怕。”魏征以为王境泽是在担忧李牧,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李牧那厮,虽说无赖了些,却也不是一个不讲道理的人。只要你不为私心,又占着道理,他就算憋着火气,也不会真的把你怎么样的。”
王境泽勉强挤出一丝笑意,附和道:“多谢魏公安慰,下官、下官先告退了。”
“去吧。”
魏征放王境泽离开,看着这位年轻御史的背影,仿佛看到了曾经年轻的自己,苦笑了一下,也迈步离开了两仪殿。
……
四名金吾卫把李牧带到了太极殿,关上了殿门,不让他出来。李牧顺着门缝往外瞅了一会儿,看着李世民的步撵快过来了,大呼小叫了起来:“气死我了!气死我了!气死我了!!!”
“我要把这厮抓起来,把他按在粪坑里!我要在他回家的路上堵他,我要把他打得他妈都不认识他!”
“啊啊啊!气死我了!!”
正喊着,殿门吱呀一声开了。李世民沉着脸进来,高公公在外面把门给带上了。
李牧闭上了嘴巴,头却扭到了另一边,不跟李世民对视。
李世民踱步走过来,故意站在李牧面前。李牧又把头扭到另一个方向,李世民也不嫌麻烦,跟着绕了一圈,又站在了李牧的面前。
“陛下,内务府的事情,只当臣没提过。臣今天憋气又窝火,想回家了。”李牧紧紧抿着嘴唇,一副受了委屈,又努力忍住的样子。
李世民强忍着,才没笑出声来,做出一副‘朕懂你’的神态,抬起手拍了拍李牧的肩膀,道:“你的心意,朕当然知晓。但是你也不能否认,王爱卿说得也有一定道理。李牧啊,朕不是借着由头说你。你这个脾气也是得改一改了。朕知道你是一个有才干的人,恃才傲物,不算是什么毛病。但是你如此听不得不同的声音,时间长了,恐会养成刚愎自用的性格啊。”
“《管子》有言,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上位者不可受人摆布,却也不能不虚心纳谏。不管他人说得对不对,听一听总不会少块肉,你恼怒个什么?”
李牧闭口不言,大有一副,你是皇帝你有理,我说不过你我不说的架势。
李世民叹了口气,又道:“你也是,这种事情,私下里跟朕商量不好么?非得在金殿上说,还耍小聪明要挟朕。现在好了吧,聪明反被聪明误,被人挑出了毛病。”
李牧还不吭声,下巴高扬,眼睛瞅着殿梁,摆出了一副拒绝沟通的样子。
李世民终是忍不住了,指着李牧,笑道:“你如今的样子,四个字足以形容,你可知道是哪四个字?”
“貌比潘安!”
“呸!”李世民啐了一口,道:“恼羞成怒!”
李牧咬了咬牙,道:“臣不想跟陛下辩这些,时候不早了,臣肚子饿了,要回家吃饭了,臣告退。”
李世民一把拉住李牧的胳膊,对外面喊了一声,道:“高干!”
“陛下!”
“传膳,朕与李牧有话要说,做点他爱吃的。”
“诺。”
李世民笑着看向李牧,道:“朕赐你午膳,留下陪朕聊聊?”
李牧本来还想继续演,但看到李世民如此关爱自己,心里也有些不忍了,嚅嗫了一下,躬身行礼道:“多谢陛下。”
李世民又笑了起来,叫小太监搬来一把胡椅,示意李牧坐下。
“内务府的事情,你没有错。那个王境泽也没有错,他做了他应该做的事情,你不能与他为难。朕也不会让你吃了亏,该入股你就入股,该分润你就分润,就当朕赏赐你的,不叫外人知道就是了。”
“不要!”李牧一副有骨气的模样,道:“臣当着百官的面说了不参与到内务府的生意里,就一定不参与。纸包不住火,若是臣参与了,早晚有一天得露馅。到时天下人的悠悠之口,还不知会把臣说成什么样子。臣要脸,吃亏就吃亏,没什么大不了的!”
………………………………
第315章 升官
李世民见他这副样子,忍不住发噱,道:“你不要嘴硬,把事情办好了比什么都强,若你一直白干,朕还担心你不好好做事呢。”
李牧顿时像被踩了尾巴似的大叫:“就是这样!就是这样!陛下!臣不服气,现在是怎么了呢?臣好好做事,倒惹人猜疑,处处掣肘,旁人也就罢了,陛下竟也这样。早知如此,我还不如休假了,不干了,什么内务府,什么工部,我不干了!”
“休得放肆。”李世民喝止一声,却没有多少怒色,道:“工部的改革因你而起,内务府也是你提出来,你说干就干,说不干就不干?朕是皇帝,都没有你这般自在。刚才你走后,朕顶着多大的压力把内务府的事情定下来你知道么?现在说不干了?朕的威严何在啊?旁人会以为,你逐鹿侯的威风大了,连朕都管不了你了!”
“可是……”李牧嘟哝着,却也说不出什么反驳的话了。
李世民自以为胜利,心中得意,道:“好了,这件事就这么定了。稍后朕便下旨,封你为内务府总管大臣,从三品,不归三省六部辖制,你可满意?”
“这……”李牧颇为意外,他虽想到这事能成,却没有想到,李世民竟然如此大方,直接赏了一个从三品的官职。
如今朝中,三省六部的长官仅为正三品。门下省侍中、中书令、御史大夫也都是正三品。往上,大多是虚职,实职仅有尚书左右仆射二人而已,大唐不设尚书令,因此尚书左右仆射便是实际的宰相,正三品的官职,便是宰辅。
从三品的官职,不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吧。能管着他的也没几个了,而且内务府的特殊性,跟三省六部都不搭边,他们想管也没法管。谁那么没有眼力见,去管皇帝的钱口袋?
最重要的是,李牧只有十七岁。十七岁的县侯已经是耸人听闻了,没有人反对是因为当年李渊的谕令,寻得传国玉玺者,不论出身皆封侯。但十七岁的从三品——可以想见,此旨意一旦发出,必然惹来天下人的议论。
李牧非常感动,他知道李世民是一个最在乎风评的皇帝,很多事情,即便他想做,也会顾虑风评而忍耐。如今却为了他冒天下之大不韪,如此知遇之恩,着实令人动容。
“陛下,臣不能领命。”李牧开口拒绝,刚要说出理由,就见李世民摆了摆手,道:“朕知道你要说些什么,议论,自然会有,但是能因为有议论,就不做事了么?如果你做得好,议论自然也会消散。朕做出这个决定,是因为对你有信心。”
话说到了这个份上,李牧也不好再推辞了,起身行礼,道:“臣定不负陛下期望。”
“还有一个原因是,殿中监的长官本来就是从三品的官职。现如今殿中监并入了内务府,你作为总管大臣,怎么也要从三品才镇得住,因此朕敕封你从三品的官职,乃是顺理成章,就算有议论,也无妨,不算违制。”
李牧惊奇道:“陛下,太监也有品阶么?”
“自然是有啊,不然宫中发放月俸等,以何为凭?”李世民笑道:“不学无术的小子,连这些也不知道?”
李牧是真不知道,只好认怂,道:“呃……臣孤陋寡闻。”
李世民倒是少见李牧认怂的时候,就多给他解释了两句,道:“宫中的太监、女官、妃嫔等,都有品阶。品阶不同,待遇也不同。殿中监原本是正常的官员领着,朕登基之后,念高干跟随我多年的功劳,便让他做了殿中监,因此才有了总管太监的称呼。”
“哦。”李牧恍然,但又忍不住问:“陛下,这正常人的官职,也可以用太监代替么?”
“为何不可?”李世民奇怪地反问:“这是宫中的事情,与外庭无干。再说,这也不是朕开的先河,早在两汉时期,便有中常侍等,很正常的事情,你为何觉得奇怪?”
“没、没事……”李牧笑了笑,把话岔开了。
他前世看得明清电视剧太多,总是不自觉地代入明清时候的规矩。但其实仔细想想,哪有什么一定之规。明朝的太监,不也到处‘镇守’么,性质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皇帝方便,换种说法而已。
说完了内务府的事情,李世民又想起了今天本来要演的双簧,不悦道:“李牧,你小子今日误了朕的事,该当何罪啊?”
这件事李牧无法辩驳,有错就要认,挨打要站好,乖乖道:“臣知错了,明日臣还来上朝,肯定不节外生枝,把陛下要求的事情办了。”
“还是算了吧。”李世民摆了摆手,道:“今日的旨意发出,明日肯定会有非常大的议论,你的脾气朕还不知道,到时候又要吵架,两仪殿乃是肃穆之地,岂容你胡闹?来日若没有重要的事情,朝议你还是少来吧。”
“那可真是太遗憾了。”李牧顿时做出了一副惋惜的样子,道:“臣正想多多参与朝议,聆听陛下与诸公的教诲呢。”
“呵、”李世民轻笑了一声,道:“朕若是信了你这句话,朕就是个傻子了。”
“陛下千万不要这么说,陛下英明神武前无古人后也不会有来者,万万不可自污啊……”
李世民大怒,道:“朕是在夸你吗?!”说着,指着李牧骂道:“就你这个样子,要不是有几分才干,朕早就把你流放三千里,省得在朕眼前晃悠,让朕心烦。”
“臣知道陛下舍不得。”李牧笑嘻嘻地说道。
这时,午膳端来了。软塌上安置了一张方桌,李世民与李牧相对而坐。
跪坐这种姿势,李牧一直都难适应。时间短还好说,时间长了是真的腿麻,外加腰酸背痛。但他看其他人,好像都没事,心里就不禁犯嘀咕,难道是没有掌握好跪坐的要领么?
不过此时美食当前,他也顾不得这些了。早上起来的太早,没好好吃饭,又在两仪殿站了一上午,肚子早就咕咕叫了。听到李世民说出‘吃吧’两个字,他就开动了。可谓是毫无吃相,狼吞虎咽。
李世民看着他吃得欢,也有点蠢蠢欲动,但他自诩身份,不能跟李牧一样荒唐,便忍住了。一个人慢条斯理地吃着,忽然李牧抬起头,李世民愣了一下,问道:“你要做什么?”
李牧指了指李世民碗里的饭,道:“陛下吃得这么慢,可是食欲不振?”
“朕……”
“嘿嘿、”李牧伸手把李世民的碗端了起来,把没动的半碗饭,扒到了自己的碗里,嘴里还说着:“陛下,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啊。食物可是浪费不得,陛下吃不下,臣替你吃,正好臣还没吃饱。”
李世民:“……”
李世民活了三十多年,还真是头一次碰见这种事情。错愕得说不出话来,这天下竟然还有人敢动朕的饭,什么东西这是!但是不知为何,怒气刚升起来,看到李牧狼吞虎咽的样子,又消散了。眼见着李牧把这半碗饭也要吃完了,李世民也顾不得矜持,把碗端了起来。就剩半碗了,再给抢去,堂堂皇帝可就要饿肚子了。
不顾风度的李世民,吃起饭来,比李牧一点也不慢。俩人几乎是同时放下碗筷,李牧忽然在下巴上指了指,李世民下意识抬手摸了一下,摸到一个饭粒,刚想丢掉,脑袋里不知怎么响起李牧刚刚吟诵的诗,把饭粒给吃了。
李牧笑了一下,道:“陛下,臣还有件事,想跟陛下说一声。”
“什么事?”
“魏征前些日子,曾给陛下上书,这件事,陛下还记得么?”
“你指的是修路的事情?”李世民冷哼一声,道:“朕已经驳回了,还申斥了他。该死的山东士族,净想着好事,朕岂能如他所愿?”
“呃……”李牧咽了口吐沫,小声道:“陛下,魏征找到了臣,臣答应为他游说陛下,臣知道陛下的心思,自然不答应,但他软磨硬泡,骚扰臣,臣无奈,就只好答应了。”
“哦?”李世民似笑非笑,道:“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好说话了?”
“嘿嘿、”李牧满脸堆笑,道:“真是什么都瞒不过陛下,魏征给臣十万贯,求臣促成此事。”
“十万贯!”
李世民惊讶得声音都变调了,抓住李牧的袖子,道:“十万贯?他有十万贯?”
“他那么穷,怎么可能有啊。”李牧小心把袖子拽出来,给李世民解释,道:“这钱应该是山东士族出的。”
李世民微微皱眉,道:“你已经把钱收下了?”
李牧点头,道:“就像上次臣与陛下说的,修路的事情,最终受益的一定是朝廷,有利无害,何况还有这十万贯,臣觉得没有不答应的理由。”
李世民不说话,好半天,才开口,道:“你说得没错,朕意气用事了。只是你不该找他们要钱,他们今日给你十万贯,来日必会变本加厉的盘剥百姓。百姓生活本就艰苦,朕怎忍心再让他们增加负担,你把这钱退回去吧。”
“臣以为不可!”
………………………………
第316章 长乐门中人
“不可?”李世民皱眉道:“朕是曾说过你可以奉旨贪污的话,但那说的是门阀勋贵的钱,可不是让你贪百姓的钱,朕以为你不是贪恋钱财的人,为何如此?”
“陛下,臣是为陛下考虑。”
“为朕考虑?”李世民眉头皱得更紧,道:“莫非你认为,朕会贪图这十万贯?朕是缺钱,却还不至于把手伸到百姓头上!”
“请陛下听臣说完。”
李牧正色道:“陛下,那日臣与陛下说起筑路的事情,曾提到过。筑路,非门阀勋贵不可,其中原因之一,便是门阀手中有粮。有粮,才能养活劳力。因此,臣支持山东士族来修路。”
“但是他们的想法,却在于扩大自己的影响力。陛下也说过,门阀在地方上的影响力,一直是朝廷的心腹之患。”
李世民哼道:“你既然知道,为何还要促成此事?山东本就不服朝廷约束,若再修成了路,以后朝廷更加治理不了了。”
“臣正是为解决此事,才极力促成的。”李牧认真道:“陛下刚才说,这十万贯,最终会分摊到百姓身上。臣却以为,不止。”
“什么意思?”
“山东不服朝廷约束久矣,地方上的很多事务,不经朝廷允许,他们也没有少自作主张。这次修路的事情,干系甚大。山东士族定是觉得,此事已经触及了陛下底线,所以没敢阴奉阳违。但一旦朝廷答应下来,其中的很多细节方面,他们还是不会听从朝廷的调派。”
“臣试探过魏征,问他,若朝廷答应山东修路,可否派巡检司监督。魏征含糊其辞,显然是无法做主。这便确认了臣的猜想,不但这十万贯,会分摊到山东百姓身上。日后收取过路费的时候,他们也一定不会按照朝廷的章程来。”
“陛下试想,道路不好的时候,过路是不花钱的。但是路修好了,却要花钱走,而且价格不菲。若陛下是商贾,会不会对此不满呢?”
李世民想了想,道:“道路不好时,大家走的路都不好。贩卖货物,赚得钱多少却是差不多的。而道路修好了,虽然路好走了,却要交不少的钱,贩卖货物得到钱所剩无几,若朕是商贾,恐怕会选择前者,毕竟有所剩余。”
“就是这样。因此臣在修路的章程中,特意注明过路费收取的标准。严令必须按照这个标准收取,为此甚至不惜延长道路收归朝廷的时间,目的就是不给百姓增添负担。章程中的收费标准,是臣精算过的。大抵要比没有修路之前,耽误时间所影响的收益要小,这样对百姓来说,修路之后即便交钱,对他们来说也是划算的。”
“而山东士族,不遵守朝廷的章程。借此机会,大肆敛财,那么山东百姓必然怨声载道。而且陛下不要忘了,山东是不施行新政的。百姓无法得到贞观犁,只能做门阀士族的佃户。于此相对应的是,除了山东之外的地方,施行新政,且生活压力更小。若陛下是百姓,陛下会如何做?”
“这……”李世民想了想,道:“朕大概会想,离开山东,奔个前程——只是,百姓迁徙不易,恐怕没有那么容易。”
“陛下,迁徙之事,倒在其次。陛下可想过,到了这个份上,民心所向的是谁?”
李世民一愣,随即恍然,他懂了李牧的意思。
李牧继续说道:“这世上,最好收买的,就是寻常百姓的人心。只要给他们一丁点的恩惠,他们便感恩戴德。退一步说,即便没有恩惠。少一点暴政,他们也不会说什么。古往今来,若不是昏君当道,暴政横行,便也不会发生陈胜吴广的事情,还不是把人逼急了么?”
“山东士族若是借机敛财,正合了臣的心意。山东百姓苦其暴行暴政,必然对陛下的新政心向往之。如此一来,民心便调转了。”
李世民拧着眉头,道:“道理是这样,只是如此行事,苦了百姓了。”
“陛下,臣却以为。山东百姓与山东士族,目前来看,算作是一个整体。若无百姓的支持和默许,山东士族也未必敢这样狂妄。陛下体谅他们,他们可曾体谅过陛下么?若不借此机会分化他们,时间长了,恐怕更是铁板一块,无下手处了。”
李世民点点头,道:“你说得对,只是这都是你的猜测而已。万一他们所做的方向,以你所想正相反呢?他们若真的只是为了修路,无暴行暴政,岂不是让百姓更加感恩戴德,使朝廷的影响力更小了么?”
李牧笑了笑,道:“若真是如此,也算是百姓的福分。但臣以为,陛下所想这种可能性不会发生。原因有二,十万贯不是一个小数,钱肯定不是一家出,修路也不是一家修,话也不是一家说了算。有人愿意吃亏,也肯定有不愿意吃亏的人。如此就会有分歧。不愿意吃亏的人,是肯定不会妥协的。所以,至少这十万贯,他们一定会想办法收回去。”
“再者,过路费的诱惑太大了。这就像是一个聚宝盆,里面装着无以计数的钱财。只要肯弯腰去拿,便源源不断。如陛下和臣这等超脱了世俗的正人君子毕竟是少数,就凭那些山东士族的德行,臣以为,他们没有这个定力。”
李世民思忖了一下,也是颔首。
从人性的角度,李世民认为李牧说得没错。但这并不足以决定他的想法,他能够默许,是因为他心里还有另一个计划。
修路不是一年可以完成的事情,如此大的工程,至少也得两三年。两三年后,休养生息也差不多了。攘外必先安内,到了那个时候,若山东士族还不服朝廷管束。李世民就打算翻脸了,论嘴,山东士族无数,口诛笔伐自占上风。但若真动起手来,在李世民眼中,不过一群土鸡瓦狗尔。
而且,路修好了,行军的速度也必然会加快。往日调兵需一月,路修好之后,十五日即可。平定山东,用不了多久。
这些李世民都没有说,对于帝王来说,有些秘密注定是不能分享的。尤其面对的人是李牧,半大孩子一个,出些鬼点子他可以,军国大事,李世民还是有些信不过他。
想过这些,李世民点点头,道:“既然你已经把钱收了,那此事便依你了。朕记得与你约定,你收的贿赂,咱们是八二分账。一共十万贯,其中八万贯记在内帑账上。不要耍小聪明,朕会查账的。”
李牧只好捏鼻子认了,当时也确实这么说的。
忽然李牧想起了什么,道:“陛下,有一件事,臣觉得应该告知陛下一声。”
“说。”
“魏征送过来的钱财,一半是金银,一半是铜钱。如今山东士族在长安城中明面的势力趋近于无,却还能在短短数日之内凑齐这么多钱,臣以为不得不防。还有就是,在运来的金银中,有不少器皿。其中一些的花纹制式被磨平了,但仔细辨认,似乎……出自宫中,臣不敢十分确定,只是想给陛下提个醒,宫中近日,有无丢失金银器皿的事情。若有,可就此查一下。”
“宫中器皿?”李世民念了一句,似乎有些走神,呆愣了一瞬,随即恢复如常,道:“此事朕知道了,不必查了,不是宫中丢的,你自行处置就是了。”
“哦。”李牧心中虽有疑惑,却也没有再问,道:“那臣就吩咐下去,熔成金条和元宝了。”
李世民点点头,道:“好了,说了这么久,朕也乏了。你退下吧,那个鞠智盛给朕盯紧了,他与什么人接触,速报朕知。他若行贿于你,还是老规矩,八二分账,去吧。”
“臣告退。”
李牧起身行了个礼,退了出去。门口遇到高公公,把他的《葵花宝典》还了,又闲聊了两句,便离开了宫城。
却说高公公这边,在答对了李牧之后,轻轻推开殿门,悄无声息地来到了李世民跟前。
他陪伴李世民将近二十年,看表情,就能大致猜出李世民的心情。
“陛下……”
“高干,长乐门那位,近日可有什么消息么?”
高公公心里一突,谨慎答道:“回陛下的话,没听说有什么消息。”
李世民不再问,停顿了一瞬,又问道:“袁天罡到哪里了?”
“回陛下,约莫明日差不多了。”
李世民叹了口气,道:“吩咐下去,袁天罡什么时候回来,就什么时候来见朕。朕有很多事情交代他去做,耽误不得了。”
“诺。”
高公公应了声。
李世民沉默了一会儿,又道:“高干,你去一趟长乐门。吃食用度等,捡宫里有的,挑好的拿去一些。还有,到李牧的铺子买几套他那个豪华礼包,也一并送过去。再替朕问问,还缺不缺什么,仔细记了,回来告诉朕。”
“诺。”
李世民疲惫地摆了摆手,高公公躬身后退几步,转身离开办事去了。
………………………………
第317章 两头挖坑
刘神威的药果然是管用,今日早晚鞠智盛又用了两次药,后股竟有一丝清凉的感觉,几乎没有痛感了。鞠智盛小睡了一个时辰,起来时只觉得神清气爽,午后阳光自带一丝暖意,他便想要出去走走,就从床上下来了。
等他穿上了鞋,敢恍然发现,自己可以行动了。后股虽有一丝异样感觉,却已经没有痛感了。
鞠智盛大喜,伤处好了,他就可以继续他的计划,不至于耽误事情。鞠智盛从后宅出来,在庭院里闲逛。他到了逐鹿侯府,就没有出过厢房,对李牧居住的地方,也抱有非常大的好奇心。
丫鬟下人看见了他,也没人阻拦他,微微行了个礼,算是打了招呼。
就在鞠智盛想找人问问李牧在哪的时候,忽然,一个尖细的声音传入了他的耳朵。顺着声音的来处,鞠智盛找到了大堂的侧门,偷偷往里面一瞧,竟然是传旨的太监。
李牧躬身聆听圣谕,传旨太监正在朗读圣旨。
“……逐鹿侯李牧者,人品贵重,才干卓越,深得朕心。今设内务府,敕令逐鹿侯李牧为从三品总管大臣,掌内帑及宫廷、皇产事务。特许便宜行事,内务府六品以下官员任命,无需通报吏部。望尽心竭力,为朕分忧,勿令朕失望……”
鞠智盛听着这圣旨的内容,心下骇然。
他知道李牧是大唐皇帝面前的大红人,却没有想到,大唐皇帝对他宠信到了这般境地。
十七岁的军侯,十七岁的从三品大员,还特许他可以任命六品以下官员。这与开府有何区别了?
当年大唐皇帝被封为天策上将时,差不多也就是这样吧。虽然李牧的内务府,与天策府比拟不了,但其性质确是差不多。
得宠信到了何种程度,才会把任命官员的权力都下放给他啊。虽说只是六品以下,但也足够令人咋舌了。
昨日听李牧说起,朝野都觉得他是李世民的私生子。鞠智盛还只当是一个笑话听,如今听到这个圣旨,他也有点要信了。就算是太子,大唐皇帝也未必会如此纵容吧。
“臣谢主隆恩!”
李牧的声音,打断了鞠智盛的遐想。他忙退后了两步,免得被人看见他在这里。
却还是没有走,竖起耳朵听着。
只听传旨太监朗读完了圣旨,立刻换上了一副谄媚到了极点的声音:“恭喜侯爷,贺喜侯爷。以后殿中监归了内务府,还请侯爷多多照拂一二。”
李牧呵呵笑道:“哪有什么照拂不照拂的,大伙都是为陛下效力,只要忠心又肯付出辛苦,自然少不了好处。殿中监虽并入内务府,但宫中的事情,还是有高公公来掌舵。他这个总管大太监,与我可是平起平坐的。”
“是是是,高公公是咱家的干爹,咱家自当孝敬着。但侯爷这边,咱家也得多亲近些才是。”
李牧哈哈一笑,道:“我当是谁手底下的太监,如此会说话,原来都不是外人。那就没有必要太客气了,我问你件事,你来给我传旨的时候,中书省可有其他旨意发出?”
“有。”太监老实答道:“还有一道圣旨是给御史大夫魏征的,不过,内容咱家就不知了。”
“这样……”李牧心中有数了,笑了笑,道:“行了,谢你告知。今日时候不早,你也要赶回去复旨,这点小钱你拿着,不能让你白跑一趟。”
说罢,一条小金鱼儿便递了过去。
传旨太监却说什么也不敢要,再三推辞,实在推辞不过,逃也似地跑了。
李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