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王冠-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黄昏在庄园深处找到了小宝庆,明白拐子打都不打直接跑路的原因:在锦衣卫和应天府的雷霆行动下,这拨拐子显然知道他们这个小女孩身份非同寻常。
能让锦衣卫倾巢而出的人……
怕不是一般的皇亲国戚。
如今应天城,早被朱棣的铁血手腕杀破了胆。
小宝庆在后院吃香喝辣,除了没有自由,什么都有,烤鸡、烧鸭、糕点……活脱脱一个富家子弟到民间来微服私游。
那群拐子祖宗一样供着她,希望东窗事发的时候,那些权贵们能看在这一点孝心上,绕他们一马。
也是天真。
但又不得不说,还真有用。
如果朱棣来到这里见过这种状况,估计也没了杀心。
小宝庆看见黄昏,气呼呼的,“你们怎么这么快就来了,我都还没玩够!”
黄昏:“……”
我的错咯?
小宝庆又气呼呼的说谁要你多管闲事的,我都快要说服他们进宫去当太监了,以后就是我的玩伴,你这么一来把他们都吓跑,坏了我的大计。
黄昏:“……”
实在不知道说什么好。
小宝庆小手一挥,说算了算了,看在锦姐姐的份上,饶你这一次,再有下次,我就让侍卫打你屁股,又笑眯眯的问:“我嫂子呢?”
端的是早熟。
黄昏:“……”
你嫂子在坤宁宫哭得天昏地暗,说不定还被你哥家暴了,你却在这里享福作乐,你这小不点的良心都被狗吃了,还嫂子嫂子!
黑着脸道:“你不怕吗?”
小宝庆切了一句,“怕什么,我给他们说饶他们不死,让皇兄赏赐他们黄金白银,还能进宫去当太监,等我玩够了就回去,他们乐意的很呢,这种好事哪里去找。”
黄昏无语……
这特么哪是公主,这就是个小恶魔好么。
都是朱元璋惯的!
得了,这小公主老子驾驭不住,内心甚至还有点小欢喜,难怪这小不点今后会被数代帝王溺爱,有些气质真是天生的。
“走了,你嫂子都在坤宁宫哭瞎了眼。”
小宝庆啃了一口鸡腿,不慌不忙跟在黄昏身后,“你骗我小不懂事说,你一个功名、官身都没有的人,能知道坤宁宫的事?”
黄昏:“……”
伤脑细胞。
和这小共主呆久了,真的会谢顶。
叹道:“外面都闹翻了天,你要是再不回去,锦衣卫、应天府衙会死人不说,这应天城里也会死很多无辜的人。”
小宝庆不说话了,许久才弱弱的拉了拉黄昏衣襟,“可不可以让皇兄不杀他们?”
黄昏微乐。
这丫头心还是善良的。
哪知思绪未落,小宝庆又道:“把他们都净身送到宫里来陪我玩就行了。”
黄昏打了个激灵。
你这是比杀了他们还残忍啊。
站住,转过身看着瓷娃娃一般的丫头片子,语重心长的道:“公主殿下啊,有些事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你要玩伴,让你皇兄送几个宫女就行,没必要抓住一个男的就把他们变成太监。”
小宝庆眨巴着大眼睛,“可是在宫里我很无聊唉。”
嫂子要处理后宫事。
皇兄天天在乾清宫
黄昏眼咕噜一转,忽悠她道:“以后有空我来找你玩吧。”
小宝庆大喜,“拉钩上吊。”
黄昏只好应了。
松开手,小宝庆一句话让黄昏僵滞在场,“看在你愿意净身成为太监来宫里陪我玩的份上,我就不告诉皇兄你觊觎坤宁宫的事情了,还不谢恩!”
黄昏仰天长叹。
小恶魔啊!
………………………………
第六十章 靖难余晖
归去之时,唐青山对黄昏挤眉弄眼。
小子,重口味啊。
竟然觊觎坤宁宫那位贵妇人,儿子都比你大的熟妇,你竟然也有想法。
佩服佩服。
黄昏无言以对。
出了废弃庄园,唐青山夫妻立即告辞离去,走得匆忙,回到富贵坊带着唐赛儿径直出城——知人知面不知心,他们是防黄昏过河拆桥。
黄昏拉着小宝庆直奔府衙,打算送府尹向宝一个人情。
沿途和小宝庆交谈,得知一个令人吃惊的消息:她昨夜被人流冲散后,先是被两个黑衣人带到一处民房,天亮时才送到那处废弃庄园。
也就是说,小宝庆根本不是被拐走,那群拐子遭了无妄之灾而已。
罪魁祸首另有其人。
黄昏心中隐然有些眉目,事情并不是表面看的这么简单,回去后得和吴溥好好商议。
到了府衙,向宝大喜过望。
对黄昏感激涕零,再找不到宝庆公主,别说乌纱帽了,脑袋能保住都是万幸,急忙好吃好喝的供着那位小菩萨,尽起府衙兵丁,保护着去往紫禁城。
反倒疏忽了恩人黄昏。
黄昏并无芥蒂,向宝其人,清官一枚,亦是能臣。
能帮则帮。
从府衙出来,发现许吟佩剑站在拴马磴旁边,无奈叹气,“你也太慢了。”
许吟并肩和黄昏前行,压低声音,“你上午让我去,半天时间要在偌大的应天城查到宝庆公主,这点时间也就够在城里走一圈。”
又道:“你作死么,敢和明教搅和在一起!”
黄昏心里哟了一句,这货消息还灵通,这就知道是通过明教找回小宝庆的了,回了一个管他什么明教暗教,我这是不拘一格降人才。
有用就行。
只要盛世永安,百姓们安居乐业,谁愿意去造反,所以这百年内民间教派搅弄不出什么浪花来。
是日,吴溥早早从文渊阁归来。
大假期间,文渊阁每日都有人值守,帮助朱棣讨论临时突发的政事。
让吴与弼去买了菜肉,两父子在厨房里折腾了一下午,做了一桌丰盛晚餐。
庆祝。
吴溥在文渊阁那边得知消息,吏部值守官吏传出来的,今日陛下在乾清宫赐黄观侄儿黄昏为同进士出身。
这不是官职,是功名,有了这个头衔,以后当官不愁。
甚至不用科举。
黄昏嘴上说着小事一桩不值一提,内心还是开了花。
这是仕途上的一小步。
是大明王朝的一大步!
饭后,又是苦逼的吴与弼洗碗,黄昏和吴溥在书房里对坐,将上元大火案以及找回小宝庆的事情,一五一十详细给吴溥说了一番,没有漏过任何一个细节。
吴溥听得是胆战心惊。
最后知道小宝庆已经回宫才长出了口气。
沉吟许久,“黄昏,你有没有种感觉,应天城内除了朱棣、朱高炽和朱高煦之外,还有一股势力在暗涌浮动,似乎想要挑起什么?”
黄昏点头,“有!”
这是肯定的。
吴溥分析道:“最早,朱高煦和朱高炽因为接触了你,而被朱棣重罚,乍然看去,这是朱棣对应天城的掌控,但仔细想想,朝中文臣支持朱高炽,武将支持朱高煦,没人会主动挑明这件事,但偏生有人上了折子,参奏了两位殿下。”
黄昏点头,“就是不知道是谁参奏的那件事。”
吴溥因在内阁当值,知道的消息灵通了些,说道:“有几封折子,其中一封是出自御史大夫景清之手,倒是没参奏两位殿下,只是说你妖言祸众,愚昧两位皇子。”
醉翁之意不在酒。
黄昏苦笑,“我就知道有他。”
吴溥又道:“黄金失窃案,根据事后推断,锦衣卫似乎没有嫌疑,但若是反过来推导,最没嫌疑的反而最有嫌疑,这件事很可能还真是庞瑛做的。”
黄昏:“我也这么想的。”
又道:“只不过庞瑛失算,然后被人利用,所以才有了赵三娃刺杀我的事情,这应该是那股在暗处的势力,想要借机打压锦衣卫。”
为何要打压锦衣卫?
因为现在的锦衣卫是朱棣手上最犀利的一柄屠刀。
吴溥喝了口茶,“再说上元大火案,如果当夜徐皇后出事,宝庆公主失踪,朱棣会不会失去理性,而让负责大内安防的京营全数出动,又让城外的京营进城,那样的话,会不会出现一场叛乱,叛兵借机直接攻入紫禁城?”
目的只有一个。
杀了朱棣。
一旦杀了朱棣,再杀掉朱高炽三兄弟,那么大明的江山给谁坐?
朱标的三个儿子可以。
朱允炆的幼子朱文圭也可以。
黄昏倒吸了一口凉气。
看似一场大火而已,但朱棣做出了他最正确的反应,他若稍微失去理智,昨夜就是一场血流成河,永乐盛世则会被扼杀在摇篮之中。
如此巨大的阴谋,从得知徐皇后要微服出游开始,在短短的时间内制定出来,而且有条不紊的实施,这绝对不是一个御史大夫景清可以做到的。
还有其他人。
景清,很可能是被利用的傀儡!
这里面牵扯了紫禁城内往外传递徐皇后出游消息的人,牵扯到了刘莫邪,又牵扯到京营中掌控兵权的人,而拐走小宝庆的人,就是这群人的手下!
这群人是谁,答案不言而喻。
必然是建文旧臣。
所以才会对小宝庆如此照顾,否则小宝庆还会继续失踪,甚至可能永远都不会再出现。
许久,才问道:“吴叔您觉得朱棣能猜到不?”
吴溥苦笑,“你认为呢?”
朱棣会猜不到?
不可能!
也许大假结束,朱标的两个儿子,朱允炆那个幼子朱文圭,就会相继在一段时间内暴毙——你们不是想杀了我扶他们登基么,我让你们没对象可扶。
黄昏沉默。
这件事究竟是不是自己穿越引起的蝴蝶效应?
是否会把朱棣逼成一个暴君?
他有些内疚了。
吴溥敏锐察觉黄昏的心态出了问题,叹道:“你不用多想,毕竟朱棣靖难登基后做的事……怎么说呢,远不如唐太宗来得狠厉,注定了这几年会有一些阴谋,等他肃清朝堂,一切都会平稳的。”
这是靖难余晖。
黄昏唯有长叹。
这股暗潮涌动下,大概还要死一些人。
………………………………
第六十一章 可效郑庄公
黄昏和吴溥一番长谈之前,乾清宫里也有一场论谈。
谈话之人是一对君臣、朋友。
朱棣和黑衣僧人姚广孝,如今尚未赐姓,依然叫道衍。
赐座,赐茶。
之后朱棣大致说了一些细节,又说小宝庆回来了,我问过她,说是昨夜被人软禁在一处民房,天亮时被丢进一座废弃庄园,是十余个拐子的老巢。
那座废弃庄园没必要去了。
那处民房……查不到。
小宝庆哪记得路,况且她一直被蒙着面。
道衍只听,不语。
朱棣知道道衍的性情,继续说道:“昨夜在处理大火一事时,我差点把大内的京营遣出去,将城外的京营调进来。”
道衍眉头一挑,“陛下是正确的。”
朱棣也是一阵后怕,“现在想想,上元大火确实来的蹊跷,也许昨夜稍微应对不当,那些蛰伏的建文旧臣就会酝酿出一场兵变。”
道衍颔首,“应是如此了。”
朱棣沉默。
道衍知道他的心思,道:“陛下不可。”
朱棣无奈的叹气,“我已对他们够仁慈了,可为何有人要逼我杀了他们。”
杀谁?
自然是朱标的三个儿子和朱允炆的幼子朱文圭。
道衍摇头,“杀不得。”
朱棣也知道杀不得,毕竟自己和李二不一样,李二是明目张胆的射杀太子李建成,自己是打着清君侧的口号进应天城。
问道:“这件事怎么善后?”
道衍缓缓说道:“可效郑庄公。”
朱棣眼睛一亮。
道衍说的是郑庄公和胞弟姬段的典故。
母亲武姜氏与胞弟姬段串通一气,姬段想占好的地方,他就把姬段分封到京地;姬段贪欲不足,大修城邑,图谋不轨,他也装出一副漫不经意的样子;姬段把西边和北边的城邑变成自己的私邑,不断扩大力量,他还是视若无睹,甚至还贬斥参奏姬段的臣子。
姬段一看,哟,我这个哥哥如此软弱,王位近在眼前,那还等什么,反了吧。
却不知郑庄公就是在等他反。
得到消息,立即让大夫子封率两百辆战车出兵讨伐,占据着道德和情义的高地,将胞弟姬段赶去了卫国。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欲令其灭亡,先使其疯狂。
道衍又道:“人多,难辨忠奸。”
朱棣也头疼这个问题。
因为自己靖难得江山,打的清君侧口号,所以不好对皇室下手,另外一个原因也是不忍心,终究是一脉血裔。
这是朱棣温情的一面。
朱标的三个儿子都还活着,朱允炆的小儿子也还活着,这就给了建文旧臣希望。
如今投降的建文旧臣很多。
鬼知道哪些是真投降,哪些又是在忍辱负重。
要肃清朝堂非一日之功。
目光渐冷,毫不掩饰杀伐之意,“那朕就将这次上元大火案视而不见,纵容、麻痹建文余孽,等合适的时机一网打尽。”
道衍欲言又止。
终究没劝。
劝不了的——关系到江山,尤其是建文帝生死未知,更拉紧了朱棣心中那根弦,在这种情况下,朱棣温情的那张面具只会是对他自己的人,对建文余孽,朱棣只会露出冷血残酷的面具。
没有人比道衍更了解朱棣。
包括徐皇后。
说了主要政事,又说其他。
道衍酝酿了一番措辞,才道:“陛下起用黄昏早了些,不该赐他同进士出身,这人还需要打磨,若是养成了锐气,只怕今后会成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双刃剑。”
朱棣无奈叹气,“你是不知道,黄昏确实太懂得揣摩圣意了,另外说一句,他并无预知之能,在我这边说的那些事,皆是他钻研的什么心理学、人类行为学、星象学和数学,结合时势推算出来,我就说,世间哪有神仙,这货之前一直在忽悠我,真是够大胆的。”
道衍忍不住笑了笑,放肆的道了句您才明白啊。
他早就看出来了。
世间哪有生而知之者。
黄昏自诩是可预知的穿越者,走的是一步险棋。
目的昭然若揭:救黄观,同时在朱棣这边做到简在帝心。
如今已成功,自然要洗白。
为何说险?
因为稍微揣摩不对朱棣的圣意,就会前功尽弃,落一个欺君灭族的大罪,倒是让人惊艳,黄昏完美的揣摩出了朱棣的所有意图。
这一点,道衍自认不如。
是个奇才。
朱棣也忍俊不禁,“有一说一,他提出的组建内阁确实个绝妙建议。”顿了一下,“上午你走后,他还隐晦说了一件事。”
道衍,“哦?”
朱棣一字一句的道:“他说,天子守国门。”
道衍愣了一下。
服了。
现在道衍也要怀疑,黄昏是否真是朱棣肚子里的蛔虫,连这种事都能揣摩出来,须知自己如此了解朱棣,都不敢确定朱棣是否有这个心思。
又说了一些。
最后朱棣道:“那就听你的,先再压他一段时间,同进士出身已赐,金口玉言不好改,我稍后找个机会敲打他一番,下道旨意勒令他潜心读书便是。”
道衍没有意见。
朱棣找了个借口,说一些关于赏赐的事,这是在隐晦的提点道衍。
江山,朕得了。
那么作为大功臣,你姚广孝要什么?
道衍只当听不懂。
朱棣也是服气。
直到如今,他都不知道道衍帮助自己造反得江山,究竟是为了什么。
功名利禄吗?
金钱财宝吗?
美女豪宅吗?
都不是。
没甚大事,道衍准备退下,今日和朱棣一番谈论,其实他真正参谋出的主意,就两个,一个是不可杀皇室,二是“可效郑庄公”。
字少,价值万金。
朱棣言听计从。
这就是道衍,一个住在寺庙的黑衣僧人,亦是永乐的黑衣宰相!
道衍退下后,朱棣沉吟半晌。
将狗儿唤来去宣旨。
封南康公主为南康长公主,念长公主孤苦,且有子胡忠,妻不可无夫,子不可无父,赦放驸马胡观,官复原职。
赏赐大名公主,并许其子李庄入国子监。
大名公主的丈夫李坚在滹沱河之战被活捉,死在押送去北平的路上,朱棣登基之后,李坚在奸党名录之中。
但朱棣念在大名公主的份上,饶了李坚七岁的儿子李庄。
朱棣让马三保去查过,徐皇后出游的消息,很可能是南康公主和大名公主泄露出去的,这个时候封赏,是麻痹有心之人,告诉他们,朱老板我并没有怀疑上元大火案另有阴谋。
你们继续,我等着。
………………………………
第六十二章 工业大明
上元大火案,应天府衙查出花灯意外破碎引起走水的结论,朱棣处罚了相关负责人后,便没继续追查。
新年开朝,一应仪式之后,朱棣一封诏书传告天下,大明王朝迈过洪武三十五年,走入盛世永乐的第一年。
无风无雨也无晴,南康长公主兴高采烈的接回驸马胡观,一家人团团圆圆,大名公主愉快的送儿子李庄去国子监。
徐皇后寸步不离小宝庆。
小宝庆有事没事就会在徐皇后面前嘀咕,嫂子,啥时候把黄昏弄进宫来啊,他自己说过的,要当我的小太监呢。
徐皇后一笑了之。
小姑子嘞,你别给嫂子添乱,黄昏可不能当太监,嫂子还望着他早点娶了妙锦呐。
一切都没有变化。
上元大火案就这么不了了之。
但只有道衍知道,朱棣缓缓拔出了铡刀,等待着落下去。
那一天会死很多人。
黄昏也知道朱棣在干什么。
他要阻止瓜蔓抄,并且救一些人,也是为了救大明。
朱允炆生死未卜,朱棣一家死光后江山交给还在穿开裆裤的朱文圭?
大明怕是要跪。
黄昏的伤势终于痊愈,近来有些懒散,功名已有,对科举缺乏动力,他有自知之明,怎么都考不赢永乐二年那群才子。
还不如愉快的创业。
开始尝试制作沐浴露和润肤水。
打算制作芦荟沐浴露,需要用到的材料有十二烷基硫酸铵、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铵、甜菜碱、芦荟提取液、泛醇、止痒剂、硅油、柠檬酸、珠光浆、香精、色素、防腐剂、去离子水等。
受限于知识和时代,黄昏无法获取十二烷基硫酸铵等材料。
芦荟倒是有,张骞出使西域后,芦荟在中国出现,隋末唐初的《药性论》中,“芦会……杀小儿疳蛔,主吹鼻杀脑病,除鼻痒”。唐代的《海药本草》、宋代的《开宝本草》中都有提及。
黄昏和吴与弼在应天府逛了几圈,发现有人种植,买到了不少。
暂时够用。
主攻方向是通过香皂改良,工艺流程大概是在制作出香皂后,加入适量配比的水,搅拌加热,倒入适量芦荟提取液,继续搅拌加热,然后冷却,加入甘油、香精、和精油。
增稠剂用玉米淀粉发酵而得的黄原胶。
止痒剂,芦荟提取液可以达到效果。
色素……
可以考虑各种花卉素。
防腐剂、去离子水什么的直接弃用。
按照这个流程和原材料,就可以制作简易版的沐浴露。
润肤水比较简单,但和沐浴露一样,需要不可或缺的关键材料:甘油,以及一项可有可无的材料:精油。
甘油的化学名叫丙三醇,工艺流程简单,将猪油、植物油放入烧杯,和蒸馏水一起加热,然后加入烧碱,小火熬煮不时搅拌。
其实就是制作香皂的工艺。
冷却后会出现分层,凝固的是香皂,剩下的液体是甘油和烧碱水的混合液,在混合液中倒入醋,利用醋酸中和烧碱,再用重结晶法把醋酸钠分离,最后用生石灰除水。
如此得到甘油。
精油的获取也不难,利用植物的花、叶、茎、根或果实,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挤压法、冷浸法或溶剂提取法提炼萃取,就可得到挥发性芳香物质。
说来简单,实际上需要不断摸索,毕竟黄昏并不清楚材料配比。
在摸索工艺流程的同时,黄昏先找包工头,请对方在十天之内把吴溥的院子重新装修,并单独做了个实验室。
期间又去应天城外找了一家瓷窑,定制一大批实验用瓷器,并定制精美小瓷瓶。
包装很重要。
制作出来的沐浴露和润肤水若是直接用花瓶什么的盛装,没有奢侈品该有的卖相嘛。
还有一项重要事情。
实验用烧瓶。
徐妙锦送的琉璃盆无法满足工业需求,黄昏需要大量的烧瓶——15世纪,西方都不一定有这玩意儿。
得自己制作。
宋元时期就能制作玻璃,不过工艺太差,受热会破裂,所以黄昏需要一个制造玻璃的工坊,然后改进工艺。
这也是个创业项目。
一旦玻璃的工艺流程达到足够水准,能够大量生产无色玻璃,带来的利润将超越沐浴露和润肤水,不过这项目需要拥有一座自己的玻璃工坊。
记得吴与弼说过,隔壁婶儿的娘家在城外有座琉璃工坊。
可以考虑收购。
烧瓶生产真不难。
改进工艺流程生产出耐高温的无色玻璃,再制作烧瓶模板,或者直接找技术精湛的琉璃师父,吹出各种样式的烧瓶就可以。
因为目前没有,只能改进需要用烧瓶的实验流程,或者用瓷器替代。
这是一个复杂繁冗而伟大的创业项目。
若是发展下去,极有可能形成一整套的工业!
当实验室竣工、瓷器到位后,黄昏一头扎了进去,没日没夜的实验,吴与弼是他坚实的后勤保障,吴溥对此毫无意见,由得黄昏去折腾他家院子。
黄昏晕头转向的走在通往工业大明的大道上。
大明却在悄然起变化,一次大朝会上,礼部尚书李至刚上奏称,北平是皇帝“龙兴之地”,应当效仿明太祖对河南凤阳的做法,立为陪都。
这话一出,朝堂一片哗然。
因有前例可循。
洪武元年,太祖下诏以汴梁为北平,以金陵为南京,效仿周唐的京平故事,洪武二年,朱太祖又在故乡今安徽凤阳营建中都,同时下令从江南移民中都。但开封和凤阳都是久经战乱,破败不堪,难以承担京师的重任,太祖放弃了迁都这两处的打算,洪武十一年,罢北平,改南京为京师。
现在礼部尚书李至刚提出立北平为陪都,是他自己想拍朱棣的马屁,还是得到朱棣的授意?
这很重要。
如果是前者,立个陪都而已。
若是后者,则意味着朱棣想要迁都!
朱棣没有立即表态,说再议。
又几日后,除了礼部尚书李至刚,还有数位朝堂大佬包括吏部尚书蹇义等人,“再三”提出立北平被陪都,朱棣一看众人如此坚持,只好“勉为其难”定断下来。
改北平为顺天府,称为“行在”。
然而……
朝野上下反对声不断。
………………………………
第六十三章 君子善利器
朱棣宣布北平改名顺天府,为行在,迁都意图昭然若揭。
有人坐不住了。
朱棣一旦迁都跑回北方,将远离南方政治势力,而中央集权制又能保证朱棣牢牢掌控全国,这大明江山他就坐得稳如泰山,建文旧臣再想搞事基本无望。
朝堂上反对声如浪潮,私下里,一些人的目光落在了黄昏这个“神棍”身上。
除了朱棣和道衍,所有人都蒙在鼓里。
以为黄昏真可以预知。
这事有点搞笑,黄昏确实是穿越者,被忽悠过来又忽悠过去的反而是朱棣,只不过迫于封建思想,黄昏不得不这样做。
已简在帝心,又不是要和朱棣抢江山,没必要再装神棍。
黄昏哪知道他被盯上了。
熬了十来天,好不容易把甘油和香精弄了出来,正在书房里殚精竭虑思考如何量产这两样时,许吟来了。
这些日子他受黄昏委托,一直在暗中追查刘莫邪。
直入主题。
说跟踪刘莫邪颇有收获。
黄昏大喜,压低声音问,“刘莫邪和哪些人走的比较近,其中是否有御史大夫景清?”
许吟明显愣了下,缓缓点头。
黄昏抚掌长叹。
果然,该来的还是要来,景清再这样下去,历史又将重演。
继续问道:“除了景清,还有谁?”
许吟缓缓说出了一串名字。
黄昏:“???”
许吟说的这几个名字他实在是太熟悉了,金幼孜、杨溥、杨士奇、李景隆、夏原吉、蹇义、李至刚、郁新、解缙等一长串名字。
这些人都是建文旧臣,且如今又身居高位掌握大权,确实符合刘莫邪结交拉拢的条件。
但黄昏心知肚明。
不说其他人,单说李景隆、杨溥和杨士奇,这三人根本不会反朱棣。
何况除了李景隆,全是文臣,没掌握兵权的武将。
建文旧臣要想推翻朱棣,必须有掌控兵权的武将配合,否则一群文人靠什么杀朱棣?
嘴皮子么。
不着痕迹的问道:“你是否被刘莫邪发现了?”
许吟摇头。
黄昏又问,“这些人是上元大火案的始作俑者吗?”
许吟摇头,“不像。”
黄昏松了口气,他确实在怀疑许吟,以为他也是建文旧臣,故意用这些人来迷惑自己,或是借刀杀人。
须知这些人都是朱棣的心腹。
许吟没嫌疑。
许吟若是建文旧臣,会趁机糊弄自己。
问题出在刘莫邪身上,她近期结交的都是备受朱棣信任的臣子,可能知道有人在调查,故布疑阵。
有可能是锦衣卫在暗中调查她。
沉吟不语。
许吟又说,这几日城中广泛流传,闹得人心惶惶,说莲花桥畔平康坊黄观侄儿黄昏有关于北平的谶语。
黄昏大感意外,“我什么时候说过,又说过什么?”
许吟:“龙归北境,天将不许,祸与万民。”
黄昏:“……”
我黄某人会说这么恶俗的话?肯定是那些反对迁都的建文旧臣搞出来的幺蛾子。
没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