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明王冠-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耳畔骤然喧嚣。

    妇人惊叫声,男子呼喝声,孩童啼哭声中,更有马蹄声如雷,滚滚而来。

    黄昏心中一颤。

    回头刹那,视线里出现了三匹奔马,在长街上撞开一切行人,肆无忌惮的直奔黄昏而来,一位挑着柴卖的清瘦汉子躲避不及,直接被奔马撞飞,在地上翻滚几转,没了声息,触目惊心的血痕宛若鲜花绽放,一位老妪根本没法反应,就被奔马撞倒后又践踏而过……

    身躯犹在颤抖。

    人却没了。

    马背上的骑士,面容死寂,任由胯下奔马失控,在长街上横冲直撞。

    说时迟那时快,眨眼之间,奔马近前。

    黄昏大惊失色。

    闹市骑马本就是不寻常,偏生还惊了马,而且是三骑。

    这就诡异了。

    几乎用脚膝盖都能想到,这是冲着黄昏来的。

    梅殷的反击,在他意料之中,但没料到如此凶猛,而且如此的明目张胆,甚至为了杀他,已经到了草菅人命的地步。

    梅殷该死!

    眼角余光里,人群最稠密的地方,两个黑塔一般的壮汉越众而出,欲要各拦住一匹奔马,然而也只能尽人事听天命。

    他们是赛哈智派来保护自己的,可千算万算,没算到对方会用这么一招:一切江湖好手都是白搭,人终究跑不过马。

    若非演义里的猛将,现实中也没几个人能拉停奔马。

    黄昏不对这两人抱希望。

    电光石火间,黄昏抱着身畔的吴与弼就势往旁边一滚,希望能侥幸逃过被奔马直接撞击的命运,只要不死,一切就还有机会。

    生死一瞬间,黄昏将吴与弼拱卫在怀。

    这是本能。

    然而还是逃不过被奔马正面撞中的下场,眼看黄昏和吴与弼都要被奔马撞飞而命丧当场时,谁也没料到忽然出现一柄长枪。

    银枪!

    闪耀着寒光的银枪挡在了奔马前蹄之前,稳如泰山。

    奔马悲鸣。

    双脚一曲,跪倒在地,狂冲之势不减,庞大的马躯和马上的骑士,泰山压顶直直落向黄昏和吴与弼,就算是这样,黄昏和吴与弼也是个死。

    千钧一发之际,那柄银枪倏然横扫,毫不犹豫的一枪扫到黄昏背上,黄昏如受锤击,抱着吴与弼横飞出去的同时,猛然吐出一口鲜血。

    落地之后又吐出两口鲜血,眼前的影响模糊中出现层层叠影,即将晕过去。

    在晕过去之前,他看见了两个人。

    一个是持枪的人,许吟。

    心中微暖。

    恐怕是徐妙锦担心自己的安危,让许吟在暗中保护。

    徐妙锦,你果然是在意我的,我黄昏这辈子若是不娶你,天打雷劈。

    但另外一个人……

    景清。

    御史大夫景清,穿着便服站在人群远处,默默的看着长街上人仰马翻血流成河的惨剧,眸子里泪光隐隐,脸上的神情无比复杂,既有内疚、惭愧、痛苦也有坚毅。

    更有舍生取义的视死如归!

    黄昏心中凉了下去。

    完了。

    不是梅殷。

    是景清。

    所有一切都是景清的谋划,在被自己打草惊蛇之后,他亦将计就计,立即去找梅殷——就是诱导自己,误以为幕后主谋是梅殷。

    这个大局,是景清设下的!

    他为何要杀自己,只有一种可能:他准备孤注一掷。

    我不能晕过去。

    然而客观思想无法阻止主观事实。

    黄昏还是晕了过去。

    在他晕过去的刹那,发现许吟没有看他,而是目光微微有些痛苦的看向景清,似乎在询问,又似乎在责问。

    为什么?

    许吟和景清之间,不仅仅是简单的认识。

    更像是伙伴。

    ……

    ……

    浑浑噩噩醒来。

    周围很安静,外面街巷上偶尔传来小贩叫卖声,屋外的天光透过窗棂照射在房间里,平日里看见的微小尘埃宛若蜉蝣,游荡在阳光里。

    如此静好的时光。

    房间里弥漫着淡淡的药香味。

    黄昏闭上眼,再次睁开眼,视线越发清晰。

    浑噩的脑子骤然清醒。

    景清去刺杀朱棣了!

    挣扎着就要翻身坐起,必须去紫禁城阻止景清。

    墙角处传来声音,“你的伤很重。”

    是许吟。

    黄昏竭尽全力的坐起来,看着腰间佩剑,长枪放在身畔的许吟,目光如剑,怒意沸腾,“为什么,是锦姐姐对你不好,还是景清许诺了你什么好处!”

    许吟默然不语,脸有痛楚。

    黄昏冷笑,“无话可说?”

    许吟依然不语。

    黄昏深呼吸一口气,强忍着因为呼吸胸腔范起的痛楚,沉声道:“推荐赵三娃参加边军的人是景清吧,而边军那一场烧掉所有档案的大火,也是你和景清的手笔,让你去跟踪刘莫邪,也是你故意告诉她的,所以她才会只去拜访忠诚于朱棣的建文旧臣?”

    事到如今,所有答案水落石出。

    原来,身边最受信任的人之一,竟然是敌人的卧底。

    黄昏一念及此,只觉内心烧灼。

    难受……

    原来,这就是被背叛的感觉。

    许吟默然不已。

    默认了。

    黄昏缓缓起身,来到桌子畔,倒了杯温水一饮而尽,看着窗外灿烂的春光,呢喃着说了句,许吟,你做这一切是为了什么呢?
………………………………

第七十二章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许吟沉默了许久,才涩声道:“黄昏,陛下真的没死吗?”

    陛下不是朱棣,是朱允炆。

    黄昏凝重的问,“许吟,你是如何知道这件事的?”

    当初在船上和叔父黄观说这件事的时候,只有徐妙锦在场,许吟并不在,他应该不知道这件事,为何却知道了。

    许吟苦笑,“小姐。”

    黄昏恍然,许吟是徐辉祖信任的人,徐妙锦也无条件信任他。

    估计是什么时候说漏嘴了。

    女人啊……

    真是让人又爱又恨。

    黄昏摇头,“如果朱允炆没死,你觉得大明天下会如此安静,你觉得梅殷会率领淮安的四十万大军投降朱棣?”

    朱允炆还活着,逃离应天后随便在哪个墙角旮旯振臂高呼,都极有可能重整旗鼓。

    这也是个历史谜题——朱允炆竟然没这么做。

    许吟默然。

    黄昏已经清楚许吟是心怀朱允炆的旧人,喟叹一声,“许吟,我想问一句,朱允炆究竟做了什么,值得你们如此誓死追随,你们又真的觉得朱允炆比朱棣做的更好?”

    许吟反问,“朱棣又做了什么,让你们觉得他一定比陛下好?”

    黄昏笑了笑,“那我们来谈谈。”

    讲道理?

    我真不怕你们,哪怕你去叫上已故的方孝孺先生来,我一样说得你们哑口无言。

    道:“先说一事,太祖驾崩之后,我大明江山可存在内忧外患?”

    许吟迟疑着点头。

    内忧是有的,比如明教、白莲社等社会团伙,还有彭和尚的残余势力,外患也存在,蒙古帖木儿尚有兵马十数万,虎视眈眈意图反攻大明。

    黄昏继续道:“但朱允炆登基重用齐泰、黄子澄等酸儒,须知酸儒误国!之后一系列措施亦是抑武扬文,打压武勋集团和武将体系,这就失了军心,加上太祖屠戮功勋武将,导致军中无名将,后期基本靠朱棣撑着北平,朱允炆一旦杀了朱棣,短期内不见危害,可若是爆发战事,岂非又是元末之天下大乱?”

    许吟不语。

    这是事实,他无法辩驳。

    黄昏又道:“再说一点,朱允炆登基之前,曾对太祖说过削藩之事,说对诸位藩王,先怀柔,若是诸藩王不服,再起兵锋削之,我没说错吧?这在《明太祖实录》里提及过。”

    许吟点头,这也是事实。

    黄昏娓娓而谈,“可朱允炆登基之后怎么做的?太祖尸骨未寒,朱允文便矫遗诏,不允许诸位藩王回京奔丧,随后找个由头废了周王,把周王一家赶到云贵边境去做人猿泰山,又软禁齐王、代王,皆废为庶民,皆着诬陷湘王谋反,湘王能怎么办?为表清白,举家自焚!许吟,这可都是朱允炆的亲叔叔啊,那么多人,说死就死了。再说回来,朱棣一开始是想靖难的吗?朱允炆要他交兵权,朱棣交了,还把朱高炽等人送到京城做人质,甚至被逼得装疯,可朱允炆放过他了吗?没有!朱棣没办法,只能靖难,说什么蓄意谋反,可你也不想想,朱棣若是蓄意谋反,会在朱允炆要拿他之前,才被主动投靠的张信救下,仓促间带着八百人造反,带领八百死士造反……你觉得哪个藩王会如此随意,这不是被逼无奈?”

    黄昏真不是替朱棣洗白,都是史书记载。

    不过……有些事不可尽信书,关于永乐和建文这对叔侄的事情,可以信书,但不可尽信书,毕竟后来的史书都是王者之辞。

    朱棣很可能会抹黑了建文帝。

    何况明史是清朝编撰的,清朝那群帝王,能同时抹黑这对叔侄,自然乐意的很,所以朱棣真不一定是被逼的。

    根据史料推测,朱标死后,朱棣确实对帝王充斥着渴望,且他优秀的能力人尽皆知,这给了朱允炆太大的压力,导致朱允炆不得不出极端手段。

    所以黄昏只看结果。

    不论对错。

    朱允炆错不错没关系,朱棣打造出永乐盛世,朱高炽和朱瞻基打造出仁宣之治,这是铁一样的事实,尊重事实。

    许吟一声长叹。

    他不知道如何辩驳,他也不是读书人,讲道理肯定是要输给黄昏的。

    最后,黄昏再次深呼吸一口气,压抑着胸腔间的痛楚,一字一句的道:“我在贵池县对叔父黄观说朱允炆没死,是缓兵之计,许吟你自己想想,朱允炆若是逃出了应天,朱棣这江山能坐得如此安稳?”

    许吟抬头,直视黄昏。

    黄昏一脸正色。

    许久,许吟才低头,眸子里满是痛楚。

    原来如此……

    黄昏见状心头暗喜,面上却淡然得很,道:“这件事你告诉了景清,也告诉了刘莫邪?”

    许吟摇头,“只告诉了景清。”

    黄昏陷入沉思。

    这就说得过去了,景清知道朱允炆没死,可这种事他也不敢告诉其他人,万一走漏风声被朱棣知道了,朱允炆没死也得死。

    所以景清先利用自己设计离间朱棣父子。

    失败之后又制造上元大火案,皆是步步杀机,一旦朱棣出了事,蛰伏的建文帝现身,自然被众人迎回紫禁城复辟。

    自己小看了这位御史大夫。

    之前还笃定他做不出上元大火案这种事情,现在看来……读书人,真不可小觑。

    看向许吟,“景清杀我,你不知情?”

    许吟点头。

    黄昏心中微暖,倏然厉声道:“长街奔马,丧命者众,许吟,这是你想看到的吗,那些个冤死马蹄之下的人,你可曾站在他们的角度想过?”

    一字一句的吼道:“他们,就该死吗?!”

    许吟想起长街奔马的那一幕幕惨状,内心又如火煎,痛楚至极,仰首一声轻喟,“又能怎样呢?”

    旋即低语,“景清已去,那我许吟以命偿之罢。”

    话落,锵的一声。

    长剑出鞘。

    黄昏眼疾手快,一把抓住许吟的手,“你自刎了,死在奔马之下的人就能活过来?”脑海忽然炸裂开来,又厉声道:“你说什么,景清已去?我昏睡了多久!”

    许吟本能的答道:“一日。”

    黄昏松开许吟的手,转身就向外狂奔,临出门时回头说道:“留着你的命,用你的余生忏悔,为在世之人做一些有益的事,才不至于让昨日的血白流。你既执剑,且赠你一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匆忙出门,撞倒吴溥,丢下一句吴叔见谅,狂奔而去。

    必须赶去紫禁城。
………………………………

第七十三章 兴亡皆是百姓苦,何不窥盛世

    吴溥抬起手,又放下。

    一句“有伤在身不宜疾行”,到了咽喉又吞了回去,望着奔出院门就开始捂着胸口的黄昏喟叹一声,何苦呢。

    你不欠朱棣的啊。

    君子非礼勿听。

    吴溥是个君子,自然不会躲在墙角偷听谈话,可昨夜长街奔马案,死伤十余,还涉及到他最青睐的晚辈黄昏,更有他亲生儿子,由不得他做一回小人。

    走入房门,坐下,望着许吟。

    许吟有愧,不敢回看,只是侧首望窗外春光灿烂,心间却是乌云绵绵,黯然道:“与弼是个好孩子。”

    吴溥颔首,“我教的。”

    能不好?

    许吟又道:“他的伤没事吧?”

    昨日为了从奔马之下救出黄昏和吴与弼,许吟长枪横扫在黄昏背上,落地之时吴与弼在下,当了一回肉垫。

    受伤不轻。

    也幸亏如此,不然黄昏的伤势将会更重。

    吴溥又颔首,“还好。”

    语气很淡。

    但越是如此,许吟的心便越是愧疚。

    吴溥的目光落在出鞘的长剑上,许久,有感而发,“关山五十州,男儿带吴钩,人间万万里,侠情千千秋。许吟,你欲与长铗独去乎?”

    长铗,剑也。

    这一首随口而来的不算严谨的小诗,先说男儿壮志,带吴钩而卫山河,怀侠情而平人间不平事,最后用一句话质问许吟,你要和长铗一起离开这人间,辜负一身才华么。

    很读书人的说辞。

    许吟唇角浮起苦笑,“事已至此,我还能怎样。”

    吴溥沉默。

    此事不能论对错。

    景清做到了无数人做不到的事情,朱棣入主应天之后,像景清这样的读书人很多,但愿意、又敢这么做的,能有几人?

    自己就做不到。

    但景清该死,为一己之心,竟丧心病狂的长街纵马致无辜枉死者众。

    说道:“黄昏临走前那一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我觉得甚好,许吟,你可曾自诩侠义?”

    许吟苦笑,“我本侠客行。”

    许吟本起于江湖,后入军伍,被徐辉祖赏识,靖难之后,徐辉祖知道朱棣会清算,所以提前让许吟回徐府当徐妙锦的护卫。

    徐辉祖不笨。

    有姐姐徐皇后在,徐家的人一个都不会死,但许吟留在军伍,再无前途。

    又补充道:“我所做之事,不是为国为民?”

    难道不是侠之大者?

    吴溥起身,推开窗户,让春光肆无忌惮的照射进房内,眯缝着眼盯着窗外的新柳,感受着街上的熙攘声,轻声叹道:“你看看这应天繁华,这泱泱黎民,可曾需要建文皇帝再起一场兵锋?兴亡皆是百姓苦,可家国动荡之苦,无人愿再承之。”

    宁受苛捐杂税,不承荒烟蔓草。

    须知当下,已是盛世可窥啊!

    转身看向许吟,“大明内忧不断,外患蒙古帖木儿虎视眈眈,若是再来一场波及全国的复辟之战,百姓又将生灵涂炭,许吟,这是为国为民?”

    许吟语结。

    他连黄昏这个假读书人都说不过,何况吴溥这个真正的读书人。

    吴溥上前,将长剑归鞘,递给许吟,拍了拍他肩头,“与弼也醒来了,他让我来谢谢你。”

    说完出门,留给他空间自我审视。

    许吟本质不坏。

    吴与弼醒来后说过,是许吟救的他和黄昏,按照刚才在门边听到的事情推断,景清是真的想杀黄昏,这件事瞒着许吟。

    而许吟不知何故又恰好遇见——想来应是徐妙锦吩咐他保护黄昏。

    所以他明知是景清的计划,还是出手了。

    黄昏跑出院门,发现自己这伤后的身体根本跑不拢紫禁城就要跪,可吴溥家没马——封建王朝,一匹马就是一辆车。

    贵着呐。

    但隔壁胡广家里有马。

    问题来了。

    黄昏不是套马杆的汉子,不会骑马。

    站在门口茫然四顾。

    看着天穹春日,估摸着时辰,心中焦急万分,时间不等人,若是再这么拖延下去,天下没人阻挡得了那件事的发生。

    不论景清成功与否,都是最坏的结果。

    吴溥走了出来,“怎么了?”

    黄昏苦笑,“需要一辆马车。”

    可一时之间去哪里找马车,马是小车,马车就是豪车,这里虽然是京畿,豪车确实很多,但也不是随处可见。

    吴溥沉吟半晌,“我去借胡广的。”

    胡广很抠。

    但这个面子还是要给,何况今日胡广去上朝了,他妻子倒还算好说话。

    黄昏依然苦笑,“咱俩都不会骑马。”

    吴溥个读书人,也不会骑马。

    身后传来声音,“我会!”

    许吟腰配长剑,没有提那柄长枪,站在门口,神态憔悴,眸子里倒是平和,“我想为自己做的错事弥补。”

    黄昏大笑。

    骑马奔行,黄昏依然被颠簸得难受,好不容易捱到洪武门外,对守城的京营士卒吼道,有急事要当面觐见朱棣。

    守城的小将领也是固执。

    说陛下有过旨意,你是同进士出身,可以去见圣,但紫禁城内可不许奔马。

    黄昏翻了个白眼。

    没敢耽搁,下马之后急忙前行,前往奉天殿。

    这个时候,还在早朝。

    ……

    ……

    奉天殿。

    朱棣身着绣“十二纹章”的黄色通天冠服,大马金刀坐在奉天殿中,目光俯视着殿内众臣,在殿门之外,臣子两分,一直绵延到奉天殿外的大广场之中。

    京官是很多的,加上一些地方官进京汇报工作,杂七杂八加起来,上百号人。

    臣子虽多却寂静无声。

    朱棣很满意这种状态。

    很爽。

    泱泱神州,谦谦人才,皆在吾罄。

    扫视完众多臣工,满堂臣子之中,不见绯色朝服,心中略略舒缓了口气,钦天监那边之前说过,近来帝星犯急,需要提防红色,可这种事也不能告诉臣子,说老子最近看红色不顺眼,你们上朝的时候别穿红色朝服。

    帝王如此迷信,影响不好。

    有条不紊的处理了大事。

    实际上大朝会上的朝政大事,早就在常会,或者寻常时候就和六部等中枢部门的大佬们商洽好了,何况现在又有内阁帮忙论政,大朝会仅仅是宣布大事如何处理的而已。
………………………………

第七十四章 透心凉心飞扬

    又决断了一些外地官员启奏的事情。

    时候不早。

    到了退朝的时候,朱棣却没有让狗儿宣退,看向众多臣工,问道:“应天府尹向宝可在?”

    向宝出列,手执朝笏,躬身道:“臣在。”

    朱棣道:“朕听闻昨日京畿城中,出现一奔马失控事件,伤亡者甚众,府衙那边可有查明实情,是何人所为?”

    朱棣很有些敏感。

    如果是权贵子弟当街纵马,万一涉及到他想打压的那些个建文旧臣,不妨借机惩戒一下——肃清朝堂,可不是三两日的事情。

    向宝大声道:“应天府衙接案之后,迅速奔赴现场查明案情,共有五人当场而亡,九人重伤,皆已安置妥当,其中重伤者,有同进士出身、南镇抚司总旗黄昏。”

    向宝的求生欲很强。

    涉及到黄昏,根本不敢打任何马虎眼。

    朱棣微微点头。

    向宝继续道:“肇事者共三人,其中一人逃避追拿时坠河而亡,另两人逃之夭夭,府衙已在全城布防,务必将其捉拿归案,倒是有个疑点,经仵作查证,坠河而亡的肇事者从事着见不得光的营生,生前曾大量饮酒,已是醉酒状态,因此推测,这是一起地下势力聚众酗酒之后无意闹出的一场惨剧。”

    朱棣愣了下。

    大清早的就醉酒,之后还敢驾马在长街上狂奔,且这么巧合,那么多人不撞,偏偏撞上了黄昏和吴与弼,这里面没鬼谁信。

    究竟是谁想杀黄昏。

    纪纲?

    他不敢。

    梅殷?

    还不至于。

    朱棣沉吟良久,对向宝道:“彻查。”

    向宝退下。

    朱棣挥挥手,狗儿太监上前一步,尖锐着声音喊道:“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无人出列奏事。

    狗儿又喊道:“退~朝~”

    所有臣子行却礼。

    奉天殿内臣子退三数步后,转身离去——人多,却礼也就意思着一下,若是寻常时候,是要直接退出殿门的。

    毕竟这么多人,万一谁一不小心跌倒,那就太伤风雅了。

    朱棣也欲起身离去,却讶然发现奉天殿还有一位臣工,手捧朝笏,动也不动。

    有些好奇,“景卿家还有事?”

    为何不在朝会提及。

    景清捧着朝笏微微弯腰,“臣还有事启奏,因涉及驸马,需要和陛下面谈。”

    涉及驸马?

    哪个驸马?

    朱棣的长女朱玉英刚被封为永安公主,其丈夫本在宗人府任职仪宾,随着妻子高升,升驸马都尉,他算一个驸马。

    还有个驸马李让,是朱棣二女儿的老公,靖难功臣。

    这两个人都是朱棣信任之人。

    所以这个驸马……只能是朱棣那些姐妹们的老公,结合近期大事,朱棣立即想到了景清要启奏事宜中涉及到的驸马。

    梅殷。

    心中一阵暗喜,难道景清知道梅殷的阴谋。

    笑道:“你随朕去乾清宫。”

    起身,宫女和太监在前引路,朱棣刻意慢了几步,绕过大殿高台后,等着景清一起同行——这是天子恩赐。

    朱棣是信任景清的。

    景清面容淡定,快走两步,即将走侧面来到朱棣身畔。

    “且慢!”

    一声惊雷。

    有一道身影狂奔而来。

    此刻奉天殿前群臣已经散去,各回衙门或者公事房,刚放完大假没多久,大家事情都还多着,尤其是应天府衙,就没消停过。

    至于其他部门,比如六部的户部也忙得鸡飞狗跳。

    北平改顺天府,立为行在。

    一大堆的事情需要户部去做,用钱、迁民等繁冗事情,足以让户部尚书睡不着觉,工部尚书也一样,因为北平那边也要修缮宫殿。

    行在得有行宫啊,燕王府肯定无法满足这个条件。

    是以当黄昏匆匆而来时,没人在意。

    倒是朱高炽和朱高煦两兄弟对视一眼,知道有事发生,默契的停下脚步,朱高煦一个人独自跟了上去,朱高炽在随从扶持下,也缓慢跟了上来。

    黄昏很急啊。

    进洪武门倒是简单,可直奔奉天殿时,他被京营士卒拦住,里外上下搜了个遍。

    安全第一。

    万一黄昏藏着匕首去刺杀朝中臣工,或者直接刺杀朱棣,那这些京营士卒们的脑袋也得搬家,谨慎起见,哪怕是备受陛下青睐的黄昏,也得按规矩搜查。

    这浪费了不少时间。

    眼看着众臣退下,奉天殿里只剩下一道身影,而且这身影还在向前快步走去,想都不用想,这个人必然是景清。

    千钧一发之际,顾不得身后尚有两个人追来,大喊了一声。

    “且慢!”

    有些时候,历史重大转折,往往就在几个字之间。

    比如靖难之战。

    是朱允炆太弱还是朱棣太强?

    这不好评断。

    但后世对靖难之战这个大明转折点,最多的节点评价还是朱允炆那一句话:“莫要让我背上弑杀叔叔的恶名。”

    简直搞笑。

    你都把你的一位叔叔逼得自焚身亡了,还介意这个恶名?对其他没有反心的藩王铁血手段,对朱棣这个最强势的藩王反而要怀柔?

    正因为这一句,朱棣在战场上修成了金刚不坏之躯。

    从而改写历史。

    黄昏的这一句且慢,能改写当下这件事吗?

    不能!

    景清听到有人喊后,不着痕迹的快走了两步,很快来到朱棣身畔,朱棣听到声音,回身侧首看去,发现黄昏慌里慌张的跑来,此刻已跨入奉天殿大门。

    身后不远处是满脸茫然的大儿子和二儿子。

    朱棣一时间有点讶然。

    黄昏不是在昨日被奔马撞伤了么,不在家里好好养伤,这个时候闯入奉天殿干嘛。

    思绪未落,骤见寒光!

    景清不知何时丢掉了朝笏,一只手伸入袖笼里,旋即便听见哧溜一声,一道寒光撕裂袖衣,闪耀着嗜血光芒,凶狠的扎向朱棣心口。

    这一幕太过突兀。

    狗儿太监以及其他人都愣在当场,一时间反应不过来。

    谁能想到。

    谁会想到。

    自朱棣登基之后,比解缙、胡广表现得还要恭顺的景清,竟然会藏刃在身入奉天殿,更是无所畏惧的拔刀刺杀朱棣。

    景清离朱棣很近。

    也就两三个身位,在他丢掉朝笏,伸手拔刀的瞬间,仅仅是一个小跃步,就和朱棣面面对,这突兀的一刀,基本上没有扎不中的道理。

    眼看朱棣就要透心凉心飞扬……
………………………………

第七十五章 不是所有臣工皆如卿

    寒光炸裂,刀身映照景清坚毅的脸庞,也映照着朱棣的睚眦目裂。

    景清,我待你不薄,竟敢刺杀于我!

    狗儿太监反应过来,嚷着护驾,像螃蟹般张牙舞爪扑上来,欲要救朱棣,可惜他是个弱鸡,也就尽人事听天命。

    更远的御前侍卫叫嚣着涌来。

    依然无济于事。

    走在最后的朱高炽本来跑不动,见状心头一颤。

    臃肿身躯罕见的爆发出超越寻常的力量,一把推开随从,竟然一路小跑起来,歇斯底里的喊着父皇小心,父子之心拳拳。

    朱高煦犹豫了刹那。

    他在衡量。

    若父皇今天驾崩,自己有武将支持,能否正常的登基为帝。

    答案是不能。

    因为老大这废物有文官支持。

    朱高煦立怒吼如虎啸,“腌臜小儿,休要伤我父皇!”

    猛虎下山,快如闪电疾奔而出。

    纵然救不了,姿态要摆好。

    朱高煦心中已经有主意,一旦父皇遇刺身亡,他立即去找驸马王宁等,不能正常登基,那就用非常手段。

    以绝对兵力控制应天城,老大就算有文官支持也无济于事。

    黄昏已踏入奉天殿。

    寒光炸裂之时,奋不顾身一个鱼跃,扑过去欲要拦住景清。

    黄昏想救的不是朱棣一个人。

    也不是景清。

    是瓜蔓抄下景姓数百人,是煌煌的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

    历史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