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技师-第1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东突厥覆灭之后,有不少东突厥的部落,不愿归附大唐,又担心大唐征伐,不少北上归附薛延陀,也有一部分横穿大漠,归顺了西突厥。
突厥人是游牧民族,他们的规矩,便是征服与被征服。虽然这些部落原来归属东突厥,但他们归附过来,西突厥也没有不接受的道理,何况百年前,所有突厥人本都是一家。
李世民可以想到,这些归附的部落,肯定已经把东突厥覆灭,颉利被俘的消息传了过去。西突厥与大唐修好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二者有共同的敌人。现在这个敌人已经被大唐解决了,形势逆转。
西突厥本就是被东突厥赶走的,他们不可能不觊觎东突厥留下的牧场。尤其是河套地区,草场肥美,本就是突厥汗国的王帐所在。双方此前各自宣称自己是突厥正统,如今东突厥已灭,没有人争抢了,西突厥自然就是正统。
为了这个正统的名义,他们也要回到河套。
新可汗对泥孰下手,很可能就是东征的信号。先扫清内部的“亲唐派”,然后厉兵秣马,挥军东征。再想到高昌国主鞠文泰此番觐见,李世民更加笃定自己的猜想了。西突厥东征,头一站就是高昌。高昌国小民寡,据说兵卒不过五千人,如何能抵抗西突厥骑兵的滚滚铁蹄?
如此,鞠文泰来长安的目的,便昭然若揭了,他想要求援。
李世民的目光再次放到奏折上,眼中浮现出疑惑之色。
这鞠文泰既然是来求援的,为何又让世子提前一步来到长安?而且还密而不报,若不是因缘巧合,王仲远发现了此事,恐怕等鞠文泰到长安的那天,都不会知道此事。
鞠文泰是来求援的,那他的儿子来长安,又是为了什么呢?
游山玩水?
李世民是不信的。
手指轻轻敲着桌子,李世民的脑海中冒出了几种可能。剔除掉他觉得不正确的选项,最后剩下了一种最可能的可能。
鞠文泰这是怕朕不答应,所以让他的儿子先来一步,疏通朝中重臣为他们说话。
一定是这样!
李世民揉着发胀的太阳穴,又一次陷入了深思。
东突厥覆灭,大唐西、北、再无强敌,正好休养生息。虽现已知道,薛延陀虎视眈眈,但薛延陀此前一直被突厥人奴役,无好马良弓,又有突厥部落融合进去,内部整合也需要些时日。李世民断定,五年之内,薛延陀不会是大患。等到五年之后,大唐休养生息,薛延陀若想进犯,他也有足够的信心打败。
但突厥人不一样,西突厥在西域已经经营了几十年。到底是什么实力,现在还未可知。若他们打过来,可不是薛延陀可以比拟的。
刚走一个东突厥,又回来一个西突厥。大唐还是改变不了强敌环伺的局面,何谈休养生息。
“若是真来了,这仗必打了。”
李世民喃喃念叨。
情况已经分析清楚,但是高昌国,救还是不救呢?
李世民却没拿定主意。
如今高昌国主还有闲心来长安朝见,说明西突厥还没有逼到一定程度。若此时大唐出兵高昌,直面西突厥,恐怕授人以柄。西突厥可以据此为借口,直接向大唐开战,正中下怀。
但是若不管,也不行。高昌国地处要冲,虽然兵甲不盛,却是西域通商的关键节点。大唐商人想要去西域,高昌是入沙漠之前最后一个补给站。而西域商人想来大唐,穿过沙漠之后,弹尽粮绝,继续补给,也离不开高昌。高昌收两边商税,做两边买卖,赚的是盆满钵满。
若是这样的地方,被西突厥拿在手中。无异于封死了大唐往西的道路,这对大唐来说,可是极大的不利。
怎么能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呢?
李世民只觉得脑袋都要炸开了。
若是搁在从前,李世民此时肯定已经派人去找长孙无忌了。等他与长孙无忌商量后,再传房玄龄,杜如晦。再后,才是王珪、魏征等人。
但是自长孙无忌上奏请求修陇右路之后,李世民脑海中经常会闪过李牧的话,越想越觉得有道理。
长孙无忌与自己相交莫逆,长孙氏与李氏休戚与共。但这些,都无法改变长孙是长孙,皇室是皇室的事实。长孙无忌再怎么忠心,他也会先考虑长孙氏的利益,终究还是隔着一层。
心中有这样的想法,李世民对长孙无忌,也没有从前那么信得过了。同时他也能够理解,为何长孙皇后一直主张不要重用外戚。这样做,既是维护皇室,又是对长孙家的一种变相保护。若长孙家权柄太大,他日祸起萧墙,兴许长孙氏都不能保存。
李世民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曾多次暗自反省,在这样的大事上,他竟不如皇后想的深远。同时他也暗骂了李牧多次,李牧的一句似乎是无心之语,点破了这层窗户纸。这固然是一件好事,但对于李世民来说,却让他失去了一个可以称之为朋友的人。
“如今这天下,朕还能毫无防备的信任谁呢?”
李世民喃喃自语,忽然想起李牧,嘴角不禁勾起了一丝笑容。
长孙无忌不可尽信了,但是李牧,却还是可以信一信的。也许如他所言,来日他有了家族,也会为自己的家族考虑。但他现在没有,他连儿子都没有,孑然一身,现在的他,是可以信任的。
而且他还想到了当年与泥孰的事情,当年泥孰来长安,李渊让他接待泥孰,一是考虑到身份,泥孰是突厥可汗的侄子,而他是秦王,皇子接待,以示优渥。二是考虑到年龄,他与泥孰年龄相仿,说起话来也不至于没有话题可聊。
如今高昌世子来到长安,李世民让李牧去接待泥孰,正是效仿当年的事情。据闻,高昌世子也不过二十多岁,虽然李牧才十七,但他想必也不会落了下风去。高昌世子,大唐侯爷,也不算是慢待了他。
最重要的是,李世民想要把高昌世子与满朝文武隔开。无论最终的决定是怎样,李世民都不想看到,满朝文武得到贿赂以后,联起手来逼宫的局面。
圣天子,必须乾纲独断!
脑海中形成了这个念头,越想越觉得可行。李世民敲了敲桌子,道:“来人!”
高公公去长安县衙传旨了,自然有旁人伺候,一个太监进殿,躬身道:“陛下有何吩咐?”
“去把逐鹿侯叫来,朕有事交代他。”
“诺!”太监应声,退了出去。
这太监刚出去,高公公便回来了:“陛下,长安县令王仲远已经来了,殿外侯旨。”
李世民点点头,道:“那两个胡人也带来了么?”
“带来了,也在殿外。”
“好,先让王仲远进来,那两个胡人,朕等会再见。”
………………………………
第296章 练兵的门道
工部衙门。
李牧与李大亮,可真算得上是多日不见了。俩人也没什么碰面的机会,李大亮住在工部,虽然是一个应名的尚书,但三不五时也要写一写奏疏,参加一下朝议。基本上就是工部、朝堂,这两点一线。
而李牧呢,这俩地方几乎是不去的,也就没有机会碰到一起。
今日相见,自是有很多话要说。李大亮想说的是工厂的事情,这工厂建设的起因,是为了安置李大亮袍泽的遗子,李牧答应了,也为他办到了。本来李大亮以为,这所谓的安置,不过是给口饭吃罢了。万万没想到,李牧办事如此周到,不但给了他们一口饭吃,还安排了一个女先生教他们识字读书。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识字算是士族的特权,平民老百姓,能认识自己的名字,就算是博学了。工厂里的这些学徒,就算他们父母健在,他们也是没机会读书的。
工部的大小事务,都有人来负责。也不知是李牧疏忽了,还是忘了,唯有这工厂,没有指定人手兼顾。李大亮便自领了这个职责,其他的事情他也不过问,一心扑在了工厂上,每日都在工厂‘坐堂’,搞得众工匠压力甚大。
工厂如今在李牧的安排下,正在生产贞观犁的部件。李大亮看得多了,竟也能做出来了。他年轻的时候,当过铁匠,打造的犁铧,做工精湛,便是李牧也挑不出毛病来。
“如何?老夫的手艺,还看的过眼么?”李大亮捋了捋短须,颇为自得地说道。
李牧把犁铧放下,道:“真是没想到,尚书大人竟有这等手艺。一点也不吹捧地说,有这等手艺在,就算尚书大人明日被贬官抄家流放岭南,也能靠这手艺,在岭南发家致富。”
这话还真是一点也不吹捧,李大亮无奈苦笑,这也就是他的脾气好,若换成程咬金,此时早打起来了。
聊不下去了,李大亮岔开话题,道:“老夫与你这顽劣之徒聊不来,直说了吧,有什么事情。念在你帮了老夫一个大忙的份上,老夫定尽心尽力,还你这个人情。”
人情?
李牧有些纳闷,他不记得自己帮过李大亮什么。工厂的事情,李大亮视为人情,李牧却没有这么想过。工厂是他早就定下来的计划中的一环,李大亮找来这些战争孤儿,正合了他的心思。在这件事上,李牧倒是觉得欠了李大亮一个人情呢。
不过李牧此时要求人,既然李大亮说有人情,他也就含混地应着,有没有再说,把事儿办了是真的。
“也不是什么大事。”李牧轻咳一声,把练兵的事情说了。他知道李大亮素来谨慎,因此先提了李世民应下的话,又道:“若是尚书大人不放心,我再去请一道正式的旨意来。”
李大亮笑道:“不用这样麻烦,老夫自然信你。练兵的事情,老夫还算是擅长。三百人也不算多,又是屯卫出身,应该不会很难。只是不知,你想要把这些人练成什么样子。”
“样子?”李牧不懂,道:“不知尚书大人指的是什么?”
李大亮道:“我大唐的府兵总称为卫士,善弓马者称之为越骑,余为步兵、矛手、步射手。步兵之中,又有执戟、执盾,陌刀手等,矛手又分长矛、短矛,步射手之中,又有投石兵,弩手,弓手……”
李牧听得脑袋疼,他本以为古代的兵种很简单,没想到还有这么多的区别,赶忙打断李大亮的长篇大论,道:“尚书大人不要说了,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
这下轮到李大亮奇了,道:“那你想要的是什么?”
李牧想了想,他原本想说,我要的是特种兵,什么都会的哪一种。但是话到嘴边,又吞了回去。想法要结合实际,既然存在这么多兵种,说明根本就没有什么都会的兵。
既然这样,应该要什么样的兵呢?
“嗯……”李牧沉吟了一下,道:“尚书大人,我有一个兄弟,叫做李重义,尚书大人可知道他?”
李大亮点点头,道:“与你形影不离的大个子,我自然是记得。”说着,李大亮又笑道:“那可是一个好苗子啊,若他从军伍,假以时日,必是一员猛将!”
“我也是这样想。陛下赐我这三百士卒,我想让他作为校尉替我带领,我这个兄弟,身高八尺,天生神力,猛不可挡。我让他挑选的士卒,也是以他为例,虽远不及他,却也是屯卫中勇猛过人者。我想要的兵,就是如我兄弟这般,勇猛过人的兵。”
李大亮听出点意思来了,问道:“步兵么?”
李牧摇头,道:“大唐以骑兵为最,自然是骑兵。”
李大亮想了想,道:“你想要骑兵,有些话我得先跟你说在前面,让你有个准备。”
“尚书大人请讲。”
“我大唐的兵制,从军者,除禁军之外,都需要自备军马,兵刃,建功立业。陛下虽赐你五百士卒,还允许你在屯卫选人。但屯卫是禁军,离开屯卫之后,自然不能带走甲胄,兵刃,军马。这些都要你来准备,三百人的军马,甲胄,兵刃,造价和不低啊,而且此后人吃马嚼,也是一笔巨大的开销,你确定要骑兵么?”
李牧一愣,他之前不是没想过这件事。若是李世民让他自行招募,他已经做好了自备这些东西的打算了。但是既然是从屯卫挑人,李牧便没有往这方面想。他下意识的想法是,都让挑人了,总不能光着膀子来吧,兵器甲胄都是随身之物,还能不让带?
但听李大亮这么一说,还真就不让带。
李牧心知,就算他现在进宫去向李世民讨要。多半李世民也不会给的,一来这是定例,不好更改。再者,李世民那么抠门,他会给才怪。
李牧咬咬牙,道:“尚书大人放心练兵就是,需要任何兵器,甲胄,马匹,我、我自己掏钱买就是了!”
“我可先跟你说好了,若重新置办全套,少说也得万贯以上!”
“啊?”听到这个价钱,倒是让李牧一愣,脱口而出道:“万贯就够了?这么少?”
“……”李大亮一阵无语,万贯,这说得可是万贯啊!这种惊讶的语气算什么?莫非还嫌少了?人都说逐鹿侯生财有道,日进斗金,家财万贯,铜钱堆积得库房都满了,都要溢出来了,如今看这个架势,传言不虚。
“既然你能够接受,就当老夫没有说过了。”李大亮继续说道:“既然是骑兵,不可不练骑射,强弓也要准备。”
李牧却道:“大人,强弓就不必了。我虽然不会弓箭,但也知道,练习弓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些屯卫若此时开始练习,恐怕短时间没有成效,我给他们准备了替代品。”
“替代品?何物?莫非是弩?”不等李牧说话,李大亮又道:“弩恐怕是不行,弩箭只有一支,射出之后,再换一支的时间,足够敌人射出三支箭了。而且弩箭的射程,要比强弓短得多,交战之时不顶用。”
“若是诸葛连弩呢?”
李大亮失笑道:“传说中诸葛连弩,有两倍于普通弩箭的射程,足以媲美强弓。而且一匣十支箭,可以做到连射。齐射之时,遮天蔽日,令敌人躲无可躲,防不胜防。若是有此神器,自然是可以替代强弓。但这不过是传说而已,老夫倒是有幸见过流传下来的几架诸葛弩,但都是样子罢了,没有一个能真正射出箭矢的,老夫以为,这诸葛连弩,恐怕是后人为尊崇诸葛孔明编出来的故事罢了,不是真的,这样的传言,说来有什么用?”
“尚书大人,世上没有空穴来风的事情。”李牧嘴角勾起一丝自信满满的笑容,道:“诸葛连弩,我已经复原了。”
李大亮大惊失色,道:“此言当真?”
“当真。”李牧正色道:“我已经造出一架,前几日呈请陛下御览了。陛下亲手试验,其效果与诸葛连弩一般无二。”
李牧这样说,李大亮再无怀疑。李世民是天策上将,对于军械的了解,还要胜过李大亮一筹。他既然亲手试验过,应该就是真的了。
李大亮连连感叹,道:“真是想不到,这世上竟然真的有这样的神器。而你竟然能复原出来,当真是鲁班再世,巧夺天工了。好啊!大唐幸甚!大唐幸甚!”
李牧苦笑打断李大亮的话,把与李世民讨论得出的,诸葛连弩的弊端说了出来。李大亮听说这诸葛连弩的造价竟然那么高昂,不由十分失落,连连叹息了起来。
“尚书大人不要气馁,假以时日,也许我能找出让成本降低的办法。虽然供给不了全军,但是三百人的配备,我还是出的起的。”
李大亮听李牧说得如此自信,心中也有些羡慕了。他这一辈子,从未在意过金钱。否则也不会把钱都拿出来分给袍泽的子女和工部的工匠们了,但是此时此刻,他感觉到钱有用了。诸葛连弩的弊端有两个,一是反震力道大,二是造价高昂。但李大亮却觉得,反震力道大不算特别大的缺点。
他善守城,考虑也是优先从守城出发。对于守城来说,可以用架子把诸葛连弩固定起来,人只需要扣动扳机即可。试想在足够箭矢支撑下,连发的诸葛连弩,一架可顶十把强弓,一个垛子安排一架,便是神仙也休想爬上城墙了。
最大的问题,还是在造价上。但若是有足够的钱,这个问题也不是问题了。就像李牧现在这样,他有钱,便可以让自己的亲兵都配备诸葛连弩。如此一来,齐射之时,三百人岂不是能当三千人来用了?
虽然军力不能如此简单的计算,但还是让人好生羡慕啊。
李大亮在心中感慨一番,又继续说了起来,道:“既然诸葛连弩可以替代强弓,那强弓就不必准备了。不知你打算让他们用什么兵刃作为主要武器?像你兄弟那样的巨斧肯定是不成,他天生神力,舞得动。常人可不行,马上作战,可不是冲杀一阵就结束的事情,若是兵器太重,初时不觉得,鏖战起来,气力不济,不用敌人杀过来,自己就拖垮了。”
这又是出乎李牧意料的一件事,他本来的想法是,培养一群“狂暴战”,每个人都拿双斧,冲入敌军之中,使出一招‘旋风斩’,杀得敌军血流成河。
听李大亮这么一说,好像又不太可能了。
当然李重义这样的天生神力,还是可以做到的,只是他挑选出的士卒,肯定是做不到了。
李牧想了想,又道:“尚书大人以为呢?”
“骑兵对骑兵,一寸长一寸强!兵器越长越好,矛,戟,都是上佳之选。若骑兵对步兵,太长的兵器就不是非常实用了。多用马刀,马槊等。”
李牧皱眉问道:“那就没有可长可短的兵刃么?”
李大亮没好气道:“你当兵刃是什么?还可长可短?老夫是没见过,你要有能耐,发明出来让老夫见识一下。”
李牧低头看了眼自己的裤裆,心中暗道,怎么就没有?本军侯胯下这杆亮银枪,不但可长可短,还可粗可细,盛怒之时,还能喷薄而出,只是尚书大人这般大年纪,恐怕是理解不了了。
李牧没有说话只是笑,李大亮莫名其妙,虎着脸道:“你笑什么?”
李牧摇摇头,道:“没什么,兵刃的事情,我再想想。大人先练着,等我想好了,再跟大人商量。”
“也好,练兵的时候,为免损伤,多用木制兵器,我且先按常规练着。”
这时门口进来一个书吏,李牧嫌少来工部,自然是不认得,但这书吏却认得他,施礼过后,道:“尚书大人,侯爷,宫里来了传旨,请逐鹿侯进宫觐见。太监知道尚书与侯爷在说话,没有进来打扰,让小人通报一声。太监说,陛下找的急,还请侯爷快着些。若是侯爷的事情着急,他也可以再等等。”
李大亮笑道:“瞧瞧你,凶名在外了不是?宫里的传旨太监都怕了你了。去吧,也聊得差不多了,剩下的事情,老夫自己看着来,你无须担心。”
李牧嘿嘿笑道:“那我先入宫觐见,人都在广场,我让重义来见您,费心了。”
………………………………
第297章 抠门
工部距离皇城有些远,因此李牧来到太极宫的时候,差不多已经是中午了。
早晨因为着忙去工部办事,李牧没吃几口东西,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有点饿了。李世民匆忙找来,也不知道是什么事情,若是奏对的时间太长,也不知道能不能给口饭吃……
李牧脑袋里想着这些有的没的,人已经到了殿门口。高公公早在这儿等着了,见到李牧过来,赶紧凑到他旁边。李牧下意识往后退了一步,虽然他对高公公这个人没什么意见,但是太监身上那股尿骚味他是非常烦的,不过今天却让他非常意外,高公公的身上,竟然是香的。
李牧赶紧把后撤变成伸手,握住高公公的手晃啊晃,笑道:“没想到高公公也是我家店铺的客人呢,这香水用得可好?”
“好好好……”高公公敷衍了一句,道:“侯爷,这些事情先不忙说,咱家等在这里,是为了给你提个醒,今日陛下的心情可不算太好,一直沉着脸。具体的事情咱家不太清楚,抓耳音听到几句,说是与西边有关。上午的时候,陛下让咱家去传旨,召见了长安县令王仲远,还有两个胡人,刚刚孙神医来过,却不知所为何事,陛下屏退左右,咱家也赶了出来。”
也是巧了,高公公说的这两件事,李牧全都知道。但他仍然是一副好奇的样子,作势要细问,高公公却道:“来不及了,咱家知道的就这么多,侯爷快进去吧。”
说完,就把殿门打开了。李牧只好迈步进去,同时对高公公小声道:“等会还有些事情讨教。”
高公公一愣,他自己都不知道,李牧会有什么事情讨教他,点了点头,道:“咱家在门口等侯爷就是。”
李牧迈步进殿,李世民听到脚步声,抬起了头,看到李牧,招了招手,指了一下桌案前的锦墩,道:“坐吧。”
李牧也不客气,在锦墩上坐了。从上午李世民见的这几个人来看,这个锦墩一定是孙思邈坐过的。王仲远那厮,可没有这么大的面子。
“知道朕叫你来所为何事么?”
李牧心中腹诽,这叫什么问题?你叫我来,我怎么会知道你要干嘛?这就如同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叫去办公室一样,他先不说什么事,上来先问‘知道为什么叫你来么?’,先诈一下,这时候心理素质不好的孩子,就会竹筒倒豆子似的把事情都说了,老师则从容应对。
李牧显然不是小学生了,他一脸无辜地摇了摇头,道:“臣不知道。”
李世民叹了口气,道:“孙神医走了。”
李牧大惊,道:“神医不是留下给皇后治病么?为何忽然走了?”
“神医说,他查遍了古籍,终于找到了治疗皇后头痛症的方法。但是药方中需要一味千年雪莲,世上难寻。为了彻底解决皇后的病症,神医决定去采药。但此行九死一生,能不能活着回来都不一定。朕心中觉得非常愧疚,若是为了皇后的病症,害了神医的性命,朕此生必定寝食难安。”
李牧偷偷撇嘴,暗道,你会在乎就怪了!还有孙思邈这个老头,撒谎真是张口就来啊。明明是为了自己炼丹修仙,却说是为了皇后寻药,更令人无语的是,看李世民这样子,竟没有半点怀疑,反而一副感激涕零的样子。
李牧忍不住道:“陛下,也可能是神医在长安待腻了,想换个地方,随口说的托词——”
“说的什么话!”李世民怒道:“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神医医术无双,德行也是有目共睹,他怎么可能撒谎骗人?你或许不知道吧,神医临走的时候,还特意嘱咐他的徒弟,要把你给他的千两黄金都买成药材,周济穷苦百姓,这等高风亮节之人,岂会是你口中那样?”
“……”
李牧彻底无语,心想这人啊,怎么就是吃这一套呢?面子工程,就这么重要么?孙思邈不过是把自己给他的一千两黄金拿出来而已,慷慨也是慷他人之慨,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反观自己,不知道贴进去多少钱了,到现在也没博一个好名声出来,这公平吗?
不过他也没说什么,各人的行事风格不同,孙思邈也未必是沽名钓誉,也许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为了给自己离开长安,找一个合适的托词而已。
见李牧闭口不言了,李世民以为他知错了,语气也缓和了一点,道:“你啊,不要总用恶意去揣度别人。这世上高洁之士很多,你还年轻,要虚心学习才是。”
李牧赶紧点头,道:“陛下说的是,臣慢慢改。”
“神医交代你印书了?”
“是的。”这事儿没啥值得隐瞒的,李牧老实说道:“之前就说好了的,印《千金方》五千本。”
“印一万本吧。”
“……”李牧眨巴眨巴眼睛,脑海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这钱谁出?他这么想,也这么说了。李世民不悦道:“你怎么这么抠门,你不要忘了,神医救过你的性命。你现在的生意日进斗金,多印五千本书而已,这点钱算什么?”
这话李牧就不爱听了,我日进斗金我就该花大头钱呐?
李牧哼了一声,道:“陛下,神医救过臣的命不假,但是神医也说过,医者救人,不以金钱为论。况且臣也报答了神医,他人诊金,不过几百文,至多也不过一两贯,臣给了一千两黄金,这可是一万贯,不少了吧?印书的事情,也是臣主动提及的,五千本,也不少了。陛下金口一开,说多印五千,臣也不敢说什么?只是这是陛下的心意,臣不敢抢陛下的风头,这钱还是从内帑出好一些。”
“你这小子!”李世民本就是故意诈李牧一下,心里想着,若是李牧答应了,就捡了个便宜,若是不答应呢,那就再说。已经想到李牧会不答应的情况了,心里还是想再努力一下,故作不悦道:“这是在与朕讨价还价么?”
李牧把脸一板,道:“臣不敢,但是臣以为,陛下更不该欺负人。”
李世民无奈苦笑,道:“好吧,朕说不过你,那就从……”
‘内帑’的‘内’字都说了一半了,李牧忽然又打断李世民,道:“陛下若是想让臣出这个钱,臣也可以出,不过臣有一件事,想请陛下准许。”
听到李牧这样说,李世民也好奇他想要什么,道:“还说不是跟朕讨价还价?也罢,说吧,先说好,朕可不一定答应。”
李牧换上一副笑脸,道:“不是多大的事情。情况是这样,工部的改革进行得不错。现在又建立了工厂,需要的工匠越来越多,臣想请陛下发一道旨意,若是有手艺,想谋一份前程的人,可以来到工部应聘,待遇从优。还有就是,招了这么多工匠,得给他们安排地方住,因此臣打算转过年来,把工部的堆料场挪到城外去,倒出来的空地,再兴建一坊。就这么点事,陛下觉得如何?”
“这……”李世民琢磨了一下,倒是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工部的情况,李大亮会定时写奏折汇报给李世民。许多细节,李牧都不一定知道,但是李世民却清楚的很。工部辖下的工厂,正在生产贞观犁,人手着实不够,李牧的要求也很合理。至于兴建街坊的事情,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来。工匠来自五湖四海,在长安没有地方住,安置一下也是正常的事情。
只是,李牧这么认真地提出来,作为交换条件,这是为什么呢?他该不会是想,让民部出这份钱吧?
想到这,李世民警惕地看着李牧,道:“事情可以答应,旨意没有问题,但兴建街坊的钱,民部不会出。”
李牧高兴道:“没关系,民部不出就不出。”
李世民看到李牧的样子,更觉得有诈,眉头一蹙,补充道:“内帑也不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