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王冠-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黄昏摇头,正色,“我当然知道,因为我穿越者,所以叔父一定会投水的,你们此刻不信我也没法。不妨再说一事,过几日后,燕王朱棣将召方孝孺为之写即位诏书,年底时会定年号永乐,方孝孺必然会拒绝并大骂朱棣,从而被凌迟诛杀,牵连十族。”

    这件事后,吴溥应会相信自己是穿越者了。

    吴与弼如听天书,“你怎么知道的?”

    黄昏笑而不语。

    吴溥略一思索,“何来十族?”

    黄昏叹了口气:“朋友与门生,为第十族!”

    吴溥笑了笑,还是不愿意相信,历来只有诛九族,哪有诛十族的先例,沉吟良久,问道:“我倒是好奇,从人情亲疏上来说,你确实有救黄观的道理,可既然知道方孝孺这位大儒会被杀,为何不愿意救上一救?”

    黄昏苦笑,“救不了。”

    连黑衣宰相姚广孝都救不了方孝孺,自己凭什么救?

    在朱棣进城之前,姚广孝曾对朱棣说过,不要杀方孝孺,若是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人的种子就绝了,然而结果呢?

    方孝孺还是被杀。

    没办法,方孝孺把朱棣骂的太狠,天王老子来了都不认的那种。

    没得救。

    永乐大帝朱棣岂是没脾气的那种人。

    吴溥不解,“为什么?”

    黄昏叹气,“这是个死结,过段日子,吴叔你知悉方孝孺被杀那一天的详情之后,你就会明白,这个结解不开,姚广孝也不行。”

    吴溥沉默了,他当然知道姚广孝在朱棣心中的分量。

    他有些诧然。

    黄昏的表现确实不像个少年郎,说话井井有条有理有据,且透着一股成年人的稳重,甚至对局势重要人物皆一清二楚,知道方孝孺也知道姚广孝,确实有些出彩。

    先前还能看出只有王艮才是真正想殉国的名士。

    难道真是他说的那什么穿越者?

    沉吟良久,“你要去救黄观,孝心甚好,盘缠一事无须担心,路引么……”

    想了想,又道:“我去给你办便是,你的身份目前有些敏感,我用与弼的身份去给你办路引,倒想问你,你要如何救黄观。”

    黄昏也还没想好,只能老实道:“尽人事听天命罢。”

    吴溥点头,“孝心可嘉。”

    起身准备出门,“我这便去给你办路引,虽然局势很乱,但办个路引不难,毕竟今日城内已经安定下来,没有战事了。”

    他在衙门还是认识几个人。

    翰林院编修,虽然是个清水衙门,但一般衙门真不愿意得罪。

    鬼知道这些编修什么时候就飞黄腾达了。

    黄昏忽然道:“吴叔,我这一去大概要些时日才能回来,若是燕王着人让你去当值,但去便是,千万莫要意气用事。”

    吴溥哦了一声,略有不喜。

    你让我学那胡广、李贯么。

    黄昏叹道:“吴叔你读书等身,难道不想一身才学有所用,做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相信我,朱棣绝不是昏庸暴君,他一定会让你和众多读书人去做这件事的。”

    吴溥茫然,“什么事?”

    黄昏压低声音,“如果说,我是说如果,朱棣想修一本书,这本书将由解缙和姚广孝主持,动用全国最优秀的读书人三千余人,历时六年,全书共两万两千八百七十七卷,仅目录就有六十卷,共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约三亿七千万字,汇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等,若是编撰这样一本百科全书,吴叔你觉得算不算是利在千秋的好事?”

    吴溥瞠目结舌。

    吴与弼亦如此。
………………………………

第五章 哎哟,徐妙锦

    目送黄昏远去。

    吴与弼站在吴溥身旁,脆生生的道:“爹,你真信黄昏哥哥的话啊,难道朱棣真会将年号定为永乐?方孝孺又真的会被诛十族?我怎么都觉得不可置信,再说,你不是已经打定主意致仕了吗?”

    反正他是不信。

    吴溥沉默良久,“再看吧。”

    方孝孺会被杀,这件事稍微有点见识的人都能预见,但是会被诛连十族,这是谁都不敢去想的事情,可黄昏说得如此确凿……

    这便罢了。

    黄昏说朱棣的年号会是永乐,而且会修一本书,仅是听那么一说,吴溥便觉得心潮澎湃。

    作为读书人,他太明白那样的一本书是何等瑰宝。

    由不得他不动心。

    如果一切都如黄昏所说,自己丢了气节学那胡广和李贯又如何,能去编撰这样一件瑰宝,为之锦上添花绣上一针,方不负一生所学。

    话说回来,如果一切成真,岂非证明黄昏真是全知的穿越者,可穿越者到底是什么意思,又为何能够全知?

    这样的人在大明王朝岂非要无往不利。

    吴溥觉得匪夷所思。

    ……

    ……

    去哪里救黄观?

    据史书记载,应天府城破之时,黄观和练子宁在外地募兵,有两个说辞,一说在杭州,一说在长江上游,根据其投江位置在安庆罗刹矶判断,后者比较可靠。

    可长江上游城市那么多,怎么去找。

    这不是问题。

    黄昏打算直接去罗刹矶等。

    应天府城破,消息传到黄观那边,再等他走到安庆时,自己应该已经守株待兔了。

    难的不是阻止黄观投水。

    而是从朱棣屠刀下救人。

    在朱棣靖难书中,列举有文职奸臣,黄观名列第六,排在前面的黄子澄、齐泰等人,都被朱棣清算,各种株连灭族。

    黄观死后,朱棣甚至还从科举名录中划去了黄观的名字。

    直到万历年间才恢复。

    补谥文贞。

    黄观其人,确实是个大才,师从元末学者黄冔,自幼勤学,从秀才到状元,历经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均夺第一,时人赞誉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

    曾任翰林院修撰,历任户部侍郎,如今任职右侍中。

    安庆在安徽。

    从应天府到安庆,途经和州、芜湖、铜陵,直线距离大概两百五十公里左右,若是加上道路曲折,也就三百公里,乘坐马车需三日才能到。

    车马颠簸,黄昏有些怀念动车高铁,没来由的想起了那句很文青的话: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搞笑么。

    来到大明王朝,一个就把我打发了?

    我全都要!

    车夫是个聋哑老头。

    读过几年私塾。

    吴溥思维缜密,毕竟是去救“文职奸臣”名录上列名第六的黄观,不宜走漏消息,事后也需要保密,聋哑车夫最为合适。

    又读过书,交流不会很难。

    出城十里,有折柳亭。

    兵荒马乱之后,人心依然惶惶,迎来送往的不多,折柳亭外有一辆华丽马车,车夫是个年轻男子,腰间佩了剑,面目棱角分明,颇有沙场武夫气。

    历朝民间皆禁兵器。

    车夫能佩剑,主人家不是权贵就是士族。

    亭中仅有三人,一男两女,衣着华丽,男的约莫三十出头,身高八尺面如冠玉,英姿非凡。

    极有英雄气。

    一个小女孩,尚是十一二岁垂髫丫头。

    粉嘟粉嘟很可爱。

    已有些美人胚子。

    较为显眼的是那位成年女子,一身雪白长裙,头戴斗笠,又以白纱遮面,身姿姣姣。

    黄昏多看了一眼。

    这大夏天的,戴着斗笠面纱不热么,怕是有鬼。

    也没在意。

    只道是支持建文帝的臣子怕被朱棣清算,提前送家人离开,可天下之大,皆已是永乐大帝朱棣的囊中之物,他们又能逃到哪里去。

    一路斜插南下直奔安庆,无风无雨也无晴。

    倒是有件趣事。

    在进入和州时,守城兵丁盘查路引,发现黄昏路引上的户籍资料显示十三岁,但身高已有五六尺,略微问了两句,心照不宣的笑笑。

    放行。

    大家都懂。

    世间还是善良的人多,今日放行一人,也许就是救一人。

    三日后进入安庆城。

    问了路,黄昏将老车夫留在城内,独自一人出了城,直奔和安庆毗邻的贵池县,去往翠屏山下,据成书于宋太宗年间的《太平寰宇记》所述,贵池县翠屏山外有六孤石,生於江中,谓之罗刹矶。

    倒是好找。

    此处江水湍急,黄昏逆流而上,在一处水面平缓的小镇外,发现有一座渡口,于是租了艘船,整日里守在渡口码头。

    黄昏不知道黄观长什么样子。

    但过了安庆后,黄观会给其妻翁氏招魂,此处江水平缓,最是合适。

    黄昏没算错。

    在他抵达后的第三天,黄观出现了。

    江面上,一叶扁舟缓缓顺流而下,舟头有人负手而立,身着大明官服,纵是隔着江面,黄昏也能感觉儒雅之气扑面而来。

    不愧大三元才子,自带气场。

    正欲起身,让船家撑船去往江中,身后却忽然传来娇俏如黄鹂的声音,“黄昏,你从应天出城一路匆忙南下,到此处后又守候三日,原来为了见你叔父?可大势已去,如之奈何。”

    船轻微一沉。

    有幽香浸鼻。

    黄昏回头,发现登船的是个女子,身姿姣姣,头戴斗笠白纱遮面。

    记了起来。

    是当日出应天城时在折柳亭外看见的那个女子,当时还觉得她可疑来着,现在看来,她认识自己,又认识黄观,应是朝中支持建文帝的臣子家眷。

    笑着道:“你是谁?”

    女子略微讶然,“你不记得我了?”

    黄昏干笑两声,可能大明王朝的黄昏记得,但二十一世纪的八零后大叔黄昏可不记得你,道:“抱歉,被水溺了一场,记忆有些迷糊。”

    女子点头,“你叔母的事情我已知晓,女子投水殉国,大义可敬可佩。”

    黄昏心里嘀咕。

    别瞎扯这些没用的,倒是赶紧交代你是谁。

    万一是朱棣的密探呢。

    女子又道:“你叔父在应天府当差,朱棣反叛之后,因朝事之故,我兄长与你叔父多有交集,你我见过数面,你还叫我锦姐姐来着,记不起来了?”

    黄昏当然记不起来。

    关于这具身体主人的记忆,他一丁点都没得到。

    女子无奈,“我姓徐。”

    黄昏哦了一声,圆滑的道:“原来是锦姐姐啊——”

    猛然住口。

    哎哟。

    卧槽!

    苍了个天。

    姓徐,名字里有个锦字,其兄长又是朝中能和右侍中黄观商议政事的人物,这女子的身份已经呼之欲出,只可能是那个人!

    徐妙锦。
………………………………

第六章 迂腐的三元状元

    徐妙锦留在史书里的资料不多,颇有传奇色彩。

    她是徐达第三女。

    上面有两个姐姐,一个是朱棣的老婆,即将要母仪天下的徐皇后,另一个是代王朱桂的王妃。

    长兄徐辉祖,靖难之役中让朱棣吃尽了苦头。

    还有个兄长徐增寿,因为支持燕王,今年被建文帝杀了。

    徐妙锦和徐辉祖一样,也支持建文帝。

    难怪要跑。

    朱棣登基后会清算徐家,徐辉祖被软禁,徐妙锦若是不跑,大概率要被强行纳入宫中——这还是有徐皇后说情。

    当然,没有徐皇后说情,也是这个下场。

    徐妙锦之所以青史留名,不是因为她身为徐达女儿的身份,而是因为长得漂亮,长得漂亮也就罢了,还驻颜有术。

    驻颜有术也行,偏生她不愿意嫁给朱棣。

    徐皇后死后,朱棣一见皇后没了,这也不是个事啊,庞大后宫没有主母可不行,他身为大明集团董事长,找个皇后还不是一句话的简单事情。

    大明天下,千万妙龄少女随他选。

    要不然当皇帝干嘛。

    皇帝一生,干得最多的事情,似乎只有干了。

    可朱棣偏生看上了已经二十八岁的徐妙锦,由此可见徐妙锦之容颜,虽然史书没有资料记载,但想来配得上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倾国倾城。

    朱棣打算立徐妙锦为皇后,可惜碰了钉子。

    徐妙锦不嫁。

    三辞皇后之聘。

    最后被朱棣逼得没法,不得不带发出家,在北京城里青灯古佛了却余生。

    被发了好人卡的朱棣也是尴尬。

    么得面子啊!

    索性不再立皇后,当然,作为皇帝,少个皇后名分的妻子而已,宫中女人还是多如牛毛,话说回来,朱棣倒真没过度沉溺美色。

    这货是钢铁直男,喜欢打仗,特别喜欢的那种。

    黄昏心里的情绪无比复杂,比看见解缙、胡广、王艮时还要复杂。

    男人本性嘛。

    女名人总比男名人更有魅力些。

    默默算了一下。

    徐皇后是永乐六年死的,那么站在自己面前的徐妙锦,才二十二岁?

    嗯,比自己大。

    不对。

    是比“黄昏”大,比自己小。

    话说回来,就算是四十岁的徐妙锦,我也想要,何况才二十二,女大三抱金砖,现在的徐妙锦比自己大六岁左右。

    抱两块金砖。

    黄昏也就心里过过瘾,哪敢真奢望,毕竟她被朱棣惦念着呢。

    和未来老板抢女人……

    关键是这个老板杀起人来一点也不手软。

    有风险。

    眼光落在长裙遮掩下的姣姣长腿上,黄昏又骚动了,要不……

    先下手为强,抢一下试试?

    徐妙锦哪知黄昏此刻在想什么,轻声道:“在应天城外的折柳亭里,我和长兄就看见你了,想着你可能会被朱棣的人逮住,所以我一直跟着,等下见过黄观,我会继续……远游。”

    躲避朱棣这种话不好意思说。

    黄昏恍然。

    也不揭破她那点小心思,回头对道:“船家——”

    戛然而止。

    船家跑了。

    不跑才是怪事,这少年和神秘女子一口一个朱棣,安庆距离应天不远,傻子也知道这两人有事,我们这些小员工有口饭吃就好,管他谁当董事长。

    黄昏讪讪的回头苦笑,“跑了。”

    徐妙锦嗯了声,“没事,许吟在岸上,他不会让船家乱说话的。”

    许吟是那佩剑的年轻马夫。

    撑船是个问题,不过身为八零后农村人,老家又有条小河,黄昏恰好会那么一点,看得徐妙锦啧啧称奇,“黄观说你读书甚有其家风,不曾想还会撑船。”

    读书人……谁去做这些下九流的事。

    黄昏笑而不语。

    船至江心。

    黄观已在挥洒黄纸招魂。

    黄昏犹豫了下,还是按耐住内心的不适应,大声喊道:“叔父。”

    必须接受身份融入这段历史。

    黄观讶然,看见撑船而来的黄昏,又看见船上的徐妙锦,停下手中动作,眼眸有些发红,“昏儿,你还活着?是怎么知道我在这里的?”

    以为这孩子和妻子翁氏一起投水了。

    登船。

    黄昏有些不清楚大明的礼节,按照记忆里的历史知识作了个揖,倒是没什么差池,徐妙锦也和黄观见礼,叹道:“黄侍中这是要往何处去?”

    黄观沉默不语。

    黄昏知道他想干什么,招魂之后,于罗刹矶水流湍急处投水殉国。

    一念及此,顿生敬佩之心。

    轻声道:“叔父之心,上天感之,今后亦将青史留名,成为千万读书人的表率。叔父您科举三元,其后仕途家国朝堂,侄儿想问叔父一句,您是为何而读书?”

    黄观闻言,唯有泪流。

    徐妙锦见状亦勾起心中忧郁,望着滚滚江水东逝去,忍不住轻叹一口气,默默发呆。

    气氛瞬间悲凉。

    黄昏见状暗道不好。

    别没劝住黄观,连徐妙锦也投河自尽,这才是罪过。

    心思电转,道:“偏安一隅的宋王朝,有个叫辛弃疾的词人说过,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叔父想必也欲如此罢?”

    黄观拍了拍黄昏肩头,“昏儿,你还是早做打算,先别回老家,暂且藏匿身份远遁,朱棣不会放过我们一家。”

    死志已定。

    黄昏急了,你倒是让我把话说完,大声道:“侄儿对此不敢苟同,今日来见叔父,就想问一句叔父,您读书是为了天下社稷,还是为了坐在应天紫禁城皇椅上的那个人,叔父读书一生,难道就是为了货与帝王家?”

    黄观怔住。

    这些道理他不是不懂,只不过被君为臣纲的儒家思想给束缚住了。

    徐妙锦也愣住。

    略微有些奇怪,总觉得眼前的黄昏和以前见过的黄昏有些不一样,说话极为成熟,行为稳重如而立之人,让人没来由的觉得可靠。

    黄昏打铁趁热,“我知叔父之心,应天城破,陛下驾崩,重器易位,身为臣子,岂能苟活,便于这滚滚江水中见陛下,以厉鬼阴魂向那朱棣索命!”

    黄观叹道,“昏儿既已知叔父之心,就休要再言。”

    确实迂腐。

    徐妙锦闻言吃了一惊,黄观竟也欲殉国,而黄昏上船就知道了,他是如何看出来的,须知自己可一点也没看出。

    难道……

    他早就料到,所以才会从应天城逃出来见黄观?

    黄昏头疼万分。

    想要靠口舌之利说服一位读书人,而且这位读书人三元状元,何其艰难。

    唯有出绝招了。
………………………………

第七章 再次重申,我真的是穿越者

    深呼吸一口气,大声道:“叔父一死,自己倒是快哉了事,可天下百姓怎么办,您读书一生,不就是为了以满腹才华,为社稷百姓谋福利吗?”

    这是面子话。

    实际上古代的读书人,大多还是为了货与帝王家。

    像范文正公那样的读书人有。

    不多。

    黄观这位读书人,气节足以名垂青史,也不可否认,黄观、王艮之流的内心深处,读书初衷不是简单的货与帝王家,必然有为天下社稷之心。

    不过受儒家思想束缚,最后走上了这条无奈的道路。

    黄观唯有一笑。

    满是苦涩。

    望着远空江水尽头,颓废叹气,“朱棣已成应天新主,我黄观纵有满身才华,又有何用,与其苟活被他羞辱,不如一死守志。”

    黄昏暗想,朱棣登基不过是这座天下换了个吃干饭的主人而已。

    心里这么想,话不能这么说。

    这是蔑视皇权,与君为臣纲的儒家思想背道而驰,易遭到黄观训斥。

    道:“叔父,可知我为何知道您会来这里?”

    黄观本能问道:“为何?”

    徐妙锦闻言也有些奇怪,黄昏出了应天城后,一路直奔安庆,又马不停蹄来到此处,途中不作任何停留,确实是一早就知道黄观会在此处的表现。

    黄昏笑道:“很简单,因为我是穿越者。”

    黄观,“穿越者?”

    徐妙锦茫然。

    两人都是一头雾水,穿越者是什么?

    黄昏就知道他们会有这样的反应,轻声道:“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但你们又不能不信,我确实是穿越者,而且我知道接下来将会发生的很多事情,所以我才知道叔父您会出现在这里,也知道叔父您为叔母招魂之后,会在罗刹矶投水殉国——”

    黄观挥手,“休要胡言乱语诳我,我在募兵,昏儿你自幼聪慧,自可判定我会顺江而下,途径安庆来到此处,至于判断我会投水殉国,不过是因为你了解叔父而已。”

    这个解释合理。

    徐妙锦暗暗点头,差点被这小子诳了去。

    黄昏摇头,“好吧,那再说点我这个身份不可能推理出来的事情。”

    又把方孝孺的事情说了一遍。

    黄观和徐妙锦闻言,和吴溥的反应一样,怎么可能出现诛十族的事情。

    见两人还是不信,黄昏只得再出杀手锏。

    道:“方孝孺宁死不写即位诏书,朱棣找了楼琏,哪知楼琏写完诏书回家就自尽了,那封诏书自然用不得,于是即位诏书出自解缙之手,且朱棣会定年号为永乐,这几天他还没登基,我也不可能推断出他的年号吧,到年底叔父您就知道我没说错了。”

    黄观苦笑,“昏儿,莫要玩弄小心思,你这是想稳住叔父。”

    黄昏头疼。

    异常头疼。

    三元状元,果然没有吴溥那么好忽悠。

    黄昏根本不解释,继续道:“今年,朱棣会命解缙负责总裁重修《明太祖实录》,明年,会让解缙主持修另外一本书,这会是一本无比庞大的全书……”

    把《永乐大典》的事情说了一遍。

    黄观和徐妙锦闻言瞠目结舌。

    这是真的?

    朱棣竟然要修这样一本书,这可是件了不起的大事,放在历朝历代,一位君王在位期间能做成这一件事,都足以名垂青史了。

    黄观沉吟半晌,“如果朱棣能做这样的事,倒是让人心里坦然了许多。”

    用词是如果。

    意味着他依然不相信,毕竟是没发生的事情。

    黄昏心里长叹,没办法了。

    最后的压箱底绝招。

    看着黄观,缓缓的说道:“叔父,我还知道一件事。”看向徐妙锦,“应天城破后,紫禁城里起了一场大火,其后朱棣的心腹士卒就撒了出来,你可知为何?”

    徐妙锦眸子红了。

    紫禁城确实起了一场大火,是因为陛下纵火自焚了。

    黄观又一次泪流满面。

    黄昏石破天惊的说出了真相:“那场大火之后,朱棣对外宣称,陛下已经死于大火之中,可他为何要让士卒全城密查,甚至波及到周边州城?”

    “真相只有一个,陛下没死!”

    陛下没死。

    四个字,像惊雷一般,炸得黄观脸色潮红,炸得徐妙锦娇躯轻颤。

    建文帝没死,这意味着很多。

    历朝历代,坐江山讲究个名正言顺,即所谓的正统,不见朱棣起兵,表面理由也不敢说建文帝怎么样,而是说靖难。

    直观一点的词语,靖难又可以称之为清君侧。

    只不过大多清君侧,最后都把君清了。

    正统皇室没死,便会有投机者带着皇室复辟,就如当年曹操做的那样,挟天子以令诸侯,次一点,那也是力挽狂澜的功勋。

    而朱棣更怕。

    他这个江山怎么来的,比较简单:直接从北方一条线打到应天府,也就是说,除了这一条线上的部门,其他部门严格来说,还是属于建文帝。

    建文帝死了,其他部门的员工一看老板都没了,从了朱棣吧。

    反正都是家族企业,谁当总裁都一样。

    就这么简单。

    但如果建文帝这位老总裁没死,这就不好说了,站出来振臂高呼,其他部门经理一看,哎哟,老总裁还在,跟着他混业绩比较稳定,新总裁上任的话毕竟有未知性。

    万一把老子开除了呢。

    于是大概率一呼百应,各部门出钱出力,大家闹哄哄的跑到公司总部,把新总裁从董事会赶出去,然后按劳分配果实。

    所以这个理由,足以燃起黄观心中的烈焰。

    他圆睁双眼,五指轻颤,眸子赤红,看着黄昏,几乎有些狰狞的问道:“昏儿你说什么,你说陛下还没有死,你怎么知道的?”

    黄昏长出了口气。

    不错。

    从黄观的反应来看,只要建文帝没死,他也不会殉国了。

    面上不动声色,道:“叔父,侄儿再次重申,我真的是穿越者,这大明天下,没有侄儿不知道的事情,所以侄儿才知晓陛下没死。”

    转念一想,得堵住黄观和徐妙锦对预知未来的的幻想,主角有我一个就够了,大家都知道未来,这还玩个毛。

    我又怎么在朱老板手下创业?

    于是又无比认真的道:“但这些未来的事情,侄儿就算知道,也不能说的太多,否则会遭天谴,活不过几日的,今日之事,侄儿已经泄露天机,请叔父不要再过问太多。”

    迷信害人。

    但巧了,这玩意儿也能用来保护自己。
………………………………

第八章 徐妙锦,快到我碗里来

    希望。

    两个字,是很多人在困境中继续努力奋斗的精神力量。

    因为这两个字,黄观没投水殉国。

    暂时而已。

    他并没有全部相信黄昏的话。

    子不语怪力乱神。

    读书人是最不容易迷信的,自古以来的起义,读书人玩这一套最溜,总会给辅佐的主子弄点将得天下的迷信预兆。

    比如汉高祖斩了条白蛇。

    又比如燕王这一次靖难,就很搞了些神神道道的事情,在民间广泛流传。

    所以黄观也不太信相士算卦那一套。

    现在黄昏更甚。

    不是算卦。

    而是作为另外一种闻所未闻的穿越者,拥有预知的能力。

    谁敢信。

    这不就是神仙嘛。

    但建文帝没死,这个希望却让他活了下来。

    黄昏跑前跑后,累了个汗流浃背,在罗刹矶上游这座叫向家渡的小市集租了间小院子,买了各种生活物资,让黄观暂时住下,又刻意叮嘱,为了避免建文帝还活着的消息走漏,让叔父黄观悄悄供奉一座建文帝的灵位。

    待到了年底,朱棣定年号永乐,昭告全国之后,黄观就会明白自己没骗他。

    至于要怎么去找建文。

    这是个问题。

    胡濙坐拥朱棣给他的庞大资源,以寻找元末道人张三丰为理由,走遍四海耗费无数年,才得到一些信息,可惜史书并无详细记载。

    所以建文在哪里,没人知道。

    要么当了和尚。

    要么已经出海。

    后者可能性较大,要不然马三保的无敌舰队出海那么多次,真是去落后国家传播大明集团的友爱之情么。

    住下之后,黄昏和黄观、徐妙锦有一场密谈。

    黄昏的意思很明确,两条路。

    一条路是黄观先暂时藏匿在向家渡,待朱棣清算旧臣的风波过去,将重心放在寻找建文帝这件事上后,黄观再去联络旧臣寻找建文帝。

    第二条路,待黄昏回到应天,以穿越者的身份奋斗,为黄观开罪,最后让其一身才华学有所用——最主要还是去编撰《永乐大典》。

    至于在仕途上能否有其他成就,看黄观自己。

    第二条路有点难。

    黄观的思想还被君为臣纲束缚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